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唐書?黃巢傳》中對黃巢之死有如下記載:林言殺了黃巢跟他老婆,然後帶著他們的首級前去邀功,誰知螳螂捕蟬黃雀在後,半路遇到時溥,時溥大喜,順手殺了他,然後拿著他跟黃巢的人頭一便到京城領賞去了
。1900年,敦煌莫高窟大總管王圓籙王道士偶然發現了一個秘密洞窟,洞窟之中藏有很多經書。其中有一件《肅州報告》,報告中記載:其草賊黃巢被尚讓殺卻,於西川進頭。
884年5月,黃巢在今河南中牟西,遭沙陀騎兵突襲,犧牲萬餘人。
在此危急關頭,尚讓卻率萬人投降唐廷。有人推測,尚讓很可能在混戰之中殺死了黃巢。
宋人劉是之的《劉氏雜誌》中有這樣的記載:五代時有一個高僧法號翠微禪師,這個人就是黃巢。
更為傳奇的是張端義在《貴耳集》中記載:黃巢後為緇徒,曾主大刹,禪道為叢林推重,臨入寂時,指腳下有黃巢二字。
王明清在《揮塵錄後錄》卷五記載:那一天,篤信佛教的洛陽尹張全義到寺廟禮佛,無意中發現對麵來的僧人十分眼熟,定睛一看,大吃一驚。四目相對,黃巢的眼神中並沒有流露出張全義臉上的驚奇,而是麵色平和,拂袖而去。
也許正如《新舊唐書》所述,884年七月十三日黃巢已經死於狼虎穀。一代梟雄就此畫上了句號。
故事就這樣結束了嗎?沒有,還遠遠沒有。唐僖宗中和四年七月,僖宗在大玄樓舉行受俘儀式。
時溥獻上黃巢首級(或許為其替身)。另有黃巢姬妾二三十人。僖宗問“汝曹皆勳貴子女,世受國恩,何為從賊?”居首的女子回答:“狂賊凶逆,國家以百萬之眾,失守宗祧,播遷巴、蜀。
今陛下以不能拒賊責一女子,置公卿將帥於何地乎!”上不複問。皆戮之於市。臨
刑前,執法人員可憐這些女子。讓她們喝醉酒後再予行刑,女孩們邊哭邊喝,不久在醉臥中受死,唯獨居首的女子不哭亦不醉。從容就死。
與稱呼有關的那些事
接下來,我們將介紹唐僖宗。僖宗是他的廟號,他的諡號為:惠聖恭定孝皇帝。不過在這之前,先容我普及一下與廟號、諡號、年號有關的知識。
諡號是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去之後,根據他們的生平事跡與品德修養,評定褒貶,而給予一個寓含善意評價、帶有評判性質的稱號。
後期,賜諡權高度集中在皇帝手中,要取決於“聖裁”。
帝王的諡號一般是由禮官議定經繼位的帝王認可後予以宣布。臣下的諡號則由朝廷賜予。諡號來自於諡法,諡法規定了若幹個有固定涵義的字,
大致分為三類:屬表揚的有:文、武、景、烈、昭、穆等;屬批評的有:煬、厲、靈等;屬同情的有:哀、懷、湣、悼等。前者稱為上諡、美諡;中者稱為中諡;後者稱為下諡。惡諡;另外孫權是個特例,他的諡號為大帝,在中國絕無僅有。
廟號是中國古代帝王死後在太廟裏立宣奉祀時追尊的名號。在古代,祖、宗和帝、王的廟號是嚴格區別,涇渭分明的。祖、宗不是當代皇帝對自己的封號,而是後世帝王對上一代先皇追封的廟號。
祖廟號和宗廟號的區別主要在於:祖廟號是指前朝皇帝開國或統一收複疆土所用的廟號。而宗廟號僅僅是後朝皇帝對前朝皇帝的正常追封。像唐朝僅有唐高祖一個祖,
五代時有後梁太祖、後晉高祖、後漢高祖、後周太祖。而後唐李存勖因為自稱是唐朝皇族後裔,所以,仍用唐莊“宗”的廟號。
宋朝從北宋到南宋也隻有宋太祖一個祖廟號,少數民族遼金仍然如此,但到了元朝之後,開始出現兩個祖廟號,
