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一大波人回到大梁後(此處為一大波,非一大波),已經是第二年春天的事了。這時候,戰火已經燒到了鄆州、濮州一帶。敬翔再次上書道:“國家連年戰敗,疆土一天比一天小了。
陛下卻久居深宮之中,與您謀劃的都是一些不學無術的玩弄之臣,他們怎麽會知道國家大事怎麽安排!
先帝在世時,擁有河北的廣大地盤,親自帶領各路名將,都不能消滅晉國。現在敵人已經打到鄆州了,而陛下好像還是不太在意的樣子。
臣聽說李亞子繼位以來,已經十年,每次征戰,都是衝鋒陷陣,時刻戰鬥在第一線。
就拿剛剛發生的楊劉之戰來說,他也是背負著攻城用的束薪身先士卒,所以才能一鼓作氣攻下城池。
陛下卻儒雅斯文,從容不迫,隻派遣賀瑰和他對抗,卻希望能把強敵驅退,我看恐怕是不太可能的。陛下應該廣泛地詢問老臣們,看看還有什麽別的好辦法,要不然,我看必將亡國。
臣雖然駑鈍怯弱,但過去也受過國家的厚恩,陛下如果缺乏人才可用的話,我請求讓我到邊境上去效力。”
敬翔,今陝西大荔縣人,字子振,年輕時就聰明過人,反應靈敏。他酷愛讀書,擅長做文章,人稱少年英才。
像很多讀書人一樣,敬翔也在唐末趕赴長安參加了科舉考試。結果卻名落孫山。
或許他還想回家複讀複讀後再次前去應試,但黃巢卻給他希望的小火苗上澆了一盆涼水,這時起義軍打到了長安。
亂世之中。敬翔隻好遠赴他鄉,暫尋出路。榜上無名,腳下有路,敬翔到了汴州,投靠同鄉王發,王發當時在朱溫手下任職。
可王發也一時找不到合適的機會將他引見給朱溫,敬翔並未怨天尤人。而是就地發揮自己的專長,替軍營中一些不識字的將士代寫書信、奏章。
敬翔的文筆流暢優美。通俗易懂,很受官兵喜愛,有時他寫的一兩句話竟被當做警句在營中廣泛流傳,
小兵們每天沒事幹的時候總是捧著一本小書在那裏狂背。上去一看,上麵赫然寫著:敬翔語錄。是金子終會發光的,機遇女神終於降臨到了敬翔的頭上。
朱溫經常聽到平時看起來愣頭青一個的大老粗說話奏事總能蹦出一兩句經典名言,很是奇怪,私下一打聽,才知道是部下王發的同鄉所寫,便對他說:“聽說你有位很有才的老鄉,你帶他來讓我見見。”
見到敬翔,朱溫便問他:“我知道先生很精通《春秋》大義。我現在也有些根基了,很想學習《春秋》裏麵的方法用來作戰,以圖更大的事業。不知先生意下如何?”
