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節度使蕭嵩會同隴右節度使張忠亮聯軍,沿黃河向南攻擊吐蕃軍隊,在青海湖西一個叫渴波穀的地方,大敗吐蕃,吐蕃軍隊南逃,張忠亮率軍追擊,攻陷吐蕃的重要根據地大莫門城(今青海共和縣東南),俘虜大量的吐蕃部隊,並將吐蕃重要的聯絡橋梁駱駝橋予以焚毀,然後撤軍。
此時,瓜州守軍聽到唐軍大勝消息,於是打開城門,主動攻擊吐蕃軍隊,擊敗他們。
八月,吐蕃不甘失敗,又領軍越過祁連山,攻擊位於山麓的祁連城。蕭嵩派將軍杜賓客(開元二年勸薛衲不可進軍契丹的那一位)率領攜帶有強力弓箭(強弩)的軍隊四千人應戰,從上午會戰到黃昏,吐蕃軍隊大敗,大將被唐軍生擒,敗兵四散進入祁連山南撤,陣亡人數巨大,哭聲四起。
經過這兩次打擊後,吐蕃軍隊基本喪失了主動攻擊的能力。
與此相對的,唐朝軍隊開始主動出擊,先是在開元十七年三月,瓜州都督張守圭及沙州刺史賈思順(還記得吧!就是守常樂孤城的那個縣令)合兵攻擊吐蕃大同軍,大敗吐蕃軍隊。
接下來,在同一個月份,唐朝軍隊奪下吐蕃的重要根據地石堡城(第一次石堡城戰役,詳情上一章已敘述)。
吐蕃至此無力再跟唐朝作戰,於是主動跟唐朝謀和歸順,開元中期的西線作戰,暫告一段落。
西線戰事告一段落後,我們再看看東線狀況。
東線的主要敵人是契丹部落,在開元二年那一次契丹軍隊打敗唐軍後,其內部發生了一些變化。
原本契丹的首領是由部落酋長擔任,掌握主要的權力。因為之前唐朝對東北地區的少數民族設立羈縻州來安撫時,契丹隸屬鬆漠督都府,所以其首領通常被稱為鬆漠都督。
在開元二年打敗唐軍後。有一位衙官叫可突於,本是契丹部落中的貴族。他逐步掌握的權力,在開元八年,將原來的契丹首領,鬆漠都督李娑固驅逐,後來還把他殺掉。
此後,可突於數度廢立首領,成為契丹部落真正的實力派人物。
自從可突於掌權後,契丹數次跟唐軍交戰。但衝突均不大,也數度遣使求和,但唐朝因為契丹屢次侵擾邊疆,對其所遣使者均給與冷淡待遇,這讓可突於心中不太爽。
此處不留爺,自有留爺處”,你既然不給我好臉色看,我幹脆去找別人去。可突幹這麽一想,就歸附東突厥帝國那邊,還裹挾了奚部落一起。
自從阿史那默綴被殺之後。東突厥帝國的附屬國喪失不少,每年朝貢時,“門前冷落車馬稀”。毫不冷清!現在,大汗聽說契丹跟奚部落來歸附,大喜過望,一拍即合,同時還屢次出兵協助契丹騷擾唐朝邊境,幽州地方,有逐漸多事起來。
開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可突於又率領部隊來幽州邊界掠劫,幽州節度使薛楚玉(薛仁貴之子。薛衲之弟)於是派遣副手幽州副都督郭英傑及副將吳克勤/鄔知義/羅守忠率領精銳騎兵一萬人,及投降的奚部落士兵。前往追擊。當唐軍追到渝關附近時,突厥援軍突然現身。奚部落士兵看到情況不對就一哄而散,隻剩唐軍對抗契丹突厥聯軍,於是打敗,郭英傑,吳克勤被殺;鄔知義,羅守忠率部敗逃,還剩下六千人的部隊繼續奮戰不降。契丹人於是將郭英傑的首級拿出來給他們看,但仍不投降,最後這六千人都被殺光(慘烈!)
