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僧儒是唐穆宗和唐文宗時代的宰相,他的兒子牛從任睦州刺史。回到京城入謝皇上,宣宗送他紫服。唐時的睦州府在浙江桐廬,後來宋朝範仲淹也在那裏做過官,有名的海瑞也留下了英名。前朝宰相李德裕是牛僧孺的死敵,兩派你都我,我鬥你,整整鬥了三十年。宣宗對他們為了私利,不顧政府形象的做派,看在眼裏,記在心了,很不喜歡此人。做上皇帝,一記把他貶到海南島,死在那裏。據餘秋雨先生《山居筆記》說,現在海南島還有李德裕的後代。


    他十分重視人才。上任後就想到白居易,但下詔時,白居易已經去世八個多月了。他寫了一首《吊白居易》的詩,深表懷念:


    綴玉聯珠六十年,誰教冥路做詩仙。浮雲不係白居易,造化無為子樂天。童子解吟長恨歌,胡兒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滿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悵然。


    他對優人十分嚴格。不讓他們任官職,不讓他們參與國事。前些年初中部編教材從《資治通鑒》選了一個故事,講的是樂工羅程。羅程的樂器奏得非常好聽,得到宣宗的喜愛。正因為如此,羅程驕傲霸道,為了一點點雞毛蒜皮的事,把人給殺了。自古以來,任何一個朝代,剝奪別人的生命權,都是要償命的。宣宗認為殺人抵命,天經地義,沒有什麽好說的,殺了就是了。那些平時跟羅程一起的同事向皇上勸諫,希望能網開一麵。一天,等皇上來聽奏樂,他們把羅程的琴放在羅程坐的位置上,希望宣宗看到琴,能想起羅程的好。從輕處罰他。宣宗知道這些人的意思。他對這些優伶說,各位愛卿,你們看重的是羅程的技藝。他看重的是國家的法律。他殺了人,還能寬貸嗎?最終殺了羅程。還法律一個公正。


    雖然宦官沒有得到特別的壓製,但還是有態度的。一個宦官見到宰相鄭朗,沒有下馬。宣宗知道到此事,下詔剝他的官服,配給南衙當賤役。他又製定一條政策,凡是節度使有罪,監軍連坐。唐朝藩鎮部隊朝廷派官員去當監軍,擔任監軍的都是宦官。


    他不止對身邊的人要求嚴格。就是對自己的親人也不例外。


    兩次許配公主的故事很有名,也是曆史上非常少見的。原來永福公主已經許配給於琮(讀聰),後來又收回聖旨。宰相不明原因,問皇上何故變卦了。他說,近日跟這個女兒吃飯,她有點不高興,竟然對著爹把筷子折斷。這樣的性情,怎麽能到士大夫家做媳婦呢!當即傳旨,令廣德公主嫁給於琮。永福公主眼巴巴看著自己的妹妹成了自己的代理。廣德公主是懿宗的姐姐,在後來唐懿宗時代。丈夫被懿宗的駙馬韋保衡陷害流放到邊地,願意跟著丈夫走。881年卻被黃巢殺害。


    大女兒萬壽公主,下嫁起居郎鄭顥。按常例。要用銀箔裝飾婚車,他說,用銅裝飾吧。結婚雖是大事,但也隻是一個形式。一個人婚後生活好差,夫妻生活是不是幸福,跟婚禮的檔次高低沒多大關係,能省就省吧。他還告誡女兒,到夫家要嚴守婦道,不得輕視夫族。有一回。駙馬鄭顥的弟弟生病,宣宗派中使去探望。中使看望病人後回去匯報。宣宗特意問公主是不是也在那裏。中使說她到慈恩寺看戲了。宣宗一聽,怒道。難怪士大夫不願意娶公主為妻,至今方知其情!命人把公主叫來,當麵斥責。公主見父皇大怒,嚇得連忙請罪。以後再也不會出現類似的事情了。


    2.記憶超群


    宣宗還在做公子的時候,差點被殺。關於這件事情,韋昭度《讀皇室運尋》和令狐綯(讀韜)的兒子令狐澄《貞陵遺事》這兩本書都有記載。武宗為了爭奪皇位,讓人把他自己的親叔叔抓起來,浸在宮內廁所裏。有一位叫仇公武的宦官有心搭救,假意殺死他,用破席子包起來,送出皇宮,才活下來。出宮後當了三年和尚,武宗去世,宦官把他請出來當皇帝。令狐綯跟宣宗同時期人,他兒子生活的時期跟武宗也不遠,而韋昭度在昭宗時期當過宰相,可信度應該很大。。


