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崇稱帝僅兩日後,就命自己的兒子劉承鈞給遼國皇帝耶律兀欲去信,大意就是說本國的皇帝死了,現在由鄙人繼承了皇位,很想跟強大的遼國搞好關係,共建“大東北共榮圈”,不知道能不能被遼國皇帝所允許。
耶律兀欲接到信後,非常高興,因為自從晉出帝石重貴與契丹開戰以來,遼國與中原之間就一直處在一種對立的關係,早年石敬瑭答應給契丹的好處也就沒有了,所以遼帝耶律兀欲也很想再把這方麵的好處給撿起來。
於是雙方就開始你來我往,互派使者,正式談判,最終還是本著友好協商的精神,於當年的四月達成了協議:即北漢每年向遼國歲貢十萬緡,並與大遼約為叔侄之國,也就是時年五十七歲的劉崇認三十四歲的耶律兀欲為叔,自稱侄皇帝。而遼國則對北漢盡扶持和保護的義務,並將劉崇正式冊封為大漢神武皇帝。
看得出來,北漢其實也是一個漢奸政權。從表麵上看,劉崇簽訂的這個條約要比石敬瑭當年那個條約要優越一些,因為第一歲貢從三十萬緡降到了十萬緡,第二也沒有割地。但實際上,石敬瑭是以整個中原供奉契丹,而劉崇隻不過是以河東一地來巴結遼國,所以其實還是劉崇要更辛苦一些。
至於沒有割地,主要是北漢的領土實在是太小,再割也就什麽都沒有了。真正要比石敬瑭強一些的,也就是那個名號了,因為石敬瑭是認賊作父,自稱“兒皇帝”。
而劉崇則是認賊作叔,自稱“侄皇帝”,檔次要比石敬瑭高出了那麽一點。不過也僅是高出一點點,相差不是很多。
劉崇得了遼國之助後,想到的第一事就是去攻打後周。而這個時候對他來說確實也是一個最佳時機。因為此時後周剛剛開國,國內的人心尚不能完全歸附。很多地方藩鎮仍在抱著觀望心理,而且像慕容彥超這種隨時可能反叛的藩鎮依然存在,這些都是對劉崇十分有利的條件。當然,這並不是說劉崇此時出兵就一定能贏,或是能占有什麽優勢。而是說如果錯過了這個時間段,劉崇就更加沒有獲勝的希望了。
當年七月,劉崇(當月劉崇改名為劉旻,但本書為行文統一。以下仍作劉崇)派翰林學士衛融等人赴遼國謝恩,同時向遼帝耶律兀欲說明,北漢有出兵攻打後周的計劃,並請求遼國能派兵相助。
耶律兀欲也正想利用這麽個機會,重演耶律德光當年征服中原的故事,於是就立即同意。告訴衛融,回去叫劉崇大侄子放手準備去吧!我們的大軍隨後就到。衛融很順利地完成了任務,就興衝衝地回去交差了。然而等他走後,遼國內部卻因為出兵幫助北漢這件事情鬧出了一場內亂。
事情是這樣的,衛融走了一個多月以後。遼帝耶律兀欲聽說劉崇已經派出先頭部隊,從團柏(今山西祁縣東南)南下,侵入了後周的領土。覺得自己也應該出兵了,便把國內各部落酋長都召集起來,在九十九泉(內蒙古卓資縣北)召開軍事大會,命令大家隨同出征。
但沒想到這些酋長們覺悟太低,誰也不想南下作戰。耶律兀欲頓時大怒,也就不管這些人願不願意了,生拉硬拽地把這些酋長們都弄到了隊伍裏麵,同時強迫他們的部落立即開拔,這就使整支軍隊都產生出一股怨氣。也就給那些處心積慮想要作亂的人提供了機會。
前文說過,耶律兀欲能當上遼國的皇帝。他的皇叔耶律安端立下的是首功(詳見五代風雲卷)。所以耶律兀欲稱帝後,就將耶律安端封為明王。同時將安端之子察割封為泰寧王,而這個察割就是那個處心積慮想要作亂的人。
察割為人非常奸猾,很會討耶律兀欲的歡心,草原民族的人天性一般都比較淳樸,對溜須拍馬這項業務都不是很熟練,但察割卻是個例外。
耶律兀欲喜歡聽什麽,他就說什麽,喜歡做什麽,他就立刻去辦,巴結得十分到位。
