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說再接再厲,提出下一個建議,他說:
張說於是裝出好人的樣子,對張嘉貞說:
“我們倆同朝為官,雖然有些政見不合,畢竟是因為立場不同,無可厚非。今天這件事的相關資料已經被呈送到禦史台,很快就會有人出麵彈劾,到時候你很可能會被牽涉其中,不如明天你就素服(穿白衣,表示自己有罪)麵聖,在禦史彈劾前先自首,這樣可以減輕你們兄弟倆的罪責。”
張嘉貞一下子也想不出更好的辦法,就同意按照張說說的辦,果然皇帝減輕了兄弟兩人的罪責,張嘉貞被外派到幽州(今北京市南方)去當刺史。
張說這下“當鬼還抓鬼”,自然十分高興。在扳倒張嘉貞後,張說不久就當上中書令,在名義及實質上,都成為首席的宰相,短期已經沒有人來挑戰他。
再談到宇文融,他在“檢田”“括戶”成功後,不但官升數級,而且一下子就成為朝中群臣人人欣羨及側目的對象,這一點,張說是看得到的。
但張說這時候並沒有把宇文融放在心上,因為張說骨子裏根本就瞧不起宇文融。
首先,宇文融連科舉都考不上,對張說這個應舉中式第一(相當於考了狀元)的人來說,根本就是個暴發戶,隻不過憑著能幫皇帝撈幾文錢才做上五品官的位置,何足道哉?
這種心態就像北大清華的高才生,看到民辦大學畢業的人,骨子裏自然就會有抹不去的優越感一樣明顯。
另外,從實際的層麵來說,張說此時也需要於文融的配合。
前麵提到,張說提議裁減邊防軍二十萬。然後把府兵改稱募兵,得到精銳衛軍十三萬。
以簡短的算術來看,減掉二十萬邊防軍。衛兵募集十三萬,少養七萬士兵。這樣國家負擔似乎減輕了?
實際上,賬不是這樣算的!減掉的二十萬邊防軍,是征召來的,不打仗的時候,國家是不會供應軍餉的,他們要自耕自足,國家花不了太多錢。
而募集的十三萬士兵,可是貨真價實的職業軍人。他們要吃飯,要軍餉,連武器裝備馬匹,都是要由國家供應,而原來的府兵,這一切都是要自備的,這可不是我瞎說,同樣看木蘭詩:“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可見都要自備,至於為什麽沒有買刀槍。買弓箭,我猜花家老爹原來就有吧!
所以說,張說的這個建議,雖然減輕了軍籍戶的負擔,但國家財政的支持肯定是增加不少的。對此,也許皇帝李隆基當下不是很清楚,張說自己肯定心知肚明。張說自己挖了這麽大的一個錢坑,當然需要宇文融的配合,來幫忙補坑。
所以張說此時決定對宇文融采取表麵拉攏。暗中防範的策略。
(連載更新)
張說的做法是,他讓自己的親信李澄到宇文融下麵當判官。協助宇文融執行括戶的的政策。一方麵示好宇文融,一方麵其實也是在宇文融那兒安了一根釘子。這個李澄是誰呢?是張說妹婿的女兒的老公(關係好像有點複雜。但也很容易理解啦!),而且張說在當天兵軍節度大使的時候,這個李澄就在其幕下,因此可說是比較鐵杆的心腹。
對宇文融來說,除了來自源乾曜的支持,皇帝的支持,現在連張說也支持他,當然是高興都來不及,而且這個李澄確實很有才幹,又有實務曆練的經曆,宇文融是愛才之人,所以也對李澄委以重任。
