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廟”。這句話確實是至理哲言,點出為何“括戶”與“括田”的結果會有那麽大的差異。
“括田”確實影響很多人的利益,遭到很大的反對。但田地在那裏,朝廷的規定也擺著,隻要皇帝支持,窮追不舍,最多派人實際丈量,總能揪出來;而人就不同了,沒有合適的誘因,天下逃戶那麽多,他們就是不出來自首,你怎麽一個一個抓呢?
但括戶沒有進展後,卻讓原來對括田不滿的人找到了生事的借口,加上確實有些派往地方的禦史為了達成績效,強迫地方造假數字的情況也偶有發生,朝廷官員對括戶的反彈聲浪於是有增無減,甚至把兩件事情結合在一起反對。
例如河南府陽翟縣尉皇甫憬就上書皇帝反對檢田及括戶。他提出的理由是,各道判官把人聚集在田埂上丈量土地,耗費許多時間,以致誤了農忙的時段;而且地方官員為了討好各道判官,常常不顧實際狀況,隻根據戶籍的名字來征收租調,不管實際的狀況,造成攤派之風大盛,百姓不堪其苦。而左拾遺楊相如也上書表示地方都反應“括戶”造成很大的不便。
李隆基有鑒於此,於是召開會議討論。在會議上,因為侍中源乾曜及中書舍人陸堅都積極讚成繼續推動括戶的政策,加上此時檢田已有初步的成效,於是李隆基下定決心繼續括戶。
開元十二年(公元724年),括戶所造成的紛爭仍然持續,李隆基憂心不已,有時候甚甚至煩惱到晚上睡不著。這時候,他決定再次召見宇文融。來了解實際的情況及建議對策。宇文融這時候剛從外地回來,被召入武英殿麵聖,一見到他。皇帝就急著問宇文融檢田及括戶政策執行的狀況。
宇文融很坦白地回答皇帝,檢田政策已經有很大的成效。預計可以檢出田土約八十萬頃,大概是原來登記田土的十分之一以上;但括戶的問題則目前確實還沒有很好的進展,自首的逃戶仍然寥寥無幾。
皇帝於是問道:
“那卿以為問題何在?”
宇文融看著皇帝充滿血絲的眼睛,想說皇上不知已經幾日不能好好安眠,他感動了,這是一個愛民的好皇帝啊!自己一定要盡全力來做好這件事,讓聖上沒有後顧之憂。
宇文融回答道:
“皇上,自從開元九年微臣上奏,請求檢括天下戶口。至今已有三年。其間對逃戶之責,不可謂不嚴;所派各地判官,也都善盡督導的責任;包含州縣官員,初期雖然有些觀望,但如今也都能配合投入。惜三年以來,成效不如預期,臣也常在思考其中原因何在?“
“那如今你思考出來了嗎?“
“微臣如今已略知其緣由!“
“卿快快奏來!“
(連載更新)
“是!微臣以為,我們雖然使用嚴刑要求百姓自首,但如果自首後沒有生路,百姓就不會有意願。“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如果我們沒有提供老百姓自首後的出路,以及自首的動機。即使實施再嚴格的法令,也無法使百姓配合,所以核心在朝廷能夠提供什麽樣的政策給百姓。“
“有理!“
“微臣建議,對於流亡自首的百姓,在賦稅的優惠上,應當加強。除了每丁(男生)交1500文的稅錢外:目前沒有占有田地的,免除未來六年的租調;如果已經占有田地的,免除五年的租調。另外對沒有田地的客戶,政府要協助他們取得土地。可以在原籍/流亡的州縣或是土地較寬裕的州縣,選擇一個地方入籍;剛好臣這次檢括田地可以拿來分配給沒有土的流民。另外也可鼓勵流民開墾荒地。所墾田地,隻需適當繳稅。無需再負擔租調及差役(庸),臣以為,這樣的政策必然可以奏效!“
李隆基聽了宇文融的陳述後,大為高興,“嘉其忠讜,堪任以事”,於是馬上任命宇文融為“勸農使”,同時頒布“置勸農使詔”,全盤采納宇文融的提議。
宇文融此次提議,果然產生效果,據史書記載,在宇文融巡行天下,到各地宣讀詔書時:“老幼欣悅,唯令是從;多流淚以感朕心,鹹吐誠以荷王命”,於是,各州縣均有大批逃戶自首,“括戶”在執行三年後,終於有了一個令人滿意的成果。
從數字來看,此次括戶大概為國家增加了八十餘萬的在籍戶口數,人口數增加近伍佰萬。
在宇文融獲得這麽大的成就後,他的官位也一路往上升:開元九年,宇文融還隻是監察禦史(正八品);開元十年,升為殿中侍禦史(從七品);開元十一年,升為侍禦史(從六品);開元十二年,升為禦史中丞(正五品);可以說是一年一遷,以坐直升機的速度上升。
跟官職比起來,上升更大的是他的影響力,因為宇文融掌握天下的戶籍跟田土的所有資訊,而且他所派遣出去的判官,職位雖然不高,但州縣官員卻不能不買賬,所以宇文融此時的權勢,可以說不下於尚書/侍郎級的中央高官了。
在宇文融如日中天時,朝中的宰相們又是個什麽情況呢?
