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莊賈和妃子都得到國君的寵愛,但因為觸犯軍紀都難逃一死。
張九齡苦口婆心的話並沒有說服李隆基,因為驍勇善戰的安祿山令李隆基突然動了惻隱之心。
雖然李隆基對待自己的弟弟和兒子有時會表現出超乎尋常的冷酷與無情,可是他對於臣子一向比較寬厚仁慈。
李隆基不忍斬殺安祿山,決定免去他的官職,以普通戰士的身份在軍中效力。
對此,張九齡自然難以接受,因為他想要通過斬殺貪功冒進的安祿山來警示那些因貪戀戰功而擅開戰事的邊將們。
戰爭的目的是為了爭取和平,而不是為了戰爭而戰爭。將領們要為帝國的前途命運而戰,而不是為了個人的功名利祿而戰!
“性格決定命運”,而張九齡剛直不阿的性格決定了他最終悲劇性的命運,因為此時的李隆基已經不是即位之初那個勵精圖治的君主了。
即使在政治最為開明的開元初期,李隆基也絕非史書中描寫的那樣從諫如流。我們從開元名相姚崇與宋璟的人生際遇中便可窺測一二。
人們提到開元盛世總會想起姚崇與宋璟這兩位宰相,可是兩人的宰相任期都隻有三年零兩個月。
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源乾曜,他有兩次擔任宰相的經曆,第一次隻幹了三個月,但他卻從中悟出了政治的真諦,所以他的第二個任期長達九年零六個月。
源乾曜的訣竅就是與世無爭,得過且過。這不僅讓我們想起現在流行的一句話:“大會不發言,小會不發言,前列腺發言;工作不突出,業績不突出。腰間盤突出。”
源乾曜的做法自然讓正直的臣子所不齒,可是現實總是充斥著無奈。
望著固執己見的張九齡,李隆基的心中頗為不悅。突然莫名其妙地說:“愛卿難道像王夷甫識石勒那樣僅憑一麵之緣便臆斷安祿山日後肯定難以控製嗎?”
“王夷甫識石勒”是一個流傳甚廣的經典故事。
西晉時期,十四歲的石勒在洛陽城上東門販賣貨物。他的吆喝聲傳入了途經此處的王夷甫(即王衍)的耳中。
王夷甫對左右說:“剛才那個胡人有奇誌。恐怕日後將成為禍亂天下的罪魁禍首!
崇尚玄學的王夷甫堪稱清流領袖,但他也不過說說而已。
後世對於王夷甫“清談誤國”的批評不絕於耳。張九齡自然不甘心說說而已,可是李隆基的固執卻讓他無可奈何!
李隆基的這句“王夷甫識石勒”像一句可怕的讖嚴給繁盛的大唐帝國蒙上了一層陰影。
石勒最終正如王夷甫所言將西晉帝國拖入痛苦的深淵,而安祿山日後成為另一個石勒。
安史之亂爆發後。李隆基經常回憶起這個曆史片段,而隨之而來的是深深的歎息與無奈。
安祿山幸運地第二次死裏逃生。他以普通戰士的身份在軍中效力。
命運仿佛和他開了一個大大的玩笑,經過一番宦海沉浮,他又無奈地回到了原點,但是他並沒有自暴自棄。而是繼續用軍功來證實自己的能力。
雖然李隆基的庇護使得安祿山逃過一劫,但他卻無奈地站到了當朝宰相張九齡的對立麵,可是一個人的出現卻改變了安祿山的命運。
波譎詭異的政治風雲
開元二十二年(公元734年)五月,李林甫在初夏的淡淡炎熱中首次以宰相身份走入莊嚴肅穆的中書門下。自從時任宰相的張說奏請將政事堂改為中書門下,這裏便從單純的議事機構升格為宰相辦事機構。
走進這裏是每個官員夢寐以求的事情,因為這裏是整個大唐帝國的權力核心和決策中樞。
身為宗室成員的李林甫有一個經常被人忽略的身份。他是李隆基皇帝的遠房叔叔,因為他的曾祖父李樹良是開國皇帝李淵的堂弟。這也是李隆基從內心深處頗為眷顧這位遠房親戚的情感因素。
最得寵的武惠妃不斷在李隆基耳邊吹枕邊風也是李林甫拜相的重要原因。跑斷了腿不如皇帝身邊女人的一張嘴,而且是武惠妃有一張讓李隆基神魂顛倒的嘴。
武惠妃的身上無疑繼承了姑祖母武則天善於勾引男人的優良傳統,能夠將皇帝牢牢地操縱在自己的手心裏。
唐帝國的的宰相並不是一個人而是多個人。唐中宗時,宰相一度多得辦公室裏沒有地方坐。李隆基將宰相數目控製在兩到三人。宰相之間的差別還是很大的!