一個是元太祖孛兒隻斤鐵木真,也就是成吉思汗,另一個是元世祖孛兒隻斤忽必烈。鐵木真被追封祖廟號是因為他統一了蒙古各部,
忽必烈被追封祖廟號則是因為他統一了中原,成為元朝入主中原的第一任皇帝。明朝也有兩個祖,一個是明太祖朱元璋,一個是明成祖朱棣,朱元璋開國,統一中原
,無需爭論,而明成祖朱棣是因為派鄭和七下西洋,奠定了中華民族的海域版圖,所以,朱棣被後世的朱高熾追封為明成祖。到了清朝,更加出現了三祖的現象,
一個是清太祖愛新覺羅努爾哈赤,一個是清世祖愛新覺羅福臨,一個是清聖祖愛新覺羅玄燁,努爾哈赤統一女真各部,皇太極追封他為清太祖,福臨第一個入主北京,統一全國,
所以,康熙皇帝追封他為清世祖,而康熙皇帝玄燁主要是因為收複了台灣,實現了華夏領土的統一,所以,雍正皇帝胤禛又追封父親康熙為清聖祖。
唐朝之後,又有幾個複出的“帝”廟號,分別是唐哀帝李祝、後梁末帝朱友貞、後唐閔帝李從厚、末帝李從珂、後晉出帝石重貴、後漢隱帝劉承佑、後周恭帝柴宗訓
,很容易看出,五代出現的這幾個“帝”都是亡國之君,之後,帝廟號的追封就是亡國之君特有的專利,一般人還真沒權利使用。所以,唐朝之後“祖”和“帝”是兩個對立的廟號,祖廟號是統一江山的代表,帝廟號則是丟失江山的代表。
宋朝恭帝趙顯因為丟了大半個宋朝江山,他的兄弟趙昰登基後,就追封他為帝廟號。明朝末代皇帝朱由檢之所以沒有被追封帝廟號,是因為當時的南明四王在江南稱帝。他的後代便追封他為明思宗,所以,他這個末代皇帝幸免了帝廟號。
到了清朝滅亡。國人的政治方麵已經不在廟號上作文章了,所以,封建王朝的最後一任君主愛新覺羅溥儀就沒人給他追加廟號了,因此,他和王莽是中國封建王朝裏僅此無有被追封廟號的君主。
一般來說,廟號的選字不參照諡法,但是也有褒貶之意。太祖、高祖開國立業。世祖、太宗發揚光大,
世宗、高宗守成令主。仁宗、宣宗、聖宗、孝宗、成宗、睿宗等皆乃明君賢主,中宗、憲宗是中興之主,另外,哲宗、興宗等都是有所作為的好皇帝。
神宗、英宗功業不足。德宗、寧宗過於懦弱,玄宗、真宗、理宗、道宗喜好玄虛,文宗不文、武宗不武,名褒實貶,穆宗、敬宗功過相當,光宗、熹宗昏庸腐朽,哀宗、思宗就隻能亡國了。而我們這裏將要談到的唐僖宗的僖字在漢語字典裏有happy的意思,所以,諸君可見唐僖宗其人。
年號是用於紀年的名號。一般由皇帝發起。但也有以國家名來紀念的。發端於中國,後來日本、越南、大韓帝國時期的朝鮮以及高麗和蒙古國建國初年受中國影響,都曾使用過年號。
在中國曆史上。第一個年號出現在西漢漢武帝時期,年號為建元。此後,每次新皇帝登基,常常會改元紀年,並同時改變年號。一般改元從下詔的第二年算起,也有一些從本年年中算起。年號被認為是帝王正統的標誌。稱為“奉正朔”。
一個政權使用另一個政權的年號,則被認為是藩屬、臣服的標誌之一。
這裏還有幾個小知識。可供大家娛樂。中國諡號字數最長的皇帝是清太祖努爾哈赤,25個字,
為:承天廣運聖德神功肇紀立極仁孝睿武端毅欽安弘文定業高皇帝。諡號最長的皇後是慈禧,23個字,為“孝欽慈禧端佑康頤昭豫莊誠壽恭欽獻崇熙配天興聖顯皇後”。
不過在這方麵,中國人還不是最牛的,最牛的是一個非常善於模仿的民族,他們學習了中國王朝的諡號文化,進而青出於藍勝於藍,這個名族就是大韓民族思密達。
世界曆史上諡號最多的在位國王是朝鮮李朝的高宗李熙,李熙在日本的幫助下脫離中國,獨立為大韓帝國,自稱皇帝,不過我們仍姑且稱其為國王吧。他的諡號有59個字。
