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隆基的心態,某個程度跟明神宗相似(但沒那麽嚴重),所以他會感到不滿,這時很合理的。而另外,我覺得他還有另外一種心態,即是對姚崇能力與權力的恐懼。如前麵所說,姚崇已經成為不可或缺的人,李隆基把所有的事交給他,感覺很放心,但真的那麽放心嗎?如果姚崇有私心,如果姚崇有野心,是不是自己會受到威脅?所以李隆基決定拿趙誨這個案子來試姚崇,看他是不是真的有私心,想結黨。不料姚崇這麽聰明的人竟然在此時犯了大錯,出麵營救。
這樣結局已經很明顯了,姚崇如果自己不主動下台,下場隻會更難看,還好他急流勇退,顧全大局,至此君臣互相諒解,一場危機和平落幕。
姚崇向皇帝提出辭去宰相職位的同時,也做好了準備,這個準備主要就是針對繼任人選的推薦,這個人如果推薦不當,不但影響唐帝國的政局,也會對姚崇個人的安危及名聲產生不利因素,曆史上後任倒打前任一耙的案例可多的是,所以姚崇不能不謹慎,幾經思考後,他決定推薦宋璟。
宋璟跟姚崇都是三朝元老,共事時間比較長;特別是二人在睿宗時代得罪了太平公主,一起被貶到地方當州刺史,算是有革命情感的經曆。而且宋璟為人正直,值得信賴,如果由他來領導政局,相信自己所規劃的方向,不會有太大的改變。
對李隆基來說,宋璟是個不錯的選項。他的經驗豐富,資曆夠深,在官員中也很有聲望,另外就是李隆基雖然想要調整人事。但並不是對姚崇的施政有所不滿,而主要是一些情緒性因素及害怕大權旁落的擔心,姚崇願意主動提出辭職。李隆基也希望大家維持好關係,就接受姚崇的提議。
開元五年(公元717年)正月二日。首都長安發生一件怪事,太廟中的四個祭祀崩塌,幸好無人受傷,群臣議論紛紛,都認為是上天的警告,為了回應,李隆基改穿素色衣服,在偏殿主持朝會。用以化解上天的不滿。
這時的宰相二人組除了姚崇推薦的宋璟外,另外原來的二把手源耀乾也調離職務(李隆基大概為了掩飾調離姚崇的尷尬吧,讓副手也一起下),新的副手宰相是蘇頲,具體職位上,宋璟是吏部尚書兼黃門監(門下省長官),蘇頲是紫微侍郎。
原本按照計劃,李隆基接下來要前往東都洛陽,在發生了太廟倒塌的事件後,宋璟蘇頲兩人出麵勸告皇帝不要前往。奏章上說:
“先皇(睿宗李旦)去年去世,陛下三年之喪還未期滿,不合體製。而且前陣子上天已經顯示異像來警告陛下,所以我們認為陛下應該遵從天意,留在長安。“
(今日第二更)
李隆基其實不想留在長安,他聽了兩位宰相的話後,心中不太高興,於是又問姚崇的意見,姚崇說:
“太廟所使用的建材,是前秦苻堅(公元338-385年,距此時超過三百年以上)時期留下來的木材。時間這麽久,木材自然都腐朽不堪。因而崩塌,這是很自然的狀況。並不是什麽特別的災異;陛下因為關中地區(京畿)收成不好,所以前往東都,行程準備已經完成,自然應該按照計劃前往,不能失約。至於太廟崩塌一事,可以將神主牌位先遷到太極殿,然後派人修繕太廟就可以了。“
李隆基聽了姚崇的提議,十分高興,不但按照姚崇的提議進行,而且馬上賞賜姚崇絹二百匹,每五天上朝一次,有大事情時都會谘詢姚崇的意見。
宋璟聽到姚崇對李隆基的建議後,心中有些疑惑,在下朝後,就私下問姚崇說:
“姚公,我一向敬重你的為人,但今日你對皇上之言,說太廟建材乃是前秦時期所留,似乎與實情不合。“
