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步:命令李光弼自太原(今山西太原)出井陘(xing,今河北井陘西北),郭子儀自馮翊(今陝西大荔)入河東(今山西永濟西)。


    這就直接威脅到了叛軍的老巢範陽和他們占據的長安。


    那麽,史思明、張忠誌就不敢離開範陽、常山(今河北正定),更不敢南下一步;安守忠、田乾真也就不敢離開長安。


    這樣,我們隻要需用兩位將領、兩路人馬,就可以困住叛賊的4員悍將。


    而這4員戰將被分隔兩地,安祿山身邊的大將就隻剩下阿史那承慶了。


    二步:新征集的軍隊和各路勤王之師在扶風(今陝西扶風)集結,與李光弼、郭子儀的兩路大軍遙相呼應。


    我們輪流向叛軍發動攻擊,就會讓叛軍顧此失彼、疲憊不堪。


    再密令郭子儀不要輕易進攻華陰,讓叛軍能夠通過關中,就可以進一步分散叛軍的兵力(假如貿然切斷叛軍的道路,叛軍見形勢不利就會撤退,他們的兵力勢必會集中到一起。


    這樣,反而對唐軍的進攻不利。


    唐軍若不攻擊他們堅守的城池,也不切斷他們的交通線,就會使叛軍對所占地區舍不得丟棄。他們必須會分兵守衛,當然就會分散叛軍的軍力)。


    而我們就可以集中優勢的兵力,慢慢地消耗和吃掉叛軍。


    他們來,我們躲避;他們走,我們追擊。


    這樣避其鋒芒、以逸待勞,勢必使他們北守範陽、西救長安,在幾千裏的道路上疲於奔命。


    他們的精銳騎兵不到1年就會疲憊不堪,難以形成戰鬥力了。


    三步:明年春天。我軍兵強馬壯之時,任命皇三子建寧王李倓為範陽地區軍政長官(範陽節度大使)。


    讓他順著邊塞向北推進,與李光弼成犄角之勢以取範陽。


    建寧王大軍跟李光弼大軍配合後。就可以南北夾擊叛軍,奪取範陽。一舉顛覆他們的巢穴。這樣,叛軍退無可退,留在原地又不安全,勢必一敗塗地。


    第四步:朝廷的勤王大軍從四麵八方圍攻,叛賊一定會全軍覆滅!


    這場重要的“戰略對話”,就是著名的“彭原對策”。


    這才是真正的“山人自有妙計”,也是一條從根本上解決安史之亂的良策。


    柏楊先生認為,其可以與諸葛亮的“隆中對”相媲美。他的謀略非常高明。可操作性強,終於使李亨終於重新恢複了自信。


    李亨大為喜悅,勝利的場景似乎已經浮現在他的眼前。但同時,李泌還反複告誡李亨:“現在叛軍已漸漸陷入困境!但您不要急於求成。”


    並建議對於像河南戰區副司令(河南節度副使)張巡、許遠等人,用少許人馬拖住叛軍數萬大軍的將士,立即通令天下予以嘉獎。用以激發軍民的鬥誌,打擊叛賊的士氣。


    剛開始,這一計劃得到了李亨及其長子廣平王李豫的充分認可。但急功近利的李亨,


    後來並未完全采納,致使這位“超級謀略家”的戰略設想。沒能實現。李亨堅持先收複長安取得階段性成果,


    來樹立威信,鞏固自己的地位。結果。把叛軍趕回河北,從而形成割據局麵,後患無窮。元朝胡三省在對《資治通鑒》作注時,


    就說到:“假如李亨用了李泌的策略,史思明豈會再次為害關中和洛陽”(後來史思明降唐又叛唐,又使變亂延續了好幾年)!


    李泌同時還是具有博大胸懷的政治家。在此期間,對外他製訂了“不求速勝,務求根除後患”的方略;在朝廷內,他幫助李亨妥善地處理了長子李豫與第3子李倓的關係(促成李豫擔任“天下兵馬元帥”)。


    還解決了李亨與父親的棘手關係(力主主動迎回,爭取父親對其政權的認可和舊臣的歸附)。使危亂中的朝廷內部得以安定。


    特別是李泌強調“不追究原來的過錯”(“不修舊惡”,不對李林甫挫骨揚灰。不使想投降的人寒心。


    希望李亨能夠以一位心胸開闊的皇帝形象,出現在臣民麵前)的方針,最大限度地團結了平叛的力量,安定了局麵。


    但是,畢竟李亨在關鍵的時刻,並沒有完全聽取他的戰略意見。757年九月,唐軍收複長安。李亨想重用李泌,但他表示“報德已足”,要求繼續隱居。


    李亨不解,李泌回答說他有5條理由(“五太”)不能留下來:“我遇到您太早,您給我的權力太大,您寵信我太深,我的功勞太高,我的事跡太離奇。”


