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據支謨墓誌銘記載:“王仙芝陷荊襄,朝廷發諸州兵討捕。國昌遣劉遷統雲中突騎逐賊,數有功。”看看吧,就連對沙陀李克用素有成見的支謨家族都實事求是的評價他們“逐賊,數有功。”
雲中即是雲州、即是大同軍鎮的治所。在段文楚接任大同防禦使之後,李克用擔任雲中守捉使、兼沙陀部落副兵馬使(擔任兵馬使的是一個叫李盡忠的人),駐守在蔚州。
我推測,支謨墓誌提到的“國昌遣劉遷統雲中突騎逐賊”,實際是李克用派遣去的。後來的事實也證明,從這時候開始,李克用在沙陀部落的號召力,正在逐漸取代其父李國昌的地位。
乾符三年(876),一個唐史上著名的大事件,似一陣狂飆席卷代北,把李克用瞬間推向風口浪尖,也不管他有沒有這個思想準備,這就是命運!從此,李克用開始了命運多舛、雄渾跌宕、叱吒風雲的傳奇人生!
有一個人物正處於這一事件的聚焦點,他的名字叫段文楚。
段文楚在曆史上的名氣不是很大,但、說到他的爺爺,大家就耳熟能詳。他乃是大唐鐵骨錚錚的忠臣義士,其圖像赫然高掛淩煙閣。他曾經隨名將高仙芝揚威中亞,他也曾為了嚴肅軍紀、處決了郭子儀兒子部下的十餘名士兵,而傳為美談。後來在朱泚僭位時,不肯為其效力、罵賊而死。《正氣歌》中的名句“或為擊賊笏,逆豎頭破裂。”說的就是他,文天祥在詩中把他列為自己十二個光輝榜樣之一。他就是段秀實!
大同防禦使段文楚還兼有一個讓人看著咽口水的職務:代北水陸發運使(相當於現在的省交通廳長)。可段文楚這倒黴催的,上任伊始就碰巧趕上了百年不遇的自然災害。史書對此惜墨如金,隻有簡短的一句:“代北饑荒,漕運不繼。”。
這“不繼”二字。大概有可能是朝廷的救災物資籌措不到位,也有可能是某種原因使水路阻塞。總之,段文楚隻能依靠自力更生、艱苦奮鬥。別無他路。“水陸發運”這個令多少人羨慕不已的肥差,如今反倒成了他的累贅。
在與判官劉漢璋等人商議之後。段文楚決定在大同軍中削減開支——主要是削減軍人的工資、衣物、糧食。在這種情況下,作為一個領導者,不僅需要帶頭吃苦,而且思想工作要跟上。
我認為段文楚應該先召開動員大會,向幹部戰士闡明當前的形勢,廣泛宣傳節衣縮食的深遠意義——也就是為了自救,讓大家都能活下去。可是他工作方法也太簡單了,隻知道依賴嚴刑峻法。殊不知在那個年代是行不通的,並且危險係數也是極高的。
大同鎮的軍人們對這一措施是什麽反應?有人理解,也有人不理解,甚至有人心懷怨恨。這原本是很正常的事,然而,這種看似正常的事一旦被野心家所利用,就極易醞釀成一場可怕的政治風暴——兵變!
在唐朝中後期,不安分的驕兵悍將隨處可見、一抓一大把。很不幸,段文楚的部將李盡忠、康君立等人正是屬於這一類。《資治通鑒》記載:“雲州兵馬使李盡忠與牙將康君立、薛誌勤、程懷信、李存璋等謀曰‘今天下大亂,朝廷號令不複行於四方。此乃英雄立功名富貴之秋也。吾屬雖各擁兵眾,然李振武功大官高、名聞天下,其子勇冠諸軍。若輔以舉事。代北不足平也。’眾以為然。”
簡而言之一句話:就是利用李克用的神武,割據代北,成為水泊梁山式的山大王。李盡忠速派康君立帶著十幾個隨從連夜從雲州出發,去蔚州麵見李克用。對他講述了段文楚如何減扣軍餉、濫用刑法,以及軍中的不滿情緒。最後他說:“此時起兵正當水到渠成,我們哥兒幾個在雲州搞了一個民意調查,你猜怎麽著?弟兄們一致推舉你為新一屆的大同節度使,從今往後,你就是我們的大領導了。嘿嘿!”。
李克用正色道:“天子在。國家自有典章律令,切不可把叛逆當兒戲。”
康君立閃著狡黠的目光說:“主公差矣。都什麽年代了?難道你看不出來,全大同軍民都是你忠實的粉絲!在我心目中你就是周傑倫、貝克漢姆。啥時候見過周傑倫、貝克漢姆拒絕和粉絲們合影留念來著?事到如今,大帥你可不能寒了眾弟兄們的心啊!”
