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全義曾在縣裏做小官,多次受到縣令侮辱,於是逃亡加盟黃巢起義軍。反賊是怎麽出來的,就是這麽被逼出來的。
黃巢攻入長安建立大齊政權後,任命他為吏部尚書、充水運使,主管大齊水運事務。黃巢失敗後,他到河陽投降諸葛爽,諸葛爽收留了他。
這哥們太苦了,讓諸葛爽想到以前的自己,後來張全義屢立戰功,諸葛爽奏請朝廷任他為澤州刺史。
李罕之,是土生土長的河陽人,少年時當過和尚,不過,由於他不僅是和尚中的無賴,更是無賴中的無賴,不管走到哪裏人們都不接納他。曾在滑州酸棗縣討飯,
從早到晚,都沒人正眼瞧他一眼,於是他把缽盂砸在地上,毀掉袈裟,投奔諸葛爽當了小兵。就像悟空、悟能、悟淨一樣,罕之本是他的僧號,還俗後他把僧號當作自己的名字,
或許是希望佛祖能夠保佑他,打仗的時候隻讓他殺別人,不讓別人殺他吧。李罕之力大驚人,傳說跟人打架的時候,打對方的左臉,右臉都能冒出血來。
所以說,基督教所說的打你左臉你應該把右臉也伸給他讓他打在李罕之這裏根本就是多餘。由於有這個特長,諸葛爽很快給他安排了一個下級軍官的職務。每次派他出去討伐賊寇,沒有不被他活捉回來的。
在蒲降北邊,有一座摩雲山。賊寇在山上設有堡壘,號稱摩雲寨,不論從前邊還是從後邊。都無法攻克。
以前打不下,是因為李罕之沒來,既然他來了,三下五除二就把摩雲寨給拿下了,所以當時人們稱他為李摩雲。
後來,李罕之也投奔了黃巢,從以上人物的經曆你就可以看出黃巢是多牛掰的人物。後來的風雲人物們以前幾乎都是他的小弟。
879年,淮南節度使高駢派大將張璘南下。擊敗黃巢,李罕之投降高駢,被任命為光州刺史
。一年後,光州被秦宗權攻擊。李罕之不得已再次依附諸葛爽,並被任命為任懷州刺史,李罕之的經曆告訴我們,不怕公司倒閉,就怕自己沒用,是人才終會有用武之地。
諸葛爽當時奉詔攻擊秦宗權,便上表任命李罕之為副招討。中和四年(884年),諸葛爽命李罕之為河南尹和東都留守。
885年,秦宗權部將孫儒攻擊洛陽。李罕之迎戰,對壘數月,力不能敵。退保澠池,孫儒去後,李罕之複回洛陽。
劉經猜忌李罕之。二人就幹了一架,劉經為李罕之所敗,退守河陽。諸葛仲方年幼,劉經派張全義前去抵敵。張全義二話沒說,就帶兵去了。不過他沒有抵敵,而是與李罕之結為同盟,調轉矛頭進攻劉經,結果被劉經打敗。李張二人退保懷州,並向李克用求援。在李克用的聯合進攻下,劉經和諸葛仲方被迫逃往汴州投靠朱溫。於是李罕之自領河陽節度使,以張全義為河南尹治理洛陽。
當時的洛陽,經過多年戰亂,僅存斷壁殘垣,破敗不堪。張全義初到時,那裏“白骨蔽地,荊棘彌望,居民不滿百戶。全義麾下,才百餘人,相與保中州城。
四野俱無耕者”。張全義從他的部下中選出18人為屯將,每人發給一麵旗一張榜,到周圍18縣的殘存墟落樹旗張榜,招撫流散逃亡的民眾,勸耕農桑,恢複生產。張全義為政寬簡,除殺人者要償命處死以外,其餘都從輕處罰。
“無嚴刑,無租稅,民歸之者如市,又選壯者教以戰陣,以禦寇盜。數年之後,都城坊曲,漸複舊製。諸縣戶口,率皆歸複,桑麻蔚然,野無曠土。”洛陽周圍30裏內,有蠶麥豐收的農家,他一定親自到訪,召來全家老幼,賞給酒食衣料,表示慰勞。