    當時人柳玼就說:“長安、洛陽的收複,李泌出的計謀最多,他的功勞超過了魯仲連(戰國時期,幫助各國排解危難)和範蠡(春秋時期,幫助越王勾踐複國並滅吳)。


    ”李泌去意已決,大概李亨也認為天下已定,就批準他退休。十月,賞賜他隱士的服裝和住宅,發給他三品官的俸祿。


    但是,李亨可能永遠也不知道,李泌離開的真正原因。這實際上,正是由於李泌與皇上關係極為親密,招來了奸臣崔圓和李輔國的猜忌。


    為了躲避隨時都可能發生的災禍,也由於平叛大局已定,李泌才主動要求離開權力的中心,進衡山修道。


    李泌的戰略意圖雖沒有完全實現,但也取得了積極成果。文臣的謀略到位了,仗還得武將去打。


    放在很多朝代,像封常清、高仙芝、哥舒翰這樣的名將或死或俘,恐怕一時間統帥級的指揮員都不好找了。幸虧,大唐這個時候將星如雲,才得到了起死回生的機會。


    幾個將軍可能改變不了曆史,但要是沒有這幾位良將的智謀與拚殺,唐朝的命運必然是無法想象的。


    良將


    已處在風雨飄搖之中的唐朝,在幾個中流砥柱般的戰將領導下軍民協力戰鬥。才得以逐漸平息戰亂,艱難地走向平穩。這些閃耀的將星有:


    良將之一:“武狀元宰相”、“四朝元老”“戰神”——郭子儀


    首先進入我們視野的是郭子儀,他是整個唐朝最重要的將軍。也是一位為唐朝帶來中興的戰神,被明朝《曆代古人像讚》譽為“名全始終。位兼將相;有才有德,有識有量”的完人。


    在中國曆史上所有的軍事家兼謀略家中,他的地位如薑子牙,忠義如關羽,勇猛如趙雲,智謀如李靖,但是不像曹操那樣有野心,不像諸葛亮那樣鞠躬盡瘁而蜀漢終滅。也不像曾國藩那樣身後還遭遇非議。