敬翔朗聲答道:“從古至今的用兵之道,貴在隨機應變,出奇製勝。古代的禮俗都沒有沿襲下來,況且是用兵之道。
一味學習《春秋》就是因循守舊,結果隻能是徒有虛名而無實效,百戰難以百勝。那麽大王的大業也就很難有希望了。”
朱溫聽後連連點頭,人才啊。說的話怎麽這麽有水平呢,於是馬上讓他擔任了軍職,每逢行軍打仗,都把敬翔帶在身邊。
時間不長,敬翔向朱溫提出要改換文職,因為他發覺自己不太喜歡做武官,更不擅長領兵打仗,指揮作戰,而做文職卻是他的特長。一般人找老板討價還價,肯定會被老板罵個狗血噴頭,但敬翔是人才,那自然另當別論了,朱溫爽快地答應了,改任他為“館驛巡官”,
專門負責文書奏章的起草工作。從此,敬翔成了朱溫的重要幕僚。所以,作為年輕人,不要怕起點低,不要怕挫折多,隻要是人才,隻要肯堅持,隻要主意真,遲早都會有出頭之日。朱溫在敬翔的輔佐下,
爭霸事業逐步走向了成功。朱溫曾異常感慨地說:“天降奇人,以佐於我!”但是,朱溫有時也剛愎自用,不肯聽從敬翔的忠告。在打敗趙匡凝之後,
朱溫想乘著剛剛戰勝趙匡凝的餘威,一舉掃平淮南楊行密。敬翔趕忙進諫阻止:“我們這次出師征伐不足一月,就已平定兩鎮,辟地達數千裏,遠近聞之,莫不鎮懾,應該珍惜這種威懾力,暫時收兵休整,然後再待機而動。”
朱溫一時被勝利衝昏了頭腦,一意孤行,結果軍隊首先在中途遭遇暴風雨的洗禮,當然士兵沒有像高爾基所說的那樣被洗禮出更堅強的意誌來,倒是一個個洗禮的像被霜打了的茄子,士氣低落,然後在攻城時又連連失利,大敗而歸,
吃了大虧的朱溫這時才醒悟過來:不聽敬翔言,吃虧在眼前,以後可不能不聽話了,不聽話是要被打屁股的。朱溫本性狡詐,經常猜疑眾將,動輒斥罵濫殺,文武群臣對他都很畏懼。
而敬翔做事卻機警多智,他極少在眾人麵前向朱溫進諫,為的是不使他難堪,他注意觀察朱溫的言談舉止和表情的微小變化,憑此揣透其內心所想。
有時朱溫所做之事有所不當,敬翔便因勢利導,予以暗示,朱溫也是一經察覺便心領神會,然後必然改正。有時如果朱溫指揮部署不太周全,敬翔就設法予以及時補救。
朱溫稱帝後,更是對敬翔備加重用,朱溫將昔日唐朝的樞密院改為崇政院,任命敬翔為知樞密院事。
當時敬翔的職位甚至比宰相職權更重,可以先和皇帝議事於禁中,然後再向宰相宣旨施行。
至於宰相的日常奏請,也要先通過崇政院送達皇上。受此重任後。敬翔更是勤於政務,內外事務無不用心。
敬翔跟隨朱溫前後共三十年,從軍作戰。運籌帷幄,晝夜謀劃,自己常說隻有在馬鞍上才能得到休息。朱溫病重時,將敬翔召到床前委托後事,讓敬翔將朱友圭逐出京城,出外任職,朱友圭便發動兵變。殺死朱溫,自立為帝。
朱友圭對敬翔非常忌憚。雖然以李振代替他任崇政院長官,但為了使群臣與他合作,還是任命敬翔為宰相,敬翔表麵接受任命。但經常稱病在家,與朱友圭保持距離。
當朱友貞看到上書後,一如既往的找來趙岩、張氏兄弟商量,趙岩、張氏兄弟都說敬翔這是在抱怨皇帝,是在發牢騷吐槽,於是朱友貞就不考慮用他了。
朱友貞命令河陽節度使謝彥章率兵數萬前去收複楊劉城。謝彥章,今河南許昌人,從小是個孤兒,他沒有在垃圾箱中取暖被熏死。也沒有被壞叔叔打殘後安置在路邊乞討,而是被好心人葛從周收養,帶著他到處打仗。過著刀頭舔血的日子。
葛從周見他聰明伶俐,遂認其為義子,傳授兵法,謝彥章盡得其妙。成年後,朱溫任其為騎兵將領。當時,梁軍稱霸天下。賀瑰善將步兵,而謝彥章善用騎兵。一時稱為“雙絕”。
