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林甫見他如同坐上直升飛機一般,心中自然恐慌,便和自己的心腹商量對策,給韋堅一個明升暗降。向玄宗提議,把韋堅升為刑部尚書,卻奪去了他兼任的各路轉運使、處置使等生財的職務。又把自己的親信楊慎矜升為禦史大夫,為下一步的大獄作準備。
楊慎矜本來是比韋堅還會替皇上生財的官員,韋堅所作所為還是效仿他的行為。但楊慎矜很識時務,皇上任命他當禦史中丞,他卻因這項任命不是李林甫推薦的,堅決不肯接受,他知道李林甫的潛規則:凡是不經他推薦而晉升的官絕不會有好下場。李林甫見他如此懂事,也很喜歡,便自己提議讓他擔任禦史中丞,並讓他監視韋堅的一舉一動。
韋堅不是傻瓜,知道自己受了李林甫的害,卻有苦說不出,總不會說人家給你升官反而是害你吧?但實際上就是這樣。他也隻能暗地裏吐吐苦水罷了
天寶五年正月十五,韋堅和河西節度使皇甫惟明夜遊,一起到景龍觀一個道士的房裏,恰好遇到太子李亨,三人便在房裏敘敘舊,被隨後監視的楊慎矜發現,報告給李林甫。李林甫大喜,認為等待已久的機會終於到了,便向玄宗報告:說韋堅是國戚的身份,不該和駐外的節度使勾結,這一定是密謀起兵擁戴太子奪取皇位。玄宗果然相信了他的話,把韋堅貶為縉雲太守、皇甫惟明為播川太守,不久又派使者在四川殺死皇甫惟明,並抄沒他的家產,韋堅和他的弟弟、兒子都貶到遠方州郡。李林甫乘機又把自己的政敵李適之也打進這個案子中,也貶到了宜春。到十月份,李林甫又派自己的親信監察禦史羅希奭到這些人的流放地。一一把這些人殺死。韋堅不僅家破人亡,而且受他牽連的朝廷官員有十多人。太子李亨為了表明心跡,不得不上書玄宗。和妃子韋氏離婚。
李林甫大興此獄就是想扳倒太子,玄宗也不是沒受他的迷惑。但高力士卻在玄宗跟前力保太子忠謹無二,李亨又離婚以明誌,玄宗也就沒生易儲的年頭。
李林甫一計不成,自然隻好升二計了。李亨有個姓杜的良娣(低正妃一等),她父親和女婿柳勣不合。柳勣是個陰險浮躁的人,他不知怎麽知道了李林甫的心事,想借此事升官發財,便誣告他嶽父要和太子謀反。李林甫把這位杜老頭抓到皇家監獄裏(詔獄)裏。也不給他辯解的機會,就“賜死”了。倒黴的李亨隻好再次忍痛割愛,把杜良娣休了(出良娣為庶人)。李林甫一不做二不休,把平素自己討厭的官員名臣李邕和裴敦複等人一起株連到此案中殺掉,天下冤聲一片。杜甫就寫了一篇懷念李邕並為他鳴不平的詩。不過這第二計還是沒有成功,由於有高力士在玄宗麵前死保太子,太子的地位雖然搖晃了一陣,還是穩住了。
二計不成,自然還得生“三計”了。要說李林甫也真有“鍥而不舍”的精神,可惜世上的事也不是“有誌者事竟成”的。
不久。李林甫又讓濟南別駕魏林密告隴右、河西節度使王忠嗣:說自己在朔州刺史任上,王忠嗣任河東節度使,曾對自己說:他(王忠嗣)小時和忠王即太子一起在宮中長大。他要起兵輔佐太子奪取天下。玄宗並不糊塗,聽說後馬上反駁說,我兒子在深宮,怎會和外人勾通,這話一定是假的。雖如此說,還是寧可信有,把王忠嗣賜死,幸虧王的部將哥舒翰新得帝寵,在玄宗麵前一步一叩頭。痛哭流涕,願以自己的性命為主將擔保。並用自己的官爵為主將贖罪。玄宗這才隻是把王貶官了事。
這期間李亨吃夠了李林甫的苦頭,自己還不明白是怎麽回事。他年紀輕輕的頭發就全白了。宮中荒蕪淩亂,無心收拾,日日怕“賜死”之至。這期間若非高力士極力保護他,也真難說他是否能熬得過去。
