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武三思也沒有太好的下場。太子李重俊因為受不了韋後,武三思,安樂公主的屢次欺淩,於是起兵反抗,假傳聖旨征調千騎衛士營三百餘人,衝進武三思家,把武三思父子(兒子武崇訓,安樂公主駙馬)殺掉。但最終還是失敗,李重俊被左右殺掉,李顯竟然還把自己兒子的頭砍下來,在武三思父子麵前祭祀,這,真不知該如何說他了……
直到一件事發生後,我們才發現這位皇帝似乎頭腦清楚了一些,但也許太晚了。在景龍四年(公元710年)5月17日,許州(河南許昌)司兵參軍燕融欽上疏說:“皇後**,家族幹政。安樂公主、公主駙馬及大臣宗楚客等,行為不法,陰謀為害國家”。李顯於是召見燕融欽,當麵盤問。燕融欽當麵陳述,有憑有據,李顯不禁呆住。宗楚客在外頭聽到報告,覺的不妙,於是命飛騎營衛士撲殺,飛騎營衛士把燕融欽抓起,往庭院石上一擲,燕融欽腦漿崩裂而死宗楚客在旁大喊,“痛快”。李顯雖沒追究,但心中很不高興,韋後及其黨羽看在眼裏,開始有些恐懼,於是密謀,思考如何謀害皇帝李顯,自己當政。
半個月之後,也就是同年的6月2日,李顯去世,關於李顯的去世,大多數的史料都認為是被妻女聯手下毒殺害,也許還有疑慮,但李顯當皇帝五年的紀錄顯示,他,確實是一位很窩囊的皇帝。
謀士劉幽求(上)
回到長安的李隆基(時為景龍二年,公元907年),看到朝廷如此之紛亂,自己也有一些想法。但李隆基這時沒有太好的背景。還不如他的哥哥李成器,是相王李旦的嫡長子,身份較高的官員。不要說看不上他,連想都不會想到他。所以李隆基也沒有機會結交足以影響朝局的高官。但李隆基並不灰心,他相信如果有好的輔佐人才,他是有機會建立一番功業的,所以他開始在中下級官員中尋找可以合作的夥伴。
李隆基想起去潞州之前他在長安的時候,認識當時的朝邑縣衛劉幽求,當時正值張柬之等殺二張(張易之、張昌宗)之時。當時,洛州長史薛季永對張柬之、敬暉說:“兩個凶手雖然鏟除,但呂產、呂祿仍在人世(注)。斬草不除根,春風吹又生,必然後患無窮!“兩人不以為意回答說:”大局已定,他們不過是砧板上的肉,殺人以過多,不可以再增加。”而劉幽求則對敬暉、桓彥範說:“武三思仍留在政府,如果沒處理好,將來會讓你們死無葬身之地,大禍臨頭,到時再後悔已經來不及。”李隆基當時聽人說起這件事。就很佩服這兩人,因為後來的事情果如他們所料,張柬之等“五王”。全部被武三思等害死,無一幸免。
(注:呂產、呂祿是西漢初期劉邦妻呂後的弟弟,此處指武則天的侄子武三思等武氏家族的人。)
而劉幽求還有一麵之緣,何不找機會結交,未來定有大助。於是遣人向劉幽求致意,表示臨淄王對劉縣衛很是仰慕,自從去潞州後,再無見麵,希望有機會能登門造訪故人。再敘敘舊。
劉幽求是個聰明人,他記得上次見麵時大家在討論政局的混亂時都是慷慨激昂。唯有臨淄王不置一詞,隻是微笑。那時他就感到這王爺頗有城府。此番造訪,定有深意,不如我上門去,一探虛實。就對使者說:“王爺登門造訪愧不敢當,我自當到王府去拜訪王爺。”於是約好吉日上門。
當日,劉幽求到了臨淄王府,對門口的仆人說:“請通報王爺說,故人來訪”
仆人說:“請先生告知尊姓大名,我好向王爺通報。”
劉幽求對仆人到:“請對王爺說,故人依約而來,王爺自然知曉。”
仆人見劉幽求胸有成竹,且穿著打扮不向是打秋風的人。王爺一向好客,出入王府的人形形色色,甚為複雜,就不敢怠慢,對劉幽求說:“先生稍候,我向王爺秉報。”
劉幽求等了一陣,突然聽到裏麵有一陣爽朗的聲音傳來:“劉先生到了嗎,怎麽讓他在門口等候?應該馬上請進來才是!”接著門打開了,李隆基一身家常服飾出現在麵前。
劉幽求向李隆基打揖,道,“王爺安好!”
