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李林甫能任相十九年、專政十六年,根本原因在於他“善養君欲”。《舊唐書》載:上在位多載,倦於萬機,恒以接對大臣拘檢,難徇私欲,自得林甫,一以委成。故杜絕逆耳之言,恣行宴樂,衽席無別,不以為恥,由林甫之讚成也。
這段話把玄宗和李林甫之間的需求關係說的無比透徹,“恣行宴樂、衽席無別,不以為恥”這已不是聖明天子的行為,而是和隋煬帝一樣的荒淫無恥了,卻也是玄宗自開元二十九年得到楊貴妃後,在宮中和貴妃及她的三個姐姐韓國夫人、秦國夫人、虢國夫人共同鬼混的真實寫照,史稱“三人皆有才色,上呼之為姨,出入宮掖,並承恩澤,勢傾天下。”,連當時人杜甫也敢譏斥虢國夫人“淡掃蛾眉朝至尊”。《資治通鑒》稱這三人家裏“競開第舍,極其壯麗,一堂之費,動逾千萬;既成,見他人有勝己者,輒毀而改為。虢國尤為豪蕩。”這些錢可都是玄宗賞賜的。玄宗要過這樣的生活,如果張說、張九齡在相位,是行不通的,不但要拚死力諫,而且也不會給他這麽多錢任他揮霍。當時皇上還沒有小金庫,要用錢還得從國庫中拿,也必須通過宰相。而李林甫不僅迎合“君欲”,而且大大讚成,並且提供一切條件,即所謂“善養”。而當玄宗找到更好的“善養君欲”的人——楊國忠後,也就把李林甫撂到一邊去了。
開啟禍端
李林甫對朝廷作的最大壞事其實是改革了軍製,這在當時反而沒有引起任何人的異議。
唐初一直到開元年間,一直實行以文臣統馭武將的方針,各地節度使都由朝廷重臣——各部尚書甚至是宰相擔任,駕馭帶兵的將領。這些擔任節度使的文臣如果成績突出。便直接調回朝中當宰相。所謂“出將入相”。
李林甫為了杜絕節度使入相、威脅自己地位的最大可能性,就向玄宗建議節度使應該都由寒族和蕃將擔任,理由是“文臣為將。怯當矢石,不若用寒胡人;胡人則勇決習戰。寒族則孤立無黨,陛下誠以恩洽其心,彼必能為朝廷盡死。”這理由也足夠冠冕堂皇,而當時玄宗雖然沉湎於淫樂之中,卻有“吞並四夷”的遠大理想,也覺得是非常好的合理化建議,就接受了。各地的節度使都用蕃將,而且把精兵都充實到邊疆。形成裏輕外重的局麵。以前的節度使都是幾年一換,以防節度使形成自己的勢力。而從這以後,安祿山等蕃將擔任的節度使都十幾年不換,得以專權自恣,而部下對節度使的忠心慢慢變得比對朝廷的忠心還要牢固,也就直接導致了“安史之亂”和以後相繼不斷的武將反叛及藩鎮割據,一直到唐朝滅亡。
李林甫作此事也沒有預料到後果,他隻是想把節度使入相的路途堵塞而已,卻無意中把大唐的根基給毀掉大半。這才是他的最大罪惡。
8.憂懼而亡
李林甫屢興大獄,自知得罪了許多人。深怕有人刺殺自己,所以在家中設置多道門關,又在牆中建夾層(複壁)。還設置了許多機關,一個晚上就要變換許多地方睡覺,像薩達姆似的。連他的家人也不知道他究竟在哪裏。
楊國忠得勢後,他更加憂慮了。因憂慮恐懼過甚,得了心髒病,天寶十一年(公元752年)十月,李林甫帶病陪同玄宗到華清宮,心口疼痛加劇,巫醫說見到聖人(唐人對皇上的稱號)會好些。李林甫求玄宗見自己一麵,玄宗此時對他已經是又厭倦又反感了。隻是讓他站在庭院中,自己站在樓閣裏。舉著一個紅巾向他招招手而已。君臣的密切關係到了冰點。李林甫受此刺激,不久就死了。