“一而再,再而衰,三而竭”,連興三場冤獄,卻沒能撼動太子的地位,李林甫也沒轍了。他又轉而繼續用冤獄打擊給自己構成威脅的人。這次主要是窩裏鬥。
先是楊慎矜發動了韋堅的冤獄,可在審案的過程中,他發現皇上無意易儲,便持觀望態度。這一案主要是李林甫的親信王鉷、吉溫和羅希奭主持。其中吉溫和羅希奭是李林甫最忠心也最得力的酷吏,號稱“吉鉗羅網”。以後又引入楊貴妃的哥哥楊國忠。李林甫對楊慎矜的中立態度很不滿,再加上他逐漸得到玄宗的賞識,對自己的首相地位構成威脅,便有意將之除掉。楊慎矜和王鉷的父親原為中表兄弟,王鉷就是他的表侄,兩人私交一直很好,後來卻因故交惡。李林甫和王鉷便合謀以楊慎矜家藏“讖書”為由,誣告他想推翻大唐王朝,興複隋室,原來楊慎矜是隋煬帝的玄孫。玄宗震怒,嚴旨一查到底。結果不僅楊慎矜一家兄弟皆被賜死,株連的群臣遍及朝野。
史仲文先生主編的《中國通史》稱:“李林甫屢起大獄,別置推事院,以楊釗為禦史,與酷吏吉溫、羅希奭共同製造冤獄,所擠陷誅夷者數百家。”至此李林甫已和來俊臣的行徑一樣了。他在家中蓋了一間像偃月的廳堂,號稱“月堂”。他想對誰下手時,便住進去,籌思方略。一旦他笑著從裏麵走出來,京城中便要有許多家族破碎了。他兒子將作監李岫見他如此瘋狂,也不免心中畏懼,恐怕有報應臨頭。一天和李林甫在後園散步,看到一個家人拉著一輛重車走過,便借機跪下對李林甫哭道:“大人,將來有一天我們想像這人一樣還有可能嗎?”李林甫明白他的意思,發怒道“事情已經到這份上了,你說怎麽辦?”
他也是心裏有苦說不出啊,他已經殺了一個太子、兩個親王,又逼得當今太子、未來的皇上廢了兩個老婆,他就算懸崖勒馬。一樣要墜入深淵!他瘋狂誅除朝廷內外所有異己者,不過是盡力推遲那滅族大禍的到來。而他也知道,這種大禍遲早會來的。這一點還是清初大儒王夫之看的最準。他在《讀通鑒論》中說:李林甫之譖殺太子瑛及二王,為壽王地也。武惠妃薨。壽王寵漸衰,而林甫欲樹私恩、怙權勢,誌終不移,謀之愈很,持之愈堅,凡可以熒惑主聽、曲成邪計者,尤劇於惠妃未死之前,以其為己死生禍福之樞機也。可以得當者,無所不用。“死生禍福之樞機”道盡了李林甫的動機。
隻是沒想到,還沒到太子當皇上,大禍就已經臨頭了。
不久,他就遭遇到了最有力的阻擊。王鉷雖是李林甫一手提拔上來的,但他為玄宗生財有道,聖眷日隆,威權日盛,連李林甫都要怕他三分。也是他倒黴,偏巧有一樁謀反案把他弟弟牽連進去。原本沒有他的事,可他雖然壞,卻對弟弟最好。死保弟弟。楊國忠斷言王鉷一定也參與了謀反,玄宗認為王鉷受自己恩重,不會謀反,李林甫雖然不滿王鉷騎在自己脖子上,但害怕牽連到自己,便也幫王鉷說好話。楊國忠正是想借此案對付李林甫,而一向對李林甫唯唯諾諾、比兒子還聽話的左相陳希烈也反了水,極言王鉷大逆當誅。楊國忠則利用自己禦史中丞的權力,用酷刑屈打成招。把李林甫也牽扯進來,說李林甫和王鉷兄弟密切。又和蕃將阿布思暗地勾通,圖謀不軌。陳希烈也極力附會。玄宗雖然不全信,卻也開始鄙薄李林甫,對他的信任度也降低了。李林甫從此開始走下坡路了。
6.玄宗真是受騙了嗎
後世一直認為李林甫把唐玄宗蒙蔽在其中而不覺,才能在朝廷上任意作威作福。其實這是個天大的誤解,既抬舉了李林甫,又看低了唐玄宗。