收到前線傳來大敗的戰報,這下子李隆基也坐不住了,契丹屢次進犯,連續兩任節度使都無法有效禦敵,需要選派一名得力戰將來鎮守幽州。可是該換誰呢,他想起了保有不敗紀錄的將領張守圭,不但打仗猛,治理地方的政績也出眾。
對了,是你,就是你!於是張守圭被派到幽州,擔任幽州長史兼禦史中丞,營州都督,河北節度副大使,集河北的軍政民政及監察的權力於一身。
開元二十二年(公元334年),張守圭不愧是不敗戰將,剛一上任,就給囂張的契丹部落一個下馬威,主動出擊大破契丹軍,後來又連續幾次征討,均取得相當不錯的收獲。
張守圭之所以能夠在短期間內對契丹取得較大的勝利,而之前將領之所以屢戰不勝,我認為有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張守圭對當地的情況夠了解,像薛衲開元二年那一次被伏擊而大敗,主要就是情報工作做得不好,地理環境不夠熟悉,在這方麵,張守圭有先天的優勢再加上後天的努力。
先天的優勢指的是他在幽州擔任過比較久的中級軍官(果毅);而後天的努力指的是張守圭很重視情報的收集,所謂知己知彼,百戰不殆,是非常有道理的。
契丹人所活動的地方,大概在今天河北的北部,遼西走廊,內蒙古東南赤峰一代的區域,這地方人口不少,民族混居,地形複雜。在這個地方作戰,地形地勢地了解很重要,情報地掌握更重要。
張守圭很重用“捉生將”,打仗前,一定要派遣他們去敵方收集資訊並抓俘虜,得到足夠的情報時才會進軍,幽州/營州是漢人與胡人雜處的地方,
像安祿山與史思明,就是在張守圭的手下,兩個人都是以“捉生將”起家立功,而獲得重用的。
當然身為大將最重要的是了解環境的變化,快速反應,接下來我們來看張守圭怎樣掌握時機,立下大功。
話說契丹部落自從張守圭調來幽州後,就沒能過上一天的好日子,麵對這樣的局勢,酋長李屈烈及實力派人物可突幹都覺得受不了了,於是他們向唐朝提出要歸降。
由於可突幹曆來在唐朝及東突厥之間反反覆覆已久,張守圭也很懷疑他們是否真心要投降,但又不能沒有答複。張守圭思考了一陣之後。決定將計就計,派使者到內部去探聽虛實。
坦白說,這個人可真的不好派。要夠機靈,膽子還要大。要知道這個使者如果看出端倪後被契丹人知曉。一定會被殺人滅口,所以張守圭不能不謹慎,最後他決定派自己的參謀(管記),足智多謀的王悔去契丹牙帳(鬆漠都督府,治今內蒙古翁牛特旗西北),安慰撫問,順便進行
開元二十二年十二月,王悔到了契丹部落。雖然契丹人表麵上做出:“歡迎歡迎,熱烈歡迎!”的友好動作,但其營帳仍然戒備森嚴,看不出又要歸降的感覺。另外就是其部分營帳駐紮在比較靠西北的地方,而西北方就是東突厥汗國的領地,顯然其居心叵測。
王悔這時候知道自己麵臨險境,如果露出自己了解契丹意圖的絲毫蛛絲馬跡,自己馬上會死無葬身之地,還會拖累大局,思考了一陣之後。王悔決定裝傻,並以自己沒有來過契丹營帳,想好好參觀為由。住了下來。
對可突於來說,這正是他求之不得的事,因為他跟東突厥汗國的合作還沒有談好,這時候如果正麵跟唐朝衝突,對他不利,所以他也希望再拖延一段時間。
就在這段時間,王悔找到了一個突破的契機。
原來契丹的酋長這時雖然已經沒有實權,但掌權的貴族仍然是有分派係的,可突於雖然掌握廢立之權。但並不能直接掌握契丹所有的兵馬,還有一個第二號人物衙官李過折。他也掌握不少的兵馬,平常對可突於也有所不滿。隻是可突於勢大,無法公開反抗而已。
王悔開始拉攏李過折,兩人漸漸熟悉起來,王悔又送李過折不少唐朝的絲綢錦緞之類的禮品,李過折的親眷都大為高興,紛紛在李過折麵前稱讚王悔,兩人交情也日漸升溫,以兄弟相稱。
有一天,李過折把王悔拉到一個營帳,神秘的對王悔說:
“兄弟,我看你還是早點離開的好”
“為什麽?難道你不歡迎我?”
