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昌國王鞠文泰與西突厥狼狽為奸,聯合發兵攻打大唐的西域屬國伊吾和焉耆,更悍然阻撓西域各國的使節通過其境向大唐進貢,唐太宗決定一勞永逸,除掉這個眼中釘。貞
觀十四年(640年),侯君集被任命為交河道行軍大總管,阿史那社爾被任命為行軍總管,領軍數萬,浩浩蕩蕩,直撲高昌國。唐軍攻下三郡、五縣、二十二城,
東西800裏、南北500裏的高昌國從此滅亡,唐太宗在高昌舊地設置西州,在可汗浮圖城設置庭州,在交河城(今新疆吐魯番西北雅爾湖村附近)設置安西都護府,自漢朝以來,西域再度成為中國人海闊天空的翱翔之地。
高昌平滅,侯君集接受了大量的戰利品,上行下效,唐軍私取寶物,蔚然成風,這中間,隻有阿史那社爾秋毫不取,理由是未奉詔命,顯得格外卓然不群。唐太宗是一代名君,當然知道如何激勵軍心士氣,
他聽從大臣的意見,赦免了侯君集的過失,對阿史那社爾更予以了豐厚的物質獎勵,“以高昌所得寶刀並雜彩千段賜之”,封其為畢國公,仍然擔任李世民的禁軍統領。
阿史那社爾入唐以後作戰能力突飛猛進,判若二人,很可能是得到了名師的指點,如果《唐太宗李衛公問對》這本書記載屬實,阿史那社爾曾拜李靖為老師,跟他學習過兵法戰陣。
在這本書裏,李靖向唐太宗推薦了包括阿史那社爾在內的幾位番將,“萬徹不如阿史那社爾及執失思力、契必何力,此皆番臣之知兵者也。
臣嚐與之言鬆漠、饒樂山川道路,番情逆順。遠至於西域部落十數種,曆曆可信。
臣教之以陣法,無不點頭服義。望陛下任之勿疑。若萬徹,則勇而無謀。難以獨任”。寶石經過名師的雕琢,很快放射出燦爛的光華,
貞觀十九年(公元645年),阿史那社爾率本部人馬隨唐太宗東征高麗,駐蹕山一役,再立新功。
秦叔寶也算名將。能指揮千軍萬馬的是名將,
能衝鋒陷陣萬軍中取上將首級的也是名將,分工不同而已。樓主寫的是大唐名將。又不是專寫大唐元帥。冷兵器時代,這種單兵作戰能力超強的人作用還是非常大的,趙雲、典韋、許褚不也都名垂青史嗎?
秦叔寶、尉遲敬德這些人都值得好好寫,怎麽說還是淩煙閣上列名的人物。
世民和敬德帶了三個人探營的時候,是何等的瀟灑,可憐的竇建德何等鬱悶
我從小就聽評書【隋唐演義】【薛家將】被單老忽悠了十幾年,長大後看史書才知道江夏王李道宗如此英雄了得,
徐懋功原來不是牛鼻子,程知節非是販私鹽劫皇綱隻會三斧子半的大草包,白馬銀槍俏羅成本是虛構。蘇定芳真是冤枉,羅士信殺身成仁,並不是吃飯不知饑飽睡覺不知顛倒的傻小子。
高麗軍流箭如雨。阿史那社爾頻頻中箭,卻毫不在乎,他拔出羽箭,繼續衝鋒,手下的士兵受其感召,也奮起神勇,“盡獲殊勳”,將高麗軍打得落花流水。回到長安後,阿史那社爾被授予鴻臚卿。
主管外事和蕃務,坐上了今天外交部長的職位。從這一點上也可看出阿史那社爾挺拔英俊,氣度不凡。完全可以代表大唐帝國的光輝形象,李世民將皇妹嫁給他,的確促成了一樁美滿姻緣,有唐一代,風氣開放,
公主包二爺養男寵,層出不窮,而嫁給阿史那社爾的衡陽長公主卻沒有任何緋聞,可見兩人是一對蜜裏調油的恩愛夫妻,稱得上是大唐曆史上的異族佳話。
貞觀二十年(公元646年),鑒於薛延陀屢屢入寇,唐太宗決心徹底解決薛延陀問題,他任命阿史那社爾為瀚海安撫大使,與執失思力、薛萬徹等人各率本部兵馬,兵分幾路,向薛延陀推進。