他死後,玄宗還是為他按最高禮節舉行了國葬,但楊國忠卻不肯放過他,和安祿山一起誣告他和蕃阿布思謀反,並讓他親戚裏和他關係不好的人作證。玄宗大怒,把他的墳掘了,剝去他的官服,把口中含的金玉也挖了出來,廢為庶人,另按庶人的方式埋葬。家人也都被免官流放。
天寶十四年(公元755年)十月,安祿山發動“安史之亂”,中國曆史上最輝煌的盛唐結束了。
點評:對於李林甫,還是身受其害最深的唐玄宗最為了解:“此子妒賢嫉能,舉世無比。”李林甫一生,全在“妒賢疾能、誅鋤異己”上做文章。他先是掃除所有站在他前麵的人,如張說、張九齡、裴耀卿、嚴挺之這些人,通過誅鋤這些異己分子掃清通往宰相乃至獨相的道路;當他站在最高端後,又開始向後看,鏟除那些有能力向自己挑戰的人,如盧絢、韋堅、楊慎矜等。他的手段可謂高超,比如巧計放逐盧絢和嚴挺之,饒是害了人,被害的人還得向他說聲“謝謝”,也為他贏得“口蜜腹劍”的美譽;對於那些不能用巧計奸計剪除的人,他就不惜連興大獄,不惜牽連無數人隻為除去一個眼中釘,這一點使他被西方史學家稱為鐵血宰相,並和俾斯麥相提並論。單從手段上看,倒也匹配。
李林甫官場爭鬥的事情。簡單列舉下。
第一件,和張九齡,這個人很多人知道吧,“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就是他寫的。當時實質宰相。鬥爭過程。
皇太子、鄂王、光王被譖,帝欲廢之。張九齡切諫,帝不悅。林甫惘然,私語中人曰:“天子家事,外人何與邪?”
簡單說,太子被人誣蔑,唐玄宗準備廢掉,張九齡覺得不可。李林甫說,皇帝自己家的事,外人管什麽。
這事張九齡明顯是對的。太子不是家事,是國事。李林甫的方式也很高明,“私語中人”,這四個字精妙,核心,他不直接給皇帝說。那樣不等於和張九齡對著幹了,他當隨便和皇宮內的人聊天說的,明知道這肯定會傳到皇帝耳朵裏。甚至他安排的。
第二件,和忠臣們。
裴耀卿等建言:“農人場圃未畢。須冬可還。”林甫陽蹇,獨在後。帝問故,對曰:“臣非疾也,願奏事。二都本帝王東西宮,車駕往幸,何所待時?假令妨農,獨赦所過租賦可也。”帝大悅,即駕而西。
這次他主要針對的是。那些敢於上言的人。采取的方式是“林甫陽蹇,獨在後”,找個理由說悄悄話。並且他說的那番話不能說沒有道理。但是他的目的不在於有沒有道理。
第三件,還是和張九齡。
帝欲進朔方節度使牛仙客實封,九齡謂林甫:“封賞待名臣大功,邊將一上最,可遽議?要與公固爭。”林甫然許。及進見,九齡極論,而林甫抑嘿,退又漏其言。仙客明日見帝。泣且辭。帝滋欲賞仙客,九齡持不可。林甫為人言:“天子用人,何不可者?”帝聞。善林甫不專也。
簡單說,就是皇帝準備封賞一個人,張九齡認為,和他的功勞不恰當。要大家討論。提前跟李林甫打招呼了,商量好,到時候一起和皇帝爭,李林甫同意了,誰知道,到了皇帝麵前。李林甫光打哈哈,不爭論。並且同樣用了個很厲害的方式“退又漏其言”。故意把張九齡的看法泄露出去,這樣。那個被封賞的人知道了。肯定反感張九齡。然後他又說,天子用人,想用誰用誰。采取的方式還是,“為人言”,給別人說,讓別人轉達到皇帝那裏。
