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心無大誌,卻十分刁蠻,又很愚笨的家夥心想,你朱溫逃了,那先收拾你的守兵。他集合全軍,傾巢出洞。那氣勢,千軍萬馬,旌旗遍野,人亂馬嘶,壯觀非常。似乎跟當年鄭畋打黃巢的宰相尚讓一樣,在陝西的西麵、岐山腳下、周天子發祥地鬧出一些大動靜。


    朱溫聽說消息,暗自高興,嘲笑李茂貞。他下令兵甲伺候,早早等著李茂貞自投羅網!李茂貞就像養肥了的年豬,等著朱溫宰殺了。他又派幾百人守住鳳翔城門,等到李茂貞兵到,百營俱出,驅兵追趕,如驅豬羊,猛殺亂砍。李茂貞登時傻了眼,知道上當了,但是,進退失據,“自蹈藉,殺傷殆盡”。司馬光短短七個字,把李茂貞嘲弄一番。


    李茂貞不甘心失敗,再次出兵,當然還是落荒而逃,失敗回城。朱溫招降鳳翔軍,鳳翔軍知道跟著李茂貞沒出路,便相計著從城牆上爬下去。有的用繩子爬下來,有的讓出城的搭人梯下去,什麽方法都用,不一而足。逃掉的士兵不勝其數。李茂貞知道自己的兵跟朱溫有密約,要是再不出招,要逃光了。於是,改變防禦地,增加兵力加強防守。朱溫兵冒雪攻打李茂貞的鄜城,城上城下互相詬罵,你罵“劫天子賊”,他罵“奪天子賊”。兩個歪人,口水之戰,猶如三歲稚童,但都罵得沒錯。


    冬天,經過朱溫這麽一折騰,鳳翔城內一片蕭條。“大雪,城中食盡,凍餒死者不可勝計;或臥未死已為人所剮。市中賣人肉,斤直百錢,犬肉直五百。茂貞以狗肉侍禦膳。上賣衣以用。”《資治通鑒》用了這些文字。像一位目睹當年情景的老人向讀者做一次客觀冷峻的描述。


    鳳翔城裏都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唐昭宗被害苦了,沒值得同情;老百姓害慘了。甚是悲憫。


    十二月,李茂貞支持不住。派人跟朱溫談判求和。朱溫同意他投降,更名周彝。他本來叫宋文通,茂貞這個名字是僖宗賜給他的。


    此時,李茂貞的地盤被朱溫和王建瓜分了。山南州歸了王建,關中諸鎮歸朱溫。他隻有坐守孤城,枯坐油燈,回想一生作孽曆程的份子了。


    李茂貞失勢,難再挾天子以擴大之間的勢力。他擔心朝廷跟他清算罪行。把責任推到韓全誨身上,說他是主謀。從他的所作所為看,他什麽都不缺,就是缺德。此人毫無擔當,廉恥全失,狡猾凶殘如狼,政治生命就這樣油燈耗盡了。


    昭宗聽李茂貞的話,殺了韓全誨,又斬假子李繼誨、李彥弼等十六人。李茂貞不惜出賣給他賣力的老朋友,老部下。洗脫自己身上的汙垢。他派人跟著他的趙國夫人到朱溫營房,帶上韓全誨等人的頭顱,臉不紅心不跳。說責任全是這十六人:“向來脅留車駕,懼罪離間,不欲協和,皆此曹也。”還要天子出麵說:“今朕與茂貞決意誅之,卿可曉諭諸君以豁眾憤。”在自己政治生命危急時刻,從部下的鮮血中泅渡過去了。看官,曆史上是有那麽一些厚顏無恥的人,但李茂貞算是最不要臉的。


    但是,朱溫覺得李茂貞殺部下還是不解恨。李茂貞當然看出來了。於是跟昭宗說,是崔胤從中挑撥朱溫攻擊鳳翔的。要是朱溫不攻鳳翔。也不至於皇上這麽狼狽。他要昭宗把此人召來,意圖把責任推給別人。以緩和朱溫對他的攻擊。於是,他再三催促崔胤前往鳳翔。崔胤哪裏會去?他不傻,怎麽能給李茂貞這老賊墊背呢?


