調露元年(公元679年),吐蕃讚普去世,即位的讚普年僅八歲,唐高宗有意讓裴行儉進攻吐蕃,裴行儉目光如矩,向唐高宗誠懇進言,“吐蕃現在是論欽陵執掌軍國大事,君臣和睦,
並不是唐軍進攻的最佳時機”,唐高宗權衡利弊,聽從了裴行儉的意見。
此時西北又有十姓可汗阿史那都支和別帥李遮匐勾結吐蕃,侵逼安西(今俄羅斯托克馬克),
危及唐朝在西域的霸權,邊境局勢讓唐高宗頭痛不已,裴行儉獻計獻策,“波斯王新喪,送波斯王子泥涅師回國就位,必然路過阿史那都支和李遮匐的部落,到時見機行事,
必可立功”,唐高宗連連點頭,同意了裴行儉的智取之策,他任命裴行儉為安撫大食(今阿拉伯)使,即刻上路。裴行儉奏請王方翼為副使,擔任檢校安西都護。
西州是裴行儉曾經任職之地,當地人聽聞裴行儉到來,百姓官吏都出城相迎,裴行儉乘機召集了上千豪傑子弟跟著自己向西而行。
又派人揚言說,“現在天氣炎熱,不適合遠行,秋涼之後,再行上路”,阿史那都支聽到探子的匯報,就不再防備。
裴行儉召集龜茲、毗沙、焉耆、疏勒(都在今新疆境內)四鎮的胡人酋長,“從前在西州的時候,
與大家一起打獵遊玩,樂此不疲,進京後念念不忘,今天想要重溫這種樂趣,誰願意隨我一起打獵”,胡人子弟爭相隨行,竟至萬人。
裴行儉假裝遊獵。整編隊伍,倍道而行,幾天後。就到達離阿史那都支部落十餘裏的地方,好戲就要上演了
裴行儉先派人去問候阿史那都支。表示純屬路過,接著又派人去召見阿史那都支,讓對方心裏驚疑不定。阿史那都支曾與李遮匐約好,到了秋天一起起兵抗拒大唐使者,突然之間,裴行儉就到了眼前,
阿史那都支一時間想不出好的對策,隻有率領子弟五百人上前迎接。結果自然是盡數被擒。
接著,裴行儉用阿史那都支的令箭召集他屬下的諸部酋長,統統押送到碎葉城。
隨即派遣精銳騎兵,日夜兼程,去抓李遮匐。在路途之上,俘獲了阿史那都支的使者,他正趕回來複命,同行的還有李遮匐的使者,都落入了唐軍手中。
裴行儉釋放了李遮匐的使者,讓他前去通知李遮匐。阿史那都支已被唐軍擒獲,大軍正向李遮匐的部落開拔。李遮匐無計可施,隻得向裴行儉投降。
於是。此行的波斯王子被裴行儉賣了豬仔,打發他自行回國,裴行儉押送阿史那都支和李遮匐等人返回長安複命,副使王方翼留了下來,修築碎葉城,勒石紀功。
唐高宗欣喜若狂,他沒想到事情會如此輕而易舉地解決,這正是裴行儉的厚積薄發,皇帝親自宴請勞苦功高的臣子。再三表達了自己的讚揚,
“你孤軍深入萬裏之遙。兵不血刃而敵人束手就擒,可謂文武兼資。故此同時授予文武二職,擔任禮部尚書兼檢校右衛大將軍”。
同年十月,東*突厥酋長阿史德溫傅起兵造反,管內二十四州皆響應,叛軍有數十萬之眾,大唐北疆頻頻告急。朝廷派遣單於都護府長史蕭嗣業率軍討乏,先勝後敗,情勢危急。
裴行儉立馬被任命為定襄道行軍大總管,領軍十八萬,與西軍程務挺、東軍李文暕合兵三十餘萬,進剿阿史德溫傅。唐軍連亙數千裏,都受裴行儉的節製,史官讚曰,“唐世出師之盛,未之有也”。
裴行儉率軍到達朔州(今山西朔縣),得知蕭嗣業因為運糧車被劫以至大敗,決定將計就計。
偽裝運糧車300輛,每輛車中潛伏壯士五人,手持陌刀(長柄兩刃刀)、勁弩,由老弱士兵押送糧車,精銳士兵尾隨其後。
突厥人果然中計,衝過來攻打運糧車隊,老弱士兵棄車而逃。突厥人趕著糧車前往有水草的地方,解鞍牧馬,準備取糧。
