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隆基(唐玄宗)


    唐玄宗李隆基(685年9月8日-762年5月3日),公元685年出生在神都洛陽,712年至756年在位。唐朝在位最久的皇帝,唐睿宗第三子,母竇德妃。廟號“玄宗”,又因其諡號為“至道大聖大明孝皇帝”,故亦稱為唐明皇。清朝為避諱康熙皇帝之名“玄燁”,多稱其為唐明皇,另有尊號“開元聖文神武皇帝”。


    生於神都洛陽,性英明果斷,多才多藝,知曉音律,擅長書法,儀表雄偉俊麗。


    唐隆元年(710年)六月庚子日申時,李隆基與太平公主聯手發動“唐隆政變”誅殺韋後。712年李旦禪位於李隆基,後賜死太平公主,取得了國家的最高統治權。前期注意撥亂反正,任用姚崇、宋璟等賢相,勵精圖治,他的開元盛世是唐朝的極盛之世,在位後期寵愛楊貴妃,怠慢朝政,寵信奸臣李林甫、楊國忠等,加上政策失誤和重用安祿山等塞外民族試圖來穩定唐王朝的邊疆,結果導致了後來長達八年的安史之亂,為唐朝中衰埋下伏筆。756年李亨即位,尊其為太上皇。762年病逝,葬於泰陵。


    中文名:李隆基


    別名:李三郎、唐明皇


    國籍:唐朝


    民族:漢族


    出生地:神都洛陽


    出生日期:685年(乙酉年)9月8日


    逝世日期:762年(壬寅年)5月3日


    職業:皇帝,政治家,音樂家


    信仰:道教


    主要成就:開創開元盛世


    代表作品:《唐玄宗禦注道德真經》、《霓裳羽衣曲》


    諡號:至道大聖大明孝皇帝


    廟號:玄宗


    在位:712年9月8日-756年8月12日


    享年:78歲


    年號:先天、開元、天寶


    陵墓:唐泰陵


    親王


    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九州道路無豺虎,遠行不勞吉日出。齊紈魯縞車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


    這首詩是唐朝大詩人杜甫寫的(注:此詩為“憶昔”二首中第一首中的一段),詩中描述的是開元盛世的繁華景象,人口眾多。政府民間都富足,商旅往來無優。豐衣足食的景象。這樣的情景在我們現在人看來再平常不過,但在古代的中國確是彌足珍貴,所以大詩人在曆經戰亂洗禮之後,仍不禁在回憶往昔時驕傲的表達出對那曾經的大唐盛世無限追憶與神往.


    對開元盛世締造者李隆基的評論,雖然眾說紛紜,但無可否認的,他的一升,在快速上升到高峰後。徘徊的許久,最終從高峰中墜落,墜落力道之大,速度之猛,都是難以想像的。看他在曆史的表現,好像是截然不同的兩個人,這種反差大的令人錯愕,所以我想,當李隆基在回想這一生時,應該會在悔恨中帶著幾絲苦澀吧!然而悔恨也好。苦澀也罷,他終究無能為力了,在臨終前。他又回到他熟悉的長安,芙蓉園的美景,長生殿的誓言,沉香亭北的倩影豐姿,都已煙消雲散,而他,一個孤獨的老人,曾經的至尊,也隻得在此等待生命的盡頭。緩緩的走來……


    曾經的李隆基,是那樣意氣風發。那是開元元年(公元713年),李隆基剛擊敗他的姑媽太平公主。逼她在家自殺,而真正掌握大權,整個大唐帝國,真正的在他的手中,在他的腳下。這時的他,就好像赤壁之戰得勝的周郎,真有羽扇綸巾談笑間,強虜飛灰煙滅的其概;但李隆基此時並不自滿,隻有他自己,才知道這一切的得來,是多麽的不易,他永遠忘不了,他的母親,在某一天被祖母,也就是當時的南周皇帝叫到宮中去,就在也沒有回來過,那一年,他九歲了,也懂事了,他跑去問父親,媽媽到那裏去了,但父親卻驚恐的捂住他的嘴,叫他不要問,問了連你的小名都沒了,他一直無法忘記父親那驚恐的眼神,從那一天起,他知道了,隻有掌握絕對的權力才能主宰自己的命運,他開始改變自己,不再像小時候那樣直言無諱,因為他知道,隻有這樣才能保全自己,也才能保全家人。祖母無疑是喜歡他的,但隻要有人影響到她皇帝的寶座,她下手是毫不留情的,這一點,已經不需要別人來提醒了。


