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李嗣源沒有回答。李從榮出來後,聽到宮中的人們都在慟哭,以為李嗣源已經死了,不由得糾結起來,他知道當時人心輿論對他不利,擔心繼承不了大統。
於是,第二天早上,便自稱有病不能進宮省問,開始暗中同他的心腹策劃,打算用武力入宮侍衛,製服群臣。
其實這天晚上,李嗣源的病情已經稍見好轉,隻是李從榮不知道而已。
十九日,李從榮派都押牙馬處鈞告訴朱弘昭、馮斌說:“我要帶兵入宮侍候皇上,並且防備非常之變,應該在哪裏居住?”
朱弘昭為山西太原人,早年追隨李嗣源為客將,李嗣源被擁有為帝後,任朱弘昭為文思使,但因與安重誨不合,所以經常被派駐於外。
董璋被任命為東川節度使時,李嗣源以朱弘昭為副使、監軍,當時天下藩鎮皆罷監軍,因此西川節度使孟知祥很快殺了監軍李嚴,朱弘昭聞訊大懼,求還京師,
董璋不許,二人遂互相猜忌,朱弘昭為了保命,特別開誠布公,裝的跟孫子似的,董璋於是對他心懷敬意。不久,董璋有事派朱弘昭入朝,他才脫離險境。
回歸京師後,朱弘昭任左衛大將軍、內客省使、宣徽南院使、鳳翔節度使,孟知祥與董璋聯兵作亂時,李嗣源命石敬瑭領兵伐蜀,因戰事頗不順利,李嗣源於是命安重誨前往督軍。安重誨來到鳳翔,朱弘昭迎謁,禮待甚恭。
把安重誨請到家裏,命妻妾隨侍飲食。安重誨以為朱弘昭畏懼自己,於是酒酣之際,說自己跟天子原本關係很好,後來天子因聽了讒言跟自己有了隔閡,說到動情處不由泣下。
朱弘昭聽到後,立即上奏說安重誨有怨言。又命人馳告石敬瑭,請他設法。石敬瑭原本不願伐蜀,此時便以糧餉不繼為由,燒營退兵,然後安重誨被召還京師。路過鳳翔時,朱弘昭閉門不納,安重誨由此得罪而死。
樞密使範延光厭惡朱弘昭為人,上奏將其罷為左武衛上將軍、宣徽南院使,出為山南東道節度使。
此時,李嗣源已病入膏肓,李從榮有心作亂,大臣大多欲避禍,樞密使範延光、趙延壽辭職。李嗣源於是令朱弘昭、趙延壽為樞密使,朱弘昭也懼禍,不肯上任。李嗣源勃然大怒,朱弘昭隻得勉強上任。
朱、馮二人聽後,不願摻他這趟混水,答稱道:“請王爺自己選擇地方。”接著私下對馬處鈞說:“皇上平安無事,秦王應該竭盡心力實行忠孝之道,
不可亂信壞人的胡說。”李從榮聞之不禁大怒。又派馬處鈞告訴朱、馮二人說:“你們兩位難道不愛惜自己的家族嗎?怎麽敢抗拒於我!”
