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當年,黃巢科考屢屢落榜,若是一般人,公務員當不成,就另找一個合適一點的工作算了。可黃巢在自己眼裏可不是一般人,他自命不凡、心比天高。俺活著就得當官,而且要當高官。可是像這樣科考老是落榜,別說當高官遙不可及,就連當一名無品級的村官,恐怕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吧?所以他的最終選擇是:既然仕途這條路走不通,那就走一夜暴富之路——販賣私鹽。總之,活著就要轟轟烈烈的幹一番事業。


    眾所周知,唐朝實行的是鹽業專賣製。販賣私鹽是犯法的,和今天的走私毒品在量刑上一樣,都是死罪。可黃巢寧願冒著掉腦袋的危險,也不願碌碌無為的虛度一生——這就是黃巢的性格!


    自從公元875年加入了王仙芝的造反大軍,黃巢驚喜的發現,自己的人生與過去相比,已然是冰火兩重天,原來搞武裝革命才是我的強項。如今四年過去了,我黃巢已成為擁有數十萬大軍的一代梟雄,令世人刮目相看。不過,那段鹽販子的經曆常常如影隨形、揮之不去。一想起它,就心有餘悸,那哪是人過的日子!


    命運之神終於向我遞來了橄欖枝,才使得那段不是人過的日子,永遠的畫上了句號,一去不複返了。我才是正宗的天之驕子!“哇哈哈、哇哈哈哈哈!”黃巢抑製不住、仰天發出一陣陣狂笑。


    自從黃巢領著大軍從北方來到沿海發達地區。看著如此眾多的富商舒舒服服的日進鬥金,他的眼淚和口水止不住同時流出來。因為觸景生情,他沒法不聯想到自己當鹽販子的那段傷心往事。白白受了無數次驚嚇不說。到頭來那一夜暴富的夢想還隻是個“一枕黃粱”。想到這裏,黃巢陡然生出不可名狀的嫉妒和萬丈怒火。他在心裏歇斯底裏的不斷念叨著: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後百花殺。殺殺殺!


    黃巢行事一向果斷,有了殺的念頭,立刻就付諸實施。從而在南海大地上掀起了一陣陣腥風血雨!


    在黃巢的造反大軍中,不乏軍事奇才,也不乏殺人不眨眼的屠夫。其中有這麽一個大兵。以上這兩方麵都兼而有之,隻不過他的智商和品格有著天壤之別。在當時的南海地區。他的名字像瘟疫、地震、龍卷風……足以在社會上引起恐慌,也足以讓所有淘氣的孩子立刻停止哭鬧。他的名字叫朱溫!


    沒有文化真可怕,取個名字也與“豬瘟”同音。


    朱溫於公元850年出生於宋州碭山,父親早年去世。母親帶著朱溫和他大哥朱全昱、二哥朱存在一個叫劉崇的家裏當傭人,這三兄弟隻有大哥朱全昱為人忠厚老實。據《舊五代史》記載:“(朱溫與其兄朱存)勇有力,而溫尤凶悍。……不事生業,以雄勇自負,裏人多厭之。”


    從小就缺乏營養的朱溫,在成年後竟然力大如牛,不可思議。另外,他還有偷雞摸狗的技術,並利用這一技術邁出了實現“崇高理想”的第一步。他的“崇高理想”是什麽?我也說不準。我相信他自己也說不清楚。總之是要做“人上人、霸天下!”


    為此朱溫使出了跳梁之術來收集廢鐵,還把自家祖上傳下來的一口大鐵鍋給砸了,請遠近聞名的鐵匠定製了一柄長三米、重約三十餘斤的大刀。刀尖稍長。有點像羅貫中在《三國演義》中杜撰的“青龍偃月刀”。


    唐代的長兵器一般是長矛、馬槊、陌刀、方天戟之類,而朱溫隻偏愛大刀,他覺得隻有這玩意兒才得心應手。到目前為止,這種長柄大刀很少見,它在軍事上的廣泛應用是在宋代以後。據我所知,當時也隻有赫連鐸、朱溫在使用這種刀。充分體現了朱溫在兵器改革方麵的超前思維和創造力。


    千萬別以為朱溫是拿著大刀在瞎掄。他在武術方麵的造詣不可小噓。看見沒?當年程咬金練習“三斧子半”的情景又出現了,但見朱溫騎在木馬(長板凳)上。模擬實戰。這柄三十斤重的大刀在他手裏輕鬆自如的揮舞著。練過一通之後,朱溫臉不紅、氣不喘,他問朱存:“二哥,怎麽樣?”


