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這年,李隆基做了一個對安祿山仕途生涯影響深遠的決定。他決定將原本隸屬範陽節度使的平盧軍(駐紮在柳城郡,今遼寧朝陽市)、盧龍軍(駐紮在北平郡,今河北盧龍縣)、渝關守捉、安東都護府等軍事單位分拆出來另行設立平盧節度使。
安祿山如願以償地成為首任平盧節度使兼柳城太守,押兩蕃、渤海、黑水四府經略使,麾下軍隊數量達三萬七千五百人。
剛剛不惑之年的安祿山便已躋身帝國十大軍區的司令員之列。
李隆基在帝國北部邊陲共設置八個節度使,從東向西依次是平盧、範陽、河東、朔方、隴右和河西,此外,設立於西域地區的北庭和安西兩鎮大致以天山為分界線;在西南地區設置劍南節度使;南部邊陲設置嶺南五府經略使。
軍區建製狀況反映了唐帝國“北重南輕”的軍事格局,因為帝國最危險的敵人主要來自於北方。
安祿山懷著一絲忐忑與興奮前往都城長安麵見唐李隆基謝恩。這是他與李隆基的第一次會麵。
會幹事不如會來事,幹得好不如皇帝印象好。深諳此道的安祿山將“一切唯上,密切聯係領導,表揚與自我表揚相結合”的官場優良傳統發揮到極致。
“去年七月,俺們營州那嘎達發生了一場罕見的蝗災。遮天蔽日的蝗蟲無情地蠶食著禾苗。”
地方官員大都報喜不報憂,像安祿山主動訴說災情的並不多。這其實隻是安祿山“欲揚先抑”的政治手段。
李隆基目不轉睛地望著安祿山,因為蝗災始終是李隆基心中的一個隱憂。李隆基曾經身體力行地發動了一場全民愛國滅蝗運動。
安祿山繼續煞有介事地說,眼見百姓顆粒無收,微臣焚香祭天禱告,如果微臣心術不正。忠貞不二,情願肆虐的蝗蟲啃噬臣的心;如果臣沒有辜負上天,請求上天快快驅散蝗蟲!
您猜怎麽著!一大群紅頭黑鳥霎時把蝗蟲吃得精光。
這個荒誕的故事被安祿山講得繪聲繪色。而李隆基卻對此深信不疑,因為此前不知有多少官員向他稟報過千奇百怪的祥瑞事件。
這次相談甚歡的經曆使得安祿山給李隆基留下了很好的印象。這次會麵不久。安祿山進位驃騎大將軍(從一品)。驃騎大將軍是武散官中最高階,類似於現在的上將軍銜。
“小試牛刀”並嚐到甜頭的安祿山決心在阿諛奉承和溜須拍馬的路上堅定地走下去。
天寶三載(公元744年),李隆基又突發奇想地改“年”為“載”。李隆基與隋煬帝越來越像了,因為他們恨不得把一切都改了。
範陽節度使裴寬進京擔任戶部尚書兼禦史大夫,而他向李隆基推薦的繼任人選便是安祿山!
安祿山身兼平盧節度使、範陽節度使兩鎮節度使。雖然範陽節度使統帥的兵馬未必是實力最強的,但卻是各大軍區中兵力最多的。
在李隆基的心中,活躍於青藏高原的吐蕃和活躍在東北地區的奚和契丹是兩股最危險的敵人。一直戰鬥在抗擊吐蕃入侵第一線的河西、隴右兩鎮將士和保衛東北最前沿的範陽鎮無疑是唐帝國戰鬥經驗最為豐富的部隊。
安祿山懷著喜悅的心情再次進京麵聖謝恩。這次,他受到朝廷更高的禮遇。
離別之際。李隆基特意命中書、門下、尚書三省正員長官以及禦史中丞前往鴻臚亭為安祿山餞行。
第二年,東北地區的形勢日趨緩和。契丹首領和奚族首領歸附唐帝國。
為了籠絡這兩個曾經兵戎相見的敵人,李隆基將外孫女靜樂公主嫁給契丹首領、鬆漠都督李懷節;將另外一個孫女宜芳公主嫁給奚族首領、饒樂都督李廷寵。
李隆基本想通過和親為東北地區帶來和平和寧靜,可是這個美好的願望卻落空了,因為和平恰恰是安祿山不希望看到的。
安祿山的升遷得益於戰爭,受寵得益於戰爭,他就像嗬護自己的生命那樣嗬護著戰爭,因為戰爭是他從一個成功走向成功的原動力。
安祿山奉行的原則是“有事平事,沒事找事”。有叛亂要平叛立功,沒有叛亂創造叛亂也要平叛立功。
奚和契丹對於安祿山持續不斷的軍事騷擾終於讓兩個酋長憤怒了。忍無可忍無須再忍。
惱羞成怒的李懷節和李廷寵殺死了唐朝公主。再次站在了唐帝國的對立麵。
“賠了孫女又折兵”的李隆基也被憤怒衝昏了頭腦,因為他感覺唐帝國此刻顏麵無存!