李隆基伸手牽住劉幽求,道:“無需拘禮,我們入內痛飲暢談,可好?“
劉幽求說:“王爺還是跟以前一樣豪爽”說著兩人一起進了王府。
酒菜早已準備好,兩人對酌數杯後,談了一些最近的官場趣聞,都是逸興橫飛。這時李隆基突然說:“看最近時局的發展,我深深覺得,劉先生你真是有未卜先知之能呀!”
劉幽求道:“在下乃一小小縣尉,且才具平庸,王爺何出此言?”
李隆基不答,突然問道:“劉先生,聽說你當初應製舉,被派任閬中尉,沒多久就掛冠求去!後來當朝邑尉,也一直沒有升遷,是什麽原因?”
劉幽求道:“王爺今天找我來,就是想知道我的這些小事嗎?”
李隆基屏退左右,然後自己斟酒,替劉幽求倒上後,說,“先生請先飲此杯,隆基還有話說。”
劉幽求也不推辭,一飲而盡。
李隆基說:“我問先生這些事,並非有意探人*,也不是要笑話於你,但我一直覺得很奇怪,以先生的才能,這麽多年下來(應製舉到今已十年),為何仍然是個縣尉,而沒有任何升遷?
劉幽求說,”王爺既然這麽誠心的問,那我也不瞞您,我要升遷,那是易如反掌,但大丈夫有所為,有所不為。昔日我為閬中尉,刺史不以禮待我,我做的沒意思。就離開了。後來我在朝邑尉上,時局混亂,朝廷大開賣官之門。隻要有三十萬錢,就是殺豬的屠夫。做買賣的生意人,甚至卑賤的奴婢,都可以得到黑詔的任命狀,我不屑跟這些人為伍。“
李隆基說:“那先生對自己的前途有什麽看法呢?”
劉幽求說:“我想先了解一下王爺對自己的前途有什麽看法?”
李隆基詫異道:“先生為什麽要先了解我的前途?”
劉幽求此時也模仿李隆基剛剛那樣,舉起酒壺,替李隆基斟滿一杯,然後說:“王爺請滿飲此杯,我為王爺好好解說一下。”
李隆基道:“有意思。我喝了,再來聽你的高論!”說著,舉杯一飲而盡。
劉幽求就說:“王爺可知現今朝局大勢?”
李隆基道:“當今朝政,韋後與武三思勾結,任人唯親,朝中高官,盡出其門下;且韋後宮闈不修,與武氏通奸,眾人皆知,但凡有人向奏報皇上此事。皇上不隻不聽,還處死奏報的人,這樣一來。誰還敢說實話,所以就算有朝臣想彈劾韋後、武三思及其黨羽,也不得不三思而後行了,似此狀況,還有什麽辦法可以解救嗎?“
劉幽求道:“王爺說的是一麵,但王爺應該看到其它麵。首先就天下大局而言,目前有三大問題:第一是這幾年太多人營造寺廟,大寺廟耗費數十萬乃至上百萬錢,小寺廟也要用錢三至五萬。總計在千萬以上,國家財力。都已耗盡,人民窮苦。悲哀怨恨之聲,不絕於耳。一但發生水旱災,或是邊疆有動亂,就要出事。第二是爵位浮濫,在我朝開國之時,功臣有采邑的,不過二三十家,而且都是為國立過大功者,現今有采邑的竟超過百家,而且封爵的人家在地方上仗著權勢兼並土地,隴斷經商行業,地方政府甚至不敢過問,而使國家歲收大幅減少。第三是編製外官員急速增加,超過正式官員數倍,國庫無法支付,地方隻能壓榨民間來供應這些官員,且近年來對地方官員的能力與品德不加重視,很多州長都是中央官員犯罪或是能力不足,才派去地方的。有這三點狀況,我認為天下大勢不會平穩太久,勢必產生動亂!