朱、馮二人害怕,入宮報告王淑妃及宣徽使孟漢瓊。他們都說:“這件事不得到康義誠的合作和支持就不可能辦好。”這裏的康義誠,字信臣,山西伐北三部落人,也有人說他是“沙陀六州部落”人。
康義誠少年時即以善騎而聞名,曾追隨晉王李存勖,923年,李存勖滅梁時,任康義誠為突騎指揮使,趙在禮據魏州謀反時,康義誠隨李嗣源討伐,到達魏州城下後,康義誠卻在李嗣源麵前指責李存勖的過失,勸他起兵,不久討伐軍大亂,擁立李嗣源為帝,
轉兵南向,李存勖死於亂軍之手,李嗣源繼位稱帝。康義誠因功被封為捧聖指揮使,領汾州刺史。
927年,宣武節度使朱守殷謀反,康義誠隨李嗣源親征,朱守殷城破自殺,康義誠因功再升為侍衛親軍馬步軍都指揮使,領河陽三城節度使,後轉任山南東道節度使、親軍都指揮使,再領河陽,進位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是當時京城的實力派人物。
朱、馮二人便把康義誠召入內廷商議辦法,康義誠因為是李從榮的人,一時也拿不定主意,隻是說:“義誠是帶兵的軍人,不敢幹預朝廷政務,我隻聽從宰相大人的驅使。”
朱弘昭懷疑康義誠是不想當著眾人表態,於是在夜間,把他邀請到家裏再次詢問,康義誠對答跟原來一樣。
二十日,李從榮穿著常服從河南府帶領步騎兵馬千於人列陣於天津橋。當日黎明,李從榮派馬處鈞到馮府對他說:“我今天決定進入皇宮,並且要住進準備嗣位的興聖宮。
你們各位樞要大臣都各有自己的宗族,做事也應該仔細慎重,是禍是福就決定在頃刻之間了。”
又派馬處鈞去見康義誠,康義誠答複說:“隻要秦王到來,我必奉迎。”馮斌快馬奔入右掖門,見朱弘昭、康義誠、孟漢瓊及三司使孫嶽正聚集在中興殿門外會商,
便把馬處鈞的傳語告訴了他們,並責難康義誠說:“秦王說‘是禍是福決於頃刻’,這件事的利害十分清楚,
您可不要因為自己兒子在秦王府中供職而左顧右望!皇上提拔我們這些人,從平民百姓升至將相,假如讓秦王的兵卒得以進入禁內,那皇上該置於何等地位?我們這些人還能有遺族嗎?”
康義誠還未來得及回答,監門官進來報告說:“秦王已經帶領兵馬到達端門之外了”。
孟漢瓊一甩袖子站起來說道:“今天的事,危害到了皇上,您還猶豫觀望,計較個人的利害得失嗎?
我怎麽能愛惜自己的餘生,隻能帶領兵士去抗拒他了!”立即進入中興殿門,朱弘昭、馮斌也在後麵跟著他,康義誠不得已,也隨著進入內宮。
孟漢瓊見了李嗣源,奏報說:“秦王從榮造反了。他的兵眾已攻到端門,馬上要打進宮內來,可要大亂了。”宮裏的人相視號哭。李嗣源說:“從榮何苦要這樣幹!”
便向朱弘昭等人說:“有沒有這回事?”眾人回答說:“有這回事,剛才已經命令守門人關上了大門。”
李嗣源指著天落淚不止,對康義誠說:“請你自己做主去處理吧,隻是不要驚擾百姓!”
控鶴指揮使李重吉,是李從珂的兒子,當時正侍奉在李嗣源身邊,李嗣源對他說:“我和你的父親。冒著槍林箭雨,平定了天下。他幾次把我從危難中搶救出來,從榮他們這些人出過什麽力,現在竟被人教唆,幹這種悖逆不道的事情!
我本來就知道這種人不足以把大事托付給他們。理當召喚你父親前來,把掌兵的大權交付給他。你現在替我部署關閉所有宮門,把它們防守好。”李重吉聽了不由一振,立即率領控鶴兵士守衛宮門。
孟漢瓊披掛鎧甲,騎上戰馬,召來馬軍都指揮使朱洪實,讓他帶領五百騎兵去討伐李從榮。而此時,李從榮正倚據著胡床,坐在橋上。讓左右侍從召喚康義誠前來。
由於端門已經被關閉,便叩打左掖門,並從門縫中向內窺視。看見朱洪實正率領騎兵從北麵馳來,侍從急忙報告李從榮。李從榮大為吃驚,這才命令取來鐵掩心盔甲披掛,坐在那裏調撥弓矢。
沒過多久,騎兵大量奔壓過來,李從榮退避逃歸河南府署。他的僚屬都逃竄藏匿起來,牙兵搶掠嘉善坊之後潰逃四散。
李從榮和他的妃子劉氏藏躲在床下。皇城使安從益找到他們就地把他們就地處決了,並殺了他的兒子,把他們的首級進獻朝廷。起初,孫嶽參預內廷密謀陷得很深,
朱、馮二人害怕李從榮乖戾難於應付,孫嶽便為他們竭力剖析時局,康義誠因為是李從榮的人,因此很厭恨他,此時便趁著混亂暗地派騎兵把他射殺了。
李嗣源“聞從榮已死,悲咽幾墮於榻,絕而蘇者再”,從此病情加劇。李從榮有一個兒子還很幼小,養於宮中,眾將要求把他殺掉,李嗣源涕泣著說:“這孩子有什麽罪!”
