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德二年(公元619年),王世充拜程知節為將軍,拜秦叔寶為龍驤大將軍,讓他們帶兵與唐軍作戰,王世充軍和唐軍在九曲(今河南宜陽西北)擺開了陣勢。


    程知節、秦叔寶一行幾十人假裝向唐軍陣營發動攻擊,騎馬跑出了一百多步後,


    一齊下馬向王世充行禮,“我們得到了你的特殊禮遇,也想報答你,但你疑心太重,不能容人,


    我們不想與你為伍,就此告別,後會有期”,程知節、秦叔寶素來勇猛,王世充軍中已經無人可及,隻能眼睜睜看著一行幾十人投奔了唐營。


    歸唐之後,唐高祖李淵把他們派到了秦王李世民麾下,程知節與年輕的秦王一見如故。


    李世民久聞程知節、秦叔寶的大名,對他們十分看重,程知節擔任了秦王府左三統軍,秦叔寶則成為馬軍總管。


    李世民親自挑選了上千名精銳騎兵,由程知節、秦叔寶等人擔任統領,穿著清一色的黑衣黑甲,組成“玄甲隊”,每戰必為唐軍先鋒,


    李世民本人也黑衣黑甲,與玄甲隊一起衝鋒陷陣,玄甲隊所向披靡,很快就威名遠播,成為大唐掃平各個割據勢力最鋒利的寶劍。


    唐裴行儼與王充戰,先馳赴敵,為流矢所中,墜於地。程知節救之,殺數人,充軍披靡。


    知節乃抱行儼,重騎而還,為充騎所逐,刺槊洞過。知節回身,捩折其槊,斬獲者,與行儼皆免。


    唐時。裴行儼與王充交戰。裴行儼先騎馬衝入敵陣,被敵箭射中,墜馬倒地。程知節去救他,殺了很多敵人。王世充的軍隊潰逃。程知節抱著裴行儼,二人騎一匹馬回來時,被王世充的騎兵追趕,


    一槊(兵器)刺穿了程知節,他回身便把槊折斷,把那人殺了,他和裴行儼都免除了殺身之災。


    李密很少親上戰場,作為內軍驃騎將的程知節和秦叔寶出彩的機會並不太多。後來他們加入了唐軍陣營,


    李世民總是迎著箭雨一馬當先,程知節作為親衛隊的統領,勇猛善戰才得到最大程度的發揮。程知節跟隨李世民掃平宋金剛、竇建德、王世充等亂世梟雄,擔任左一馬軍總管,“每陣先登”,戰功卓著,受封為宿國公。


    史上詳細記載了玄甲隊的一次克敵戰例,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唐軍與王世充軍在洛陽外圍相持。屈突通、竇軌在巡營途中,與王世充的部隊遭遇,


    在對方優勢兵力麵前。唐軍險象環生,李世民得知消息,親自帶領玄甲隊前去求援,玄甲隊勇猛絕倫,攻勢如同泰山壓頂,王世充軍一敗塗地,


    騎將葛彥璋被唐軍俘虜,王世充軍折損六千餘人,王世充本人逃回洛陽。據城而守,不敢再與玄甲隊麵對麵的交手。


    直到最後當上了唐軍的俘虜。唐軍削平各路割據勢力,在武德七年(公元624年)統一了全國。李世民的威望如日中天,手下又匯集了一大批謀士和武將,


    嚴重威脅了李建成的皇儲地位,李建成與齊王李元吉結成死黨,向李世民及其手下頻下毒手。程知節外調為康州刺史,尉遲敬德甚至下獄受苦,疾風知勁草,


    板蕩識忠臣,程知節堅持留在了李世民身邊,他告訴李世民,“殿下的手臂今被翦除,身必不久,我冒死留了下來,請殿下想辦法保全自己”,


    此時的程知節沒有到外地上任的記錄,可見他一直留在秦王府中,在李世民最艱難的時候,他不離不棄,全力支持,表現了一貫的忠誠,


    李世民結交了這麽多忠心耿耿的部下,可以說一生沒有白活,上下同心,成就大業就成了順理成章的事情。


    武德九年六月,李建成、李元吉終於迫不及待地下了手,他們在酒水中下了毒,李世民喝了酒水之後,毒性發作,


    吐了幾升的血,險些丟了性命。此時又逢突厥入寇,李元吉當上了大軍主帥,抽調所有秦王府的精兵猛將,到自己帳下聽令。李世民終於意識到,


    再不動手,自己和部下的性命堪憂,他決定先發製人,在玄武門伏擊李建成和李元吉,砍下了兩位兄弟的項上人頭。根據程知節墓誌銘上的記載,


    程知節參與了玄武門兵變的全過程,是將李世民扶上皇帝寶座的首功之臣,大局安定之後,程知節遷右武衛大將軍,李世民即位後,賜他實封七百戶。貞觀年間,曆任瀘州(今四川瀘州市)都督,