李隆基聽了,深感劉幽求分析的很正確,他也在地方待過,所以知道劉幽求說的是實情,不禁道:“劉先生說的有道理。”
劉幽求又說:“再從當今政治局勢而言,韋後與武氏黨羽目前固然權勢熏天,但他們的權勢還是來自皇上,而目前其黨羽氣焰已達極點,有時候連皇上都不看在眼裏,時間一長,皇上必然要將權利適當的收回。而我觀察韋後雖有掌政野心,想學天後幹政乃至奪權,但其政治才能與天後不可同日而語,所以中間必然會有問題,而產生可趁之機。”
李隆基故意道:“就算有可趁之機,又與我何幹呢?”
劉幽求心想,無怪人言臨淄王小時外號“阿瞞”,果然有曹操的城府。明明找我來就想談這件事,還假意撇清,現在我把你拖下水,看你還怎麽裝,於是說:“王爺莫非以為可以在朝局變化中全身而退?要知道,韋氏及武三思早想奪權,唯一忌憚的是相王,其次是太平公主。太子起事時(就是前麵提到的太子李重俊起兵誅殺武三思父子之事),他們就陷害過相王,在審問口供時捏造對相王不利的證據。是調查官員左台大夫蘇珦呈遞密奏,替相王辯護,皇上才不再追問。其黨羽還不死心,命侍禦史冉祖雍再次誣告相王及太平公主,指兩人跟太子勾結,陰謀造反,皇上要求禦史中丞蕭大人(蕭至忠)進行調查,是蕭大人向皇上進言,道:“陛下富有四海,難道不能容納一個弟弟,一個妹妹,而竟使人羅織陷害!相王當皇嗣時,堅決向天後要求將位子讓給陛下,此事天下人皆知,陛下奈何為了冉祖雍一句話,就猜疑相王!”而右補闕吳兢大人也上疏替相王辯解,是這樣相王才得以免為奸人所害。今日情勢,韋後及武三思等已經與相王勢同水火,相王想獨善其身已不可能,王爺為人子,宜早為相王謀劃,一旦變出非常,人為刀俎,我為魚肉,再想自救,難上加難矣!“
李隆基不禁動容,於是說:“先生所言甚是,當今局勢,相王該如何自救?請先生不吝賜教!“
劉幽求見李隆基被說動了,於是從容的說:“天下大事,禍福相倚!如今相王雖有大險,也有大運,如能盡人事,聽天命,不唯可轉危成安,且後福不盡。此即我剛才對王爺所言,我劉幽求的前途是要看王爺的前途的原因,如王爺能替相王做成大事,前途不可限量,而我劉幽求自然也能跟著青雲直上,不在話下!“
李隆基道,“我雖為親王,但並無實權,且朝中的重要官員們也不會跟我有深交,先生所言大事,究竟要從何處開展?“
劉幽求,“自古宮廷政變,首要掌握禁軍,王爺現在的實力不足以和禁軍首領結交,但可命屬下跟禁軍之中級將領深交,以財帛恩德結交。一旦有變,令其殺將奪權,禁軍可為王爺所用。另太平公主之子衛尉卿薛崇簡,是王爺表兄,掌握軍械供應,對左右羽林軍的內情了解深刻,且可將太平公主勢力拉攏過來,也需用心結交。還有禁苑總監鍾紹京,其官舍正當皇城北門口要害,如能爭取過來,在事發時助我方一臂之力,則大事可成。“
李隆基大喜,開始按劉幽求的規劃,逐步展開行動。
危機?轉機?