這三件事,基本類似,派別一樣,尤其是李林甫說的話,采用的方式,很類似。其中第三件,和他那個早期發榜的事件,更是類似,所以我就不過多解釋其中的智慧或者說狡詐了。我想提醒的是,李林甫和張九齡還有其他人,沒有什麽私怨,他這麽做,不是為了私仇,而是為了他的大局,簡單說,就是專權,他不是像李義府那樣小人心腸,整人要整死,他隻是要這些人離開權力核心,所以我開始就說,李林甫這個人,不是很小人,很有大局觀,很明白自己在做什麽,也不是文人性情,那麽隨意,而是很有計劃,很有步驟。並且很能隱藏自己,這三件事情,明明是他要陷害對方,對方卻感覺不到他陷害,朦朧看,他好像隻是表明自己看法,因為不是直接給皇帝說,不是針對某人的爭辯,而是讓外人轉達,間接的,並且所說的話,並不針對誰。非常高明。而結果“由是益疏薄九齡,俄與耀卿俱罷政事,專任林甫,相仙客矣。”
李林甫的目的達到了,殺人於無形。賣了人還讓人幫他數錢。說高明也行,說陰險也行。之所以我並沒有直接把他定為陰險,原因前麵說過了,他不是針對性地要真的害誰,簡單說,他不是和張九齡這些人有私仇,而是誰在這個位置上,誰威脅到他的權力,他和誰有仇。他不是針對人的。他有他的大局觀。不過他的方式確實很陰。讓人不覺察。
這些事情中,皇帝成了他的走狗,成了他的工具,替他把他想做的都做了。有人可能說,你這樣說很誇張了,曆來,奸臣都要通過皇帝才能行使自己的奸謀,怎麽他這麽做就是皇帝是他的走狗。你看李林甫說的那些話,簡單說,這些話皇帝完全可以不聽,他沒有給皇帝施加任何壓力,甚至沒有給皇帝說明什麽利害關係,和很多奸臣上書說,你不這麽這麽做,怎麽怎麽樣不好,不一樣,而且他沒有羅織任何張九齡等人的其他問題,生活問題,政治問題,他都沒有羅織,隻是簡單說幾句話。甚至連讒言都沒有進。結果卻造成了這樣的結果,簡單說,就是皇帝太發揮自己主觀能動性了。這和其他通過皇帝的奸臣事件不同,大多情況下,都是奸臣要陷害誰,自己主觀能動性發揮很多,羅織罪名,最後皇帝不過是個小能動性發揮下,而李林甫這些事件中,皇帝是主角,成了狗,他成了發命令的人。
諸多爭鬥後。產生了兩個結局。
一,詔書出,耀卿、九齡以左右丞相罷,林甫嘻笑曰:“尚左右丞相邪?”目恚而送乃止,公卿為戰栗。
“公卿為戰栗”,大家都怕李林甫了,殺人不用刀。他們怕他,不是因為皇帝喜歡他,而是因為皇帝老被他利用,老替他咬人。
二,於是林甫進兼中書令。
他的起步本是實權部門,非文化部門,實際操作部門發達的,他擅長這個,現在卻讓他兼中書令,詔書皇帝的策劃他也能幹預了。權力控製上,沒有空白的地方了。另外說下,他不能當中書令,隻能兼,因為他文采不好,不會寫文章。中書這個部門,要文化人。他兼這個職位,榮譽的成分大。但是即使是榮譽兼職,中書部門,皇帝的近人,就不能悄悄彈劾他了。
這樣,朝廷大臣,對他害怕,不敢彈劾他,而皇帝的參謀機構,皇帝身邊的人,也不敢亂發言。
他控製成功了。當然,主要皇帝很配合。
上麵說的爭鬥,是和朝臣之間的。下麵說說,更加精彩的和太子之間的爭鬥。這裏有個前提,就是我前麵提到的,公卿是太子都惹不起的。不要一些所謂曆史電視劇看太多,把太子王爺認為多麽牛,一個王朝的核心,力量的核心,永遠都是公卿階層。官員中的實權高官。
爭鬥的原因“壽王不得立”,前麵,李林甫答應過武惠妃,或者說他自己承諾過,要保壽王。他這時候真開始保了。要保,就要先把已經立的太子弄掉。他開始弄。這事不好弄,這是太子,皇帝的兒子,信任的兒子,這會兒他不說,“天子家事,外人何與邪”。