前麵說到,開元九年末,張說回鍋任相後,形成了三頭馬車的格局。一開始還算平和,但很快的,張說就找到了一個機會暗算了張嘉貞一把。
這是在開元十年,當時廣州都督裴伷先因事下獄,皇帝於是找來幾位宰相商量該給他定什麽罪。張嘉貞建議皇帝說,打他大板吧!張說在旁說:“不可!”皇帝於是問張說有何建議?張說言道:
“我聽說刑罰不應該施展到士大夫的身上,因為他們就在君王的身邊,而且這樣子才能培養士大夫擁有廉潔的品行與羞恥之心。所以俗話說:“士可殺,不可辱”,就是這個道理;而且之前我在北方的時候(指當天兵軍節度大使的時候),聽說在朝堂上當場用棍子打薑皎(薑皎是張說的同黨。見第四章),薑皎是三品的高級官員,而且過去也立過功勞。今天如果有罪該判死刑就應該判處他死刑,有罪該判流放就流放他。為什麽要用棍子打,以對待衙役的方式來對待高級官員?薑皎的事已經過去了,不能更改,裴伷先罪行應該流放,不應該再用棍子打他,犯從前犯過的錯誤。“
李隆基聽完,覺得張說講的有道理,就宣布按張說講的去做。在心中對張說的好感又加了幾分。對張嘉貞則不免有些鄙視。
張嘉貞的提議被張說這麽一大段話給反駁了,皇帝還稱讚他,心裏自然很是不爽,當著皇帝的麵不好發作,一退出朝堂後,就迫不急待的質問張說:
“剛才隻是討論事情,你端出那麽深的大道理出來幹嗎?你是有意跟我過不去嗎?“
張說是鬥爭老手,自然不會像張嘉貞這麽沉不住氣,隻見他不慌不亂的說:
“你知道麽?宰相這個位置,運氣來的時候就有機會坐上去(似乎暗指張嘉貞宰相位子來得太容易)。但運氣不好的時候,裴伷先的下場也可能是我們會遇到的。今天,我們建議皇上打高級官員大棍。搞不好,明天棍子就打到我們身上了。所以我說那一段話,並不是為了保護裴伷先,而是保護我們及天下的高級知識分子,你曉得嗎?”
張嘉貞被張說這麽講,一下子被噎住了,回答不出來,但兩人的嫌隙卻自此更加深。
不過似乎自從張說的“天敵”姚崇去世後,張說一下子就功力大增。無人可擋,充滿活力。除了暗算了張嘉貞一把外。在這一年,他也向李隆基提出了有唐一朝最重要的軍事改革政策。這個政策影響了此後唐朝近二百年的軍事部署格局。
前麵提到,張說在開元九年借助黨項人的協助平定了胡人“康待賓”的叛變,而在本年,其餘黨“康願”又聚眾起兵,自稱“可汗”,張說出兵討伐,把他生擒,完全平定叛亂,為了避免胡人再度聚眾起事。就把其殘餘的部族內遷,安置在河南附近的州縣。
做完這件事後,張說認為短期北方暫時沒有強大的外敵,而目前全國的邊防駐軍達到六十萬之多,對國家民眾的負擔都非常沉重,建議裁減軍隊二十萬,讓他們返鄉務農。
麵對張說的這個建議,李隆基猶豫不決,不曉得這樣大規模的裁軍是否會對邊疆的軍事力量造成很大的衝擊!
