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來州府兩次上奏,要重新任命縣令,一次次報上去,皇上都沒啃聲,壓下不論。這一定是因為李君奭還沒有適當的位置安排。


    後來下麵報上來,懷州刺史空缺,宣宗便親自批文欽定李君奭,補了刺史。因此,宰相都不知道是怎麽一回事情,更不要說州府的官員。


    當年李君奭做父母官的地方叫醴泉,唐太宗昭陵就在那裏。前麵說的渭州今在甘肅隴西,唐轄境相當於甘肅隴西、定西、漳縣等地。“安史亂後”一度歸吐蕃,宣宗大中年間仍歸唐。884年治所移平涼,即今甘肅平涼。李君奭後來做懷州刺史的地方,在今河南焦作。此地春秋屬鄭國,戰國屬魏地。醴泉屬鹹陽市,當時都屬於京兆。京兆的縣令,級別是正六品。刺史,正四品。


    一個基層官員,因為偶然的機緣,被至尊天子發現賞識,就脫穎而出,扶搖直上,這就不能算是正常,隻能叫做“僥幸”。俗話說,用什麽人,就知道他是什麽人。他十分崇拜太宗,記住兩句話:至亂未嚐不任不肖,至治未嚐不任賢。


    大公無私


    有一個故事,說宣宗*自律有點極端。有人獻了一支女子歌舞樂隊,每一個隊員都有傾城之色。而其中有一位絕色女子,用“落雁沉魚”,“傾城傾國”都不為過。可能西施貂嬋王昭君這些國色天香都比下去了。宣宗一見傾心,收入後宮,不再群舞,給他獨舞吧。傾國傾城之色,誰不加意寵幸?顛鸞倒鳳,時時嬌嗔。把宣宗整個人都癲狂了,差點迷糊了。一段時間後,他感到這樣下去。會重蹈老祖宗唐玄宗之轍。於是,斷了這一份思念。幹脆將她一杯毒酒,賜以自盡。這也太過分了,美不是罪過,何以剝奪人的生命?


    宣宗皇帝相當正直,這跟他的祖先唐太宗十分相似。穆宗是宣宗的兄弟,但宣宗之前的敬宗、文宗、武宗都是宣宗的侄兒,宰相李景讓對宣宗說,你是他們的叔叔。是長輩。怎麽能拜侄兒呢,把他們的牌位遷出太廟吧。在同一個朝代把君王的牌位遷出宗廟,曆史上是沒有的。宣宗沒有表態,他想聽大臣的意思。那些大臣坐堂論道,最後不了了之。宣宗知道,君臣的位置是至高無上的,豈能以輩分論高低貴賤呢!李景讓馬屁拍到馬腿上,“時人以是薄李景讓”。


    宣宗上任後,能做出公正平反冤假錯案,這在曆史上也是很少的。


    他做事一是一。二是二,錯的就是錯的,但對的錯了。就要糾正。對先朝的冤案進行公正平反,是必須的。他認為“甘露寺之變”,隻有李訓和鄭注當死,王涯和賈餗無罪。雖然他們被處死了,但還是要給他們平反的,還他們一個公正。於是,下詔給予昭雪,他們的子孫也能抬頭重新做。


    下麵一件事,涉及到皇親國戚。看他如何處理。852年,下詔給大將軍鄭光所在的縣和莊院免租役。鄭光是什麽人。使這個做事公正的皇上要這樣開恩?


    有人上書,認為稅法天下相等。中外畫一。宣宗看了後說,要不是臣愛護他,哪會說這樣的話啊!如果政府官員都能這樣,何憂天下不理!大家有始有終,共守國政,而且依大臣的話,不能免除娘舅的稅收和勞役。原來鄭光是宣宗的娘舅。


    856年,用翰林學士工部侍郎韋澳擔任京兆尹。曆史上評價韋澳做官正直公平。他上任後,許多豪貴斂手,擔心被韋澳查處。鄭光手下的人橫行不法,多年不向國家交一粒糧食。韋侍郎花了大量時間,查實後就把莊吏抓了起來。宣宗在延英殿召見他,他詳細地匯報了此人的罪行。宣宗以為韋侍郎會買他的麵子,問他怎麽處理。他說,當然要法辦!如今皇上讓他在朝廷任此職,想讓他查清京畿(讀技)的積弊,要是莊吏多年危害國家,還會得到寬大,甚至擔任重要職務,那是皇上的法隻用於百姓。他認為這樣的話,影響皇帝的威信,他也不敢奉詔。