姚崇微笑道:“廣平(宋璟字),這你就有所不知了,皇上對前往東都,心意已決!而關中今年收成不好,如果我們讓皇上留在長安,一來造成關中地區物價上升,對百姓不利,二來皇上心緒不好,也非社稷之福。你知道我一向實事求是,不信災異之說,所以故意這麽說,是為了讓皇上有台階下,如此一來,皇上滿意,百姓也免去物價騰飛之苦,豈非兩全其美之策?“
宋璟聽了,雖然覺得姚崇做法有些過於權謀,但畢竟是出於善意,也就接受,而不再糾結這件事。但朝中還是有人看不下去,右散騎常侍褚無量就很憤怒的上疏抨擊:
“隋文帝富有四海(唐朝太廟是隋朝時建成的),怎麽可能用符堅時期的建材?姚崇逢迎皇上的意圖,是諂媚之臣,應該給與處罰,我希望皇上能遵守上天的勸誡,遠離諂媚之臣,接納忠言。“
可以想見,對這樣的言詞,李隆基完全不予理會,開始準備前往東都洛陽。
車隊浩浩蕩蕩的前進,行至崤穀(三門峽與洛陽中間,大約離洛陽一百公裏路程)時,李隆基發現在狹窄的道路上,因為年久失修的緣故,山路上雜草叢生,落石擋路,十分難行。根據曆史記載,這一趟路在開元五年正月初十從長安出發,到達東都洛陽的時間是二月三日,足足走了二十四天,大約每天走二十公裏。本來這樣的速度在古代也不算非常慢,但李隆基帶著一大群人到洛陽的主要任務之一就是去吃飯的,俗話說:“吃飯比皇帝還大”,現在竟然有人讓皇帝吃不了飯,而且是已經走了四分之三路程的狀況下,當然要生氣,於是就下令將河南尹(東都首長)李朝隱及知頓使王怡(出行護駕總管)兩人免去官職。宋璟這時隨行,就勸阻說:
“陛下現在是在外巡視(把吃飯說成巡視,有水平!),如果今天為了這件事處罰兩人,我擔心以後地方官員都會為了迎合陛下,在陛下出行時。無節製的利用民力來為陛下修路,甚至更進一步產生鋪張浪費的行為,這樣老百姓會遭受很大的痛苦。“
李隆基一聽。有理!於是就立刻下令釋放二人,不料宋璟又進言:“陛下已經下令處罰。現在因為我的建議而赦免兩人,是我代替陛下接受他們的恩德,於公於私,都不該如此。“
李隆基生氣的說:“剛才我要處罰他們,你說不應該處罰;現在我要赦免他們,你又說不應該赦免,那到底我要怎麽做你才會滿意呢?“
宋璟急忙說:“皇上,微臣確實建議應該赦免兩人。但此恩應該出自陛下,建議先讓他們到東都待罪,等皇上到時再赦免他們就比較妥當了。“李隆基一想,這宋璟還想的挺周到的,於是就按宋璟的建議執行。
宋璟獲得皇帝的信任,另一位宰相蘇頲也跟他配合無間,宋璟自己本人是這樣評價蘇頲的:“我跟蘇家兩代一起在中央政府任職過,蘇環(蘇頲之父),寬大敦厚,是帝國的重要支柱;但是談到決策建議及行政事務的幹練。蘇頲的能力在其父之上。”
在這種情況下,宋璟已經成為另外一個姚崇,大權在握。於是不少投機分子想要巴結他,以求當官的機會。
據說清高宗(乾隆皇帝)曾經問大臣孫嘉淦(看過雍正王朝的應該記得這個人):“天下有幾種人?“孫嘉淦回答:”臣認為天下隻有兩種人,一種為名,一種為利。“乾隆又問:”那孫愛卿你是那種人?“孫嘉淦回答:”臣不愛錢“。顯然的,非常清廉的孫嘉淦也承認自己愛名。
但宋璟不隻不貪財,在開元六年初,廣州當地人民因為感念之前宋璟在廣州都督任上對人民的幫助,打算在當地建立遺愛碑,此事被宋璟嚴正地拒絕了。可見他似乎也不愛名,那究竟要如何巴結他呢?
