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就有不得已而為之的人。”


    麵對嚴莊的慫恿,安慶緒狼的本性一下就被喚醒了,他想都沒想就果斷地回答:“你說得對!”嚴莊又對李豬兒說:“你侍奉‘皇上’,得到的罪名數得清嗎?不實施這件大事,你的死期就不遠了!”。


    李豬兒被說到了痛處,也是恨得牙癢癢。說幹就幹,一場偽朝廷內的宮廷政變計劃很快就出籠了。


    為免夜長夢多,這幫陰謀家決定盡快除掉老陰謀家——安祿山。以造反起家的安祿山,對別人(或者不能稱“別人”,因為他兒子也是主謀之一。


    對他而言,誰能稱為“自己人”呢)顛覆自己的陰謀渾然不覺。


    757年正月初五,安祿山一點過年的心情都沒有。他在早朝上接受群臣拜賀時,沒多久就因為瘡痛複發,草草罷朝。


    這天夜裏,嚴莊和安慶緒帶領親兵手持兵器在門外把守,李豬兒進入寢宮,一刀刺中安祿山的腹部。安祿山眼睛看不見,摸不著佩刀還擊,隻能拍著柱子呼喊道:“是家賊!”一會兒,腸子就流到了地上。


    55歲的安祿山、這位曾經不可一世的梟雄,在做了1年“皇帝”後,就以這種方式斃命了。隨後,嚴莊命人將安祿山的屍體就地掩埋。


    大年初六清晨,嚴莊對外宣布安祿山病危,弑父自立的“孝子”安慶緒“奉命”即位,尊奉實際已死的安祿山為太上皇。安慶緒又密令,將安慶恩母子殺死。


    局勢穩定後,安慶緒這才宣布父親暴病而亡,自己肝腸寸斷。


    我們沒有同情安祿山的意思,因為他的叛亂使成千上萬的人死於非命。但這起事件。畢竟也是人性的悲劇。


    在形同野獸的生存法則中,我們看不到絲毫的人倫或情感。深究起來,可能正是因為安祿山沒有給自己的兒子做好表率。


    李亨決定趁此良機收複失地。他卯足了勁決心調動各種積極因素,與叛軍決一死戰。


    郭子儀從房琯的失敗中吸取了教訓。認為要收複兩京,必須先奪潼關,攻入陝州(治所在今河南陝縣),截斷叛軍的後路,然後才能直取長安。


    李亨同意這個建議,命令唐軍按其部署行動。757年二月,郭子儀率軍從洛交(今陝西富縣)進攻馮翊(pingyi,今陝西大荔)。逼近僅一河之隔的河東。


    河東城內有人乘機策應唐軍,叛軍被殺近千人。叛將崔乾佑翻牆逃走,郭子儀乘勝追擊,斬敵4000人,俘虜5000人,順利攻下河東。由於唐軍連戰告捷,


    李亨也由靈武到了鳳翔(今陝西鳳翔),離長安又近了一步。崔乾佑退守潼關,郭子儀又在潼關大破叛軍,崔乾佑再退到蒲州(今山西永濟)據守。


    這時。被叛軍關押在蒲州的唐朝官員趙複、韓曼、徐炅、李藏鋒等人,奮起殺死守城士兵,打開城門迎接郭子儀進城。崔乾佑又逃到安邑(今山西夏縣)。


    安邑的百姓假裝投降,崔乾佑的軍隊進城快一半時,城門突然落下,入城的叛軍被“關門打狗”地“包了餃子”。狡猾的崔乾佑因為進城慢了一步,才得以脫身。


    郭子儀又趁勢收複了永豐倉(隋唐時期的著名糧倉,在今陝西大荔)。從此,潼關與陝州之間再也沒有叛軍侵擾。


    三月二十三日,叛將安守忠率騎兵2萬進攻河東,被郭子儀打敗。叛軍被殲8000人,被俘5000人。


    四月。李亨任命自己的長子李豫為全國武裝部隊總司令(天下兵馬大元帥),郭子儀為副總司令(副元帥)。並向回紇借兵,繼續征討叛軍。


    李亨深知他兒子沒有統領全局的能力,隻能當個掛名元帥,所以懇切地囑托郭子儀要全力以赴。郭子儀則鄭重地答道,


    自己“準備破釜沉舟,不消滅叛軍,以死謝罪。”四月十三日,叛將李歸仁在三原(今陝西三原)襲擊唐軍,威脅鳳翔。


    郭子儀命其部將仆固懷恩(鐵勒族名將)、王仲昇等進行還擊,叛軍全軍覆沒,李歸仁隻身逃走。