唐玄宗是什麽樣的人?一代聖明君主。這樣說並不過分,一直到開元二十四年前,他的一切所作所為都絲毫不遜色與唐太宗李世民、清聖祖玄燁,他的過錯隻是自認為過了創業期,就想進入享受期,卻忘了自己肩上的天下責任。他對李林甫的為人品行都是了解的,不然也不會說出“此子嫉賢妒能,舉世無比”這樣精確的話。對李林甫所作所為也並非全然無知,實際上大部分都是知道的,李林甫並沒能阻止朝臣和他見麵,也沒能阻礙他行使君主的權力。他之所以把政務都交給李林甫,是因為他需要這樣的宰相。
後世認為玄宗受了李林甫的騙,是基於兩個證據:一是李林甫堵塞了言路。《資治通鑒》載:“李林甫欲蔽塞人主視聽,自專大權,明召諸諫官諫謂曰:“今明主在上,群臣將順之不暇,烏用多言!諸君不見立仗馬乎?食三品料,一鳴輒斥去。悔之何及!”補闕杜嚐上書言事,明日,黜為下令。自是諫爭路絕矣。”這段史實自然沒錯,但若說隻憑李林甫一句話,就把“諫爭路絕矣”,也還是太抬舉李林甫了。唐朝大臣的風骨還不至於這樣卑下,被一句話嚇倒,我認為真正導致這種結果的反而是玄宗的舉止。禦史周子諒上言牛仙客“非宰相器”,玄宗立馬把他殺掉。殺雞是給猴看的,李林甫這番話不過是替玄宗傳達聖旨而已。當然也是出於私心,這樣,就沒人說他壞話了,但這隻是一舉兩得的事,若說李林甫專為堵塞言路而敢出此大言,言官恐懼不彈劾,其他的官員又豈能個個做“立仗馬”?
二是李林甫遮蔽草野群賢,還是《資治通鑒》載:上欲廣求天下之士,命通一藝以上皆詣京師。李林甫恐草野之士對策斥言其奸惡,建言:“舉人多卑賤愚聵,恐有俚言汙濁聖聽。”乃令郡縣長官精加試練,灼然超絕者,具名送省,委尚書覆試,禦史中丞監之,取名實相副者聞奏。既而至者皆試以詩、賦、論,遂無一人及第者。林甫乃上表賀野無遺賢。
這當然是李林甫玩弄的鬼蜮伎倆,但若說隻有草野中的賢士能“斥言其奸惡”,那麽在廷的文武大臣幹什麽去了?為什麽就不能“斥言其奸惡”?李林甫並未能阻塞玄宗“進賢”之路,相反,楊慎矜、王鉷、楊國忠都是玄宗自己選拔的“賢才”,隻不過不是治國,而是為自己生財的“賢才”或者“椒房之親”。
相反,李林甫對朝廷的選官製度並沒有大的破壞,司馬光也稱他和牛仙客“謹守程式”而已。李林甫隻是對官員升遷的條件卡的更死,資曆不夠,不論你有怎樣的才能,堅決不予升官。但這也是曆代宰相已經製訂完善的製度。
其實李林甫能任相十九年、專政十六年,根本原因在於他“善養君欲”。《舊唐書》載:上在位多載,倦於萬機,恒以接對大臣拘檢,難徇私欲,自得林甫,一以委成。故杜絕逆耳之言,恣行宴樂,衽席無別,不以為恥,由林甫之讚成也。
這段話把玄宗和李林甫之間的需求關係說的無比透徹,“恣行宴樂、衽席無別,不以為恥”這已不是聖明天子的行為,而是和隋煬帝一樣的荒淫無恥了,卻也是玄宗自開元二十九年得到楊貴妃後,在宮中和貴妃及她的三個姐姐韓國夫人、秦國夫人、虢國夫人共同鬼混的真實寫照,史稱“三人皆有才色,上呼之為姨,出入宮掖,並承恩澤,勢傾天下。”,連當時人杜甫也敢譏斥虢國夫人“淡掃蛾眉朝至尊”。《資治通鑒》稱這三人家裏“競開第舍,極其壯麗,一堂之費,動逾千萬;既成,見他人有勝己者,輒毀而改為。虢國尤為豪蕩。”這些錢可都是玄宗賞賜的。玄宗要過這樣的生活,如果張說、張九齡在相位,是行不通的,不但要拚死力諫,而且也不會給他這麽多錢任他揮霍。當時皇上還沒有小金庫,要用錢還得從國庫中拿,也必須通過宰相。而李林甫不僅迎合“君欲”,而且大大讚成,並且提供一切條件,即所謂“善養”。而當玄宗找到更好的“善養君欲”的人——楊國忠後,也就把李林甫撂到一邊去了。(未完待續)