唐軍壯士當即躍出,伏兵也同時殺到,痛快淋漓地解決了敵人,搶糧的突厥人幾乎無一幸免,從此,突厥人再也不敢靠近唐軍的運糧車隊。
大軍進至單於府以北,已然接近傍晚,唐軍安營紮寨,挖好了周圍的壕溝。
裴行儉下令將士們向高崗上移營,將軍們都說,士兵已經安頓好,大家都很疲倦,不想再搬遷了。
裴行儉語氣堅決,催促大家按軍令行事。大家雖然心有怨氣,卻不敢違背裴行儉的軍令,起身搬遷了營地。當天晚上,風雨大作,唐軍原先的營地很快被大水淹沒,
水深竟達丈餘,唐軍將士個個慶幸,由衷佩服裴行儉的先見之明,從此都對裴行儉的言聽計從。
永隆元年(公元680年),裴行儉率軍與突厥戰於黑山(今內蒙古包頭西北),節節勝利,“前後殺虜不可勝數”,
俘獲敵酋阿史那奉職,阿史那泥熟匐被部下殺死,持其首級向唐軍投降。
突厥餘部向狼山(今內蒙古烏拉特中後聯合旗境內)撤退,唐軍大勝而歸,高奏凱歌。
裴行儉的主力回軍後,阿史那伏念自立為可汗,與阿史德溫傅糾集殘部,再犯唐境。
唐高宗再度任命裴行儉為定襄道行軍大總管,要他“宜將剩勇追窮寇”。
裴行儉率唐軍北上,屯兵於代州陘口(今山西代縣西北),並不急於進攻,他使出反間計使得阿史那伏念和阿史德溫傅相互猜疑,內部不和,阿史那伏念留下妻子、輜重於金牙山,率領主力襲擊唐軍,後方空虛,裴行儉有了可趁之機。
裴行儉派出程務挺、何迦密襲擊金牙山,
阿史那伏念的妻子和輜重盡被唐軍俘獲。阿史那伏念亂了方寸,手下士兵又多染疾病。隻得向細沙退避。他惶惑恐懼,派密使去見裴行儉,希望抓住阿史德溫傅贖罪。裴行儉答應投降後保其性命。
但是,裴行儉也看出了阿史那伏念的猶豫不決。他派遣劉敬同、程務挺窮追不舍,回紇軍隊也同時進逼,阿史那伏念走投無路,隻得抓住阿史德溫傅,從小路去向裴行儉投降。
唐軍陣營外塵土蔽日,偵察的士兵慌忙稟報,裴行儉鎮定自若,告訴大家。“這並不是敵人進攻,而是阿史那伏念前來投降,受降如受敵,必須嚴加戒備”,
他派一名使者迎接阿史那伏念,阿史那伏念果然帶著阿史德溫傅前來投降,至此,突厥餘部盡數平定。
唐高宗大為興奮,派遣戶部尚書崔知悌赴軍中犒勞。侍中裴炎嫉妒裴行儉的功勞,與裴行儉唱起了對台戲。
他認為敵人是在四麵楚歌的情況下投降的。一旦形勢對其有利,必然複叛,硬是教唆唐高宗將阿史那伏念、阿史德溫傅等六十四人斬首於市。使裴行儉以前許下的降後不殺的諾言無法兌現。
裴行儉十分傷感,他與裴炎都出自聞喜裴氏,“王渾、王浚爭功的前事,古今恥之。但恐殺降之後,無複來者”。
雖然裴行儉被朝廷冊封為聞喜縣公,但他因為殺降之事耿耿於懷,稱病不出。
永淳元年(公元682年),阿史那車薄率領西突厥十個部落起兵反唐,圍攻弓月城(今新疆霍城西北)。西北邊疆告急。裴行儉被唐高宗任命為金牙道行軍大總管,帶兵去迎擊西突厥軍隊。
大軍尚未出發。裴行儉就去世了,享年六十四歲。朝廷贈幽州都督。諡號為獻。
當時,裴行儉的兒子裴光庭隻有八歲,唐高宗讓皇太子派遣六品京官一人到裴家看護,待裴家子孫長大成人後才停止。唐中宗即位以後,再贈裴行儉為揚州大都督。
裴行儉曾說,“士之致遠,先器識,後文藝”,是位不折不扣的伯樂,善於發現人才和培養人才,他引薦過的程務挺、王方翼、李多祚、黑齒常之、劉敬同、郭待封等人都是一時名將,