(連載更新)
“千穿萬穿。馬屁不穿“,當時有名的隱士範知璿就是這麽想的。在他看來。之前的人之所以無法打動宋璟是因為他們馬屁的手法太過粗糙,隻要手段夠高明,拍在心坎裏,拍的不著痕跡,一定可以產生效果。因為人皆有愛名之心,範知璿深深的這麽認為。
於是範知璿就下了一番功夫,寫了一篇文章,叫“良宰論“,內容主要是談什麽樣的人才是一個好宰相,寫好了之後,範隱士就托人呈現給宋璟。
宋璟看到了之後,剛開始很欣賞這篇文章的論點,認為這位隱士果然是人才,應該提拔他出來當官為民服務才是。但看了一陣子之後,隱隱覺得有什麽地方不對,於是又仔細的看了一遍,這回,宋璟看出範知璿的用意了。原來,這篇“良宰論“雖然沒有指名道姓,似乎隻是一般性的論述,但仔細看了之後,發現就是在講宋璟本人,而且不著痕跡的拍馬宋璟這樣的宰相才是真實的賢良宰相代表。
宋璟不動聲色,對家人說,你明天找呈現這篇文章的人過來。
隔天,幫範知璿呈現文章的人興衝衝的到了。他想,這篇文章一定深得宋大人的歡心,所以這麽快的把我找來,到時候,不僅範知璿有機會平地崛起,我也可跟著沾光。就在他胡思亂想之際,宋璟到了,很嚴肅的說:
“你記清楚我的話,回去好好的轉告範知璿。自古隱士應該是高風亮節,若有所言,也應該是對社會百姓有益的讜言直論。但現在他寫的這篇文章,明顯的是想要奉承巴結我,這不是一位隱士該有的行為,我為他深深感到不齒!請告訴他,文章既然寫的好,就該循正規管道參加科考及官員選拔,不要用這種旁門左道的伎倆來獲取官職。“
於是這個人就隻好灰溜溜的回去了。
當然除了宋璟以外,可以請托的人還是不少,但宋璟嚴格遵守規定,將不符的人一一阻擋下來。
被擋下來的人有:皇帝本人想破例提升的老部下岐山縣長王仁琛,宋璟的自稱叔父(其實是堂叔父)候補官員宋仁超,寧王李憲(即李成器,李隆基長兄)想要提拔的候補官薛嗣先等人,最後還是回到吏部按照規範合理的調整職位。
在宋璟持續的努力下,請托的狀況幾乎完全杜絕。據史書記載,原來地方官員在秋季時派人上京朝貢的特使(駐京辦),都會攜帶大量的金銀珠寶來找門路。通常在春季返回地方之前,地方官員通常會獲得升遷;但是從開元七年以後,這樣的現象已經大幅減少,可見在吏治清明上已經得到進一步的改善。(現在政府說要停掉省市駐京辦,講了老半天也沒譜,真是今不如古啊!)
姚崇/宋璟是開元諸臣之首,兩人協助讓李隆基矯正了自高宗以來逐漸混亂的朝政與吏治,但是李隆基的野心不僅是做一個像漢文帝那樣守成愛民的君主,在國家逐漸穩定後,他開始要的更多,野心更大。另外,李隆基逐漸成熟,不幹於把大權交付在一個首相手裏,開始改變作風,找來不同背景與派係的宰相,自己加以製衡,就可以大權在握。此時,姚崇宋璟一方麵年齡已大,一方麵想法跟皇帝不一致,也就逐漸退出政治的一線舞台,開元時期,就此走向了一個新的階段。
經世致用
開元八年(公元720年),宋璟的固執到了極點,這也開始給他帶來問題!