不得已還是把孩子交給了眾將。二十一日,馮道帶領群臣入朝,在雍和殿覲見李嗣源,李嗣源淚下如雨,鳴咽不止,悲痛地說:“我家的事情鬧到這樣,實在慚愧見到你們眾位公卿!”二十六日,李嗣源去世,由宋王李從厚繼承王位。
李從厚,是李嗣源第三子,唐天祐十一年出生,個性仁慈,優柔寡斷,是個好人,但不是個當帝王的料。
即位後,李從厚開始重用朱弘昭、馮斌二人,但此二人一無威望,二無才幹,隻知道排擠異己,眾人敢怒而不敢言。
朱、馮二人害怕在鳳翔領兵的李從珂,將李從珂視為心腹大患,欲先除之而後快。
李從珂,鎮州人,當年李嗣源在跟隨李存勖出兵征討時路過平山,遇到李從珂的母親魏氏,就將她們母子一起掠走了。當時李從珂隻有十多歲,李嗣源對他很是寵愛,收為義子,視為己出。
李從珂小名二十三,幼年時謹慎穩重,沉默寡言。長大之後,才貌雄偉,以驍勇聞名,更得李嗣源喜愛。跟從李嗣源出征打仗,因勇猛而名震三軍。連李存勖也說:“阿三像我一樣敢於死戰啊。”
李存勖在與後梁軍隊激戰胡柳陂時,兩軍廝殺得難解難分,李從珂保護著李存勖奪取了一座土山,使本軍的士氣又振作起來,從而擊退強敵,
當時李嗣源因為先過了河使得李存勖很不高興,責備李嗣源說:“公應當為我殿後力戰,先渡河為了什麽?”
李嗣源請罪等候李存勖處罰,李存勖覺得李從珂跟從自己勇戰有功,就不再予以深究了。
後來,晉軍和梁軍在黃河岸邊交戰,在梁軍退卻時,李從珂率領十幾名騎兵混在梁軍中與他們一起後退,等到抵達敵人營寨大門時,李從珂大喊一聲,殺死幾個梁兵,
然後用斧頭砍下梁人的瞭望杆繼而從容地回到了自己的營寨,李存勖見狀,大叫道:“壯哉。阿三!”
然後立即讓人拿來好酒,親手賜給他一大杯。
在後唐出兵滅後梁時,李從珂跟隨李嗣源先襲占鄆州。又擊敗並生擒後梁大將王彥章,接著,馬不停蹄晝夜長途奔襲後梁首都汴州,最先到達城下。
成功之後,李存勖慰勞李嗣源說:“興複唐朝社稷,愛卿父子之功也。”在父親李嗣源被迫領兵南下攻洛陽爭帝位時,李從珂也從北方的曲陽、盂縣等地領兵南下。助父親一臂之力。
李嗣源繼位稱帝之後,李從珂卻與安重誨發生了不可調和的矛盾。安重誨幾次要加害他,幸好有李嗣源力保,才得以幸免。
等安重誨被李嗣源賜死後,李從珂先任左衛大將軍。後又進位太尉,到鳳翔任節度使,其後封為潞王。
這時,李從珂聽到消息,也對他們有了戒備,經常稱病不去上朝。李從厚怕李從珂威脅自己的皇位,加上朱、馮二人在一旁煽風點火,也開始采取措施抑製李從珂。
先是將李從珂在京的兒子李重吉貶出京城,到邊遠的亳州任團練使。又將李從珂一個當尼姑的女兒李惠明召入宮中做了人質。
然後聽從朱、馮的計謀,讓洋王李從璋做鳳翔節度使,取代李從珂。而讓李從珂轉任河東任節度使。
李從璋性情粗魯,以前代替安重誨鎮守河中,親手槌殺安重誨。李從珂聽說要李從璋要來接替自己,心裏厭惡,想要拒絕朝廷的命令,卻兵弱糧少。不知如何是好,
便同所屬將佐商議。眾人都說:“自從皇上年紀衰老以來,國家政事都操縱在朱弘昭、馮斌手中,大王您功高名大,震懾君主,離開鎮所必然不能保全自己。
所以絕對不能接受別人的替代啊。”
李從珂詢問觀察判官馬胤孫說:“現在,我需要前往京師洛陽,應當朝哪個方向為好?”馬胤孫回答說:“君主有命相召,不能等待
。您應該去京師參加先皇的葬禮,然後去太原的北都留守鎮所,這又有什麽可猶豫的!