官至刺史、將軍者數十人。他又撰寫《選譜》十卷,內有安置軍營、行陣部統、克料勝負、甄別器能等四十六訣,後來武則天派武承嗣取走此書,藏於宮中,未能流傳下來,這是很可惜的事情。裴行儉對人寬厚,大方得體,
深得軍心。有一次,唐高宗賞賜馬和鞍給裴行儉,禮部令史策馬跑得太快,馬倒鞍破,令史畏罪逃跑。裴行儉派人將他們找回來,說道,
“你們怎能如此小看我呢”,待之如故。抓住阿史那都支、李遮匐的時候,繳獲了不少奇珍異寶,其中有一個寬約二尺多的瑪瑙盤,“文彩殊絕”,在宴會之中,軍吏王休烈捧著盤子上台階給眾人觀賞的時候,
不慎跌到,將瑪瑙盤摔得粉碎,在座的眾人都大驚失色。王休烈叩頭流血,向裴行儉請罪。裴行儉笑著說,“你又不是故意的,何至於此”,
臉上沒有絲毫惋惜的表情。唐高宗將阿史那都支的金器三千多件都賜給了裴行儉,還有不少牲畜駝馬,裴行儉盡數分給親朋好友和部下將士,
幾天之內就分完了。有唐一代,裴姓宰相絡繹不絕,從裴行儉的所作所為中,就能瞧出端倪。雖然裴行儉隻指揮過三次戰役,軍事生涯僅僅十一年時間,
取得的成就卻是很多沙場老將難以望其項背,更難得的是,他文武全才,為唐朝的官吏選拔製定了量化的典章製度。
他提倡“慎戰”,主張智取,處處表現了一個軍事家高瞻遠矚的心胸和見識,可以這麽說,大唐的富足與強大培養了心胸開闊的名臣與良將,
名臣與良將又創造和維護了大唐的強大與富足,大唐名將裴行儉就如同曆史天空中閃耀的星星,熠熠生輝,永遠溫暖著華夏後人的心田。
李嗣業
“奇兵不在眾,萬馬救中原。談笑無河北,心肝奉至尊。孤雲隨殺氣,飛鳥避轅門。
竟日留歡樂,城池未覺喧”,這是唐代詩聖杜甫《觀安西兵過赴關中待命二首》中的句子,
高度讚揚了萬裏赴國難的安西士兵,他們軍容嚴整、秋毫無犯,堪稱大唐軍人的典範,五千安西士兵的領頭人就是大唐名將李嗣業,這位陌刀將一生屢建奇功,
尤其在安史之亂的生死存亡中,為軍前驅,率領陌刀隊“如牆前進”,所向披靡,一手扶起了搖搖欲墜的大唐江山。
李嗣業是京兆高陵(今天陝西省三原縣境內)人,身長七尺,也就是2.1米,膂力絕眾,天生就是練武的好胚子,在盛唐崇尚軍功的氛圍下,從軍入伍、建功邊塞,成為他順理成章的選擇。年輕的李嗣業每次戰役都奮不顧身、衝鋒在前,很快升為昭武校尉,
天寶初年,應募安西,在西域為大唐效力。當時,軍中推廣陌刀(一種長柄兩刃刀),這簡直是為李嗣業準備的兵器,他很快脫穎而出,成為赫赫有名的陌刀將。
天寶六年,李嗣業跟隨當時的安西都知兵馬使高仙芝出征小勃律國,在唐軍的必經之地連雲堡(今阿富汗東北的薩爾哈德),吐蕃軍隊依山旁水,修築工事,嚴陣以待。
高仙芝任命李嗣業和田珍為左右陌刀將,下了一道命令,“中午以前必須攻占連雲堡,不然都得死”。戰鬥開始了,李嗣業身先士卒,從最險峻的地方爬上山頭,
陌刀揮舞,敵人鬼哭狼嚎,死屍遍地,掉下懸崖、淹死水中的有十之七八,唐軍一舉拿下了連雲堡。然後乘勝前進,直搗小勃律國,
俘虜了小勃律王和他的妻子吐蕃公主,唐軍奪回了克什米爾以西和以北的軍事霸權,“拂菻、大食諸胡七十二國皆震懾降附”,
回軍之後,李嗣業因功升為疏勒(今喀什地區,疏勒鎮是安西四鎮中最靠西邊的一個軍鎮)鎮守使,捍衛著大唐帝國的邊疆地區。
大唐的將領真是如群星一般璀璨奪目,每個人都有自己一段非凡的戰史.