這正是安祿山期待的!厲兵秣馬的安祿山終於可以明目張膽地發動進攻了!
實力今非昔比的奚和契丹自然難以抵抗唐軍的犀利進攻。
在李隆基最渴望勝利的時候,蓄謀已久的安祿山自然奉獻了一場酣暢淋漓的勝利!
太給我長臉了!果然是良將!
李隆基對於安祿山賞識有上升了一個層次。
安祿山後來因為肥胖而很少直接領兵作戰。可是他向仍舊不忘向朝廷進獻胡人的頭顱。
陰險狡詐的安祿山將酒桌當成新的戰場。觥籌交錯的宴席間風生水起!推杯換盞的談笑間殺機四伏。
契丹諸部落那些頭腦簡單的酋長們根本就不會想到危險正在一步步地向他們走進!
安祿山派人偷偷地在酒中放入毒藥。美酒的醇香中透著血腥的味道。
酒酣耳熱之際,毒性發作的酋長們紛紛昏倒在地。
安祿山一揮手。埋伏在四周的士兵一擁而上,迅速地砍下他們的首級,然後將他們的屍體扔進事先挖好的大坑之中。
安祿山將這些人的首級作為戰利品送往都城長安。
蒙在鼓裏的李隆基以至於形成這樣的錯覺:契丹和奚時刻威脅著帝國的東北邊境,而唯有安祿山可以保證帝國邊陲平安無事。
李隆基的好大喜功導致邊鎮將帥們為了求取邊功不惜窮兵黷武甚至弄虛作假。這無疑給帝國帶來極大的負麵影響。
天寶六載(公元747年),安祿山兼任禦史大夫。在唐代,雖然兼任憲銜的官員不實際主持監察機關禦史台的事務。可是頂著監察部長的頭銜無疑是一件很榮耀的事情。
李隆基親自主持為安祿山在都城長安營建住宅。他對監工的宦官說:“你們要妥善地完成這項工作。安祿山的眼光很高,千萬不要讓他小看了朝廷。”
李隆基精心為安祿山建造的宅邸豪華氣派。不僅不惜花費重金。甚至不惜超越禮製。唐代並不是有錢就什麽都可以辦到的。
帷幕全是緹繡的。
榜筐全是金銀的。
爪籬都是金銀的。
豪華氣派程度甚至超越了皇家。
天寶九載(公元750年)。安祿山兼任河北道采訪處置使。李隆基將天下劃分為十五道。河北道包括黃河以北、太行山以東的廣大地區。
史學界對於安史之亂前節度使是否擁有行政權一直存在爭議。由於安史之亂之後。節度使集軍、政、財權於一身。所以宋朝人編寫唐朝史書時往往按照唐中後期的情形推測安史之亂之前的情形。
其實,節度使在安史之亂前隻負責軍事指揮和對外作戰,之所以給後人留下似乎擁有行政權的假象主要因為兩個原因。
第一,許多州的刺史兼任駐紮在本轄區內的軍隊的負責人即某某軍使,如滄州刺史兼任橫海軍使。他參加範陽節度使召集的軍事會議是以橫海軍使的身份參加。節度使可以指揮軍使進行軍事部署,但不等於有權幹涉刺史的行政權力。
第二,有些節度使兼任本道采訪使。這樣便可以對轄區內諸州刺史的履職情況進行監察,但是不是每個節度使都兼任采訪使。這與唐朝中後期節度使集軍政大權於一身的狀況存在很大差異。
安祿山兼任河北道采訪處置使無疑可以插手河北道地方行政事務,安插親信,排斥異己,從而為日後的叛亂進行戰略部署。
這也是安祿山發動叛亂後河北各郡縣望風而降的重要原因。
這一年五月,安祿山受封東平郡王。節度使封王自唐朝建國以來尚屬首例。
在唐朝開國功臣中,秦瓊(字叔寶)和尉遲恭(字敬德)無疑是知名度最高的兩員大將。
他們被民間尊奉為門神。兩人為締造唐帝國出生入死,可是他們不過才被封為比郡王低一檔的國公。
安祿山憑借嚴重摻水的戰績居然封為郡王,實在令人大跌眼鏡!
