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高尚的行為遭到社會的非議,可是高尚那顆冰冷的心卻得到了久違的溫暖,可這並不是他想要的全部!
一個人要想邁向成功需要四個要素。
你自己本身要很有能力,這是前提;
國家迫切需要有能力的人,這是天時;
有人認可你的能力而且這個人比你更有能力,這是人和;
在別人的推薦和提拔下,你有機會施展你的能力並且使之提升或升華,這是機遇。
身為帝國基層官吏的令狐潮雖然為高尚提供了較為安逸的生活環境,但是他顯然並不是那個可以幫助自高尚邁向成功的關鍵人物。
高尚那顆不安的心又變得躁動起來,因為蟄伏在他心頭的出人頭地的**不允許他繼續呆在避風港,而是繼續踏上
風雨兼程的追尋之路。
那個改變高尚命運的人終於出現了。高尚被慧眼識珠的新平太守李齊物發現了。
李齊物不僅將高尚介紹到京城而且給了他一筆高達三萬錢的活動經費。
高尚懷著惴惴不安而又欣喜如狂的心情來到夢寐以求的京城。經過多方活動,他最終成為高力士門下的一個門客。雖然他此時仍舊是一個平頭老百姓,可是他的仕途卻豁然開朗。
在高力士的推薦下,高尚很快便當上了左領軍倉曹參軍這個一個小官,開啟了自己的仕途生涯。
後來,高力士又將他推薦給時任平盧節度使的安祿山。安祿山自然不能不給高力士麵子。高尚搖身一變成為平盧掌書記。
身材肥碩的安祿山特別喜歡睡覺,估計是因為他血脂高而且血粘度高。
每當安祿山呼呼大睡的時候,高尚總是通宵達旦地拿紙筆守候在床邊。他不僅要忍受瞌睡的襲擾,長夜的孤寂,更要忍受安祿山震天動地的呼嚕聲。
高尚的付出終於收獲了回報。安祿山將他作為自己的鐵杆心腹。而他也在高尚的慫恿下選擇了叛亂這條凶險莫測的道路。
詩人北島有這樣一句著名的詩句:“高尚是高尚者的墓誌銘,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證。”可是卑鄙卻成為高尚的通行證。勾心鬥角成為他此後生活的主旋律,而他最終在**的泥潭中越陷越深。最終無法自拔!
高尚想要成為開國元勳,而這一切的前提便是安祿山成為皇帝。
這也就意味著也許會失去現在的一切甚至包括自己的身家性命。所以安祿山陷入了痛苦的抉擇和無限的彷徨之中。
成功地說服安祿山絕對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可是高尚卻並不氣餒!
勢單力孤的高尚決定尋找同盟者。嚴莊最終進入了他的視野,因為野心勃勃的嚴莊同樣不甘心安於現狀。兩人最終一拍即合,於是精心炮製了圖讖。
這個上天的意思。我們兩個人的話可以不聽,但是上天的意思不可違背!
安祿山終於被說動了!
盡管關於安祿山叛亂的言論一時間甚囂塵上,可是李隆基卻對安祿山一如既往地信任,因為他有著自信的資本。
在開元與天寶四十年間,李隆基任命共了82名節度使。此前僅有一人發動叛亂。
磧西、北庭節度使劉渙發動的叛亂當月便被朝廷鎮壓。這場短暫的叛亂對政局的影響微乎其微,以至於史書對這件事語焉不詳,仿佛這場叛亂從來沒有發生過似得。
這主要得益於朝廷實行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節度使管理方法,形成了不久任,不遙領,不兼統的用人原則,而且“邊帥皆用忠厚名臣”(《資治通鑒》)。
節度使任期一般為四年,而且許多節度使到不了任期屆滿便予以遷轉。“不久任”使得節度使沒有充分的時間培育忠於個人的軍事勢力。李隆基執政後期因為軍事鬥爭的需要出現了節度使長期不變更的局麵。安祿山擔任平盧節度使竟達十四年之久。
專任一道而互不兼統使得節度使無法培育與朝廷對抗的軍事勢力。為了便於協同作戰,李隆基打破了不兼統原則。王忠嗣甚至一度兼統隴右、河西、朔方、河東四道節度使。盡管如此,兼統兩鎮及以上的節度使人數僅占節度使總數的九分之一。而且兼統的時間一般都在三年以下。隻有安祿山兼任平盧、範陽兩鎮節度使達十二年之久,兼任平盧、範陽東三鎮節度使的時間也達到四年。
李隆基之所以為安祿山打破長期形成的用人原則是因為他被安祿山的假忠誠蒙蔽了。
李隆基覺得自己給予安祿山這個出身卑微的胡人無上的殊榮,所以他沒有理由背叛自己。
麵對自負的李隆基。安祿山隻能說,其實你不懂我的心!