楊慎矜本來是比韋堅還會替皇上生財的官員,韋堅所作所為還是效仿他的行為。但楊慎矜很識時務,皇上任命他當禦史中丞,他卻因這項任命不是李林甫推薦的,堅決不肯接受,他知道李林甫的潛規則:凡是不經他推薦而晉升的官絕不會有好下場。李林甫見他如此懂事,也很喜歡,便自己提議讓他擔任禦史中丞,並讓他監視韋堅的一舉一動。
韋堅不是傻瓜,知道自己受了李林甫的害,卻有苦說不出,總不會說人家給你升官反而是害你吧?但實際上就是這樣。他也隻能暗地裏吐吐苦水罷了
天寶五年正月十五,韋堅和河西節度使皇甫惟明夜遊,一起到景龍觀一個道士的房裏,恰好遇到太子李亨,三人便在房裏敘敘舊,被隨後監視的楊慎矜發現,報告給李林甫。李林甫大喜,認為等待已久的機會終於到了,便向玄宗報告:說韋堅是國戚的身份,不該和駐外的節度使勾結,這一定是密謀起兵擁戴太子奪取皇位。玄宗果然相信了他的話,把韋堅貶為縉雲太守、皇甫惟明為播川太守,不久又派使者在四川殺死皇甫惟明,並抄沒他的家產,韋堅和他的弟弟、兒子都貶到遠方州郡。李林甫乘機又把自己的政敵李適之也打進這個案子中,也貶到了宜春。到十月份,李林甫又派自己的親信監察禦史羅希奭到這些人的流放地。一一把這些人殺死。韋堅不僅家破人亡,而且受他牽連的朝廷官員有十多人。太子李亨為了表明心跡,不得不上書玄宗。和妃子韋氏離婚。
李林甫大興此獄就是想扳倒太子,玄宗也不是沒受他的迷惑。但高力士卻在玄宗跟前力保太子忠謹無二,李亨又離婚以明誌,玄宗也就沒生易儲的年頭。
李林甫一計不成,自然隻好升二計了。李亨有個姓杜的良娣(低正妃一等),她父親和女婿柳勣不合。柳勣是個陰險浮躁的人,他不知怎麽知道了李林甫的心事,想借此事升官發財,便誣告他嶽父要和太子謀反。李林甫把這位杜老頭抓到皇家監獄裏(詔獄)裏。也不給他辯解的機會,就“賜死”了。倒黴的李亨隻好再次忍痛割愛,把杜良娣休了(出良娣為庶人)。李林甫一不做二不休,把平素自己討厭的官員名臣李邕和裴敦複等人一起株連到此案中殺掉,天下冤聲一片。杜甫就寫了一篇懷念李邕並為他鳴不平的詩。不過這第二計還是沒有成功,由於有高力士在玄宗麵前死保太子,太子的地位雖然搖晃了一陣,還是穩住了。
二計不成,自然還得生“三計”了。要說李林甫也真有“鍥而不舍”的精神,可惜世上的事也不是“有誌者事竟成”的。
不久。李林甫又讓濟南別駕魏林密告隴右、河西節度使王忠嗣:說自己在朔州刺史任上,王忠嗣任河東節度使,曾對自己說:他(王忠嗣)小時和忠王即太子一起在宮中長大。他要起兵輔佐太子奪取天下。玄宗並不糊塗,聽說後馬上反駁說,我兒子在深宮,怎會和外人勾通,這話一定是假的。雖如此說,還是寧可信有,把王忠嗣賜死,幸虧王的部將哥舒翰新得帝寵,在玄宗麵前一步一叩頭。痛哭流涕,願以自己的性命為主將擔保。並用自己的官爵為主將贖罪。玄宗這才隻是把王貶官了事。
這期間李亨吃夠了李林甫的苦頭,自己還不明白是怎麽回事。他年紀輕輕的頭發就全白了。宮中荒蕪淩亂,無心收拾,日日怕“賜死”之至。這期間若非高力士極力保護他,也真難說他是否能熬得過去。
“一而再,再而衰,三而竭”,連興三場冤獄,卻沒能撼動太子的地位,李林甫也沒轍了。他又轉而繼續用冤獄打擊給自己構成威脅的人。這次主要是窩裏鬥。
