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霓裳羽衣舞的樂曲伴奏下,楊玉環緩緩地走向端坐在大殿中央的李隆基。


    從那一刻起,近五年平靜的王妃生涯即將告一段落,而全新的生活正在等待著她,而她卻沒有選擇的權利。


    楊玉環對於這次驪山相會是驚恐、不安、慌亂還是竊喜。由於史書對此沒有記載我們不得而知,但她肯定經曆了一番艱辛的心路曆程,因為她要割舍下現在的一切,被迫接受另外一種生活。


    李隆基從這次會麵開始產生一種重生的感覺。用古代語言描述就是“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而用現代語言描述就是“你是我的心,你是我的肝,你是我生命的四分之三。”


    即位之初,李隆基經常為操勞國事而徹夜不眠,如今他卻為了獨守空房而輾轉反側,難以入睡!


    帝國的政治風氣隨著李隆基的改變而改變。


    這次驪山相會不久,楊玉環便以為太後“追福”的名義出家為道士。“追福”不過是掩人耳目的幌子,真正的目的是讓楊玉環離開壽王,因為道士是不可以有丈夫的。


    從她成為道士的那一刻起,包括壽王妃在內的所有塵世身份便被無情的割裂,而她要過一段青燈古佛的日子,而唯一讓她聊以**的是李隆基始終陪在她身旁。


    天寶四載(公元745年)七月二十六,已經六十一歲的李隆基親自主持隆重的冊立新壽王妃的儀式。


    壽王被迫又做了一回新郎,而這一切不過是為下個月前妻改嫁進行鋪墊。


    八月初六,李隆基正式冊封楊玉環為貴妃。曾經與壽王相濡以沫的楊玉環搖身一變成為他的母後。不知壽王與楊玉環再次重逢會作何感想?


    人生最大的仇恨莫過於“奪妻之恨”和“殺父之仇”。不知壽王麵對著“奪妻”的父親是否有過“殺父”的衝動。


    壽王在整個冊封過程中表現得相當平靜,仿佛在看一場與己無關的鬧劇。


    性格懦弱的壽王隻得將所有委屈、憤滿甚至仇恨深深地埋藏在心底,因為自己的父親“一日殺三子”的冷酷和無情在他的心中留下了深深的陰影。


    忍辱負重的壽王一直活到大曆十年(公元775年)。這是何等心境!


    此時,橫刀奪愛的父親李隆基已經死去十三年。半路改嫁的前妻楊玉環已經死去十九年,登上皇位的哥哥李亨也已經死去十三年。


    要想生活過得去就得頭上頂點綠!


    經過四年半的漫長過渡,李隆基與楊玉環終於可以正大光明地在一起了。


    這對於李隆基而言無疑是一種新生。可是對於帝國而言無疑是一場災難。年老體衰的李隆基對於政事更加懈怠。


    在李隆基縱情犬馬聲色時,先後執掌權柄的李林甫和楊國忠正一步步地將繁盛的唐帝國推向萬劫不複的深淵。


    看到楊貴妃集萬千寵愛於一身。善於見風使舵的安祿山請求楊貴妃收自己為養兒。


    李隆基欣然應允。從此之後,安祿山每次進京麵聖,楊貴妃都設宴款待這位和自己父親歲數差不多的養兒。


    安祿山覲見的時候總是先拜貴妃後拜李隆基。


    李隆基帶著一絲不悅詢問緣故,一個至高無上的皇帝不允許被人對自己有絲毫的懈怠。


    安祿山脫口而出:“蕃人總是先拜母親後拜父親。“


    李隆基聞聽此言頓時龍顏大悅,當然最高興的人當屬楊貴妃。


    楊貴妃自然更加關愛這個歲數比老爹小不了幾歲的養兒。


    天寶十年(公元751年)正月,安祿山剛剛度過自己的生日,養母楊貴妃便將他征召到宮中。


    安祿山還沒有反應過來的時候,楊貴妃手下的宮女太監們用錦繡包裹上安祿山。儼然一個體型肥碩的大嬰兒。


    一個官居一品的封疆大吏竟然被太監宮女們包成了一個大粽子,真是太雷人了!