張說了解李隆基的顧忌,但這幾年他都在邊疆,對邊疆的狀況很是了解,就以過來人的身份再次向皇帝建議說:
“現在各衛軍(唐朝的府兵,平常主要在各道,需要輪番戍衛京師),主要是在各地征召而來,二十歲就服役,六十歲才退役,家人又不能免除捐稅差役,長期下來,士卒逃亡甚多,征召的都是老弱病殘,不堪大用。我建議改行招募兵員(募兵),不再征兵。同時不要追查過去被征召士卒逃避兵役的罪責,則逃亡士卒必定踴躍應募。”李隆基也同意,很快就集結了十三萬精銳部隊,交付各衛軍,輪流戍衛京師。
張說這個提議,影響很大,唐朝的府兵製至此逐漸消亡,募兵製取而代之,那麽到底這個建議對嗎?
如果為百姓著想的話,這個建議是對的。府兵製起源於北魏,大家可以從木蘭詩(一般認為木蘭詩是北魏時期的作品)中看到征兵時的情況:“昨夜見軍帖,可汗大點兵,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願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征。”被列入軍籍的男子,除了超過六十歲(古代能活超過六十歲的比例實在不高),或是死掉,都無法逃避兵役。花木蘭就是因為父親年老身體不好,家裏又沒有其它男丁可以頂替,才迫不得已,代父從軍,可見府兵製對這些軍籍家庭造成很大壓力。
當然,花木蘭在軍隊中十二年沒有被發現,也同樣是在這段詩中就交待得很清楚了,因為“木蘭無長兄(胸)”嘛!所以多看詩是可以了解曆史的。
但在安史之亂時,這也造成的問題。募兵成型後,各地折衝府(征兵司令府)逐漸萎縮乃至消亡。當叛軍席卷各地時,地方政府無法在短期內聚集足夠的兵員對抗,致使叛軍能輕易的高歌挺進,勢如破竹,這不能不說是募兵的後遺症。但無論如何,張說是在正確的時間做了正確的事,安史之亂的問題,不應該歸罪於他。
開元十一年,張說與張嘉貞的不合更形激烈,這兩人在以前曾經有上下屬的關係,當時張說是兵部侍郎,而張嘉貞是兵部員外郎,也就是張說是張嘉貞的老長官,而現在兩人同朝為相,張嘉貞不僅不買老長官的帳,在處理事情時,還常常跟張說針鋒相對,這讓張說心裏也十分不悅,決定要找機會好好的修理張嘉貞,一次就把他踢出宰相的行列,於是就派人去收集張嘉貞及其親屬有無不法情事,準備扳倒他。
皇天不負苦心人,張說終於找到了一個好機會,透過下屬回報,張說發現張嘉貞的弟弟金吾大將軍張嘉佑貪汙受賄,並取得實證。張說暫且不告發,決定實施突擊政策,於是帶著證據拜訪張嘉貞。
張嘉貞果然措手不及,因為對他弟弟貪汙受賄之事,其實他也有所耳聞,也屢次勸告他弟弟要收手,不料現在竟然被張說抓個正著,一下子不知該如何處置。
“這幾年我在邊疆,對邊防軍的狀況很是了解,將領之所以跟朝廷奏報要那麽多軍隊,很多時候都是用來當自己的衛兵或是甚至讓這些軍隊來協助將領辦私人的事。如果確實隻是為了防禦邊疆,四十萬的軍隊已經綽綽有餘,不需要這麽多士卒,去妨礙農耕。如果陛下仍然疑惑,我願意用家中一百餘口的性命作為擔保!”李隆基聽了張說這一段話,很是感動,於是就同意張說的建議。(未完待續)
“括田”確實影響很多人的利益,遭到很大的反對。但田地在那裏,朝廷的規定也擺著,隻要皇帝支持,窮追不舍,最多派人實際丈量,總能揪出來;而人就不同了,沒有合適的誘因,天下逃戶那麽多,他們就是不出來自首,你怎麽一個一個抓呢?