他要弄掉太子,其中我覺得有他承諾的一部分,更大部分還是為了他自己的權位,之所以說有承諾的部分,是因為他這時候的位置,基本上沒有人能撼動,並且他還有很高超的智慧,他這麽做的原因,有答應武惠妃要做到的意思。(未完待續)
這段話把玄宗和李林甫之間的需求關係說的無比透徹,“恣行宴樂、衽席無別,不以為恥”這已不是聖明天子的行為,而是和隋煬帝一樣的荒淫無恥了,卻也是玄宗自開元二十九年得到楊貴妃後,在宮中和貴妃及她的三個姐姐韓國夫人、秦國夫人、虢國夫人共同鬼混的真實寫照,史稱“三人皆有才色,上呼之為姨,出入宮掖,並承恩澤,勢傾天下。”,連當時人杜甫也敢譏斥虢國夫人“淡掃蛾眉朝至尊”。《資治通鑒》稱這三人家裏“競開第舍,極其壯麗,一堂之費,動逾千萬;既成,見他人有勝己者,輒毀而改為。虢國尤為豪蕩。”這些錢可都是玄宗賞賜的。玄宗要過這樣的生活,如果張說、張九齡在相位,是行不通的,不但要拚死力諫,而且也不會給他這麽多錢任他揮霍。當時皇上還沒有小金庫,要用錢還得從國庫中拿,也必須通過宰相。而李林甫不僅迎合“君欲”,而且大大讚成,並且提供一切條件,即所謂“善養”。而當玄宗找到更好的“善養君欲”的人——楊國忠後,也就把李林甫撂到一邊去了。
開啟禍端
李林甫對朝廷作的最大壞事其實是改革了軍製,這在當時反而沒有引起任何人的異議。
唐初一直到開元年間,一直實行以文臣統馭武將的方針,各地節度使都由朝廷重臣——各部尚書甚至是宰相擔任,駕馭帶兵的將領。這些擔任節度使的文臣如果成績突出。便直接調回朝中當宰相。所謂“出將入相”。
李林甫為了杜絕節度使入相、威脅自己地位的最大可能性,就向玄宗建議節度使應該都由寒族和蕃將擔任,理由是“文臣為將。怯當矢石,不若用寒胡人;胡人則勇決習戰。寒族則孤立無黨,陛下誠以恩洽其心,彼必能為朝廷盡死。”這理由也足夠冠冕堂皇,而當時玄宗雖然沉湎於淫樂之中,卻有“吞並四夷”的遠大理想,也覺得是非常好的合理化建議,就接受了。各地的節度使都用蕃將,而且把精兵都充實到邊疆。形成裏輕外重的局麵。以前的節度使都是幾年一換,以防節度使形成自己的勢力。而從這以後,安祿山等蕃將擔任的節度使都十幾年不換,得以專權自恣,而部下對節度使的忠心慢慢變得比對朝廷的忠心還要牢固,也就直接導致了“安史之亂”和以後相繼不斷的武將反叛及藩鎮割據,一直到唐朝滅亡。
李林甫作此事也沒有預料到後果,他隻是想把節度使入相的路途堵塞而已,卻無意中把大唐的根基給毀掉大半。這才是他的最大罪惡。
8.憂懼而亡
李林甫屢興大獄,自知得罪了許多人。深怕有人刺殺自己,所以在家中設置多道門關,又在牆中建夾層(複壁)。還設置了許多機關,一個晚上就要變換許多地方睡覺,像薩達姆似的。連他的家人也不知道他究竟在哪裏。
楊國忠得勢後,他更加憂慮了。因憂慮恐懼過甚,得了心髒病,天寶十一年(公元752年)十月,李林甫帶病陪同玄宗到華清宮,心口疼痛加劇,巫醫說見到聖人(唐人對皇上的稱號)會好些。李林甫求玄宗見自己一麵,玄宗此時對他已經是又厭倦又反感了。隻是讓他站在庭院中,自己站在樓閣裏。舉著一個紅巾向他招招手而已。君臣的密切關係到了冰點。李林甫受此刺激,不久就死了。
他死後,玄宗還是為他按最高禮節舉行了國葬,但楊國忠卻不肯放過他,和安祿山一起誣告他和蕃阿布思謀反,並讓他親戚裏和他關係不好的人作證。玄宗大怒,把他的墳掘了,剝去他的官服,把口中含的金玉也挖了出來,廢為庶人,另按庶人的方式埋葬。家人也都被免官流放。
