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嗣源後悔不已,將所有相關責任人嚴厲處罰。渾公兒由於誣陷致人死亡,處以脊杖二十,罷免所有官職,發配到了海鳥拉屎的登州(今山東蓬萊)。
石敬瑭由於沒有調查清楚真相,致使冤案發生,複奏時又誇大其詞,任意誹謗,最終使無辜兒童喪命,還使李嗣源有了過錯,但念及他是李嗣源的女婿,而且有功於國家,最後罰俸一月。
當然以現在人的觀點,對他的處罰有點輕了,但在封建社會,刑不上大夫,貴族、官員都有司法特權,官員犯法一般可以用官員的級別抵罪,或者因為皇帝的寬恕而減輕或免於處罰。
李嗣源為安撫兒童的父母和親屬,又賜絹五十匹,穀子和小麥各一百石。
然後下詔全國,以後不論首都和地方的死刑案件,都要仔細審查,不得徇情枉法。為表示自責李嗣源“減常膳十日”,以此向冤魂謝罪。李嗣源為了吸取李存勖吝嗇導致兵變的教訓,經常賞賜軍隊,
因而使國庫緊張,他就命孔循擔任租庸使,適當增加了一些稅收,將酒曲實行國家專賣就是其中增加收入的一項措施。但孔循卻十分嚴酷,不論私自造酒多少都一律處死。
李嗣源看到這種結果,非常不安,於是下詔予以廢除,讓民間自由釀造,隻需交納少量酒曲稅即可。
李嗣源不識文字。他時常教導兒子李從榮說:“我少年時遇上亂世,在馬上取得功名,沒有時間讀書。
你要用心讀書。不要像我這樣目不識丁,成了個文盲。我已經老了,也沒法再讀書了,隻是聽別人講明白些道理罷了。”
他不但要求自己的兒子認真學習漢族文化,還鼓勵大臣們督導子弟學習儒家經典。
由於李嗣源善於學習中原傳統文化,因此粗暴的性情糾正了很多,雖然他是馬上得到天下。但能夠把國家治理得比較清明安定。
不過,李嗣源對於如何用人。特別是任用宰輔大臣沒有什麽好的經驗,在李嗣源統治時期,掌權的基本上是安重誨。
安重誨出身於內遷的少數民族,是今山西應縣人。少事李嗣源,隨從征戰,因驍勇善戰,才識過人而逐漸得到李嗣源的賞識。
在以後十幾年的軍旅生涯中,李嗣源引安重誨為心腹,安重誨視李嗣源為知己,二人結為莫逆。
李嗣源入洛陽稱帝後,安重誨因擁戴有功,益受重用。被任命為左領衛大將軍、樞密使,兼領山南東道節度使,升侍中及中書令。
安重誨在李嗣源繼位後。鏟除弊政,確實實行了一些為人民稱道的改革。這期間,安重誨作為李嗣源的左膀右臂,以天下為己任,對內為治理江山社稷而出謀劃策;對外為遏抑藩鎮勢力過強而窮盡智思。
明宗一朝,政治較清明。人民生活較安定,一時被稱為“小康之局”。這與安重誨所作的貢獻是分不開的。李嗣源雖為一國之尊,但以馬上得天下,不通文墨,四方奏章均由安重誨誦讀。
安重誨特設端明殿,招納名土馮道與趙風,專給李嗣源講述治國安邦之經略,使其處理政務的能力頗有長進。
李嗣源為人雖寬厚溫和,但仍帶有沙陀人之遺風,殺人輕率不顧後果。馬牧軍使田令方所養之馬瘦弱且死亡率高,罪應處斬。安重海勸李嗣源道:“使天下聞以馬故,殺一軍使,是謂貴畜而賤人。”
明宗認為他言之有理,故將田令方予以赦免。李嗣源曾派回紇人侯三銜命回國,侯三到達甘肅醴泉時,因該地僻狹,平素未備驛馬,縣令劉知章外出打獵,未能將馬匹及時給侯三以致誤事。
侯三返回京城後,告知李嗣源,李嗣源大怒,令人將劉知章鎖拿至京城問罪。安重誨認為誅殺劉知章不妥,力陳斬劉之害處,劉知章才得以幸免。