開元十二年的閏十一月,朝廷決議要在次年的十一月,也就是一年後,在泰山封禪。泰山封禪一事自秦始皇開了頭後,曆代君王,隻要自覺有了一點小成就後,就想要這麽搞上一回。即使是賢明如唐太宗李世民,也未能免俗,李隆基當然更是無法抵擋封禪的誘惑,這件事就這麽定下來了。
眾所周知,封禪是一件事務繁雜,勞民傷財的大鳥事。為了確保整個計劃的順利進行,首席宰相張說被任命為“封禪使”,總管整個活動的所有事務。但因為負者管錢的戶部處理事情不當,“支度失所”,讓皇帝十分不滿,兩位戶部侍郎楊瑒及白知慎雙雙中箭落馬,下台一鞠躬。
封禪是李隆基登基以後夢寐以求的盛事,自然不容許有人搞砸,而且他下定決心一定要把這件事給辦好,所以他做了一個決定,讓宇文融兼任戶部侍郎,並擔任“封禪副使”,他相信這樣一條龍的權力,加上張說宇文融的才能,必能辦好這件事。
此時,宇文融身兼禦史中丞/勸農使/戶部侍郎三職,不隻在名義及實質上是全國財政的總負責人,而且因為“括戶”“檢田”的需要及十道勸農使的設立,朝廷下令:“事無大小,諸州先牒上勸農使,然後申中書;省司亦待融指偽,然後處決”。也就是在原來州縣與中央的連結上,宇文融跟十道勸農使橫插一杠,成為各州縣傳達公文的集散地。中書省得到的資料也是從這裏轉出去的,尚書省也需要宇文融先做好判別(指偽)後才能處理,宇文融的權力,再次膨脹。
對於這一切,張說心知肚明,他自然感到有些著急,但他知道封禪對皇帝是頭等大事,自己又是“封禪使”,在這緊要關頭,可不能出一丁點問題,否則就算他是首席宰相也得吃不完兜著走,所以張說此時隻能忍耐。但他究竟不甘心什麽事都不做,所以在宇文融兼任戶部侍郎後,張說主動向宇文融提議要升李澄為戶部度支司員外郎(副司長),這樣做的意義是把原來就釘在宇文融這邊的一根釘子再釘的牢一些,雖然這樣做不一定會產生效果,但在這個階段,張說也隻能做到這個程度了。
開元十三年(公元725年)十一月,封禪大典浩浩蕩蕩的進行。李隆基帥領皇親國戚,文武百官,各歸順部落酋長親王。海外各國使節,一起從長安出發東行。每次停下來吃飯時。人馬牲畜遍布原野,裝載供應品的車輛,連綿數百裏,十分壯觀。(多少民脂民膏!)
封禪大典終於順利舉行完畢,豪華壯麗,遠超前代。李隆基自然十分得意,於是提升張說為尚書右丞相兼中書令,源乾曜為尚書左丞相兼侍中。以表彰他們的輔佐之功。張說的政治生涯至此達到巔峰,而他本人也十分誌得意滿。
張說本人高興,但其它人可一點都高興不起來,甚至是怨恨。
原來在這次封禪大典的過程中,張說大量的把他在中書門下兩省親信,派去兼任禮儀大典相關的職位,並隨皇帝登山,典禮結束後,皇帝就給這些人員很大的封賞,很多人被升遷到五品以上的官職。而它文武官員,卻幾乎沒有人被提升。另外,扈從皇帝封禪的禁軍士兵。則連賞賜的物品都沒拿到,於是引起很大的怨恨。
這時,張說的門生,中書舍人張九齡勸告張說,說:“封禪大典的封賞,是難得的恩遇,應該要公平,處理不當,會導致輿論嘩然。對相公您有不利的影響。”而張說卻認為張九齡之言乃是“悠悠之談“,不足介懷。而這樣的話又被傳到外麵。於是,對張說的怨恨與不滿更是拉升。甚至有人說:“張公之言,毒於極刑。”
