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到袁紹派使者來召他過去,賈詡就勸他說:‘袁家父子之間都互不相容,又怎麽能善待天下的英才,


    曹公現在挾天子以令諸侯,誌向極大,又不以私怨與人為敵,你不應該懷疑他。’


    王公也不應該懷疑梁王,他怎麽會因私怨而加害您這樣的忠賢之人呢!”李振不愧為一代謀士,


    這個比喻說的再恰當也沒有了,朱溫就是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曹操,


    王師範就是跟曹操屢次作對的張繡,而李振他自己就是謀士賈詡。


    這番話把王師範說地一愣一愣的,心想我願意當張繡,


    於是第二天就帶領全家人遷走了。朱溫然後表奏李振為青州留後,將一些善後事宜處理妥當後,又將他召回到身邊。


    王師範全族離開平盧,西遷汴州。王師範行經濮陽時,換上素服騎驢,以示謙恭。他到汴州之後,朱溫仍待以客禮,任他為河陽節度使。


    後朱全中登基,王師範從河陽被召回洛陽,為金吾上將軍。朱溫封眾多子侄為王之後,


    朱友寧妻向他哭訴:“陛下化家為國,宗族都蒙受榮寵,但唯獨妾身的丈夫遭遇不幸,已因王師範叛逆而死於戰場。現在這個死仇還活著,妾身很心痛!”朱溫說:“我幾乎忘了此賊!”


    便派使者去洛陽滅了王師範全族。使者到了洛陽,在地麵上掘下大坑。再宣讀朱溫的敕令。


    王師範設下大宴,和族人同坐,說:“死是人不能避免的。何況有罪之人!我不希望我們的屍體長幼無序地散放著。”宴席開始後,他命族人從最幼者開始被帶到坑中處決。


    包括王師範本人和兄弟王師誨、王師悅在內的約二百人死於此難。或許王師範到死才明白一件事情,人家曹操好歹是個文化人,朱溫這個潑皮無賴又怎麽能跟曹操相提並論。


    荊襄趙匡凝


    趙匡凝,字光儀,蔡州人。其父趙德諲早年曾追隨蔡州節度使秦宗權,被任命為申州刺史。黃巢死後。


    秦宗權在蔡州稱帝,然後招兵買馬。橫行中原,既然以前的節度使都做皇帝了,趙德諲自然也官升一級,成為山南東道節度使。後朱溫率兵攻擊蔡州。秦宗權屢敗,趙德諲見勢不妙,


    乃以山南東道七州之地降於朱溫,被任命為蔡州四麵行營副都統,河陽、保義、義昌三鎮行軍司馬。趙德諲死後,趙匡凝接任。


    897年,朱溫進攻兗州,朱瑾向李克用求救。


    李克用派猛將史儼前去救援,結果。非但沒能救了朱瑾,連自己也栽了個大跟頭。北歸無路,史儼和朱瑾就南下投靠了淮南節度使楊行密。小弟出了事了。


    做大哥的就要想辦法把人撈出來。於是李克用派人送錢給趙匡凝,希望能借他一條路,好讓史儼能夠回來。趙匡凝想了想,路放在那裏也不能生錢,借條路讓他走走也走不壞,還可以收錢。


