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榮這一舉動,超出了所有人的意料之外。因為柴榮是一個大國的皇帝,他能親臨前敵已屬難能可貴了,又有誰能想到,他會在戰役的最關鍵時刻,帶著幾十名士兵衝入敵陣,以萬金之軀與那些虎狼之身肉搏?


    就在周軍右翼崩塌之時,北漢主劉崇欣喜若狂,因為在這種情況下,漢軍是沒有理由不取得勝利的。


    這是他出兵的第一場大戰,如果在這一戰中,他能夠擊潰周軍的主力,前途將是一片光明。


    後周立國不過僅有三年,開國皇帝郭威新死,新主柴榮剛剛即位,在國內毫無威望可言。


    一旦戰敗,整個國家必將全線動搖,他自然就可以率領大軍出澤潞、入懷孟、過黃河,然後直搗大梁,君臨天下,重建劉家的宗廟社稷。


    所以此時的劉崇,已是得意的忘乎所以,竟然傳令在軍中擺好了酒宴,隻等戰役結束後就開席慶功。


    可是劉崇萬萬沒有想到,就在這個看起來一片大好的形勢下。卻突然在敵軍之中殺出一小隊人馬,如利刃一般直透己陣。而讓劉崇更加難以想象的是,這隊人馬為首之人,竟然會是他從來就不曾放在眼內的後周新主柴榮。


    這一來,戰場上的形勢陡然逆轉。不單是劉崇,幾乎所有的漢軍都被柴榮這股無可匹敵的氣勢所壓倒。柴榮所過之處,漢軍無不四散奔逃,隻在眨眼之間,漢軍的陣腳已被他衝得大亂。


    都說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這話真是不假。緊隨柴榮之後,於周軍的左翼,又有一員叫做趙匡胤的大將衝了出來。橫向殺入北漢軍中。


    這員大將更加生猛,一條镔鐵大棍在他手中上下翻飛,當者無不披靡。頓時將敵軍殺得大亂。


    至此,周軍已是徹底扭轉了頹勢。李重進、張永德、向訓等大將紛紛傳令所部出擊,周軍將士們更是在柴榮親自上陣殺敵的鼓舞之下,無不舍生忘死,個個如下山猛虎般地撲向了敵軍。


    就在這個時候,又發生了一件極漲周軍士氣的事。就是在柴榮剛衝入戰場之時,漢軍的先鋒指揮使張元徽有心為自己立一奇功,所以立即撥馬迎向柴榮,結果一不留神被戰馬掀翻在地。當場就被剛衝上來的周軍圍住斬殺。


    張元徽是漢軍中有名的戰將,他這一死,更使北漢軍心大亂。而此時的周軍,正是士氣最猛之時,兩邊一消一長,局麵徹底被扳了過來,北漢全軍潰敗,被殺得潰不成軍。劉崇見勢不好,在軍中拚命舞動紅旗,妄圖能阻止潰勢。


    然而這個時候。北漢的大軍已經亂得一踏糊塗,根本就遏製不住。


    遼將楊袞眼看周軍勢大,不敢應戰。同時又恨劉崇此前將話說得太滿,也不願對其援助,隻是帶著手下遼軍,從一側撤出了戰場。劉崇得不到遼軍的支援,已是無力回天了,不多時便被潰軍裹挾而去。


    再說此前逃走的樊愛能和何徽,一路之上帶著潰兵大肆劫掠周軍的輜重車輛。柴榮連派多名親兵召他們返回戰場,但毫無用處,甚至有不少親兵還被這兩人手下的亂軍殺死。


    這還不算。樊、何二人一路逃跑,又一路散布謠言。稱:“遼國大軍到了,前軍已經慘敗。剩下的都已投降了。”


    這時河陽節度使劉詞正率後軍北上,正好在途中遇見樊愛能、何徽,這兩人力勸劉詞收兵,但劉詞並不相信,仍帶著大軍繼續前進,結果在傍晚時分,突然遭遇了劉崇所剩的殘部一萬多人。


    劉詞見罷,立刻傳令全軍進擊,這時正逢漢軍新敗,士氣極為低落,突然間遭到了後周這支生力軍的劫殺,哪還有心思拒敵,又是一場大敗。而且這一次敗得更慘,被周軍一路追殺到高平縣城,幾乎就是全軍覆沒,漫山遍野都是漢兵屍體,丟棄的武器、輜重更是不計其數。