眾說紛紜的驚人緋聞
扶搖直上的安祿山居然傳出了緋聞,而緋聞的女主角竟然是大名鼎鼎的楊玉環。
楊玉環是謎一般的傳奇人物。很多人知道她的人生結局撲朔迷離。可是他的身世也是迷霧重重。
兩唐書和《資治通鑒》明確記載楊玉環的親生父親是楊玄琰。這有什麽可爭論的呢?
《容州普寧縣楊妃碑記》爆出一個爆炸性新聞:正史的記載並不是曆史真實!
容州普寧縣在哪裏呢?普寧縣位於今廣西玉林市容縣。
楊玉環原本是容州平民楊維的女兒。這個出身貧寒的俊秀小女孩引起了一個名叫楊康的小軍官的關注。楊康強行用財物將她買到家中充當養女。
在楊康的悉心培養下,楊玉環出落成一個才貌出眾的小姑娘,可是她卻引起了養父上司楊玄琰的垂涎。求女心切地楊玄琰強行將她收為自己的養女。
可是楊玉環十歲左右的時候。養父楊玄琰因病去世。楊玉環由楊玄琰的弟弟楊玄璬撫養成人。楊玉環的身世可謂一波三折!
如此離奇的記載可信嗎?不會是哪個狗仔隊為吸引眼球而故意炮製的假新聞吧?
《容州普寧縣楊妃碑記》由唐帝國四門助教許子真撰寫。許子真可不是什麽娛記,而是在國家最高科研教育部門國子監工作的國家公務員。身為學術權威的他不可能憑空捏造楊玉環的身世。
更為關鍵的是楊玉環可不是普通百姓而是高貴的皇室成員,如果楊玉環擅自捏造她的虛假身世,那可是掉腦袋的事情!許子真應該不會冒著如此大的風險幹這件沒有意義的事。
既然如此,楊玉環為什麽從來不提自己的親生父親呢?
這是因為她有她的苦衷。雖然世族勢力逐漸衰落,可是唐代仍舊是一個頗為注重門第的朝代。
雖然擔任蜀州司戶的楊玄琰不過是一個從七品下階的小官,可是楊玄琰卻出生於名門望族弘農楊氏。雖然家道中落了,可是楊家仍舊可以憑祖上的榮耀享有較高的社會地位。
正是作為弘農楊氏的後代,楊玉環才有資格接受皇室的挑選。如果不是擁有這樣的家世。恐怕楊玉環連參加海選的資格都沒有。她自然不願意承認自己是山野村夫的後代。
可以說《容州普寧縣楊妃碑記》是目前發現的關於楊玉環身世的最早的史料,比兩唐書和《資治通鑒》早一二百年。
可惜該碑並沒有保存下來。但是卻有多部曆史文獻記述過這塊石碑的內容。《元一統誌》明確記載:“楊妃容州碑記,在普寧縣東一百二十步”。這塊碑的確曾經真實存在過!
雖然《全唐文》和《永樂大典》全都收錄了該碑的碑文。但該碑卻是記述楊玉環身世的孤證,所以需要等待其他相關史料的出現與其相互佐證!
幼年不幸的楊玉環成年後有幸成為壽王妃,可是她的婆婆武惠妃的突然去世卻打破了她平靜的王妃生活。
楊玉環的公公李隆基因為武惠妃的死而體嚐到從未有過而又始終無法擺脫的空虛和寂寞。
正在這時,有人向他推薦了楊玉環。
史書上沒有留下這個人的名字,隻是說“或奏”、“或言”。
誰會做出這種對壽王而言落井下石的人呢?
高力士的可能性最大,因為他一直給李隆基搜羅美女!
