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過後的一天,韃靼酋長的白色豪華帳篷前,擠滿了圍觀的群眾。一萬名韃靼兵排好隊列、整裝待發,他們的兵器就兩樣:一是彎刀(有點兒弧度,不似阿拉伯刀那麽彎。),二是弓箭。酋長和李克用站在隊列前,這裏在舉行簡短的隊伍交接儀式。


    首先由酋長講話:“韃靼族的勇士們,從今天起,你們就要跟隨李大俠,哦、不是,跟隨李大帥南下,到勇士該去的地方去。在暴風雨中翱翔的永遠是雄鷹,隻有烏鴉才躲在屋簷下瑟瑟發抖(李克用忍不住笑了)。去吧、孩子們,用你們手中鋒利的彎刀,去砍下所有敵人的頭顱吧!不要給韃靼丟臉。你們要像忠於我一樣,忠於李大帥,懂嗎?”


    “嗬嗬,不是忠於我,是忠於大唐,忠於大家(大家是對皇帝的稱呼之一)。”


    “對、對,終於大唐,忠於大家。”


    “大唐!大唐!大唐——”


    “大唐萬歲!”


    “大家萬歲!”


    韃靼兵高舉著彎刀,歡聲雷動、經久不息。


    接下來是李克用講話:“韃靼兄弟們,好樣的!你們願意跟著我,我很感動。從今以後,在我的部隊裏,不論是韃靼人、還是沙陀人、還是漢人,都是一家人。有福共享、有難同當!不怕大夥兒笑話,我的小名就叫‘鴉兒’,我以前的部隊叫鴉兒軍。因為走錯了路。鴉兒軍全打沒了。現在我走上了正道,一定要重建鴉兒軍,使之成為一支戰無不勝的鐵軍。這支鐵軍就從你們開始!現在我命令:向雁門關、出發——”


    李克用和蓋寓、康君立、薛誌勤、李存璋等人騎著馬走在隊伍的最前麵……


    再說李克讓。一行人曉行夜宿,長途跋涉三千裏,於十天後到達長安。還沒喘過氣兒來,朝廷又給了他新的任命:泰寧節度使。因為原節度使李係調任湖南觀察使、南麵行營副司令,所以派李克讓去泰寧頂上這一空缺。


    關於接替李係的人選,史書上有兩種說法,大多數正史記載的是齊克讓。隻有《舊五代史》寫的是李克讓。到底是齊克讓還是李克讓?在這個問題上,我個人比較相信薛居正的說法。嗬嗬!


    揚州城裏。淮南節度使高駢接到詔書(即:剿匪總司令委任狀)之後,於春節後的三月份派勇將張璘領兵渡長江南下。張璘勢如破竹,草軍節節敗退,從杭州、宣州、池州等地一直退到饒州(今江西波陽)。五月份又退守信州(今江西上饒)。


    這時候。北方諸道兵已先後抵達淮南。黃巢獲悉這一情報後大驚失色,這意味著數日之內,政府軍就將對信州形成合圍之勢如何是好?


    黃巢又在琢磨著玩假投降的把戲,這一次的假投降與前幾次的不同之處是:他沒有提“當節度使”的要求,做出一副十分誠懇的樣子。


    他先用重金賄賂張璘,並可憐巴巴地說:“請將軍高抬貴手、暫緩進攻,我黃某人投降還不行嗎?”並拿出求降信,請張璘轉交給高大帥。


    高駢接到降書後,上表朝廷說:“巢賊在我軍的沉重打擊下。已麵臨山窮水盡之地,不日當平,不煩諸道兵。請悉數遣歸。”


    北方諸道兵走了,高駢在揚州城裏高枕無憂的做著天下太平的夢。他這麽做,是怕友軍搶他的功勞,還是怕友軍搶他的地盤呢?在請求投降的一方還沒有解除武裝的情況下,接受投降的一方卻先行趕走了自己的友軍,世界上還有比這更弱智的名將嗎?連他的部將也竊竊私語:我們的高大帥肯定患有老年癡呆。


    黃巢抓住時機偷襲了毫無戒備的淮南軍。勇將張璘戰死。他的死,可以說是唐軍的一個重大損失。此前,黃巢手下還沒有人贏過他。


    *武裝撿到了便宜,士氣暴漲!二十萬大軍渡過長江,接著又於九月份渡過淮河。草軍大將李罕之連續突破申、穎、宋、徐、兗諸州進入河南地界,所到之處,官吏四處逃散。黃巢親率大軍攻打汝州


    潼關告急!


