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中百姓歡迎唐軍的人群還沒有散去,回紇兵已按捺不住無限的貪欲,直衝向庫府收取財帛,並在洛陽市內和城郊大肆劫掠3天,


    百姓蒙受了空前的災難。人們都到聖善寺、白馬寺躲避,回紇人大怒居然放火燒了寺廟,百姓死難達1萬多人。


    李豫這回也無法阻止其暴虐行徑,隻得同城中百姓一道主動搜集了上萬匹綾羅綢緞和一些金銀財寶送給回紇人,他們才算收斂。


    葉護一行在洛陽城內以“解放者”自居,理直氣壯、毫無顧忌。


    十月二十九日,“搶劫完畢”的葉護回到長安,李亨在皇宮設宴進行犒勞。李亨坐前殿,召葉護坐在近前,


    其他部族首領都在大廳入席。並給每人都賜了錦繡和金銀器皿,葉護叩謝說:“我的人馬就留在沙苑(在今陝西大荔)。


    我回去搬兵,再來助您收複範陽,掃除餘孽。”李亨說:“為我竭忠盡義以成大事,是你們的功勞啊。”於是,他下令授予葉護


    榮譽三公之一頭銜(司空),進封忠義王,每年賞賜絹2萬匹。


    十一月,李亨召李豫、郭子儀回長安。李亨派人在京城以東的灞上(今陝西西安東南)迎接郭子儀等人。


    李亨見了郭子儀,感激地說:“雖然說是我們李家的江山社稷,但實際上是你再造的。”


    郭子儀趕忙叩頭下拜,表示這都是自己做臣子的分內之事,皇帝不


    用放在心上。此時的郭子儀兵權在握,皇帝既要重用他但又不放心他,當然隻能運用這種籠絡的手段。回京後的郭子儀,因功被封為代國公。


    兩京相繼收複。平叛大業似乎已經看到了希望(實際上還有5年多要等呢)。


    這是李豫最大的業績,也是他日後順利接班最大的政治資本。這當然不是他才能卓越的緣故,而是因為唐朝軍民多年共同努力。並且還借助了外力的結果,終於使量變引起了質變。


    叛亂分子已似一堵腐朽的牆。再過幾年在李豫手中輕輕一推就到了。正所謂,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呀!


    李亨父子的平叛之路艱難曲折,在費勁九牛二虎之力後,還是隻取得了一些階段成果。強大的唐王朝已然江河日下,一蹶不振。


    李亨對此既無力改變,可能也不想勞神費心,反倒是沉溺於他的一些業餘愛好了。


    李亨在位時間不長,但亂象已出。他不僅癡迷象棋遊戲。而且還在很多問題上表現出了是非不分和不負責任。


    例如,被載入《古今笑史?迂腐部》的一則“賢良相麵”的典故。形勢危急、人才奇缺,國家正在用人之際,


    李亨開始向天下征集賢能之士。有個人第一個前來應征,他非常高興,當即召見並進行考察。


    他連問了幾個問題,這個人都答不上來,隻是一直看皇帝的臉,像是給他看相一樣。看了半天,那個人終於開口:“我有一些見解。您知道嗎?”李亨回答不知道


    。那人憋了好久才說:“我看您比在靈武時瘦多了。”李亨沒好氣地說:“這都是我廢寢忘食,為國事操勞所導致的。”(要是朝堂裏都是些這樣的人,恐怕皇帝不累死也得被氣死)滿朝文武都大笑不已。


    李亨也知道這個家夥是個無知妄為的人。但唯恐堵塞舉賢納才之路,所以仍然給了他一個縣令的官職。明知此人沒本事,還把一個縣交給他管理。


    隻怕這位隻關心皇帝肥瘦的仁兄,會不管百姓的肥瘦和死活啊。


    耽誤別人的時間等於謀財害命,耽誤自己的時間就如同慢性自殺。很多人年輕的時候,都以為自己的日子長得沒有盡頭,所以拚命浪費、消磨。


    李亨受多年壓抑,剛找到了當皇帝的感覺與優越性(想幹啥就幹啥,不想幹啥就啥都不幹唄)。


    隻想著開始自己的優哉遊哉。歲月匆匆、白駒過隙,渾渾噩噩間。他6年的任期和52年的人生道路,就快要走到盡頭了。


    皇帝被嚇死了


    叛軍一方甚囂塵上。安祿山父子煙消雲散後,史思明父子又開始瘋狂作亂。而唐朝一方也亂成了一鍋粥,局勢動蕩加劇。


    在朝中,李亨任用宦官李輔國、程元振等操縱軍政大權,宦官勢力日益囂張。


    同時,他又寵信張皇後,縱容其幹預朝政。張皇後與李輔國裏應外合,控製政權;