人們說屁股決定腦袋,其實屁股不經決定腦袋,也會改變一個人的性情與作風,隨著安重誨的步步高升,又仗著李嗣源的恩寵,逐漸滋生了專橫跋扈、恣意妄行的作風。一次安重誨外出,路經禦史台,殿直馬延無意冒犯了他,他便當即拔劍將馬延斬殺於禦史台門外。夏州李仁福得知李嗣源喜好鷹鷂,便派人送來白鷹,安重誨拒絕納之。
待他一離開,明宗心癢難撓,急忙派人將白鷹悄悄帶回宮中,然後弄到京城西郊嬉戲,一邊玩,一邊仍心有餘悸地對隨從說:“勿使重誨知也。”安重誨欺君擅權,對其心腹,偏聽偏信,竭力袒護縱容,以致造成許多冤案。
一次,安重誨派親信韓玫、副供奉官烏昭遇出訪吳越國。韓玫依仗安重誨權勢,當眾多次淩辱烏昭遇,並在酒後用馬鞭抽打他,其劣跡行為很為吳越君臣所不服。
吳越國王錢鏐欲將此事告知安重誨,烏昭遇覺得有辱於朝廷,執意不讓。韓玫返唐後,惡人先告狀,反而在安重誨麵前誣陷烏昭遇,說他麵見錢鏐,
卑躬稱臣,將朝廷機密泄露於錢鏐。安重誨輕信讒言,未加查明就逮捕了烏昭遇,使其屈死於獄中。
當時,另一位受李嗣源賞識的大臣任圜,才華出眾,任平章事兼判三司,三司即鹽鐵、戶部、度支,判三司相當於財政大臣。
任圜大權在握,憂國憂民,盡職盡責,政績也很突出,任職期間國庫充實,軍民富足。
當時,韋說、豆盧革罷相,任圜與安重誨、鄭玨、孔循等人商議選擇宰相人選,任圜認為李琪合適,但玨、循不讚成李琪為相。對安重誨說:“李琪不是沒有文才,是不廉潔啊!宰相,隻要端莊有氣度的人就能夠當。太常卿崔協就可以當嘛。”
安重誨表示同意。過了幾天,李嗣源問誰可以為相,安重誨立即答複崔協可為。任圜上前爭論說:“安重誨不熟悉朝廷人事,被別人所賣,全天下的人都知道崔協不識文字,是虛有其表,號為‘沒字碑’。
臣是陛下誤加選擇。無功靠幸運而升任,這種不知書的人。以臣一人供人恥笑就足夠了,相位才有幾個,哪裏還能再增加笑料呢?”
李嗣源說:“宰相位置重要,你們應詳細審查。我在藩鎮時認識易州刺史韋肅。人們都說韋肅是名家子弟,而且和我交誼甚厚,讓他當宰相可以吧?
韋肅若不可,那麽馮書記是先朝判官,稱為長者,可以當宰相吧?”馮書記就是馮道。
商議未做決定,安重誨等人退出來在中興殿廊下休息,孔循十分生氣,拂衣而去。而且邊走邊罵道:“天下的事,一決定於任圜,二決定於任圜。他算什麽樣的人?”任圜對安重誨說:“李琪的才華,
可勝過當時的一百人,但是小人讒言巧妙阻擋,忌才害能,倘若不用琪而用協為相,猶如拋棄用紫蘇合成的藥丸而取蜣螂滾轉成的糞球。”
安重誨笑而不言。最終相信了孔循的話,過了一個多月。崔協與馮道都當了宰相。崔協在位數年,人們都嗤笑他的所作所為,任圜與安重誨的矛盾從此開始。
以前使臣出使各地都由戶部發給公文,安重誨奏請改由從宮內發出,任圜從曆史上的傳統旁征博引,予以爭辯,不能說通,就與安重誨在李嗣源麵前辯論,任圜聲色俱厲。
李嗣源退朝後,後宮嬪妃迎上前來說:“和安重誨爭論者是誰?”李嗣源說:“宰相!”宮女說:“妾在長安,看見宰相議論事情,都不是這樣的,這是輕視皇帝啊!”李嗣源因此不高興,使臣公文自此從宮內發出,任圜十分氣憤。
安重誨常到任圜家中,任圜有個歌妓,善於歌舞且姿色美麗,重誨想得到她,任圜不給,由此二人更加互相仇視。