大家給您出的主意極壞,可不能聽從他們的意見。”大家都笑他不達時變,太迂闊。
於是李從珂便向鄰近各道發出宣告文書,言稱:“朱弘昭等人,趁先帝患病嚴重之際,殺長立少,專擅朝廷大權,離間挑撥皇室骨肉,動搖藩鎮根基,深恐他們要傾覆唐室的江山社稷。
現在,從珂即將入朝清君側,而如此大事又不是獨力所能辦到的,願意請求鄰藩各道支援,合力達到這個目的。”
李從珂認為西都長安留守王思同正處在從風翔東討洛陽的必經之路上,尤其希望與他交好,便派推官郝詡、押牙朱廷等接連到長安去見王思同,向他說明利害,並饋贈美妓作誘餌,定計如果他不順從,便把他就地處決。
王思同,幽州人,父親王敬柔,曆任瀛、平、儒、檀、營五州刺史,母親是劉仁恭的女兒,所以起初時王思同在劉仁恭手下任職。
劉守光在大安山攻打劉仁恭時,王思同帶領部下投奔太原,時年十六歲,李克用任他為飛騰指揮使。隨後跟從李存勖平定山東,多次主管各軍。王思同性格疏放,稍通文字,喜做詩與人唱和,自稱薊門戰客。
魏王李繼岌把他當兒子看待,當時呂知柔在興聖宮做事,比較有權,王思同心中不平。
呂知柔寫《終南山》一詩,末句有“頭”字,王思同便和道:“料伊直擬衝霄漢,賴有青天壓著頭。”
然而在李存勖一朝,他的官運一直較差。李嗣源即位後,任他為同州節度使,沒過多久,移鎮隴右。
王思同愛好文士,大有古代孟嚐君之風範,無論賢與不肖,必在館舍招待,送給錢物,每年花費數十萬。在秦州多年,邊疆百姓得到實惠,漢族與少數民族平安相處。
長興元年,王思同入朝。李嗣源問他秦州邊事,對答:“秦州跟吐蕃相鄰,蕃部常違犯法度。我設法招撫懷柔,沿邊境設置營寨四十多所,控製要害。
每當蕃人交易、飲食到邊界上,就要他們交出武器。”然後用手指畫秦州山川要害控製處。
李嗣源說:“有人說王思同不管事,怎麽能做到這樣呢!”後來兩川叛亂,李嗣源想使用他,所就把他暫時留在身邊,授右武衛將軍。不久,又授西南麵行營馬步軍都虞候、京兆尹、西京留守。
討伐川蜀時,王思同任先鋒指揮使。石敬瑭入大散關時,王思同恃勇先入劍門,大軍沒有相繼跟上,又被董璋軍隊趕了出來。石敬瑭回師時,王思同因攻下劍門之功,移鎮山南西道。
不久,東西兩川交戰,李嗣源擔心如合並到一人手中,朝廷更難製服,密詔王思同分析形勢,乘兩川有間隙之際用兵,事情還沒實行,董璋就失敗了。不久,再次任京兆尹兼西京留守。(未完待續)
於是,第二天早上,便自稱有病不能進宮省問,開始暗中同他的心腹策劃,打算用武力入宮侍衛,製服群臣。
其實這天晚上,李嗣源的病情已經稍見好轉,隻是李從榮不知道而已。
十九日,李從榮派都押牙馬處鈞告訴朱弘昭、馮斌說:“我要帶兵入宮侍候皇上,並且防備非常之變,應該在哪裏居住?”