    左領軍大將軍,受封普州刺史,改封盧國公。貞觀十七年(公元643年),唐太宗將二十四位功臣的畫像放進了淩煙閣,畫像與真人一般大小,


    程知節名列第十九名,成為青史留名的大唐英雄。也是在這一年,程知節轉任左屯衛大將軍,檢校北門駐軍,加封鎮軍大將軍,自始至終,他都是唐太宗的親信。


    君擇臣,臣亦擇君,唐太宗去世後,唐高宗依然讓程知節高官厚祿,但君臣之間已經達不到信任有加的地步。


    貞觀一朝的將軍大多年紀老邁,又經曆過永徽年間的清洗,唐高宗手中可用的統帥級人物屈指可數。唐高宗永徽六年(公元655年),程知節被授予蔥山道行軍大總管的職務,


    率領右屯衛將軍蘇定方、伊州刺史蘇海政等人討伐西突厥沙缽羅可汗,此次,曾經夜襲卑沙城的右武衛將軍王文度被唐高宗任命為副大總管。


    顯慶元年(公元656年)正月,獵獵軍旗向西突厥進發,唐高宗親自到玄武門為大軍餞行,期望程知節能夠一舉成功。


    西行路上,風餐露宿,程知節不辭勞苦,帶領大軍長途跋涉七個月,才找到了阿史那賀魯的行蹤。八月初九。唐軍在榆慕穀(今新疆霍城)與西突厥葛邏祿、處月二部遭遇,程知節勇武不減當年,帶領大軍奮力衝殺。


    斬首千餘級,俘獲駝馬牛羊數以萬計。跟著。唐軍乘勝前進,大破西突厥突騎施、處木昆諸部,攻陷咽城(今新疆博爾塔拉),


    取得了斬首三萬級的輝煌戰果。十二月,蘇海政率領的唐軍前鋒行至鷹娑川(今新疆焉耆都開河上遊),遭遇阿史那賀魯的兩萬精銳騎兵,


    雙方展開了天昏地暗的激戰,唐軍勇猛頑強。突厥軍不落下風,戰局陷入膠著狀態,西突厥別部鼠尼施的兩萬騎兵加入了戰團,


    西突厥兵馬漸漸取得了戰場上的優勢,唐軍以寡敵眾,漸漸支持不住,千鈞一發之際,


    蘇定方率領五百騎兵趕到現場,向敵陣薄弱處發動了雷霆攻擊,唐軍一鼓作氣。打得突厥軍陣腳大亂、拚命逃竄,


    唐軍一路追殺二十餘裏,斬首一千五百級。俘獲戰馬二千匹,突厥人丟棄的甲仗滿山遍野,不可勝計,此時唐軍本可乘勝一舉平定西突厥,唐軍內部卻發生了意想不到的事情。


    鷹娑川一戰唐軍雖然取勝,自身折損也為數不少,副大總管王文度以此為理由,向程知節發難,認為唐軍輕敵冒進。與軍不利,他抬出唐高宗的一道聖旨。要剝奪程知節的指揮權,


    由自己取而代之。程知節顯然認為這道聖旨貨真價實,唐軍因此停止了追擊。蘇定方對聖旨的真實性表示了懷疑,他請求程知節囚禁王文度,


    讓唐高宗對這道聖旨進行確認。這道聖旨的真假在曆史上頗有爭議,但從現有的史料來看,王文度回國後被唐高宗安上了矯詔的罪名,


    明顯是替唐高宗背了黑鍋,矯詔按唐律本是死罪,王文度隻落得一個“特除名”的處罰,就是罷官三年,以後再當官要降原有官品兩級使用,不獨如此,


    三年期限一到,唐高宗就任命他為首任熊津都督,可見王文度是唐高宗頗為看重的親信,對親信頒布一道密旨,要他監視程知節的行動,應該是意料之中的事情。這道聖旨使唐軍的行動從此聽從王文度的意思,


    產生了很壞的影響。唐軍結成一個巨大方陣,把輜重藏在陣中,人馬披甲在四周戒備,敵人來了才與之交戰,不去主動進攻對方,以保全軍隊實力。


    這種戰法很快讓唐軍人困馬乏,兵無鬥誌,蘇定方立功心切,十分焦急,他一再勸說程知節,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要求程知節拿出全軍統帥的氣度,