第一檔是當然宰相。也就是尚書、中書和門下三省的長官。從太宗朝開始,尚書令不再輕易授予朝臣,而尚書省兩個副長官左、右仆射如果不加同中書門下三品的稱號便無法參與最高決策。所以當然宰相就剩下門下省長官侍中和中書省長官中書令。
第二檔是同中書門下三品。尚書級官員甚至更高級別的官員拜相一般授予同中書門下三品。
第三檔是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侍郎級或者更低級別官員拜相一般授予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李林甫此時擔任的職務是禮部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所以此時他的地位明顯遜於同為宰相的中書令張九齡和侍中裴耀卿。
李林甫最初的這段宰相生涯並不如意,因為他被資格更老、地位更高的張九齡和裴耀卿邊緣化。
老謀深算的李林甫並不急於爭權,因為很多事情不是爭來的而是等來的。
“等”不是坐享其成,也不是守株待兔,而是坐以待變,談笑間對手灰飛煙滅。
經過兩年多的等待,李林甫終於等到了反戈一擊的機會。也等到了投桃報李的機會。
開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的冬天注定深深地影響著唐帝國未來的運行軌跡。
在這個寒冷的冬日裏,皇子們居住的“十王宅”顯得一片蕭瑟。
太子李瑛、鄂王李瑤、光王李琚三個失落的王子聚在了一起。他們此時還不知道這次聚會會給他們招致殺身之禍。
李瑛的母親趙麗妃早在李隆基做藩王時便服侍在它的身旁。李隆基是一位藝術造詣很高的皇帝。曉音律,善歌舞。因此歌女出身的趙麗妃深得李隆基的寵愛。
由於王皇後一直沒有子嗣,所以李隆基冊立趙麗妃之子李瑛為皇太子。
武惠妃的出現使李隆基對趙麗妃的寵愛日衰。趙麗妃最終帶著無盡的失落離開了這個世界。
失去母親庇護的李瑛自然越來越不受父皇的寵愛。這也為武惠妃和李林甫聯手設計陷害太子提供了可乘之機。
三個人發了幾句牢騷。他們不會想到這些話成為武惠妃攻擊他們的把柄。
武惠妃在李隆基麵前哭訴,太子與鄂王李瑤、光王李琚結黨而且企圖謀害他們母子。
在寵妃的哭聲中。李隆基終於憤怒了。
“結黨”一直是李隆基最厭惡的詞。“結黨”必然意味著“營私”,而“營私”必然會導致“廢公”。
皇太子“結黨”帶來的潛在威脅可想而知。
經曆了無數宮廷政變風雨洗禮的李隆基對潛在威脅有著一種神經質般的敏感。
要不是波譎詭異的政治風雲。並不是嫡長子的李隆基也許終其一生不過是一位藩王。外表光鮮亮麗的藩王們其實有著不為外人所知的苦惱和辛酸。
翻開史書,我們會發現大多數藩王留在史冊上的不過寥寥幾個字,無非是什麽時候封王,什麽時候做過什麽官(一般情況下並不赴任僅僅掛個名而已),什麽時候去世。
並不是史官對他們吝嗇筆墨,而是他們的身上確實沒有什麽值得大書特書的事跡,因為登上皇位的哥哥或者弟弟對他們始終保持著一種近乎神經質般的警惕。
雖然他們錦衣玉食,卻空虛寂寞;雖然他們身份尊貴。卻如臨深淵。
藩王要想真正地掌握自己的命運必須參與太子之位的角逐,而這場殘酷得近乎血腥的角力隻有一個最終的勝利者。
