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吉溫趕出京城猶如刺瞎了安祿山的一隻眼睛,所以安祿山無論如何也不能坐視不管,急忙上書李隆基為吉溫鳴冤。
“和事佬”李隆基又和起了稀泥,過去的就讓它過去,不要再追問對與錯。
這實際上是李隆基對楊國忠的偏袒和縱容。吉溫的厄運其實才剛剛開始,不過此時的吉溫並沒有認清楊國忠這個狠辣而又殘酷的對手的真麵目,以至於給對手留下了口實和把柄,當然,欲加之罪何患無辭!
很快,吉溫就因為受賄和搶奪民馬繼續被貶為端溪縣縣尉,屢屢遭受政治重創的吉溫並沒有認真反省,而是被自己的情緒左右著。
吉溫與羅希奭是一對臭味相投的酷吏,攜手締造了楊慎矜冤案,因此兩人被人稱為“羅鉗吉網”。不過李林甫去世後,失寵的羅希奭出京任始安郡太守。
一連串的政治打擊使得吉溫身心俱疲。鬧情緒的吉溫居然沒有立即上任,而是鬼使神差地跑到羅希奭府上過上了舒適愜意的生活,所以吉溫的死期到了!
經過楊國忠的一番挑唆,李隆基派出使者將吉溫賜死,痛心疾首地說:“朕誤用他了!”
此時距離安祿山發動叛亂隻有五個月的時間。叛亂爆發後,安祿山瞬間便占領了唐帝國半壁江山,有能力和精力來補償一下吉溫這個死在政治祭台上的盟友。
安祿山派人四處尋找吉溫的兒子。經過一番尋找,手下人將一個隻有十歲的男孩領到了安祿山的麵前。見此情景,心中百感交集的安祿山當即任命這個不懂世事的孩子為河南參軍,從而告慰老友的在天之靈。
既然與安祿山的關係降到冰點,楊國忠產生了逼迫安祿山造反的險惡想法。
楊國忠授意京兆尹包圍安祿山在長安的住宅,大肆搜羅安祿山謀反的證據。其實楊國忠也知道狡詐的安祿山絕對不會愚蠢到在長安宅邸內留下叛亂的證據。他這麽做隻是希望收到敲山震虎的效果。搜查人員最終逮捕了安祿山的門客李超等人。送往禦史台縊殺。
楊國忠的步步相逼無疑極大地加速了安祿山反叛的進程。這無疑使得在與安祿山對抗中屢屢受挫的楊國忠暫時獲得了心理上的安慰,但他卻沒有想到自己會因此而自食惡果。
天寶十四載(公元755年)二月,安祿山派遣副將何千年上奏請以求蕃將三十二人以代替漢將。
李隆基得知此事後竟然派遣宦官袁思藝直接到宰相機構中書門下要求盡快下發任命文件(即告身)。
對此。楊國忠會怎麽辦呢?
曆史上存在兩個版本。
版本一
宰相楊國忠與韋見素麵麵相覷,不約而同地說:“外界一直傳言安祿山有謀反之心。現在他又請求用蕃將代替漢將。安祿山謀反之心昭然若揭!”
鑒於事態嚴峻,兩人請求立即麵見李隆基上奏此事,可兩人還未開口,李隆基便反問道:“卿等是不是懷疑安祿山造反啊?”
楊國忠與韋見素聞聽此言急忙走下台階,跪倒在地。楊國忠流著淚陳述安祿山反叛的種種跡象,可是李隆基依舊不為所動。
楊國忠隻得將安祿山的奏表留下,無奈地走了。
不久,李隆基命袁思藝宣布旨意:“暫且對他姑息。朕會慢慢對付他。”
楊國忠知道這不過是李隆基的托詞。盡管如此,他唯一能做的便是奉旨!
版本二
楊國忠對安祿山以蕃將代替漢將的請求表現得十分漠然。
楊國忠莫名其妙地說:“出自寒微的安祿山如今位居眾人之上,自然會引起別人的妒忌,所以關於他謀反的傳聞才會沸沸揚揚!”