    巨大的喧嘩聲在威嚴而又陰森的皇宮中回蕩著。


    怎麽回事?李隆基不悅地問。


    貴妃正在給養兒舉辦“洗三”的儀式。


    李隆基急忙跑過去看個究竟。


    望著這個令人捧腹的場景,李隆基也樂了。


    李隆基隨即賜給貴妃洗兒錢,然後重重賞賜安祿山。這場鬧劇才宣告結束。


    難道楊貴婦和安祿山隻是這種純潔的“母子關係”嗎?難道這對孤男寡女就沒有發生什麽越軌的事情嗎?


    我們翻閱《舊唐書》和《新唐書》時還真沒有發現一絲關於兩人存在不正當關係的記載,可是《資治通鑒》中卻有這樣一段耐人尋味的記載:“自是祿山出入宮掖不禁,或與貴妃對食,或通宵不出,頗有醜聲聞於外,上亦不疑也”。


    這說明當時對兩人緋聞的議論已經甚囂塵上,但是因為涉及到皇帝尊嚴。再加上這是難以證實的宮闈密事,所以也就僅僅當作人們茶餘飯後的談資而已。


    宋代文人劉斧所寫的《青瑣高議.驪山記》以及明代文人蔣一葵所寫的《堯山堂外紀》中都曾經記載過兩人充滿曖昧氣息的故事。


    楊玉環沐浴之後衣裳突然脫落(一說楊玉環醉酒自動脫去衣服)。楊玉環的美胸頓時呈現在安祿山的麵前。垂涎欲滴的安祿山隨口說出“滑膩初凝塞上酥”的詩句。


    民國時期的蔡東藩在他所著的《唐史演義》中對於兩人關係的描寫更加裸裸。在兩人激情時,安祿山不幸將楊貴妃乳抓傷。楊貴妃擔心被李隆基識破。於是拿出一塊罩在胸前。嬪妃宮女們紛紛效仿,逐漸演變成罩。


    由於上述三本書都是小說,所以史家一般都不采信其所記述的內容,因為其中有多少是曆史真實,有多少是道聽途說或者藝術加工已經不得而知。


    這些小說至少從側麵說明兩人關係的確值得人們探究。


    難道國色天香的楊貴妃真會看上安祿山?


    不管你信不不信,反正我信了!


    安祿山在很多人的心目中是肥胖而又醜陋的形象。這其實是一種錯誤認識!


    《新唐書》記載安祿山“偉而皙”,也就是身材魁梧並且皮膚白皙。


    雖然史書沒有留下關於安祿山相貌的正麵記載,但他的相貌肯定不會差。否者張守珪也不會被其說動將而將他留在軍中。


    在以胖為美的唐代,安祿山唯一的缺點肥胖並不是太大的審美瑕疵。


    雖然此時的安祿山已經不再是那個魅力十足的小夥子。但人到中年的安祿山應該還是具有一定魅力的!


    少女一般都會有英雄情結,所以“自古美女愛英雄”。馳騁疆場近二十年的安祿山有著太多的能夠扣動少女心扉的傳奇故事。


    此時的李隆基已經年過花甲。所以李隆基的性功能正處於嚴重蛻變期,而楊玉環正處於女人*最為旺盛的時期,因為女人“三十如狼四十如虎”。


    兩人的性生活肯定是越來越不和諧,所以躁動的楊玉環急切地需要新的滿足,而一件不愉快事情的發生無疑加速了楊玉環出軌的步伐。


    在唐朝這樣一個極度開放的時代,皇室*與出軌早已司空見慣了。因為環境可以深深地影響一個人。


    天寶十載(公元751年)二月,李隆基與楊玉環剛剛從驪山華清宮返回長安興慶宮便發生了一次激烈的爭執。


    楊玉環因為“忤旨”被第二次遣送出宮。


    關於這次爭執的原因,兩唐書都語焉不詳,《開天傳信記》卻明確記載是“妒媚”,也就是李隆基另有新歡引起了楊玉環的不滿。


    這個“第三者”會是誰呢?史書對此沒有任何記載,但依舊可以找到些許蛛絲馬跡。


    這場風波最終以楊玉環率先妥協而平息。李隆基“因又幸秦國(夫人)及(楊)國忠第,賜兩家钜萬。”(《新唐書.後妃上》)


    這與上次出宮風波有著巨大反差,上次風波平息後李隆基“賜諸姨錢歲百萬為脂粉費。”(《新唐書.後妃上》)


    上次,楊玉環的三個姐姐都得到了賞賜,可是這次隻有三姐秦國夫人得到賞賜。卻遺忘了大姐韓國夫人和二姐虢國夫人,而虢國夫人無疑是最不應該被遺忘的人,以為她一直受到李隆基特別的恩寵。


    楊玉環的這次出宮很可能與虢國夫人有關!