朱弘昭為山西太原人,早年追隨李嗣源為客將,李嗣源被擁有為帝後,任朱弘昭為文思使,但因與安重誨不合,所以經常被派駐於外。
董璋被任命為東川節度使時,李嗣源以朱弘昭為副使、監軍,當時天下藩鎮皆罷監軍,因此西川節度使孟知祥很快殺了監軍李嚴,朱弘昭聞訊大懼,求還京師,
董璋不許,二人遂互相猜忌,朱弘昭為了保命,特別開誠布公,裝的跟孫子似的,董璋於是對他心懷敬意。不久,董璋有事派朱弘昭入朝,他才脫離險境。
回歸京師後,朱弘昭任左衛大將軍、內客省使、宣徽南院使、鳳翔節度使,孟知祥與董璋聯兵作亂時,李嗣源命石敬瑭領兵伐蜀,因戰事頗不順利,李嗣源於是命安重誨前往督軍。安重誨來到鳳翔,朱弘昭迎謁,禮待甚恭。
把安重誨請到家裏,命妻妾隨侍飲食。安重誨以為朱弘昭畏懼自己,於是酒酣之際,說自己跟天子原本關係很好,後來天子因聽了讒言跟自己有了隔閡,說到動情處不由泣下。
朱弘昭聽到後,立即上奏說安重誨有怨言。又命人馳告石敬瑭,請他設法。石敬瑭原本不願伐蜀,此時便以糧餉不繼為由,燒營退兵,然後安重誨被召還京師。路過鳳翔時,朱弘昭閉門不納,安重誨由此得罪而死。
樞密使範延光厭惡朱弘昭為人,上奏將其罷為左武衛上將軍、宣徽南院使,出為山南東道節度使。
此時,李嗣源已病入膏肓,李從榮有心作亂,大臣大多欲避禍,樞密使範延光、趙延壽辭職。李嗣源於是令朱弘昭、趙延壽為樞密使,朱弘昭也懼禍,不肯上任。李嗣源勃然大怒,朱弘昭隻得勉強上任。
朱、馮二人聽後,不願摻他這趟混水,答稱道:“請王爺自己選擇地方。”接著私下對馬處鈞說:“皇上平安無事,秦王應該竭盡心力實行忠孝之道,
不可亂信壞人的胡說。”李從榮聞之不禁大怒。又派馬處鈞告訴朱、馮二人說:“你們兩位難道不愛惜自己的家族嗎?怎麽敢抗拒於我!”