    黑雲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


    這是大唐詩人李賀作的《雁門太守行》中的詩句,他滿懷激情地描繪出雁門關的雄偉氣勢,讚美了唐軍官兵堅守危城、抵禦胡騎、忠君報國的精神。


    雁門關坐落於巍巍北嶽恒山的主峰,有“天下九塞,雁門為首。”之說。關隘的東、西方各有一道城門,門額上分別雕刻著“天險”、“地勢”二字的牌匾。據《新唐書地理誌》記載,:“東西山岩峭拔,中有路,盤旋崎嶇。絕頂置關,謂之西陘關,亦曰雁門關。”


    雁門關始建於唐武德年間,是防禦突厥的軍事工程。在唐回聯軍(其實回紇兵也是屬於唐軍的範疇。)滅了後突厥政權之後的一百餘年裏,雁門關鮮有戰事、門可羅雀、雜草叢生、一片荒蕪。與頻頻發生叛亂事件的中原相比,這裏更像是大後方。所以多少年來,雁門關一支沒有軍隊駐守。


    在夕陽的餘暉下,一支人馬源源不斷的進入雁門關西門,有十餘騎走在隊伍的最前麵,這正是李克用他們。他們從西門入、東門出,又往南走了二十幾裏山路,就到了代州城。代州守將早已接到王處存轉達的皇帝敕令,已在城門口迎接新來的領導。隊伍進城後,李克用按照預定方案,把雁門行營司令部設在了代州市政府衙門。


    自進入代州之日起,李克用及司令部機關人員就忙了個不亦樂乎。他們要做的事實在是太多了,要問他們到底有多忙?看看下麵列的清單就清楚了。


    一、首先是招兵買馬、積草屯糧。共設了代州、忻州、蔚州、朔州四個征兵點。派出康君立、薛誌勤、李存璋分赴其他三個點負責征兵等項工作。李克用親自抓代州這一塊,他每天與蓋寓等幕僚策劃於密室、走訪與基層、出沒於民間。


    二、命各州縣工匠,按設計要求日夜開工。大量製造各式兵器。如:弓弩、馬槊、長槍、鉄戟、橫刀、盾牌等。尤其是消耗品箭矢,更是不厭其多。


    三、籌備數萬套鎧甲,李克用對此要求是比較苛刻的:要美觀、防護性能好、整齊劃一,還一定要紅纓黑盔甲,說是為了突出鴉兒軍特色。


    四、置辦數百麵旗幟,規定了兩種顏色:一種是紅旗,中間有一個黑色的“唐”字。另一種是黑旗。即鴉兒軍軍旗。


    五、囤積糧草,配置車輛、馬匹、帳篷、炊事用具等後勤物質。


    六、整肅軍紀。參照初唐兵製,製定出十七條禁令、二十四斬,及其他處罰和獎賞條例。


    忙了近一個月,各項工作都已初見成效。四個征兵點共征得二萬餘人。另外,李克用當年叛亂時,被打散的約有五千沙陀人重新歸隊。這樣,加上一萬韃靼兵,總兵力達到三萬五千餘人。由於缺少馬匹,李克用讓五千沙陀人當騎兵,其他三萬人隻好委屈當步兵了。


    到此為止,剩下的最後一項工作就是練兵了。李克用親自當教練,帶著幕僚們每天起早貪黑。在校場上摸爬滾打,訓練士兵。


    又忙了一個來月,各項工作基本就緒。李克用終於鬆了一口氣,是時候了,該出發了。


    廣明元年(880)十一月的一天,這是代州史上不平凡的一天。今天是鴉兒軍出征的日子,李克用要舉行盛大的閱兵式。閱兵後,部隊將直接開赴戰場。(這有點像二戰時。斯大林紅場閱兵。)


    三萬步兵、五千騎兵在校場上排著整齊的方陣,蓄勢待發。閱兵台設在代州城門邊。一大早,李克用身著明光鎧、威風凜凜、按劍坐在閱兵台上。左右是幕僚,身後簇立著衛士。


    擔任閱兵總指揮的薛誌勤,精神抖擻邁步走到李克用跟前,立正、行了個端正的舉手禮:“報告大帥,部隊準備完畢,請指示!”