開元二十八年(公元740年)冬,二十二歲的壽王妃楊玉環懷著複雜的心情前往驪山溫泉宮,而召見她的人正是已經五十六歲的公公李隆基(未完待續)
安祿山如願以償地成為首任平盧節度使兼柳城太守,押兩蕃、渤海、黑水四府經略使,麾下軍隊數量達三萬七千五百人。
剛剛不惑之年的安祿山便已躋身帝國十大軍區的司令員之列。
李隆基在帝國北部邊陲共設置八個節度使,從東向西依次是平盧、範陽、河東、朔方、隴右和河西,此外,設立於西域地區的北庭和安西兩鎮大致以天山為分界線;在西南地區設置劍南節度使;南部邊陲設置嶺南五府經略使。
軍區建製狀況反映了唐帝國“北重南輕”的軍事格局,因為帝國最危險的敵人主要來自於北方。
安祿山懷著一絲忐忑與興奮前往都城長安麵見唐李隆基謝恩。這是他與李隆基的第一次會麵。
會幹事不如會來事,幹得好不如皇帝印象好。深諳此道的安祿山將“一切唯上,密切聯係領導,表揚與自我表揚相結合”的官場優良傳統發揮到極致。
“去年七月,俺們營州那嘎達發生了一場罕見的蝗災。遮天蔽日的蝗蟲無情地蠶食著禾苗。”
地方官員大都報喜不報憂,像安祿山主動訴說災情的並不多。這其實隻是安祿山“欲揚先抑”的政治手段。
李隆基目不轉睛地望著安祿山,因為蝗災始終是李隆基心中的一個隱憂。李隆基曾經身體力行地發動了一場全民愛國滅蝗運動。
安祿山繼續煞有介事地說,眼見百姓顆粒無收,微臣焚香祭天禱告,如果微臣心術不正。忠貞不二,情願肆虐的蝗蟲啃噬臣的心;如果臣沒有辜負上天,請求上天快快驅散蝗蟲!
您猜怎麽著!一大群紅頭黑鳥霎時把蝗蟲吃得精光。
這個荒誕的故事被安祿山講得繪聲繪色。而李隆基卻對此深信不疑,因為此前不知有多少官員向他稟報過千奇百怪的祥瑞事件。
這次相談甚歡的經曆使得安祿山給李隆基留下了很好的印象。這次會麵不久。安祿山進位驃騎大將軍(從一品)。驃騎大將軍是武散官中最高階,類似於現在的上將軍銜。
“小試牛刀”並嚐到甜頭的安祿山決心在阿諛奉承和溜須拍馬的路上堅定地走下去。
天寶三載(公元744年),李隆基又突發奇想地改“年”為“載”。李隆基與隋煬帝越來越像了,因為他們恨不得把一切都改了。
範陽節度使裴寬進京擔任戶部尚書兼禦史大夫,而他向李隆基推薦的繼任人選便是安祿山!
安祿山身兼平盧節度使、範陽節度使兩鎮節度使。雖然範陽節度使統帥的兵馬未必是實力最強的,但卻是各大軍區中兵力最多的。
在李隆基的心中,活躍於青藏高原的吐蕃和活躍在東北地區的奚和契丹是兩股最危險的敵人。一直戰鬥在抗擊吐蕃入侵第一線的河西、隴右兩鎮將士和保衛東北最前沿的範陽鎮無疑是唐帝國戰鬥經驗最為豐富的部隊。
安祿山懷著喜悅的心情再次進京麵聖謝恩。這次,他受到朝廷更高的禮遇。
離別之際。李隆基特意命中書、門下、尚書三省正員長官以及禦史中丞前往鴻臚亭為安祿山餞行。
第二年,東北地區的形勢日趨緩和。契丹首領和奚族首領歸附唐帝國。
為了籠絡這兩個曾經兵戎相見的敵人,李隆基將外孫女靜樂公主嫁給契丹首領、鬆漠都督李懷節;將另外一個孫女宜芳公主嫁給奚族首領、饒樂都督李廷寵。
李隆基本想通過和親為東北地區帶來和平和寧靜,可是這個美好的願望卻落空了,因為和平恰恰是安祿山不希望看到的。
安祿山的升遷得益於戰爭,受寵得益於戰爭,他就像嗬護自己的生命那樣嗬護著戰爭,因為戰爭是他從一個成功走向成功的原動力。
安祿山奉行的原則是“有事平事,沒事找事”。有叛亂要平叛立功,沒有叛亂創造叛亂也要平叛立功。
奚和契丹對於安祿山持續不斷的軍事騷擾終於讓兩個酋長憤怒了。忍無可忍無須再忍。
惱羞成怒的李懷節和李廷寵殺死了唐朝公主。再次站在了唐帝國的對立麵。
“賠了孫女又折兵”的李隆基也被憤怒衝昏了頭腦,因為他感覺唐帝國此刻顏麵無存!