而且這個人還有個先天優勢,就是長相十分憨厚,所以很得耶律兀欲的信任。但實際上,察割一直都在尋找機會,想要幹掉耶律兀欲,好自立為王。而這一次,耶律兀欲強令國內各部落酋長出兵南征,就讓察割感覺到這個機會來了。
九月四日,遼國大軍走到了新州(今河北涿鹿)西方的火神澱。這一天正好是耶律兀欲的生日,耶律兀欲也很高興,就駐軍下來,邀請各部落酋長一起大吃大喝,都喝了個酩酊大醉。
察割就趁機勾結了寅底石之子燕王耶律述軋,將遼帝耶律兀欲殺害,然後自立為帝。接著又大開殺戒,將隨軍的皇太後及耶律兀欲的諸子全部殺死。這一來,遼軍大亂,隨軍的宗室子弟紛紛外逃,還有不少部落首領也跟著逃了出去。
逃出去的人當中,有一個是遼太宗耶律德光的兒子,時年二十一歲的齊王耶律述律,當時逃到了南山避難。
這是個大牌人物,好多逃出來的宗室和部落酋長就紛紛聚到了他的麾下。這一來,人馬又多了,結果大夥兒商量了一下,幹脆就將耶律述律擁為首領,掉過頭去攻打察割和耶律述軋。
察割等人本來想利用眾部落對遼帝耶律兀欲的不滿情緒發動叛亂,沒想到這些酋長們雖對耶律兀欲有所不滿,但對他陰謀殺害耶律兀欲的行為卻更加不滿,
誰也不支持他。結果就是他雖然殺了耶律兀欲,卻沒能把局麵控製住,酋長們跑得一幹二淨,把他變成了一個光杆司令,幾下就被耶律述律的大軍打得落花流水,本人也失手被擒,最後連同他的族人和黨羽,被全部誅殺。
叛亂結束後,眾人將耶律述律推舉為皇帝。也就是後來的遼穆宗。這是一個在遼史當中非常出名也是非常有特點的皇帝,人稱“睡王”,以後還能講到。
耶律述律本身對打仗不感興趣。所以等叛亂平息之後,就帶著大軍回去了。但是由於他剛剛登基。也不想給人留下一個膽小怕事,或者是不守信用的名聲,所以還是派彰國(治在應州)節度使蕭禹厥帶著五萬契丹、奚族兵馬南下,去協助劉崇攻打後周。
十月十六日,劉崇親率兩萬人馬與契丹會師,然後出陰地關(今山西靈寶境內),直奔晉州(今山西臨汾市)撲去,北漢與遼國聯手進攻後周之戰也就正式打響了。
劉崇本次出兵。選擇的是當年劉知遠入主中原時所走的那條路線,把南下的第一個打擊目標定在了晉州(今山西臨汾)。
晉州本屬河東道,但此時已為後周所有。此處北臨汾州(今山西汾陽),南倚太行,汾水縱貫其中,是由河東南下中原的一條重要通道。
穿過這裏,就可以直達後周的懷孟地區(沁陽、孟州等地),然後再趨洛陽,直插開封。
總得來說,這是一條近路。當年梁、晉爭霸時。李存勖往往會選擇從井徑(太行山第五個山口)出兵,先入河北。這主要是因為李存勖打的是爭霸戰,而後梁的勢力也比較穩固。所以李存勖的戰略重點是要和後梁爭奪生存空間,同時再去消耗它的國力,情況不一樣,各有各的道理。
除此之外,河東南下中原,還有一條路可走,就是直接從潞州(今山西長治)出兵,這條路其實要更近。
但是潞州是座軍事重鎮,而長治——上黨這一地區的地勢太複雜。劉崇很難在這裏突破,所以他把晉州作為南下的第一站。還是很明智的。
然而這個仗一打起來就不是很順利,晉州城內的兵力本來不是很多。而且晉州又不像那些大軍鎮的治所,有那麽堅固的城防。
所以劉崇滿心以為自己既然帶著這麽大一支軍隊來了,肯定會很輕鬆地突破進去。沒想到這裏的後周守將王萬敢是個死腦筋,一見北漢軍隊來攻,立即緊閉城門,據城苦守,竟然堅決不肯投降。
劉崇帶著七、八萬大軍,三麵圍城,晝夜攻打,足足打了一個多月,這座城紋絲沒動。