    (注二)李隆基幼時聰明伶俐,頗有主見。七歲時,他父親剛從皇帝的位置退下來,並改名武旦,而奶奶則當上了皇帝,有一次在朝堂舉行祭祀儀式,當時掌管京城守衛的金吾將軍武懿宗大聲訓斥侍從護衛,李隆基馬上怒目而視,喝道:“這裏是我李家的朝堂,幹你何事?竟敢如此訓斥我家騎士護衛!”弄得武懿宗看著這個小孩兒目瞪口呆。武則天得知後,不但沒有責怪李隆基,反而對這個年小誌高的小孫子備加喜歡,並留下深刻印象。


    但隱忍是不夠的,雖然李隆基的父親不當皇帝了,但還是皇嗣,武家的人還是千方百計地要陷害他,於是有人告訴武則天,他皇嗣武旦(李旦)陰謀複位!


    武則天震怒了,武旦是她兒,是最疼愛的小兒子,也是最聽話的兒子,其它兒子,老大老二都因為不聽話被逼死了(注),老三李顯被囚禁在房州,隻有小兒子在身邊,一向都很聽話,這次竟想謀還她,一定那幫想謀求大唐複辟的人唆使的,這次我一定要大開殺戒,讓這幫人死了這條心。


    武則天這樣一想,決定找當時最著名的酷吏來俊臣調查他皇嗣武旦的左右侍從,消息傳到太子宮,所有人都覺得末日來臨了,來俊臣手段,他們可是聽說多了,那真是求死不能。在他的毒刑下,死亡,可能都是一種幸福!


    來俊臣興奮了。這可是一個大案,審查起來可要牽連上百甚至上千的人。至於證據嗎?隻要我來俊臣說有,那就一定會有,人皆畏刑,毒刑之下,就算要人承認自己殺了父母兄弟,也不得不招,所以這案子一來,又是我大展身手的好機會了。


    來俊臣將皇嗣的左右侍從整群帶上堂審問。果然大周第一酷吏的名頭不是假的,還不怎麽用刑,隻看到那些刑具,就有人自認幫皇嗣聯絡外官,有人聯絡軍隊,眼看皇嗣武旦這一次難逃天羅地網,突然有一名樂工衝出來,大叫,“皇嗣是忠心的,他絕對沒有謀反。你們這樣說,會害了皇嗣,也會害了你們自己……”


    來俊臣見一小小樂工。竟敢擾亂審判,就喊道,“小小樂工,竟敢在此胡言亂語,擾亂審判,來人,將他拖下去吧“


    手下人見老板發話了,趕緊要把這名樂工拖走,沒想這時樂工從懷中掏出一把短刀。大叫,“既然你們都不相信我安金藏的話。我今天就在此剖腹以証明皇嗣的清白”說完後就拿起佩刀對肚子一劃,登時血如泉湧。腸子都看到了,周遭的人都駭住了,沒人發出任何聲響。這時聽到外麵傳來一個蒼老而威嚴的聲音,道,“趕快將他抬到就近的宮殿,馬上傳太醫來”,正是武則天到了。


    經過太醫搶救,昏死一天一夜之後,安金藏醒來了,坐在他床前的是當朝皇帝,他即忙想起身,但力不從心,武則天止住了,問道,“安金藏,你何苦如此”,安金藏身體極其虛弱,但還是勉強說,“陛下,皇嗣忠心耿耿,天日可表,侍從們懼刑自誣,我若不切腹表白,則不但皇嗣將遭大禍,陛下日後也不免有椎心之悔,為陛下,為皇嗣,我都不得不如此”武則天聽了,感慨道,“我對我兒了的相信,比不上你啊”於是下令不在追究,而李旦也因此逃過大難。


    李隆基在家庭經曆這些患難之後,性格有些變化。原本性格開朗活潑的他,變得有些深沉起來,雖然他仍然是喜歡聲色犬馬,喜歡呼朋引伴,但這時他已經開始學會城府,學會了喜怒不形於色。