韋見素當即反駁說:“如果您要是這麽看,那麽江山社稷可就危險了。”
韋見素說服楊國忠一同麵見李隆基。兩人本來約定韋見素先出言規勸李隆基。如果事情進展不順利,楊國忠再繼續規勸。雖然事先楊國忠滿口應承,但楊國忠在整個麵見天子的過程中始終緘口不言。
韋見素回到中書門下後不禁失聲痛哭,因為他覺得帝國的浩劫已經為期不遠了。
對於楊國忠反常的表現,史書給出這樣的解釋:“此非他也,(楊)國忠要祿山先反。以明己之先見耳。”
版本二無非是想揭露楊國忠縱容甚至逼迫安祿山謀反的險惡用心,不過卻與楊國忠一貫的行事風格大相徑庭。楊國忠應該不會放過這個可以揭露安祿山反叛罪行的寶貴機會,因此版本一的可信程度無疑更高一些。
這件事之後。楊國忠又想出了一招。
“臣有一計可以將可能發生的遭難消弭於無形。任命安祿山為宰相,借機將他召入京城,任命賈循為範陽節度使,呂知誨為平盧節度使,楊光翽為河東節度使。”
李隆基點點頭,隨即命手下人草擬詔書,可當這份草擬好的詔書遞到李隆基手中審閱的時候,猶豫不決的李隆基卻久久地凝視著。在事關帝國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帝國的最高統治者竟然一時間難下決心。
去年。由於聽信楊國忠的話盲目征召安祿山入朝給他帶來很大的尷尬,所以李隆基這次顯得格外慎重。
和平的日子的過久了自然對潛在的危險缺乏足夠的警惕。這封詔書最終並沒有發出。但李隆基還是決定偵察一下安祿山的動向。
李隆基派遣心腹太監輔璆琳以賞賜大柑為名前往範陽。安祿山再次施展行賄的本領,輔璆琳竟然為了一己私利而忘記了自己的使命。
輔璆琳回京後回奏安祿山一切正常。李隆基自然打消了再次征召安祿山的念頭。
六月。安祿山的長子安慶宗與榮義郡主的婚禮即將盛大舉行。李隆基特意詔令安祿山來京觀禮。
安祿山再次以疾病為由推脫。此時萬事俱備的叛亂開始進入倒計時。
一個月後,安祿山突然上表獻馬三千匹,由二十二名蕃將率領數千名馬夫押送京城。河南尹達奚珣當即識破了安祿山借獻馬之名偷襲京師的詭計。這分明是“斬首行動”啊!
達奚珣上書李隆基建議將獻馬之事推遲至冬天並且由官府配備馬夫。
誰也想不到現在這個以忠臣形象示人的達奚珣僅僅在幾個月後便變節了,因為環境可以徹底改變一個人!
正在這時,安祿山賄賂輔璆琳之事泄露了。惱羞成怒的李隆基找了個其他的罪名殺了輔璆琳。從此對安祿山起了疑心。
此時距離安祿山發動反叛還有幾個月的時間。雖然此時整頓軍備為時已晚,畢竟可以亡羊補牢,將帝國的損失降到最低。李隆基居然放棄了上天留給他的這個最後的機會。
輔璆琳的突然被殺頓時引起了安祿山的警覺。由於擔心朝廷會派遣使者謀害自己。所以安祿山以身染疾病為由拒絕接見朝廷派來的任何使者。
黜陟使裴士淹巡查到範陽的時候。安祿山竟然十幾天都不接見這位朝廷的使者,因為他已經下定決心與這個帝國徹底決裂了。
在安祿山衛兵的嚴密防守下。裴士淹終於見到了久未露麵的安祿山。
刀刃上閃閃的寒光讓他感到無限的恐懼,更讓他感到恐懼的是安祿山那張猙獰的臉。
麵對已經毫無臣子模樣的安祿山,裴士淹居然選擇了忍氣吞聲。朝廷的威嚴此時被安祿山踐踏得一文不名。
更讓人感到不可思議的是裴士淹回京後居然不敢上奏自己在範陽的遭受的種種冷遇。這無疑從側麵反映在世風日下的天寶年間明哲保身之風盛行。正是這種從上到下的冷漠才使得那場曠日持久的浩劫變得不可避免。
李隆基仍舊為了挽回局麵而試圖對安祿山進行政治安撫。此時的他還不知道這一切的努力注定是徒勞的!
李隆基派遣中使馮神威拿著自己的手詔告諭安祿山:“朕為愛卿特意開鑿了一座溫泉湯池。今年十月,朕在華清宮等著愛卿!”