為:統天隆運肇極敦倫正聖光義明功大德堯峻舜徽禹謨湯敬應命立紀至化神烈巍勳洪業啟基宣曆乾行坤定英毅弘休壽康文憲武章仁翼貞孝太皇帝。不過他還不是最多的,第一名是李熙稱帝後追封的文祖(原翼宗,活著時未在位)的諡號,104個字,
為:體元讚化錫極定命聖憲英哲睿誠淵敬隆德純功篤休弘慶洪運盛烈宣光浚祥堯欽舜恭禹勤湯正啟天建統神勳肅謨幹大坤厚廣業永祚莊義彰倫行健配寧基泰垂裕熙範昌禧立經亨道成獻昭章致中達和繼曆協紀剛粹景穆峻惠衍祉敦文顯武仁懿孝明大王。
厲害吧,這麽長的段子,不句子,沒有意思,沒有語法,當時的禮官在祭祀宣讀時應該會很頭疼吧,如果沒學過順口溜的話,還真怕一口氣接不上來給噎死。關於年號,改用年號最多的是女皇武則天,她在位十五年,
改元十七次,也就是說有十七個年號,看來,即使她成為了皇帝,都改變不了女人善變的本性。年號字數最長的是西夏景宗的“天授禮法延祚”和西夏惠宗的“天賜禮盛國慶”,都是6個字,也不知道這些蠻子當時是怎麽想的,這樣的年號,
可把學曆史的人給坑了,小讀者著也不通順。改動年號最頻繁的是晉惠帝,在公元304這一年,正月用“永安”,七月改“建武”,
十一月複用“永安”,十二月再改“永興”,一年*用了4個年號,史書記載晉惠帝為人癡呆不任事,看看這變年號的頻率你就能看出來,不知道的人還以為一年之中換了四個皇帝呢。
年號使用最短的是金朝末帝完顏承麟,1234年他改元“盛昌”,使用還不到一天,金朝就告滅亡,看來,叫什麽並不能改變一個朝代一個人的命運。年號使用最長的是清聖祖玄燁,
隻要歸功於他的長壽,康熙帝在位61年,所以“康熙”也就成為中國曆史上使用時間最長的年號。
唐僖宗
在開始之前,讓我們看一份簡曆:
姓名:李儇
曾用名:李儼
廟號:唐僖宗
性別:男
主要經曆:
公元862年,出生。
公元873年,立為太子,同年即位。
公元874年,王仙芝、黃巢曹濮起兵。
公元880年,起義軍攻入長安,李儇逃離長安,並於公元881年抵達成都。
公元883年,黃巢撤離長安。
公元885年,回到長安,同年,又在宦官田令孜的逼迫下離開長安。
公元888年,再次回到長安,同年,於武德殿駕崩。
如果按正常程序走,李儇當不了皇帝,不僅當不了,輪也輪不到,因為他前麵還有五個人正在排隊。當然,當得了當不了皇帝,
李儇說了不算,他爹唐懿宗說了也不算,說了算的人是宦官,俗稱人妖。唐末宦官專政現象十分嚴重,皇帝成了傀儡一個,傀儡也就算了,一不小心還要把小命玩掉。讓誰上台,宦官說了算,讓誰下台,還是宦官說了算,讓誰死,也是宦官說了算。
這時候,宦官給皇帝出了個對聯,上聯是:說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下聯是:說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
皇帝馬上添個橫批:不服不行。唐代宦官掌權要從唐玄宗時期說起,那時候高力士受寵,經常替皇帝批閱奏章,
小事完全可以行使自由裁量權,丞相李林甫、楊國忠都要巴結他,太子李亨更是親密的稱他為二哥,
你還別覺得這丟人,能成為高大宦官的小弟弟是人家瞧得起你,一般人想當還當不上呢。不過高力士做人還算厚道,雖然掌權,卻還算忠心,
可後來的宦官就逐漸失去了老一輩宦官階級應有的傳統美德。唐肅宗、代宗時期的大宦官李輔國,專權跋扈,不可一世,肅宗皇帝每天都要看他的臉色行事。肅宗一死,他對剛即位的代宗說:“大家但居禁中,外事聽老奴處分。”(未完待續)