李克用低頭不語,他似乎聞到了其中的火藥味,暗自盤算:我若不答應,他們會收手不幹嗎?這是不可能的!萬一和他們打起來,自己有多少勝算?真心沒把握!我彪悍的沙陀兵馬有一部分在李盡忠手裏攥著,還是先拖住他們在說吧。
想到這裏,李克用裝作無可奈何的樣子:“我父親在振武,要幹、我也得先稟告父親一聲才行。”
康君立一聽急了,說話也期期艾艾:“哎、哎呀!現在民意凋查都搞、搞過了,你以為還有、有秘密可言嗎?遲則生變,刻、刻、刻不容緩!等你往返千裏去稟告、稟告你父親,我們這幾個家夥的腦袋早已掛在雲州城頭上了。
說完、康君立觀察李克用的臉色,看不出有什麽反應。接著又說:“我的腦袋反正也不值幾個錢,丟了也就丟了,可主公你不一樣。現在在雲州城裏大街小巷,連三歲小孩都知道,大同未來的節帥是李克用。你不幹,你以為朝廷會信麽?再說了,混上節度使之難、難於上青天,如今送上門來了,你卻像扔一件破衣服似的。可惜啊!英雄蓋世,甘願當小小蔚州一菜鳥。”
康君立的激將法果然奏效,幾句話就把李克用給打動了。他長歎一聲:“康兄,我可被你們害苦了,不過我有個條件,答應便罷,若是不答應。一切皆無可能。”
康君立一聽有戲,忙問:“主公你盡管說,什麽條件?”
“你們不得傷害段文楚和他手下人的性命。都交由我來處置,如何?”
康君立暗自思忖:這是何意?莫非他想留退路不成?暫且不管它。先讓李克用起兵。於是就說:“這沒問題,你就等著我們的好消息吧。”說完、告辭,匆匆回雲州向李盡忠複命去了。
從裏屋走出一位嫋嫋婷婷、相貌端莊的少婦,她是誰?是李克用在上個月、大年前夕娶過門的正室妻子,她的名字史無記載,隻稱劉氏。見李克用蹙額愁眉的樣子,她淡淡一笑:“這事,我剛才都聽到了。看把你這大丈夫給愁的。”
李克用說道:“我也算是李唐宗室的人了,天子待我們家族不薄。叛逆,非我所願也!”
“難道夫君真要學雷鋒?”
“那倒不是,畢竟節度使的官職實在太誘人了,所以很糾結呀。親,你有什麽好主意?”
“康將軍說的不無道理,錯過這個機會,你這個守捉使猴年馬月才能夠熬成節度使?不過,我們得想個兩全之策。這樣行不?到事發之日,我們先別急著進雲州城。就駐紮在城外,讓李盡忠將段文楚他們押解過來。然後,我們派一得力之人率一隊精騎護送段文楚去長安。向朝廷說明情況。我們入城之後,就耐心的靜候佳音吧。”
“什麽佳音?”
“這還用問,你不想要皇帝的敕書和大同節度使節鉞麽?”