依唐律,被判決徒刑以上罪責的人,在判決結束後,審判官員需要向罪刑人及其家屬公開宣讀關於罪行的判決。如果罪責人不服判決,可以上訴。
根據這樣的規定,有很多人即使罪證確鑿,為了要有減刑或是免罪的機會,會提出上訴,本來這是很正常的事。
但宋璟對那些已經明明有罪卻還是上訴個沒完沒了的人(這邊可能有點疑義,依唐律,上訴是有標準程序的,不太可能沒完沒了的上訴,但資治通鑒確實如此記載,存疑!),非常厭惡,就把這些人移交給禦史台法辦,吩咐禦史中丞李謹度說:“如果服從判決的,就不再羈押,直接服刑期滿後釋放;堅持申訴的,就一直羈押,直到服從判決為止。”總共因此而羈押了三百多人。(未完待續)
這樣結局已經很明顯了,姚崇如果自己不主動下台,下場隻會更難看,還好他急流勇退,顧全大局,至此君臣互相諒解,一場危機和平落幕。
姚崇向皇帝提出辭去宰相職位的同時,也做好了準備,這個準備主要就是針對繼任人選的推薦,這個人如果推薦不當,不但影響唐帝國的政局,也會對姚崇個人的安危及名聲產生不利因素,曆史上後任倒打前任一耙的案例可多的是,所以姚崇不能不謹慎,幾經思考後,他決定推薦宋璟。
宋璟跟姚崇都是三朝元老,共事時間比較長;特別是二人在睿宗時代得罪了太平公主,一起被貶到地方當州刺史,算是有革命情感的經曆。而且宋璟為人正直,值得信賴,如果由他來領導政局,相信自己所規劃的方向,不會有太大的改變。
對李隆基來說,宋璟是個不錯的選項。他的經驗豐富,資曆夠深,在官員中也很有聲望,另外就是李隆基雖然想要調整人事。但並不是對姚崇的施政有所不滿,而主要是一些情緒性因素及害怕大權旁落的擔心,姚崇願意主動提出辭職。李隆基也希望大家維持好關係,就接受姚崇的提議。
開元五年(公元717年)正月二日。首都長安發生一件怪事,太廟中的四個祭祀崩塌,幸好無人受傷,群臣議論紛紛,都認為是上天的警告,為了回應,李隆基改穿素色衣服,在偏殿主持朝會。用以化解上天的不滿。
這時的宰相二人組除了姚崇推薦的宋璟外,另外原來的二把手源耀乾也調離職務(李隆基大概為了掩飾調離姚崇的尷尬吧,讓副手也一起下),新的副手宰相是蘇頲,具體職位上,宋璟是吏部尚書兼黃門監(門下省長官),蘇頲是紫微侍郎。
原本按照計劃,李隆基接下來要前往東都洛陽,在發生了太廟倒塌的事件後,宋璟蘇頲兩人出麵勸告皇帝不要前往。奏章上說:
“先皇(睿宗李旦)去年去世,陛下三年之喪還未期滿,不合體製。而且前陣子上天已經顯示異像來警告陛下,所以我們認為陛下應該遵從天意,留在長安。“
(今日第二更)
李隆基其實不想留在長安,他聽了兩位宰相的話後,心中不太高興,於是又問姚崇的意見,姚崇說:
“太廟所使用的建材,是前秦苻堅(公元338-385年,距此時超過三百年以上)時期留下來的木材。時間這麽久,木材自然都腐朽不堪。因而崩塌,這是很自然的狀況。並不是什麽特別的災異;陛下因為關中地區(京畿)收成不好,所以前往東都,行程準備已經完成,自然應該按照計劃前往,不能失約。至於太廟崩塌一事,可以將神主牌位先遷到太極殿,然後派人修繕太廟就可以了。“
李隆基聽了姚崇的提議,十分高興,不但按照姚崇的提議進行,而且馬上賞賜姚崇絹二百匹,每五天上朝一次,有大事情時都會谘詢姚崇的意見。
宋璟聽到姚崇對李隆基的建議後,心中有些疑惑,在下朝後,就私下問姚崇說:
“姚公,我一向敬重你的為人,但今日你對皇上之言,說太廟建材乃是前秦時期所留,似乎與實情不合。“
姚崇微笑道:“廣平(宋璟字),這你就有所不知了,皇上對前往東都,心意已決!而關中今年收成不好,如果我們讓皇上留在長安,一來造成關中地區物價上升,對百姓不利,二來皇上心緒不好,也非社稷之福。你知道我一向實事求是,不信災異之說,所以故意這麽說,是為了讓皇上有台階下,如此一來,皇上滿意,百姓也免去物價騰飛之苦,豈非兩全其美之策?“
宋璟聽了,雖然覺得姚崇做法有些過於權謀,但畢竟是出於善意,也就接受,而不再糾結這件事。但朝中還是有人看不下去,右散騎常侍褚無量就很憤怒的上疏抨擊:
“隋文帝富有四海(唐朝太廟是隋朝時建成的),怎麽可能用符堅時期的建材?姚崇逢迎皇上的意圖,是諂媚之臣,應該給與處罰,我希望皇上能遵守上天的勸誡,遠離諂媚之臣,接納忠言。“
可以想見,對這樣的言詞,李隆基完全不予理會,開始準備前往東都洛陽。
車隊浩浩蕩蕩的前進,行至崤穀(三門峽與洛陽中間,大約離洛陽一百公裏路程)時,李隆基發現在狹窄的道路上,因為年久失修的緣故,山路上雜草叢生,落石擋路,十分難行。根據曆史記載,這一趟路在開元五年正月初十從長安出發,到達東都洛陽的時間是二月三日,足足走了二十四天,大約每天走二十公裏。本來這樣的速度在古代也不算非常慢,但李隆基帶著一大群人到洛陽的主要任務之一就是去吃飯的,俗話說:“吃飯比皇帝還大”,現在竟然有人讓皇帝吃不了飯,而且是已經走了四分之三路程的狀況下,當然要生氣,於是就下令將河南尹(東都首長)李朝隱及知頓使王怡(出行護駕總管)兩人免去官職。宋璟這時隨行,就勸阻說:
“陛下現在是在外巡視(把吃飯說成巡視,有水平!),如果今天為了這件事處罰兩人,我擔心以後地方官員都會為了迎合陛下,在陛下出行時。無節製的利用民力來為陛下修路,甚至更進一步產生鋪張浪費的行為,這樣老百姓會遭受很大的痛苦。“
李隆基一聽。有理!於是就立刻下令釋放二人,不料宋璟又進言:“陛下已經下令處罰。現在因為我的建議而赦免兩人,是我代替陛下接受他們的恩德,於公於私,都不該如此。“
李隆基生氣的說:“剛才我要處罰他們,你說不應該處罰;現在我要赦免他們,你又說不應該赦免,那到底我要怎麽做你才會滿意呢?“
宋璟急忙說:“皇上,微臣確實建議應該赦免兩人。但此恩應該出自陛下,建議先讓他們到東都待罪,等皇上到時再赦免他們就比較妥當了。“李隆基一想,這宋璟還想的挺周到的,於是就按宋璟的建議執行。
宋璟獲得皇帝的信任,另一位宰相蘇頲也跟他配合無間,宋璟自己本人是這樣評價蘇頲的:“我跟蘇家兩代一起在中央政府任職過,蘇環(蘇頲之父),寬大敦厚,是帝國的重要支柱;但是談到決策建議及行政事務的幹練。蘇頲的能力在其父之上。”
在這種情況下,宋璟已經成為另外一個姚崇,大權在握。於是不少投機分子想要巴結他,以求當官的機會。
據說清高宗(乾隆皇帝)曾經問大臣孫嘉淦(看過雍正王朝的應該記得這個人):“天下有幾種人?“孫嘉淦回答:”臣認為天下隻有兩種人,一種為名,一種為利。“乾隆又問:”那孫愛卿你是那種人?“孫嘉淦回答:”臣不愛錢“。顯然的,非常清廉的孫嘉淦也承認自己愛名。
但宋璟不隻不貪財,在開元六年初,廣州當地人民因為感念之前宋璟在廣州都督任上對人民的幫助,打算在當地建立遺愛碑,此事被宋璟嚴正地拒絕了。可見他似乎也不愛名,那究竟要如何巴結他呢?