。1900年,敦煌莫高窟大總管王圓籙王道士偶然發現了一個秘密洞窟,洞窟之中藏有很多經書。其中有一件《肅州報告》,報告中記載:其草賊黃巢被尚讓殺卻,於西川進頭。
884年5月,黃巢在今河南中牟西,遭沙陀騎兵突襲,犧牲萬餘人。
在此危急關頭,尚讓卻率萬人投降唐廷。有人推測,尚讓很可能在混戰之中殺死了黃巢。
宋人劉是之的《劉氏雜誌》中有這樣的記載:五代時有一個高僧法號翠微禪師,這個人就是黃巢。
更為傳奇的是張端義在《貴耳集》中記載:黃巢後為緇徒,曾主大刹,禪道為叢林推重,臨入寂時,指腳下有黃巢二字。
王明清在《揮塵錄後錄》卷五記載:那一天,篤信佛教的洛陽尹張全義到寺廟禮佛,無意中發現對麵來的僧人十分眼熟,定睛一看,大吃一驚。四目相對,黃巢的眼神中並沒有流露出張全義臉上的驚奇,而是麵色平和,拂袖而去。
也許正如《新舊唐書》所述,884年七月十三日黃巢已經死於狼虎穀。一代梟雄就此畫上了句號。
故事就這樣結束了嗎?沒有,還遠遠沒有。唐僖宗中和四年七月,僖宗在大玄樓舉行受俘儀式。
時溥獻上黃巢首級(或許為其替身)。另有黃巢姬妾二三十人。僖宗問“汝曹皆勳貴子女,世受國恩,何為從賊?”居首的女子回答:“狂賊凶逆,國家以百萬之眾,失守宗祧,播遷巴、蜀。
今陛下以不能拒賊責一女子,置公卿將帥於何地乎!”上不複問。皆戮之於市。臨
刑前,執法人員可憐這些女子。讓她們喝醉酒後再予行刑,女孩們邊哭邊喝,不久在醉臥中受死,唯獨居首的女子不哭亦不醉。從容就死。
與稱呼有關的那些事
接下來,我們將介紹唐僖宗。僖宗是他的廟號,他的諡號為:惠聖恭定孝皇帝。不過在這之前,先容我普及一下與廟號、諡號、年號有關的知識。
諡號是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去之後,根據他們的生平事跡與品德修養,評定褒貶,而給予一個寓含善意評價、帶有評判性質的稱號。
後期,賜諡權高度集中在皇帝手中,要取決於“聖裁”。
帝王的諡號一般是由禮官議定經繼位的帝王認可後予以宣布。臣下的諡號則由朝廷賜予。諡號來自於諡法,諡法規定了若幹個有固定涵義的字,
大致分為三類:屬表揚的有:文、武、景、烈、昭、穆等;屬批評的有:煬、厲、靈等;屬同情的有:哀、懷、湣、悼等。前者稱為上諡、美諡;中者稱為中諡;後者稱為下諡。惡諡;另外孫權是個特例,他的諡號為大帝,在中國絕無僅有。
廟號是中國古代帝王死後在太廟裏立宣奉祀時追尊的名號。在古代,祖、宗和帝、王的廟號是嚴格區別,涇渭分明的。祖、宗不是當代皇帝對自己的封號,而是後世帝王對上一代先皇追封的廟號。
祖廟號和宗廟號的區別主要在於:祖廟號是指前朝皇帝開國或統一收複疆土所用的廟號。而宗廟號僅僅是後朝皇帝對前朝皇帝的正常追封。像唐朝僅有唐高祖一個祖,
五代時有後梁太祖、後晉高祖、後漢高祖、後周太祖。而後唐李存勖因為自稱是唐朝皇族後裔,所以,仍用唐莊“宗”的廟號。
宋朝從北宋到南宋也隻有宋太祖一個祖廟號,少數民族遼金仍然如此,但到了元朝之後,開始出現兩個祖廟號,
一個是元太祖孛兒隻斤鐵木真,也就是成吉思汗,另一個是元世祖孛兒隻斤忽必烈。鐵木真被追封祖廟號是因為他統一了蒙古各部,
忽必烈被追封祖廟號則是因為他統一了中原,成為元朝入主中原的第一任皇帝。明朝也有兩個祖,一個是明太祖朱元璋,一個是明成祖朱棣,朱元璋開國,統一中原