首先他派李宜德、王毛仲兩人深入左右羽林軍,跟皇上的親兵,即號稱“萬騎衛士”中的將領深交,他給李王兩人大量的金帛,花錢如流水,豪不吝惜,果然不多久後,萬騎衛士對臨淄王大為敬服,而果毅都尉葛福順,陳玄禮,更是把李隆基當大哥,有什麽問題,都跟李隆基訴苦。
另外在其它方麵,李隆基也逐步進行動作,由於李隆基想結交的人都是五六品的中級官員,所以倒也沒有引起太大的重視。(未完待續)
直到一件事發生後,我們才發現這位皇帝似乎頭腦清楚了一些,但也許太晚了。在景龍四年(公元710年)5月17日,許州(河南許昌)司兵參軍燕融欽上疏說:“皇後**,家族幹政。安樂公主、公主駙馬及大臣宗楚客等,行為不法,陰謀為害國家”。李顯於是召見燕融欽,當麵盤問。燕融欽當麵陳述,有憑有據,李顯不禁呆住。宗楚客在外頭聽到報告,覺的不妙,於是命飛騎營衛士撲殺,飛騎營衛士把燕融欽抓起,往庭院石上一擲,燕融欽腦漿崩裂而死宗楚客在旁大喊,“痛快”。李顯雖沒追究,但心中很不高興,韋後及其黨羽看在眼裏,開始有些恐懼,於是密謀,思考如何謀害皇帝李顯,自己當政。
半個月之後,也就是同年的6月2日,李顯去世,關於李顯的去世,大多數的史料都認為是被妻女聯手下毒殺害,也許還有疑慮,但李顯當皇帝五年的紀錄顯示,他,確實是一位很窩囊的皇帝。
謀士劉幽求(上)
回到長安的李隆基(時為景龍二年,公元907年),看到朝廷如此之紛亂,自己也有一些想法。但李隆基這時沒有太好的背景。還不如他的哥哥李成器,是相王李旦的嫡長子,身份較高的官員。不要說看不上他,連想都不會想到他。所以李隆基也沒有機會結交足以影響朝局的高官。但李隆基並不灰心,他相信如果有好的輔佐人才,他是有機會建立一番功業的,所以他開始在中下級官員中尋找可以合作的夥伴。
李隆基想起去潞州之前他在長安的時候,認識當時的朝邑縣衛劉幽求,當時正值張柬之等殺二張(張易之、張昌宗)之時。當時,洛州長史薛季永對張柬之、敬暉說:“兩個凶手雖然鏟除,但呂產、呂祿仍在人世(注)。斬草不除根,春風吹又生,必然後患無窮!“兩人不以為意回答說:”大局已定,他們不過是砧板上的肉,殺人以過多,不可以再增加。”而劉幽求則對敬暉、桓彥範說:“武三思仍留在政府,如果沒處理好,將來會讓你們死無葬身之地,大禍臨頭,到時再後悔已經來不及。”李隆基當時聽人說起這件事。就很佩服這兩人,因為後來的事情果如他們所料,張柬之等“五王”。全部被武三思等害死,無一幸免。
(注:呂產、呂祿是西漢初期劉邦妻呂後的弟弟,此處指武則天的侄子武三思等武氏家族的人。)
而劉幽求還有一麵之緣,何不找機會結交,未來定有大助。於是遣人向劉幽求致意,表示臨淄王對劉縣衛很是仰慕,自從去潞州後,再無見麵,希望有機會能登門造訪故人。再敘敘舊。
劉幽求是個聰明人,他記得上次見麵時大家在討論政局的混亂時都是慷慨激昂。唯有臨淄王不置一詞,隻是微笑。那時他就感到這王爺頗有城府。此番造訪,定有深意,不如我上門去,一探虛實。就對使者說:“王爺登門造訪愧不敢當,我自當到王府去拜訪王爺。”於是約好吉日上門。
當日,劉幽求到了臨淄王府,對門口的仆人說:“請通報王爺說,故人來訪”
仆人說:“請先生告知尊姓大名,我好向王爺通報。”
劉幽求對仆人到:“請對王爺說,故人依約而來,王爺自然知曉。”
仆人見劉幽求胸有成竹,且穿著打扮不向是打秋風的人。王爺一向好客,出入王府的人形形色色,甚為複雜,就不敢怠慢,對劉幽求說:“先生稍候,我向王爺秉報。”
劉幽求等了一陣,突然聽到裏麵有一陣爽朗的聲音傳來:“劉先生到了嗎,怎麽讓他在門口等候?應該馬上請進來才是!”接著門打開了,李隆基一身家常服飾出現在麵前。
劉幽求向李隆基打揖,道,“王爺安好!”