在封禪大典結束後,張說開始認為自己已經無懼於宇文融了,更不需要賣好給他,為了壓製宇文融,張說對宇文融提出的政策主張,動輒予以駁回,讓宇文融推動的很多事務因而停擺;其中特別重要的是宇文融打算修訂有關田土規定的法律條文,適當放寬均田令,以符合社會的實際狀況,並讓朝廷能增加稅收,這一部分,也被張說給擋了下來。
在雙方箭拔弩張之際,又發生了一件事,導致雙方全麵性的衝突。
唐朝官員的銓選,有一個固定的程序,是所謂的“三注三唱”,也就是要經過三道程序,每道程序要唱一次名,程序過完後,要登記結果,是一個比較繁瑣的過程。
由於官員眾多,所以每年的銓選工作是從前一年的十月一日就展開,到隔年的三月三十一日才結束,要花掉半年的時間。
開元十三年這一次的銓選,碰到了很大的問題。因為這一年國內剛好就是在籌辦前麵所談的封禪大典,封禪大典是在該年的十一月開始的,大概到年底才勉強算結束,吏部的官員幾乎都被動員去協助封禪大典,等到這些官員回到吏部,開始辦理銓選事宜時,時間隻剩三個月了,也就是隻有原來一半的時間而已。
時間這麽短,吏部的人手又無法一下子增加,於是隻好縮短每個流程的時間,甚至跳過某些流程,以便在時間內可以完成,但須知銓選是關係到大多數中下官員升遷的頭條大事,現在程序有了變化或是縮短了時間,不免讓很多原來就懷疑過程是否公平的人,更是覺得其中有鬼,於是流言蜚語就開始到處傳播,到後來連李隆基都聽到了好幾次,也不免認為這次銓選,是否“選試不公”。
宇文融現在是皇帝的寵臣,他看到這件事,一方麵想幫皇帝解決問題,一方麵也想趁機擴大自己的權力,而更重要的我認為是,一種補償的心態。
宇文融自己就是官僚主義的受害者,按照吏部標準的銓選模式,隻能選出一些平庸,沒有犯過太多過錯的官員,大家按照資曆排排站,有能力的人無法獲得特例擢升,隻能埋沒在群體中混資曆,就像他本人,如果不是源乾曜的挖掘,現在可能還在地方州縣繼續熬資格。所以宇文融向皇帝提了一個建議,一種銓選官員新的方式。
(連載更新)
他向皇帝密奏說:“現在時間所剩無幾,而銓選的工作必須在時間內完成,並且要讓外界覺得公平。我的建議是,由皇上指派十位有能力、有名望的大臣,分別對官員進行銓選。如此一來,速度可以加快,另外每個官員事先由那一位大臣來銓選,是采取抽簽的方式,這樣也就兼顧到公平的原則。”
皇帝聽了宇文融的提議後,覺得這個提議很好,就下令按照這個建議進行,並將這種方式稱之為“十銓”。鑒於吏部之前無法提出有效的解決方案,讓皇帝本人大傷腦筋,於是命令本次銓選,吏部尚書與吏部侍郎排除在“十銓”的大臣名單中,以示薄懲。
最後指派的十位大臣名單如下:
禮部尚書:蘇頲
刑部尚書:韋抗
工部尚書:盧從願
右散騎常侍:徐堅
禦史中丞兼戶部侍郎:宇文融
蒲州刺史:崔琳
魏州刺史:崔沔
荊州大都督府長史:韋虛心
鄭州刺史:賈曾
懷州刺史:王邱
從這名單來看,指派的人還是比較適當的,既兼顧了中央與地方的平衡,被選上的人也是朝中比較重要而且有名望的大臣。
這次的銓選方式的改革,從社會的評價來看也是比較成功的,像崔沔跟王邱,就很被稱頌:“沔人澄明澈底清,邱山介直連天峻”,整個過程讓李隆基很滿意。
李隆基很滿意,張說可是百分之百的不滿意!