薛延陀大敗之下企圖詐降,李勣卻不給他們這個機會,縱兵出擊,將薛延陀的可汗抓到了長安。
回紇、拔野古、同羅、仆骨、多濫葛、思結、阿跌、契苾、跌結、渾、斛薛等十一部酋長相繼歸附了唐朝,唐朝因地為他們設置了州郡。
薛延陀滅亡了,阿史那社爾終於出了昔日的一口惡氣,在李世民的英明領導下,他成了戰無不勝的大唐將軍。
貞觀二十一年(公元647年),唐太宗決定滅掉龜茲(今新疆庫車),以打通東西商路,這一次,皇帝要讓阿史那社爾擔任主帥,去完成這個光榮而艱巨的任務。
他任命阿史那社爾為昆丘道行軍大總管,給阿史那社爾配備了兩名精幹的副手,一位是安西都護郭孝恪,是位從龍元勳,深受李世民的信賴,一位是右驍衛大將軍契苾何力,
曾割下自己的耳朵表明對大唐的忠心。動用的兵力是鐵勒十三州、突厥、吐蕃、吐穀渾的人馬,以蠻夷製蠻夷,十萬騎兵風馳電掣,直撲龜茲國。
貞觀二十二年,阿史那社爾揮師擊敗了西突厥處月、處密二部,掃平了前進路上的攔路虎,然後,從焉耆以西向龜茲北境出擊,焉耆國王薛婆阿那支膽戰心驚,棄城逃走,
卻很快被唐軍抓住,砍下了倒黴的腦袋,便宜了薛婆阿那支的堂弟,在唐軍的扶持下,
當上了新的焉耆國王。唐軍一路凱歌,龜茲守將大多不戰而逃,行至多褐城(今新疆輪台西)外,龜茲國王訶黎布失畢、丞相那利率領五萬大軍,
正嚴陣以待。唐軍前鋒是伊州刺史韓威的千餘精銳,隨後的部隊是右驍衛將軍曹繼叔的騎兵,與龜茲軍交手之後,韓威假裝不敵,引軍逃跑,龜茲方麵傾城出動。全力追擊,韓威很快與曹繼叔合兵一處,
轉身向龜茲兵反撲。敵人兵敗如山倒,狂奔八十裏。隻得退保龜茲都城伊邏盧城(今新疆庫車北)。
唐軍步步緊逼,訶黎布失畢手足無措,在龜茲都城被唐軍攻破的當口,訶黎布失畢向西逃跑,躲避唐軍無堅不摧的鋒銳。
阿史那社爾讓郭孝恪、曹繼叔、韓威留守龜茲都城,自己和薛萬備等人乘勝追擊,不讓訶黎布失畢成為漏網之魚。
訶黎布失畢在撥換城(今新疆阿克蘇)堅守四十天,彈盡糧絕。終於城破被俘。
龜茲丞相那利輕騎逃走,引來了西突厥援軍,加上龜茲兵,湊成了上萬人的軍隊,他們殺回了龜茲都城。當時郭孝恪的部隊駐紮在城外,隻有上千人馬,發現敵人的行蹤,
不假思索,就入城作戰,雙方兵力懸殊。那利部又有城內降軍倒戈相助,但郭孝恪毫不畏懼,奮勇殺敵。浴血拚鬥,與敵人僵持了很久,
最後寡不敵眾,與兒子一起壯烈殉國,成了第一位馬革裹屍的安西都護,倉部郎中崔義超堅持戰鬥,等來了大唐援軍的入城相救。
曹繼叔、韓威所部與敵人殊死搏鬥,斬首三千,那利眼見形勢不利。出逃後再搬救兵,以圖東山再起。萬餘龜茲兵在那利的帶領下。再攻龜茲都城,
這次損失更為慘重。唐軍早有防備,精銳部隊迎頭痛擊,八千龜茲兵作了唐軍的刀下之鬼。那利再次逃走,卻被自己人抓住,向唐軍獻了俘虜。
單論軍功自然無人能出李靖之右,李孝恭軍功雖大,但是真算起來不知有多少要算到李靖頭上,貌似孝恭同學唯一沒聽衛公的一次戰役被暴扁了一頓。淩煙閣排名肯定是考慮了多種因素的,
軍功、親疏、擁立、文臣武將誰先誰後都是考慮因素。長孫和李孝恭排在最前很明顯是至親,功勞又大,追隨日久,房杜魏這三個都是極牛的文臣,
