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道獨行,四季輪回。春風和煦,夏日炎炎,秋高氣爽,寒冬肅殺。自然界帶給人們百花齊放,草木豐茂,山水色悅,但是也會遭遇蕭瑟。曆史運行也是如此,唐興唐亡,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唐朝發展到後期,在唐宣宗去世那一刻,開始蕭條,走向衰敗。起初是他的兒子唐懿宗在生活上肆意揮霍錢財,在朝廷治理上殘酷迫害忠良,把“小太宗”宣宗創立的興唐基業揮霍一空。天災*,民不聊生,賣兒鬻女,官逼民反,醞釀了王仙芝、黃巢造反起義。


    873年,唐懿宗在百姓震天般反抗聲中死了。十四歲的唐僖宗坐上龍座時,王仙芝、黃巢相繼在河南、山東起義。年紀輕輕,何來治國經驗?宦官田令孜獨攬大權,在黃巢軍劍鋒相逼下,帶著皇帝逃到了四川。


    政府軍跟強大的黃巢軍戰鬥之時,那些朝廷的地方軍一個個心懷鬼胎,離心的離心,觀望的觀望,倒戈的倒戈。加上南司宦官專政,北司宰相無權,朝廷壞人當道,賢臣遭殃。要不是忠良之士鄭畋在西北集結大軍,奮力抗擊,黃巢在長安就站立腳跟了。


    戰亂中,北方崛起最迅速的新藩鎮是以河南為基地的朱溫,以山西為中心的沙陀名將李克用。朱溫借機收納黃巢部下,又不斷吞並許多小藩鎮,擴充自己的勢力,很快成為中原最大的軍閥。


    黃巢失敗,888年,唐僖宗也在顛沛流離中死了。繼任唐昭宗,雖有雄心,然而麵對盤根錯節的朝廷黑暗勢力和擁兵自重藩鎮,束手無策。權力縮水。在昭宗時代,朝廷更大的敵人就是朱溫。朱溫是一個野心家陰謀家,最後在903年利用宦官和官僚的衝突。發兵入朝,挾持昭宗到洛陽。904年殺了昭宗。立十一歲皇子為哀帝。接著將朝廷上的宦官和大臣幾乎殺盡。在907年,幹脆殺了哀帝,在開封做了皇帝,國號為梁。過了幾年,荒淫透頂的朱溫被兒子朱友珪殺掉,結束了不光彩的一生。後梁走過十六年,敗在末帝朱友貞手上。


    繼朱溫稱帝後,各地藩鎮紛紛稱王稱帝。中國自魏晉南北朝後又一次進入大分裂。按照宋代人的稱法,這一段曆史被叫做“五代十國”。


    在西北的鳳翔節度使李茂貞,這麽一個胸無大誌、忘恩負義的小人,也讓昭宗受盡侮辱,吃盡苦頭。


    這裏寫了沙陀人李克用、李存勖父子。強盜李克用跟著父親李國昌,憑著幫朝廷鎮壓龐勳和黃巢起義有功,橫行霸道,蠻不講理。一不合意,大動幹戈,亂殺朝廷命官。殘害百姓,最後死於惡病。他三次在山西北部雁門一帶大肆搶劫,赤地千裏。李存勖滅了朱溫政權。建立後唐,後又滅了前蜀王衍,但是,很快就被伶人殺了,結束了罪孽的一生。


    這裏寫了父子爭婦的劉仁恭、劉守光。他們荒淫無恥,凶橫毒辣,不講仁義,最後遭到李存勖殺了。


    這裏寫了在西蜀稱帝的王建、王衍父子。王建本是一個屠夫,鄉裏叫他“賊王八”。得天時地利,占據四川。去世後。由第九子王衍即位。王衍荒淫無恥,閱盡女色。做了聲樂亡國之君,最後被李存勖殺在解押的路上,結束了可惡的一生。


    這裏表彰了忠臣的英名:舍身救難的劉瞻、溫璋,在鳳翔起兵反擊黃巢的鄭畋,李克用父子的忠實管家張承業,被昭宗無奈出賣的杜讓能,晚唐著名詩人韓偓,優伶敬新磨,救了王衍一行的宦官張居翰,節儉關心百姓生活的皇帝李嗣源。