李克用頻頻點頭稱是,既然阻止不了造反,也隻好退而求其次——和平接班。他心裏舒坦了許多,摟著劉氏卿卿我我好一陣子,有磨蹭到裏屋去那啥……
李克用是一個有文化的青年,他“自幼熟讀經史,長成亦有權謀。”他與宋江所處的時代不同。卻有著相似的經曆,走的都是由造反到招安的路子。也算是殊路同歸吧。但他倆最終的結局則大相徑庭,李克用是善終的。因為他生在唐朝。
康君立回到雲州城,向李盡忠作了匯報,幾個人商議好了行動方案。
段文楚注定是在劫難逃,牙兵是防禦使衛隊,他們想捉拿自己的長官,還不是如同探禳取物?這一天的夜晚,康君立等牙將帶著一群牙兵凶神惡煞地撲向防禦使府衙。府衙內那幾個侍衛,一見到他們就放下武器,段文楚及以下機關幹部很快成了階下囚。
李盡忠派人到蔚州通知李克用,速來雲州城主持政局。
乾符四年(877)二月,代北,這是一個初春的早晨。天上飄舞著雪花,放眼望去,崇墉百雉、山川原野到處都披上厚厚的銀裝。李克用留下一部分士卒守城,帶著蔚州守兵數千眾頂風冒雪、趕往雲州。一路上招兵買馬,及至雲州城下,部眾已達萬人。
李克用按原定計劃,屯兵於鬥雞台(大同奚望山)下。初六,李盡忠派人送來帥府的兵符印信,請李克用自任大同防禦使留後。初七,李盡忠、康君立等人用刑具將段文楚和判官柳漢璋等五人押至李克用的營帳前。
營帳前,臨時搭建了一座帥台。帥台前,旌纛揚天、鼙鼓動地。李克用端坐在台上,十餘名赳赳武夫站立兩邊(此時還沒有十三太保)。李盡忠立於台下施禮道:“稟大帥,囚犯段文楚一行五人帶到,請予以處置!”
他話音剛落,身旁康君立用力一揮手,隻見五把鋥亮的大刀齊刷刷的舉起,刀光閃處,五顆血淋林的人頭滾落在雪地上。
李克用還沒來得及張口說話,就被眼前這一幕驚呆了,腦子裏“轟”的一聲,一片空白。當他回過神來,這才意識到,原來自己在李盡忠、康君立麵前簡直是“小巫見大巫”。現在,我李克用擅殺國家大臣、忠烈之後的惡名,怕是跳進黃河也洗不清了。
看著他兩人臉上不易察覺的微笑,李克用氣得半響說不出話來。沉寂良久才說出一句:“放肆!爾等意欲何為?”
李盡忠的回話早就想好了:“請恕末將魯莽,段文楚貪贓枉法、天怒人怨,不殺無以服眾。屬下恐大帥心存婦人之仁,故出此下策,實乃不得已而為之。”
這冠冕堂皇所包藏之禍心,李克用何嚐不知,但他必須麵對現實。段文楚的腦袋已經掉了,人死不能複生,事已至此,多說無益。就隻當李盡忠說的是肺腑之言吧,剛而不柔易折,妥協不一定是軟弱的代名詞。
兩天後,李克用進入防禦使府衙處理事務。並以大同鎮全體官兵的名義上疏朝廷,請求政府要員們認真傾聽代北人民的呼聲,正式任命李克用為大同節度使(注:防禦使和節度使隻是名稱不同,其級別、職權都一樣。)
然而,不僅李克用的手下用行動對他說、不!這一次,以十六歲天子李儇為首的大唐中央政府,也一反對藩鎮忍讓之常態,倔強地對李克用說、不!並且針對代北的叛亂,打出了一整套反製的組合拳!
李盡忠、康君立他們笑了,笑的很開心,黑鍋,輕而易舉就放在了李克用的背上。李儇在詔書中說:“段文楚若實刻薄,自結怨嫌,但可申論,必行朝典。遽至傷殘性命,刳剔肌膚,慘毒憑淩,殊可驚駭!忠烈之後,節義之門,致茲橫亡,尤悚觀聽。”
看看,皇帝對此二人的“傑作”是深信不疑。
“三人成虎”!關於李克用如何殘殺段文楚的傳聞,如空穴來風,迅速傳遍了代北、關中、乃至全國。聒噪最積極的自然少不了有支謨家族的人,在他們心裏,早就問候李克用八輩子祖宗多少遍了。不為別的,隻為他曾經嬉鬧防禦使公堂。支謨墓誌雲:“朱邪克用屠防禦使一門,率鹽泊川萬戶。”
早在幾年前,人家就已經入了唐室屬籍,姓李了。而支謨家族的人卻對他們的皇族身份視而不見,仍稱呼“朱邪”,其小肚雞腸,莫過如此。
大同事變的消息和李克用炮製的請願書,連同李國昌言不由衷的上疏,幾乎在同一時間傳到長安。當時,僖宗李儇正在大明宮旁邊的馬球場,進行激烈的馬球比賽。(未完待續)
雲中即是雲州、即是大同軍鎮的治所。在段文楚接任大同防禦使之後,李克用擔任雲中守捉使、兼沙陀部落副兵馬使(擔任兵馬使的是一個叫李盡忠的人),駐守在蔚州。
我推測,支謨墓誌提到的“國昌遣劉遷統雲中突騎逐賊”,實際是李克用派遣去的。後來的事實也證明,從這時候開始,李克用在沙陀部落的號召力,正在逐漸取代其父李國昌的地位。
乾符三年(876),一個唐史上著名的大事件,似一陣狂飆席卷代北,把李克用瞬間推向風口浪尖,也不管他有沒有這個思想準備,這就是命運!從此,李克用開始了命運多舛、雄渾跌宕、叱吒風雲的傳奇人生!