,無需爭論,而明成祖朱棣是因為派鄭和七下西洋,奠定了中華民族的海域版圖,所以,朱棣被後世的朱高熾追封為明成祖。到了清朝,更加出現了三祖的現象,
一個是清太祖愛新覺羅努爾哈赤,一個是清世祖愛新覺羅福臨,一個是清聖祖愛新覺羅玄燁,努爾哈赤統一女真各部,皇太極追封他為清太祖,福臨第一個入主北京,統一全國,
所以,康熙皇帝追封他為清世祖,而康熙皇帝玄燁主要是因為收複了台灣,實現了華夏領土的統一,所以,雍正皇帝胤禛又追封父親康熙為清聖祖。
唐朝之後,又有幾個複出的“帝”廟號,分別是唐哀帝李祝、後梁末帝朱友貞、後唐閔帝李從厚、末帝李從珂、後晉出帝石重貴、後漢隱帝劉承佑、後周恭帝柴宗訓
,很容易看出,五代出現的這幾個“帝”都是亡國之君,之後,帝廟號的追封就是亡國之君特有的專利,一般人還真沒權利使用。所以,唐朝之後“祖”和“帝”是兩個對立的廟號,祖廟號是統一江山的代表,帝廟號則是丟失江山的代表。
宋朝恭帝趙顯因為丟了大半個宋朝江山,他的兄弟趙昰登基後,就追封他為帝廟號。明朝末代皇帝朱由檢之所以沒有被追封帝廟號,是因為當時的南明四王在江南稱帝。他的後代便追封他為明思宗,所以,他這個末代皇帝幸免了帝廟號。
到了清朝滅亡。國人的政治方麵已經不在廟號上作文章了,所以,封建王朝的最後一任君主愛新覺羅溥儀就沒人給他追加廟號了,因此,他和王莽是中國封建王朝裏僅此無有被追封廟號的君主。
一般來說,廟號的選字不參照諡法,但是也有褒貶之意。太祖、高祖開國立業。世祖、太宗發揚光大,
世宗、高宗守成令主。仁宗、宣宗、聖宗、孝宗、成宗、睿宗等皆乃明君賢主,中宗、憲宗是中興之主,另外,哲宗、興宗等都是有所作為的好皇帝。
神宗、英宗功業不足。德宗、寧宗過於懦弱,玄宗、真宗、理宗、道宗喜好玄虛,文宗不文、武宗不武,名褒實貶,穆宗、敬宗功過相當,光宗、熹宗昏庸腐朽,哀宗、思宗就隻能亡國了。而我們這裏將要談到的唐僖宗的僖字在漢語字典裏有happy的意思,所以,諸君可見唐僖宗其人。
年號是用於紀年的名號。一般由皇帝發起。但也有以國家名來紀念的。發端於中國,後來日本、越南、大韓帝國時期的朝鮮以及高麗和蒙古國建國初年受中國影響,都曾使用過年號。
在中國曆史上。第一個年號出現在西漢漢武帝時期,年號為建元。此後,每次新皇帝登基,常常會改元紀年,並同時改變年號。一般改元從下詔的第二年算起,也有一些從本年年中算起。年號被認為是帝王正統的標誌。稱為“奉正朔”。
一個政權使用另一個政權的年號,則被認為是藩屬、臣服的標誌之一。
這裏還有幾個小知識。可供大家娛樂。中國諡號字數最長的皇帝是清太祖努爾哈赤,25個字,
為:承天廣運聖德神功肇紀立極仁孝睿武端毅欽安弘文定業高皇帝。諡號最長的皇後是慈禧,23個字,為“孝欽慈禧端佑康頤昭豫莊誠壽恭欽獻崇熙配天興聖顯皇後”。
不過在這方麵,中國人還不是最牛的,最牛的是一個非常善於模仿的民族,他們學習了中國王朝的諡號文化,進而青出於藍勝於藍,這個名族就是大韓民族思密達。
世界曆史上諡號最多的在位國王是朝鮮李朝的高宗李熙,李熙在日本的幫助下脫離中國,獨立為大韓帝國,自稱皇帝,不過我們仍姑且稱其為國王吧。他的諡號有59個字。
為:統天隆運肇極敦倫正聖光義明功大德堯峻舜徽禹謨湯敬應命立紀至化神烈巍勳洪業啟基宣曆乾行坤定英毅弘休壽康文憲武章仁翼貞孝太皇帝。不過他還不是最多的,第一名是李熙稱帝後追封的文祖(原翼宗,活著時未在位)的諡號,104個字,