不久,任圜要求辭掉職務,於是罷相轉任太子少保,任圜不能自安,請求告老歸鄉,退居磁州。
朱守殷在汴州反叛,安重誨誣告任圜與朱守殷合謀,遣人持假造詔書前去斬殺,任圜接到詔書後十分泰然,聚族酣飲然後被殺。
安重誨除去任圜後更是目中無人,對李嗣源說話不講君臣之禮,有時甚至用辭職加以威脅。李嗣源養子、潞王李從珂任河中節度使,有一次跟安重誨喝酒,當時李從珂喝的有點高,
加上安重誨平時的所作所為也很不得人心,李從珂便一拳打了過去,正中安重誨腦袋,安重誨嚇得趕緊跑了,事後雖然李從珂向他道歉,但安重誨卻記住了這一拳之仇。
他乘李從珂外出之際,用樞密院的命令,使他的部將楊彥溫閉城不讓他回去。李從珂向朝廷報告,李嗣源想派人到河中調查,安重誨卻堅持要用兵,李嗣源囑咐帶兵管,
一定要活抓活的,以便親自審問,帶兵官卻聽了安重誨的命令,殺了楊彥溫,楊彥溫一死,
事件的真相便無法查清,安重誨接著要求查辦李從珂的失守之責,李嗣源心中不悅,說:“公要如何處置,我即從公。”
安重誨人聽出李嗣源口氣不對,不敢說要殺李從珂,隻得說:“父子之間的事情,臣下不好說什麽,請陛下裁決。”
安重誨又要大臣們討論如何治罪,大臣們認為應交李嗣源處理,安重誨還不死心,自己上奏要求治罪。
李嗣源很生氣地說:“朕還是一個小將校時,家裏衣食不足,就是這個兒子背石灰、收馬糞勉強養家,現在我貴為天子,難道不能保全他嗎?與讓他閉門家居,與公有何相幹!”
從此他失掉了李嗣源的信任。不久,董璋反叛,李嗣源讓石敬瑭討伐,戰局不利,安重誨請求督運糧草。
由於心急,他讓人夜裏趕路,結果許多人掉入山澗摔死,李嗣源聽了大臣的報告後,憐憫百姓之心再加上往日安重誨的傲慢無禮,使他詔命安重誨返回來聽候處理,中途又罷免他的樞密使之職。
安重誨見自己威震人主,欲急流勇退,接連申請辭職,最後被批準以太子太師致仕
。由於他過去得罪的人太多,這時候人們就紛紛落井下石,說他要造反。
李嗣源就派皇城使翟光鄴到河中查察,吩咐他說:“重誨若有異誌,就把他殺掉。”這與當年莊宗派馬彥珪察郭崇韜一模一樣。
翟光鄴到了河中,跟節度使李從璋取得聯係,李從璋就派兵包圍了安重誨的宅院,然後衝進安府,用大棒猛擊安重誨夫婦頭部,二人皆死於亂棒之下。
作為文盲的李嗣源不知道皇位的繼承如何安排,也沒有想過百年之後由誰來接他的班。
每當有大臣提出這個問題,他就說大臣們是在逼他讓位,說道傷心處更是老淚縱橫,此後就再沒有人提出此事了。
兒子李從榮被封為秦王,他又任命他為河南尹,兼判六軍諸衛事,再加封天下兵馬大元帥。
這一係列的任命說明他想讓李從榮繼位,但又不正式立為太子,名不正言不順,大臣們也不知該輔佐誰,最終導致幾派分立。
李嗣源病重時,李從榮因為李嗣源好幾天沒有見麵,以為父親已經去世,害怕自己不能繼位,被別人搶先,於是率衛兵一千準備進宮弄清虛實。樞密使朱弘照聞訊,派兵圍攻,
將李從榮擊退,李從榮逃回府中被殺。李嗣源在彌留之際聽說兒子被殺,悲從中來,不可斷絕,一連昏迷好幾次。
最後召李從厚回來侍候,六天之後,李嗣源駕崩,終年68歲。司馬光在《資治通鑒》中對他的政績評價很高:“在位年穀屢豐,兵革罕用,校於五代,粗為小康。”
逆襲後唐長興四年(933年)十一月十六日,李嗣源舊病複發,第二天,病情好轉,李從榮進宮問候。當時,李嗣源低著頭不能抬起,王淑妃(花見羞)說:“從榮在這裏。”(未完待續)