“民間言張公不喜聲伎,見之未嚐笑,獨見良麥佳繭則笑耳”。對於有田荒蕪的,他就召集民眾查問原因,有因為缺牛耕地的,便要求有牛的鄰裏負責助耕。“由是鄰裏有無相助,故比戶皆有蓄積,凶年不饑,遂成富庶焉。
李罕之是張全義“刻臂為盟,永同休戚”的患難之交,也是張全義的上級,因軍中乏食而經常向張全義求取軍糧財物,本來拿人手短,吃人嘴短,他把張全義當成不用信用卡的自動取款機也就算了,但他還經常欺負張全義,次數多了,張全義非常不滿。
文德元年(888年)張全義於李罕之出兵攻打河東晉、絳二州之際,乘其後方無備,派兵襲取河陽,自任河陽節度使。張全義是個忍者,後來某天,朱溫拜訪他家,見他家的女人頗有姿色,就順便把他全家老少娘們都給睡了,他的兒子要殺朱溫,張全義都忍了。
這麽能忍,都快成忍者神龜了,還要起兵,看來李罕之確實做的太過分了,別忘了,兔子急了,都會咬人。所以,這裏奉勸大家,做人要厚道,做事要心細,凡事都有度,不能太過分。
李罕之無奈,隻得投奔李克用,李克用遣大將李存孝引兵3萬助其反攻河陽,圍困日久,城中食盡,張全義部“啖木屑以度朝夕”,於是向朱溫求救。當時,朱溫的主力正在魏博,無暇回顧,因此隻命丁會和葛從周率兵萬餘前來相救。丁會,字道隱,安徽壽春人。
少年時慷慨自任,喜歡唱歌,其聲淒愴,聞者傷感,但丁會沒有進入娛樂圈,而是於唐朝末年,投身黃巢軍中,在朱溫麾下效力,朱溫被任命為宣武節度使後,丁會被封為都押衙。葛從周,字通美,濮州鄄城人。葛從周少年時就很豁達。且有謀略,
他最早也是投靠了黃巢起義軍,並逐漸升為一名軍校。884年三月。朱溫大敗黃巢於王滿渡,葛從周及霍存、張歸霸兩個結拜兄弟一起率軍投降朱溫。在跟秦宗權的一次戰鬥中,朱溫臨陣落馬,
敵軍來勢很猛,情況十分危急,葛從周挺身而出,扶起朱溫上馬。之後又迫不及待地與敵軍短兵相接,奮力格鬥。結果他不僅臉上掛了彩,而且上臂中了數箭、身上也中了數槍,但他仍然毫不畏懼、拚盡全力,從而保全了朱溫的性命。
幸而此時另一位將軍張延壽回馬相助。才使得葛從周與朱溫僥幸逃生。此戰失利,朱溫很不高興,將許多部將都紛紛削職,隻有葛從周、張延壽不降反升,成為大校。之後在跟秦宗權的戰鬥中,葛從周也是屢立戰功。
丁會和葛從周紮營河陰,二人商量說:“罕之料吾不敢渡九鼎,以吾兵少而來遠,且不虞吾之速至也。出其不意。掩其不備者,兵家之勝策也。”
於是全軍直趨河陽。李存孝留步兵繼續攻城,命李罕之引騎兵拒敵。雙方大戰於沇水,李罕之大敗,大將安休休逃跑,李存孝、李罕之再戰又大敗,隻好解圍逃奔河東,張全義從此歸附溫。
朱溫安排丁會鎮守河陽。令張全義依舊擔任河南尹。張全義感謝朱溫的救命之恩,從此聽命於朱溫。並主動請求改名。於是朱溫賜其名為宗奭。
鷸蚌相爭,漁翁得利。從此,朱溫得到了河陽。這一年是公元888年,自諸葛爽去世才僅僅兩年,幾個月後,秦宗權被殺。
徐州時溥
時溥,江蘇徐州人。中和元年(881年),身為徐州牙將的時溥率兵入關鎮壓黃巢起義。大軍走到半路,還沒碰見黃巢,自己就先亂了--軍隊嘩變。
於是全部都有,向後轉,殺回徐州城,驅逐了派他們打仗的節度使支詳,然後一致推舉時溥為徐州留後。
五代時期,三番五次的士兵嘩變推翻舊有政府,推舉新的節度使,不僅說明當時社會很亂,還可以向西方反動勢力證明,其實我們在一千多年前就實現了民主政治。
後來,唐僖宗授時溥為徐州節度使。884年,尚讓投降時溥。時溥輾轉得到黃巢一家的腦袋後,就捧著這些寶貝,送到了成都唐僖宗處,於是在“消滅黃巢、再創輝煌”為標題的表彰大會上,時溥論功第一,被封王爵。