這次銓選,吏部完全無法參與,張說身為尚書右丞相,吏部是尚書省六部中最重要的部門,號稱“天字第一部”,現在這個天字第一部的職權被廢掉,他真是欲哭無淚。
國家最重要的兩個東西就是錢與權,宇文融掌握的了戶部,就是掌握了國家的錢袋,現在又插手吏部,插手官員任用,那就是想掌權;這兩樣如果都被宇文融掌握了,那我張說就隻剩下一個空殼子了。張說想到這裏,不禁怒火中燒,你宇文融算是跟我扛上了,我要讓你嚐嚐挫敗的滋味。(未完待續)
張說於是裝出好人的樣子,對張嘉貞說:
“我們倆同朝為官,雖然有些政見不合,畢竟是因為立場不同,無可厚非。今天這件事的相關資料已經被呈送到禦史台,很快就會有人出麵彈劾,到時候你很可能會被牽涉其中,不如明天你就素服(穿白衣,表示自己有罪)麵聖,在禦史彈劾前先自首,這樣可以減輕你們兄弟倆的罪責。”
張嘉貞一下子也想不出更好的辦法,就同意按照張說說的辦,果然皇帝減輕了兄弟兩人的罪責,張嘉貞被外派到幽州(今北京市南方)去當刺史。
張說這下“當鬼還抓鬼”,自然十分高興。在扳倒張嘉貞後,張說不久就當上中書令,在名義及實質上,都成為首席的宰相,短期已經沒有人來挑戰他。
再談到宇文融,他在“檢田”“括戶”成功後,不但官升數級,而且一下子就成為朝中群臣人人欣羨及側目的對象,這一點,張說是看得到的。
但張說這時候並沒有把宇文融放在心上,因為張說骨子裏根本就瞧不起宇文融。
首先,宇文融連科舉都考不上,對張說這個應舉中式第一(相當於考了狀元)的人來說,根本就是個暴發戶,隻不過憑著能幫皇帝撈幾文錢才做上五品官的位置,何足道哉?
這種心態就像北大清華的高才生,看到民辦大學畢業的人,骨子裏自然就會有抹不去的優越感一樣明顯。
另外,從實際的層麵來說,張說此時也需要於文融的配合。
前麵提到,張說提議裁減邊防軍二十萬。然後把府兵改稱募兵,得到精銳衛軍十三萬。
以簡短的算術來看,減掉二十萬邊防軍。衛兵募集十三萬,少養七萬士兵。這樣國家負擔似乎減輕了?
實際上,賬不是這樣算的!減掉的二十萬邊防軍,是征召來的,不打仗的時候,國家是不會供應軍餉的,他們要自耕自足,國家花不了太多錢。
而募集的十三萬士兵,可是貨真價實的職業軍人。他們要吃飯,要軍餉,連武器裝備馬匹,都是要由國家供應,而原來的府兵,這一切都是要自備的,這可不是我瞎說,同樣看木蘭詩:“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可見都要自備,至於為什麽沒有買刀槍。買弓箭,我猜花家老爹原來就有吧!
所以說,張說的這個建議,雖然減輕了軍籍戶的負擔,但國家財政的支持肯定是增加不少的。對此,也許皇帝李隆基當下不是很清楚,張說自己肯定心知肚明。張說自己挖了這麽大的一個錢坑,當然需要宇文融的配合,來幫忙補坑。
所以張說此時決定對宇文融采取表麵拉攏。暗中防範的策略。
(連載更新)
張說的做法是,他讓自己的親信李澄到宇文融下麵當判官。協助宇文融執行括戶的的政策。一方麵示好宇文融,一方麵其實也是在宇文融那兒安了一根釘子。這個李澄是誰呢?是張說妹婿的女兒的老公(關係好像有點複雜。但也很容易理解啦!),而且張說在當天兵軍節度大使的時候,這個李澄就在其幕下,因此可說是比較鐵杆的心腹。
對宇文融來說,除了來自源乾曜的支持,皇帝的支持,現在連張說也支持他,當然是高興都來不及,而且這個李澄確實很有才幹,又有實務曆練的經曆,宇文融是愛才之人,所以也對李澄委以重任。