這正是安祿山期待的!厲兵秣馬的安祿山終於可以明目張膽地發動進攻了!
實力今非昔比的奚和契丹自然難以抵抗唐軍的犀利進攻。
在李隆基最渴望勝利的時候,蓄謀已久的安祿山自然奉獻了一場酣暢淋漓的勝利!
太給我長臉了!果然是良將!
李隆基對於安祿山賞識有上升了一個層次。
安祿山後來因為肥胖而很少直接領兵作戰。可是他向仍舊不忘向朝廷進獻胡人的頭顱。
陰險狡詐的安祿山將酒桌當成新的戰場。觥籌交錯的宴席間風生水起!推杯換盞的談笑間殺機四伏。
契丹諸部落那些頭腦簡單的酋長們根本就不會想到危險正在一步步地向他們走進!
安祿山派人偷偷地在酒中放入毒藥。美酒的醇香中透著血腥的味道。
酒酣耳熱之際,毒性發作的酋長們紛紛昏倒在地。
安祿山一揮手。埋伏在四周的士兵一擁而上,迅速地砍下他們的首級,然後將他們的屍體扔進事先挖好的大坑之中。
安祿山將這些人的首級作為戰利品送往都城長安。
蒙在鼓裏的李隆基以至於形成這樣的錯覺:契丹和奚時刻威脅著帝國的東北邊境,而唯有安祿山可以保證帝國邊陲平安無事。
李隆基的好大喜功導致邊鎮將帥們為了求取邊功不惜窮兵黷武甚至弄虛作假。這無疑給帝國帶來極大的負麵影響。
天寶六載(公元747年),安祿山兼任禦史大夫。在唐代,雖然兼任憲銜的官員不實際主持監察機關禦史台的事務。可是頂著監察部長的頭銜無疑是一件很榮耀的事情。
李隆基親自主持為安祿山在都城長安營建住宅。他對監工的宦官說:“你們要妥善地完成這項工作。安祿山的眼光很高,千萬不要讓他小看了朝廷。”
李隆基精心為安祿山建造的宅邸豪華氣派。不僅不惜花費重金。甚至不惜超越禮製。唐代並不是有錢就什麽都可以辦到的。
帷幕全是緹繡的。
榜筐全是金銀的。
爪籬都是金銀的。
豪華氣派程度甚至超越了皇家。
天寶九載(公元750年)。安祿山兼任河北道采訪處置使。李隆基將天下劃分為十五道。河北道包括黃河以北、太行山以東的廣大地區。
史學界對於安史之亂前節度使是否擁有行政權一直存在爭議。由於安史之亂之後。節度使集軍、政、財權於一身。所以宋朝人編寫唐朝史書時往往按照唐中後期的情形推測安史之亂之前的情形。
其實,節度使在安史之亂前隻負責軍事指揮和對外作戰,之所以給後人留下似乎擁有行政權的假象主要因為兩個原因。
第一,許多州的刺史兼任駐紮在本轄區內的軍隊的負責人即某某軍使,如滄州刺史兼任橫海軍使。他參加範陽節度使召集的軍事會議是以橫海軍使的身份參加。節度使可以指揮軍使進行軍事部署,但不等於有權幹涉刺史的行政權力。
第二,有些節度使兼任本道采訪使。這樣便可以對轄區內諸州刺史的履職情況進行監察,但是不是每個節度使都兼任采訪使。這與唐朝中後期節度使集軍政大權於一身的狀況存在很大差異。
安祿山兼任河北道采訪處置使無疑可以插手河北道地方行政事務,安插親信,排斥異己,從而為日後的叛亂進行戰略部署。
這也是安祿山發動叛亂後河北各郡縣望風而降的重要原因。
這一年五月,安祿山受封東平郡王。節度使封王自唐朝建國以來尚屬首例。
在唐朝開國功臣中,秦瓊(字叔寶)和尉遲恭(字敬德)無疑是知名度最高的兩員大將。
他們被民間尊奉為門神。兩人為締造唐帝國出生入死,可是他們不過才被封為比郡王低一檔的國公。
安祿山憑借嚴重摻水的戰績居然封為郡王,實在令人大跌眼鏡!