先是楊慎矜發動了韋堅的冤獄,可在審案的過程中,他發現皇上無意易儲,便持觀望態度。這一案主要是李林甫的親信王鉷、吉溫和羅希奭主持。其中吉溫和羅希奭是李林甫最忠心也最得力的酷吏,號稱“吉鉗羅網”。以後又引入楊貴妃的哥哥楊國忠。李林甫對楊慎矜的中立態度很不滿,再加上他逐漸得到玄宗的賞識,對自己的首相地位構成威脅,便有意將之除掉。楊慎矜和王鉷的父親原為中表兄弟,王鉷就是他的表侄,兩人私交一直很好,後來卻因故交惡。李林甫和王鉷便合謀以楊慎矜家藏“讖書”為由,誣告他想推翻大唐王朝,興複隋室,原來楊慎矜是隋煬帝的玄孫。玄宗震怒,嚴旨一查到底。結果不僅楊慎矜一家兄弟皆被賜死,株連的群臣遍及朝野。
史仲文先生主編的《中國通史》稱:“李林甫屢起大獄,別置推事院,以楊釗為禦史,與酷吏吉溫、羅希奭共同製造冤獄,所擠陷誅夷者數百家。”至此李林甫已和來俊臣的行徑一樣了。他在家中蓋了一間像偃月的廳堂,號稱“月堂”。他想對誰下手時,便住進去,籌思方略。一旦他笑著從裏麵走出來,京城中便要有許多家族破碎了。他兒子將作監李岫見他如此瘋狂,也不免心中畏懼,恐怕有報應臨頭。一天和李林甫在後園散步,看到一個家人拉著一輛重車走過,便借機跪下對李林甫哭道:“大人,將來有一天我們想像這人一樣還有可能嗎?”李林甫明白他的意思,發怒道“事情已經到這份上了,你說怎麽辦?”
他也是心裏有苦說不出啊,他已經殺了一個太子、兩個親王,又逼得當今太子、未來的皇上廢了兩個老婆,他就算懸崖勒馬。一樣要墜入深淵!他瘋狂誅除朝廷內外所有異己者,不過是盡力推遲那滅族大禍的到來。而他也知道,這種大禍遲早會來的。這一點還是清初大儒王夫之看的最準。他在《讀通鑒論》中說:李林甫之譖殺太子瑛及二王,為壽王地也。武惠妃薨。壽王寵漸衰,而林甫欲樹私恩、怙權勢,誌終不移,謀之愈很,持之愈堅,凡可以熒惑主聽、曲成邪計者,尤劇於惠妃未死之前,以其為己死生禍福之樞機也。可以得當者,無所不用。“死生禍福之樞機”道盡了李林甫的動機。
隻是沒想到,還沒到太子當皇上,大禍就已經臨頭了。
不久,他就遭遇到了最有力的阻擊。王鉷雖是李林甫一手提拔上來的,但他為玄宗生財有道,聖眷日隆,威權日盛,連李林甫都要怕他三分。也是他倒黴,偏巧有一樁謀反案把他弟弟牽連進去。原本沒有他的事,可他雖然壞,卻對弟弟最好。死保弟弟。楊國忠斷言王鉷一定也參與了謀反,玄宗認為王鉷受自己恩重,不會謀反,李林甫雖然不滿王鉷騎在自己脖子上,但害怕牽連到自己,便也幫王鉷說好話。楊國忠正是想借此案對付李林甫,而一向對李林甫唯唯諾諾、比兒子還聽話的左相陳希烈也反了水,極言王鉷大逆當誅。楊國忠則利用自己禦史中丞的權力,用酷刑屈打成招。把李林甫也牽扯進來,說李林甫和王鉷兄弟密切。又和蕃將阿布思暗地勾通,圖謀不軌。陳希烈也極力附會。玄宗雖然不全信,卻也開始鄙薄李林甫,對他的信任度也降低了。李林甫從此開始走下坡路了。
6.玄宗真是受騙了嗎
後世一直認為李林甫把唐玄宗蒙蔽在其中而不覺,才能在朝廷上任意作威作福。其實這是個天大的誤解,既抬舉了李林甫,又看低了唐玄宗。
唐玄宗是什麽樣的人?一代聖明君主。這樣說並不過分,一直到開元二十四年前,他的一切所作所為都絲毫不遜色與唐太宗李世民、清聖祖玄燁,他的過錯隻是自認為過了創業期,就想進入享受期,卻忘了自己肩上的天下責任。他對李林甫的為人品行都是了解的,不然也不會說出“此子嫉賢妒能,舉世無比”這樣精確的話。對李林甫所作所為也並非全然無知,實際上大部分都是知道的,李林甫並沒能阻止朝臣和他見麵,也沒能阻礙他行使君主的權力。他之所以把政務都交給李林甫,是因為他需要這樣的宰相。