排在前麵也在情理之中,至於尉遲排在衛公前麵,也是順理成章的,這個排名是李世民定的,這大唐江山是他世民同學的,不是他老子的,
也不是他兒子的,更不是他那倆死鬼弟兄的,誰幫他坐穩的這個位子很關鍵。敬德同學作為他的親將那不用說,幾次三番救了他的命,
這個附加分很高,玄武門之變更是居功至偉,這些世民同學心裏門清,不是單單給他個齊王府就完事,物質精神獎勵都少不了。
衛公、英公玄武門幹架那會兒可啥都沒幹,雖然作為軍人的操守值得尊敬,
但親疏之別還是很明顯的。看看尉遲扁了李道宗也隻不過被訓斥一頓就知道世民對他多寵信(當然敬德同學這種糙人肯定不會和謀反沾邊也是世民同學放心的一個因素)。
為了報複安西都護郭孝恪的被殺,阿史那社爾下令斬殺了11000多已經投降的龜茲居民,龜茲全國震動,各城相繼請降,唐軍得男女數萬口,大唐的疆界擴張到了今天的中亞,
設置了龜茲、焉耆、疏勒、於闐四個軍鎮,控製了西達蔥嶺(今帕米爾高原)的遼闊地區。
西突厥、於闐、安國害怕之下,爭著犒勞唐師,“因說於闐王入朝,
王獻馬畜三百餉軍”。貞觀二十三年(公元649年)正月,阿史那社爾一手扶立了龜茲的新國王,刻石紀功而還。在攻滅龜茲的前後戰役中,
唐軍繳獲甚多,當時郭孝恪在軍中,床帷器用多飾金玉,他要送一些給阿史那社爾分享,阿史那社爾堅持不受,讓風聞此事的唐太宗深受感動,
“二將優劣﹐不複問人矣”,話雖然如此,唐太宗對虎牢之戰就跟隨自己的郭孝恪依然非常痛惜,龍騰虎躍終黃土,英雄歸路在沙場,馬革裹屍往往是軍人無法避免的宿命。
貞觀二十三年五月,大唐皇帝李世民駕崩,貞觀之治定格為過去的曆史。此時,正處於事業巔峰的阿史那社爾請求為李世民殉葬,侍衛陵寢。活人為死人殉葬,是突厥的野蠻風俗,頡利可汗死的時候,
就曾有兩名部下主動為他生殉,阿史那社爾要以這種方式表明對唐太宗的忠心。即位的唐高宗否決了阿史那社爾的提議,畢竟,當時的漢文化早已淘汰了活人殉葬的風俗。
阿史那社爾升遷為右衛大將軍,在唐高宗永徽四年(公元653年),又封為鎮軍大將軍,永徽六年(公元655年),阿史那社爾英年早逝,追贈輔國大將軍和並州都督。
他的墳墓陪葬昭陵,修建成蔥山的形狀,以彰顯他平定龜茲的顯赫戰績,他的諡號是元,在貞觀一朝,隻有宗室名將李孝恭得到了與他相同的諡號
。他的兒子阿史那道真,曾任左屯衛大將軍,唐高宗鹹亨初年,阿史那道真擔任邏娑道副大總管,與薛仁貴一起討伐吐蕃軍,
卻大敗於吐蕃的論欽陵,“盡失其兵”,本來按律當斬,唐高宗法外施恩,將他免死為民。
阿史那社爾的征戰一生,正是大唐帝國用突厥人以蠻夷製蠻夷的縮影。
這種策略的長處和短處都非常明顯,長處是把大唐帝國開疆拓土的成本降至最低,短處是一旦中央政府失去了對雇傭兵團的絕對控製,
就會發生叛離事件,甚至象安祿山、史思明那樣起兵造反,險些顛覆整個國家,所以,唐太宗才擔心李治擔負不起絕對強勢的中央政府,
對李治的柔弱痛心疾首。阿史那社爾對大唐皇帝的忠誠無庸置疑,對大唐來說,他是功臣,對生他養他的突厥來說,他是罪人,
他為大唐橫刀躍馬,他為大唐屠殺同胞,他如何自處,他是否心甘情願,迷霧般的曆史吸引著我們去尋找答案。
秦叔寶
“店主東帶過了黃驃馬,不由得秦叔寶兩淚如麻。提起了此馬來頭大,兵部堂王大人相贈與咱,遭不幸困至在天堂下,還你的店飯錢,無奈何隻得來賣它。擺一擺手兒你就牽去了吧!