朱、馮二人害怕,入宮報告王淑妃及宣徽使孟漢瓊。他們都說:“這件事不得到康義誠的合作和支持就不可能辦好。”這裏的康義誠,字信臣,山西伐北三部落人,也有人說他是“沙陀六州部落”人。
康義誠少年時即以善騎而聞名,曾追隨晉王李存勖,923年,李存勖滅梁時,任康義誠為突騎指揮使,趙在禮據魏州謀反時,康義誠隨李嗣源討伐,到達魏州城下後,康義誠卻在李嗣源麵前指責李存勖的過失,勸他起兵,不久討伐軍大亂,擁立李嗣源為帝,
轉兵南向,李存勖死於亂軍之手,李嗣源繼位稱帝。康義誠因功被封為捧聖指揮使,領汾州刺史。
927年,宣武節度使朱守殷謀反,康義誠隨李嗣源親征,朱守殷城破自殺,康義誠因功再升為侍衛親軍馬步軍都指揮使,領河陽三城節度使,後轉任山南東道節度使、親軍都指揮使,再領河陽,進位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是當時京城的實力派人物。
朱、馮二人便把康義誠召入內廷商議辦法,康義誠因為是李從榮的人,一時也拿不定主意,隻是說:“義誠是帶兵的軍人,不敢幹預朝廷政務,我隻聽從宰相大人的驅使。”
朱弘昭懷疑康義誠是不想當著眾人表態,於是在夜間,把他邀請到家裏再次詢問,康義誠對答跟原來一樣。
二十日,李從榮穿著常服從河南府帶領步騎兵馬千於人列陣於天津橋。當日黎明,李從榮派馬處鈞到馮府對他說:“我今天決定進入皇宮,並且要住進準備嗣位的興聖宮。
你們各位樞要大臣都各有自己的宗族,做事也應該仔細慎重,是禍是福就決定在頃刻之間了。”
又派馬處鈞去見康義誠,康義誠答複說:“隻要秦王到來,我必奉迎。”馮斌快馬奔入右掖門,見朱弘昭、康義誠、孟漢瓊及三司使孫嶽正聚集在中興殿門外會商,
便把馬處鈞的傳語告訴了他們,並責難康義誠說:“秦王說‘是禍是福決於頃刻’,這件事的利害十分清楚,
您可不要因為自己兒子在秦王府中供職而左顧右望!皇上提拔我們這些人,從平民百姓升至將相,假如讓秦王的兵卒得以進入禁內,那皇上該置於何等地位?我們這些人還能有遺族嗎?”
康義誠還未來得及回答,監門官進來報告說:“秦王已經帶領兵馬到達端門之外了”。
孟漢瓊一甩袖子站起來說道:“今天的事,危害到了皇上,您還猶豫觀望,計較個人的利害得失嗎?
我怎麽能愛惜自己的餘生,隻能帶領兵士去抗拒他了!”立即進入中興殿門,朱弘昭、馮斌也在後麵跟著他,康義誠不得已,也隨著進入內宮。
孟漢瓊見了李嗣源,奏報說:“秦王從榮造反了。他的兵眾已攻到端門,馬上要打進宮內來,可要大亂了。”宮裏的人相視號哭。李嗣源說:“從榮何苦要這樣幹!”
便向朱弘昭等人說:“有沒有這回事?”眾人回答說:“有這回事,剛才已經命令守門人關上了大門。”
李嗣源指著天落淚不止,對康義誠說:“請你自己做主去處理吧,隻是不要驚擾百姓!”
控鶴指揮使李重吉,是李從珂的兒子,當時正侍奉在李嗣源身邊,李嗣源對他說:“我和你的父親。冒著槍林箭雨,平定了天下。他幾次把我從危難中搶救出來,從榮他們這些人出過什麽力,現在竟被人教唆,幹這種悖逆不道的事情!
我本來就知道這種人不足以把大事托付給他們。理當召喚你父親前來,把掌兵的大權交付給他。你現在替我部署關閉所有宮門,把它們防守好。”李重吉聽了不由一振,立即率領控鶴兵士守衛宮門。
孟漢瓊披掛鎧甲,騎上戰馬,召來馬軍都指揮使朱洪實,讓他帶領五百騎兵去討伐李從榮。而此時,李從榮正倚據著胡床,坐在橋上。讓左右侍從召喚康義誠前來。
由於端門已經被關閉,便叩打左掖門,並從門縫中向內窺視。看見朱洪實正率領騎兵從北麵馳來,侍從急忙報告李從榮。李從榮大為吃驚,這才命令取來鐵掩心盔甲披掛,坐在那裏調撥弓矢。
沒過多久,騎兵大量奔壓過來,李從榮退避逃歸河南府署。他的僚屬都逃竄藏匿起來,牙兵搶掠嘉善坊之後潰逃四散。
李從榮和他的妃子劉氏藏躲在床下。皇城使安從益找到他們就地把他們就地處決了,並殺了他的兒子,把他們的首級進獻朝廷。起初,孫嶽參預內廷密謀陷得很深,
朱、馮二人害怕李從榮乖戾難於應付,孫嶽便為他們竭力剖析時局,康義誠因為是李從榮的人,因此很厭恨他,此時便趁著混亂暗地派騎兵把他射殺了。
李嗣源“聞從榮已死,悲咽幾墮於榻,絕而蘇者再”,從此病情加劇。李從榮有一個兒子還很幼小,養於宮中,眾將要求把他殺掉,李嗣源涕泣著說:“這孩子有什麽罪!”