    著名將領:李存勖勖手下的王彥章、郭崇韜,和李存勖手下的李存孝、李嗣昭。


    這裏公布了奸臣的罪行:在黃巢逼近長安時坐山觀虎鬥的高駢,挾持僖宗的宦官田令孜,憑著哥哥田令孜的勢力當上西川節度使的陳敬瑄,大肆迫害忠臣劉瞻的奸相路岩,大肆迫害劉瞻、溫璋的唐懿宗駙馬韋保衡,奉承拍馬的音樂人李可及,挑撥離間心理陰暗陷害國舅的太監楊複恭,做朱溫的線人監視昭宗行蹤、迫害賢相杜讓能的奸相崔昭緯,朱溫的死黨、奸相崔胤。


    這裏還寫了卑鄙小人忘恩負義的行徑:趁熱打劫、五代十國唯一不敢對抗敵國的錢鏐,有異誌要廢黜昭宗又殺昭宗十一子的韓建,軟禁昭宗最後被朱溫設計殺掉的宦官劉季述,為李存勖大肆搜刮民脂民膏的孔子第五十七代孫孔謙,幫助朱溫殺昭宗又被朱溫出賣的蔣玄暉,嫉恨讀書人落第士子的柳公權族孫柳璨,灰色人物張宗奭,靠拍馬才當任後梁前線總司令的段凝,挖遍唐朝陵墓的溫韜,炙手可熱的伶人景進,見利忘義的劉皇後,凶橫毒辣的契丹建國者耶律阿保機和他的兒子耶律德光,王衍手下的小人王宗弼,背叛李嗣源朝廷的孟知祥。


    這裏也寫到了明珠暗投的人:二諸葛、朱溫的謀士敬翔和高季興,朱溫的夫人張惠,朱溫出色的外交人員李振,朱溫的蕭何、晚節不保的羅紹威。


    907年朱溫稱帝,結束了唐朝表麵統一的局麵,合久必分,時代進入五代十國。五代十國不隻是結束了一個時代,也結束了以北方為文化中心的格局。


    此書從唐宣宗即位的847年開始說起,到唐亡的907年,六十年曆史。再到959年五代滅亡,又五十年曆史,總共一百一十年曆史。頭緒紛雜,人物繁多,為了讀者閱讀方便,采用分章寫作。寫了唐宣宗唐懿宗唐僖宗唐昭宗父子兄弟,五代的朱溫父子,李克用父子、劉仁恭父子、王建父子以及契丹耶律阿保機父子。因此,此書名之為《唐末五代官二代》。


    一、唐宣宗父子


    唐宣宗名字叫李忱,是唐代末期的好皇帝。他在位的時候勵精圖治,一心為百姓努力工作,為朝廷鞠躬盡瘁。他生於810年,847年即位。859年去世,享年五十歲。他是唐朝第十六位皇帝,三十七歲登基。在位十三年。五十年的人生,他為興旺唐朝做過實實在在的努力。無疑延緩了大唐帝國衰敗的速度。可惜啊,天不遂人願,英年早世,無法扭轉朝廷走向末路。更可惜的是,他一生積蓄都被他的繼任也就是他的兒子懿宗揮霍精光。比如懿宗出嫁公主大肆鋪張,安葬公主,更是靡費。懿宗後的僖宗也是一個昏庸透頂的皇帝。在黃巢起義的聲討中,他逃到四川。此時。各地軍閥征戰,搶占地盤,唐朝敗得差不多了。到了僖宗的弟弟昭宗做皇帝,號令不出宮,身邊的人都不聽他的,最後被朱溫殺害,唐朝的步伐畫上了句號。


    1.上佳皇帝


    從唐德宗開始宮中用的東西,不用官辦,全由太監直接向百姓強買強賣。幾百號“黃衣使者白衫兒”就是敕使,是皇帝的使者。欽差大臣。白居易《賣炭翁》的詩中“手把文書口稱敕”的詩句,說的正是那時的事情。韓愈更直接,他說。名為宮市,其實是搶。


    《晉書.何無忌傳》裏講了敕使是一群什麽樣的貨色:“無忌偽著傳詔服,稱敕使,城中無敢動者。”一個假敕使,整座城總有個把膽大的吧,就是沒有一個敢動他的。要是真的,你有幾個腦袋,還想不想活了,還敢懷疑呢?


    再看看宋朝王讜《唐語林.自新》說到李光弼與敕使打毬。聽說判官張傪到了,趕緊扔下球。站到張傪麵前請安。李光弼是契丹酋長,跟著郭子儀攻打安祿山。郭子儀是兵馬元帥。他是副帥,朔方節度副使,封薊國公,大敗史思明。這樣一位戰功卓著,威震河北,一跺腳,河北都要地震的大將。對敕使如此小心,不敢稍有怠慢,足見敕使不是簡單的官員。順便說一下,契丹人在唐朝做大將的還不止名將李光弼,還有“安史之亂”之後的成德節度使李寶臣。


    再看看明代沈鯨《雙珠記.奏議頒赦》:“七夕良宵,鬥化為人混俗囂,聞見傳宣敕使,倏爾潛蹤,霧散雲消。”老百姓見到敕使就像遇到瘟神。這些人當官就是他的職業,威風便是他的本領,欺壓百姓很來勁。


    唐朝中期,皇上經常派刺史到下麵去辦差。唐宣宗是不是也像過去那些皇帝,任讓敕使作威作虎呢?