朱溫不服,為了消滅叛軍,我是饑一頓,飽一頓,刀裏來,槍裏去,剖完頭顱,灑熱血,時刻衝在第一線,你到好,躲在背後等撿漏,最後算功勞居然算在我前頭了,不服,就是不服,死也不服。
雖然隻是個打工仔,但是也要時刻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於是朱溫與時溥爭功,彼此爭的麵紅耳赤,從此雙方結下了梁子。時溥以前就是東南麵行營都統,
888年,討伐蔡州時,朱溫任蔡州四麵行營都統,而這時候時溥仍然是都統,朱溫為了激怒時溥,就給皇帝打報告說:“攻打蔡州,時溥沒有功勞也沒有苦勞,居然還是都統,這樣不好,非常之不好。”
於是,兩人的關係就更差了。高駢死後,淮南大亂,楚州刺史劉瓚前來投奔,朱溫接納了他,這時候找了很久的借口終於來了,朱溫派朱珍向徐州進軍,時溥說:“站住,你們是幹嘛的?”朱珍說“放心放心,我們隻是護送劉瓚同誌回老家去,不是來打群架的,還望貴軍行個方便,讓個路,我們好過去。”
這一招太有水平了,如果你處在時溥的位置該怎麽辦?讓路?不行!請神容易送神難,對方來了可能就不走了,到時候你隻能氣呼呼的說:“你不走我走。”
不讓?不行!對方有備而來,人多勢眾,到時候肯定會以此為借口,打你沒商量。時溥這時候也很火大,朱溫,我問候你全家人,我到底怎麽你了,你老是這麽跟我過不去。
於是,時溥也很幹脆,把城門一關,一副此路是我開,此樹是我栽,要想從此過,打過我再說的強硬姿態。既然你不讓,那就不客氣了,放狗,咬人,於是,朱珍就上了。
雙方在吳康裏展開會戰,朱珍大敗時溥,攻取豐、蕭二縣,又進攻宿州,再次勝利,於是朱珍駐紮在了蕭縣。時溥帶著殘兵敗將回到徐州。朱溫派兵攻打宿州,宿州刺史張友投降。
又派龐師古攻打徐州,時溥率兩萬人前來抵禦,龐師古一鼓作氣,大敗時溥,斬殺兩千多人,時溥再次逃回徐州。
當時朱珍駐紮蕭縣,考慮到老板可能要來視察,為了給老板留個好印象,就要求手下們打掃馬廄、除舊迎新迎接上級領導。
這時,副將嚴郊雙手擦在口袋裏,一副非暴力不合作的態度。一個人對一個人鬧意見肯定是有原因的,嚴郊不配合,是因為他有情緒,他有情緒,是因為一個人,而且是一個男人,這個人叫李唐賓,是他的直接上級。李唐賓,陝州人,開始時也是黃巢的人,跟朱溫在尉氏門打仗,打不過,就投降了。
李唐賓與朱珍是老搭檔,兩個人名氣差不過,不過李唐賓要更生猛一點,每次打仗,就算朱珍稍稍後退,隻要有李唐賓在,就能打勝仗。軍旅苦悶,朱珍就將全家從開封接到了軍中,擱在平時,這也沒什麽,人家見見老婆孩子也沒啥大不了的。
但別忘了,這是在戰爭年代,老板之所以信任你,敢把身家性命交給你,讓你帶著所有家當出去打仗,很大一個原因就是因為你老婆孩子都在他手裏,現在你把老婆孩子弄走了,你說說吧,你到底是個什麽意思。
不過,朱珍是個好員工,不到萬不得已,證據確鑿,朱溫還是舍不得殺了這個好幫手的,於是就派李唐賓來監視他。
李唐賓與朱珍是搭檔,不過不是黃金搭檔,而是一山中的兩隻老虎,不過,很顯然,他們都是公老虎,既然長期相處,那磕磕碰碰總是避免不了,但李唐賓無法忍受,就連夜跑往開封,朱珍發現了,就在後麵追,於是就出現了這麽一幕,李唐賓在前麵飛啊飛,朱珍在後麵追啊追,李唐賓還不時回過頭挑釁,快來追我啊,兩人就這麽一直跑到了開封城(未完待續)