(連載更新)
“千穿萬穿。馬屁不穿“,當時有名的隱士範知璿就是這麽想的。在他看來。之前的人之所以無法打動宋璟是因為他們馬屁的手法太過粗糙,隻要手段夠高明,拍在心坎裏,拍的不著痕跡,一定可以產生效果。因為人皆有愛名之心,範知璿深深的這麽認為。
於是範知璿就下了一番功夫,寫了一篇文章,叫“良宰論“,內容主要是談什麽樣的人才是一個好宰相,寫好了之後,範隱士就托人呈現給宋璟。
宋璟看到了之後,剛開始很欣賞這篇文章的論點,認為這位隱士果然是人才,應該提拔他出來當官為民服務才是。但看了一陣子之後,隱隱覺得有什麽地方不對,於是又仔細的看了一遍,這回,宋璟看出範知璿的用意了。原來,這篇“良宰論“雖然沒有指名道姓,似乎隻是一般性的論述,但仔細看了之後,發現就是在講宋璟本人,而且不著痕跡的拍馬宋璟這樣的宰相才是真實的賢良宰相代表。
宋璟不動聲色,對家人說,你明天找呈現這篇文章的人過來。
隔天,幫範知璿呈現文章的人興衝衝的到了。他想,這篇文章一定深得宋大人的歡心,所以這麽快的把我找來,到時候,不僅範知璿有機會平地崛起,我也可跟著沾光。就在他胡思亂想之際,宋璟到了,很嚴肅的說:
“你記清楚我的話,回去好好的轉告範知璿。自古隱士應該是高風亮節,若有所言,也應該是對社會百姓有益的讜言直論。但現在他寫的這篇文章,明顯的是想要奉承巴結我,這不是一位隱士該有的行為,我為他深深感到不齒!請告訴他,文章既然寫的好,就該循正規管道參加科考及官員選拔,不要用這種旁門左道的伎倆來獲取官職。“
於是這個人就隻好灰溜溜的回去了。
當然除了宋璟以外,可以請托的人還是不少,但宋璟嚴格遵守規定,將不符的人一一阻擋下來。
被擋下來的人有:皇帝本人想破例提升的老部下岐山縣長王仁琛,宋璟的自稱叔父(其實是堂叔父)候補官員宋仁超,寧王李憲(即李成器,李隆基長兄)想要提拔的候補官薛嗣先等人,最後還是回到吏部按照規範合理的調整職位。
在宋璟持續的努力下,請托的狀況幾乎完全杜絕。據史書記載,原來地方官員在秋季時派人上京朝貢的特使(駐京辦),都會攜帶大量的金銀珠寶來找門路。通常在春季返回地方之前,地方官員通常會獲得升遷;但是從開元七年以後,這樣的現象已經大幅減少,可見在吏治清明上已經得到進一步的改善。(現在政府說要停掉省市駐京辦,講了老半天也沒譜,真是今不如古啊!)
姚崇/宋璟是開元諸臣之首,兩人協助讓李隆基矯正了自高宗以來逐漸混亂的朝政與吏治,但是李隆基的野心不僅是做一個像漢文帝那樣守成愛民的君主,在國家逐漸穩定後,他開始要的更多,野心更大。另外,李隆基逐漸成熟,不幹於把大權交付在一個首相手裏,開始改變作風,找來不同背景與派係的宰相,自己加以製衡,就可以大權在握。此時,姚崇宋璟一方麵年齡已大,一方麵想法跟皇帝不一致,也就逐漸退出政治的一線舞台,開元時期,就此走向了一個新的階段。
經世致用
開元八年(公元720年),宋璟的固執到了極點,這也開始給他帶來問題!
依唐律,被判決徒刑以上罪責的人,在判決結束後,審判官員需要向罪刑人及其家屬公開宣讀關於罪行的判決。如果罪責人不服判決,可以上訴。
根據這樣的規定,有很多人即使罪證確鑿,為了要有減刑或是免罪的機會,會提出上訴,本來這是很正常的事。
但宋璟對那些已經明明有罪卻還是上訴個沒完沒了的人(這邊可能有點疑義,依唐律,上訴是有標準程序的,不太可能沒完沒了的上訴,但資治通鑒確實如此記載,存疑!),非常厭惡,就把這些人移交給禦史台法辦,吩咐禦史中丞李謹度說:“如果服從判決的,就不再羈押,直接服刑期滿後釋放;堅持申訴的,就一直羈押,直到服從判決為止。”總共因此而羈押了三百多人。(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