並非嫡長子的李隆基本來在太子之位角逐中並沒有什麽優勢,可是他依靠在宮廷政變中立下大功而被破格立為太子。
在嫡長子繼承製的大背景下,李隆基的血統問題成為姑姑太平公主攻擊他最好的口實,所以他始終覺得自己的太子之位搖搖欲墜。
從藩王到太子,從太子到皇帝,李隆基每一步都走得坎坷異常。即使登基稱帝之後,作為太上皇的父親和姑姑太平公主依舊是懸在他頭上的兩把達摩克利斯之劍。
直到姑姑太平公主死於一場迷霧重重的叛亂,父親李旦也於此後離開人世。此時的李隆基才成為真正主宰自己命運的皇帝。
深感皇位得來不易的李隆基時刻感受到來自四麵八方的威脅,有的是真實的。但更多的是臆想的。為此,他曾經猜忌過功臣,猜忌過兄弟。晚年又將猜疑的矛頭指向兒子。
李隆基的心中頓時升騰起廢除太子以及鄂王和光王的念頭,可是做出如此重大的決定必須召集宰相們商議。
一幅老學究模樣的張九齡引用了晉文公、漢武帝、晉惠帝以及隋文帝輕易廢棄太子招致國家動蕩的典故。
張九齡言辭懇切的規勸最終達到了預期的效果。
漸漸恢複理智的李隆基不得不重新審視這個如此重大的決定。
一直翹首以盼的武惠妃最終收獲的是失望,可是他卻並不甘心。
武惠妃派遣親信宦官牛貴兒暗中收買張九齡。牛貴兒的突然造訪招致張九齡的一番斥責。張九齡還將此時向李隆基匯報。
賠了一鼻子灰的武惠妃隻得選擇忍氣吞聲,從長計議。
雖然太子風波暫時告一段落,但張九齡的宰相生涯即將走到盡頭,而他命運的終結者就是口蜜腹劍的李林甫。
李隆基想要任命朔方節度使牛仙客為尚書,可是卻遭到宰相張九齡與裴耀卿的反對。
當時沉默不語的李林甫事後找到李隆基,說:“牛仙客具有宰相之才,何止擔任尚書。張九齡乃是一介書生。真是不識大體!”
李隆基自然將李林甫視為自己的知音和心腹。
第二天,李隆基再次召集宰相議論牛仙客的職務任免問題。
耿直的張九齡仍舊堅決反對。而且言辭越來越激烈。
李隆基不禁勃然大怒,可是李林甫再次選擇了沉默。但是退朝後,李林甫再次添油加醋地對張九齡詆毀一番。
李隆基對張九齡的不滿達到了臨界點,而且李林甫很快又扔出那根足以壓垮駱駝的那根稻草。
蔚州刺史王元琰貪汙案事發。鑒於事態重大,刑部、大理寺和禦史台聯合審理這個案件。
王元琰不是別人正是嚴挺之前妻的現任丈夫。
沒錯!嚴挺之的確與前妻離異了,而且婚姻的解體並沒有讓兩人形同陌路。
不知是舊情難忘還是其他原因,“大愛無疆”的嚴挺之居然不顧國法暗中設法營救王元琰。
李林甫卻在暗中注視著王元琰的一舉一動,仿佛一隻在樹林深處靜靜等待獵物到來的獵豹。
李隆基召集宰相們討論王元琰挾私枉法之事。
張九齡此時還不知道局勢的嚴峻程度已經大大超出了他的預期,所以他仍舊不顧一切地出言為好友王元琰辯解,
這正是李林甫所期待的,因為張九齡正在一步步地走進他布設的陷阱之中。
望著竭力袒護嚴挺之的張九齡,李隆基不禁想起了前些日子討論牛仙客任職時發生的種種不愉快的經曆。
我要提拔才華橫溢的牛仙客,你堅決反對!
我要廢除圖謀不軌的太子,你也堅決反對!
我要懲處觸犯國法的王元琰,你又堅決反對!
李隆基的腦海中頓時浮現出那個極為擔憂而又極為厭惡的詞“結黨”。
這一係列事件明白無誤地表明張九齡利用職務便利培植親信,排斥異己,尤其讓他不能容忍的是當朝宰相居然與太子糾纏在一起。
李隆基隨即罷免了張九齡與裴耀卿宰相職務。憂憤難言的兩個人不得不接受這個殘酷的結果,因為這就是政治!