但不知此馬落在誰家?”這是《秦瓊賣馬》中的著名唱段,老人孩童都能哼上兩句,
可謂家喻戶曉、遐爾聞名。對照曆史,我們才知道文藝作品的荒謬,與真實的人物形象相去甚遠。《
酉陽雜俎》上記載,秦叔寶的坐騎並非黃驃馬,而是忽雷駁,馬的毛色青白相間,雄壯威武。此馬象人一樣喜愛喝酒,
酒後不但不會醉眼昏花,反而精神百倍,“每於月明中試,能豎越三領黑氈”,秦叔寶死後,忽雷駁也嘶鳴不食而死。
根據《隋唐佳話》的記載,秦叔寶使用的兵器也不是一對金裝鐧,而是一杆超重的長槍。
在他跟隨李世民攻打洛陽城時,他把這杆長槍插在城外的泥土中,
十幾個王世充的士兵衝出城來,想要拔出這杆長槍,他們一起用力也沒奏效,長槍依然穩穩地插在泥土當中。秦叔寶再度來到城下,
輕而易舉將長槍拔了出來,握在手中昂然離去,在場的雙方將士都目瞪口呆。秦叔寶的長槍從此聞名天下,在朝廷的重大活動中,
此槍吸引了無數人的眼球,大長了帝國的威風,讓外邦蠻夷們心悅誠服、由衷讚歎。
秦叔寶的故事汗牛充棟,但大多是牽強附會,正史上對他的記載十分簡單,近年來,秦叔寶父親的墓碑出土,
才讓人們大致弄清了他的身份。原來,秦叔寶的祖父在北魏時期曾擔任過廣年縣令,秦叔寶的父親曾在北齊王府裏當過書記官,這樣一來,
他的真實身份既不是《隋唐演義》中的顯貴之後(《隋唐演義》中秦叔寶的表弟羅成是虛構的曆史人物),也不是民間傳說中的鐵匠的兒子,而是出生在北朝中層官員家庭的帥哥。(未完待續)
觀十四年(640年),侯君集被任命為交河道行軍大總管,阿史那社爾被任命為行軍總管,領軍數萬,浩浩蕩蕩,直撲高昌國。唐軍攻下三郡、五縣、二十二城,
東西800裏、南北500裏的高昌國從此滅亡,唐太宗在高昌舊地設置西州,在可汗浮圖城設置庭州,在交河城(今新疆吐魯番西北雅爾湖村附近)設置安西都護府,自漢朝以來,西域再度成為中國人海闊天空的翱翔之地。
高昌平滅,侯君集接受了大量的戰利品,上行下效,唐軍私取寶物,蔚然成風,這中間,隻有阿史那社爾秋毫不取,理由是未奉詔命,顯得格外卓然不群。唐太宗是一代名君,當然知道如何激勵軍心士氣,
他聽從大臣的意見,赦免了侯君集的過失,對阿史那社爾更予以了豐厚的物質獎勵,“以高昌所得寶刀並雜彩千段賜之”,封其為畢國公,仍然擔任李世民的禁軍統領。
阿史那社爾入唐以後作戰能力突飛猛進,判若二人,很可能是得到了名師的指點,如果《唐太宗李衛公問對》這本書記載屬實,阿史那社爾曾拜李靖為老師,跟他學習過兵法戰陣。
在這本書裏,李靖向唐太宗推薦了包括阿史那社爾在內的幾位番將,“萬徹不如阿史那社爾及執失思力、契必何力,此皆番臣之知兵者也。
臣嚐與之言鬆漠、饒樂山川道路,番情逆順。遠至於西域部落十數種,曆曆可信。
臣教之以陣法,無不點頭服義。望陛下任之勿疑。若萬徹,則勇而無謀。難以獨任”。寶石經過名師的雕琢,很快放射出燦爛的光華,
貞觀十九年(公元645年),阿史那社爾率本部人馬隨唐太宗東征高麗,駐蹕山一役,再立新功。
秦叔寶也算名將。能指揮千軍萬馬的是名將,
能衝鋒陷陣萬軍中取上將首級的也是名將,分工不同而已。樓主寫的是大唐名將。又不是專寫大唐元帥。冷兵器時代,這種單兵作戰能力超強的人作用還是非常大的,趙雲、典韋、許褚不也都名垂青史嗎?