    何樂而不為,於是就答應了。不想。使者拿著他的回信返回太原時被朱溫抓住,朱溫看過信後,大怒,以為趙匡凝和李克用早就勾結上了。白紙黑字,解釋是解釋不清了,


    剛好不久之後的898年,趙匡凝聽說龐師古在清口打了敗仗,於是一把手推開失敗者朱溫,然後投入這場戰爭勝利的一方楊行密的懷抱


    。新仇舊恨,朱溫大怒,於是命大將氏叔琮、康懷英攻打趙匡凝。氏叔琮攻克泌、隨二州,泌州刺史趙璠投降,


    隨州刺史趙匡琳被俘。康懷英則占領了鄧州,趙匡凝大懼,請求和解,朱溫方才罷兵言和。


    當時,荊南節度使成汭戰死,朗州刺史雷彥恭襲取荊南,趙匡凝遣其弟趙匡明率兵驅逐了雷彥恭,朱溫於是任命趙匡凝為荊襄節度使,以趙匡明為荊南留後。


    朱溫殺了唐昭宗後,趙匡凝痛哭流涕,對使者說:“受唐恩深,不敢妄有佗誌。”朱溫知道趙匡凝兄弟跟自己始終不是一條心,留他們在後患無窮。


    天祐二年(905年),朱溫終於動手了,他以趙匡凝東與楊行密相通,西與王建結姻為由,令楊師厚率前軍前往討伐,自己則率大軍緊跟其後。楊師厚,安徽人,年輕時曾在李罕之手下做事


    。楊師厚雖然勇猛非常,但得不到李罕之的重用,隻是個不起眼的小兵。884年,李罕之歸附李克用。李克用向李罕之要兵。李罕之就把一百多名士兵送給了李克用,這其中就有楊師厚。


    不久,楊師厚逃到了朱溫那裏,朱溫很重視人才,非但沒有把他當做垃圾送人,還任命他為曹州刺史。


    不久,


    楊師厚攻取襄、唐、鄧、複、郢、隨、均,房八州。朱溫紮營於漢江北岸,九月初五楊師厚在陰穀口作浮橋,初七領兵渡過漢水,


    初八趙匡凝領兵兩萬列陣於漢水岸邊迎戰,被楊師厚軍打敗,死傷一萬多人,趙匡凝退回襄陽,然後沿漢水投奔廣陵。十六日,楊師厚進攻廣陵,


    荊南牙將王建武投降。趙匡凝逃往淮南。然後楊師厚又進攻荊州,趙匡明自量難以獨自立足,也計劃逃往淮南,


    但他的兒子趙承規指出,如果他也去了淮南,則兄弟聚首,楊行密難免會生疑心。於是趙匡明改投西川。王建待他以貴賓之禮,任為武信軍節度使。後來王建建前蜀稱帝,


    用趙匡明為大理卿、工部尚書。再後來,趙匡明卒於成都。


    趙匡凝戰敗後,以輕舟奔於楊行密。由於趙匡凝為人忠誠,楊行密對他也很敬重。厚遇之。


    楊行密死後,楊行密的兒子楊渥就不怎麽待見他了。楊渥喜歡吃青梅,一次。舉行宴會時,在那裏吃個沒完沒了,趙匡凝對他說:“勿多食,發小兒熱。”楊渥認為這是對他的侮辱,


    於是將其遷往海陵,後來大將徐溫掌握吳國政權後,趙匡凝仍然一副非暴力不合作的態度。於是被殺。


    二十三、建國


    朱溫想當皇帝,蔣玄暉和宰相柳璨為了投其所好。把領導拍舒服了,於是翻閱典籍,查找資料,


    終於找到了順利稱帝的好方法。那就是仿效漢魏以來形成的規矩,先封大國,再加九錫,然後受禪。


    柳璨,字照之,今山西永濟人。小時候家境貧窮,但他很有誌氣,別人跟我比父母,我跟別人比讀書。他白天以砍柴為生,晚上發奮讀書,點不起油燈。


    他沒有選擇鑿壁借光,因為這樣不僅是在破壞私有財產,還可能會因為不小心看到鄰家小妹妹洗澡而被鄰居狂揍一頓,


    他也沒有趴在雪地上看書,因為沒有那麽多下雪天可供他映雪,而是另辟蹊徑。白天撿點樹葉,晚上燃燒樹葉照明。


    很幸運。他沒有引起火災或一氧化碳中毒而亡,最終成為了一個很有學問的人,因為對史書的解釋十分精辟而被推薦為官。唐昭宗亦對柳璨十分賞識,委任他為翰林學士。


    904年,宰相崔胤被殺,唐昭宗授柳璨諫議大夫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並拜他為相,這時候,距他開始做官才僅僅四年。由於出身寒微,