這一來,劉崇不禁大為心急。而與此同時,後周皇帝郭威也已經派宰相王峻出任行營都部署,節製各路兵馬援救晉州,並於十二月初到達了晉州。這個時候,劉崇這支大軍已經在晉州滯留了五十多天了。
而且自他攻城以來,就連降大雪,人馬無食,糧草接濟不上。當地百姓覺悟又低,不肯留在家裏等著他們搶劫,紛紛逃進山裏,武裝自保,搞得四野空曠,荒無一人,一點辦法也想不出來。遼軍上下又都盼著能早日回國,不肯出力作戰,軍心已經亂了。
而在此時,劉崇也犯了一個比較嚴重的戰略性錯誤,就是在晉州的南部有一個叫蒙阬的地方(在今山西省曲沃縣西北),這裏地勢險要,是一處天然屏障,本來劉崇應該派一隊人馬去防守這裏,但他又自做聰明,覺得如果把晉州圍死,
守軍就不敢逃跑了,所以就隻在東、西、北三個方向上圍城,故意留下這一個缺口,希望王萬敢能理解他,早早領著晉州守軍從這裏跑路。但這一決定,卻給後周的救兵造成了可乘之機。
十二月十八日,王峻率領救兵進入了晉州轄境,此時他最擔心的就是劉崇會派人馬在蒙阬設防,然而沒過多久,前鋒就來回報,稱蒙坑空無一人,現已順利通過。王峻聞言大喜過望,仰天大笑道:“吾事濟矣!”然後立即率領全軍急速通過蒙阬,直抵晉州城下。
此時北漢和契丹的聯軍已經是毫無鬥誌,聽說後周的救兵趕到,不等開戰就立即縱火燒營,連夜逃走。又被後周軍隊在後方追趕,墮崖而死的、被追兵斬殺的不計其數,到退回晉陽時,人馬損失十之三四,傷亡極其慘重。
當時後周將領藥元福曾建議王峻應該趁此機會,帶兵一舉掃平河東。但王峻對這件事情不是很感興趣,各軍將領也不願再度進軍,於是就班師回朝了。
北漢這一仗打得非常窩囊,出兵五十多天,一戰未勝、一城未得,就全軍慘敗而回,還連帶害死了不少契丹大叔,也就沒有力量再去窺視中原了,這就使郭威的後周政權得以順利解除了來自於北方的威脅。然而,沒等這場戰爭硝煙落定,後周國內馬上就又鬧出一場叛亂,也就是後周的泰寧(治在兗州)節度使慕容彥超終於是反了。
慕容彥超是劉知遠的胞弟(與劉知遠同母),也算後漢的半個宗室了。
郭威造反後,漢隱帝劉承佑很仰仗他,而慕容彥超的自我感覺也非常不錯,當著劉承佑的麵大吹大擂,稱:“北軍不過是群小賊,都不用我動手,隻需大喝一聲,就能嚇得他們屁滾尿流。”
結果第二天剛一交戰,慕容彥超就被郭威打了個屁滾尿流,狼狽逃回了兗州,後漢也隨之滅亡了(詳見五代風雲卷)。
其後,郭威派人對他進行招撫,仍將他委任為泰寧節度使,慕容彥超自知無力與其抗衡,也趕緊向郭威遞了降表,這樣也就正式成了後周國內的一鎮諸侯。
然而,慕容彥超畢竟曾跟郭威嚴重對立過,所以在投降之後仍是惶恐不安,時刻準備造反,不斷地招兵買馬、囤積糧草,又寫信給北漢皇帝劉崇、南唐皇帝李璟,想尋求他們的支援,但是又都被後周的巡邏官吏所截獲。
郭威對他的心情還是能夠理解的,所以又派通事舍人(皇家禮賓官)鄭好謙去兗州對他進行安撫,稱:“你的行為非常錯誤,但是我能夠理解,所以我是不會怪罪你的,就請你不要再這麽做下去了。”
並讓鄭好謙替自己指天發誓,聲稱絕不會對慕容彥超進行加害。
然而郭威對他越客氣,說得話越誠懇,慕容彥超就越害怕,隻當郭威是在忽悠他,於是便開始更加瘋狂地進行備戰,時刻準備造反。
當然,慕容彥超這麽做有他一定的道理,因為郭威究竟是不是忽悠他確實很難說。
一方麵,五代確實有姑息藩鎮的老傳統,藩鎮對抗中央,隻要肯投降,皇帝往往不殺,目的就是為了留著他,好向其他藩鎮顯示一下自己的仁慈。但另一方麵,就是投降之後,真被皇帝殺了也不奇怪,