謝彥章好詩書,禮儒生,常穿儒服領軍,儼然有儒將之氣。列陣嚴謹齊整,就連晉軍都聞其名而重之。
謝彥章不敢輕易挑戰,隻是建立營壘防守,並且把黃河決堤,以此來阻擋晉軍。李存勖聽說梁軍進攻,再次趕往前線,親自駕舟測量被梁軍淹沒陣地的水深,用槍試探,一槍下去都碰不到地麵。
李存勖對手下說:“梁軍不想打仗,隻想用水來阻擋我軍,我們應該涉水去進攻他們,必然大勝。”
918年六月二十三日,河水大落,剛過膝蓋,李存勖親自率軍率先過河,其他各軍緊跟其後。謝彥章率軍在岸上以逸待勞,晉軍無法上岸,隻得後退,謝彥章下令士兵下河追擊。
等到梁兵大隊人馬到了中流,李存勖命令大軍進行反擊,謝彥章不能支持,連忙向南岸退卻,晉兵緊跟其後,衝上南岸。
梁軍大敗,死傷不計其數,河水為之變紅,謝彥章僅以身免。當天,晉人攻下梁軍的濱河四寨。
經此一戰,晉人控製了黃河渡口,謀劃大舉進犯中原。
李存勖命令各地軍馬前來魏州會師。所集中的軍隊有周德威的幽州步騎兵三萬,李存審的滄州步騎兵一萬,李嗣源的邢洺步騎兵一萬,王處直的易定步騎兵一萬,以及其他各少數民族部落如奚、契丹、室韋、吐穀渾等兵馬。
當年八月,上述軍隊加上河東、魏博的兵馬,在魏州舉行規模空前的閱兵活動,李存勖在主席台向各方陣的士兵揮手致意:“同誌們好”。
下麵高呼:“首長好!”李存勖微笑道:“同誌們辛苦了。”士兵們齊呼:“為首長服務”……晉軍從此拉開了進軍中原的序幕。
朱友貞任命劉鄩為兗州安撫使,率軍討伐晉軍。李存勖親率大軍奔赴楊劉,侵擾鄆、濮等地,然後順著黃河堤岸而上,在麻家渡安下軍營。
當時賀瑰、謝彥章率梁軍主力駐紮在濮州北麵的行台村,兩軍相持不戰。有了前幾次的慘痛教訓,李存勖仍然死不悔改,還是喜歡親率少數騎兵逼近敵人的大營進行偷窺,多次被人家發現差點被打個半死,每次都是李紹榮拚命保護才得以幸免。
趙王王鎔與王處直多次派遣使者送書信勸說道:“天下人的生命都係在大王身上,唐朝中興的希望也係在大王身上,您怎麽能如此輕視自己的身體呢!”李存勖笑著對使者說:“要安定天下,不自己身經百戰怎麽能達成目的呢?
難道躲在深宮中把自己養的白白胖胖嗎?”一天,李存勖又要出營,被都營使李存審拉住戰馬哭著諫阻道:“大王應該為天下而自重。至於衝鋒陷陣的事情,應該是將士們的職務,是我李存審應該做的,而不是大王的事情。”
就這樣李存勖被他牽著馬拉回了營中。又有一天,李存勖見李存審不在跟前,急忙打馬出營,對左右親兵說:“這個老頭子,總是妨礙別人的興致!”於是率領數百騎兵直抵梁軍大營。
謝彥章也算摸出李存勖的性格來了,有事沒事總是埋伏一大批士兵守株待兔,這天又有五千精甲藏在在河堤下麵,終於,兔子出現了,謝彥章暗喜:小樣,不信你丫不出現。等到李存勖帶著十餘騎兵走下大堤,
突然伏兵四發,把李存勖團團圍住,李存勖死命戰鬥,衛兵死命保護,外麵的士兵也死命的往裏麵衝鋒,好不容易才衝出重圍,但身邊的士兵也已經死得差不多了。正在這千鈞一發之際,李存審率救兵趕到,一陣惡戰,才把梁兵殺退。
至此,李存勖才真心的感覺到李存審的話是逆耳忠言,不過感覺是一回事,怎麽做又是一回事,像李存勖這樣的偷窺狂,冒險狂,讓他老老實實待在軍營比讓人狂扁一頓都難受。
人們都說賀瑰善於帶領步軍,謝彥章善於帶領騎兵,就像北喬峰南慕容,南慕容嫉妒北喬峰一樣,因為二人名氣相當,賀瑰也相當嫉妒謝彥章,總想除之而後快,想想也是,有些人看到別人比他強,不是想著努力向上,超越對手,