黃巢攻入長安建立大齊政權後,任命他為吏部尚書、充水運使,主管大齊水運事務。黃巢失敗後,他到河陽投降諸葛爽,諸葛爽收留了他。
這哥們太苦了,讓諸葛爽想到以前的自己,後來張全義屢立戰功,諸葛爽奏請朝廷任他為澤州刺史。
李罕之,是土生土長的河陽人,少年時當過和尚,不過,由於他不僅是和尚中的無賴,更是無賴中的無賴,不管走到哪裏人們都不接納他。曾在滑州酸棗縣討飯,
從早到晚,都沒人正眼瞧他一眼,於是他把缽盂砸在地上,毀掉袈裟,投奔諸葛爽當了小兵。就像悟空、悟能、悟淨一樣,罕之本是他的僧號,還俗後他把僧號當作自己的名字,
或許是希望佛祖能夠保佑他,打仗的時候隻讓他殺別人,不讓別人殺他吧。李罕之力大驚人,傳說跟人打架的時候,打對方的左臉,右臉都能冒出血來。
所以說,基督教所說的打你左臉你應該把右臉也伸給他讓他打在李罕之這裏根本就是多餘。由於有這個特長,諸葛爽很快給他安排了一個下級軍官的職務。每次派他出去討伐賊寇,沒有不被他活捉回來的。
在蒲降北邊,有一座摩雲山。賊寇在山上設有堡壘,號稱摩雲寨,不論從前邊還是從後邊。都無法攻克。
以前打不下,是因為李罕之沒來,既然他來了,三下五除二就把摩雲寨給拿下了,所以當時人們稱他為李摩雲。
後來,李罕之也投奔了黃巢,從以上人物的經曆你就可以看出黃巢是多牛掰的人物。後來的風雲人物們以前幾乎都是他的小弟。
879年,淮南節度使高駢派大將張璘南下。擊敗黃巢,李罕之投降高駢,被任命為光州刺史
。一年後,光州被秦宗權攻擊。李罕之不得已再次依附諸葛爽,並被任命為任懷州刺史,李罕之的經曆告訴我們,不怕公司倒閉,就怕自己沒用,是人才終會有用武之地。
諸葛爽當時奉詔攻擊秦宗權,便上表任命李罕之為副招討。中和四年(884年),諸葛爽命李罕之為河南尹和東都留守。
885年,秦宗權部將孫儒攻擊洛陽。李罕之迎戰,對壘數月,力不能敵。退保澠池,孫儒去後,李罕之複回洛陽。
劉經猜忌李罕之。二人就幹了一架,劉經為李罕之所敗,退守河陽。諸葛仲方年幼,劉經派張全義前去抵敵。張全義二話沒說,就帶兵去了。不過他沒有抵敵,而是與李罕之結為同盟,調轉矛頭進攻劉經,結果被劉經打敗。李張二人退保懷州,並向李克用求援。在李克用的聯合進攻下,劉經和諸葛仲方被迫逃往汴州投靠朱溫。於是李罕之自領河陽節度使,以張全義為河南尹治理洛陽。
當時的洛陽,經過多年戰亂,僅存斷壁殘垣,破敗不堪。張全義初到時,那裏“白骨蔽地,荊棘彌望,居民不滿百戶。全義麾下,才百餘人,相與保中州城。
四野俱無耕者”。張全義從他的部下中選出18人為屯將,每人發給一麵旗一張榜,到周圍18縣的殘存墟落樹旗張榜,招撫流散逃亡的民眾,勸耕農桑,恢複生產。張全義為政寬簡,除殺人者要償命處死以外,其餘都從輕處罰。
“無嚴刑,無租稅,民歸之者如市,又選壯者教以戰陣,以禦寇盜。數年之後,都城坊曲,漸複舊製。諸縣戶口,率皆歸複,桑麻蔚然,野無曠土。”洛陽周圍30裏內,有蠶麥豐收的農家,他一定親自到訪,召來全家老幼,賞給酒食衣料,表示慰勞。
“民間言張公不喜聲伎,見之未嚐笑,獨見良麥佳繭則笑耳”。對於有田荒蕪的,他就召集民眾查問原因,有因為缺牛耕地的,便要求有牛的鄰裏負責助耕。“由是鄰裏有無相助,故比戶皆有蓄積,凶年不饑,遂成富庶焉。