因為皇帝畢竟也有很多殺他的道理。所以郭威對慕容彥超的安撫,是真心實意地想赦免他,還是想先麻痹他一下,最後找一個合適的時機把他幹掉,這個誰也估計不出來。(未完待續。)
耶律兀欲接到信後,非常高興,因為自從晉出帝石重貴與契丹開戰以來,遼國與中原之間就一直處在一種對立的關係,早年石敬瑭答應給契丹的好處也就沒有了,所以遼帝耶律兀欲也很想再把這方麵的好處給撿起來。
於是雙方就開始你來我往,互派使者,正式談判,最終還是本著友好協商的精神,於當年的四月達成了協議:即北漢每年向遼國歲貢十萬緡,並與大遼約為叔侄之國,也就是時年五十七歲的劉崇認三十四歲的耶律兀欲為叔,自稱侄皇帝。而遼國則對北漢盡扶持和保護的義務,並將劉崇正式冊封為大漢神武皇帝。
看得出來,北漢其實也是一個漢奸政權。從表麵上看,劉崇簽訂的這個條約要比石敬瑭當年那個條約要優越一些,因為第一歲貢從三十萬緡降到了十萬緡,第二也沒有割地。但實際上,石敬瑭是以整個中原供奉契丹,而劉崇隻不過是以河東一地來巴結遼國,所以其實還是劉崇要更辛苦一些。
至於沒有割地,主要是北漢的領土實在是太小,再割也就什麽都沒有了。真正要比石敬瑭強一些的,也就是那個名號了,因為石敬瑭是認賊作父,自稱“兒皇帝”。
而劉崇則是認賊作叔,自稱“侄皇帝”,檔次要比石敬瑭高出了那麽一點。不過也僅是高出一點點,相差不是很多。
劉崇得了遼國之助後,想到的第一事就是去攻打後周。而這個時候對他來說確實也是一個最佳時機。因為此時後周剛剛開國,國內的人心尚不能完全歸附。很多地方藩鎮仍在抱著觀望心理,而且像慕容彥超這種隨時可能反叛的藩鎮依然存在,這些都是對劉崇十分有利的條件。當然,這並不是說劉崇此時出兵就一定能贏,或是能占有什麽優勢。而是說如果錯過了這個時間段,劉崇就更加沒有獲勝的希望了。
當年七月,劉崇(當月劉崇改名為劉旻,但本書為行文統一。以下仍作劉崇)派翰林學士衛融等人赴遼國謝恩,同時向遼帝耶律兀欲說明,北漢有出兵攻打後周的計劃,並請求遼國能派兵相助。
耶律兀欲也正想利用這麽個機會,重演耶律德光當年征服中原的故事,於是就立即同意。告訴衛融,回去叫劉崇大侄子放手準備去吧!我們的大軍隨後就到。衛融很順利地完成了任務,就興衝衝地回去交差了。然而等他走後,遼國內部卻因為出兵幫助北漢這件事情鬧出了一場內亂。
事情是這樣的,衛融走了一個多月以後。遼帝耶律兀欲聽說劉崇已經派出先頭部隊,從團柏(今山西祁縣東南)南下,侵入了後周的領土。覺得自己也應該出兵了,便把國內各部落酋長都召集起來,在九十九泉(內蒙古卓資縣北)召開軍事大會,命令大家隨同出征。
但沒想到這些酋長們覺悟太低,誰也不想南下作戰。耶律兀欲頓時大怒,也就不管這些人願不願意了,生拉硬拽地把這些酋長們都弄到了隊伍裏麵,同時強迫他們的部落立即開拔,這就使整支軍隊都產生出一股怨氣。也就給那些處心積慮想要作亂的人提供了機會。
前文說過,耶律兀欲能當上遼國的皇帝。他的皇叔耶律安端立下的是首功(詳見五代風雲卷)。所以耶律兀欲稱帝後,就將耶律安端封為明王。同時將安端之子察割封為泰寧王,而這個察割就是那個處心積慮想要作亂的人。
察割為人非常奸猾,很會討耶律兀欲的歡心,草原民族的人天性一般都比較淳樸,對溜須拍馬這項業務都不是很熟練,但察割卻是個例外。
耶律兀欲喜歡聽什麽,他就說什麽,喜歡做什麽,他就立刻去辦,巴結得十分到位。
而且這個人還有個先天優勢,就是長相十分憨厚,所以很得耶律兀欲的信任。但實際上,察割一直都在尋找機會,想要幹掉耶律兀欲,好自立為王。而這一次,耶律兀欲強令國內各部落酋長出兵南征,就讓察割感覺到這個機會來了。