但括戶沒有進展後,卻讓原來對括田不滿的人找到了生事的借口,加上確實有些派往地方的禦史為了達成績效,強迫地方造假數字的情況也偶有發生,朝廷官員對括戶的反彈聲浪於是有增無減,甚至把兩件事情結合在一起反對。
例如河南府陽翟縣尉皇甫憬就上書皇帝反對檢田及括戶。他提出的理由是,各道判官把人聚集在田埂上丈量土地,耗費許多時間,以致誤了農忙的時段;而且地方官員為了討好各道判官,常常不顧實際狀況,隻根據戶籍的名字來征收租調,不管實際的狀況,造成攤派之風大盛,百姓不堪其苦。而左拾遺楊相如也上書表示地方都反應“括戶”造成很大的不便。
李隆基有鑒於此,於是召開會議討論。在會議上,因為侍中源乾曜及中書舍人陸堅都積極讚成繼續推動括戶的政策,加上此時檢田已有初步的成效,於是李隆基下定決心繼續括戶。
開元十二年(公元724年),括戶所造成的紛爭仍然持續,李隆基憂心不已,有時候甚甚至煩惱到晚上睡不著。這時候,他決定再次召見宇文融。來了解實際的情況及建議對策。宇文融這時候剛從外地回來,被召入武英殿麵聖,一見到他。皇帝就急著問宇文融檢田及括戶政策執行的狀況。
宇文融很坦白地回答皇帝,檢田政策已經有很大的成效。預計可以檢出田土約八十萬頃,大概是原來登記田土的十分之一以上;但括戶的問題則目前確實還沒有很好的進展,自首的逃戶仍然寥寥無幾。
皇帝於是問道:
“那卿以為問題何在?”
宇文融看著皇帝充滿血絲的眼睛,想說皇上不知已經幾日不能好好安眠,他感動了,這是一個愛民的好皇帝啊!自己一定要盡全力來做好這件事,讓聖上沒有後顧之憂。
宇文融回答道:
“皇上,自從開元九年微臣上奏,請求檢括天下戶口。至今已有三年。其間對逃戶之責,不可謂不嚴;所派各地判官,也都善盡督導的責任;包含州縣官員,初期雖然有些觀望,但如今也都能配合投入。惜三年以來,成效不如預期,臣也常在思考其中原因何在?“
“那如今你思考出來了嗎?“
“微臣如今已略知其緣由!“
“卿快快奏來!“
(連載更新)
“是!微臣以為,我們雖然使用嚴刑要求百姓自首,但如果自首後沒有生路,百姓就不會有意願。“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如果我們沒有提供老百姓自首後的出路,以及自首的動機。即使實施再嚴格的法令,也無法使百姓配合,所以核心在朝廷能夠提供什麽樣的政策給百姓。“
“有理!“
“微臣建議,對於流亡自首的百姓,在賦稅的優惠上,應當加強。除了每丁(男生)交1500文的稅錢外:目前沒有占有田地的,免除未來六年的租調;如果已經占有田地的,免除五年的租調。另外對沒有田地的客戶,政府要協助他們取得土地。可以在原籍/流亡的州縣或是土地較寬裕的州縣,選擇一個地方入籍;剛好臣這次檢括田地可以拿來分配給沒有土的流民。另外也可鼓勵流民開墾荒地。所墾田地,隻需適當繳稅。無需再負擔租調及差役(庸),臣以為,這樣的政策必然可以奏效!“
李隆基聽了宇文融的陳述後,大為高興,“嘉其忠讜,堪任以事”,於是馬上任命宇文融為“勸農使”,同時頒布“置勸農使詔”,全盤采納宇文融的提議。
宇文融此次提議,果然產生效果,據史書記載,在宇文融巡行天下,到各地宣讀詔書時:“老幼欣悅,唯令是從;多流淚以感朕心,鹹吐誠以荷王命”,於是,各州縣均有大批逃戶自首,“括戶”在執行三年後,終於有了一個令人滿意的成果。
從數字來看,此次括戶大概為國家增加了八十餘萬的在籍戶口數,人口數增加近伍佰萬。
在宇文融獲得這麽大的成就後,他的官位也一路往上升:開元九年,宇文融還隻是監察禦史(正八品);開元十年,升為殿中侍禦史(從七品);開元十一年,升為侍禦史(從六品);開元十二年,升為禦史中丞(正五品);可以說是一年一遷,以坐直升機的速度上升。
跟官職比起來,上升更大的是他的影響力,因為宇文融掌握天下的戶籍跟田土的所有資訊,而且他所派遣出去的判官,職位雖然不高,但州縣官員卻不能不買賬,所以宇文融此時的權勢,可以說不下於尚書/侍郎級的中央高官了。
在宇文融如日中天時,朝中的宰相們又是個什麽情況呢?