長期生活在邊陲的安祿山來到都城長安後才真正知道什麽是繁華。這無疑激發了他強大的占有欲。
他屢次往來京城與範陽發覺內地防守空虛,而這無疑也助長了他的占有欲。
泱泱大唐帝國怎麽會防守空虛呢?
這是因為府兵製的崩潰使得原有的軍事格局悄然發生著重大變化。
唐帝國建立之初沿用“兵民合一”的府兵製。府兵的特點是“我是一個兵也是老百姓”。他們平時在田間勞作,農閑時在折衝府訓練,輪番承擔番上等日常軍事任務和征行、差遣等臨時軍事任務。
長期以來關於“番上”的理解受到《新唐書?兵誌》的影響:“其番上者,宿衛京師而已。”其實不然,吐魯番木納爾102號墓出土一組殘文書明確記載:“身當今月一日番上,配城西門”
其實隻要是列入兵部常規計劃的軍事值勤任務都可以稱為“番上”,並不是指府兵無論遠近都要跑到京城服役。隻有長安附近的府兵才番上到京城,聽從中央軍事機關南衙十二衛的調遣。
全盛時期,唐代共有633(一說634)個折衝府。都城所在的關內道就擁有288個,占到全*府總數的43.9%。
手握重兵的十二衛不僅可以保衛京城安全。還出征維護邊疆穩定,也可以鎮壓各地叛亂。
太宗時期是府兵製最後的輝煌。在此之後,府兵製逐漸走向沒落。這是因為府兵製賴以生存的經濟基礎均田製逐漸走向瓦解。
隋朝末年。天下大亂。生靈塗炭,民不聊生。田地荒蕪。唐帝國建立後將土地無償分配給農民,不過“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
適齡的男丁強製性服兵役。服兵役不僅是時間的付出,體力的付出,更是經濟負擔。府兵從家鄉前往服役地點不僅要自備基本武器,而且沒有出差補貼,一般也不報銷差旅費。
隨著土地兼並加劇,農民手中的土地逐漸集中到豪強地主手中。再也負擔不起沉重兵役的兵戶紛紛逃亡。折衝府的兵員逐漸枯竭,曾經輝煌一時的南衙十二衛已經風光不再。
在府兵製逐漸衰落的同時。邊疆軍事鬥爭卻日趨激烈。為了穩定邊疆局勢,職業化的募兵逐漸取代府兵成為邊防軍的主體,而京城和內地卻並沒有迅速填補府兵衰落後留下的軍事真空。
廣大內地郡縣隻有在重要地區才有正規軍駐紮,而更多的郡縣並沒有正規軍駐防,僅僅是擁有一定數量的郡兵,主要是團練兵,類似於今天的預備役部隊。
唐帝國的軍事格局由“內重外輕”逐漸變為“外重內輕”。帝國最精銳的部隊基本上都集中到邊疆節度使的手中。
在安祿山的眼中,除了參與過政變外並沒有實戰經驗的北衙禁軍不過是些花拳秀腿之輩;日漸衰落的南衙禁軍早已今非昔比;那些隻能守城的團練兵更是一幫烏合之眾。
安祿山之所以冒險走上反叛之路最重要的原因是為自己今後的人生甚至是生存考慮。
他那句“隻知有皇上不知有太子”的話雖然為他贏得了李隆基的信任,贏得了李林甫的賞識,但卻深深地得罪了太子。一旦年事已高的李隆基駕崩後。他很可能會淪為權力更迭的政治祭品。
雖然安祿山的心中隱藏著叛亂的念頭,可是良心未泯的安祿山本來想在李隆基去世後再發動叛亂。
無法回頭的不歸之路
隨著安祿山與楊國忠的矛盾變得日趨尖銳,安祿山感到越來越不安。不得不加快了叛亂的步伐!