李罕之是張全義“刻臂為盟,永同休戚”的患難之交,也是張全義的上級,因軍中乏食而經常向張全義求取軍糧財物,本來拿人手短,吃人嘴短,他把張全義當成不用信用卡的自動取款機也就算了,但他還經常欺負張全義,次數多了,張全義非常不滿。
文德元年(888年)張全義於李罕之出兵攻打河東晉、絳二州之際,乘其後方無備,派兵襲取河陽,自任河陽節度使。張全義是個忍者,後來某天,朱溫拜訪他家,見他家的女人頗有姿色,就順便把他全家老少娘們都給睡了,他的兒子要殺朱溫,張全義都忍了。
這麽能忍,都快成忍者神龜了,還要起兵,看來李罕之確實做的太過分了,別忘了,兔子急了,都會咬人。所以,這裏奉勸大家,做人要厚道,做事要心細,凡事都有度,不能太過分。
李罕之無奈,隻得投奔李克用,李克用遣大將李存孝引兵3萬助其反攻河陽,圍困日久,城中食盡,張全義部“啖木屑以度朝夕”,於是向朱溫求救。當時,朱溫的主力正在魏博,無暇回顧,因此隻命丁會和葛從周率兵萬餘前來相救。丁會,字道隱,安徽壽春人。
少年時慷慨自任,喜歡唱歌,其聲淒愴,聞者傷感,但丁會沒有進入娛樂圈,而是於唐朝末年,投身黃巢軍中,在朱溫麾下效力,朱溫被任命為宣武節度使後,丁會被封為都押衙。葛從周,字通美,濮州鄄城人。葛從周少年時就很豁達。且有謀略,
他最早也是投靠了黃巢起義軍,並逐漸升為一名軍校。884年三月。朱溫大敗黃巢於王滿渡,葛從周及霍存、張歸霸兩個結拜兄弟一起率軍投降朱溫。在跟秦宗權的一次戰鬥中,朱溫臨陣落馬,
敵軍來勢很猛,情況十分危急,葛從周挺身而出,扶起朱溫上馬。之後又迫不及待地與敵軍短兵相接,奮力格鬥。結果他不僅臉上掛了彩,而且上臂中了數箭、身上也中了數槍,但他仍然毫不畏懼、拚盡全力,從而保全了朱溫的性命。
幸而此時另一位將軍張延壽回馬相助。才使得葛從周與朱溫僥幸逃生。此戰失利,朱溫很不高興,將許多部將都紛紛削職,隻有葛從周、張延壽不降反升,成為大校。之後在跟秦宗權的戰鬥中,葛從周也是屢立戰功。
丁會和葛從周紮營河陰,二人商量說:“罕之料吾不敢渡九鼎,以吾兵少而來遠,且不虞吾之速至也。出其不意。掩其不備者,兵家之勝策也。”
於是全軍直趨河陽。李存孝留步兵繼續攻城,命李罕之引騎兵拒敵。雙方大戰於沇水,李罕之大敗,大將安休休逃跑,李存孝、李罕之再戰又大敗,隻好解圍逃奔河東,張全義從此歸附溫。
朱溫安排丁會鎮守河陽。令張全義依舊擔任河南尹。張全義感謝朱溫的救命之恩,從此聽命於朱溫。並主動請求改名。於是朱溫賜其名為宗奭。
鷸蚌相爭,漁翁得利。從此,朱溫得到了河陽。這一年是公元888年,自諸葛爽去世才僅僅兩年,幾個月後,秦宗權被殺。
徐州時溥
時溥,江蘇徐州人。中和元年(881年),身為徐州牙將的時溥率兵入關鎮壓黃巢起義。大軍走到半路,還沒碰見黃巢,自己就先亂了--軍隊嘩變。
於是全部都有,向後轉,殺回徐州城,驅逐了派他們打仗的節度使支詳,然後一致推舉時溥為徐州留後。
五代時期,三番五次的士兵嘩變推翻舊有政府,推舉新的節度使,不僅說明當時社會很亂,還可以向西方反動勢力證明,其實我們在一千多年前就實現了民主政治。
後來,唐僖宗授時溥為徐州節度使。884年,尚讓投降時溥。時溥輾轉得到黃巢一家的腦袋後,就捧著這些寶貝,送到了成都唐僖宗處,於是在“消滅黃巢、再創輝煌”為標題的表彰大會上,時溥論功第一,被封王爵。