    李輔國也加緊和張皇後勾結,為所欲為。他們對不利於自己的人,無論是高官顯貴還是功臣將相,都是欲除之而後快。


    李輔國想成為唐朝的第一位宦官宰相,但遭到了宰相蕭華激烈反對。


    李輔國就設法陷害,用自己的親信元載取代了蕭華的相位並將其逐出京城。


    為了各自的利益,在最初的權利鬥爭中,李輔國與張皇後不分彼此、互為援手。例如,他們曾一起在李亨麵前誹謗李亨第3子建寧王李倓,結果導致其被賜死。


    可是,到了762年年初,李亨一病不起,接連幾個月不能上朝。隨後,他頒布詔令讓太子李豫監國。李輔國與張皇後的狼狽為奸是為了各自的利益,但兩個都想大權獨攬的


    人是不可能永遠和平相處的。在李亨病重期間,


    李輔國與張皇後在決定由誰繼承大統的問題上,發生了激烈的衝突。李輔國支持太子李豫,而張皇後支持越王李係。


    張皇後嫉恨李輔國專權,為了便於自己將來繼續插手政局,便密謀殺掉太子,扶植越王繼位,張皇後、李係與李輔國、程元振等開始對立。這兩股政治勢力分道揚鑣,對此後唐朝政局的走向起了決定性的作用。


    四月初五,太上皇李隆基病逝於西內的甘露殿。孱弱的李亨悲慟不已,病情加重。四月十七日,張皇後召見太子李豫。


    她說:“李輔國長期掌握近衛軍。權力過大,他心中所畏懼的隻有我和你。


    眼下皇上病危,他正在勾結程元振等人陰謀作亂。必須馬上先誅殺他們。”


    李豫流著淚說:“父親病情正重,這件事不宜向他奏報。如果我們自行誅殺李輔國。父親一定震驚,對他的龍體不利。


    我看這件事,還是緩一緩再說吧。”李豫的哭是一種示弱的表現,實則李輔國作為實權派又是他的支持者,李豫有什麽理由殺掉他呢?


    張皇後這是在“與虎謀皮”,她想迫使李豫自斷臂膀,李豫就那麽傻麽?張皇後送走李豫後,知道他一定會把這個消息告知李輔國。那自己的形勢就不妙了。


    於是,她馬上召見越王李係進內宮商議對策。李係當即命令宦官段恒俊,挑選了200多名強健的小太監,發給兵器,準備動手。


    這點可憐的力量,與掌握禁軍的李輔國、程元振比起來實在太微不足道了。李輔國布置在張皇後身邊的宦官,很快就將這一情報告了他。


    李輔國、程元振立刻帶著黨羽到淩宵門探聽消息,正巧碰到(真的是碰巧嗎,那也太巧了吧)李豫要進宮探望父皇。


    李輔國謊稱宮中有變,阻止太子進宮。並命令手下將他帶到飛龍殿監視、保護了起來。然後,李輔國假傳太子的命令,帶領禁軍衝進皇宮


    。沒費什麽周折。就抓獲了越王李係、兗王李僩(xiàn)、宦官段恒俊等百餘人,並將其投入獄中。張皇後聽說發生變亂,慌忙逃入李亨的寢宮躲避。


    可惜病入膏肓的皇帝豈止保護不了自己的帝國,他連自己的老婆也沒有能力保護了。李輔國帶兵追入寢宮,


    威逼張皇後出宮。張皇後不從,哀求李亨救命。李亨受到驚嚇,一時說不過話來,李輔國便乘機將張皇後拖出宮去。李亨因此病情急劇惡化,


    這位再無人過問的悲情皇帝。當天就在宮廷政變的驚嚇和擔憂中死去,時年52歲。


    李輔國趁亂將張皇後、越王及其支持者一並處死。並立即擁戴太子李豫即位,這就是以後的唐代宗。


    在一番腥風血雨的鬥爭後。局勢稍稍穩定。大行皇帝(中國、越南、日本古代,在皇帝去世後至諡號、廟號確立之前,對去世皇帝的正式稱謂)李亨,被上廟號肅宗,諡號文明武德大聖大宣孝皇帝,


    葬於建陵。781年,他生前極為鍾愛和倚重的汾陽王郭子儀逝世後,也陪葬於此。


    亂世帝王李亨,登基之日是在安史叛軍攻陷兩京之後;而當他的生命走上終點病死長安之時,安史之亂仍未蕩平。他迎回了避亂出逃的父親李隆基,


    又和父親在13天內先後撒手人寰,為大唐帝國的盛衰榮辱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影響和耐人尋味的一幕。


    時至今日,李亨的建陵石雕保存的還非常完好。但是,從建陵的石刻風格來看,普遍比此前唐朝諸陵體型略小,製造也比較粗疏,與陵墓的比例也不相稱


    。這正是安史之亂後,唐朝經濟由盛而衰狀況的反映。


    李亨一生波折不斷,他被立為太子和做皇帝的過程都十分曲折。他在幼年、少年時代,耳聞目睹了皇宮內院的紛爭與傾軋;