    而後,郭子儀率軍東進到潏(yu)河以西(在今陝西西安西郊)。


    叛將安守忠、李歸仁等屯兵西清渠(今陝西西安市長安區香積寺以北),雙方處於相持狀態。


    從當時的形勢看,叛軍的力量還相當強大,唐軍並不占優勢,雙方在較量中互有勝負。李亨的平叛之路,還是一個相當艱苦的過程。


    良將之二:契丹族名將、“二號功臣”李光弼


    李光弼,營州柳城(今遼寧朝陽)人,契丹族。他因軍功被封為臨淮郡王,後世也稱其為“李臨淮”。


    他的父親李楷洛,本為契丹酋長,武則天時代歸附唐朝,被賜姓“李”。


    他父親死在了戰勝吐蕃班師的途中,所以他以“烈士子弟”的身份少年投軍,開始了南征北戰的輝煌人生。


    李光弼從小就表現了非同一般的資質,他嚴正剛毅、擅長騎射,喜歡讀《漢書》。天寶五年(746年),他被河西節度使王忠嗣提拔為自己的屬官(兵馬使)。


    王忠嗣慧眼如炬,他對別人說道,“日後能代替我統兵的,一定是李光弼!”


    756年,李光弼被郭子儀舉薦為河東地區軍政長官(河東節度使,治所在今山西太原西南)兼雲中郡長(太守,郡治在今山西大同),並給他分了5000人馬。


    不久,他又被任命為範陽郡政府秘書長兼河北地區軍政長官(範陽長史兼河北節度使)。


    八月抵達靈武後,他被任命為宰相兼財政部部長、太原軍區司令員(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兼戶部尚書、北都留守)。


    受命後的李光弼駐守太原,從此有了充分施展才能的大好機會。他與郭子儀密切配合,對叛軍展開大舉反攻。


    756年二月,他率領所部騎兵1萬人、弓弩手3000人,出井陘口(今河北井陘縣西北)。他要麵對的是史思明、李立節、蔡希德等叛將率領的5萬大軍。


    指揮若定的李光弼,左右搏殺一連收複7座縣城(真定、石邑、行唐、井陘、平山、獲鹿、靈壽),直奔重鎮——常山(今河北正定)。取得了很大的勝利,動搖了安祿山的後方。


    李光弼具有大胸懷、大智慧。在擒住叛軍守將安思義後並沒殺他。


    李光弼發現他並不是死硬的頑固分子,就鼓動他為唐營效力,並虛心地向他請教對製敵策略。安思義被他所感動,就真誠地道出了自己的見解:“您的兵馬遠道而來,十分疲憊,倉促間遇到強敵,未必能很快取勝。


    倒不如避其鋒芒,把大軍移到城內。堅守不出。等待其露出破綻,再尋找戰機。


    胡人的騎兵雖然勇猛,但不能持久穩重,稍微遇到挫折就會士氣渙散,到那時您就可以趁機進攻了。”


    安思義還進一步分析道:“常山丟失,叛軍中最可能來爭奪的是200裏外的史思明,這才是最值得注意的敵人。


    他一定會放棄進攻饒陽(今河北饒陽),前來爭奪常山。”


    李光弼欣喜異常,立刻接受了安思義的建議,命令大軍堅守。並對他待若上賓。


    能打敗敵人的固然是強人,但能令敵人欽服而為己所用,轉而針對其原來的陣營。這就堪稱偉人了。


    果然如安思義所料,史思明得知戰事吃緊,親率10萬大軍將李光弼部包圍在常山。雙方激戰40多天,李光弼命令製造拋石車來防守,使敵軍傷亡慘重。


    安慶緒稱帝後,派大軍進攻河南各州。史思明部突然渡河,攻占汴州(今河南開封),進逼洛陽。


    李光弼認為洛陽城大兵少難以守住,因此撤出城中官吏和百姓。放棄空城。


    並率領全軍扼守河陽(今河南孟州南),威脅叛軍側翼。使其不敢西進。


    758年,李光弼在河陽大敗史思明。殲敵2萬,乘勝收複了懷州(今河南沁陽)。


    九月二十一日,李亨派郭子儀、李光弼等9位節度使(朔方節度使郭子儀、河東節度使李光弼、關內節度使王思禮、北庭節度李嗣業、淮西節度使魯炅、鄭蔡節度使季廣琛、河南節度使崔光遠、