朱溫不服,為了消滅叛軍,我是饑一頓,飽一頓,刀裏來,槍裏去,剖完頭顱,灑熱血,時刻衝在第一線,你到好,躲在背後等撿漏,最後算功勞居然算在我前頭了,不服,就是不服,死也不服。
雖然隻是個打工仔,但是也要時刻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於是朱溫與時溥爭功,彼此爭的麵紅耳赤,從此雙方結下了梁子。時溥以前就是東南麵行營都統,
888年,討伐蔡州時,朱溫任蔡州四麵行營都統,而這時候時溥仍然是都統,朱溫為了激怒時溥,就給皇帝打報告說:“攻打蔡州,時溥沒有功勞也沒有苦勞,居然還是都統,這樣不好,非常之不好。”
於是,兩人的關係就更差了。高駢死後,淮南大亂,楚州刺史劉瓚前來投奔,朱溫接納了他,這時候找了很久的借口終於來了,朱溫派朱珍向徐州進軍,時溥說:“站住,你們是幹嘛的?”朱珍說“放心放心,我們隻是護送劉瓚同誌回老家去,不是來打群架的,還望貴軍行個方便,讓個路,我們好過去。”
這一招太有水平了,如果你處在時溥的位置該怎麽辦?讓路?不行!請神容易送神難,對方來了可能就不走了,到時候你隻能氣呼呼的說:“你不走我走。”
不讓?不行!對方有備而來,人多勢眾,到時候肯定會以此為借口,打你沒商量。時溥這時候也很火大,朱溫,我問候你全家人,我到底怎麽你了,你老是這麽跟我過不去。
於是,時溥也很幹脆,把城門一關,一副此路是我開,此樹是我栽,要想從此過,打過我再說的強硬姿態。既然你不讓,那就不客氣了,放狗,咬人,於是,朱珍就上了。
雙方在吳康裏展開會戰,朱珍大敗時溥,攻取豐、蕭二縣,又進攻宿州,再次勝利,於是朱珍駐紮在了蕭縣。時溥帶著殘兵敗將回到徐州。朱溫派兵攻打宿州,宿州刺史張友投降。
又派龐師古攻打徐州,時溥率兩萬人前來抵禦,龐師古一鼓作氣,大敗時溥,斬殺兩千多人,時溥再次逃回徐州。
當時朱珍駐紮蕭縣,考慮到老板可能要來視察,為了給老板留個好印象,就要求手下們打掃馬廄、除舊迎新迎接上級領導。
這時,副將嚴郊雙手擦在口袋裏,一副非暴力不合作的態度。一個人對一個人鬧意見肯定是有原因的,嚴郊不配合,是因為他有情緒,他有情緒,是因為一個人,而且是一個男人,這個人叫李唐賓,是他的直接上級。李唐賓,陝州人,開始時也是黃巢的人,跟朱溫在尉氏門打仗,打不過,就投降了。
李唐賓與朱珍是老搭檔,兩個人名氣差不過,不過李唐賓要更生猛一點,每次打仗,就算朱珍稍稍後退,隻要有李唐賓在,就能打勝仗。軍旅苦悶,朱珍就將全家從開封接到了軍中,擱在平時,這也沒什麽,人家見見老婆孩子也沒啥大不了的。
但別忘了,這是在戰爭年代,老板之所以信任你,敢把身家性命交給你,讓你帶著所有家當出去打仗,很大一個原因就是因為你老婆孩子都在他手裏,現在你把老婆孩子弄走了,你說說吧,你到底是個什麽意思。
不過,朱珍是個好員工,不到萬不得已,證據確鑿,朱溫還是舍不得殺了這個好幫手的,於是就派李唐賓來監視他。
李唐賓與朱珍是搭檔,不過不是黃金搭檔,而是一山中的兩隻老虎,不過,很顯然,他們都是公老虎,既然長期相處,那磕磕碰碰總是避免不了,但李唐賓無法忍受,就連夜跑往開封,朱珍發現了,就在後麵追,於是就出現了這麽一幕,李唐賓在前麵飛啊飛,朱珍在後麵追啊追,李唐賓還不時回過頭挑釁,快來追我啊,兩人就這麽一直跑到了開封城(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