    朱存拍著巴掌稱讚道:“三弟的武術真可謂出神入化,像刮台風似的,呼呼直響,我連你的人影都看不見了,嘿嘿。”


    “哦、是嗎?”朱溫聽了頗為得意,於是就給這把刀起了個好聽的名字:無影刀。他憑著萬夫不當之勇,在鄉裏不務正業、為非作歹。方圓近百裏的人們都深受其害,見了他就像躲瘟神一樣。


    朱溫一個最顯著的特點是表裏不一(適合當演員),但他的意誌是堅定的。這遠遠還不是他的全部,在往後的三十年裏,我們將逐一領略到他的狡猾、虛偽、狹隘、陰毒、卑鄙、殘暴、荒淫……總之,人世間一切醜惡都在他身上濃縮為一體,然後像罌粟花一樣綻放……讓天下人大開眼界、歎為觀止!


    有一句名言:機會隻留給有準備的人,這一天終於來了。當黃巢的*武裝在山東風生水起的時候,朱溫敏銳的嗅到了巨大“商機”。他扛起無影刀與二哥朱存頭也不回地走了,投入到草軍的隊伍中去了。一路上,朱溫從來沒有這麽高興過,唱起了不知從哪兒學來的歌:


    今夜無眠,


    真的好想你。


    我的美人啊!


    你在哪裏?


    不要捉迷藏了,


    哥傷不起。


    心上的尤物啊!


    哥願意為你上天入地,


    雖九死而不悔。


    在草軍的隊伍裏。朱溫其人還不如他的無影刀引人注目。他知道自己特別需要殺戮,需要軍功。這是人生博弈的籌碼;這是走向輝煌的基石。


    所以他盼望著打仗,一上火線就玩命。眼睛殺紅了還不肯罷休。即使是在血洗泉州、廣州的日子裏,他不會因為對方是手無寸鐵的老百姓而心慈手軟。當朱溫殺累了,坐下來休息時才發現,有幾日不見二哥。忙問同一個隊的戰友,一個隊友告訴他:“朱存在攻打廣州時掛了。”


    “什麽、掛了?”咋一聽到這個消息,朱溫像是被雷電擊中一般,楞了半響之後。才哭出聲來。他這個人雖然沒有人性,但對自己的家人還是情義深重的。在哭了一天之後。他抹了一把眼淚之後,操起無影大刀找民眾“報仇”去了。


    此後不久,朱溫因功升為隊長(按照唐府兵製,每五十人為一隊。隊領導稱隊正。)。不知道草軍的隊長管多少號人,估計也隻是個小頭目。但這對朱溫來說,意義非凡。因為是第一次當官,進步了。


    從來沒有當過官的朱溫,自從當上隊長之後,心裏頭大呼過癮!雖然隻管著幾十號人(相當與現代軍隊的排長。),但他堅信,自己還有很大的升值空間,一定可以出人頭地!當然。那時的朱溫還遠遠不足以跟黃巢比雄心壯誌。


    就拿黃巢來說吧,他也沒有走到想當皇帝的那一步,“八”字還沒有一撇呢。


    不對吧?他不想當皇帝造什麽反?沒看見他題的反詩:“衝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麽?


    嗬嗬,我可要說你是書呆子了,聽說過“詩言誌”嗎?但凡作詩,豪情壯誌總是要抒發一下的。他在抒發豪情壯誌的時候,還沒有經曆過挫折和失敗。


    去年(878),黃巢的前輩和引路人王仙芝被名將曾元裕砍下了腦袋。接著。自己在淮南也吃夠了名將高駢的苦頭,被他手下的一個張璘打得狼狽不堪。差一點兒。自己的腦袋就和王仙芝的腦袋並排掛在長安城樓上了。


    這些可怕的畫麵,黃巢至今還記憶猶新、曆曆在目。革命的路漫長而又艱辛,天曉得還會有多少個曾元裕、高駢、張璘接二連三的冒出來。在這種情況下,你說他還敢有當皇帝的想法嗎?所以他才會三番五次地向朝廷求取節度使官職。