    又是坐著火箭升遷上去的,柳璨常常因為資曆較淺而被其他大臣排斥。後來他希望借助朱溫的勢力鞏固自己的地位,於是投入朱溫門下。


    905年,有占卜師建議朱溫進行一次屠殺以避免天災。柳璨乘機把排斥自己的三十多位大臣列成名單呈獻,朱溫於是把他們全部處死了。


    後來,此事被視為冤獄,朱溫知道後很不高興。


    遵循先例固然名正言順,但這隻是對讀書人而言的,對於朱溫這樣著急著當皇帝的大老粗來說顯然就是脫了褲子放屁---多此一舉。


    這時正好宣徽副使王殷、趙殷衡誣告蔣玄暉和柳璨,說他們平日忠於唐朝,這樣做是故意拖遝,不想讓朱溫當皇帝。


    於是朱溫在十二月十三日以此為借口斬殺蔣玄暉,並追削蔣玄暉為凶逆百姓,在城門外焚屍揚灰。


    王、趙二人又誣告何太後和蔣玄暉有染,於是,十二月二十五日,朱溫在積善宮殺死太後,敕追廢太後為庶人。


    隨後柳璨亦被送往刑場斬首,臨刑時大叫:“負國賊柳璨,死宜矣!”


    906年十二月,晉軍、燕軍同時攻打潞州。


    昭義軍節度使丁會本來就因朱溫殺了唐昭宗而耿耿於懷,這時索性趁機投降了李克用。丁會的背叛使朱溫威望大減,


    他深怕因此會產生連鎖反應,使其他節度使也產生叛離之心。這時,朱溫因病入駐魏博,魏博節度使羅紹威對此頭疼不已,


    一來擔心朱溫久住魏博,開支巨大,難以負擔,二來害怕朱溫哪天不高興了順手把自己給滅了。


    於是就對朱溫說:“現在四方舉兵造反都是假借要扶持唐室的名義,大王不如早早把唐室滅了,好讓他們都死了這條心。”


    朱溫雖然沒有答應,但是心裏卻深以為是,於是帶病匆匆返回大梁。


    於是,由朱溫一手策劃,經過唐昭宣帝數次死活非要把帝位禪讓給朱溫,朱溫數次死活不予接受的鬧劇後,天祐四年(907年)四月,


    朱溫在由唐宰相張文蔚率百官勸進之後,正式稱帝,更名為朱晃。同時改元開平,國號大梁,升汴州為開封府,建為東都,而以唐東都洛陽為西都。


    廢17歲的昭宣帝為濟陰王,並將其遷往曹州濟陰予以囚禁。


    而在此期間,發生了一件令朱溫很不高興的事情。當有司在前殿準備大禮時,朱溫的大哥朱全昱看到了,


    便對朱溫說:“朱三,你真的能當天子嗎?”大典以後。朱溫在宮中設宴,與朱全昱飲酒賭博,正喝得高興的時候。


    朱全昱取骰子甩到盆裏,喊朱溫說:“朱三,你本是碭山一個普通百姓,天子讓你當四鎮節度使,有什麽地方對不起你?