而是經常想要把對手幹掉,從而使自己一枝獨秀,以前如此,如今依然,因為黑掉對手往往比超越對手更為容易,卻不知道,黑掉對手往往也就默認了自己確實難以超越對手這個事實。
一天,謝彥章與賀瑰一起在郊外考察戰場環境,賀瑰指著一處地形對謝彥章說:“這地方山崗隆起,中間平坦,正是列營的好地方。”
但是,這個世界也不隻有賀瑰一個人精通兵法,不久之後,這個地方被晉人紮營,但賀瑰一口咬定是謝彥章與晉人私通。
賀瑰好幾次想要出戰,對謝彥章說:“主上把全國的軍隊通通交給我們兩人,可以說國家的命運都依靠我們了,現在強敵已經進逼到家門口了,而我們卻還逗留著不肯出戰,這樣做對嗎?”
謝彥章回答道:“強敵入侵,他們利在速戰速決,現在我們建築深溝高壘,占據戰略要地,他們就無法速戰速決,也就不敢深入了,假如輕易與他們交戰,萬一有個差錯,那麽大勢就去了。”
賀瑰聽後就更加懷疑他了。於是偷偷到皇帝那裏去進讒言毀謗他,又和行營馬步都虞候朱王圭合謀,趁著犒賞士兵的時候,埋伏甲士,將謝彥章與濮州刺史孟審澄、別將侯溫裕等殺於軍中,以圖謀反叛的罪行上報。
孟審澄、侯溫裕也是善於帶領騎兵的良將,但所率領者不能超過三千騎兵,隻有謝彥章是韓信點兵,多多益善。到他遇害後,大家都十分痛惜。(未完待續)
陛下卻久居深宮之中,與您謀劃的都是一些不學無術的玩弄之臣,他們怎麽會知道國家大事怎麽安排!
先帝在世時,擁有河北的廣大地盤,親自帶領各路名將,都不能消滅晉國。現在敵人已經打到鄆州了,而陛下好像還是不太在意的樣子。
臣聽說李亞子繼位以來,已經十年,每次征戰,都是衝鋒陷陣,時刻戰鬥在第一線。
就拿剛剛發生的楊劉之戰來說,他也是背負著攻城用的束薪身先士卒,所以才能一鼓作氣攻下城池。
陛下卻儒雅斯文,從容不迫,隻派遣賀瑰和他對抗,卻希望能把強敵驅退,我看恐怕是不太可能的。陛下應該廣泛地詢問老臣們,看看還有什麽別的好辦法,要不然,我看必將亡國。
臣雖然駑鈍怯弱,但過去也受過國家的厚恩,陛下如果缺乏人才可用的話,我請求讓我到邊境上去效力。”
敬翔,今陝西大荔縣人,字子振,年輕時就聰明過人,反應靈敏。他酷愛讀書,擅長做文章,人稱少年英才。
像很多讀書人一樣,敬翔也在唐末趕赴長安參加了科舉考試。結果卻名落孫山。
或許他還想回家複讀複讀後再次前去應試,但黃巢卻給他希望的小火苗上澆了一盆涼水,這時起義軍打到了長安。
亂世之中。敬翔隻好遠赴他鄉,暫尋出路。榜上無名,腳下有路,敬翔到了汴州,投靠同鄉王發,王發當時在朱溫手下任職。
可王發也一時找不到合適的機會將他引見給朱溫,敬翔並未怨天尤人。而是就地發揮自己的專長,替軍營中一些不識字的將士代寫書信、奏章。
敬翔的文筆流暢優美。通俗易懂,很受官兵喜愛,有時他寫的一兩句話竟被當做警句在營中廣泛流傳,
小兵們每天沒事幹的時候總是捧著一本小書在那裏狂背。上去一看,上麵赫然寫著:敬翔語錄。是金子終會發光的,機遇女神終於降臨到了敬翔的頭上。
朱溫經常聽到平時看起來愣頭青一個的大老粗說話奏事總能蹦出一兩句經典名言,很是奇怪,私下一打聽,才知道是部下王發的同鄉所寫,便對他說:“聽說你有位很有才的老鄉,你帶他來讓我見見。”
見到敬翔,朱溫便問他:“我知道先生很精通《春秋》大義。我現在也有些根基了,很想學習《春秋》裏麵的方法用來作戰,以圖更大的事業。不知先生意下如何?”