    王仙芝敗亡後,黃巢在山東曾一度向唐天平軍投降,隻因封給他的官職是右衛將軍(從三品)不是節度使,未遂其願、從而複叛。這麽一來,卻在不經意間起到了麻痹唐軍的作用,使黃巢撿到了便宜,擺脫了困境。


    在黃巢南下占領福州後,他覺得自己又有了向朝廷討價還價的籌碼,才不失時機的寫信給唐浙東觀察使崔璆、嶺南東道節度使李迢(兼廣州節度使),請他們代向朝廷求取天平節度使。在遭到朝廷拒絕後,黃巢楞不死心,幹脆甩開中介,寫下親筆信直接向朝廷求取廣州節度使,未果。


    在使用武力占領廣州後,黃巢欣喜若狂,夢寐以求的廣州終於到手了。這時候他心裏已經有了一個行動指南——以河朔三鎮為榜樣,紮根廣州謀發展,當一個全國最有錢的節度使。他的這一想法,還可以從他要李迢草擬上表,請朝廷正式任命這件事加以佐證。黃巢的政治眼光雖算不上有獨到之處,卻也令人歎服:出身於一介布衣的他,也知道在那個年月,神馬官職都是浮雲,唯有節度使才是實實在在的利益。如《舊唐書》裏所言:“(黃巢)欲占南海之地,永為巢穴。”


    然而,人算不如天算!由於春夏之際嶺南發生瘟疫,幾個月來,黃巢二十餘萬大軍,陸陸續續就有近八萬人染上疫病而死。部下多勸他離開這個死亡之地,北上中原。公元879年11月的一天,黃巢率大軍心有不甘的離開了廣州。


    離開之前,草軍專門召開了首腦會議,主要是討論行軍路線。參加會議的有黃巢、尚讓、黃鄴、孟楷、趙璋等頭麵人物。會議決定:走水路,由西江進入湘江北上,與政府軍逐鹿中原!


    就在黃巢他們開會的時候,長安的大唐中央政府也在太極宮政事堂召開緊急會議。參加會議的除了天子李儇之外,還有宰相王鐸、盧攜、豆盧掾,觀軍容使、護軍中尉田令孜,金吾大將軍、巡使(京師衛戍司令)王處存,兵部侍郎張承範等在京的重臣。


    廣州大屠殺的暴行震驚朝野,大臣們一致表示,對黃巢這一極端組織必須要狠狠打擊,絕不姑息!李儇的臉上出現了少有的凝重,若是在以前,打馬球玩得天昏地暗時,大臣們勸他多關心國家大事,他不以為然。辦卡啦ok、大把大把的撒錢時,大臣們勸他節約開支,他理直氣壯地說:“我有錢,就這麽任性。”


    現在,李儇就像換了一個人似的,對玩一點都不感興趣了,這都是黃巢同誌努力教育的結果啊!會上,宰相王鐸向天子李儇奏道:“臣久居相位,不能不分陛下之憂。抱愧滋甚,願出督諸將,剿平逆賊。”


    王鐸自告奮勇、敢於擔當的大無畏精神,使李儇很是欣慰。經過商議,任命王鐸為荊南節度使、南麵行營招討都統(南方戰區司令官),率各道兵南下進剿草軍。


    王鐸屯兵於江陵(今湖北荊州市),他到任後又上表朝廷,舉薦泰寧節度使李係當自己的副手,任招討副都統、湖南觀察使,並擔任先鋒,屯兵於潭州(今湖南長沙市)。一場圍剿黃巢的戰役,在緊鑼密鼓的策劃中,即將打響。


    李係何許人也?請聽好了,他乃是大名鼎鼎的中唐名將李晟的曾孫。名將之後,那一定是深孚眾望吧?隻可惜,史書說他:“徒具口才,實無勇略。”這麽說來,李係隻是一個耍嘴皮子的?後來的事實證明,王鐸忠心可嘉,但識人辨才的眼力確實不怎麽樣!


    乾符六年(879)十二月,黃巢率十餘萬大軍從廣州西江出發,木筏千條,連綿數十裏,浩浩蕩蕩向西駛入桂江,又順流北上,沿湘江抵達潭州城下。


    潭州城內的副司令長官、先鋒大將李係,還沒來得及整頓兵馬南下,反倒讓草軍打上門來。這會兒,他早嚇尿了。當日城破,李係腳底抹油,逃之夭夭。(未完待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唐朝那些事兒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朝月清風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朝月清風並收藏唐朝那些事兒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