李隆基伸手牽住劉幽求,道:“無需拘禮,我們入內痛飲暢談,可好?“
劉幽求說:“王爺還是跟以前一樣豪爽”說著兩人一起進了王府。
酒菜早已準備好,兩人對酌數杯後,談了一些最近的官場趣聞,都是逸興橫飛。這時李隆基突然說:“看最近時局的發展,我深深覺得,劉先生你真是有未卜先知之能呀!”
劉幽求道:“在下乃一小小縣尉,且才具平庸,王爺何出此言?”
李隆基不答,突然問道:“劉先生,聽說你當初應製舉,被派任閬中尉,沒多久就掛冠求去!後來當朝邑尉,也一直沒有升遷,是什麽原因?”
劉幽求道:“王爺今天找我來,就是想知道我的這些小事嗎?”
李隆基屏退左右,然後自己斟酒,替劉幽求倒上後,說,“先生請先飲此杯,隆基還有話說。”
劉幽求也不推辭,一飲而盡。
李隆基說:“我問先生這些事,並非有意探人*,也不是要笑話於你,但我一直覺得很奇怪,以先生的才能,這麽多年下來(應製舉到今已十年),為何仍然是個縣尉,而沒有任何升遷?
劉幽求說,”王爺既然這麽誠心的問,那我也不瞞您,我要升遷,那是易如反掌,但大丈夫有所為,有所不為。昔日我為閬中尉,刺史不以禮待我,我做的沒意思。就離開了。後來我在朝邑尉上,時局混亂,朝廷大開賣官之門。隻要有三十萬錢,就是殺豬的屠夫。做買賣的生意人,甚至卑賤的奴婢,都可以得到黑詔的任命狀,我不屑跟這些人為伍。“
李隆基說:“那先生對自己的前途有什麽看法呢?”
劉幽求說:“我想先了解一下王爺對自己的前途有什麽看法?”
李隆基詫異道:“先生為什麽要先了解我的前途?”
劉幽求此時也模仿李隆基剛剛那樣,舉起酒壺,替李隆基斟滿一杯,然後說:“王爺請滿飲此杯,我為王爺好好解說一下。”
李隆基道:“有意思。我喝了,再來聽你的高論!”說著,舉杯一飲而盡。
劉幽求就說:“王爺可知現今朝局大勢?”
李隆基道:“當今朝政,韋後與武三思勾結,任人唯親,朝中高官,盡出其門下;且韋後宮闈不修,與武氏通奸,眾人皆知,但凡有人向奏報皇上此事。皇上不隻不聽,還處死奏報的人,這樣一來。誰還敢說實話,所以就算有朝臣想彈劾韋後、武三思及其黨羽,也不得不三思而後行了,似此狀況,還有什麽辦法可以解救嗎?“
劉幽求道:“王爺說的是一麵,但王爺應該看到其它麵。首先就天下大局而言,目前有三大問題:第一是這幾年太多人營造寺廟,大寺廟耗費數十萬乃至上百萬錢,小寺廟也要用錢三至五萬。總計在千萬以上,國家財力。都已耗盡,人民窮苦。悲哀怨恨之聲,不絕於耳。一但發生水旱災,或是邊疆有動亂,就要出事。第二是爵位浮濫,在我朝開國之時,功臣有采邑的,不過二三十家,而且都是為國立過大功者,現今有采邑的竟超過百家,而且封爵的人家在地方上仗著權勢兼並土地,隴斷經商行業,地方政府甚至不敢過問,而使國家歲收大幅減少。第三是編製外官員急速增加,超過正式官員數倍,國庫無法支付,地方隻能壓榨民間來供應這些官員,且近年來對地方官員的能力與品德不加重視,很多州長都是中央官員犯罪或是能力不足,才派去地方的。有這三點狀況,我認為天下大勢不會平穩太久,勢必產生動亂!