為了徹底擊潰政治對手,楊國忠向李隆基進言,陛下征召安祿山進京。如果他肯來,說明他對朝廷忠心不二;如果他不肯來,說明他肯定心裏有鬼。猶豫不決的李隆基最終還是同意了楊國忠的建議。
麵對李隆基的征召,進退維穀的安祿山陷入巨大的彷徨之中!
叛亂準備工作仍在緊鑼密鼓地進行之中,此時的安祿山不敢過早地與朝廷決裂,可一旦要是到了凶險莫測的京城,他便會淪為任人宰割的羔羊。
去還是不去?這可是一個生命攸關的重大抉擇。
安祿山安插在京城的臥底吉溫給他提供了一條重要情報:這隻是一個考驗而不是一場陰謀!
經過一番激烈的心理掙紮。安祿山最終決定冒險一搏,因為他覺得憑借李隆基對他的好印象以及自己高超的演技肯定能逢凶化吉。
天寶十三載(公元754年)正月初四。風塵仆仆的安祿山來到驪山華清宮。他的到來使得楊國忠的預言破滅了!
安祿山跪在地上,淚流滿麵地對李隆基說:“微臣是個胡人。也不認識什麽字。承蒙陛下不嫌棄我,委以重任,可這卻招致楊國忠的嫉妒。他不把我置於死地決不肯善罷甘休啊!”
安祿山打出的悲情牌果然收到預期效果,李隆基自然好言勸慰一番,還加官進爵,大肆封賞。
李隆基愧疚的神情讓先前還有幾分恐懼的安祿山徹底釋然了,不過他並沒有見好就收,而是趁機敲起了李隆基的竹杠。
安祿山請求擔任閑廄、隴右群牧等使。這個官就是國家牧馬場場長。在古代,馬匹的軍事價值不亞於今天的坦克和裝甲車。李隆基想都沒想就欣然應允了,讓他始料未及的是這些戰馬最終卻成為安祿山摧毀大唐帝國的利器!
安祿山上奏請求將軍中擁有戰功的將領升官。李隆基想都沒想就欣然應允了。五百名將領提升為將軍。二千名將領提升為中郎將,讓他始料未及的是這些軍官卻成為安祿山摧毀大唐帝國的幫凶!
心滿意足的安祿山知道該走了,不過能都全身而退仍舊是他心中的一個大大的疑問!
雖然安祿山可以掩飾著內心的惶恐和不安,可此時的他就像一隻驚弓之鳥,隻要聽到一陣弓弦響,他就會嚇得心驚膽戰。好在那些擔心都是多餘,他終於如願以償地回到了自己的老巢範陽。
顏麵盡失的楊國忠卻不肯輕易善罷甘休,既然正麵強攻不能奏效,那麽就從側麵迂回!
河東太守兼河東道采訪使韋陟“文雅有盛名”,出任宰相的呼聲很高,所以楊國忠一直將這個潛在的競爭對手看做眼中釘和肉中刺。
即將升遷的時候往往是最容易出事的時候,因為官位是稀缺的,所以鬥爭是殘酷的!
在楊國忠的暗中授意下,禦史著手調查韋陟的經濟問題。這也是很多官員的軟肋,也是政治鬥爭的不二法則。
驚恐萬分的韋陟為了自保而奔波忙碌著,不過此時的他就像一個不會遊泳的人突然落水,雖然用盡全身力氣揮舞著自己的雙臂,可這不但救不了自己,還會影響別人營救自己。在這個生死攸關的關鍵時刻,盲動不如不動!