    劉崇僅帶著一百騎兵,脫掉龍袍,換上粗布衣服,順著山路向北逃竄。結果又不認識路,隻好在半路上抓來一個村民作向導,也是活該他倒黴,這個村民也不認識路,又不敢不給他指路,最終向前走出了一百多裏,稀裏糊塗地把他領到了周屬的晉州,


    眼看就要進城了,劉崇這才一下子發覺不對,隻好又將這名向導殺死,掉過頭來向後方逃竄,最終費盡九牛二虎之力,才僥幸逃回了晉陽。


    高平一戰,至此全部結束,其結果是以北漢的慘敗而告終,使其數萬大軍灰飛煙滅,再也無力進犯中原。而柴榮則以其超人的勇略和果敢堅決的作風,近乎完美的贏得了這場大戰的勝利,從而一舉打破了朝野上下對其軍事能力的疑問,並使他在國內的統治地位得到徹底鞏固。


    高平之戰的勝利無疑是屬於柴榮的,不過在他之外,還有一個人也成了這場大戰的贏家。正是通過高平這一戰,那個人的名字才第一次被曆史所銘記,他就是緊隨柴榮之後衝入戰場的那員大將,北宋開國皇帝——宋太祖趙匡胤。


    馮道馬上就要死了,還有一段很長的分析,暫時先不說。其實我之所以這麽判斷,並不是認為他的操守有多高,而是根據這個人的頭腦非常靈活。


    一個人如果一向滑頭,隻能說明他是小滑頭,真正大滑頭需要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


    馮道不是沒有直言進諫的時候,比如說在李嗣源麵前他就很敢說話,因為對這種人說過了沒有問題,反過來盡管石敬瑭很尊敬馮道,但馮道也是一言不發,因為跟這種人說多容易出事,可以說他從政的經驗已經到了一個非常高的境界。


    馮道對柴榮說的話雖然很直接,但是柴榮一聲從沒因為人直言進諫而殺過任何一個人,不能不承認柴榮在這方麵上有李世民的風度,而馮道看人也是相當準的。


    說到趙匡胤,問題就變得簡單了,一切生平簡介和修飾詞語都可以統統去掉。什麽主語、謂語、賓語、歇後語也可以省略不用,因為這是一個完全不需要進行任何炒作和包裝的大牌政治明星,而且還是個一紅就是一千年。永遠都不會過氣的超級大明星。


    後唐天成二年二月二十六日(公元927年3月21日),這一天距後唐明宗李嗣源登上皇位還不滿一年。李嗣源這老頭一輩子謙虛謹慎。從不遭災惹禍,也沒想過去爭權奪利,沒想到臨老了,竟然稀裏糊塗地當上了皇帝,心裏麵覺得很不好意思,所以每天都要在皇宮裏麵擺好香案,焚香禱告,口中念念有詞道:“蒼天啊!大地啊!上帝以及老天爺啊!臣本蕃人。豈足治天下!世亂久矣,願天早生聖人,為百姓主!”


    這幾句話,李嗣源幾乎每天都要念上幾遍,宮裏麵的人也都習以為常了,並不覺得奇怪。然而就在這一天,當李嗣源剛剛將這幾句禱詞念完之後,突然間有一道赤色光柱從皇宮之外的夾馬營內衝天而起,緊隨其後便傳來一聲嘹亮的啼哭,一個偉人就此誕生了。


    史載趙匡胤出生時。“赤光繞室,異香經宿不散。”並且“體有金色,三日不變”。


    像這種記載。隻要是對曆史感興趣的朋友,也都見怪不怪了,那麽這種非常奇特的自然現象究竟會不會是真的呢?


    這個也不見得完全沒有根據,比如說他“體有金色”,大概是因為趙匡胤出生時黃疸過多,身體不算太好,不過好在三天之後,黃疸就消失了,趙匡胤也就恢複了健康。


    至於“赤光繞室”。這有可能因為趙匡胤是在春天出生,春寒料峭。氣溫不高,產婦怕受風寒。所以家裏麵火燒的比較旺,其實就是由火光所造成得一種很普遍的自然現象。


    唯有“異香經宿不散”這一句很難理解,似乎是超出了目前所掌握的物理學和生理學範疇。


    但是趙匡胤的小名恰恰又叫做“香孩兒”,不知道跟這個事情有沒有什麽必然的聯係。


    趙匡胤的父親趙弘殷,原本是五代初期著名軍閥成德節度使王鎔麾下的一員猛將。


    梁、晉夾河大戰時代,王鎔派趙弘殷帶500人馬支援李存勖,其後就被李存勖留在了晉軍之中,等後唐開國後,趙弘殷因功被封為禁軍飛捷指揮使。飛捷指揮使歸口於侍衛馬軍司,在禁軍中屬於中層幹部,油水不大。