秦叔寶、尉遲敬德這些人都值得好好寫,怎麽說還是淩煙閣上列名的人物。
世民和敬德帶了三個人探營的時候,是何等的瀟灑,可憐的竇建德何等鬱悶
我從小就聽評書【隋唐演義】【薛家將】被單老忽悠了十幾年,長大後看史書才知道江夏王李道宗如此英雄了得,
徐懋功原來不是牛鼻子,程知節非是販私鹽劫皇綱隻會三斧子半的大草包,白馬銀槍俏羅成本是虛構。蘇定芳真是冤枉,羅士信殺身成仁,並不是吃飯不知饑飽睡覺不知顛倒的傻小子。
高麗軍流箭如雨。阿史那社爾頻頻中箭,卻毫不在乎,他拔出羽箭,繼續衝鋒,手下的士兵受其感召,也奮起神勇,“盡獲殊勳”,將高麗軍打得落花流水。回到長安後,阿史那社爾被授予鴻臚卿。
主管外事和蕃務,坐上了今天外交部長的職位。從這一點上也可看出阿史那社爾挺拔英俊,氣度不凡。完全可以代表大唐帝國的光輝形象,李世民將皇妹嫁給他,的確促成了一樁美滿姻緣,有唐一代,風氣開放,
公主包二爺養男寵,層出不窮,而嫁給阿史那社爾的衡陽長公主卻沒有任何緋聞,可見兩人是一對蜜裏調油的恩愛夫妻,稱得上是大唐曆史上的異族佳話。
貞觀二十年(公元646年),鑒於薛延陀屢屢入寇,唐太宗決心徹底解決薛延陀問題,他任命阿史那社爾為瀚海安撫大使,與執失思力、薛萬徹等人各率本部兵馬,兵分幾路,向薛延陀推進。
薛延陀大敗之下企圖詐降,李勣卻不給他們這個機會,縱兵出擊,將薛延陀的可汗抓到了長安。
回紇、拔野古、同羅、仆骨、多濫葛、思結、阿跌、契苾、跌結、渾、斛薛等十一部酋長相繼歸附了唐朝,唐朝因地為他們設置了州郡。
薛延陀滅亡了,阿史那社爾終於出了昔日的一口惡氣,在李世民的英明領導下,他成了戰無不勝的大唐將軍。
貞觀二十一年(公元647年),唐太宗決定滅掉龜茲(今新疆庫車),以打通東西商路,這一次,皇帝要讓阿史那社爾擔任主帥,去完成這個光榮而艱巨的任務。
他任命阿史那社爾為昆丘道行軍大總管,給阿史那社爾配備了兩名精幹的副手,一位是安西都護郭孝恪,是位從龍元勳,深受李世民的信賴,一位是右驍衛大將軍契苾何力,
曾割下自己的耳朵表明對大唐的忠心。動用的兵力是鐵勒十三州、突厥、吐蕃、吐穀渾的人馬,以蠻夷製蠻夷,十萬騎兵風馳電掣,直撲龜茲國。
貞觀二十二年,阿史那社爾揮師擊敗了西突厥處月、處密二部,掃平了前進路上的攔路虎,然後,從焉耆以西向龜茲北境出擊,焉耆國王薛婆阿那支膽戰心驚,棄城逃走,
卻很快被唐軍抓住,砍下了倒黴的腦袋,便宜了薛婆阿那支的堂弟,在唐軍的扶持下,
當上了新的焉耆國王。唐軍一路凱歌,龜茲守將大多不戰而逃,行至多褐城(今新疆輪台西)外,龜茲國王訶黎布失畢、丞相那利率領五萬大軍,
正嚴陣以待。唐軍前鋒是伊州刺史韓威的千餘精銳,隨後的部隊是右驍衛將軍曹繼叔的騎兵,與龜茲軍交手之後,韓威假裝不敵,引軍逃跑,龜茲方麵傾城出動。全力追擊,韓威很快與曹繼叔合兵一處,
轉身向龜茲兵反撲。敵人兵敗如山倒,狂奔八十裏。隻得退保龜茲都城伊邏盧城(今新疆庫車北)。
唐軍步步緊逼,訶黎布失畢手足無措,在龜茲都城被唐軍攻破的當口,訶黎布失畢向西逃跑,躲避唐軍無堅不摧的鋒銳。