馮神威來到範陽宣旨時,安祿山不僅不下拜反而坐在床上微微動了動肥碩的身體。
安祿山問:“陛下還好吧?”
史書沒有記載馮神威是怎麽回答安祿山這句問話的。他很可能已經嚇得說不出話了。
安祿山發出一陣冷笑,心想:“馬可以不獻。對於十月之約,我一定會去的!”
這次會麵後,作為朝廷使臣的馮神威受到從未受過的冷遇。他被迫獨自待在館舍之中。而安祿山仿佛將他徹底地遺忘了。
這種死一般的寧靜讓他感到無限的惶恐與不安,因為他不知道自己能否見到第二天的朝霞。
經過一番震顫心靈的煎熬,馮神威終於逃出了殺機四伏的範陽。他見到李隆基後不禁生出一種恍如隔世的感覺,哭著說:“奴才險些再也見不到陛下了!”
直到這時,李隆基仍舊對安祿山抱著最後一絲不切實際的幻想,仍舊幻想著這一切不過是一場誤會。
他甚至沒有進行任何實質性的防備,因為他覺得這樣會加深安祿山與朝廷的隔閡,從而使原本可能並沒有反叛之心的安祿山被迫走上反叛之路。
李隆基用最後一絲虛無縹緲的自信驅散了內心的猜忌和不安。這無異於一次危險的政治賭博,而賭注就是他自己和他心愛的帝國。
第二章:石破天亦驚
漁陽顰鼓動地來
唐帝國這朵曆史百花園中最為瑰麗的奇葩注定在這個寒冷的冬日裏黯然凋落,雖然幸運地躲過了凜冽的寒冬。卻再也無法像之前那樣妖豔,那樣迷人。
天寶十四載十月,若無其事的李隆基像往常一樣領著楊貴妃前往驪山避寒。他們在溫暖的溫泉中享受著最後的幸福時光。
楊玉環豐纖適中。略顯豐滿,麵如芙蓉,細眉如柳,蘊含自然之美;梳著高髻,上飾珠翠,後佩雀翎,鬢插步搖,凸現修飾之美;身穿黃帔,外批紫綃。愈顯嬌鍵之美。她舉止大方,儀態端莊。彰顯雍容之美,集萬千寵愛於一身。令三千粉黛黯然失色。
在悠揚婉轉的樂曲伴奏下,楊玉環在歌姬們的簇擁下跳起霓裳羽衣舞。玉環如仙子,衣裙如浮雲,慢拍中猶如芙蓉慢慢出水來,快拍中似鸞鳳匆匆飛騰去,令人如夢如醉,感覺亦真亦幻。
曲終人散之際,一切都將會發生改變,因為“漁陽顰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
做了四十餘年太平天子的李隆基即將迎來一段不太平的歲月,而享受了十年榮華富貴的楊貴妃被迫告別“媳婦的美好時代”。
雖然叛亂已經進入倒計時,可是真正知道真相的卻隻有嚴莊、高尚、阿史那承慶三個人,甚至連史思明都不知情,因為安祿山對他總有一種莫名的不信任。
忠誠度取決於兩個因素,一個是依賴性,一個是替代性。
史思明對安祿山的人身依賴性並不高。在軍旅生涯的初期,史思明與安祿山一直平起平坐。雖然安祿山後來成了史思明的領導而且不遺餘力地提攜史思明,可是史思明離開安祿山一樣可以混跡於官場,因為驍勇善戰的他同樣得到了李隆基的賞識。
史思明具有代替安祿山的潛在可能。叛亂爆發前,身為平盧都知兵馬使的史思明是僅次於節度使安祿山和節度副使呂知誨的“三把手”。由於安祿山長期身在範陽,而節度副使呂知誨在平盧鎮的影響力又頗為有限,所以史思明實際掌控著平盧鎮。史思明無論是從經驗還是從資曆都可以接替安祿山出任平盧節度使。
低依賴性與高替代性決定著兩人的關係的微妙性,天寶十載(公元751年)秋天發生的一件事無疑是這種微妙性的最好注解。
當時,安祿山率軍討伐契丹遭遇慘敗。死裏逃生的安祿山將滿腔怒火都撒向手下的將領們,殘忍地斬殺了左賢王哥解、河東兵馬使魚承仙等高級將領。
時任平盧兵馬使的史思明逃入山穀,一直在在山穀中待了二十天才鼓足勇氣出山來見安祿山。(未完待續)
“和事佬”李隆基又和起了稀泥,過去的就讓它過去,不要再追問對與錯。
這實際上是李隆基對楊國忠的偏袒和縱容。吉溫的厄運其實才剛剛開始,不過此時的吉溫並沒有認清楊國忠這個狠辣而又殘酷的對手的真麵目,以至於給對手留下了口實和把柄,當然,欲加之罪何患無辭!