開元十二年的閏十一月,朝廷決議要在次年的十一月,也就是一年後,在泰山封禪。泰山封禪一事自秦始皇開了頭後,曆代君王,隻要自覺有了一點小成就後,就想要這麽搞上一回。即使是賢明如唐太宗李世民,也未能免俗,李隆基當然更是無法抵擋封禪的誘惑,這件事就這麽定下來了。
眾所周知,封禪是一件事務繁雜,勞民傷財的大鳥事。為了確保整個計劃的順利進行,首席宰相張說被任命為“封禪使”,總管整個活動的所有事務。但因為負者管錢的戶部處理事情不當,“支度失所”,讓皇帝十分不滿,兩位戶部侍郎楊瑒及白知慎雙雙中箭落馬,下台一鞠躬。
封禪是李隆基登基以後夢寐以求的盛事,自然不容許有人搞砸,而且他下定決心一定要把這件事給辦好,所以他做了一個決定,讓宇文融兼任戶部侍郎,並擔任“封禪副使”,他相信這樣一條龍的權力,加上張說宇文融的才能,必能辦好這件事。
此時,宇文融身兼禦史中丞/勸農使/戶部侍郎三職,不隻在名義及實質上是全國財政的總負責人,而且因為“括戶”“檢田”的需要及十道勸農使的設立,朝廷下令:“事無大小,諸州先牒上勸農使,然後申中書;省司亦待融指偽,然後處決”。也就是在原來州縣與中央的連結上,宇文融跟十道勸農使橫插一杠,成為各州縣傳達公文的集散地。中書省得到的資料也是從這裏轉出去的,尚書省也需要宇文融先做好判別(指偽)後才能處理,宇文融的權力,再次膨脹。
對於這一切,張說心知肚明,他自然感到有些著急,但他知道封禪對皇帝是頭等大事,自己又是“封禪使”,在這緊要關頭,可不能出一丁點問題,否則就算他是首席宰相也得吃不完兜著走,所以張說此時隻能忍耐。但他究竟不甘心什麽事都不做,所以在宇文融兼任戶部侍郎後,張說主動向宇文融提議要升李澄為戶部度支司員外郎(副司長),這樣做的意義是把原來就釘在宇文融這邊的一根釘子再釘的牢一些,雖然這樣做不一定會產生效果,但在這個階段,張說也隻能做到這個程度了。
開元十三年(公元725年)十一月,封禪大典浩浩蕩蕩的進行。李隆基帥領皇親國戚,文武百官,各歸順部落酋長親王。海外各國使節,一起從長安出發東行。每次停下來吃飯時。人馬牲畜遍布原野,裝載供應品的車輛,連綿數百裏,十分壯觀。(多少民脂民膏!)
封禪大典終於順利舉行完畢,豪華壯麗,遠超前代。李隆基自然十分得意,於是提升張說為尚書右丞相兼中書令,源乾曜為尚書左丞相兼侍中。以表彰他們的輔佐之功。張說的政治生涯至此達到巔峰,而他本人也十分誌得意滿。
張說本人高興,但其它人可一點都高興不起來,甚至是怨恨。
原來在這次封禪大典的過程中,張說大量的把他在中書門下兩省親信,派去兼任禮儀大典相關的職位,並隨皇帝登山,典禮結束後,皇帝就給這些人員很大的封賞,很多人被升遷到五品以上的官職。而它文武官員,卻幾乎沒有人被提升。另外,扈從皇帝封禪的禁軍士兵。則連賞賜的物品都沒拿到,於是引起很大的怨恨。
這時,張說的門生,中書舍人張九齡勸告張說,說:“封禪大典的封賞,是難得的恩遇,應該要公平,處理不當,會導致輿論嘩然。對相公您有不利的影響。”而張說卻認為張九齡之言乃是“悠悠之談“,不足介懷。而這樣的話又被傳到外麵。於是,對張說的怨恨與不滿更是拉升。甚至有人說:“張公之言,毒於極刑。”
在封禪大典結束後,張說開始認為自己已經無懼於宇文融了,更不需要賣好給他,為了壓製宇文融,張說對宇文融提出的政策主張,動輒予以駁回,讓宇文融推動的很多事務因而停擺;其中特別重要的是宇文融打算修訂有關田土規定的法律條文,適當放寬均田令,以符合社會的實際狀況,並讓朝廷能增加稅收,這一部分,也被張說給擋了下來。