    傳說宣宗喜歡唱《菩薩蠻》,令狐綯密令溫庭筠撰寫新詞以進。溫庭筠的詞以及敦煌曲中,《菩薩蠻》一調用的最多。《菩薩蠻》是那時長安城裏的流行歌曲,宣宗可能是《菩薩蠻》近乎瘋狂了的粉絲。


    溫庭筠是晚唐詞人,五百首《花間集》集中了溫庭筠等十八家“詩客曲子詞”,他的詞居首。他的《菩薩蠻》共有十八首,第一首:


    “小山重疊金明滅,鬢雲欲度香腮雪。懶起畫娥眉,弄妝梳洗遲。照花前後鏡,花麵交相映。新貼繡羅襦,雙雙金鷓鴣。”


    寫一個女子一夜候人不至,第二天出現在嚴莊相待的場麵,全是無聲的鏡頭。優秀的詩詞的意象還有多向性,也可說是生活中的怨婦,也可以說暗喻一個懷才不遇的士子。但不管寫什麽意象,那種失望而孤獨之感,借助了動作與服飾暗示出來,筆法細膩。


    關於令狐綯,李商隱進士考失敗,說是他從中作梗所致,諷刺令狐宰相“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鵷雛竟未休”。


    五代《中朝故事》和《北夢瑣言》以及陸遊《避暑漫鈔》也記載他南逃江南,遁入空門的事情。宋初曾經有人說他到過杭州。杭州佛寺齊安禪師很看重他,也很好地照顧他。宣宗即位後,齊安已經去世。宣宗賜寺名,諡齊安為悟空大師,還有詩哀悼。此外,他還遇到黃棨大師,有一段公案“黃棨禮佛”:大師問他,不看佛術,不看法術,不看眾術,長老禮拜當何求?他要求各地改尊道教為佛教,恢複了武宗時期嚴禁的佛教。到處造寺廟。增加了許多僧人,給國家增加了繁重的負擔。這一點,後來五代後期是周郭威就比他好了。郭威即位次年。廢除天下佛寺三千三百三十六座,又毀天下銅佛像鑄錢。


    武宗去世之前沒有立太子。但要說讓他當皇帝,他自己都不相信。在他人生迷迷糊糊渾渾沌沌的時候,宦官馬元贄見武宗不能視事,立他為皇太叔。不久,武宗去世,他即位。他是唐朝唯一一皇太叔繼任的皇帝。


    為什麽說他連自己都不相信會當皇帝呢?


    古代之體製,不論德才,即位的首先是嫡親長子。宣宗不是正宮娘娘生的。自然拿不到這一張選票。自然是哥哥當皇帝,就是武宗。武宗去世,皇子繼位,那他更加沒希望。再說,小時候他就像一個啞巴。大家跟大家一起玩,誰都興高采烈,顯示皇家子弟的宏富性格。他卻傻呆呆的站在一邊,不說神情落寞,至少是目光呆滯,幾乎不說一句話。他的哥哥文宗到十六宅玩。跟皇哥哥沒有什麽話。文宗見這一個傻瓜弟弟,常常笑話他是一個什麽都不懂的愚童。就像安徒生童話裏的醜小鴨,誰都笑話他。誰都欺負他,誰也沒把他當回事。倒是成了宮中達官貴人的飯餘茶後的開心果。


    宣宗當了皇帝,不像他的那些前任,碌碌無為,他要做一番事業。為祖宗基業,做了不懈的努力。他勵精圖治,每天把工作安排得滿滿的。不但過問國家大事,還常常關心身邊的人。他的記性非常好,宮裏的搬運叔。劈柴伯,廚師娘。燒火嬸,保潔哥。看門弟,保育姐,端茶妹的名字他都記得清清楚楚。對這些人,他都能根據其特長愛好安排工作,沒有什麽差錯。有時候,有些下麵報上來的獄吏姓名,凡五品以上的官員,要宰相府抄寫一份名單和簡曆給他。放在桌上,有空就看看,一覽皆記。甚至賬本上的字都記得一清二楚。


    有一次,一位內庫官員清理倉庫裏受汙損的布匹,在報告單上誤將“漬”寫成了“清”,樞密承旨孫隱以為皇上不會看,讓它錯在那裏吧,沒有改過來,就這樣報上去了。後來中書再匯報這事,寫的卻是“漬”。宣宗知道後很生氣,把孫隱交給有關部門,按擅自改動奏章罪論處,貶到外地。宣宗的記性在君王中是極其罕見的。《資治通鑒》對他的好記性特別做了大量敘述,敘述所至,溢美的流露,意在向後人交代宣宗是一位勵精圖治的皇帝。這在曆史上是非常少的。