前麵說到,開元九年末,張說回鍋任相後,形成了三頭馬車的格局。一開始還算平和,但很快的,張說就找到了一個機會暗算了張嘉貞一把。
這是在開元十年,當時廣州都督裴伷先因事下獄,皇帝於是找來幾位宰相商量該給他定什麽罪。張嘉貞建議皇帝說,打他大板吧!張說在旁說:“不可!”皇帝於是問張說有何建議?張說言道:
“我聽說刑罰不應該施展到士大夫的身上,因為他們就在君王的身邊,而且這樣子才能培養士大夫擁有廉潔的品行與羞恥之心。所以俗話說:“士可殺,不可辱”,就是這個道理;而且之前我在北方的時候(指當天兵軍節度大使的時候),聽說在朝堂上當場用棍子打薑皎(薑皎是張說的同黨。見第四章),薑皎是三品的高級官員,而且過去也立過功勞。今天如果有罪該判死刑就應該判處他死刑,有罪該判流放就流放他。為什麽要用棍子打,以對待衙役的方式來對待高級官員?薑皎的事已經過去了,不能更改,裴伷先罪行應該流放,不應該再用棍子打他,犯從前犯過的錯誤。“
李隆基聽完,覺得張說講的有道理,就宣布按張說講的去做。在心中對張說的好感又加了幾分。對張嘉貞則不免有些鄙視。
張嘉貞的提議被張說這麽一大段話給反駁了,皇帝還稱讚他,心裏自然很是不爽,當著皇帝的麵不好發作,一退出朝堂後,就迫不急待的質問張說:
“剛才隻是討論事情,你端出那麽深的大道理出來幹嗎?你是有意跟我過不去嗎?“
張說是鬥爭老手,自然不會像張嘉貞這麽沉不住氣,隻見他不慌不亂的說:
“你知道麽?宰相這個位置,運氣來的時候就有機會坐上去(似乎暗指張嘉貞宰相位子來得太容易)。但運氣不好的時候,裴伷先的下場也可能是我們會遇到的。今天,我們建議皇上打高級官員大棍。搞不好,明天棍子就打到我們身上了。所以我說那一段話,並不是為了保護裴伷先,而是保護我們及天下的高級知識分子,你曉得嗎?”
張嘉貞被張說這麽講,一下子被噎住了,回答不出來,但兩人的嫌隙卻自此更加深。
不過似乎自從張說的“天敵”姚崇去世後,張說一下子就功力大增。無人可擋,充滿活力。除了暗算了張嘉貞一把外。在這一年,他也向李隆基提出了有唐一朝最重要的軍事改革政策。這個政策影響了此後唐朝近二百年的軍事部署格局。
前麵提到,張說在開元九年借助黨項人的協助平定了胡人“康待賓”的叛變,而在本年,其餘黨“康願”又聚眾起兵,自稱“可汗”,張說出兵討伐,把他生擒,完全平定叛亂,為了避免胡人再度聚眾起事。就把其殘餘的部族內遷,安置在河南附近的州縣。
做完這件事後,張說認為短期北方暫時沒有強大的外敵,而目前全國的邊防駐軍達到六十萬之多,對國家民眾的負擔都非常沉重,建議裁減軍隊二十萬,讓他們返鄉務農。
麵對張說的這個建議,李隆基猶豫不決,不曉得這樣大規模的裁軍是否會對邊疆的軍事力量造成很大的衝擊!