“一雕挾兩兔”的李林甫無疑成為最大的贏家。兼任中書令的李林甫一躍成為“首相”。(未完待續)
張九齡苦口婆心的話並沒有說服李隆基,因為驍勇善戰的安祿山令李隆基突然動了惻隱之心。
雖然李隆基對待自己的弟弟和兒子有時會表現出超乎尋常的冷酷與無情,可是他對於臣子一向比較寬厚仁慈。
李隆基不忍斬殺安祿山,決定免去他的官職,以普通戰士的身份在軍中效力。
對此,張九齡自然難以接受,因為他想要通過斬殺貪功冒進的安祿山來警示那些因貪戀戰功而擅開戰事的邊將們。
戰爭的目的是為了爭取和平,而不是為了戰爭而戰爭。將領們要為帝國的前途命運而戰,而不是為了個人的功名利祿而戰!
“性格決定命運”,而張九齡剛直不阿的性格決定了他最終悲劇性的命運,因為此時的李隆基已經不是即位之初那個勵精圖治的君主了。
即使在政治最為開明的開元初期,李隆基也絕非史書中描寫的那樣從諫如流。我們從開元名相姚崇與宋璟的人生際遇中便可窺測一二。
人們提到開元盛世總會想起姚崇與宋璟這兩位宰相,可是兩人的宰相任期都隻有三年零兩個月。
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源乾曜,他有兩次擔任宰相的經曆,第一次隻幹了三個月,但他卻從中悟出了政治的真諦,所以他的第二個任期長達九年零六個月。
源乾曜的訣竅就是與世無爭,得過且過。這不僅讓我們想起現在流行的一句話:“大會不發言,小會不發言,前列腺發言;工作不突出,業績不突出。腰間盤突出。”
源乾曜的做法自然讓正直的臣子所不齒,可是現實總是充斥著無奈。
望著固執己見的張九齡,李隆基的心中頗為不悅。突然莫名其妙地說:“愛卿難道像王夷甫識石勒那樣僅憑一麵之緣便臆斷安祿山日後肯定難以控製嗎?”
“王夷甫識石勒”是一個流傳甚廣的經典故事。
西晉時期,十四歲的石勒在洛陽城上東門販賣貨物。他的吆喝聲傳入了途經此處的王夷甫(即王衍)的耳中。
王夷甫對左右說:“剛才那個胡人有奇誌。恐怕日後將成為禍亂天下的罪魁禍首!
崇尚玄學的王夷甫堪稱清流領袖,但他也不過說說而已。
後世對於王夷甫“清談誤國”的批評不絕於耳。張九齡自然不甘心說說而已,可是李隆基的固執卻讓他無可奈何!
李隆基的這句“王夷甫識石勒”像一句可怕的讖嚴給繁盛的大唐帝國蒙上了一層陰影。
石勒最終正如王夷甫所言將西晉帝國拖入痛苦的深淵,而安祿山日後成為另一個石勒。
安史之亂爆發後。李隆基經常回憶起這個曆史片段,而隨之而來的是深深的歎息與無奈。
安祿山幸運地第二次死裏逃生。他以普通戰士的身份在軍中效力。
命運仿佛和他開了一個大大的玩笑,經過一番宦海沉浮,他又無奈地回到了原點,但是他並沒有自暴自棄。而是繼續用軍功來證實自己的能力。
雖然李隆基的庇護使得安祿山逃過一劫,但他卻無奈地站到了當朝宰相張九齡的對立麵,可是一個人的出現卻改變了安祿山的命運。
波譎詭異的政治風雲
開元二十二年(公元734年)五月,李林甫在初夏的淡淡炎熱中首次以宰相身份走入莊嚴肅穆的中書門下。自從時任宰相的張說奏請將政事堂改為中書門下,這裏便從單純的議事機構升格為宰相辦事機構。
走進這裏是每個官員夢寐以求的事情,因為這裏是整個大唐帝國的權力核心和決策中樞。
身為宗室成員的李林甫有一個經常被人忽略的身份。他是李隆基皇帝的遠房叔叔,因為他的曾祖父李樹良是開國皇帝李淵的堂弟。這也是李隆基從內心深處頗為眷顧這位遠房親戚的情感因素。
最得寵的武惠妃不斷在李隆基耳邊吹枕邊風也是李林甫拜相的重要原因。跑斷了腿不如皇帝身邊女人的一張嘴,而且是武惠妃有一張讓李隆基神魂顛倒的嘴。
武惠妃的身上無疑繼承了姑祖母武則天善於勾引男人的優良傳統,能夠將皇帝牢牢地操縱在自己的手心裏。
唐帝國的的宰相並不是一個人而是多個人。唐中宗時,宰相一度多得辦公室裏沒有地方坐。李隆基將宰相數目控製在兩到三人。宰相之間的差別還是很大的!