    李茂貞已經沒實力,誰會理睬?李茂貞沒辦法,自己親自寫了一封信,措辭十分卑遜,低三下四。崔胤更是不去。


    朱溫也召崔胤到他的駐軍地同州,也就是大荔縣。大荔縣在渭南市北,南距長安約三百裏路。他要崔胤證明他攻打鳳翔是出於無奈,因為,昭宗在鳳翔,攻打鳳翔,有欺君罔上的名聲。崔胤開始不去,朱溫說他不認識天子,須公來辨是非。綿裏藏針,話中有話,大耍當年蕭縣街頭巷陌的流氓匪氣。崔胤知道朱溫更是一個流氓惡棍,去是死,不去死得更難看,便硬著頭皮去了同州。


    朱溫對李茂貞可不客氣,有空就襲擊鳳翔兵。昭宗看他撕毀和談,擅自軍事行動,眼中沒有天子,十分生氣,責備他。其實,昭宗也隻是掛虎皮拉大旗罷了,如今的朱溫還聽你訓導不成?他已經不再是蕭縣街頭的要什麽沒什麽的小混混,現在他腰杆挺了呢!朝廷為了給天下人看看威風,下令誅殺鳳翔官員七十二人。朱溫沒有經過朝廷許可,自行誅殺鳳翔官員九十人。清算後,天子到了朱溫軍營。一百六十多官員有罪的無辜的,都在朱溫和李茂貞的傾軋下丟了腦袋。此時,昭宗保護臣子卻沒有一點招數了。


    見到昭宗,朱溫假惺惺地叩頭痛哭流涕,一副老的樣子。昭宗知道朱溫是一個一流演員,也假惺惺地哭了。他討好朱溫說,宗廟社稷,全依靠你了。他和唐朝宗族能再生,也是全靠你全忠啊。說完,親自解下玉帶賜給朱溫。過了幾天到了興平,東距離長安不到百裏。看來昭宗沒有到大荔縣朱溫的駐軍大營。


    快到長安,朱溫拉著皇上的韁繩,一邊走一邊哭。這樣走了十多裏路,才放開馬韁繩。看到這情景的人,都認為朱溫是一個大忠臣。


    到了長安,朱溫趁機殺了宦官第五可範等七百多人。第五是百姓家姓之一,早在春秋時期就有的,還有姓第十的。不是所有的宦官都不好的,顯見朱溫是個惡棍。那兩天,長安城裏“冤號之聲,徹於內外”。


    這一次,朱溫得到了很多資本:天子授予“回天再造竭忠守正功臣”。得到副元帥的職務。不久,回到汴州之前,留下侄兒朱友倫擔任護駕指揮使,以便監視天子的動靜。朱友倫是他二哥朱存的兒子。後來。在一次擊球玩樂時,自己不小心從馬上摔下來摔死了。朱溫認為是崔胤害他的,便殺了崔胤。這是後來的事情。暫且按下不表。


    曆史上也有同樣的故事:公元前307年,秦武王因為喜歡比力氣。大力士猛說、烏獲和任鄙因此官位升得非常快。一天,跟大力士烏獲和任鄙比賽舉鼎,“絕脈而薨(讀哄)”,也就是用力過度,秦武王突然死了。結果,“族猛說”一家。


    走的那天,皇上在延喜樓賜宴,還寫了一首《楊柳枝》送給朱溫。昭宗的文采跟他的爺爺宣宗一樣。都是十分出彩的。


    關於宦官,司馬光用了長達五百多字,控訴了那些宦官的可惡可恨的嘴臉,以及他們迫害宰相大臣、危害國家的罪行。


    唐明皇違反了太宗的規定,重用宦官,到了肅宗時的李輔國,把天子看成丟棄在一旁的破衫。以及代宗時的程元振、魚朝恩對有大功的老將郭子儀、李光弼、仆固懷恩都進行迫害。後來的仇士良、田令孜、楊複恭、韓全誨更是氣焰囂張,把天子當做門生。連被司馬光十分推崇的小太宗宣宗,對宦官也隻能開一隻眼,閉一隻眼。宦官的危害。導致僖宗兩次逃到四川,才使得李茂貞產生不臣之心。後來的明朝的魏忠賢算是大太監了,封九千歲了。但崇禎皇帝上台,就把他滅了。在唐朝,魏忠賢可以說是一個看門的而已。


    簡單地說,宦官始於明皇,盛於肅、代,成於德宗,極於昭宗。司馬光用了《易經》的話“履霜堅冰至”總結了唐朝衰敗的原因。意思是說,唐朝的宦官控製中央政權不是一天兩天形成的。他提醒治國者:“為國者防微杜漸,可不慎其始哉”!