    中唐詩人張祜曾經做過一首詩:“虢國夫人承主恩。平明上馬入宮門。”


    李隆基不會無緣無故地寵信一個女人,況且虢國夫人本來就是一個水性楊花的風流女子,早年曾經與堂兄楊國忠私通。


    更耐人尋味的是這首詩的名字是《集靈台》。集靈台就是李隆基與楊玉環曾經海誓山盟的華清宮長生殿。這仿佛暗示著李隆基臨幸華清宮期間很可能與虢國夫人發生了不正當關係而且被楊玉環逮了個正著,所以才會引發如此軒然大波!


    風波結束後,李隆基自然不會再賞賜第三者虢國夫人了。不過為了不把事情做得那麽明,韓國夫人也自然無緣賞賜了,不過她是個無足輕重的角色。


    雖然這場風波遠去了,但肯定在楊玉環的心中留下了難以磨滅的陰影,所以楊玉環很可能選擇另外一種方式宣泄心中的不滿!


    楊玉環選擇與安祿山情還有更深層次的政治考慮。雖然楊玉環並不是一個具有政治頭腦和政治才能的女人。可是長期受到宮廷政治風雲熏陶的她在政治上越來越成熟。


    “人生七十古來稀”,如今已經年過花甲的李隆基已經向著七十歲不斷地邁進。而年老體衰的李隆基隨時都有可能永遠地離她而去,所以她必須為自己尋找一個在政治上可以繼續依靠的男人。


    很多人會覺得她堂兄貴為當朝宰相。她有必要尋求安祿山的政治庇護嗎?


    此時的楊國忠不過是帝國的中級官吏。這時,楊國忠還竭力巴結得寵的安祿山。肥胖的安祿山登臨宮殿台階時,楊國忠經常畢恭畢敬地攙扶他。


    安祿山果真敢動皇帝的女人嗎?


    一旦事情敗露了,他的一切可就徹底完了!


    麵對柔情似水的楊玉環,安祿山難以把持得住,因為他是生性好色的人。


    安祿山看到手下將領孫孝哲的母親風韻猶存,竟然跟這個徐娘半老的女人**,真是有些饑不擇食!“大度”的孫孝哲竟然對此熟視無睹,因為他知道“自己要成長,老媽獻首長”。


    即使安祿山擁有抵禦誘惑的定力,他也不敢抗拒,因為得罪了楊玉環也就意味著得罪了李隆基,恐怕自己倒黴的日子就不遠了,所以楊玉環與安祿山產生**具有很大的可能性!


    《安祿山事跡》的作者唐朝人姚汝能曾有過這樣的評述:“由是,(安)祿山心動。及動兵,聞馬嵬之事,不覺數歎。雖林甫養育之,國忠激怒之,然其它腸亦可知也。”


    姚汝能認為安祿山起兵的重要目的就是奪取心動女生楊貴妃。如果真是這樣,安祿山與“衝冠一怒為紅顏”的吳三桂倒有幾分相似,但是姚汝能的論斷明顯有時偏頗,因為安祿山與楊貴妃之間根本不會存在什麽真感情。


    安祿山起兵時打著誅殺楊國忠的名義,而且斥責楊貴妃以及她的姐姐們的種種罪行。


    安祿山無情地批判自己昔日親密接觸的養母,從而最大限度地爭取民眾的支持。他能夠做到**而不動情,解放思想,放縱身體,卻剝離情感。


    安祿山很胖但很溫柔,很色但有誌向,因為激情過去,日子還得繼續!


    風險巨大的政治投機


    “大智若愚”與“大愚弱智”有著本質的不同。越是聰明的人越懂得收斂,越是自以為聰明的人越鋒芒畢露,因為“木秀於林風必摧之”。


    皇帝心中最賞識的節度使是作戰勇猛並且頭腦簡單,因為這樣的人可以讓皇帝安心。


    如果一個節度使讓皇帝感受到哪怕一絲不安,恐怕離倒黴不遠了,因為一個讓皇帝傷神的節度使皇帝會讓你傷心。(未完待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唐朝那些事兒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朝月清風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朝月清風並收藏唐朝那些事兒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