    李克用微笑著點點頭說:“開始吧。”


    薛誌勤轉身邁出幾步,拔出寒光閃爍的橫刀,高高指向南方。須臾,一支鳴鏑、兩支、三支——飛向天空,火光閃處,發出“叭、叭、叭,”三聲脆響。緊接著,閱兵台下數百隻號角、數十麵鼙鼓同時響起。


    不一會兒,由遠而近傳來雷鳴般的馬蹄聲,大地在震動……


    首先走過閱兵台的是由五千騎兵組成的若幹個騎兵方陣,每個方陣前都有兩名騎兵各手擎一麵紅旗和一麵黑旗。士兵身上的鐵甲在運動中“叮叮當當”、清脆悅耳,折射出來的光芒五彩繽紛。


    騎兵過後,接著走過來的是由兩萬人組成的若幹個步兵方陣。各步兵方陣也是以紅黑兩旗為前導,一排排刀槍劍戟在陽光下熠熠生輝。遠遠望去,黑壓壓的一片,隻有頭盔上那一束束紅纓,像是匯成了燎原之火。


    步兵方陣之後,是由一萬名後衛和後勤人員組成的若幹個輜重兵方陣。他們的著裝也和步騎兵一樣,也是旗甲鮮明。車轔轔、馬蕭蕭,戰士弓箭各在腰。


    所有方陣走過閱兵台時,都齊聲高唱鴉兒軍軍歌(李克用和後來李存勖的部隊,都有唱軍歌的習慣。)走出代州城。向著南方、向著長安——前進!


    歌詞是李克用所作:


    唐運十八葉,日月沐北陬。


    朝聆聖賢訓,暮懷社稷憂。


    無端漁陽禍,問鼎幾時休?


    中原皆氛祲,誰解君王愁?


    博弈先守道,置田豈奪牛!


    浩氣彌天地,忠義不可丟。


    俯閱心慚恧,彤弓撫自咎。


    煌煌三百載,坐觀淪胥否?


    仰廟告先帝,師出殄寇讎。


    亮我倚天劍,砍下黃巢頭!


    長期以來,人們都習慣稱李克用的軍隊為沙陀軍,這是一種誤解。從這支重新組建的鴉兒軍來看,已知的沙陀人隻有五千餘人。雁門關周邊的居民是胡漢雜居,漢人占大多數,少數民族也不隻是沙陀一族。我估計,這支三萬五千人的武裝,沙陀人不會超過一萬。


    後來,李克用擔任河東節度使,常駐晉陽(今山西太原市),河東軍發展到數十萬人,其中漢人的比例還將大大增加。所以,確切的說,李克用的軍隊,其主要成分是漢族。更何況,即使是沙陀人,早在唐朝初期就開始漢化,與漢人通婚、學漢文、行漢俗已經二百餘年了,哪裏還存在什麽突厥血統?


    朝廷給李克用的敕令是南下勤王,為什麽沒有指明具體的目的地呢?因為黃巢是流寇,行蹤飄忽不定。又因為晚唐還沒有發明無線電通訊技術,遠在陰山(今內蒙古自治區)地區的李克用更不可能及時掌握黃巢的行蹤,所以李克用決定,先到長安後再去找黃巢算賬。


    就在鴉兒軍高唱著:“亮我倚天劍,砍下黃巢頭!”軍歌、走出代州城的時候,長安城內,皇帝李儇接二連三收到潼關發來的急電:汝州陷落、東都洛陽陷落……


    潼關乃是京師長安東麵的門戶,潼關失,則意味著長安將失。李儇嚇傻了,一時沒了主意。有一些官員勸說皇帝到蜀地避難,這一提案當時就被宰相們給否決了。宰相們建議:調集所有神策軍及關內各鎮兵十五萬去守潼關,並下詔令河東監軍陳景思到代北去招兵破賊(代北素民風彪悍,人盡皆知。)。天子一一準奏,他愁腸百轉、望眼欲穿:李克用啊,卿接到我的詔書了嗎?怎麽還沒有回音?


    觀軍容使田令孜挺身而出、自告奮勇,請領兵出征。同時向天子舉薦神策軍左軍騎將張承範、右軍步將王師會、左軍兵馬使趙珂,說此三人可堪大用。


    僖宗立即召見三人,說了一些勉勵他們的話,授予張承範為兵馬先鋒使、兼潼關製置使(衛戍司令)。


    有不少人把田令孜說的一塌糊塗,其實從以上兩點以及他後來保護天子行在(中央政府)的行為來看,他的人品雖然不及張承業、楊複光等人,但也不至於太糟糕。也還算是兢兢業業,也還算是有小疵而無大惡。(未完待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唐朝那些事兒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朝月清風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朝月清風並收藏唐朝那些事兒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