敬翔朗聲答道:“從古至今的用兵之道,貴在隨機應變,出奇製勝。古代的禮俗都沒有沿襲下來,況且是用兵之道。
一味學習《春秋》就是因循守舊,結果隻能是徒有虛名而無實效,百戰難以百勝。那麽大王的大業也就很難有希望了。”
朱溫聽後連連點頭,人才啊。說的話怎麽這麽有水平呢,於是馬上讓他擔任了軍職,每逢行軍打仗,都把敬翔帶在身邊。
時間不長,敬翔向朱溫提出要改換文職,因為他發覺自己不太喜歡做武官,更不擅長領兵打仗,指揮作戰,而做文職卻是他的特長。一般人找老板討價還價,肯定會被老板罵個狗血噴頭,但敬翔是人才,那自然另當別論了,朱溫爽快地答應了,改任他為“館驛巡官”,
專門負責文書奏章的起草工作。從此,敬翔成了朱溫的重要幕僚。所以,作為年輕人,不要怕起點低,不要怕挫折多,隻要是人才,隻要肯堅持,隻要主意真,遲早都會有出頭之日。朱溫在敬翔的輔佐下,
爭霸事業逐步走向了成功。朱溫曾異常感慨地說:“天降奇人,以佐於我!”但是,朱溫有時也剛愎自用,不肯聽從敬翔的忠告。在打敗趙匡凝之後,
朱溫想乘著剛剛戰勝趙匡凝的餘威,一舉掃平淮南楊行密。敬翔趕忙進諫阻止:“我們這次出師征伐不足一月,就已平定兩鎮,辟地達數千裏,遠近聞之,莫不鎮懾,應該珍惜這種威懾力,暫時收兵休整,然後再待機而動。”
朱溫一時被勝利衝昏了頭腦,一意孤行,結果軍隊首先在中途遭遇暴風雨的洗禮,當然士兵沒有像高爾基所說的那樣被洗禮出更堅強的意誌來,倒是一個個洗禮的像被霜打了的茄子,士氣低落,然後在攻城時又連連失利,大敗而歸,
吃了大虧的朱溫這時才醒悟過來:不聽敬翔言,吃虧在眼前,以後可不能不聽話了,不聽話是要被打屁股的。朱溫本性狡詐,經常猜疑眾將,動輒斥罵濫殺,文武群臣對他都很畏懼。
而敬翔做事卻機警多智,他極少在眾人麵前向朱溫進諫,為的是不使他難堪,他注意觀察朱溫的言談舉止和表情的微小變化,憑此揣透其內心所想。
有時朱溫所做之事有所不當,敬翔便因勢利導,予以暗示,朱溫也是一經察覺便心領神會,然後必然改正。有時如果朱溫指揮部署不太周全,敬翔就設法予以及時補救。
朱溫稱帝後,更是對敬翔備加重用,朱溫將昔日唐朝的樞密院改為崇政院,任命敬翔為知樞密院事。
當時敬翔的職位甚至比宰相職權更重,可以先和皇帝議事於禁中,然後再向宰相宣旨施行。
至於宰相的日常奏請,也要先通過崇政院送達皇上。受此重任後。敬翔更是勤於政務,內外事務無不用心。
敬翔跟隨朱溫前後共三十年,從軍作戰。運籌帷幄,晝夜謀劃,自己常說隻有在馬鞍上才能得到休息。朱溫病重時,將敬翔召到床前委托後事,讓敬翔將朱友圭逐出京城,出外任職,朱友圭便發動兵變。殺死朱溫,自立為帝。
朱友圭對敬翔非常忌憚。雖然以李振代替他任崇政院長官,但為了使群臣與他合作,還是任命敬翔為宰相,敬翔表麵接受任命。但經常稱病在家,與朱友圭保持距離。