九月四日,遼國大軍走到了新州(今河北涿鹿)西方的火神澱。這一天正好是耶律兀欲的生日,耶律兀欲也很高興,就駐軍下來,邀請各部落酋長一起大吃大喝,都喝了個酩酊大醉。
察割就趁機勾結了寅底石之子燕王耶律述軋,將遼帝耶律兀欲殺害,然後自立為帝。接著又大開殺戒,將隨軍的皇太後及耶律兀欲的諸子全部殺死。這一來,遼軍大亂,隨軍的宗室子弟紛紛外逃,還有不少部落首領也跟著逃了出去。
逃出去的人當中,有一個是遼太宗耶律德光的兒子,時年二十一歲的齊王耶律述律,當時逃到了南山避難。
這是個大牌人物,好多逃出來的宗室和部落酋長就紛紛聚到了他的麾下。這一來,人馬又多了,結果大夥兒商量了一下,幹脆就將耶律述律擁為首領,掉過頭去攻打察割和耶律述軋。
察割等人本來想利用眾部落對遼帝耶律兀欲的不滿情緒發動叛亂,沒想到這些酋長們雖對耶律兀欲有所不滿,但對他陰謀殺害耶律兀欲的行為卻更加不滿,
誰也不支持他。結果就是他雖然殺了耶律兀欲,卻沒能把局麵控製住,酋長們跑得一幹二淨,把他變成了一個光杆司令,幾下就被耶律述律的大軍打得落花流水,本人也失手被擒,最後連同他的族人和黨羽,被全部誅殺。
叛亂結束後,眾人將耶律述律推舉為皇帝。也就是後來的遼穆宗。這是一個在遼史當中非常出名也是非常有特點的皇帝,人稱“睡王”,以後還能講到。
耶律述律本身對打仗不感興趣。所以等叛亂平息之後,就帶著大軍回去了。但是由於他剛剛登基。也不想給人留下一個膽小怕事,或者是不守信用的名聲,所以還是派彰國(治在應州)節度使蕭禹厥帶著五萬契丹、奚族兵馬南下,去協助劉崇攻打後周。
十月十六日,劉崇親率兩萬人馬與契丹會師,然後出陰地關(今山西靈寶境內),直奔晉州(今山西臨汾市)撲去,北漢與遼國聯手進攻後周之戰也就正式打響了。
劉崇本次出兵。選擇的是當年劉知遠入主中原時所走的那條路線,把南下的第一個打擊目標定在了晉州(今山西臨汾)。
晉州本屬河東道,但此時已為後周所有。此處北臨汾州(今山西汾陽),南倚太行,汾水縱貫其中,是由河東南下中原的一條重要通道。
穿過這裏,就可以直達後周的懷孟地區(沁陽、孟州等地),然後再趨洛陽,直插開封。
總得來說,這是一條近路。當年梁、晉爭霸時。李存勖往往會選擇從井徑(太行山第五個山口)出兵,先入河北。這主要是因為李存勖打的是爭霸戰,而後梁的勢力也比較穩固。所以李存勖的戰略重點是要和後梁爭奪生存空間,同時再去消耗它的國力,情況不一樣,各有各的道理。
除此之外,河東南下中原,還有一條路可走,就是直接從潞州(今山西長治)出兵,這條路其實要更近。
但是潞州是座軍事重鎮,而長治——上黨這一地區的地勢太複雜。劉崇很難在這裏突破,所以他把晉州作為南下的第一站。還是很明智的。
然而這個仗一打起來就不是很順利,晉州城內的兵力本來不是很多。而且晉州又不像那些大軍鎮的治所,有那麽堅固的城防。
所以劉崇滿心以為自己既然帶著這麽大一支軍隊來了,肯定會很輕鬆地突破進去。沒想到這裏的後周守將王萬敢是個死腦筋,一見北漢軍隊來攻,立即緊閉城門,據城苦守,竟然堅決不肯投降。
劉崇帶著七、八萬大軍,三麵圍城,晝夜攻打,足足打了一個多月,這座城紋絲沒動。
這一來,劉崇不禁大為心急。而與此同時,後周皇帝郭威也已經派宰相王峻出任行營都部署,節製各路兵馬援救晉州,並於十二月初到達了晉州。這個時候,劉崇這支大軍已經在晉州滯留了五十多天了。