不得已還是把孩子交給了眾將。二十一日,馮道帶領群臣入朝,在雍和殿覲見李嗣源,李嗣源淚下如雨,鳴咽不止,悲痛地說:“我家的事情鬧到這樣,實在慚愧見到你們眾位公卿!”二十六日,李嗣源去世,由宋王李從厚繼承王位。
李從厚,是李嗣源第三子,唐天祐十一年出生,個性仁慈,優柔寡斷,是個好人,但不是個當帝王的料。
即位後,李從厚開始重用朱弘昭、馮斌二人,但此二人一無威望,二無才幹,隻知道排擠異己,眾人敢怒而不敢言。
朱、馮二人害怕在鳳翔領兵的李從珂,將李從珂視為心腹大患,欲先除之而後快。
李從珂,鎮州人,當年李嗣源在跟隨李存勖出兵征討時路過平山,遇到李從珂的母親魏氏,就將她們母子一起掠走了。當時李從珂隻有十多歲,李嗣源對他很是寵愛,收為義子,視為己出。
李從珂小名二十三,幼年時謹慎穩重,沉默寡言。長大之後,才貌雄偉,以驍勇聞名,更得李嗣源喜愛。跟從李嗣源出征打仗,因勇猛而名震三軍。連李存勖也說:“阿三像我一樣敢於死戰啊。”
李存勖在與後梁軍隊激戰胡柳陂時,兩軍廝殺得難解難分,李從珂保護著李存勖奪取了一座土山,使本軍的士氣又振作起來,從而擊退強敵,
當時李嗣源因為先過了河使得李存勖很不高興,責備李嗣源說:“公應當為我殿後力戰,先渡河為了什麽?”
李嗣源請罪等候李存勖處罰,李存勖覺得李從珂跟從自己勇戰有功,就不再予以深究了。
後來,晉軍和梁軍在黃河岸邊交戰,在梁軍退卻時,李從珂率領十幾名騎兵混在梁軍中與他們一起後退,等到抵達敵人營寨大門時,李從珂大喊一聲,殺死幾個梁兵,
然後用斧頭砍下梁人的瞭望杆繼而從容地回到了自己的營寨,李存勖見狀,大叫道:“壯哉。阿三!”
然後立即讓人拿來好酒,親手賜給他一大杯。
在後唐出兵滅後梁時,李從珂跟隨李嗣源先襲占鄆州。又擊敗並生擒後梁大將王彥章,接著,馬不停蹄晝夜長途奔襲後梁首都汴州,最先到達城下。
成功之後,李存勖慰勞李嗣源說:“興複唐朝社稷,愛卿父子之功也。”在父親李嗣源被迫領兵南下攻洛陽爭帝位時,李從珂也從北方的曲陽、盂縣等地領兵南下。助父親一臂之力。
李嗣源繼位稱帝之後,李從珂卻與安重誨發生了不可調和的矛盾。安重誨幾次要加害他,幸好有李嗣源力保,才得以幸免。
等安重誨被李嗣源賜死後,李從珂先任左衛大將軍。後又進位太尉,到鳳翔任節度使,其後封為潞王。
這時,李從珂聽到消息,也對他們有了戒備,經常稱病不去上朝。李從厚怕李從珂威脅自己的皇位,加上朱、馮二人在一旁煽風點火,也開始采取措施抑製李從珂。
先是將李從珂在京的兒子李重吉貶出京城,到邊遠的亳州任團練使。又將李從珂一個當尼姑的女兒李惠明召入宮中做了人質。
然後聽從朱、馮的計謀,讓洋王李從璋做鳳翔節度使,取代李從珂。而讓李從珂轉任河東任節度使。
李從璋性情粗魯,以前代替安重誨鎮守河中,親手槌殺安重誨。李從珂聽說要李從璋要來接替自己,心裏厭惡,想要拒絕朝廷的命令,卻兵弱糧少。不知如何是好,
便同所屬將佐商議。眾人都說:“自從皇上年紀衰老以來,國家政事都操縱在朱弘昭、馮斌手中,大王您功高名大,震懾君主,離開鎮所必然不能保全自己。
所以絕對不能接受別人的替代啊。”
李從珂詢問觀察判官馬胤孫說:“現在,我需要前往京師洛陽,應當朝哪個方向為好?”馬胤孫回答說:“君主有命相召,不能等待
。您應該去京師參加先皇的葬禮,然後去太原的北都留守鎮所,這又有什麽可猶豫的!