    其後很多年,雖然中原地區內亂頻發,朝代接連更替,但趙弘殷始終是沒能抓住機會,使自己的社會地位得到大幅提高,所以趙匡胤的整個青少年時期,家境都基本維持在中產階級這一層次上,沒有能夠享受到什麽特權。


    不過好在趙匡胤的父親官職雖然不高,但武功卻是不低,史稱其“少驍勇,善騎射”,這就為趙匡胤最終成為一代武學宗師打下了良好的基礎(趙匡胤曾自創太祖長拳,現為我國六大名拳之一)。


    趙匡胤的出生地夾馬營,應是禁軍夾馬直的營地,除趙弘殷外,還有好多將領都將家安在此處,趙匡胤當然也就不愁沒有小夥伴跟他在一起玩耍。


    事實上,日後成為北宋開國名將的韓令坤就是在這裏跟趙匡胤相識並與他結為莫逆之交的。


    趙匡胤成天跟這幫小朋友們一起,習文練武,喝酒賭博,過得還是非常快樂。再加上趙匡胤稍大一點後,長得“容貌雄偉,器度豁如”,又很有武學的天分,無論是騎馬、射箭、摔跤、打架,各科成績都要遠遠地好於同齡的孩子,所以儼然就成了這裏的一個孩子頭。


    有一次,不知誰弄來一匹烈馬,性格非常火爆,籠頭不讓戴,韁繩也不讓拴,誰也製服不了。


    正好被趙匡胤看見了,沒想到他的脾氣比這匹馬還要火爆,也不跟人多說話,一躍就翻上了馬背。


    這匹烈馬知道這是趙匡胤有意將它馴服,暗想這可不能讓他得逞,於是立即發蹄狂奔,宛如疾風閃電般衝了出去。


    這匹烈馬拚命向前奔跑,一路向城外衝去,趙匡胤緊緊抓住馬鬃,隨著馬身高低起伏,始終在馬背之上穩穩坐定。


    然而就在將要出城時,趙匡胤一個不留神,腦袋“嘭”地一聲,重重地撞在了城門楣上,頓時將他摔落下去。旁邊人無不被嚇得大驚失色,都以為這一下趙匡胤是必死無疑,卻不想他剛落到地上,就一躍而起,又飛身跳上了那匹烈馬的背上,並最終成功將其製服。


    這件事,讓趙匡胤在他那幫小夥伴們中名噪一時,並使他“孩子王”的地位更加穩固。


    趙匡胤對此也是得意洋洋,整天領著那幫孩子們做一些排兵打仗的遊戲,夢想著等自己長大之後,也能成為一名威風八麵的大將軍,統率大軍,衝鋒陷陣,決勝疆場。


    可是一直到他二十一歲,白學了一身好武藝,也沒能混上個一官半職,仍然處於待業狀態。


    這時候趙匡胤已經娶妻生子了,按理說早就應當自立門戶,可他連一文錢收入都沒有,就連給孩子買奶粉都要朝家裏要錢,心情是非常苦悶。最終,趙匡胤實在是無法再度忍受這種枯燥的宅男生活,便毅然決然地拋下了結婚三年的妻子和剛剛出生不久的孩子,勇敢地踏上了闖蕩江湖的旅程。


    趙匡胤這次出行的時間,大致是在公元947年的夏天,也就是在後漢高祖劉知遠開國的前後,那麽他這一次出行的目的,就不能簡單地去理解成為了出去尋找機會,或者幹脆就是為了到外麵混碗飯吃。


    因為在這幾年間,中原地區戰亂頻發,正是他這樣的熱血男兒奮發之時,按理說中原才是機會最多的地方。


    但趙匡胤卻選擇了從這裏出發,一路向西行走,使他的足跡遠達陝西、甘肅、湖北等省,這樣就使他遠離了當時的政治中心,來到了一個相對比較安定的地方。(未完待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唐朝那些事兒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朝月清風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朝月清風並收藏唐朝那些事兒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