天寶十四年(公元755年)十月,安祿山發動“安史之亂”,中國曆史上最輝煌的盛唐結束了。
點評:對於李林甫,還是身受其害最深的唐玄宗最為了解:“此子妒賢嫉能,舉世無比。”李林甫一生,全在“妒賢疾能、誅鋤異己”上做文章。他先是掃除所有站在他前麵的人,如張說、張九齡、裴耀卿、嚴挺之這些人,通過誅鋤這些異己分子掃清通往宰相乃至獨相的道路;當他站在最高端後,又開始向後看,鏟除那些有能力向自己挑戰的人,如盧絢、韋堅、楊慎矜等。他的手段可謂高超,比如巧計放逐盧絢和嚴挺之,饒是害了人,被害的人還得向他說聲“謝謝”,也為他贏得“口蜜腹劍”的美譽;對於那些不能用巧計奸計剪除的人,他就不惜連興大獄,不惜牽連無數人隻為除去一個眼中釘,這一點使他被西方史學家稱為鐵血宰相,並和俾斯麥相提並論。單從手段上看,倒也匹配。
李林甫官場爭鬥的事情。簡單列舉下。
第一件,和張九齡,這個人很多人知道吧,“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就是他寫的。當時實質宰相。鬥爭過程。
皇太子、鄂王、光王被譖,帝欲廢之。張九齡切諫,帝不悅。林甫惘然,私語中人曰:“天子家事,外人何與邪?”
簡單說,太子被人誣蔑,唐玄宗準備廢掉,張九齡覺得不可。李林甫說,皇帝自己家的事,外人管什麽。
這事張九齡明顯是對的。太子不是家事,是國事。李林甫的方式也很高明,“私語中人”,這四個字精妙,核心,他不直接給皇帝說。那樣不等於和張九齡對著幹了,他當隨便和皇宮內的人聊天說的,明知道這肯定會傳到皇帝耳朵裏。甚至他安排的。
第二件,和忠臣們。
裴耀卿等建言:“農人場圃未畢。須冬可還。”林甫陽蹇,獨在後。帝問故,對曰:“臣非疾也,願奏事。二都本帝王東西宮,車駕往幸,何所待時?假令妨農,獨赦所過租賦可也。”帝大悅,即駕而西。
這次他主要針對的是。那些敢於上言的人。采取的方式是“林甫陽蹇,獨在後”,找個理由說悄悄話。並且他說的那番話不能說沒有道理。但是他的目的不在於有沒有道理。
第三件,還是和張九齡。
帝欲進朔方節度使牛仙客實封,九齡謂林甫:“封賞待名臣大功,邊將一上最,可遽議?要與公固爭。”林甫然許。及進見,九齡極論,而林甫抑嘿,退又漏其言。仙客明日見帝。泣且辭。帝滋欲賞仙客,九齡持不可。林甫為人言:“天子用人,何不可者?”帝聞。善林甫不專也。
簡單說,就是皇帝準備封賞一個人,張九齡認為,和他的功勞不恰當。要大家討論。提前跟李林甫打招呼了,商量好,到時候一起和皇帝爭,李林甫同意了,誰知道,到了皇帝麵前。李林甫光打哈哈,不爭論。並且同樣用了個很厲害的方式“退又漏其言”。故意把張九齡的看法泄露出去,這樣。那個被封賞的人知道了。肯定反感張九齡。然後他又說,天子用人,想用誰用誰。采取的方式還是,“為人言”,給別人說,讓別人轉達到皇帝那裏。
這三件事,基本類似,派別一樣,尤其是李林甫說的話,采用的方式,很類似。其中第三件,和他那個早期發榜的事件,更是類似,所以我就不過多解釋其中的智慧或者說狡詐了。我想提醒的是,李林甫和張九齡還有其他人,沒有什麽私怨,他這麽做,不是為了私仇,而是為了他的大局,簡單說,就是專權,他不是像李義府那樣小人心腸,整人要整死,他隻是要這些人離開權力核心,所以我開始就說,李林甫這個人,不是很小人,很有大局觀,很明白自己在做什麽,也不是文人性情,那麽隨意,而是很有計劃,很有步驟。並且很能隱藏自己,這三件事情,明明是他要陷害對方,對方卻感覺不到他陷害,朦朧看,他好像隻是表明自己看法,因為不是直接給皇帝說,不是針對某人的爭辯,而是讓外人轉達,間接的,並且所說的話,並不針對誰。非常高明。而結果“由是益疏薄九齡,俄與耀卿俱罷政事,專任林甫,相仙客矣。”