很快,吉溫就因為受賄和搶奪民馬繼續被貶為端溪縣縣尉,屢屢遭受政治重創的吉溫並沒有認真反省,而是被自己的情緒左右著。
吉溫與羅希奭是一對臭味相投的酷吏,攜手締造了楊慎矜冤案,因此兩人被人稱為“羅鉗吉網”。不過李林甫去世後,失寵的羅希奭出京任始安郡太守。
一連串的政治打擊使得吉溫身心俱疲。鬧情緒的吉溫居然沒有立即上任,而是鬼使神差地跑到羅希奭府上過上了舒適愜意的生活,所以吉溫的死期到了!
經過楊國忠的一番挑唆,李隆基派出使者將吉溫賜死,痛心疾首地說:“朕誤用他了!”
此時距離安祿山發動叛亂隻有五個月的時間。叛亂爆發後,安祿山瞬間便占領了唐帝國半壁江山,有能力和精力來補償一下吉溫這個死在政治祭台上的盟友。
安祿山派人四處尋找吉溫的兒子。經過一番尋找,手下人將一個隻有十歲的男孩領到了安祿山的麵前。見此情景,心中百感交集的安祿山當即任命這個不懂世事的孩子為河南參軍,從而告慰老友的在天之靈。
既然與安祿山的關係降到冰點,楊國忠產生了逼迫安祿山造反的險惡想法。
楊國忠授意京兆尹包圍安祿山在長安的住宅,大肆搜羅安祿山謀反的證據。其實楊國忠也知道狡詐的安祿山絕對不會愚蠢到在長安宅邸內留下叛亂的證據。他這麽做隻是希望收到敲山震虎的效果。搜查人員最終逮捕了安祿山的門客李超等人。送往禦史台縊殺。
楊國忠的步步相逼無疑極大地加速了安祿山反叛的進程。這無疑使得在與安祿山對抗中屢屢受挫的楊國忠暫時獲得了心理上的安慰,但他卻沒有想到自己會因此而自食惡果。
天寶十四載(公元755年)二月,安祿山派遣副將何千年上奏請以求蕃將三十二人以代替漢將。
李隆基得知此事後竟然派遣宦官袁思藝直接到宰相機構中書門下要求盡快下發任命文件(即告身)。
對此。楊國忠會怎麽辦呢?
曆史上存在兩個版本。
版本一
宰相楊國忠與韋見素麵麵相覷,不約而同地說:“外界一直傳言安祿山有謀反之心。現在他又請求用蕃將代替漢將。安祿山謀反之心昭然若揭!”
鑒於事態嚴峻,兩人請求立即麵見李隆基上奏此事,可兩人還未開口,李隆基便反問道:“卿等是不是懷疑安祿山造反啊?”
楊國忠與韋見素聞聽此言急忙走下台階,跪倒在地。楊國忠流著淚陳述安祿山反叛的種種跡象,可是李隆基依舊不為所動。
楊國忠隻得將安祿山的奏表留下,無奈地走了。
不久,李隆基命袁思藝宣布旨意:“暫且對他姑息。朕會慢慢對付他。”
楊國忠知道這不過是李隆基的托詞。盡管如此,他唯一能做的便是奉旨!
版本二
楊國忠對安祿山以蕃將代替漢將的請求表現得十分漠然。
楊國忠莫名其妙地說:“出自寒微的安祿山如今位居眾人之上,自然會引起別人的妒忌,所以關於他謀反的傳聞才會沸沸揚揚!”