    853年,有一個敕使經過山西寶雞市境內的硤石,發生了一件事,震怒了宣宗。那地方天荒地老,草長不高,樹長不大,土地貧瘠,鳥不拉屎。不說老百姓過著吃了上頓沒下頓的日子,就是地方官也遭罪。當地的官員沒有什麽好招待他,好不容易弄到幾個“黑餅”給這個敕使吃。


    敕使威風慣了,一看這麽招待他,怒火中燒。他抄起馬鞭,趕將出來,見工作人員就抽打。可憐那位送黑餅的工作人員討饒也沒用,還是被打趴下,幾天都下不了床。


    此事被觀察使知道了,十分生氣,把那幾個黑餅封存起來。然後,派人送到朝廷給宣宗皇上。在唐代後期,觀察使也是皇上派下去的,是地方軍政長官,監察所在的州縣。判官是皇帝臨時派遣協助節度使、觀察使工作的中級官員。而下麵把經常講到節度使,那官職沿襲北周及隋朝舊製,到重要地區總管統兵。受職時,朝廷賜以旌節,所以稱節度使。


    唐宣宗知道此事,知道這些敕使以為他就是前朝他那些父兄侄兒,任其胡作非為。等那敕使回到朝廷,宣宗便把他召去詢問。那敕使並不知道有人已經向最高層匯報了,還覺得自己很有道理。宣宗知道他狐假虎威,欺壓百姓,嚴重影響政府形象。他說,難道你不知道那地方都是窮得滴水的地方嗎?他們自己都餓肚子,有黑餅給你吃已經很不錯了!那都是他們從牙縫裏省出來的,你還嫌差!你可是宮裏白麵吃多了吧?又把人打傷,你太霸道了吧,誰給你的權力!這話聽起來就像當下流行的:誰給你的權力!是人民給你的嗎?最後,宣宗讓他到恭陵去守墓。


    那位觀察使為什麽有這麽大膽子,敢告欽差?因為他知道當今皇上一定會重視這個問題,還他們一個公道。


    宣宗不隨便任命官員,隻有對朝廷忠心耿耿,有比較大貢獻的人得到提拔。他雖然重視翰林學士,但提拔他們還是很注意的。他常跟那些翰林學士說,大家不要認為跟著他,就容易得到升遷。因此,他很少賜紫服。物以稀為貴,在他擔任國家主要領導人的年代裏,人們以賜紫服、緋服為榮,但他就是因為不想濫發。他到下麵訪問,有關部門常準備幾件紫服、緋服跟在他後麵,用來臨時獎賞有功人員。有時候,半年也不用一件,故當時以此為殊榮。


    唐代官服,七品淺綠,六品深綠,五品淺緋,四品深緋。三品以上,才能穿紫服。從縣令升到刺史,由綠變緋,這就成了“紅人”。如果還要賜紫衣,豈非“紅得發紫”?


    有一個故事,宰相令狐綯擬推薦李遠為杭州刺史。宣宗曾經看過李遠的詩,有一句“長日唯消一局棋”,他還記住的。宣宗拉下臉說,這人天天下棋,怎麽能治理一方啊!令狐綯連忙解釋說,這是詩人托此高興而已,未必事實就是如此啊。宣宗覺得令狐綯的話有道理,也怕讀書人說他不開明,就讓李遠到杭州當刺史了。宣宗對刺史外遷是杜絕的,一定要到京師親自考察他們能力和人品,然後任用。


    為何令狐綯的話他能接受呢?這裏有一個故事。


    憲宗出喪那天,突然大風大雨驟然而來,百官六宮都逃散了。此時,隻有一位白發蒼蒼的老者用身子護著靈柩。皇上十分感動,一問,原來是令狐綯的父親。宣宗當上皇帝後,問起老人是否有後人。有人告訴他,老人的長子是一個刺史,但腿腳不好,小兒麻痹症。二子令狐綯在湖州,有才器。宣宗就把令狐綯從地方上提拔上來,逐步提升,最後拜相。(未完待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唐朝那些事兒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朝月清風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朝月清風並收藏唐朝那些事兒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