    宣宗說,你要真是如此,隻是鄭光不要處理,你隻管痛杖莊吏,但不打死,可以嗎?等於皇帝向韋澳為舅舅討饒了。韋澳說,可以,等他把事實查清,再放他。宣宗知道韋侍郎已經給他麵子了,連連說,行行。在送韋侍郎出門時,宣宗誠懇地說,因為鄭光是他舅舅,幹擾了辦案,十分愧疚。韋澳回府,把那個莊吏打了一頓,督促他交幾百斛(讀壺)租再放人。


    鄭光跟宣宗討論時事對答古今時,應對鄙淺,弄得皇上很不開心。說白了,就是沒才幹,沒文化。宣宗認為他不適合任地方官,便把舅舅從節度使降級為右羽林統軍。太後多次當麵對宣宗說,你舅舅太窮了。意思是要皇上讓他舅舅仍然到地方上去任職,好搜刮民脂民膏,中飽私囊。皇上堅持自己的看法,依然不聽。他認為這樣的人下去當地方官,百姓暗無天日,嚴重影響政府形象,還不如多給他一些錢財吧。


    皇帝能做到這樣,在唐宣宗之前沒有哪一位君王能如此公正無私。韋侍郎能這樣不徇私情,也因為有一個公正無私的皇帝。


    宣宗無私心,還可以從下麵的事知道。


    有一個醫官想任鹽鐵補場官。鹽鐵是國家專賣的,是一個肥得流油的差事。兵部侍郎柳仲郢(讀營)說,醫官應該在醫術上精益求精,即使要提拔,應該補醫官。宣宗認為有道理,賜絹百匹,送他回去。


    還有一個醫生,一次宣宗胃疼,召來看病,幾天就好了。那醫生向宣宗求官,他沒給,隻讓鹽鐵使月給錢三千緡而已。


    涇原節度使挪用公款二百萬緡,被發現,受到查處。此人請求退贓,以家財償還。宣宗同意。但是給事中看了後,覺得此事必須查處,依次退回敕書。幾個諫官也上言應該處罰。否則太不公平。後來,宣宗按大家的意見。對此人降職處分,讓他任長史。


    宣宗是一位英明的帝王。


    司農卿韋廑(讀謹)想當夏州的節度使。有一個術士知道後,動起歪腦筋。他登門拜訪這一位韋姓官員,說自己善於醮(讀教)星辰,求官無不如意。韋官員相信了,當夜就設了醮。醮星辰在古代是一種迷信,祭祀神靈的保佑。術士說,你自己寫一個想要的官位。想什麽官位就寫什麽官位,寫皇帝也可以。等韋姓官員寫好,他拿在手上,突然仰天大呼,韋廑有異誌,令他祭天!


    韋姓官員知道這一下闖大禍了,出了一身冷汗,十分害怕。全家跪求術士開恩,哭著哀求,願山人賜百口之命!那術士見目的達到了。說你們自己看著辦吧。韋姓官員答應把家中的珍玩貨財全拿出來。韋姓官員明知道被訛詐,卻不敢吱聲,深怕朝廷治罪。


    術士得到這麽多錢。一夜暴富。因此,術士生活富足,衣冠光鮮。政府巡邏,相當於現在的派出所警員發現這小混混幾天不見,油頭粉麵,人模狗樣。懷疑他的錢財一定來路有問題,絕對是偷來的。把他當小偷抓了審一審就知道了。術士被抓,拷問哪裏發財去了。術士急了,像竹筒子到黃豆。隻好把訛詐的事情一五一十地交代出來。那些派出所的警察,從來沒見過這樣的事情。便逐級匯報上去,到宣宗那裏。宣宗感到此事實在是一個奇聞。術士實在可惡,韋姓官員也著實無知可笑。兩人都要懲罰!


    宣宗召來韋姓官員一問,這才知道是冤枉。對宰相說,韋廑是城南甲族,為奸人誣陷,不要讓獄吏難為他。立刻把這一個可惡的術士交給京兆尹,杖死。不過,韋姓官員也受到處理,貶官到永州,像柳宗元一樣,做一個永州司馬了。真是冤大了,虧大了。腸子都悔青了啊!