石敬瑭由於沒有調查清楚真相,致使冤案發生,複奏時又誇大其詞,任意誹謗,最終使無辜兒童喪命,還使李嗣源有了過錯,但念及他是李嗣源的女婿,而且有功於國家,最後罰俸一月。
當然以現在人的觀點,對他的處罰有點輕了,但在封建社會,刑不上大夫,貴族、官員都有司法特權,官員犯法一般可以用官員的級別抵罪,或者因為皇帝的寬恕而減輕或免於處罰。
李嗣源為安撫兒童的父母和親屬,又賜絹五十匹,穀子和小麥各一百石。
然後下詔全國,以後不論首都和地方的死刑案件,都要仔細審查,不得徇情枉法。為表示自責李嗣源“減常膳十日”,以此向冤魂謝罪。李嗣源為了吸取李存勖吝嗇導致兵變的教訓,經常賞賜軍隊,
因而使國庫緊張,他就命孔循擔任租庸使,適當增加了一些稅收,將酒曲實行國家專賣就是其中增加收入的一項措施。但孔循卻十分嚴酷,不論私自造酒多少都一律處死。
李嗣源看到這種結果,非常不安,於是下詔予以廢除,讓民間自由釀造,隻需交納少量酒曲稅即可。
李嗣源不識文字。他時常教導兒子李從榮說:“我少年時遇上亂世,在馬上取得功名,沒有時間讀書。
你要用心讀書。不要像我這樣目不識丁,成了個文盲。我已經老了,也沒法再讀書了,隻是聽別人講明白些道理罷了。”
他不但要求自己的兒子認真學習漢族文化,還鼓勵大臣們督導子弟學習儒家經典。
由於李嗣源善於學習中原傳統文化,因此粗暴的性情糾正了很多,雖然他是馬上得到天下。但能夠把國家治理得比較清明安定。
不過,李嗣源對於如何用人。特別是任用宰輔大臣沒有什麽好的經驗,在李嗣源統治時期,掌權的基本上是安重誨。
安重誨出身於內遷的少數民族,是今山西應縣人。少事李嗣源,隨從征戰,因驍勇善戰,才識過人而逐漸得到李嗣源的賞識。
在以後十幾年的軍旅生涯中,李嗣源引安重誨為心腹,安重誨視李嗣源為知己,二人結為莫逆。
李嗣源入洛陽稱帝後,安重誨因擁戴有功,益受重用。被任命為左領衛大將軍、樞密使,兼領山南東道節度使,升侍中及中書令。
安重誨在李嗣源繼位後。鏟除弊政,確實實行了一些為人民稱道的改革。這期間,安重誨作為李嗣源的左膀右臂,以天下為己任,對內為治理江山社稷而出謀劃策;對外為遏抑藩鎮勢力過強而窮盡智思。
明宗一朝,政治較清明。人民生活較安定,一時被稱為“小康之局”。這與安重誨所作的貢獻是分不開的。李嗣源雖為一國之尊,但以馬上得天下,不通文墨,四方奏章均由安重誨誦讀。
安重誨特設端明殿,招納名土馮道與趙風,專給李嗣源講述治國安邦之經略,使其處理政務的能力頗有長進。
李嗣源為人雖寬厚溫和,但仍帶有沙陀人之遺風,殺人輕率不顧後果。馬牧軍使田令方所養之馬瘦弱且死亡率高,罪應處斬。安重海勸李嗣源道:“使天下聞以馬故,殺一軍使,是謂貴畜而賤人。”
明宗認為他言之有理,故將田令方予以赦免。李嗣源曾派回紇人侯三銜命回國,侯三到達甘肅醴泉時,因該地僻狹,平素未備驛馬,縣令劉知章外出打獵,未能將馬匹及時給侯三以致誤事。
侯三返回京城後,告知李嗣源,李嗣源大怒,令人將劉知章鎖拿至京城問罪。安重誨認為誅殺劉知章不妥,力陳斬劉之害處,劉知章才得以幸免。