有一個人物正處於這一事件的聚焦點,他的名字叫段文楚。
段文楚在曆史上的名氣不是很大,但、說到他的爺爺,大家就耳熟能詳。他乃是大唐鐵骨錚錚的忠臣義士,其圖像赫然高掛淩煙閣。他曾經隨名將高仙芝揚威中亞,他也曾為了嚴肅軍紀、處決了郭子儀兒子部下的十餘名士兵,而傳為美談。後來在朱泚僭位時,不肯為其效力、罵賊而死。《正氣歌》中的名句“或為擊賊笏,逆豎頭破裂。”說的就是他,文天祥在詩中把他列為自己十二個光輝榜樣之一。他就是段秀實!
大同防禦使段文楚還兼有一個讓人看著咽口水的職務:代北水陸發運使(相當於現在的省交通廳長)。可段文楚這倒黴催的,上任伊始就碰巧趕上了百年不遇的自然災害。史書對此惜墨如金,隻有簡短的一句:“代北饑荒,漕運不繼。”。
這“不繼”二字。大概有可能是朝廷的救災物資籌措不到位,也有可能是某種原因使水路阻塞。總之,段文楚隻能依靠自力更生、艱苦奮鬥。別無他路。“水陸發運”這個令多少人羨慕不已的肥差,如今反倒成了他的累贅。
在與判官劉漢璋等人商議之後。段文楚決定在大同軍中削減開支——主要是削減軍人的工資、衣物、糧食。在這種情況下,作為一個領導者,不僅需要帶頭吃苦,而且思想工作要跟上。
我認為段文楚應該先召開動員大會,向幹部戰士闡明當前的形勢,廣泛宣傳節衣縮食的深遠意義——也就是為了自救,讓大家都能活下去。可是他工作方法也太簡單了,隻知道依賴嚴刑峻法。殊不知在那個年代是行不通的,並且危險係數也是極高的。
大同鎮的軍人們對這一措施是什麽反應?有人理解,也有人不理解,甚至有人心懷怨恨。這原本是很正常的事,然而,這種看似正常的事一旦被野心家所利用,就極易醞釀成一場可怕的政治風暴——兵變!
在唐朝中後期,不安分的驕兵悍將隨處可見、一抓一大把。很不幸,段文楚的部將李盡忠、康君立等人正是屬於這一類。《資治通鑒》記載:“雲州兵馬使李盡忠與牙將康君立、薛誌勤、程懷信、李存璋等謀曰‘今天下大亂,朝廷號令不複行於四方。此乃英雄立功名富貴之秋也。吾屬雖各擁兵眾,然李振武功大官高、名聞天下,其子勇冠諸軍。若輔以舉事。代北不足平也。’眾以為然。”
簡而言之一句話:就是利用李克用的神武,割據代北,成為水泊梁山式的山大王。李盡忠速派康君立帶著十幾個隨從連夜從雲州出發,去蔚州麵見李克用。對他講述了段文楚如何減扣軍餉、濫用刑法,以及軍中的不滿情緒。最後他說:“此時起兵正當水到渠成,我們哥兒幾個在雲州搞了一個民意調查,你猜怎麽著?弟兄們一致推舉你為新一屆的大同節度使,從今往後,你就是我們的大領導了。嘿嘿!”。
李克用正色道:“天子在。國家自有典章律令,切不可把叛逆當兒戲。”
康君立閃著狡黠的目光說:“主公差矣。都什麽年代了?難道你看不出來,全大同軍民都是你忠實的粉絲!在我心目中你就是周傑倫、貝克漢姆。啥時候見過周傑倫、貝克漢姆拒絕和粉絲們合影留念來著?事到如今,大帥你可不能寒了眾弟兄們的心啊!”
