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麽從這裏基本上可以判斷出,趙匡胤此行的目的,除了去尋找機會之外,還有一個很明確的目的,就是為了增長自己的閱曆,豐富自己的社會經驗。這種生活方式在古代文化人中很常見,叫做遊學。


    在現代武打小說裏,也成為男主人公必走的一步,而且發生的時間多半會在第一冊的中間部分。然而趙匡胤此次出行的經曆,跟書中那些男主人公們比較起來,檔次整個就降下來一大截。


    不像那些人,走到哪兒就玩到哪兒,身上就算沒錢也花不完。見到惡棍就揍一頓,見到山洞就能弄出本武功秘籍,而且還分上下冊,一本內功心法,一本劍法招數,全是頂級貨。


    路上必須要碰上一至數十名絕色美女,然後男主人公開始大放愛情火花,跟她們發生三角戀、多角戀、幾何戀,以及函數戀,最終愛得死去活來、一蹋糊塗,稍帶腳還要破獲一起妄圖顛覆武林的巨大陰謀,並因此被超過百分之一百的江湖好漢們,集體選舉為新一屆的武林盟主。


    相比之下,趙匡胤這次出行的經曆就實在是讓人替他說不出口了。不但沒有豔遇,反倒是三餐不濟,窮困潦倒,還要到處遭人白眼。


    有一次,趙匡胤來到複州(今湖北天門),找到了他父親的好友,複州防禦使王彥超,滿以為王彥超能看在趙弘殷的麵上,給他謀一份比較固定的差事,沒想到王彥超不念舊情,隻拿給他十串錢,就把他打發了事。又有一次,趙匡胤來到隨州(今湖北隨州)。


    找到趙弘殷的另一位老友,隨州刺史董宗本。這個董宗本倒是有心將趙匡胤留下,但沒想到董宗本的兒子又不能容他。每天都要對趙匡胤進行幾次人身攻擊。趙匡胤不堪這種侮辱,隻好再一次踏上流浪之路。


    要說最倒黴的。還是趙匡胤有一次路過潘原(今甘肅平涼東),當時他身上已經沒有多少錢了,下一站又不知要去向何方?正彷徨時,突然發現路邊有一群人正在聚眾賭博。


    趙匡胤從小也經常跟他那幫小夥伴們從事賭博活動,所以看見之後,賭性大發,立即投身進去。


    這一天,趙匡胤的手氣格外得好。連戰連捷。不多時,大把大把的銅錢就堆到了他的麵前。


    趙匡胤離家這麽長時間,頭一次遇見順心的事,心裏也是非常高興,正想乘勝追擊,多贏些錢來好做日後的盤纏。


    誰知這群賭徒也是一幫無賴,見他一個外地人竟敢贏錢,便起了歹心。其中一人,趁趙匡胤不備,悄悄繞到他的身後。然後當頭就給他來了一悶棍。


    趙匡胤被當場砸翻過去,其他人見狀,一擁而上。將趙匡胤搶了個一幹二淨,接著便一哄而散。等趙匡胤醒過神兒來,周圍已經看不見一個人影。


    再看自己,錢也沒了,腦袋也破了,在這裏衣食無著,又人地兩生,其窘迫程度也就可想而知了。


    趙匡胤的這件冏事,後來被人改編成了一句歇後語。叫做“趙匡胤的賭——許輸不許贏。”


    趙匡胤也因此成為了一個很有說服力的反麵典型,不少人因為看到了他的經曆而戒掉了賭博惡習。這也是他在這兩年當中對社會做出的唯一貢獻。趙匡胤就這樣在外麵流浪了兩年,總的來說非常不順。


    空長歲月。一事無成,看盡人間百態,嚐透世間淒涼。然而,趙匡胤並沒有因為這些不幸的經曆而沉淪下去,兩年來的風霜,磨練了他的意誌,強壯了他的筋骨,他的熱血依舊沸騰,他的胸懷,依舊是豪情萬丈。唯一所欠缺的,隻是一盞能為他照亮前途的指路明燈。