當朱友貞看到上書後,一如既往的找來趙岩、張氏兄弟商量,趙岩、張氏兄弟都說敬翔這是在抱怨皇帝,是在發牢騷吐槽,於是朱友貞就不考慮用他了。
朱友貞命令河陽節度使謝彥章率兵數萬前去收複楊劉城。謝彥章,今河南許昌人,從小是個孤兒,他沒有在垃圾箱中取暖被熏死。也沒有被壞叔叔打殘後安置在路邊乞討,而是被好心人葛從周收養,帶著他到處打仗。過著刀頭舔血的日子。
葛從周見他聰明伶俐,遂認其為義子,傳授兵法,謝彥章盡得其妙。成年後,朱溫任其為騎兵將領。當時,梁軍稱霸天下。賀瑰善將步兵,而謝彥章善用騎兵。一時稱為“雙絕”。
謝彥章好詩書,禮儒生,常穿儒服領軍,儼然有儒將之氣。列陣嚴謹齊整,就連晉軍都聞其名而重之。
謝彥章不敢輕易挑戰,隻是建立營壘防守,並且把黃河決堤,以此來阻擋晉軍。李存勖聽說梁軍進攻,再次趕往前線,親自駕舟測量被梁軍淹沒陣地的水深,用槍試探,一槍下去都碰不到地麵。
李存勖對手下說:“梁軍不想打仗,隻想用水來阻擋我軍,我們應該涉水去進攻他們,必然大勝。”
918年六月二十三日,河水大落,剛過膝蓋,李存勖親自率軍率先過河,其他各軍緊跟其後。謝彥章率軍在岸上以逸待勞,晉軍無法上岸,隻得後退,謝彥章下令士兵下河追擊。
等到梁兵大隊人馬到了中流,李存勖命令大軍進行反擊,謝彥章不能支持,連忙向南岸退卻,晉兵緊跟其後,衝上南岸。
梁軍大敗,死傷不計其數,河水為之變紅,謝彥章僅以身免。當天,晉人攻下梁軍的濱河四寨。
經此一戰,晉人控製了黃河渡口,謀劃大舉進犯中原。
李存勖命令各地軍馬前來魏州會師。所集中的軍隊有周德威的幽州步騎兵三萬,李存審的滄州步騎兵一萬,李嗣源的邢洺步騎兵一萬,王處直的易定步騎兵一萬,以及其他各少數民族部落如奚、契丹、室韋、吐穀渾等兵馬。
當年八月,上述軍隊加上河東、魏博的兵馬,在魏州舉行規模空前的閱兵活動,李存勖在主席台向各方陣的士兵揮手致意:“同誌們好”。
下麵高呼:“首長好!”李存勖微笑道:“同誌們辛苦了。”士兵們齊呼:“為首長服務”……晉軍從此拉開了進軍中原的序幕。
朱友貞任命劉鄩為兗州安撫使,率軍討伐晉軍。李存勖親率大軍奔赴楊劉,侵擾鄆、濮等地,然後順著黃河堤岸而上,在麻家渡安下軍營。
當時賀瑰、謝彥章率梁軍主力駐紮在濮州北麵的行台村,兩軍相持不戰。有了前幾次的慘痛教訓,李存勖仍然死不悔改,還是喜歡親率少數騎兵逼近敵人的大營進行偷窺,多次被人家發現差點被打個半死,每次都是李紹榮拚命保護才得以幸免。
趙王王鎔與王處直多次派遣使者送書信勸說道:“天下人的生命都係在大王身上,唐朝中興的希望也係在大王身上,您怎麽能如此輕視自己的身體呢!”李存勖笑著對使者說:“要安定天下,不自己身經百戰怎麽能達成目的呢?