李克用低頭不語,他似乎聞到了其中的火藥味,暗自盤算:我若不答應,他們會收手不幹嗎?這是不可能的!萬一和他們打起來,自己有多少勝算?真心沒把握!我彪悍的沙陀兵馬有一部分在李盡忠手裏攥著,還是先拖住他們在說吧。
想到這裏,李克用裝作無可奈何的樣子:“我父親在振武,要幹、我也得先稟告父親一聲才行。”
康君立一聽急了,說話也期期艾艾:“哎、哎呀!現在民意凋查都搞、搞過了,你以為還有、有秘密可言嗎?遲則生變,刻、刻、刻不容緩!等你往返千裏去稟告、稟告你父親,我們這幾個家夥的腦袋早已掛在雲州城頭上了。
說完、康君立觀察李克用的臉色,看不出有什麽反應。接著又說:“我的腦袋反正也不值幾個錢,丟了也就丟了,可主公你不一樣。現在在雲州城裏大街小巷,連三歲小孩都知道,大同未來的節帥是李克用。你不幹,你以為朝廷會信麽?再說了,混上節度使之難、難於上青天,如今送上門來了,你卻像扔一件破衣服似的。可惜啊!英雄蓋世,甘願當小小蔚州一菜鳥。”
康君立的激將法果然奏效,幾句話就把李克用給打動了。他長歎一聲:“康兄,我可被你們害苦了,不過我有個條件,答應便罷,若是不答應。一切皆無可能。”
康君立一聽有戲,忙問:“主公你盡管說,什麽條件?”
“你們不得傷害段文楚和他手下人的性命。都交由我來處置,如何?”
康君立暗自思忖:這是何意?莫非他想留退路不成?暫且不管它。先讓李克用起兵。於是就說:“這沒問題,你就等著我們的好消息吧。”說完、告辭,匆匆回雲州向李盡忠複命去了。
從裏屋走出一位嫋嫋婷婷、相貌端莊的少婦,她是誰?是李克用在上個月、大年前夕娶過門的正室妻子,她的名字史無記載,隻稱劉氏。見李克用蹙額愁眉的樣子,她淡淡一笑:“這事,我剛才都聽到了。看把你這大丈夫給愁的。”
李克用說道:“我也算是李唐宗室的人了,天子待我們家族不薄。叛逆,非我所願也!”
“難道夫君真要學雷鋒?”
“那倒不是,畢竟節度使的官職實在太誘人了,所以很糾結呀。親,你有什麽好主意?”
“康將軍說的不無道理,錯過這個機會,你這個守捉使猴年馬月才能夠熬成節度使?不過,我們得想個兩全之策。這樣行不?到事發之日,我們先別急著進雲州城。就駐紮在城外,讓李盡忠將段文楚他們押解過來。然後,我們派一得力之人率一隊精騎護送段文楚去長安。向朝廷說明情況。我們入城之後,就耐心的靜候佳音吧。”
“什麽佳音?”
“這還用問,你不想要皇帝的敕書和大同節度使節鉞麽?”