韋陟最終為自己的盲動付出了慘重的代價。他本來想通過禦史中丞吉溫攀上安祿山這個炙手可熱的政治新星,因為他是為數不多的幾個可以影響李隆基的關鍵人物。
可他卻忘了,他的對手正在暗中注視著他的一舉一動,等待著他在困境下犯錯。
韋陟賄賂吉溫的罪行很快就敗露了,因為這就是人家給他故意下的一個套。這下李隆基想不處理他們都不行了,隻得將韋陟貶為桂嶺縣縣尉,將吉溫貶為澧陽長史。(未完待續)
一個人要想邁向成功需要四個要素。
你自己本身要很有能力,這是前提;
國家迫切需要有能力的人,這是天時;
有人認可你的能力而且這個人比你更有能力,這是人和;
在別人的推薦和提拔下,你有機會施展你的能力並且使之提升或升華,這是機遇。
身為帝國基層官吏的令狐潮雖然為高尚提供了較為安逸的生活環境,但是他顯然並不是那個可以幫助自高尚邁向成功的關鍵人物。
高尚那顆不安的心又變得躁動起來,因為蟄伏在他心頭的出人頭地的**不允許他繼續呆在避風港,而是繼續踏上
風雨兼程的追尋之路。
那個改變高尚命運的人終於出現了。高尚被慧眼識珠的新平太守李齊物發現了。
李齊物不僅將高尚介紹到京城而且給了他一筆高達三萬錢的活動經費。
高尚懷著惴惴不安而又欣喜如狂的心情來到夢寐以求的京城。經過多方活動,他最終成為高力士門下的一個門客。雖然他此時仍舊是一個平頭老百姓,可是他的仕途卻豁然開朗。
在高力士的推薦下,高尚很快便當上了左領軍倉曹參軍這個一個小官,開啟了自己的仕途生涯。
後來,高力士又將他推薦給時任平盧節度使的安祿山。安祿山自然不能不給高力士麵子。高尚搖身一變成為平盧掌書記。
身材肥碩的安祿山特別喜歡睡覺,估計是因為他血脂高而且血粘度高。
每當安祿山呼呼大睡的時候,高尚總是通宵達旦地拿紙筆守候在床邊。他不僅要忍受瞌睡的襲擾,長夜的孤寂,更要忍受安祿山震天動地的呼嚕聲。
高尚的付出終於收獲了回報。安祿山將他作為自己的鐵杆心腹。而他也在高尚的慫恿下選擇了叛亂這條凶險莫測的道路。
詩人北島有這樣一句著名的詩句:“高尚是高尚者的墓誌銘,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證。”可是卑鄙卻成為高尚的通行證。勾心鬥角成為他此後生活的主旋律,而他最終在**的泥潭中越陷越深。最終無法自拔!
高尚想要成為開國元勳,而這一切的前提便是安祿山成為皇帝。
這也就意味著也許會失去現在的一切甚至包括自己的身家性命。所以安祿山陷入了痛苦的抉擇和無限的彷徨之中。
成功地說服安祿山絕對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可是高尚卻並不氣餒!
勢單力孤的高尚決定尋找同盟者。嚴莊最終進入了他的視野,因為野心勃勃的嚴莊同樣不甘心安於現狀。兩人最終一拍即合,於是精心炮製了圖讖。
這個上天的意思。我們兩個人的話可以不聽,但是上天的意思不可違背!
安祿山終於被說動了!
盡管關於安祿山叛亂的言論一時間甚囂塵上,可是李隆基卻對安祿山一如既往地信任,因為他有著自信的資本。
在開元與天寶四十年間,李隆基任命共了82名節度使。此前僅有一人發動叛亂。
磧西、北庭節度使劉渙發動的叛亂當月便被朝廷鎮壓。這場短暫的叛亂對政局的影響微乎其微,以至於史書對這件事語焉不詳,仿佛這場叛亂從來沒有發生過似得。
這主要得益於朝廷實行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節度使管理方法,形成了不久任,不遙領,不兼統的用人原則,而且“邊帥皆用忠厚名臣”(《資治通鑒》)。
節度使任期一般為四年,而且許多節度使到不了任期屆滿便予以遷轉。“不久任”使得節度使沒有充分的時間培育忠於個人的軍事勢力。李隆基執政後期因為軍事鬥爭的需要出現了節度使長期不變更的局麵。安祿山擔任平盧節度使竟達十四年之久。
專任一道而互不兼統使得節度使無法培育與朝廷對抗的軍事勢力。為了便於協同作戰,李隆基打破了不兼統原則。王忠嗣甚至一度兼統隴右、河西、朔方、河東四道節度使。盡管如此,兼統兩鎮及以上的節度使人數僅占節度使總數的九分之一。而且兼統的時間一般都在三年以下。隻有安祿山兼任平盧、範陽兩鎮節度使達十二年之久,兼任平盧、範陽東三鎮節度使的時間也達到四年。
李隆基之所以為安祿山打破長期形成的用人原則是因為他被安祿山的假忠誠蒙蔽了。
李隆基覺得自己給予安祿山這個出身卑微的胡人無上的殊榮,所以他沒有理由背叛自己。
麵對自負的李隆基。安祿山隻能說,其實你不懂我的心!