後世認為玄宗受了李林甫的騙,是基於兩個證據:一是李林甫堵塞了言路。《資治通鑒》載:“李林甫欲蔽塞人主視聽,自專大權,明召諸諫官諫謂曰:“今明主在上,群臣將順之不暇,烏用多言!諸君不見立仗馬乎?食三品料,一鳴輒斥去。悔之何及!”補闕杜嚐上書言事,明日,黜為下令。自是諫爭路絕矣。”這段史實自然沒錯,但若說隻憑李林甫一句話,就把“諫爭路絕矣”,也還是太抬舉李林甫了。唐朝大臣的風骨還不至於這樣卑下,被一句話嚇倒,我認為真正導致這種結果的反而是玄宗的舉止。禦史周子諒上言牛仙客“非宰相器”,玄宗立馬把他殺掉。殺雞是給猴看的,李林甫這番話不過是替玄宗傳達聖旨而已。當然也是出於私心,這樣,就沒人說他壞話了,但這隻是一舉兩得的事,若說李林甫專為堵塞言路而敢出此大言,言官恐懼不彈劾,其他的官員又豈能個個做“立仗馬”?
二是李林甫遮蔽草野群賢,還是《資治通鑒》載:上欲廣求天下之士,命通一藝以上皆詣京師。李林甫恐草野之士對策斥言其奸惡,建言:“舉人多卑賤愚聵,恐有俚言汙濁聖聽。”乃令郡縣長官精加試練,灼然超絕者,具名送省,委尚書覆試,禦史中丞監之,取名實相副者聞奏。既而至者皆試以詩、賦、論,遂無一人及第者。林甫乃上表賀野無遺賢。
這當然是李林甫玩弄的鬼蜮伎倆,但若說隻有草野中的賢士能“斥言其奸惡”,那麽在廷的文武大臣幹什麽去了?為什麽就不能“斥言其奸惡”?李林甫並未能阻塞玄宗“進賢”之路,相反,楊慎矜、王鉷、楊國忠都是玄宗自己選拔的“賢才”,隻不過不是治國,而是為自己生財的“賢才”或者“椒房之親”。
相反,李林甫對朝廷的選官製度並沒有大的破壞,司馬光也稱他和牛仙客“謹守程式”而已。李林甫隻是對官員升遷的條件卡的更死,資曆不夠,不論你有怎樣的才能,堅決不予升官。但這也是曆代宰相已經製訂完善的製度。
其實李林甫能任相十九年、專政十六年,根本原因在於他“善養君欲”。《舊唐書》載:上在位多載,倦於萬機,恒以接對大臣拘檢,難徇私欲,自得林甫,一以委成。故杜絕逆耳之言,恣行宴樂,衽席無別,不以為恥,由林甫之讚成也。
這段話把玄宗和李林甫之間的需求關係說的無比透徹,“恣行宴樂、衽席無別,不以為恥”這已不是聖明天子的行為,而是和隋煬帝一樣的荒淫無恥了,卻也是玄宗自開元二十九年得到楊貴妃後,在宮中和貴妃及她的三個姐姐韓國夫人、秦國夫人、虢國夫人共同鬼混的真實寫照,史稱“三人皆有才色,上呼之為姨,出入宮掖,並承恩澤,勢傾天下。”,連當時人杜甫也敢譏斥虢國夫人“淡掃蛾眉朝至尊”。《資治通鑒》稱這三人家裏“競開第舍,極其壯麗,一堂之費,動逾千萬;既成,見他人有勝己者,輒毀而改為。虢國尤為豪蕩。”這些錢可都是玄宗賞賜的。玄宗要過這樣的生活,如果張說、張九齡在相位,是行不通的,不但要拚死力諫,而且也不會給他這麽多錢任他揮霍。當時皇上還沒有小金庫,要用錢還得從國庫中拿,也必須通過宰相。而李林甫不僅迎合“君欲”,而且大大讚成,並且提供一切條件,即所謂“善養”。而當玄宗找到更好的“善養君欲”的人——楊國忠後,也就把李林甫撂到一邊去了。(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