“不是的,我跟你說,我私底下聽到可突於跟突厥已經聯絡好,要借由詐降的機會秘密偷襲唐朝,為了避免走漏消息,一定會想把你殺掉滅口。為了你好,你還是趕快走吧!”
王悔心想,我所料不錯,可突於果然跟突厥勾結。不過,李過折願意把消息告訴我,表示他確實是信任我,看起來,大事要成就著落在這個人的身上了。於是說:
“大哥,我是可以走,但我走了,可突於必然認為是有人通風報信,到時候大哥就會身處嫌疑之地了。”
“不怕他!我就是不承認就好了,量他也無法奈我何!”
“大哥,我有一個提議,但在提出來之前,必須問你幾件事!”
“好吧,你問!”
“大哥,你是否讚成跟唐朝對立”
“當然不讚成,這幾年,我們就算打勝仗,也要死不少人,根本沒有占到什麽便宜,更別說打敗仗的時候了。”
“大哥,可突於在契丹部落得到大家的擁護嗎?”
“過去幾年還可以,但最幾年他一直瞎折騰,導致不少人心中不滿,隻是他掌握大多數軍隊,大家敢怒不敢言。”
“大哥,我有一個提議,如果成功,則大家榮華富貴,自不待言,更重要的是就不用再看可突於的臉色,不知大哥可願一聽!”
“自家兄弟,你說吧!”
“好!其實我這次來是負有我家大帥的密令,如果可突於不是真心投降,我可以便宜行事,事實上,已經有一支唐軍部署在附近可以接應。我的想法是,今晚恰好有宴會,我們可以在宴會後發動突襲,把可突於及其親信殺掉。我會密令唐軍今夜移動到營帳外圍,到時配合你在四周把營帳包圍,隔絕可突於的援軍,這樣可保計劃成功,就不知道大哥敢不敢。”
李過折看王悔安排的這麽周密,料想他早已經計劃好,於是同意執行。
當夜,按計劃進行,順利砍下契丹酋長李屈烈及可突於的人頭,李過折率領契丹部眾歸順,並將人頭呈獻。張守圭率領大軍北上受降,抵達紫蒙川(內蒙古巴林右旗附近),舉行盛大閱兵。
而張守圭的運氣,真的不隻是小狗“旺旺”叫的旺,也不是拿“旺旺”仙貝來拜拜就可以做到的旺。這個旺,真是到了極點。就在他剛閱兵結束後沒幾天,東突厥汗國發生一件大事,現任可汗阿史那默棘連,被他的大臣梅錄啜下毒,雖然大汗沒有馬上死,還指揮了部下將叛黨誅殺才放心掛掉。但大漢意外死亡還是造成東突厥汗國的實力再度削弱,張守圭少了一大敵手,睡覺吃飯更安心了。
皇帝李隆基聽到前線奏報來這樣的好消息,高興得簡直難以置信。開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正月,契丹部落知兵馬中郎李過折(應該是事變後暫時擔任的官職,實際上李過折這時候已經成為契丹部落的軍事領袖)前來長安呈獻俘虜,李隆基封他為北平王,檢校鬆漠軍區都督。
二月份,皇帝在東都洛陽召見張守圭,對他的戰功非常嘉許,就打算封他當宰相,不過中書令兼宰相張九齡堅決反對,所以就改封張守圭為右羽林大將軍兼禦史大夫,而且又任命張守圭的兩個兒子都當官,對張守圭封賞非常多,可以說張守圭是當時的第一紅人都不過。
請記得,開元二十二年,對張守圭及他背後的大帝國,這都是一個巔峰的時刻。
但不知怎的,之後,兩者的步伐都開始有些淩亂。
開元二十三年,契丹首領、剛被封為北平王的李過折,被其部將李涅禮殺害,而且不是隻殺首領一人,而是一家人!隻有一個兒子叫李刺乾的逃到安東都護府(駐紮河北省盧龍縣)才幸免於難。