    滑濮節度許叔冀、興平節度李奐等)率領號稱60萬軍隊,合兵圍攻從洛陽逃到鄴郡(又稱相州,在今河南安陽北)的安慶緒。


    李亨錯誤地以為,郭子儀、李光弼都是國家元勳難以相互統轄,所以不設立元帥(實際上是不想放權給他們,所以重用自己的“家奴”),隻任用宦官魚朝恩臨時代表皇帝處理有關軍務,並為他設置了一項前所未有的職務“觀軍容宣慰處置使”。


    戰爭不僅是雙方軍事力量的較量,更是雙方統帥間高級智慧的較量。


    不設主帥,反映了李亨的昏庸和組織能力的低下,也必將為這支軍隊帶來厄運。


    十月,安慶緒知道自己已被唐軍困死,便以讓出皇位為砝碼向史思明求救。史思明收到消息,便率13萬精兵趕來救援。


    以9節度使的強大兵力本來可以一舉殲敵,但因唐軍沒有主帥缺乏統一指揮,各路大軍互不統屬、各自為戰,混亂不堪。


    魚朝恩是這支聯軍的最高長官,但他根本不懂兵法,不會用兵。759年三月,唐軍潰敗損失嚴重,隻有李光弼的部隊沒有潰散。


    唐朝好不容易湊並起來的這支規模龐大的隊伍,上萬匹戰馬隻剩3000匹,十幾萬件刀槍兵器幾乎全部丟掉。


    宦官魚朝恩一向忌妒郭子儀,又怕皇帝怪罪自己無能,便把大戰失利的責任都推到他身上。


    惱羞成怒的李亨不明是非信以為真,便剝奪了郭子儀的兵權。七月,李亨下令李光弼代替郭子儀擔任全國武裝部隊副總司令(天下兵馬副元帥),並兼任幽州軍區參謀長(長史)、河北軍政長官(河北節度使),駐守洛陽。


    有了郭子儀的教訓,李光弼主動要求皇帝派一位親王擔任元帥以服眾。


    於是,李亨派次子趙王李係任總司令(天下兵馬大元帥),實際軍務仍由李光弼主持。


    李光弼剛毅果斷、用兵靈活,尤其以防禦作戰見長;他治軍嚴謹,所部屢戰不殆。


    他曾不顧皇命斬了不服軍令的禦史崔眾﹑左廂兵馬使張用濟等;在收複常山時,還釋放被囚百姓,軍紀嚴明使民眾極為敬服。他和郭子儀誌同道合,相互配合地很好。


    他們都善於利用有利地形、士氣民心和敵人的短處與敵周旋,大大削弱了叛軍的戰鬥力,逐漸獲得了戰爭的主動權。


    在很多戰役中,他們往往都能以少勝多、以弱勝強,取得了一個又一個的勝利。


    然而,這也導致了宦官魚超恩、大將仆固懷恩的嫉妒和陷害。為了躲避災禍,李光弼幾年都不敢入朝。


    雖然李光弼後來的名氣沒有郭子儀大,但他軍事才能不在郭子儀之下。


    正如《新唐書》所言:“李光弼用兵,先製定謀略而後作戰,能以少勝多。


    治軍嚴厲,天下都佩服他的威名,軍中的將領都不敢仰臉看他。最初,和郭子儀齊名,人稱‘李郭’,而單純論軍功他的功勳當為第一(郭子儀被免職後暫時沒有立功的機會了,但綜合軍事、政治等方麵郭子儀的曆史影響,則要大大超過李光弼)。”


    所以,盡管李光弼在性格上有所缺陷,如驕傲自滿、目空一切,以及多次不聽皇帝調遣,


    但人們還是將他與郭子儀、哥舒翰(這是個悲情英雄,論起中興的功績其實並不大。因為他很早就在被迫應戰中,做了叛軍的俘虜)並列為“唐朝中興三將”。


    建寧王之謎


    民國時期的曆史學家李樹桐在《唐代帝位繼承研究》中,把唐代皇位繼承分成3個時期:前期(從高祖到肅宗,618-761年)是武力爭取時期;中期(代宗到穆宗,762-824年)是嫡長子和平繼承時期;後期(文宗到哀帝,825-904年)則是宦官擁立時期。(未完待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唐朝那些事兒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朝月清風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朝月清風並收藏唐朝那些事兒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