韋見素當即反駁說:“如果您要是這麽看,那麽江山社稷可就危險了。”
韋見素說服楊國忠一同麵見李隆基。兩人本來約定韋見素先出言規勸李隆基。如果事情進展不順利,楊國忠再繼續規勸。雖然事先楊國忠滿口應承,但楊國忠在整個麵見天子的過程中始終緘口不言。
韋見素回到中書門下後不禁失聲痛哭,因為他覺得帝國的浩劫已經為期不遠了。
對於楊國忠反常的表現,史書給出這樣的解釋:“此非他也,(楊)國忠要祿山先反。以明己之先見耳。”
版本二無非是想揭露楊國忠縱容甚至逼迫安祿山謀反的險惡用心,不過卻與楊國忠一貫的行事風格大相徑庭。楊國忠應該不會放過這個可以揭露安祿山反叛罪行的寶貴機會,因此版本一的可信程度無疑更高一些。
這件事之後。楊國忠又想出了一招。
“臣有一計可以將可能發生的遭難消弭於無形。任命安祿山為宰相,借機將他召入京城,任命賈循為範陽節度使,呂知誨為平盧節度使,楊光翽為河東節度使。”
李隆基點點頭,隨即命手下人草擬詔書,可當這份草擬好的詔書遞到李隆基手中審閱的時候,猶豫不決的李隆基卻久久地凝視著。在事關帝國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帝國的最高統治者竟然一時間難下決心。
去年。由於聽信楊國忠的話盲目征召安祿山入朝給他帶來很大的尷尬,所以李隆基這次顯得格外慎重。
和平的日子的過久了自然對潛在的危險缺乏足夠的警惕。這封詔書最終並沒有發出。但李隆基還是決定偵察一下安祿山的動向。
李隆基派遣心腹太監輔璆琳以賞賜大柑為名前往範陽。安祿山再次施展行賄的本領,輔璆琳竟然為了一己私利而忘記了自己的使命。
輔璆琳回京後回奏安祿山一切正常。李隆基自然打消了再次征召安祿山的念頭。
六月。安祿山的長子安慶宗與榮義郡主的婚禮即將盛大舉行。李隆基特意詔令安祿山來京觀禮。
安祿山再次以疾病為由推脫。此時萬事俱備的叛亂開始進入倒計時。
一個月後,安祿山突然上表獻馬三千匹,由二十二名蕃將率領數千名馬夫押送京城。河南尹達奚珣當即識破了安祿山借獻馬之名偷襲京師的詭計。這分明是“斬首行動”啊!
達奚珣上書李隆基建議將獻馬之事推遲至冬天並且由官府配備馬夫。
誰也想不到現在這個以忠臣形象示人的達奚珣僅僅在幾個月後便變節了,因為環境可以徹底改變一個人!
正在這時,安祿山賄賂輔璆琳之事泄露了。惱羞成怒的李隆基找了個其他的罪名殺了輔璆琳。從此對安祿山起了疑心。
此時距離安祿山發動反叛還有幾個月的時間。雖然此時整頓軍備為時已晚,畢竟可以亡羊補牢,將帝國的損失降到最低。李隆基居然放棄了上天留給他的這個最後的機會。
輔璆琳的突然被殺頓時引起了安祿山的警覺。由於擔心朝廷會派遣使者謀害自己。所以安祿山以身染疾病為由拒絕接見朝廷派來的任何使者。
黜陟使裴士淹巡查到範陽的時候。安祿山竟然十幾天都不接見這位朝廷的使者,因為他已經下定決心與這個帝國徹底決裂了。
在安祿山衛兵的嚴密防守下。裴士淹終於見到了久未露麵的安祿山。
刀刃上閃閃的寒光讓他感到無限的恐懼,更讓他感到恐懼的是安祿山那張猙獰的臉。
麵對已經毫無臣子模樣的安祿山,裴士淹居然選擇了忍氣吞聲。朝廷的威嚴此時被安祿山踐踏得一文不名。
更讓人感到不可思議的是裴士淹回京後居然不敢上奏自己在範陽的遭受的種種冷遇。這無疑從側麵反映在世風日下的天寶年間明哲保身之風盛行。正是這種從上到下的冷漠才使得那場曠日持久的浩劫變得不可避免。
李隆基仍舊為了挽回局麵而試圖對安祿山進行政治安撫。此時的他還不知道這一切的努力注定是徒勞的!
李隆基派遣中使馮神威拿著自己的手詔告諭安祿山:“朕為愛卿特意開鑿了一座溫泉湯池。今年十月,朕在華清宮等著愛卿!”
馮神威來到範陽宣旨時,安祿山不僅不下拜反而坐在床上微微動了動肥碩的身體。
安祿山問:“陛下還好吧?”