為:體元讚化錫極定命聖憲英哲睿誠淵敬隆德純功篤休弘慶洪運盛烈宣光浚祥堯欽舜恭禹勤湯正啟天建統神勳肅謨幹大坤厚廣業永祚莊義彰倫行健配寧基泰垂裕熙範昌禧立經亨道成獻昭章致中達和繼曆協紀剛粹景穆峻惠衍祉敦文顯武仁懿孝明大王。
厲害吧,這麽長的段子,不句子,沒有意思,沒有語法,當時的禮官在祭祀宣讀時應該會很頭疼吧,如果沒學過順口溜的話,還真怕一口氣接不上來給噎死。關於年號,改用年號最多的是女皇武則天,她在位十五年,
改元十七次,也就是說有十七個年號,看來,即使她成為了皇帝,都改變不了女人善變的本性。年號字數最長的是西夏景宗的“天授禮法延祚”和西夏惠宗的“天賜禮盛國慶”,都是6個字,也不知道這些蠻子當時是怎麽想的,這樣的年號,
可把學曆史的人給坑了,小讀者著也不通順。改動年號最頻繁的是晉惠帝,在公元304這一年,正月用“永安”,七月改“建武”,
十一月複用“永安”,十二月再改“永興”,一年*用了4個年號,史書記載晉惠帝為人癡呆不任事,看看這變年號的頻率你就能看出來,不知道的人還以為一年之中換了四個皇帝呢。
年號使用最短的是金朝末帝完顏承麟,1234年他改元“盛昌”,使用還不到一天,金朝就告滅亡,看來,叫什麽並不能改變一個朝代一個人的命運。年號使用最長的是清聖祖玄燁,
隻要歸功於他的長壽,康熙帝在位61年,所以“康熙”也就成為中國曆史上使用時間最長的年號。
唐僖宗
在開始之前,讓我們看一份簡曆:
姓名:李儇
曾用名:李儼
廟號:唐僖宗
性別:男
主要經曆:
公元862年,出生。
公元873年,立為太子,同年即位。
公元874年,王仙芝、黃巢曹濮起兵。
公元880年,起義軍攻入長安,李儇逃離長安,並於公元881年抵達成都。
公元883年,黃巢撤離長安。
公元885年,回到長安,同年,又在宦官田令孜的逼迫下離開長安。
公元888年,再次回到長安,同年,於武德殿駕崩。
如果按正常程序走,李儇當不了皇帝,不僅當不了,輪也輪不到,因為他前麵還有五個人正在排隊。當然,當得了當不了皇帝,
李儇說了不算,他爹唐懿宗說了也不算,說了算的人是宦官,俗稱人妖。唐末宦官專政現象十分嚴重,皇帝成了傀儡一個,傀儡也就算了,一不小心還要把小命玩掉。讓誰上台,宦官說了算,讓誰下台,還是宦官說了算,讓誰死,也是宦官說了算。
這時候,宦官給皇帝出了個對聯,上聯是:說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下聯是:說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
皇帝馬上添個橫批:不服不行。唐代宦官掌權要從唐玄宗時期說起,那時候高力士受寵,經常替皇帝批閱奏章,
小事完全可以行使自由裁量權,丞相李林甫、楊國忠都要巴結他,太子李亨更是親密的稱他為二哥,
你還別覺得這丟人,能成為高大宦官的小弟弟是人家瞧得起你,一般人想當還當不上呢。不過高力士做人還算厚道,雖然掌權,卻還算忠心,
可後來的宦官就逐漸失去了老一輩宦官階級應有的傳統美德。唐肅宗、代宗時期的大宦官李輔國,專權跋扈,不可一世,肅宗皇帝每天都要看他的臉色行事。肅宗一死,他對剛即位的代宗說:“大家但居禁中,外事聽老奴處分。”(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