    《資治通鑒》還記敘了下麵兩件事,告訴大家宣宗跟太宗一樣,十分了不起的皇帝,稱之為小太宗。


    像很多君王一樣,宣宗也喜歡打獵。一天,在苑北田獵時遇到幾位樵夫。他想了解一下當地的情況,於是把樵夫叫到身邊,問他們哪裏人。樵夫們告訴宣宗,他們是涇陽縣人。宣宗又問他們當今的縣令是誰,為官清廉不清廉,為政作不作為,百姓生活怎麽。


    樵夫們告訴宣宗,縣令叫李行言,為政清貧廉潔,對百姓很好。這些年來,涇陽縣百姓安居樂業,生活好多了。不隻如此,他們的父母官身上有一種精神,感動了全縣人民。


    宣宗非常好奇地說,請說說是一種什麽精神。


    樵夫們說,起初,他來縣裏任職的時候,就已經有幾個強盜禍害鄉裏,無惡不作,百姓深受其害,苦不堪言。李行言知道後,說堂堂***,皇上英明,豈能讓這等無法無天的畜生橫行!即刻派出快捕去抓,可是,這幾個強盜聽到風聲,躲起來了。後來暗中偵查,獲知那些強盜藏在一個軍人家裏。


    可是,要到軍人家去抓捕,這在以往的縣令是不敢的。李行言非常生氣,管你是什麽人,下令搜查。縣裏的一班快捕去了,軍人把他們攔在門口,十分抓狂,竟然拒不交出犯罪嫌疑人。軍匪結合,氣焰囂張,是誰都沒辦法的事。李行言得到匯報,豈能這麽囂張!親自帶著人馬,趕到軍人家,把那些強盜抓了起來。強盜橫行,跟這個軍人關係大著呢。縣令按窩藏罪,把軍人抓了起來,依法處死,滿門抄斬。涇縣從此太平,百姓安居樂業,“黃發垂髫並怡然自樂”。!


    宣宗當時就記住了縣令的名字,回京後把“李行言”三個字寫在紙上,貼在房間裏的柱子上。到十月,見有機會,就提拔李行言為海州刺史。李行言入朝向宣宗謝恩時,宣宗賜給他金紫衣裳。並向李行言說,你知道為什麽賜給你紫衣嗎?李行言一雙正直的眼睛對著皇上看,搖搖頭說,皇上,下臣不知道。唐宣宗即命左右取來貼在寢殿柱子上的貼文,給李行言看。李行言這才知道在涇陽給百姓做了實實在在的事情,皇上也知道了。如今他任海州刺史,是皇上欽定的。海州即今江蘇連雲港,夏商時期屬九州之一的徐州。春秋戰國時期,先屬魯後屬楚,叫“郯(讀壇)國”。


    李行言所領導的那個涇陽縣在陝西八百裏秦川的腹地,南距長安約五十裏地。此處是關內膏腴之最,有關中“白菜心”的美名,南臨渭河和涇河。唐德宗、宣宗去世都安葬在那裏。三打白骨精的孫悟空原型就是涇陽人,國民黨著名人士、書法家於右任也是涇陽人。


    第二個故事,也是在打獵時微服私訪時了解到的。他在渭州打獵,路經醴(讀禮)泉。跟班的官員了解到有幾十位老人在祠裏求佛。皇上派人去一問,原來,這裏的縣令要離任了,他們到州府去請求上級領導把他留下來,繼續擔任縣令,沒有得到答複,隻好來求佛爺,保佑他能繼續留任。皇帝十分感動,問他們為什麽要他繼續擔任縣令,縣令叫什麽名字。這些老人告訴宣宗,叫李君奭(讀是),他當縣令,政治清明,百姓幸福平安,所以求菩薩保佑,讓他再做幾年父母官。


    皇上聽後笑笑,便記住了這個縣令的名字。


    那些老人並不知道問他們的人是當朝皇上,但沒有想到的是,求佛還真求到佛爺了。皇上也好像記住李行言的名字一樣,離開了醴泉。回去照樣寫在紙上,貼在寢宮。隻等有了機會,給他提升。(未完待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唐朝那些事兒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朝月清風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朝月清風並收藏唐朝那些事兒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