    神龍三年(公元707年),李隆基被外放到潞州(今天的山西長治市)當別駕,這時他23歲。對於外放當官,李隆基是不樂意的,當時的人認為長安才是一等一的城市,外放,就如同地位降了一級,更何況,原本李隆基在京城當的是四品官,到潞州去當的是五品官,降了一級,自然更不高興,所以在出發前李隆基和自己京城的一幫朋友們痛飲數日,然後就悶悶不樂的上路了。


    既來之,則安之,李隆基抱著良好的心態來適應潞州的新生活。但他發現,跟他想象中的不太一樣,事實上,可以說,比他想象的要好的多。首先,他在這裏得到極大的重視,過去他在長安城裏雖然也是親王,可是長安城裏的王孫貴胄甚多,他隻能算是眾星中的一顆,但在這小小的潞州,他可算是獨亮而且最亮的那一顆星。就連他的上司,潞州刺史對他也是客客氣氣,絲毫不敢有上司的架子;其次,在長安時,雖然大家表麵上都跟他和氣往來,事實上在早期因為武家的人想奪李旦皇嗣的位子,常常會使出一些中傷的招式,而使李隆基一家一直生活在優慮恐懼中。後來好不容易張柬之等發動兵變,擁立中宗李顯上位,又因韋後/武三思等人排斥相王李旦,朝廷上很多人不敢跟他一家人過於接近,以免“有事時”受到牽連,所以李隆基在長安時是滿壓抑的,現在到了潞州就好像小鳥出了樊籠,海闊天空,不亦快哉!


    在潞州,李隆基再度展現他喜歡交友、好客的天性。他常常邀集好友到他在潞州住所的後院痛飲,談天說地。潞州離李淵/李世民龍興之地太原不遠,李隆對談論太宗李世民的事跡最感興趣,有時酒後還會慷概激昂的吟唱漢高祖劉邦的大風歌。“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潞州當地豪傑有不少的有識之士認為李隆基氣宇不凡,而當時韋氏掌權,時常中宗在朝聽政時,韋後竟在簾後出聲幹預,大家想知道李隆基對此有何看法,不想李隆基隻是微微一笑,往往將話題一轉,避而不答。


    明麵上李隆基不願談時政,事實上他對朝廷的事都瞭若指掌,他在京中的朋友不少,雖然很多隻是中下級官員,但是這些人情報反而靈通,能夠隨時將朝廷的事傳報給他。他們都認為,李隆基現在隻是沉潛,未來定會龍飛九天,他就是有這樣的魅力。在潞州,李隆基也沒閑著,鑒於之前安金藏的例子,李隆基決心在潞州培養出可以在未來忠心報他的死士,所以平日也特別注意是否有這樣的人才。很湊巧的,他找到了兩位,而這兩位果然不負他的寄望,在未來李隆基與政敵作戰時,都成為了中堅力量。說起這兩人的來曆也是比較奇特的,其中有一位是高句麗人(唐朝高句麗在現在的鴨綠江兩岸,長白山等地,著名的大將高仙芝也是高句麗人),叫王毛仲,父親原是唐朝的小官,後來出事了,家產被官府沒收,王毛仲也成了官府的奴隸,輾轉流落到潞州衙門。王毛仲天生聰明伶俐,且善察顏觀色,而且他在很多地方待過,所以對各地的風土人情,奇風異俗,了解甚多。另外王毛仲父親原本是武官,所以他從小學的一身武藝,驍勇善騎射。李隆基在衙門跟這小夥子聊了幾次,就特別喜愛,於是將他從衙門裏贖了出來,成了自己的隨從,出入都在身旁。另一位叫李宜德,也是別人的奴隸,李隆看上了他的武勇,將他贖回,帶在左右,就這樣,李隆基在潞州建立起一套小班底,有了自己的人馬。


    李隆基在潞州待了三年,除了結交豪傑外也識得美人,他認識了一位姓趙的姑娘,是歌舞女郎出身,他把她寄放在自己好朋友,時任縣令的張某家裏,還生了一個小孩(即後來太子李瑛),可說李隆基在潞州的小日子是過的非常滋潤,這讓他幾乎有些樂不思蜀了。但是安逸的日子總是不長久,因為皇帝下令在外擔任地方官職的親王回宮,於是臨淄王李隆基就帶著自己的班底(包掛王毛仲、李宜德兩位),回到長安了。(未完待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唐朝那些事兒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朝月清風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朝月清風並收藏唐朝那些事兒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