對這件事,唐朝的處理方式是,赦免李涅禮的罪,任命他當鬆漠都督,然後發一封大義凜然的信不痛不癢的責備他:“卿之蕃法多無義於君長,自昔如此,朕亦知之。然過折是卿之王,有惡輒殺之,為此王者,不亦難乎!但恐卿今為王,後人亦爾。常不自保,誰願作王!亦應防慮後事,豈得取快目前。”(未完待續)
此時,瓜州守軍聽到唐軍大勝消息,於是打開城門,主動攻擊吐蕃軍隊,擊敗他們。
八月,吐蕃不甘失敗,又領軍越過祁連山,攻擊位於山麓的祁連城。蕭嵩派將軍杜賓客(開元二年勸薛衲不可進軍契丹的那一位)率領攜帶有強力弓箭(強弩)的軍隊四千人應戰,從上午會戰到黃昏,吐蕃軍隊大敗,大將被唐軍生擒,敗兵四散進入祁連山南撤,陣亡人數巨大,哭聲四起。
經過這兩次打擊後,吐蕃軍隊基本喪失了主動攻擊的能力。
與此相對的,唐朝軍隊開始主動出擊,先是在開元十七年三月,瓜州都督張守圭及沙州刺史賈思順(還記得吧!就是守常樂孤城的那個縣令)合兵攻擊吐蕃大同軍,大敗吐蕃軍隊。
接下來,在同一個月份,唐朝軍隊奪下吐蕃的重要根據地石堡城(第一次石堡城戰役,詳情上一章已敘述)。
吐蕃至此無力再跟唐朝作戰,於是主動跟唐朝謀和歸順,開元中期的西線作戰,暫告一段落。
西線戰事告一段落後,我們再看看東線狀況。
東線的主要敵人是契丹部落,在開元二年那一次契丹軍隊打敗唐軍後,其內部發生了一些變化。
原本契丹的首領是由部落酋長擔任,掌握主要的權力。因為之前唐朝對東北地區的少數民族設立羈縻州來安撫時,契丹隸屬鬆漠督都府,所以其首領通常被稱為鬆漠都督。
在開元二年打敗唐軍後。有一位衙官叫可突於,本是契丹部落中的貴族。他逐步掌握的權力,在開元八年,將原來的契丹首領,鬆漠都督李娑固驅逐,後來還把他殺掉。
此後,可突於數度廢立首領,成為契丹部落真正的實力派人物。
自從可突於掌權後,契丹數次跟唐軍交戰。但衝突均不大,也數度遣使求和,但唐朝因為契丹屢次侵擾邊疆,對其所遣使者均給與冷淡待遇,這讓可突於心中不太爽。
此處不留爺,自有留爺處”,你既然不給我好臉色看,我幹脆去找別人去。可突幹這麽一想,就歸附東突厥帝國那邊,還裹挾了奚部落一起。
自從阿史那默綴被殺之後。東突厥帝國的附屬國喪失不少,每年朝貢時,“門前冷落車馬稀”。毫不冷清!現在,大汗聽說契丹跟奚部落來歸附,大喜過望,一拍即合,同時還屢次出兵協助契丹騷擾唐朝邊境,幽州地方,有逐漸多事起來。
開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可突於又率領部隊來幽州邊界掠劫,幽州節度使薛楚玉(薛仁貴之子。薛衲之弟)於是派遣副手幽州副都督郭英傑及副將吳克勤/鄔知義/羅守忠率領精銳騎兵一萬人,及投降的奚部落士兵。前往追擊。當唐軍追到渝關附近時,突厥援軍突然現身。奚部落士兵看到情況不對就一哄而散,隻剩唐軍對抗契丹突厥聯軍,於是打敗,郭英傑,吳克勤被殺;鄔知義,羅守忠率部敗逃,還剩下六千人的部隊繼續奮戰不降。契丹人於是將郭英傑的首級拿出來給他們看,但仍不投降,最後這六千人都被殺光(慘烈!)