    成年之後,眼見大唐帝國由繁榮昌盛轉向衰落。在他個人的政治曆程中,平靜的皇子生活與動蕩的太子生涯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太平之世的皇子與紛亂之世的皇帝,身份上也形成了強烈反差。安史之亂的混亂政局,給了他施展拳腳的舞台,但他又不能對整個局勢有很好的掌控,以至最後在幾聲悲鳴後無助地死去。


    在他短暫的帝王生涯中壯誌難酬,平叛大業沒有取得最終勝利,給他和大唐帝國都留下了不小的遺憾。


    他是位亂世天子,在致力於平叛的同時嚐試解決天寶以來政治、經濟體製運作中的各種弊端,並為身後的帝國打下了一定基礎。


    當然,由於他的主要精力在平叛,再加上本身才能與魄力都很有限,無法對後宮、宦官勢力的膨脹進行限製,反倒給安史之亂後的重建留下了的隱患,這是李亨個人的不幸,也是大唐帝國的悲哀。


    《


    舊唐書?肅宗本紀》中有一段對李亨時代的總體評價,對其父子兩人的評價有些過頭,但寫得十分精彩。我們不妨原原本本地欣賞一下:


    臣每讀《詩》至許穆夫人聞宗國之顛覆,周大夫傷宮室之黍離,其辭情於邑,賦諭勤懇,未嚐不廢書興歎。


    及觀天寶失馭,流離奔播,又甚於詩人之於邑也。


    當其戎羯負恩,奄為豨突,豺豕遽興於轂下,胡越寧慮於舟中,借人之戈,持之反刺,變生於不意也。所幸太王去國,豳人不忘於周君;新莽據圖,黔首仍思於漢德。是以宣皇帝蒙六聖之遺業,因百姓之樂推。


    號令朔方,旬日而車徒雲合;旋師右輔,期月而關、隴砥平。故兩都再複於鑾輿,九廟複歆於黍稷。


    觀其迎上皇於蜀道,陳拜慶於望賢,父子於是感傷,行路為之隕涕。


    昔太公迎子,或從家令之言;而西伯事親,靡怠寢門之問。曾參、孝己,足以擬倫。然而道屈知幾,誌微遠略。


    殘妖未殄,宜先恢複之謀;餘燼才收,何暇升平之禮。方聽王璵伏奏,輔國讚成,紺轅躬籍於春郊,翠幰(xiǎn,車上的帷幔)先蠶於繭館、或禦殿曉宣時令,或登壇宿禮貴神。禮即宜然,時何暇給。


    鍾懸未移於簨虡(zhuànju,古代懸掛鍾磬鼓的木架,橫杆叫簨,直柱叫虡),思明已陷於洛陽,是知祝史疇人,安能及遠。


    猶賴大臣宣力,諸將效忠,旄頭終隕於三川,杲日重明於*。比平王之遷洛,我則英雄;論元帝之渡江,彼誠麽麽。


    寧親複國,肅乃休哉!


    讚曰:


    犬羊犯順,輦輅播遷。


    凶徒竟斃,景祚重延。


    星馳蜀道,雨泣望賢。


    孝宣之諡,誰曰不然?


    劉昫在這篇評論中,將安史之亂比作西周、東周的交替而感傷。


    他將李隆基比作周太王姬亶父(dǎnfu),將安祿山、史思明比作篡漢的王莽,甚至還將李亨比作“宗聖”曾子(曾參,《孝經》的作者)。


    不僅沒有對李亨做過多指責,反而認為:他在大臣、將領的忠心扶持下,比起周平王姬宜臼東遷、晉元帝司馬睿南渡強多了,畢竟大唐沒亡國嘛!


    但歐陽修的《新唐書》就不是那麽客氣了,他總結了唐朝此前的曆次“禪讓”後發現:李亨要是不自行即位應該也能平定叛亂,他自行接班反而暴露了父子矛盾,可能對統治不利。


    歐陽修認為:“天寶年間發生安史之亂,皇帝李隆基出逃。當時,李亨以太子的身份統兵討伐叛逆,絕對是恪盡職守。


    但是,以唐僖宗李儇時代的事情來看,唐政府的威信和朝廷的綱紀還在,但還不能和李隆基時代相提並論。所以,李儇逃到了四川,藩鎮齊心協力還是剿滅了黃巢。


    由此可見,即使李亨不做皇帝,也可以攻破叛賊。除了睿宗李旦出於誠心而讓位,高祖李淵、玄宗李隆基的‘禪讓’都不是出於本心。”


    總之,李亨在位不過5年多,但經曆卻是一波三折。其執政期間唐朝中央政權逐漸瓦解,是唐朝走向沒落的開始時期,很多事件對後世有較為深刻的影響。


    他去世時“安史之亂”仍在繼續,他的草草收場,給他兒子李豫留下了更大的難題和挑戰。(未完待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唐朝那些事兒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朝月清風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朝月清風並收藏唐朝那些事兒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