    前麵說到皇上出奔到華州。朱溫就請皇上遷到洛陽。皇上沒同意,但朱溫已經讓張全義。就是那個戴綠帽子的原名叫張宗奭修洛陽宮等待。遷都洛陽隻是時間問題。華州在渭南市東麵,靠近山西了。


    到此時。也就是902年,朱溫氣候已成,昭宗的詔書常常成為一紙空文。昭宗被逼,又派人獎賞朱溫,賜朱溫李姓,要他跟李茂貞認兄弟。朱溫都覺得好笑,現在還要你賜姓?再次拒絕。


    被迫離京


    903年,李茂貞殺了宦官韓全誨等二十人,跟朱溫和談,讓朱溫帶走昭宗。朱溫把昭宗帶回長安,皇上從此成了傀儡。這是朱溫篡唐最關鍵的一步,這個碭山混混終於看到了天下第一寶座的一角。昭宗深知自己的境況十分糟糕,對朱溫唯命是從。


    從李茂貞那裏回到京城長安,昭宗開了慶功會,表彰那些“解救”他的人員。朱溫在長安大搖大擺,活像當年的聞名蕭縣的小混混,越發抓狂。他受到大力嘉獎,被賜“回天再造竭忠守正功臣”。昭宗受到朱溫和崔胤脅迫,讓十一歲的幼子為諸道兵馬元帥,朱溫任副元帥,又進爵梁王,為他篡唐鋪上最後一個基石。崔胤為司徒兼任侍中。


    崔胤借朱溫的勢力,狐假虎威,專橫跋扈,把天子的動靜全都告訴朱溫。朝廷內外,誰都害怕他。


    昭宗用韓偓(讀握)做宰相,朱溫不同意,反而把韓偓貶到濮州當司馬。濮州在山東鄄(讀絹)城。走之前,昭宗擔心他,秘密跟他告別。他跟昭宗說,這人不同於別的人了,現在自己能被貶,死在外地算是幸運的了。隻是不忍心見到皇上遭到弑殺之辱啊!從韓偓的話可以知道,昭宗的處境萬分危險。


    韓偓才華橫溢,是晚唐著名詩人,被尊為“一代詩宗”。“千村萬落如寒食,不見人煙隻見花。”十歲時,曾即席賦詩送其姨夫李商隱,令滿座皆驚。


    在李茂貞挾持天子到鳳翔的900年,宦官頭子左右神策軍中尉劉季述發動宮廷政變,廢昭宗,立太子李裕為帝。韓偓協助宰相崔胤平定叛亂,迎昭宗複位,成為功臣之一,任中書舍人,深得昭宗器重。因此,多次想立他為相,他都力辭不受。


    朱溫挾天子回長安後,韓偓見朱溫比李茂貞更為驕橫,心中甚感不滿。一次,朱溫和崔胤在殿堂上宣布事情,眾官都避席起立,隻有韓偓端坐不動,稱“侍宴無輒立”,因此激怒了朱溫。朱溫一則惱怒韓偓無禮,再則忌諱他被昭宗寵信,參與樞密,擔心對自己不利,便借故在昭宗麵前指斥韓偓。崔胤一貫聽從朱溫的旨意,當然不會主持正義。朱溫本來就想把韓偓置於死地,幸虧經過京兆尹鄭元規勸阻,才從輕處理,被貶為濮州。不久,又被貶為榮懿縣尉。此地在貴州桐梓。接著再貶為鄧州司馬。鄧州在河南鄧縣。後來攜家到福建投靠王審知,終老閩南。他有《翰林集》等存世。韓偓離京,導致昭宗左右沒有一個親信。


    朱溫遍插親信,“黨布列遍於禁衛及京輔”,其中長子朱友裕為鎮國節度使,朱溫才要求回到汴州。朱溫離開那天,崔胤送他到霸上。李克用知道朝廷大勢已去,但無法抗衡。


    朱溫殺了宦官五百多人,架空昭宗,讓昭宗成了一個睜眼瞎,為他順利取而代之鋪平道路。


    904年正月,昭宗就像被剪斷翅膀的鳥,沒有一點辦法對付朱溫。昭宗最後一次離開長安,也是永遠離開長安,被迫前往洛陽。當昭宗到了華州時,老百姓知道後,夾道迎接,歡呼萬歲,聲動山川。昭宗淚流滿麵地說,不要喊萬歲了,朕不再是你們的主了。又對他的侍臣說,如今漂泊,不知最後落到哪裏啊!那些大臣隻是低聲哭泣,為李唐天下撒下一掬悲苦的眼淚。路人見到此情此景,無不失聲痛哭。


    李克用、李茂貞、王建、楚王趙匡凝、吳王楊行密聽說天子被挾持到洛陽,都想起兵討伐。但這些人都很難統一,聯合討伐成了一句空話。似乎演繹了戰國初年,山東六國攻打秦國統一指揮而最後沒有失敗的曆史。


    四月,昭宗到了洛陽。(未完待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唐朝那些事兒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朝月清風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朝月清風並收藏唐朝那些事兒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