不過在這些人當中,李衛公南平蕭銑、輔公佑,北破突厥、西定吐穀渾,絕對是大唐武功第一人。(未完待續)
並不是唐軍進攻的最佳時機”,唐高宗權衡利弊,聽從了裴行儉的意見。
此時西北又有十姓可汗阿史那都支和別帥李遮匐勾結吐蕃,侵逼安西(今俄羅斯托克馬克),
危及唐朝在西域的霸權,邊境局勢讓唐高宗頭痛不已,裴行儉獻計獻策,“波斯王新喪,送波斯王子泥涅師回國就位,必然路過阿史那都支和李遮匐的部落,到時見機行事,
必可立功”,唐高宗連連點頭,同意了裴行儉的智取之策,他任命裴行儉為安撫大食(今阿拉伯)使,即刻上路。裴行儉奏請王方翼為副使,擔任檢校安西都護。
西州是裴行儉曾經任職之地,當地人聽聞裴行儉到來,百姓官吏都出城相迎,裴行儉乘機召集了上千豪傑子弟跟著自己向西而行。
又派人揚言說,“現在天氣炎熱,不適合遠行,秋涼之後,再行上路”,阿史那都支聽到探子的匯報,就不再防備。
裴行儉召集龜茲、毗沙、焉耆、疏勒(都在今新疆境內)四鎮的胡人酋長,“從前在西州的時候,
與大家一起打獵遊玩,樂此不疲,進京後念念不忘,今天想要重溫這種樂趣,誰願意隨我一起打獵”,胡人子弟爭相隨行,竟至萬人。
裴行儉假裝遊獵。整編隊伍,倍道而行,幾天後。就到達離阿史那都支部落十餘裏的地方,好戲就要上演了
裴行儉先派人去問候阿史那都支。表示純屬路過,接著又派人去召見阿史那都支,讓對方心裏驚疑不定。阿史那都支曾與李遮匐約好,到了秋天一起起兵抗拒大唐使者,突然之間,裴行儉就到了眼前,
阿史那都支一時間想不出好的對策,隻有率領子弟五百人上前迎接。結果自然是盡數被擒。
接著,裴行儉用阿史那都支的令箭召集他屬下的諸部酋長,統統押送到碎葉城。
隨即派遣精銳騎兵,日夜兼程,去抓李遮匐。在路途之上,俘獲了阿史那都支的使者,他正趕回來複命,同行的還有李遮匐的使者,都落入了唐軍手中。
裴行儉釋放了李遮匐的使者,讓他前去通知李遮匐。阿史那都支已被唐軍擒獲,大軍正向李遮匐的部落開拔。李遮匐無計可施,隻得向裴行儉投降。
於是。此行的波斯王子被裴行儉賣了豬仔,打發他自行回國,裴行儉押送阿史那都支和李遮匐等人返回長安複命,副使王方翼留了下來,修築碎葉城,勒石紀功。
唐高宗欣喜若狂,他沒想到事情會如此輕而易舉地解決,這正是裴行儉的厚積薄發,皇帝親自宴請勞苦功高的臣子。再三表達了自己的讚揚,
“你孤軍深入萬裏之遙。兵不血刃而敵人束手就擒,可謂文武兼資。故此同時授予文武二職,擔任禮部尚書兼檢校右衛大將軍”。
同年十月,東*突厥酋長阿史德溫傅起兵造反,管內二十四州皆響應,叛軍有數十萬之眾,大唐北疆頻頻告急。朝廷派遣單於都護府長史蕭嗣業率軍討乏,先勝後敗,情勢危急。
裴行儉立馬被任命為定襄道行軍大總管,領軍十八萬,與西軍程務挺、東軍李文暕合兵三十餘萬,進剿阿史德溫傅。唐軍連亙數千裏,都受裴行儉的節製,史官讚曰,“唐世出師之盛,未之有也”。
裴行儉率軍到達朔州(今山西朔縣),得知蕭嗣業因為運糧車被劫以至大敗,決定將計就計。
偽裝運糧車300輛,每輛車中潛伏壯士五人,手持陌刀(長柄兩刃刀)、勁弩,由老弱士兵押送糧車,精銳士兵尾隨其後。
突厥人果然中計,衝過來攻打運糧車隊,老弱士兵棄車而逃。突厥人趕著糧車前往有水草的地方,解鞍牧馬,準備取糧。
唐軍壯士當即躍出,伏兵也同時殺到,痛快淋漓地解決了敵人,搶糧的突厥人幾乎無一幸免,從此,突厥人再也不敢靠近唐軍的運糧車隊。