在雙方箭拔弩張之際,又發生了一件事,導致雙方全麵性的衝突。
唐朝官員的銓選,有一個固定的程序,是所謂的“三注三唱”,也就是要經過三道程序,每道程序要唱一次名,程序過完後,要登記結果,是一個比較繁瑣的過程。
由於官員眾多,所以每年的銓選工作是從前一年的十月一日就展開,到隔年的三月三十一日才結束,要花掉半年的時間。
開元十三年這一次的銓選,碰到了很大的問題。因為這一年國內剛好就是在籌辦前麵所談的封禪大典,封禪大典是在該年的十一月開始的,大概到年底才勉強算結束,吏部的官員幾乎都被動員去協助封禪大典,等到這些官員回到吏部,開始辦理銓選事宜時,時間隻剩三個月了,也就是隻有原來一半的時間而已。
時間這麽短,吏部的人手又無法一下子增加,於是隻好縮短每個流程的時間,甚至跳過某些流程,以便在時間內可以完成,但須知銓選是關係到大多數中下官員升遷的頭條大事,現在程序有了變化或是縮短了時間,不免讓很多原來就懷疑過程是否公平的人,更是覺得其中有鬼,於是流言蜚語就開始到處傳播,到後來連李隆基都聽到了好幾次,也不免認為這次銓選,是否“選試不公”。
宇文融現在是皇帝的寵臣,他看到這件事,一方麵想幫皇帝解決問題,一方麵也想趁機擴大自己的權力,而更重要的我認為是,一種補償的心態。
宇文融自己就是官僚主義的受害者,按照吏部標準的銓選模式,隻能選出一些平庸,沒有犯過太多過錯的官員,大家按照資曆排排站,有能力的人無法獲得特例擢升,隻能埋沒在群體中混資曆,就像他本人,如果不是源乾曜的挖掘,現在可能還在地方州縣繼續熬資格。所以宇文融向皇帝提了一個建議,一種銓選官員新的方式。
(連載更新)
他向皇帝密奏說:“現在時間所剩無幾,而銓選的工作必須在時間內完成,並且要讓外界覺得公平。我的建議是,由皇上指派十位有能力、有名望的大臣,分別對官員進行銓選。如此一來,速度可以加快,另外每個官員事先由那一位大臣來銓選,是采取抽簽的方式,這樣也就兼顧到公平的原則。”
皇帝聽了宇文融的提議後,覺得這個提議很好,就下令按照這個建議進行,並將這種方式稱之為“十銓”。鑒於吏部之前無法提出有效的解決方案,讓皇帝本人大傷腦筋,於是命令本次銓選,吏部尚書與吏部侍郎排除在“十銓”的大臣名單中,以示薄懲。
最後指派的十位大臣名單如下:
禮部尚書:蘇頲
刑部尚書:韋抗
工部尚書:盧從願
右散騎常侍:徐堅
禦史中丞兼戶部侍郎:宇文融
蒲州刺史:崔琳
魏州刺史:崔沔
荊州大都督府長史:韋虛心
鄭州刺史:賈曾
懷州刺史:王邱
從這名單來看,指派的人還是比較適當的,既兼顧了中央與地方的平衡,被選上的人也是朝中比較重要而且有名望的大臣。
這次的銓選方式的改革,從社會的評價來看也是比較成功的,像崔沔跟王邱,就很被稱頌:“沔人澄明澈底清,邱山介直連天峻”,整個過程讓李隆基很滿意。
李隆基很滿意,張說可是百分之百的不滿意!
這次銓選,吏部完全無法參與,張說身為尚書右丞相,吏部是尚書省六部中最重要的部門,號稱“天字第一部”,現在這個天字第一部的職權被廢掉,他真是欲哭無淚。
國家最重要的兩個東西就是錢與權,宇文融掌握的了戶部,就是掌握了國家的錢袋,現在又插手吏部,插手官員任用,那就是想掌權;這兩樣如果都被宇文融掌握了,那我張說就隻剩下一個空殼子了。張說想到這裏,不禁怒火中燒,你宇文融算是跟我扛上了,我要讓你嚐嚐挫敗的滋味。(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