李克用頻頻點頭稱是,既然阻止不了造反,也隻好退而求其次——和平接班。他心裏舒坦了許多,摟著劉氏卿卿我我好一陣子,有磨蹭到裏屋去那啥……
李克用是一個有文化的青年,他“自幼熟讀經史,長成亦有權謀。”他與宋江所處的時代不同。卻有著相似的經曆,走的都是由造反到招安的路子。也算是殊路同歸吧。但他倆最終的結局則大相徑庭,李克用是善終的。因為他生在唐朝。
康君立回到雲州城,向李盡忠作了匯報,幾個人商議好了行動方案。
段文楚注定是在劫難逃,牙兵是防禦使衛隊,他們想捉拿自己的長官,還不是如同探禳取物?這一天的夜晚,康君立等牙將帶著一群牙兵凶神惡煞地撲向防禦使府衙。府衙內那幾個侍衛,一見到他們就放下武器,段文楚及以下機關幹部很快成了階下囚。
李盡忠派人到蔚州通知李克用,速來雲州城主持政局。
乾符四年(877)二月,代北,這是一個初春的早晨。天上飄舞著雪花,放眼望去,崇墉百雉、山川原野到處都披上厚厚的銀裝。李克用留下一部分士卒守城,帶著蔚州守兵數千眾頂風冒雪、趕往雲州。一路上招兵買馬,及至雲州城下,部眾已達萬人。
李克用按原定計劃,屯兵於鬥雞台(大同奚望山)下。初六,李盡忠派人送來帥府的兵符印信,請李克用自任大同防禦使留後。初七,李盡忠、康君立等人用刑具將段文楚和判官柳漢璋等五人押至李克用的營帳前。
營帳前,臨時搭建了一座帥台。帥台前,旌纛揚天、鼙鼓動地。李克用端坐在台上,十餘名赳赳武夫站立兩邊(此時還沒有十三太保)。李盡忠立於台下施禮道:“稟大帥,囚犯段文楚一行五人帶到,請予以處置!”
他話音剛落,身旁康君立用力一揮手,隻見五把鋥亮的大刀齊刷刷的舉起,刀光閃處,五顆血淋林的人頭滾落在雪地上。
李克用還沒來得及張口說話,就被眼前這一幕驚呆了,腦子裏“轟”的一聲,一片空白。當他回過神來,這才意識到,原來自己在李盡忠、康君立麵前簡直是“小巫見大巫”。現在,我李克用擅殺國家大臣、忠烈之後的惡名,怕是跳進黃河也洗不清了。
看著他兩人臉上不易察覺的微笑,李克用氣得半響說不出話來。沉寂良久才說出一句:“放肆!爾等意欲何為?”
李盡忠的回話早就想好了:“請恕末將魯莽,段文楚貪贓枉法、天怒人怨,不殺無以服眾。屬下恐大帥心存婦人之仁,故出此下策,實乃不得已而為之。”
這冠冕堂皇所包藏之禍心,李克用何嚐不知,但他必須麵對現實。段文楚的腦袋已經掉了,人死不能複生,事已至此,多說無益。就隻當李盡忠說的是肺腑之言吧,剛而不柔易折,妥協不一定是軟弱的代名詞。
兩天後,李克用進入防禦使府衙處理事務。並以大同鎮全體官兵的名義上疏朝廷,請求政府要員們認真傾聽代北人民的呼聲,正式任命李克用為大同節度使(注:防禦使和節度使隻是名稱不同,其級別、職權都一樣。)
然而,不僅李克用的手下用行動對他說、不!這一次,以十六歲天子李儇為首的大唐中央政府,也一反對藩鎮忍讓之常態,倔強地對李克用說、不!並且針對代北的叛亂,打出了一整套反製的組合拳!
李盡忠、康君立他們笑了,笑的很開心,黑鍋,輕而易舉就放在了李克用的背上。李儇在詔書中說:“段文楚若實刻薄,自結怨嫌,但可申論,必行朝典。遽至傷殘性命,刳剔肌膚,慘毒憑淩,殊可驚駭!忠烈之後,節義之門,致茲橫亡,尤悚觀聽。”
看看,皇帝對此二人的“傑作”是深信不疑。
“三人成虎”!關於李克用如何殘殺段文楚的傳聞,如空穴來風,迅速傳遍了代北、關中、乃至全國。聒噪最積極的自然少不了有支謨家族的人,在他們心裏,早就問候李克用八輩子祖宗多少遍了。不為別的,隻為他曾經嬉鬧防禦使公堂。支謨墓誌雲:“朱邪克用屠防禦使一門,率鹽泊川萬戶。”
早在幾年前,人家就已經入了唐室屬籍,姓李了。而支謨家族的人卻對他們的皇族身份視而不見,仍稱呼“朱邪”,其小肚雞腸,莫過如此。
大同事變的消息和李克用炮製的請願書,連同李國昌言不由衷的上疏,幾乎在同一時間傳到長安。當時,僖宗李儇正在大明宮旁邊的馬球場,進行激烈的馬球比賽。(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