人們說屁股決定腦袋,其實屁股不經決定腦袋,也會改變一個人的性情與作風,隨著安重誨的步步高升,又仗著李嗣源的恩寵,逐漸滋生了專橫跋扈、恣意妄行的作風。一次安重誨外出,路經禦史台,殿直馬延無意冒犯了他,他便當即拔劍將馬延斬殺於禦史台門外。夏州李仁福得知李嗣源喜好鷹鷂,便派人送來白鷹,安重誨拒絕納之。
待他一離開,明宗心癢難撓,急忙派人將白鷹悄悄帶回宮中,然後弄到京城西郊嬉戲,一邊玩,一邊仍心有餘悸地對隨從說:“勿使重誨知也。”安重誨欺君擅權,對其心腹,偏聽偏信,竭力袒護縱容,以致造成許多冤案。
一次,安重誨派親信韓玫、副供奉官烏昭遇出訪吳越國。韓玫依仗安重誨權勢,當眾多次淩辱烏昭遇,並在酒後用馬鞭抽打他,其劣跡行為很為吳越君臣所不服。
吳越國王錢鏐欲將此事告知安重誨,烏昭遇覺得有辱於朝廷,執意不讓。韓玫返唐後,惡人先告狀,反而在安重誨麵前誣陷烏昭遇,說他麵見錢鏐,
卑躬稱臣,將朝廷機密泄露於錢鏐。安重誨輕信讒言,未加查明就逮捕了烏昭遇,使其屈死於獄中。
當時,另一位受李嗣源賞識的大臣任圜,才華出眾,任平章事兼判三司,三司即鹽鐵、戶部、度支,判三司相當於財政大臣。
任圜大權在握,憂國憂民,盡職盡責,政績也很突出,任職期間國庫充實,軍民富足。
當時,韋說、豆盧革罷相,任圜與安重誨、鄭玨、孔循等人商議選擇宰相人選,任圜認為李琪合適,但玨、循不讚成李琪為相。對安重誨說:“李琪不是沒有文才,是不廉潔啊!宰相,隻要端莊有氣度的人就能夠當。太常卿崔協就可以當嘛。”
安重誨表示同意。過了幾天,李嗣源問誰可以為相,安重誨立即答複崔協可為。任圜上前爭論說:“安重誨不熟悉朝廷人事,被別人所賣,全天下的人都知道崔協不識文字,是虛有其表,號為‘沒字碑’。
臣是陛下誤加選擇。無功靠幸運而升任,這種不知書的人。以臣一人供人恥笑就足夠了,相位才有幾個,哪裏還能再增加笑料呢?”
李嗣源說:“宰相位置重要,你們應詳細審查。我在藩鎮時認識易州刺史韋肅。人們都說韋肅是名家子弟,而且和我交誼甚厚,讓他當宰相可以吧?
韋肅若不可,那麽馮書記是先朝判官,稱為長者,可以當宰相吧?”馮書記就是馮道。
商議未做決定,安重誨等人退出來在中興殿廊下休息,孔循十分生氣,拂衣而去。而且邊走邊罵道:“天下的事,一決定於任圜,二決定於任圜。他算什麽樣的人?”任圜對安重誨說:“李琪的才華,
可勝過當時的一百人,但是小人讒言巧妙阻擋,忌才害能,倘若不用琪而用協為相,猶如拋棄用紫蘇合成的藥丸而取蜣螂滾轉成的糞球。”
安重誨笑而不言。最終相信了孔循的話,過了一個多月。崔協與馮道都當了宰相。崔協在位數年,人們都嗤笑他的所作所為,任圜與安重誨的矛盾從此開始。
以前使臣出使各地都由戶部發給公文,安重誨奏請改由從宮內發出,任圜從曆史上的傳統旁征博引,予以爭辯,不能說通,就與安重誨在李嗣源麵前辯論,任圜聲色俱厲。
李嗣源退朝後,後宮嬪妃迎上前來說:“和安重誨爭論者是誰?”李嗣源說:“宰相!”宮女說:“妾在長安,看見宰相議論事情,都不是這樣的,這是輕視皇帝啊!”李嗣源因此不高興,使臣公文自此從宮內發出,任圜十分氣憤。
安重誨常到任圜家中,任圜有個歌妓,善於歌舞且姿色美麗,重誨想得到她,任圜不給,由此二人更加互相仇視。
不久,任圜要求辭掉職務,於是罷相轉任太子少保,任圜不能自安,請求告老歸鄉,退居磁州。
朱守殷在汴州反叛,安重誨誣告任圜與朱守殷合謀,遣人持假造詔書前去斬殺,任圜接到詔書後十分泰然,聚族酣飲然後被殺。