史書沒有記載馮神威是怎麽回答安祿山這句問話的。他很可能已經嚇得說不出話了。
安祿山發出一陣冷笑,心想:“馬可以不獻。對於十月之約,我一定會去的!”
這次會麵後,作為朝廷使臣的馮神威受到從未受過的冷遇。他被迫獨自待在館舍之中。而安祿山仿佛將他徹底地遺忘了。
這種死一般的寧靜讓他感到無限的惶恐與不安,因為他不知道自己能否見到第二天的朝霞。
經過一番震顫心靈的煎熬,馮神威終於逃出了殺機四伏的範陽。他見到李隆基後不禁生出一種恍如隔世的感覺,哭著說:“奴才險些再也見不到陛下了!”
直到這時,李隆基仍舊對安祿山抱著最後一絲不切實際的幻想,仍舊幻想著這一切不過是一場誤會。
他甚至沒有進行任何實質性的防備,因為他覺得這樣會加深安祿山與朝廷的隔閡,從而使原本可能並沒有反叛之心的安祿山被迫走上反叛之路。
李隆基用最後一絲虛無縹緲的自信驅散了內心的猜忌和不安。這無異於一次危險的政治賭博,而賭注就是他自己和他心愛的帝國。
第二章:石破天亦驚
漁陽顰鼓動地來
唐帝國這朵曆史百花園中最為瑰麗的奇葩注定在這個寒冷的冬日裏黯然凋落,雖然幸運地躲過了凜冽的寒冬。卻再也無法像之前那樣妖豔,那樣迷人。
天寶十四載十月,若無其事的李隆基像往常一樣領著楊貴妃前往驪山避寒。他們在溫暖的溫泉中享受著最後的幸福時光。
楊玉環豐纖適中。略顯豐滿,麵如芙蓉,細眉如柳,蘊含自然之美;梳著高髻,上飾珠翠,後佩雀翎,鬢插步搖,凸現修飾之美;身穿黃帔,外批紫綃。愈顯嬌鍵之美。她舉止大方,儀態端莊。彰顯雍容之美,集萬千寵愛於一身。令三千粉黛黯然失色。
在悠揚婉轉的樂曲伴奏下,楊玉環在歌姬們的簇擁下跳起霓裳羽衣舞。玉環如仙子,衣裙如浮雲,慢拍中猶如芙蓉慢慢出水來,快拍中似鸞鳳匆匆飛騰去,令人如夢如醉,感覺亦真亦幻。
曲終人散之際,一切都將會發生改變,因為“漁陽顰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
做了四十餘年太平天子的李隆基即將迎來一段不太平的歲月,而享受了十年榮華富貴的楊貴妃被迫告別“媳婦的美好時代”。
雖然叛亂已經進入倒計時,可是真正知道真相的卻隻有嚴莊、高尚、阿史那承慶三個人,甚至連史思明都不知情,因為安祿山對他總有一種莫名的不信任。
忠誠度取決於兩個因素,一個是依賴性,一個是替代性。
史思明對安祿山的人身依賴性並不高。在軍旅生涯的初期,史思明與安祿山一直平起平坐。雖然安祿山後來成了史思明的領導而且不遺餘力地提攜史思明,可是史思明離開安祿山一樣可以混跡於官場,因為驍勇善戰的他同樣得到了李隆基的賞識。
史思明具有代替安祿山的潛在可能。叛亂爆發前,身為平盧都知兵馬使的史思明是僅次於節度使安祿山和節度副使呂知誨的“三把手”。由於安祿山長期身在範陽,而節度副使呂知誨在平盧鎮的影響力又頗為有限,所以史思明實際掌控著平盧鎮。史思明無論是從經驗還是從資曆都可以接替安祿山出任平盧節度使。
低依賴性與高替代性決定著兩人的關係的微妙性,天寶十載(公元751年)秋天發生的一件事無疑是這種微妙性的最好注解。
當時,安祿山率軍討伐契丹遭遇慘敗。死裏逃生的安祿山將滿腔怒火都撒向手下的將領們,殘忍地斬殺了左賢王哥解、河東兵馬使魚承仙等高級將領。
時任平盧兵馬使的史思明逃入山穀,一直在在山穀中待了二十天才鼓足勇氣出山來見安祿山。(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