    你滅他唐家三百年社稷,我看你將來定會滅族,這還用賭博嗎?”朱溫不高興的罷宴而去。朱全昱也不願久居京城。常常回到碭山故鄉居住。


    改朝換代之際,總有一些忠於先朝。而恥事新朝的人,這裏麵既有文臣武將,也有普通百姓,既有外人。也有皇帝的至親。這些事情以前發生過,以後也繼續發生著。


    一千多年後,洪憲皇帝袁世凱稱帝時,恰逢他堂妹袁書貞50歲整壽,於是老袁命長子袁克定帶著厚禮去山東祝壽。當時袁克定正忙於帝製,轉托五弟袁克權代往。


    袁書貞聽說京城老袁家來送壽禮,閉門拒絕接待,讓人傳話說:“我娘家無兄,也無內侄。”滿心歡喜去吃壽麵的袁克權碰了一鼻子灰。


    鬱悶至極,回到京城將原話據實稟告,袁世凱父子也感到納悶。百思不得其解。稍後,袁書貞給袁世凱寫信一封,


    上下款均無稱呼,內容大意是:袁、張兩姓(袁書貞嫁山東巡撫張汝梅之子為妻),世受清恩,你代清而為民國總統。


    打出的旗號是民主。今日稱帝,你又何以見隆裕太後於地下乎?雖雲順從民意。但是以我看來,你卻是叛逆之臣。


    我幼讀詩書,稍知君臣大義,請自今日始,你為君主,我願為前清遺婦。袁家老六袁世彤,是袁世凱生父袁保中的幺子。


    聽到袁世凱要稱帝了,氣衝衝地跑到京城說:“皇帝縱然做成了,兄也是清室逆臣,袁家的不肖子孫。”


    見袁世凱不聽其勸,袁老六和妹妹袁書貞在北京、天津的報紙上到處刊登聲明:從此以後與袁皇帝斷絕關係。回到老家後,


    袁老六仍不罷休,羅列袁世凱罪狀二十四款,印成傳單四處散發,並扯起旗幟,大募軍隊,自任為討袁軍大統領,


    時河南都督張鎮芳得到情報,密電袁世凱請示如何處置。袁世凱哈哈大笑:“老六與我鬧家庭革命了,無怪乎老張束手無策。


    ”後袁世凱複電張鎮芳,讓其派兵勒令其解散,如敢違抗格殺勿論。張鎮芳捧著袁世凱的手諭,讓袁老六看了,


    袁老六冷笑一聲反問:“張都督將如何處置我呢?”過了幾天,袁世彤率領所募軍士數百人離開河南進入陝西,後為陝西都督陸建章所遣散。


    現在朱溫已經是皇帝了,既然一人已經得道,那全家差不多也可以升天了,


    於是封兄長朱存昱為廣王,子朱友文為博王,朱友珪為郢王,朱友璋為福王,朱友貞為均王,朱友徽為建王,侄朱友諒為衡王,朱友能為惠王,朱友誨為邵王。


    改樞密院為崇政院,任太府卿敬翔為使,任命平盧軍節度使韓建為司徒,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然後把死了的人也拉出來大封其封,


    追尊祖考為皇帝,妣為皇後;皇高祖黯諡曰宣元,廟號肅祖,祖妣範氏諡曰宣僖;曾祖茂琳諡曰光獻,廟號敬祖,祖妣楊氏諡曰光孝;祖信諡曰昭武,廟號憲祖,祖妣劉氏諡曰昭懿;考誠諡曰文穆,廟號烈祖,妣王氏諡曰文惠。


    大梁建成了,但轄地僅為今天河南、山東兩省,陝西、湖北大部,河北、寧夏、山西、江蘇、安徽等省的一部。


    而且很多原唐朝的藩鎮均不予以認可,仍沿用唐朝年號。這裏麵晉王李克用自不必說,一直視朱溫為死對頭。


    蜀王王建也於同年稱帝,建立蜀國。


    李茂貞雖然沒有稱帝,但卻做起了事實上的皇帝:開設岐王府,設置百官,以其所居為宮殿,其妻稱皇後,各種儀仗都跟皇帝一樣。


    淮南楊渥也拒不承認。還有一些割據勢力表示歸順,朱溫遂晉封割據湖南的馬殷為楚王,占據兩浙的錢鏐為吳越王,據有廣東一帶的劉隱為大彭王,占有福建的王審知為閩王。


    並封河北三鎮的鎮州王鎔為趙王,定州王處直為北平王,幽州的劉守光為燕王。但這些勢力也隻是名義上歸順了,實際上仍保持著割據。(未完待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唐朝那些事兒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朝月清風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朝月清風並收藏唐朝那些事兒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