大家給您出的主意極壞,可不能聽從他們的意見。”大家都笑他不達時變,太迂闊。
於是李從珂便向鄰近各道發出宣告文書,言稱:“朱弘昭等人,趁先帝患病嚴重之際,殺長立少,專擅朝廷大權,離間挑撥皇室骨肉,動搖藩鎮根基,深恐他們要傾覆唐室的江山社稷。
現在,從珂即將入朝清君側,而如此大事又不是獨力所能辦到的,願意請求鄰藩各道支援,合力達到這個目的。”
李從珂認為西都長安留守王思同正處在從風翔東討洛陽的必經之路上,尤其希望與他交好,便派推官郝詡、押牙朱廷等接連到長安去見王思同,向他說明利害,並饋贈美妓作誘餌,定計如果他不順從,便把他就地處決。
王思同,幽州人,父親王敬柔,曆任瀛、平、儒、檀、營五州刺史,母親是劉仁恭的女兒,所以起初時王思同在劉仁恭手下任職。
劉守光在大安山攻打劉仁恭時,王思同帶領部下投奔太原,時年十六歲,李克用任他為飛騰指揮使。隨後跟從李存勖平定山東,多次主管各軍。王思同性格疏放,稍通文字,喜做詩與人唱和,自稱薊門戰客。
魏王李繼岌把他當兒子看待,當時呂知柔在興聖宮做事,比較有權,王思同心中不平。
呂知柔寫《終南山》一詩,末句有“頭”字,王思同便和道:“料伊直擬衝霄漢,賴有青天壓著頭。”
然而在李存勖一朝,他的官運一直較差。李嗣源即位後,任他為同州節度使,沒過多久,移鎮隴右。
王思同愛好文士,大有古代孟嚐君之風範,無論賢與不肖,必在館舍招待,送給錢物,每年花費數十萬。在秦州多年,邊疆百姓得到實惠,漢族與少數民族平安相處。
長興元年,王思同入朝。李嗣源問他秦州邊事,對答:“秦州跟吐蕃相鄰,蕃部常違犯法度。我設法招撫懷柔,沿邊境設置營寨四十多所,控製要害。
每當蕃人交易、飲食到邊界上,就要他們交出武器。”然後用手指畫秦州山川要害控製處。
李嗣源說:“有人說王思同不管事,怎麽能做到這樣呢!”後來兩川叛亂,李嗣源想使用他,所就把他暫時留在身邊,授右武衛將軍。不久,又授西南麵行營馬步軍都虞候、京兆尹、西京留守。
討伐川蜀時,王思同任先鋒指揮使。石敬瑭入大散關時,王思同恃勇先入劍門,大軍沒有相繼跟上,又被董璋軍隊趕了出來。石敬瑭回師時,王思同因攻下劍門之功,移鎮山南西道。
不久,東西兩川交戰,李嗣源擔心如合並到一人手中,朝廷更難製服,密詔王思同分析形勢,乘兩川有間隙之際用兵,事情還沒實行,董璋就失敗了。不久,再次任京兆尹兼西京留守。(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