    帶領唐軍輕騎前進。也許是程知節認為聖意不可違,沒有接受蘇定方的建議,唐軍因此未能擴大戰果、直搗黃龍。


    這時唐軍推進到了怛篤城(今哈薩克東南),數千粟特胡人開城請降,王文度認為,“胡人反複無常,我們來了他們就投降,我們走了他們就反叛,不如殺光他們,奪取他們的資產”,


    蘇定方堅決反對,“如此一來,我們自己就是賊軍,有何麵目討伐叛賊”,


    蘇定方當時隻是唐軍中的一個總管,他的反對最終沒起作用,王文度一意孤行,程知節也縱容王文度的行動,投降的粟特胡人無一幸免,


    統統死在唐軍手中。瓜分胡人財物的時候,蘇定方堅決不要,以實際行動,與殺降的唐軍將領劃清界限。程知節顯然拿走了自己那一份財物,


    一代英雄,晚節不保,更為嚴重的是,屠城殺降,使西域諸城不敢再存歸附之念,唐軍後勤不繼,保障困難,不得不班師回朝。


    回到長安後,王文度被免官為民,程知節也因指揮失當成為平民百姓。畢竟是一代元勳,曾經戰功赫赫,


    唐高宗不久又任命程知節為岐州(今陝西鳳翔)刺史,再度啟用。程知節自知年紀老邁,無意官場爭鬥,他向朝廷請求退休,得到批準,從此在家頤養天年。


    麟德二年(公元665年),程知節去世,朝廷追贈驃騎大將軍、益州大都督,陪葬於唐太宗的昭陵。程知節的兒子程處默,襲爵盧國公,


    程處亮以功臣之子的身份娶了唐太宗的女兒清河公主,授駙馬都尉、左衛中郎將,程處弼官至右金吾將軍,成為高級禁衛軍將領,程處弼的兒子程伯獻,


    開元年間,曾任左金吾大將軍。清河公主的墳墓也陪葬昭陵,墓碑上記載了這樣的文字,“使持節瀛州諸軍事瀛州刺史婁之孫,


    岐州諸軍事岐州刺史鎮軍大將軍(缺)東阿縣開國公”,標明了清河公主丈夫程處亮的身世,可見新舊唐書關於下嫁的記載所言不虛。程知節亂世從龍,功成當代,


    既沒象宋朝開國元勳那樣被皇帝遣散回家,又沒象明朝開國元勳那樣被皇帝切瓜砍菜,瓜瓞綿綿,兒孫滿堂,與小說中的混世魔王一樣,可謂福將。


    平沙日未沒;薛萬徹


    根據韓國《東亞日報》的報道,現任韓國總統盧武鉉會晤美國總統布什的時候,為了釋去美國人的疑慮,明確表示,


    “韓國不會忘記曆史上中國對其發動的數百次侵略,這是朝鮮人刻骨銘心的恥辱”,韓國的電視連續劇中描寫,本國的孤膽英雄在強敵圍攻之下,


    將大唐的天可汗李世民射成了獨眼龍,這些,都表明了中國的征服成為朝鮮人心中揮之不去的傷痛,雖然無法掩蓋曆史的真相,


    在虛構的電視劇中宣泄怨氣就成了朝鮮人獲得心理平衡的方式,在盧武鉉提到的數百次“侵略”中,就有大唐名將薛萬徹在貞觀二十二年的進攻,


    敵疲我擾,在春播秋收的季節,讓朝鮮半島上的對手忙於應付,終於導致最後的陷落,土地歸於大唐的版圖。


    提起當年的唐軍主帥薛萬徹,就不能不提薛家四兄弟的事跡,就不能不提曆史上有關薛萬徹與丹陽公主的故事。


    “丹陽公主,下嫁薛萬徹。萬徹蠢甚,公主羞,不與同席者數月。太宗聞,笑焉,為置酒,悉召它婿與萬徹從容語,握槊賭所佩刀,陽不勝,


    遂解賜之。主喜,命同載以歸”,丹陽公主是唐高祖李淵的女兒、唐太宗李世民的妹妹,與薛萬徹的婚姻出現了問題,唐太宗有意調解夫妻矛盾,就讓所有的妹夫、姐夫入宮赴宴,讓他們對薛萬徹進行教育,


    為了讓薛萬徹在眾人麵前掙足麵子,唐太宗挑選薛萬徹的長項,與薛萬徹玩起了握槊的博戲,賭上了各自的佩刀,唐太宗假裝敗給了薛萬徹,


    自己的寶刀也成了薛萬徹的戰利品。丹陽公主眼見夫婿如此了得,喜不自勝,讓以前認為蠢笨的丈夫與自己同車而回,從此夫妻和睦,融洽相處(未完待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唐朝那些事兒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朝月清風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朝月清風並收藏唐朝那些事兒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