難道躲在深宮中把自己養的白白胖胖嗎?”一天,李存勖又要出營,被都營使李存審拉住戰馬哭著諫阻道:“大王應該為天下而自重。至於衝鋒陷陣的事情,應該是將士們的職務,是我李存審應該做的,而不是大王的事情。”
就這樣李存勖被他牽著馬拉回了營中。又有一天,李存勖見李存審不在跟前,急忙打馬出營,對左右親兵說:“這個老頭子,總是妨礙別人的興致!”於是率領數百騎兵直抵梁軍大營。
謝彥章也算摸出李存勖的性格來了,有事沒事總是埋伏一大批士兵守株待兔,這天又有五千精甲藏在在河堤下麵,終於,兔子出現了,謝彥章暗喜:小樣,不信你丫不出現。等到李存勖帶著十餘騎兵走下大堤,
突然伏兵四發,把李存勖團團圍住,李存勖死命戰鬥,衛兵死命保護,外麵的士兵也死命的往裏麵衝鋒,好不容易才衝出重圍,但身邊的士兵也已經死得差不多了。正在這千鈞一發之際,李存審率救兵趕到,一陣惡戰,才把梁兵殺退。
至此,李存勖才真心的感覺到李存審的話是逆耳忠言,不過感覺是一回事,怎麽做又是一回事,像李存勖這樣的偷窺狂,冒險狂,讓他老老實實待在軍營比讓人狂扁一頓都難受。
人們都說賀瑰善於帶領步軍,謝彥章善於帶領騎兵,就像北喬峰南慕容,南慕容嫉妒北喬峰一樣,因為二人名氣相當,賀瑰也相當嫉妒謝彥章,總想除之而後快,想想也是,有些人看到別人比他強,不是想著努力向上,超越對手,
而是經常想要把對手幹掉,從而使自己一枝獨秀,以前如此,如今依然,因為黑掉對手往往比超越對手更為容易,卻不知道,黑掉對手往往也就默認了自己確實難以超越對手這個事實。
一天,謝彥章與賀瑰一起在郊外考察戰場環境,賀瑰指著一處地形對謝彥章說:“這地方山崗隆起,中間平坦,正是列營的好地方。”
但是,這個世界也不隻有賀瑰一個人精通兵法,不久之後,這個地方被晉人紮營,但賀瑰一口咬定是謝彥章與晉人私通。
賀瑰好幾次想要出戰,對謝彥章說:“主上把全國的軍隊通通交給我們兩人,可以說國家的命運都依靠我們了,現在強敵已經進逼到家門口了,而我們卻還逗留著不肯出戰,這樣做對嗎?”
謝彥章回答道:“強敵入侵,他們利在速戰速決,現在我們建築深溝高壘,占據戰略要地,他們就無法速戰速決,也就不敢深入了,假如輕易與他們交戰,萬一有個差錯,那麽大勢就去了。”
賀瑰聽後就更加懷疑他了。於是偷偷到皇帝那裏去進讒言毀謗他,又和行營馬步都虞候朱王圭合謀,趁著犒賞士兵的時候,埋伏甲士,將謝彥章與濮州刺史孟審澄、別將侯溫裕等殺於軍中,以圖謀反叛的罪行上報。
孟審澄、侯溫裕也是善於帶領騎兵的良將,但所率領者不能超過三千騎兵,隻有謝彥章是韓信點兵,多多益善。到他遇害後,大家都十分痛惜。(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