阿史那社爾讓郭孝恪、曹繼叔、韓威留守龜茲都城,自己和薛萬備等人乘勝追擊,不讓訶黎布失畢成為漏網之魚。
訶黎布失畢在撥換城(今新疆阿克蘇)堅守四十天,彈盡糧絕。終於城破被俘。
龜茲丞相那利輕騎逃走,引來了西突厥援軍,加上龜茲兵,湊成了上萬人的軍隊,他們殺回了龜茲都城。當時郭孝恪的部隊駐紮在城外,隻有上千人馬,發現敵人的行蹤,
不假思索,就入城作戰,雙方兵力懸殊。那利部又有城內降軍倒戈相助,但郭孝恪毫不畏懼,奮勇殺敵。浴血拚鬥,與敵人僵持了很久,
最後寡不敵眾,與兒子一起壯烈殉國,成了第一位馬革裹屍的安西都護,倉部郎中崔義超堅持戰鬥,等來了大唐援軍的入城相救。
曹繼叔、韓威所部與敵人殊死搏鬥,斬首三千,那利眼見形勢不利。出逃後再搬救兵,以圖東山再起。萬餘龜茲兵在那利的帶領下。再攻龜茲都城,
這次損失更為慘重。唐軍早有防備,精銳部隊迎頭痛擊,八千龜茲兵作了唐軍的刀下之鬼。那利再次逃走,卻被自己人抓住,向唐軍獻了俘虜。
單論軍功自然無人能出李靖之右,李孝恭軍功雖大,但是真算起來不知有多少要算到李靖頭上,貌似孝恭同學唯一沒聽衛公的一次戰役被暴扁了一頓。淩煙閣排名肯定是考慮了多種因素的,
軍功、親疏、擁立、文臣武將誰先誰後都是考慮因素。長孫和李孝恭排在最前很明顯是至親,功勞又大,追隨日久,房杜魏這三個都是極牛的文臣,
排在前麵也在情理之中,至於尉遲排在衛公前麵,也是順理成章的,這個排名是李世民定的,這大唐江山是他世民同學的,不是他老子的,
也不是他兒子的,更不是他那倆死鬼弟兄的,誰幫他坐穩的這個位子很關鍵。敬德同學作為他的親將那不用說,幾次三番救了他的命,
這個附加分很高,玄武門之變更是居功至偉,這些世民同學心裏門清,不是單單給他個齊王府就完事,物質精神獎勵都少不了。
衛公、英公玄武門幹架那會兒可啥都沒幹,雖然作為軍人的操守值得尊敬,
但親疏之別還是很明顯的。看看尉遲扁了李道宗也隻不過被訓斥一頓就知道世民對他多寵信(當然敬德同學這種糙人肯定不會和謀反沾邊也是世民同學放心的一個因素)。
為了報複安西都護郭孝恪的被殺,阿史那社爾下令斬殺了11000多已經投降的龜茲居民,龜茲全國震動,各城相繼請降,唐軍得男女數萬口,大唐的疆界擴張到了今天的中亞,
設置了龜茲、焉耆、疏勒、於闐四個軍鎮,控製了西達蔥嶺(今帕米爾高原)的遼闊地區。
西突厥、於闐、安國害怕之下,爭著犒勞唐師,“因說於闐王入朝,
王獻馬畜三百餉軍”。貞觀二十三年(公元649年)正月,阿史那社爾一手扶立了龜茲的新國王,刻石紀功而還。在攻滅龜茲的前後戰役中,
唐軍繳獲甚多,當時郭孝恪在軍中,床帷器用多飾金玉,他要送一些給阿史那社爾分享,阿史那社爾堅持不受,讓風聞此事的唐太宗深受感動,
“二將優劣﹐不複問人矣”,話雖然如此,唐太宗對虎牢之戰就跟隨自己的郭孝恪依然非常痛惜,龍騰虎躍終黃土,英雄歸路在沙場,馬革裹屍往往是軍人無法避免的宿命。
貞觀二十三年五月,大唐皇帝李世民駕崩,貞觀之治定格為過去的曆史。此時,正處於事業巔峰的阿史那社爾請求為李世民殉葬,侍衛陵寢。活人為死人殉葬,是突厥的野蠻風俗,頡利可汗死的時候,