第一檔是當然宰相。也就是尚書、中書和門下三省的長官。從太宗朝開始,尚書令不再輕易授予朝臣,而尚書省兩個副長官左、右仆射如果不加同中書門下三品的稱號便無法參與最高決策。所以當然宰相就剩下門下省長官侍中和中書省長官中書令。
第二檔是同中書門下三品。尚書級官員甚至更高級別的官員拜相一般授予同中書門下三品。
第三檔是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侍郎級或者更低級別官員拜相一般授予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李林甫此時擔任的職務是禮部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所以此時他的地位明顯遜於同為宰相的中書令張九齡和侍中裴耀卿。
李林甫最初的這段宰相生涯並不如意,因為他被資格更老、地位更高的張九齡和裴耀卿邊緣化。
老謀深算的李林甫並不急於爭權,因為很多事情不是爭來的而是等來的。
“等”不是坐享其成,也不是守株待兔,而是坐以待變,談笑間對手灰飛煙滅。
經過兩年多的等待,李林甫終於等到了反戈一擊的機會。也等到了投桃報李的機會。
開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的冬天注定深深地影響著唐帝國未來的運行軌跡。
在這個寒冷的冬日裏,皇子們居住的“十王宅”顯得一片蕭瑟。
太子李瑛、鄂王李瑤、光王李琚三個失落的王子聚在了一起。他們此時還不知道這次聚會會給他們招致殺身之禍。
李瑛的母親趙麗妃早在李隆基做藩王時便服侍在它的身旁。李隆基是一位藝術造詣很高的皇帝。曉音律,善歌舞。因此歌女出身的趙麗妃深得李隆基的寵愛。
由於王皇後一直沒有子嗣,所以李隆基冊立趙麗妃之子李瑛為皇太子。
武惠妃的出現使李隆基對趙麗妃的寵愛日衰。趙麗妃最終帶著無盡的失落離開了這個世界。
失去母親庇護的李瑛自然越來越不受父皇的寵愛。這也為武惠妃和李林甫聯手設計陷害太子提供了可乘之機。
三個人發了幾句牢騷。他們不會想到這些話成為武惠妃攻擊他們的把柄。
武惠妃在李隆基麵前哭訴,太子與鄂王李瑤、光王李琚結黨而且企圖謀害他們母子。
在寵妃的哭聲中。李隆基終於憤怒了。
“結黨”一直是李隆基最厭惡的詞。“結黨”必然意味著“營私”,而“營私”必然會導致“廢公”。
皇太子“結黨”帶來的潛在威脅可想而知。
經曆了無數宮廷政變風雨洗禮的李隆基對潛在威脅有著一種神經質般的敏感。
要不是波譎詭異的政治風雲。並不是嫡長子的李隆基也許終其一生不過是一位藩王。外表光鮮亮麗的藩王們其實有著不為外人所知的苦惱和辛酸。
翻開史書,我們會發現大多數藩王留在史冊上的不過寥寥幾個字,無非是什麽時候封王,什麽時候做過什麽官(一般情況下並不赴任僅僅掛個名而已),什麽時候去世。
並不是史官對他們吝嗇筆墨,而是他們的身上確實沒有什麽值得大書特書的事跡,因為登上皇位的哥哥或者弟弟對他們始終保持著一種近乎神經質般的警惕。
雖然他們錦衣玉食,卻空虛寂寞;雖然他們身份尊貴。卻如臨深淵。
藩王要想真正地掌握自己的命運必須參與太子之位的角逐,而這場殘酷得近乎血腥的角力隻有一個最終的勝利者。
並非嫡長子的李隆基本來在太子之位角逐中並沒有什麽優勢,可是他依靠在宮廷政變中立下大功而被破格立為太子。