收到前線傳來大敗的戰報,這下子李隆基也坐不住了,契丹屢次進犯,連續兩任節度使都無法有效禦敵,需要選派一名得力戰將來鎮守幽州。可是該換誰呢,他想起了保有不敗紀錄的將領張守圭,不但打仗猛,治理地方的政績也出眾。
對了,是你,就是你!於是張守圭被派到幽州,擔任幽州長史兼禦史中丞,營州都督,河北節度副大使,集河北的軍政民政及監察的權力於一身。
開元二十二年(公元334年),張守圭不愧是不敗戰將,剛一上任,就給囂張的契丹部落一個下馬威,主動出擊大破契丹軍,後來又連續幾次征討,均取得相當不錯的收獲。
張守圭之所以能夠在短期間內對契丹取得較大的勝利,而之前將領之所以屢戰不勝,我認為有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張守圭對當地的情況夠了解,像薛衲開元二年那一次被伏擊而大敗,主要就是情報工作做得不好,地理環境不夠熟悉,在這方麵,張守圭有先天的優勢再加上後天的努力。
先天的優勢指的是他在幽州擔任過比較久的中級軍官(果毅);而後天的努力指的是張守圭很重視情報的收集,所謂知己知彼,百戰不殆,是非常有道理的。
契丹人所活動的地方,大概在今天河北的北部,遼西走廊,內蒙古東南赤峰一代的區域,這地方人口不少,民族混居,地形複雜。在這個地方作戰,地形地勢地了解很重要,情報地掌握更重要。
張守圭很重用“捉生將”,打仗前,一定要派遣他們去敵方收集資訊並抓俘虜,得到足夠的情報時才會進軍,幽州/營州是漢人與胡人雜處的地方,
像安祿山與史思明,就是在張守圭的手下,兩個人都是以“捉生將”起家立功,而獲得重用的。
當然身為大將最重要的是了解環境的變化,快速反應,接下來我們來看張守圭怎樣掌握時機,立下大功。
話說契丹部落自從張守圭調來幽州後,就沒能過上一天的好日子,麵對這樣的局勢,酋長李屈烈及實力派人物可突幹都覺得受不了了,於是他們向唐朝提出要歸降。
由於可突幹曆來在唐朝及東突厥之間反反覆覆已久,張守圭也很懷疑他們是否真心要投降,但又不能沒有答複。張守圭思考了一陣之後。決定將計就計,派使者到內部去探聽虛實。
坦白說,這個人可真的不好派。要夠機靈,膽子還要大。要知道這個使者如果看出端倪後被契丹人知曉。一定會被殺人滅口,所以張守圭不能不謹慎,最後他決定派自己的參謀(管記),足智多謀的王悔去契丹牙帳(鬆漠都督府,治今內蒙古翁牛特旗西北),安慰撫問,順便進行
開元二十二年十二月,王悔到了契丹部落。雖然契丹人表麵上做出:“歡迎歡迎,熱烈歡迎!”的友好動作,但其營帳仍然戒備森嚴,看不出又要歸降的感覺。另外就是其部分營帳駐紮在比較靠西北的地方,而西北方就是東突厥汗國的領地,顯然其居心叵測。
王悔這時候知道自己麵臨險境,如果露出自己了解契丹意圖的絲毫蛛絲馬跡,自己馬上會死無葬身之地,還會拖累大局,思考了一陣之後。王悔決定裝傻,並以自己沒有來過契丹營帳,想好好參觀為由。住了下來。
對可突於來說,這正是他求之不得的事,因為他跟東突厥汗國的合作還沒有談好,這時候如果正麵跟唐朝衝突,對他不利,所以他也希望再拖延一段時間。
就在這段時間,王悔找到了一個突破的契機。
原來契丹的酋長這時雖然已經沒有實權,但掌權的貴族仍然是有分派係的,可突於雖然掌握廢立之權。但並不能直接掌握契丹所有的兵馬,還有一個第二號人物衙官李過折。他也掌握不少的兵馬,平常對可突於也有所不滿。隻是可突於勢大,無法公開反抗而已。
王悔開始拉攏李過折,兩人漸漸熟悉起來,王悔又送李過折不少唐朝的絲綢錦緞之類的禮品,李過折的親眷都大為高興,紛紛在李過折麵前稱讚王悔,兩人交情也日漸升溫,以兄弟相稱。
有一天,李過折把王悔拉到一個營帳,神秘的對王悔說:
“兄弟,我看你還是早點離開的好”
“為什麽?難道你不歡迎我?”
“不是的,我跟你說,我私底下聽到可突於跟突厥已經聯絡好,要借由詐降的機會秘密偷襲唐朝,為了避免走漏消息,一定會想把你殺掉滅口。為了你好,你還是趕快走吧!”