長期生活在邊陲的安祿山來到都城長安後才真正知道什麽是繁華。這無疑激發了他強大的占有欲。
他屢次往來京城與範陽發覺內地防守空虛,而這無疑也助長了他的占有欲。
泱泱大唐帝國怎麽會防守空虛呢?
這是因為府兵製的崩潰使得原有的軍事格局悄然發生著重大變化。
唐帝國建立之初沿用“兵民合一”的府兵製。府兵的特點是“我是一個兵也是老百姓”。他們平時在田間勞作,農閑時在折衝府訓練,輪番承擔番上等日常軍事任務和征行、差遣等臨時軍事任務。
長期以來關於“番上”的理解受到《新唐書?兵誌》的影響:“其番上者,宿衛京師而已。”其實不然,吐魯番木納爾102號墓出土一組殘文書明確記載:“身當今月一日番上,配城西門”
其實隻要是列入兵部常規計劃的軍事值勤任務都可以稱為“番上”,並不是指府兵無論遠近都要跑到京城服役。隻有長安附近的府兵才番上到京城,聽從中央軍事機關南衙十二衛的調遣。
全盛時期,唐代共有633(一說634)個折衝府。都城所在的關內道就擁有288個,占到全*府總數的43.9%。
手握重兵的十二衛不僅可以保衛京城安全。還出征維護邊疆穩定,也可以鎮壓各地叛亂。
太宗時期是府兵製最後的輝煌。在此之後,府兵製逐漸走向沒落。這是因為府兵製賴以生存的經濟基礎均田製逐漸走向瓦解。
隋朝末年。天下大亂。生靈塗炭,民不聊生。田地荒蕪。唐帝國建立後將土地無償分配給農民,不過“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
適齡的男丁強製性服兵役。服兵役不僅是時間的付出,體力的付出,更是經濟負擔。府兵從家鄉前往服役地點不僅要自備基本武器,而且沒有出差補貼,一般也不報銷差旅費。
隨著土地兼並加劇,農民手中的土地逐漸集中到豪強地主手中。再也負擔不起沉重兵役的兵戶紛紛逃亡。折衝府的兵員逐漸枯竭,曾經輝煌一時的南衙十二衛已經風光不再。
在府兵製逐漸衰落的同時。邊疆軍事鬥爭卻日趨激烈。為了穩定邊疆局勢,職業化的募兵逐漸取代府兵成為邊防軍的主體,而京城和內地卻並沒有迅速填補府兵衰落後留下的軍事真空。
廣大內地郡縣隻有在重要地區才有正規軍駐紮,而更多的郡縣並沒有正規軍駐防,僅僅是擁有一定數量的郡兵,主要是團練兵,類似於今天的預備役部隊。
唐帝國的軍事格局由“內重外輕”逐漸變為“外重內輕”。帝國最精銳的部隊基本上都集中到邊疆節度使的手中。
在安祿山的眼中,除了參與過政變外並沒有實戰經驗的北衙禁軍不過是些花拳秀腿之輩;日漸衰落的南衙禁軍早已今非昔比;那些隻能守城的團練兵更是一幫烏合之眾。
安祿山之所以冒險走上反叛之路最重要的原因是為自己今後的人生甚至是生存考慮。
他那句“隻知有皇上不知有太子”的話雖然為他贏得了李隆基的信任,贏得了李林甫的賞識,但卻深深地得罪了太子。一旦年事已高的李隆基駕崩後。他很可能會淪為權力更迭的政治祭品。
雖然安祿山的心中隱藏著叛亂的念頭,可是良心未泯的安祿山本來想在李隆基去世後再發動叛亂。
無法回頭的不歸之路
隨著安祿山與楊國忠的矛盾變得日趨尖銳,安祿山感到越來越不安。不得不加快了叛亂的步伐!