大軍進至單於府以北,已然接近傍晚,唐軍安營紮寨,挖好了周圍的壕溝。
裴行儉下令將士們向高崗上移營,將軍們都說,士兵已經安頓好,大家都很疲倦,不想再搬遷了。
裴行儉語氣堅決,催促大家按軍令行事。大家雖然心有怨氣,卻不敢違背裴行儉的軍令,起身搬遷了營地。當天晚上,風雨大作,唐軍原先的營地很快被大水淹沒,
水深竟達丈餘,唐軍將士個個慶幸,由衷佩服裴行儉的先見之明,從此都對裴行儉的言聽計從。
永隆元年(公元680年),裴行儉率軍與突厥戰於黑山(今內蒙古包頭西北),節節勝利,“前後殺虜不可勝數”,
俘獲敵酋阿史那奉職,阿史那泥熟匐被部下殺死,持其首級向唐軍投降。
突厥餘部向狼山(今內蒙古烏拉特中後聯合旗境內)撤退,唐軍大勝而歸,高奏凱歌。
裴行儉的主力回軍後,阿史那伏念自立為可汗,與阿史德溫傅糾集殘部,再犯唐境。
唐高宗再度任命裴行儉為定襄道行軍大總管,要他“宜將剩勇追窮寇”。
裴行儉率唐軍北上,屯兵於代州陘口(今山西代縣西北),並不急於進攻,他使出反間計使得阿史那伏念和阿史德溫傅相互猜疑,內部不和,阿史那伏念留下妻子、輜重於金牙山,率領主力襲擊唐軍,後方空虛,裴行儉有了可趁之機。
裴行儉派出程務挺、何迦密襲擊金牙山,
阿史那伏念的妻子和輜重盡被唐軍俘獲。阿史那伏念亂了方寸,手下士兵又多染疾病。隻得向細沙退避。他惶惑恐懼,派密使去見裴行儉,希望抓住阿史德溫傅贖罪。裴行儉答應投降後保其性命。
但是,裴行儉也看出了阿史那伏念的猶豫不決。他派遣劉敬同、程務挺窮追不舍,回紇軍隊也同時進逼,阿史那伏念走投無路,隻得抓住阿史德溫傅,從小路去向裴行儉投降。
唐軍陣營外塵土蔽日,偵察的士兵慌忙稟報,裴行儉鎮定自若,告訴大家。“這並不是敵人進攻,而是阿史那伏念前來投降,受降如受敵,必須嚴加戒備”,
他派一名使者迎接阿史那伏念,阿史那伏念果然帶著阿史德溫傅前來投降,至此,突厥餘部盡數平定。
唐高宗大為興奮,派遣戶部尚書崔知悌赴軍中犒勞。侍中裴炎嫉妒裴行儉的功勞,與裴行儉唱起了對台戲。
他認為敵人是在四麵楚歌的情況下投降的。一旦形勢對其有利,必然複叛,硬是教唆唐高宗將阿史那伏念、阿史德溫傅等六十四人斬首於市。使裴行儉以前許下的降後不殺的諾言無法兌現。
裴行儉十分傷感,他與裴炎都出自聞喜裴氏,“王渾、王浚爭功的前事,古今恥之。但恐殺降之後,無複來者”。
雖然裴行儉被朝廷冊封為聞喜縣公,但他因為殺降之事耿耿於懷,稱病不出。
永淳元年(公元682年),阿史那車薄率領西突厥十個部落起兵反唐,圍攻弓月城(今新疆霍城西北)。西北邊疆告急。裴行儉被唐高宗任命為金牙道行軍大總管,帶兵去迎擊西突厥軍隊。
大軍尚未出發。裴行儉就去世了,享年六十四歲。朝廷贈幽州都督。諡號為獻。
當時,裴行儉的兒子裴光庭隻有八歲,唐高宗讓皇太子派遣六品京官一人到裴家看護,待裴家子孫長大成人後才停止。唐中宗即位以後,再贈裴行儉為揚州大都督。
裴行儉曾說,“士之致遠,先器識,後文藝”,是位不折不扣的伯樂,善於發現人才和培養人才,他引薦過的程務挺、王方翼、李多祚、黑齒常之、劉敬同、郭待封等人都是一時名將,
官至刺史、將軍者數十人。他又撰寫《選譜》十卷,內有安置軍營、行陣部統、克料勝負、甄別器能等四十六訣,後來武則天派武承嗣取走此書,藏於宮中,未能流傳下來,這是很可惜的事情。裴行儉對人寬厚,大方得體,