眾說紛紜的驚人緋聞
扶搖直上的安祿山居然傳出了緋聞,而緋聞的女主角竟然是大名鼎鼎的楊玉環。
楊玉環是謎一般的傳奇人物。很多人知道她的人生結局撲朔迷離。可是他的身世也是迷霧重重。
兩唐書和《資治通鑒》明確記載楊玉環的親生父親是楊玄琰。這有什麽可爭論的呢?
《容州普寧縣楊妃碑記》爆出一個爆炸性新聞:正史的記載並不是曆史真實!
容州普寧縣在哪裏呢?普寧縣位於今廣西玉林市容縣。
楊玉環原本是容州平民楊維的女兒。這個出身貧寒的俊秀小女孩引起了一個名叫楊康的小軍官的關注。楊康強行用財物將她買到家中充當養女。
在楊康的悉心培養下,楊玉環出落成一個才貌出眾的小姑娘,可是她卻引起了養父上司楊玄琰的垂涎。求女心切地楊玄琰強行將她收為自己的養女。
可是楊玉環十歲左右的時候。養父楊玄琰因病去世。楊玉環由楊玄琰的弟弟楊玄璬撫養成人。楊玉環的身世可謂一波三折!
如此離奇的記載可信嗎?不會是哪個狗仔隊為吸引眼球而故意炮製的假新聞吧?
《容州普寧縣楊妃碑記》由唐帝國四門助教許子真撰寫。許子真可不是什麽娛記,而是在國家最高科研教育部門國子監工作的國家公務員。身為學術權威的他不可能憑空捏造楊玉環的身世。
更為關鍵的是楊玉環可不是普通百姓而是高貴的皇室成員,如果楊玉環擅自捏造她的虛假身世,那可是掉腦袋的事情!許子真應該不會冒著如此大的風險幹這件沒有意義的事。
既然如此,楊玉環為什麽從來不提自己的親生父親呢?
這是因為她有她的苦衷。雖然世族勢力逐漸衰落,可是唐代仍舊是一個頗為注重門第的朝代。
雖然擔任蜀州司戶的楊玄琰不過是一個從七品下階的小官,可是楊玄琰卻出生於名門望族弘農楊氏。雖然家道中落了,可是楊家仍舊可以憑祖上的榮耀享有較高的社會地位。
正是作為弘農楊氏的後代,楊玉環才有資格接受皇室的挑選。如果不是擁有這樣的家世。恐怕楊玉環連參加海選的資格都沒有。她自然不願意承認自己是山野村夫的後代。
可以說《容州普寧縣楊妃碑記》是目前發現的關於楊玉環身世的最早的史料,比兩唐書和《資治通鑒》早一二百年。
可惜該碑並沒有保存下來。但是卻有多部曆史文獻記述過這塊石碑的內容。《元一統誌》明確記載:“楊妃容州碑記,在普寧縣東一百二十步”。這塊碑的確曾經真實存在過!
雖然《全唐文》和《永樂大典》全都收錄了該碑的碑文。但該碑卻是記述楊玉環身世的孤證,所以需要等待其他相關史料的出現與其相互佐證!
幼年不幸的楊玉環成年後有幸成為壽王妃,可是她的婆婆武惠妃的突然去世卻打破了她平靜的王妃生活。
楊玉環的公公李隆基因為武惠妃的死而體嚐到從未有過而又始終無法擺脫的空虛和寂寞。
正在這時,有人向他推薦了楊玉環。
史書上沒有留下這個人的名字,隻是說“或奏”、“或言”。
誰會做出這種對壽王而言落井下石的人呢?
高力士的可能性最大,因為他一直給李隆基搜羅美女!
開元二十八年(公元740年)冬,二十二歲的壽王妃楊玉環懷著複雜的心情前往驪山溫泉宮,而召見她的人正是已經五十六歲的公公李隆基(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