    宣宗貴為天子,卻很節省。有人知道皇帝十分節儉,提出取消元會。他同意。因此854年就沒有舉行元會。


    但是,宣宗在處理寺廟僧人這一個問題上是有責任的。


    851年,有一位進士叫孫樵,他上言,百姓生活辛辛苦苦難以溫飽,而如今社會上有那麽多和尚安坐華屋,美衣精饌(讀轉)。十戶人家一年辛苦,養不了一個和尚。過去武宗皇帝憤怒地把十七萬和尚趕出寺廟,才使天下一百七十萬生靈得以生息。如今宗室不修寺廟,那麽多和尚又要回到寺廟,你不能像武宗那樣除弊,但怎麽能讓他們死灰複燃呢?宣宗沒有采納。前麵說到,宣宗被武宗迫害,到了杭州,受到和尚照顧,此生難忘,能不對佛教情有獨鍾?


    宣宗年事已高,還沒立太子,在他迷糊好時候,那些太監立了唐懿宗。懿宗是一個徹頭徹尾的昏君,混蛋,把爹的積蓄用光。真是為宣宗可惜!


    宣宗在859年六月因為服用金丹,疽(讀局)發於背,八月去世。《資治通鑒》給予很高的評價:明察沈斷,用法無私,從諫如流,重惜官賞,恭敬節儉,惠愛民物。所以大中之政,訖於唐亡,人思詠之,謂之小太宗。他的三把火硬是燒出了唐朝的一線希望:“權豪斂跡”,“奸吏畏法”,“閽寺讋(讀哲)氣”。


    他登基之初就崇尚太宗的言行作為,麵對安史之亂、藩鎮割據、牛李黨爭、宦官專權之後千瘡百孔的局麵,勤儉治國,選拔賢才,勵精圖治,減少徭賦,使得朝政頗有起色,有了“中興”的局麵。


    宣宗時代,很值得唐朝驕傲的事情很多。


    首先,收複了秦州,即甘肅天水、固原和安樂。安樂即寧夏中衛。後又收甘肅的安西,新疆的伊州,即哈密。還有西州,即吐魯番。一共有十州。這樣,河西走廊的控製權被收回來,使吐蕃逐漸衰落,遷到嶺南。回紇也衰弱下去,朝廷派兵收複了河湟之地。名義上打通了絲綢之路。


    第二,“安史之亂”之後,孤懸於外的沙洲就是敦煌的軍民,在張義潮的帶領下,驅逐了吐蕃,次年重新歸附唐朝。


    第三,武宗時期的牛黨、李黨之爭公開化,白熱化,嚴重影響社會安定了。他十分重視科舉,這也是把武宗時期的權相李德裕貶為荊南節度使的重要原因。貶了李德裕,起用牛黨成員白敏中為相。延續了幾十年的李牛黨爭,最後以李黨失敗告終。而且,動作迅速,使牛黨的牛“書記”牛僧儒都感到幸運之星來的太快了,一時措手不及。李黨主要是些“紅根黨”“太子黨”,牛黨以科舉出身。不過兩黨均歸結為門閥製度為目的,隻是李黨本來就是門閥製度的得利者。


    還有,比如昭雪“甘露之變”,除了魁首鄭注和李訓之外的官員,一律平反。想根除宦官,但後來鑒於“甘露之變”血的教訓,沒能實施。


    醫官被殺


    宣宗去世沒有立太子,宦官立懿宗。宣宗喜歡夔(讀葵)王李滋,想立為皇太子,但他不是長子。長子是鄆(讀韻)王李凗(讀崔),就是後來被立的懿宗,故久不決。他對這個長子沒有多大的好感。李凗在做皇子的時候,一直都是戰戰兢兢的,宣宗也是終身沒有正式立後的皇帝。


    宣宗疾大漸,昏頭昏腦時叫來內樞密使王歸長、馬公儒、宣徽南院使王居方等人,跟他們講立李滋。而左神策護軍中尉王宗實、副使丌元實矯詔立鄆王為皇太子。不久,宣宗病死後,鄆王被宦官迎立為帝,是為唐懿宗。在位十四年,終年四十一歲。


    懿宗當皇帝,此時安史之亂已經過去百年了。


    事實正是如此,懿宗是個敗家子,大肆揮霍,把宣宗省吃節用勵精圖治創立的家業敗得幹幹淨淨。一個中興局麵就像一盞剛點亮的油燈,讓這個敗家子黑了,唐朝真正開始沒救了。(未完待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唐朝那些事兒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朝月清風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朝月清風並收藏唐朝那些事兒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