為了徹底擊潰政治對手,楊國忠向李隆基進言,陛下征召安祿山進京。如果他肯來,說明他對朝廷忠心不二;如果他不肯來,說明他肯定心裏有鬼。猶豫不決的李隆基最終還是同意了楊國忠的建議。
麵對李隆基的征召,進退維穀的安祿山陷入巨大的彷徨之中!
叛亂準備工作仍在緊鑼密鼓地進行之中,此時的安祿山不敢過早地與朝廷決裂,可一旦要是到了凶險莫測的京城,他便會淪為任人宰割的羔羊。
去還是不去?這可是一個生命攸關的重大抉擇。
安祿山安插在京城的臥底吉溫給他提供了一條重要情報:這隻是一個考驗而不是一場陰謀!
經過一番激烈的心理掙紮。安祿山最終決定冒險一搏,因為他覺得憑借李隆基對他的好印象以及自己高超的演技肯定能逢凶化吉。
天寶十三載(公元754年)正月初四。風塵仆仆的安祿山來到驪山華清宮。他的到來使得楊國忠的預言破滅了!
安祿山跪在地上,淚流滿麵地對李隆基說:“微臣是個胡人。也不認識什麽字。承蒙陛下不嫌棄我,委以重任,可這卻招致楊國忠的嫉妒。他不把我置於死地決不肯善罷甘休啊!”
安祿山打出的悲情牌果然收到預期效果,李隆基自然好言勸慰一番,還加官進爵,大肆封賞。
李隆基愧疚的神情讓先前還有幾分恐懼的安祿山徹底釋然了,不過他並沒有見好就收,而是趁機敲起了李隆基的竹杠。
安祿山請求擔任閑廄、隴右群牧等使。這個官就是國家牧馬場場長。在古代,馬匹的軍事價值不亞於今天的坦克和裝甲車。李隆基想都沒想就欣然應允了,讓他始料未及的是這些戰馬最終卻成為安祿山摧毀大唐帝國的利器!
安祿山上奏請求將軍中擁有戰功的將領升官。李隆基想都沒想就欣然應允了。五百名將領提升為將軍。二千名將領提升為中郎將,讓他始料未及的是這些軍官卻成為安祿山摧毀大唐帝國的幫凶!
心滿意足的安祿山知道該走了,不過能都全身而退仍舊是他心中的一個大大的疑問!
雖然安祿山可以掩飾著內心的惶恐和不安,可此時的他就像一隻驚弓之鳥,隻要聽到一陣弓弦響,他就會嚇得心驚膽戰。好在那些擔心都是多餘,他終於如願以償地回到了自己的老巢範陽。
顏麵盡失的楊國忠卻不肯輕易善罷甘休,既然正麵強攻不能奏效,那麽就從側麵迂回!
河東太守兼河東道采訪使韋陟“文雅有盛名”,出任宰相的呼聲很高,所以楊國忠一直將這個潛在的競爭對手看做眼中釘和肉中刺。
即將升遷的時候往往是最容易出事的時候,因為官位是稀缺的,所以鬥爭是殘酷的!
在楊國忠的暗中授意下,禦史著手調查韋陟的經濟問題。這也是很多官員的軟肋,也是政治鬥爭的不二法則。
驚恐萬分的韋陟為了自保而奔波忙碌著,不過此時的他就像一個不會遊泳的人突然落水,雖然用盡全身力氣揮舞著自己的雙臂,可這不但救不了自己,還會影響別人營救自己。在這個生死攸關的關鍵時刻,盲動不如不動!
韋陟最終為自己的盲動付出了慘重的代價。他本來想通過禦史中丞吉溫攀上安祿山這個炙手可熱的政治新星,因為他是為數不多的幾個可以影響李隆基的關鍵人物。
可他卻忘了,他的對手正在暗中注視著他的一舉一動,等待著他在困境下犯錯。
韋陟賄賂吉溫的罪行很快就敗露了,因為這就是人家給他故意下的一個套。這下李隆基想不處理他們都不行了,隻得將韋陟貶為桂嶺縣縣尉,將吉溫貶為澧陽長史。(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