安重誨除去任圜後更是目中無人,對李嗣源說話不講君臣之禮,有時甚至用辭職加以威脅。李嗣源養子、潞王李從珂任河中節度使,有一次跟安重誨喝酒,當時李從珂喝的有點高,
加上安重誨平時的所作所為也很不得人心,李從珂便一拳打了過去,正中安重誨腦袋,安重誨嚇得趕緊跑了,事後雖然李從珂向他道歉,但安重誨卻記住了這一拳之仇。
他乘李從珂外出之際,用樞密院的命令,使他的部將楊彥溫閉城不讓他回去。李從珂向朝廷報告,李嗣源想派人到河中調查,安重誨卻堅持要用兵,李嗣源囑咐帶兵管,
一定要活抓活的,以便親自審問,帶兵官卻聽了安重誨的命令,殺了楊彥溫,楊彥溫一死,
事件的真相便無法查清,安重誨接著要求查辦李從珂的失守之責,李嗣源心中不悅,說:“公要如何處置,我即從公。”
安重誨人聽出李嗣源口氣不對,不敢說要殺李從珂,隻得說:“父子之間的事情,臣下不好說什麽,請陛下裁決。”
安重誨又要大臣們討論如何治罪,大臣們認為應交李嗣源處理,安重誨還不死心,自己上奏要求治罪。
李嗣源很生氣地說:“朕還是一個小將校時,家裏衣食不足,就是這個兒子背石灰、收馬糞勉強養家,現在我貴為天子,難道不能保全他嗎?與讓他閉門家居,與公有何相幹!”
從此他失掉了李嗣源的信任。不久,董璋反叛,李嗣源讓石敬瑭討伐,戰局不利,安重誨請求督運糧草。
由於心急,他讓人夜裏趕路,結果許多人掉入山澗摔死,李嗣源聽了大臣的報告後,憐憫百姓之心再加上往日安重誨的傲慢無禮,使他詔命安重誨返回來聽候處理,中途又罷免他的樞密使之職。
安重誨見自己威震人主,欲急流勇退,接連申請辭職,最後被批準以太子太師致仕
。由於他過去得罪的人太多,這時候人們就紛紛落井下石,說他要造反。
李嗣源就派皇城使翟光鄴到河中查察,吩咐他說:“重誨若有異誌,就把他殺掉。”這與當年莊宗派馬彥珪察郭崇韜一模一樣。
翟光鄴到了河中,跟節度使李從璋取得聯係,李從璋就派兵包圍了安重誨的宅院,然後衝進安府,用大棒猛擊安重誨夫婦頭部,二人皆死於亂棒之下。
作為文盲的李嗣源不知道皇位的繼承如何安排,也沒有想過百年之後由誰來接他的班。
每當有大臣提出這個問題,他就說大臣們是在逼他讓位,說道傷心處更是老淚縱橫,此後就再沒有人提出此事了。
兒子李從榮被封為秦王,他又任命他為河南尹,兼判六軍諸衛事,再加封天下兵馬大元帥。
這一係列的任命說明他想讓李從榮繼位,但又不正式立為太子,名不正言不順,大臣們也不知該輔佐誰,最終導致幾派分立。
李嗣源病重時,李從榮因為李嗣源好幾天沒有見麵,以為父親已經去世,害怕自己不能繼位,被別人搶先,於是率衛兵一千準備進宮弄清虛實。樞密使朱弘照聞訊,派兵圍攻,
將李從榮擊退,李從榮逃回府中被殺。李嗣源在彌留之際聽說兒子被殺,悲從中來,不可斷絕,一連昏迷好幾次。
最後召李從厚回來侍候,六天之後,李嗣源駕崩,終年68歲。司馬光在《資治通鑒》中對他的政績評價很高:“在位年穀屢豐,兵革罕用,校於五代,粗為小康。”
逆襲後唐長興四年(933年)十一月十六日,李嗣源舊病複發,第二天,病情好轉,李從榮進宮問候。當時,李嗣源低著頭不能抬起,王淑妃(花見羞)說:“從榮在這裏。”(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