李隆基聽了,深感劉幽求分析的很正確,他也在地方待過,所以知道劉幽求說的是實情,不禁道:“劉先生說的有道理。”
劉幽求又說:“再從當今政治局勢而言,韋後與武氏黨羽目前固然權勢熏天,但他們的權勢還是來自皇上,而目前其黨羽氣焰已達極點,有時候連皇上都不看在眼裏,時間一長,皇上必然要將權利適當的收回。而我觀察韋後雖有掌政野心,想學天後幹政乃至奪權,但其政治才能與天後不可同日而語,所以中間必然會有問題,而產生可趁之機。”
李隆基故意道:“就算有可趁之機,又與我何幹呢?”
劉幽求心想,無怪人言臨淄王小時外號“阿瞞”,果然有曹操的城府。明明找我來就想談這件事,還假意撇清,現在我把你拖下水,看你還怎麽裝,於是說:“王爺莫非以為可以在朝局變化中全身而退?要知道,韋氏及武三思早想奪權,唯一忌憚的是相王,其次是太平公主。太子起事時(就是前麵提到的太子李重俊起兵誅殺武三思父子之事),他們就陷害過相王,在審問口供時捏造對相王不利的證據。是調查官員左台大夫蘇珦呈遞密奏,替相王辯護,皇上才不再追問。其黨羽還不死心,命侍禦史冉祖雍再次誣告相王及太平公主,指兩人跟太子勾結,陰謀造反,皇上要求禦史中丞蕭大人(蕭至忠)進行調查,是蕭大人向皇上進言,道:“陛下富有四海,難道不能容納一個弟弟,一個妹妹,而竟使人羅織陷害!相王當皇嗣時,堅決向天後要求將位子讓給陛下,此事天下人皆知,陛下奈何為了冉祖雍一句話,就猜疑相王!”而右補闕吳兢大人也上疏替相王辯解,是這樣相王才得以免為奸人所害。今日情勢,韋後及武三思等已經與相王勢同水火,相王想獨善其身已不可能,王爺為人子,宜早為相王謀劃,一旦變出非常,人為刀俎,我為魚肉,再想自救,難上加難矣!“
李隆基不禁動容,於是說:“先生所言甚是,當今局勢,相王該如何自救?請先生不吝賜教!“
劉幽求見李隆基被說動了,於是從容的說:“天下大事,禍福相倚!如今相王雖有大險,也有大運,如能盡人事,聽天命,不唯可轉危成安,且後福不盡。此即我剛才對王爺所言,我劉幽求的前途是要看王爺的前途的原因,如王爺能替相王做成大事,前途不可限量,而我劉幽求自然也能跟著青雲直上,不在話下!“
李隆基道,“我雖為親王,但並無實權,且朝中的重要官員們也不會跟我有深交,先生所言大事,究竟要從何處開展?“
劉幽求,“自古宮廷政變,首要掌握禁軍,王爺現在的實力不足以和禁軍首領結交,但可命屬下跟禁軍之中級將領深交,以財帛恩德結交。一旦有變,令其殺將奪權,禁軍可為王爺所用。另太平公主之子衛尉卿薛崇簡,是王爺表兄,掌握軍械供應,對左右羽林軍的內情了解深刻,且可將太平公主勢力拉攏過來,也需用心結交。還有禁苑總監鍾紹京,其官舍正當皇城北門口要害,如能爭取過來,在事發時助我方一臂之力,則大事可成。“
李隆基大喜,開始按劉幽求的規劃,逐步展開行動。
危機?轉機?
首先他派李宜德、王毛仲兩人深入左右羽林軍,跟皇上的親兵,即號稱“萬騎衛士”中的將領深交,他給李王兩人大量的金帛,花錢如流水,豪不吝惜,果然不多久後,萬騎衛士對臨淄王大為敬服,而果毅都尉葛福順,陳玄禮,更是把李隆基當大哥,有什麽問題,都跟李隆基訴苦。
另外在其它方麵,李隆基也逐步進行動作,由於李隆基想結交的人都是五六品的中級官員,所以倒也沒有引起太大的重視。(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