深得軍心。有一次,唐高宗賞賜馬和鞍給裴行儉,禮部令史策馬跑得太快,馬倒鞍破,令史畏罪逃跑。裴行儉派人將他們找回來,說道,
“你們怎能如此小看我呢”,待之如故。抓住阿史那都支、李遮匐的時候,繳獲了不少奇珍異寶,其中有一個寬約二尺多的瑪瑙盤,“文彩殊絕”,在宴會之中,軍吏王休烈捧著盤子上台階給眾人觀賞的時候,
不慎跌到,將瑪瑙盤摔得粉碎,在座的眾人都大驚失色。王休烈叩頭流血,向裴行儉請罪。裴行儉笑著說,“你又不是故意的,何至於此”,
臉上沒有絲毫惋惜的表情。唐高宗將阿史那都支的金器三千多件都賜給了裴行儉,還有不少牲畜駝馬,裴行儉盡數分給親朋好友和部下將士,
幾天之內就分完了。有唐一代,裴姓宰相絡繹不絕,從裴行儉的所作所為中,就能瞧出端倪。雖然裴行儉隻指揮過三次戰役,軍事生涯僅僅十一年時間,
取得的成就卻是很多沙場老將難以望其項背,更難得的是,他文武全才,為唐朝的官吏選拔製定了量化的典章製度。
他提倡“慎戰”,主張智取,處處表現了一個軍事家高瞻遠矚的心胸和見識,可以這麽說,大唐的富足與強大培養了心胸開闊的名臣與良將,
名臣與良將又創造和維護了大唐的強大與富足,大唐名將裴行儉就如同曆史天空中閃耀的星星,熠熠生輝,永遠溫暖著華夏後人的心田。
李嗣業
“奇兵不在眾,萬馬救中原。談笑無河北,心肝奉至尊。孤雲隨殺氣,飛鳥避轅門。
竟日留歡樂,城池未覺喧”,這是唐代詩聖杜甫《觀安西兵過赴關中待命二首》中的句子,
高度讚揚了萬裏赴國難的安西士兵,他們軍容嚴整、秋毫無犯,堪稱大唐軍人的典範,五千安西士兵的領頭人就是大唐名將李嗣業,這位陌刀將一生屢建奇功,
尤其在安史之亂的生死存亡中,為軍前驅,率領陌刀隊“如牆前進”,所向披靡,一手扶起了搖搖欲墜的大唐江山。
李嗣業是京兆高陵(今天陝西省三原縣境內)人,身長七尺,也就是2.1米,膂力絕眾,天生就是練武的好胚子,在盛唐崇尚軍功的氛圍下,從軍入伍、建功邊塞,成為他順理成章的選擇。年輕的李嗣業每次戰役都奮不顧身、衝鋒在前,很快升為昭武校尉,
天寶初年,應募安西,在西域為大唐效力。當時,軍中推廣陌刀(一種長柄兩刃刀),這簡直是為李嗣業準備的兵器,他很快脫穎而出,成為赫赫有名的陌刀將。
天寶六年,李嗣業跟隨當時的安西都知兵馬使高仙芝出征小勃律國,在唐軍的必經之地連雲堡(今阿富汗東北的薩爾哈德),吐蕃軍隊依山旁水,修築工事,嚴陣以待。
高仙芝任命李嗣業和田珍為左右陌刀將,下了一道命令,“中午以前必須攻占連雲堡,不然都得死”。戰鬥開始了,李嗣業身先士卒,從最險峻的地方爬上山頭,
陌刀揮舞,敵人鬼哭狼嚎,死屍遍地,掉下懸崖、淹死水中的有十之七八,唐軍一舉拿下了連雲堡。然後乘勝前進,直搗小勃律國,
俘虜了小勃律王和他的妻子吐蕃公主,唐軍奪回了克什米爾以西和以北的軍事霸權,“拂菻、大食諸胡七十二國皆震懾降附”,
回軍之後,李嗣業因功升為疏勒(今喀什地區,疏勒鎮是安西四鎮中最靠西邊的一個軍鎮)鎮守使,捍衛著大唐帝國的邊疆地區。
大唐的將領真是如群星一般璀璨奪目,每個人都有自己一段非凡的戰史.
不過在這些人當中,李衛公南平蕭銑、輔公佑,北破突厥、西定吐穀渾,絕對是大唐武功第一人。(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