王悔心想,我所料不錯,可突於果然跟突厥勾結。不過,李過折願意把消息告訴我,表示他確實是信任我,看起來,大事要成就著落在這個人的身上了。於是說:
“大哥,我是可以走,但我走了,可突於必然認為是有人通風報信,到時候大哥就會身處嫌疑之地了。”
“不怕他!我就是不承認就好了,量他也無法奈我何!”
“大哥,我有一個提議,但在提出來之前,必須問你幾件事!”
“好吧,你問!”
“大哥,你是否讚成跟唐朝對立”
“當然不讚成,這幾年,我們就算打勝仗,也要死不少人,根本沒有占到什麽便宜,更別說打敗仗的時候了。”
“大哥,可突於在契丹部落得到大家的擁護嗎?”
“過去幾年還可以,但最幾年他一直瞎折騰,導致不少人心中不滿,隻是他掌握大多數軍隊,大家敢怒不敢言。”
“大哥,我有一個提議,如果成功,則大家榮華富貴,自不待言,更重要的是就不用再看可突於的臉色,不知大哥可願一聽!”
“自家兄弟,你說吧!”
“好!其實我這次來是負有我家大帥的密令,如果可突於不是真心投降,我可以便宜行事,事實上,已經有一支唐軍部署在附近可以接應。我的想法是,今晚恰好有宴會,我們可以在宴會後發動突襲,把可突於及其親信殺掉。我會密令唐軍今夜移動到營帳外圍,到時配合你在四周把營帳包圍,隔絕可突於的援軍,這樣可保計劃成功,就不知道大哥敢不敢。”
李過折看王悔安排的這麽周密,料想他早已經計劃好,於是同意執行。
當夜,按計劃進行,順利砍下契丹酋長李屈烈及可突於的人頭,李過折率領契丹部眾歸順,並將人頭呈獻。張守圭率領大軍北上受降,抵達紫蒙川(內蒙古巴林右旗附近),舉行盛大閱兵。
而張守圭的運氣,真的不隻是小狗“旺旺”叫的旺,也不是拿“旺旺”仙貝來拜拜就可以做到的旺。這個旺,真是到了極點。就在他剛閱兵結束後沒幾天,東突厥汗國發生一件大事,現任可汗阿史那默棘連,被他的大臣梅錄啜下毒,雖然大汗沒有馬上死,還指揮了部下將叛黨誅殺才放心掛掉。但大漢意外死亡還是造成東突厥汗國的實力再度削弱,張守圭少了一大敵手,睡覺吃飯更安心了。
皇帝李隆基聽到前線奏報來這樣的好消息,高興得簡直難以置信。開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正月,契丹部落知兵馬中郎李過折(應該是事變後暫時擔任的官職,實際上李過折這時候已經成為契丹部落的軍事領袖)前來長安呈獻俘虜,李隆基封他為北平王,檢校鬆漠軍區都督。
二月份,皇帝在東都洛陽召見張守圭,對他的戰功非常嘉許,就打算封他當宰相,不過中書令兼宰相張九齡堅決反對,所以就改封張守圭為右羽林大將軍兼禦史大夫,而且又任命張守圭的兩個兒子都當官,對張守圭封賞非常多,可以說張守圭是當時的第一紅人都不過。
請記得,開元二十二年,對張守圭及他背後的大帝國,這都是一個巔峰的時刻。
但不知怎的,之後,兩者的步伐都開始有些淩亂。
開元二十三年,契丹首領、剛被封為北平王的李過折,被其部將李涅禮殺害,而且不是隻殺首領一人,而是一家人!隻有一個兒子叫李刺乾的逃到安東都護府(駐紮河北省盧龍縣)才幸免於難。
對這件事,唐朝的處理方式是,赦免李涅禮的罪,任命他當鬆漠都督,然後發一封大義凜然的信不痛不癢的責備他:“卿之蕃法多無義於君長,自昔如此,朕亦知之。然過折是卿之王,有惡輒殺之,為此王者,不亦難乎!但恐卿今為王,後人亦爾。常不自保,誰願作王!亦應防慮後事,豈得取快目前。”(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