就曾有兩名部下主動為他生殉,阿史那社爾要以這種方式表明對唐太宗的忠心。即位的唐高宗否決了阿史那社爾的提議,畢竟,當時的漢文化早已淘汰了活人殉葬的風俗。
阿史那社爾升遷為右衛大將軍,在唐高宗永徽四年(公元653年),又封為鎮軍大將軍,永徽六年(公元655年),阿史那社爾英年早逝,追贈輔國大將軍和並州都督。
他的墳墓陪葬昭陵,修建成蔥山的形狀,以彰顯他平定龜茲的顯赫戰績,他的諡號是元,在貞觀一朝,隻有宗室名將李孝恭得到了與他相同的諡號
。他的兒子阿史那道真,曾任左屯衛大將軍,唐高宗鹹亨初年,阿史那道真擔任邏娑道副大總管,與薛仁貴一起討伐吐蕃軍,
卻大敗於吐蕃的論欽陵,“盡失其兵”,本來按律當斬,唐高宗法外施恩,將他免死為民。
阿史那社爾的征戰一生,正是大唐帝國用突厥人以蠻夷製蠻夷的縮影。
這種策略的長處和短處都非常明顯,長處是把大唐帝國開疆拓土的成本降至最低,短處是一旦中央政府失去了對雇傭兵團的絕對控製,
就會發生叛離事件,甚至象安祿山、史思明那樣起兵造反,險些顛覆整個國家,所以,唐太宗才擔心李治擔負不起絕對強勢的中央政府,
對李治的柔弱痛心疾首。阿史那社爾對大唐皇帝的忠誠無庸置疑,對大唐來說,他是功臣,對生他養他的突厥來說,他是罪人,
他為大唐橫刀躍馬,他為大唐屠殺同胞,他如何自處,他是否心甘情願,迷霧般的曆史吸引著我們去尋找答案。
秦叔寶
“店主東帶過了黃驃馬,不由得秦叔寶兩淚如麻。提起了此馬來頭大,兵部堂王大人相贈與咱,遭不幸困至在天堂下,還你的店飯錢,無奈何隻得來賣它。擺一擺手兒你就牽去了吧!
但不知此馬落在誰家?”這是《秦瓊賣馬》中的著名唱段,老人孩童都能哼上兩句,
可謂家喻戶曉、遐爾聞名。對照曆史,我們才知道文藝作品的荒謬,與真實的人物形象相去甚遠。《
酉陽雜俎》上記載,秦叔寶的坐騎並非黃驃馬,而是忽雷駁,馬的毛色青白相間,雄壯威武。此馬象人一樣喜愛喝酒,
酒後不但不會醉眼昏花,反而精神百倍,“每於月明中試,能豎越三領黑氈”,秦叔寶死後,忽雷駁也嘶鳴不食而死。
根據《隋唐佳話》的記載,秦叔寶使用的兵器也不是一對金裝鐧,而是一杆超重的長槍。
在他跟隨李世民攻打洛陽城時,他把這杆長槍插在城外的泥土中,
十幾個王世充的士兵衝出城來,想要拔出這杆長槍,他們一起用力也沒奏效,長槍依然穩穩地插在泥土當中。秦叔寶再度來到城下,
輕而易舉將長槍拔了出來,握在手中昂然離去,在場的雙方將士都目瞪口呆。秦叔寶的長槍從此聞名天下,在朝廷的重大活動中,
此槍吸引了無數人的眼球,大長了帝國的威風,讓外邦蠻夷們心悅誠服、由衷讚歎。
秦叔寶的故事汗牛充棟,但大多是牽強附會,正史上對他的記載十分簡單,近年來,秦叔寶父親的墓碑出土,
才讓人們大致弄清了他的身份。原來,秦叔寶的祖父在北魏時期曾擔任過廣年縣令,秦叔寶的父親曾在北齊王府裏當過書記官,這樣一來,
他的真實身份既不是《隋唐演義》中的顯貴之後(《隋唐演義》中秦叔寶的表弟羅成是虛構的曆史人物),也不是民間傳說中的鐵匠的兒子,而是出生在北朝中層官員家庭的帥哥。(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