李林甫的目的達到了,殺人於無形。賣了人還讓人幫他數錢。說高明也行,說陰險也行。之所以我並沒有直接把他定為陰險,原因前麵說過了,他不是針對性地要真的害誰,簡單說,他不是和張九齡這些人有私仇,而是誰在這個位置上,誰威脅到他的權力,他和誰有仇。他不是針對人的。他有他的大局觀。不過他的方式確實很陰。讓人不覺察。
這些事情中,皇帝成了他的走狗,成了他的工具,替他把他想做的都做了。有人可能說,你這樣說很誇張了,曆來,奸臣都要通過皇帝才能行使自己的奸謀,怎麽他這麽做就是皇帝是他的走狗。你看李林甫說的那些話,簡單說,這些話皇帝完全可以不聽,他沒有給皇帝施加任何壓力,甚至沒有給皇帝說明什麽利害關係,和很多奸臣上書說,你不這麽這麽做,怎麽怎麽樣不好,不一樣,而且他沒有羅織任何張九齡等人的其他問題,生活問題,政治問題,他都沒有羅織,隻是簡單說幾句話。甚至連讒言都沒有進。結果卻造成了這樣的結果,簡單說,就是皇帝太發揮自己主觀能動性了。這和其他通過皇帝的奸臣事件不同,大多情況下,都是奸臣要陷害誰,自己主觀能動性發揮很多,羅織罪名,最後皇帝不過是個小能動性發揮下,而李林甫這些事件中,皇帝是主角,成了狗,他成了發命令的人。
諸多爭鬥後。產生了兩個結局。
一,詔書出,耀卿、九齡以左右丞相罷,林甫嘻笑曰:“尚左右丞相邪?”目恚而送乃止,公卿為戰栗。
“公卿為戰栗”,大家都怕李林甫了,殺人不用刀。他們怕他,不是因為皇帝喜歡他,而是因為皇帝老被他利用,老替他咬人。
二,於是林甫進兼中書令。
他的起步本是實權部門,非文化部門,實際操作部門發達的,他擅長這個,現在卻讓他兼中書令,詔書皇帝的策劃他也能幹預了。權力控製上,沒有空白的地方了。另外說下,他不能當中書令,隻能兼,因為他文采不好,不會寫文章。中書這個部門,要文化人。他兼這個職位,榮譽的成分大。但是即使是榮譽兼職,中書部門,皇帝的近人,就不能悄悄彈劾他了。
這樣,朝廷大臣,對他害怕,不敢彈劾他,而皇帝的參謀機構,皇帝身邊的人,也不敢亂發言。
他控製成功了。當然,主要皇帝很配合。
上麵說的爭鬥,是和朝臣之間的。下麵說說,更加精彩的和太子之間的爭鬥。這裏有個前提,就是我前麵提到的,公卿是太子都惹不起的。不要一些所謂曆史電視劇看太多,把太子王爺認為多麽牛,一個王朝的核心,力量的核心,永遠都是公卿階層。官員中的實權高官。
爭鬥的原因“壽王不得立”,前麵,李林甫答應過武惠妃,或者說他自己承諾過,要保壽王。他這時候真開始保了。要保,就要先把已經立的太子弄掉。他開始弄。這事不好弄,這是太子,皇帝的兒子,信任的兒子,這會兒他不說,“天子家事,外人何與邪”。
他要弄掉太子,其中我覺得有他承諾的一部分,更大部分還是為了他自己的權位,之所以說有承諾的部分,是因為他這時候的位置,基本上沒有人能撼動,並且他還有很高超的智慧,他這麽做的原因,有答應武惠妃要做到的意思。(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