張說了解李隆基的顧忌,但這幾年他都在邊疆,對邊疆的狀況很是了解,就以過來人的身份再次向皇帝建議說:
“現在各衛軍(唐朝的府兵,平常主要在各道,需要輪番戍衛京師),主要是在各地征召而來,二十歲就服役,六十歲才退役,家人又不能免除捐稅差役,長期下來,士卒逃亡甚多,征召的都是老弱病殘,不堪大用。我建議改行招募兵員(募兵),不再征兵。同時不要追查過去被征召士卒逃避兵役的罪責,則逃亡士卒必定踴躍應募。”李隆基也同意,很快就集結了十三萬精銳部隊,交付各衛軍,輪流戍衛京師。
張說這個提議,影響很大,唐朝的府兵製至此逐漸消亡,募兵製取而代之,那麽到底這個建議對嗎?
如果為百姓著想的話,這個建議是對的。府兵製起源於北魏,大家可以從木蘭詩(一般認為木蘭詩是北魏時期的作品)中看到征兵時的情況:“昨夜見軍帖,可汗大點兵,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願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征。”被列入軍籍的男子,除了超過六十歲(古代能活超過六十歲的比例實在不高),或是死掉,都無法逃避兵役。花木蘭就是因為父親年老身體不好,家裏又沒有其它男丁可以頂替,才迫不得已,代父從軍,可見府兵製對這些軍籍家庭造成很大壓力。
當然,花木蘭在軍隊中十二年沒有被發現,也同樣是在這段詩中就交待得很清楚了,因為“木蘭無長兄(胸)”嘛!所以多看詩是可以了解曆史的。
但在安史之亂時,這也造成的問題。募兵成型後,各地折衝府(征兵司令府)逐漸萎縮乃至消亡。當叛軍席卷各地時,地方政府無法在短期內聚集足夠的兵員對抗,致使叛軍能輕易的高歌挺進,勢如破竹,這不能不說是募兵的後遺症。但無論如何,張說是在正確的時間做了正確的事,安史之亂的問題,不應該歸罪於他。
開元十一年,張說與張嘉貞的不合更形激烈,這兩人在以前曾經有上下屬的關係,當時張說是兵部侍郎,而張嘉貞是兵部員外郎,也就是張說是張嘉貞的老長官,而現在兩人同朝為相,張嘉貞不僅不買老長官的帳,在處理事情時,還常常跟張說針鋒相對,這讓張說心裏也十分不悅,決定要找機會好好的修理張嘉貞,一次就把他踢出宰相的行列,於是就派人去收集張嘉貞及其親屬有無不法情事,準備扳倒他。
皇天不負苦心人,張說終於找到了一個好機會,透過下屬回報,張說發現張嘉貞的弟弟金吾大將軍張嘉佑貪汙受賄,並取得實證。張說暫且不告發,決定實施突擊政策,於是帶著證據拜訪張嘉貞。
張嘉貞果然措手不及,因為對他弟弟貪汙受賄之事,其實他也有所耳聞,也屢次勸告他弟弟要收手,不料現在竟然被張說抓個正著,一下子不知該如何處置。
“這幾年我在邊疆,對邊防軍的狀況很是了解,將領之所以跟朝廷奏報要那麽多軍隊,很多時候都是用來當自己的衛兵或是甚至讓這些軍隊來協助將領辦私人的事。如果確實隻是為了防禦邊疆,四十萬的軍隊已經綽綽有餘,不需要這麽多士卒,去妨礙農耕。如果陛下仍然疑惑,我願意用家中一百餘口的性命作為擔保!”李隆基聽了張說這一段話,很是感動,於是就同意張說的建議。(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