在嫡長子繼承製的大背景下,李隆基的血統問題成為姑姑太平公主攻擊他最好的口實,所以他始終覺得自己的太子之位搖搖欲墜。
從藩王到太子,從太子到皇帝,李隆基每一步都走得坎坷異常。即使登基稱帝之後,作為太上皇的父親和姑姑太平公主依舊是懸在他頭上的兩把達摩克利斯之劍。
直到姑姑太平公主死於一場迷霧重重的叛亂,父親李旦也於此後離開人世。此時的李隆基才成為真正主宰自己命運的皇帝。
深感皇位得來不易的李隆基時刻感受到來自四麵八方的威脅,有的是真實的。但更多的是臆想的。為此,他曾經猜忌過功臣,猜忌過兄弟。晚年又將猜疑的矛頭指向兒子。
李隆基的心中頓時升騰起廢除太子以及鄂王和光王的念頭,可是做出如此重大的決定必須召集宰相們商議。
一幅老學究模樣的張九齡引用了晉文公、漢武帝、晉惠帝以及隋文帝輕易廢棄太子招致國家動蕩的典故。
張九齡言辭懇切的規勸最終達到了預期的效果。
漸漸恢複理智的李隆基不得不重新審視這個如此重大的決定。
一直翹首以盼的武惠妃最終收獲的是失望,可是他卻並不甘心。
武惠妃派遣親信宦官牛貴兒暗中收買張九齡。牛貴兒的突然造訪招致張九齡的一番斥責。張九齡還將此時向李隆基匯報。
賠了一鼻子灰的武惠妃隻得選擇忍氣吞聲,從長計議。
雖然太子風波暫時告一段落,但張九齡的宰相生涯即將走到盡頭,而他命運的終結者就是口蜜腹劍的李林甫。
李隆基想要任命朔方節度使牛仙客為尚書,可是卻遭到宰相張九齡與裴耀卿的反對。
當時沉默不語的李林甫事後找到李隆基,說:“牛仙客具有宰相之才,何止擔任尚書。張九齡乃是一介書生。真是不識大體!”
李隆基自然將李林甫視為自己的知音和心腹。
第二天,李隆基再次召集宰相議論牛仙客的職務任免問題。
耿直的張九齡仍舊堅決反對。而且言辭越來越激烈。
李隆基不禁勃然大怒,可是李林甫再次選擇了沉默。但是退朝後,李林甫再次添油加醋地對張九齡詆毀一番。
李隆基對張九齡的不滿達到了臨界點,而且李林甫很快又扔出那根足以壓垮駱駝的那根稻草。
蔚州刺史王元琰貪汙案事發。鑒於事態重大,刑部、大理寺和禦史台聯合審理這個案件。
王元琰不是別人正是嚴挺之前妻的現任丈夫。
沒錯!嚴挺之的確與前妻離異了,而且婚姻的解體並沒有讓兩人形同陌路。
不知是舊情難忘還是其他原因,“大愛無疆”的嚴挺之居然不顧國法暗中設法營救王元琰。
李林甫卻在暗中注視著王元琰的一舉一動,仿佛一隻在樹林深處靜靜等待獵物到來的獵豹。
李隆基召集宰相們討論王元琰挾私枉法之事。
張九齡此時還不知道局勢的嚴峻程度已經大大超出了他的預期,所以他仍舊不顧一切地出言為好友王元琰辯解,
這正是李林甫所期待的,因為張九齡正在一步步地走進他布設的陷阱之中。
望著竭力袒護嚴挺之的張九齡,李隆基不禁想起了前些日子討論牛仙客任職時發生的種種不愉快的經曆。
我要提拔才華橫溢的牛仙客,你堅決反對!
我要廢除圖謀不軌的太子,你也堅決反對!
我要懲處觸犯國法的王元琰,你又堅決反對!
李隆基的腦海中頓時浮現出那個極為擔憂而又極為厭惡的詞“結黨”。
這一係列事件明白無誤地表明張九齡利用職務便利培植親信,排斥異己,尤其讓他不能容忍的是當朝宰相居然與太子糾纏在一起。
李隆基隨即罷免了張九齡與裴耀卿宰相職務。憂憤難言的兩個人不得不接受這個殘酷的結果,因為這就是政治!
“一雕挾兩兔”的李林甫無疑成為最大的贏家。兼任中書令的李林甫一躍成為“首相”。(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