    他在唐朝曆史上的表現幾近完美,是一位罕見的奇人,也是史上第一“圓滿將軍”。


    郭子儀,華州鄭縣(今陝西華縣)人,祖籍汾陽(今山西汾陽)。他出身一個中級官吏家庭,通過武舉走上政治舞台。


    他武藝超群、罕遇敵手,因此當時民間流傳著“打遍天下無敵手,莫遇汾陽郭子儀”的俗語。


    他不僅身材魁梧(六尺有餘,合今1.8米以上)、勇武不凡,熟讀兵書、陣法嫻熟。而且公正無私、不畏權貴。


    曾先後擔任禁軍幕府中的幕僚長(左衛長史)和橫塞、天德等地駐軍的賞罰負責人(軍使)。


    安史之亂爆發的前一年(754年),他已兼任九原郡長(太守,治所在今內蒙烏拉特前旗西)、朔方軍區副司令(朔方節度右兵馬使)。


    叛亂發生後。國難當頭、形勢危急,郭子儀在軍事上大顯身手的機會終於來了。


    他很快被提拔為朔方地區軍政長官(朔方節度使),奉命率兵東討叛軍。


    叛軍逼近潼關、威脅京師時,郭子儀初戰獲捷,靜邊軍(今山西右玉)一戰,消滅叛軍7000人。


    756年四月,其所部又一舉收複重鎮雲中(今山西大同),大敗叛軍薛忠義部,斬殺敵軍2000人。


    接著。他又派部將公孫瓊岩率2000騎兵收複馬邑(今山西朔縣東北),使東陘關(今山西代縣東)得以重開。


    從而打通了朔方與太原唐軍的聯係。使安祿山下太原、入永濟,夾攻關中的軍事謀劃一時無法實現。


    由此。贏得了戰略上的主動權,為繼續東進開辟了道路。捷報傳到長安,人心稍安,郭子儀因功被加授最高檢察院檢察長(禦史大夫)。


    四、五月間,李光弼、郭子儀先後引兵東進,在沙河(今河北沙河)、九門(今河北正定東)、嘉山(在今河北定縣)等地多次大敗叛軍史思明部。


    四月十七日,郭子儀將俘獲的趙郡(今河北趙縣)守敵4000人全部釋放。


    這大大緩和了叛軍和唐軍的敵對情緒,嚴重削弱了其士氣。尤其五月二十九日的嘉山戰役,在郭子儀的正確指揮下,唐軍奮勇無畏、銳不可當。


    叛軍被斬殺4萬多人、生擒1000多人,損失戰馬5000餘匹。史思明落荒而逃,慌不擇路間,墜下戰馬。


    頭盔、靴子都跑掉了,披頭散發、光著雙腳,拄著一條斷槍逃回博陵(今河北定縣)。郭子儀率軍乘勝追擊,聲威大振,也極大地提振了廣大軍民的信心。


    他在河北的輝煌戰績,扭轉了唐軍初期倉卒應戰的被動局麵,改變了戰爭形勢。河北的10多個郡紛紛自發集結武裝,響應政府軍、誅殺叛軍,歸附唐朝。


    史思明失敗、河北丟失,使叛軍的後方交通線被切斷,其將士家在範陽者,都惶惶不安,擔心後退無路。


    安祿山得知這一消息後,也恐慌不已。他對軍師高尚、嚴莊大罵道:“你們叫我反唐,說是萬無一失。


    現在起兵已經好幾個月了,後路被郭子儀切斷,我們隻剩下汴、鄭等幾州,進退兩難。萬無一失在哪裏?


    你們以後不要再來見我了。”發完牢騷後,他和謀士們迫不得已打算放棄洛陽,撤回範陽。


    值此良機,李隆基卻命郭子儀撤軍補充兵員,從正麵出擊叛軍,以圖收複洛陽。而富有遠見卓識的郭子儀,提出了堅守潼關、揮軍北上,直搗範陽的方略。


    如果李隆基能采納這個進取性的方略,平定叛亂很可能會出現轉機。但驚慌失措的李隆基,除了楊國忠外誰的話都不信了。


    結果,郭子儀的正確意見泥牛入海後,六月哥舒翰戰敗,潼關失守。叛軍得以從困境中解脫,使戰局急劇惡化。


    七月,李亨即位時勢單力薄、岌岌可危,便令剛大敗叛軍的郭子儀班師。


    八月,郭子儀與李光弼率領步兵、騎兵5萬人從河北抵達靈武。這時新朝廷剛建立,軍隊少而弱,等到郭子儀、李光弼的部隊趕到後,才算有了一些聲勢。


    李亨在房琯全軍覆沒後,已是“無牌可出”,隻有依靠郭子儀的朔方軍作為國家的根本了。


    很快,郭子儀被任命為宰相兼國防部長(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兼兵部尚書),他原有的靈州軍區參謀長、朔方地區軍政長官(靈州大都督府長史、朔方節度使)等職務依然保留。


    郭子儀認為河東(今山西永濟)的戰略地位非常重要,東下可進洛陽,西上可取長安。於是,他派人秘密潛入河東,準備接應唐軍。


    李亨的運氣確實不錯,上台不久叛軍就起了內訌,平叛的事情似乎又有了轉機。安祿山的親近宦官、契丹人李豬兒,早年就侍奉他,一直備受信任。


    但是,安祿山稱帝後,由於著急上火眼沒多久就瞎了(很可能是嚴重的糖尿病並發症,也有資料說是被煙熏壞了),不久又得了一種毒瘡(疽〈ju〉疾),脾氣更加急躁、古怪。左右侍奉他的人,稍不如意就會遭到鞭撻,李豬兒被打的次數更多。


    安祿山的另一名重要親信、偽朝廷的“丞相”嚴莊,也時常遭到痛打和奚落,所以他們都非常怨恨安祿山。安祿山的長子安慶宗756年被李隆基處死後,他的接班人鬥爭就日趨白熱化。


    其次子安慶緒(?-759年),是一位語無倫次、性格懦弱,但作戰勇猛的莽夫。第3子安慶恩的資質平庸,但其母段夫人深受安祿山寵幸。


    於是,安祿山一直想立安慶恩為太子。安慶緒聽到這樣的消息,總有種朝不保夕的感覺。謀士出身的嚴莊,深恐安慶恩即位後對自己不利,就展開了秘密串聯和謀劃。嚴莊對對安慶緒說:“您說過大義滅親嗎?(未完待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唐朝那些事兒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朝月清風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朝月清風並收藏唐朝那些事兒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