而且自他攻城以來,就連降大雪,人馬無食,糧草接濟不上。當地百姓覺悟又低,不肯留在家裏等著他們搶劫,紛紛逃進山裏,武裝自保,搞得四野空曠,荒無一人,一點辦法也想不出來。遼軍上下又都盼著能早日回國,不肯出力作戰,軍心已經亂了。
而在此時,劉崇也犯了一個比較嚴重的戰略性錯誤,就是在晉州的南部有一個叫蒙阬的地方(在今山西省曲沃縣西北),這裏地勢險要,是一處天然屏障,本來劉崇應該派一隊人馬去防守這裏,但他又自做聰明,覺得如果把晉州圍死,
守軍就不敢逃跑了,所以就隻在東、西、北三個方向上圍城,故意留下這一個缺口,希望王萬敢能理解他,早早領著晉州守軍從這裏跑路。但這一決定,卻給後周的救兵造成了可乘之機。
十二月十八日,王峻率領救兵進入了晉州轄境,此時他最擔心的就是劉崇會派人馬在蒙阬設防,然而沒過多久,前鋒就來回報,稱蒙坑空無一人,現已順利通過。王峻聞言大喜過望,仰天大笑道:“吾事濟矣!”然後立即率領全軍急速通過蒙阬,直抵晉州城下。
此時北漢和契丹的聯軍已經是毫無鬥誌,聽說後周的救兵趕到,不等開戰就立即縱火燒營,連夜逃走。又被後周軍隊在後方追趕,墮崖而死的、被追兵斬殺的不計其數,到退回晉陽時,人馬損失十之三四,傷亡極其慘重。
當時後周將領藥元福曾建議王峻應該趁此機會,帶兵一舉掃平河東。但王峻對這件事情不是很感興趣,各軍將領也不願再度進軍,於是就班師回朝了。
北漢這一仗打得非常窩囊,出兵五十多天,一戰未勝、一城未得,就全軍慘敗而回,還連帶害死了不少契丹大叔,也就沒有力量再去窺視中原了,這就使郭威的後周政權得以順利解除了來自於北方的威脅。然而,沒等這場戰爭硝煙落定,後周國內馬上就又鬧出一場叛亂,也就是後周的泰寧(治在兗州)節度使慕容彥超終於是反了。
慕容彥超是劉知遠的胞弟(與劉知遠同母),也算後漢的半個宗室了。
郭威造反後,漢隱帝劉承佑很仰仗他,而慕容彥超的自我感覺也非常不錯,當著劉承佑的麵大吹大擂,稱:“北軍不過是群小賊,都不用我動手,隻需大喝一聲,就能嚇得他們屁滾尿流。”
結果第二天剛一交戰,慕容彥超就被郭威打了個屁滾尿流,狼狽逃回了兗州,後漢也隨之滅亡了(詳見五代風雲卷)。
其後,郭威派人對他進行招撫,仍將他委任為泰寧節度使,慕容彥超自知無力與其抗衡,也趕緊向郭威遞了降表,這樣也就正式成了後周國內的一鎮諸侯。
然而,慕容彥超畢竟曾跟郭威嚴重對立過,所以在投降之後仍是惶恐不安,時刻準備造反,不斷地招兵買馬、囤積糧草,又寫信給北漢皇帝劉崇、南唐皇帝李璟,想尋求他們的支援,但是又都被後周的巡邏官吏所截獲。
郭威對他的心情還是能夠理解的,所以又派通事舍人(皇家禮賓官)鄭好謙去兗州對他進行安撫,稱:“你的行為非常錯誤,但是我能夠理解,所以我是不會怪罪你的,就請你不要再這麽做下去了。”
並讓鄭好謙替自己指天發誓,聲稱絕不會對慕容彥超進行加害。
然而郭威對他越客氣,說得話越誠懇,慕容彥超就越害怕,隻當郭威是在忽悠他,於是便開始更加瘋狂地進行備戰,時刻準備造反。
當然,慕容彥超這麽做有他一定的道理,因為郭威究竟是不是忽悠他確實很難說。
一方麵,五代確實有姑息藩鎮的老傳統,藩鎮對抗中央,隻要肯投降,皇帝往往不殺,目的就是為了留著他,好向其他藩鎮顯示一下自己的仁慈。但另一方麵,就是投降之後,真被皇帝殺了也不奇怪,
因為皇帝畢竟也有很多殺他的道理。所以郭威對慕容彥超的安撫,是真心實意地想赦免他,還是想先麻痹他一下,最後找一個合適的時機把他幹掉,這個誰也估計不出來。(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