    後漢乾佑二年(949年),趙匡胤仍然在外飄蕩,漫遊而無所遇。某一日,他來到了襄陽,寄宿於一間寺院之內。


    當時這種人非常多,寺中的僧人們都習以為常,特別是看見趙匡胤衣衫襤褸,一副寒酸相,所以也就並不給與重視,隻是按接待叫花子的禮儀對他進行接待。趙匡胤正在落魄之時,當然也不好挑三揀四,就暫時在這間寺院棲身下來。


    然而就在此時,該寺中有一老僧很偶然地走了出來,不經意地看了趙匡胤一眼,頓時驚在了原地,急忙問道:“君本貴人,何苦自輕於此。”


    這個老僧年紀非常大,法力也是非常高,要能活到現在肯定是屬於那種能享受政府特殊津貼的長老級人物。趙匡胤在外麵闖蕩了兩年多,還是能分出個眉眼高低,於是也就老老實實地向那老僧說明了自己的情況,把自己的出身、經曆,以及此行的目的都統統地跟他做了一番介紹。


    那個老僧聽完之後,連聲長歎道:“君誤矣!”說著便將他領到密室,詳細說道:“君本貴人,如今中原多事,正是豪傑展翅之時,而君偏要南行,以致英雄無用武之地,請君即刻折返北上,必有奇遇。”


    說著就把這麽多年存下來的私房錢全都取出來趙匡胤,叫他立刻返回中原。趙匡胤聽完非常激動,因為他出行兩年以來,一路上遭盡了人的白眼,


    又哪曾有一個人看好過他的前途?而眼前這個老僧一看就是個得道高人,既然肯拿出這麽多錢相送,那就肯定不是在忽悠自己,難道自己命中注定真要做一個“貴人”嗎?


    趙匡胤受了這老僧的吉言之後,不再猶豫,拜謝之後,立刻便動身返回中原,去尋找屬於自己的那份奇遇。


    據說趙匡胤在返程途中,路過河南商丘的高辛廟,曾入廟內求簽問卜,想看看自已的運程究竟如何。第一次求得是刺史,祝禱後求簽,不吉。趙匡胤不免有些失望,再求節度使。仍然不吉,心裏更是大失所望。隻好抱著試一試的心態去求宰相、樞密使,然而依舊不吉。


    這一來。趙匡胤心灰意冷,起身便走。


    但剛走出門又忽然返了回來。橫下心求了一回皇帝,結果竹簽落地,竟是一個聖茭簽,這是一個大吉之簽,是一個求什麽就來什麽,想什麽就有什麽,無往不利,好的不能再好的上上之簽。趙匡胤拿到簽後被驚得目瞪口呆。轉眼間突然有一股豪情湧上心頭,不由仰天哈哈大笑,毫不猶豫地起身踏上了那條冥冥中早已為他注定好了的錦繡前程。


    趙匡胤回到中原之後,正好趕上當時還是後漢樞密使的郭威奉命出征關中,討伐李守貞。趙匡胤急忙趕去投奔,便被郭威留在了麾下,但當時並未受到郭威的重用,隻是將他收為一名很普通的親衛士兵。


    郭威得勝歸來後,趙匡胤因隨軍之功被補為東西班行首(領隊),這也不過就是一個類似於兵頭將尾的小官。直到郭威稱帝之後,趙匡胤才被一步一步遷升為滑州副指揮使,前途稍顯光明。但跟他那次求簽問卜的結果還是相差遙遠。


    然而正所謂亂世機會多,趙匡胤當上滑州副指揮不久,郭威就在朝中免去王峻的宰相和樞密使職務,這樣一直受王峻打壓的柴榮得以進京任開封尹,執掌大權。


    而柴榮又因為此前一直受到王峻壓製,羽翼不豐,所以很留心地方人才,就把時任滑州副指揮的趙匡胤調入禁軍任馬直軍使,當做是自己的勢力培養。


    這對於趙匡胤來說。是至關重要的一步,因為不久之後。柴榮就即位當上了皇帝,雖然趙匡胤並沒有因此而得到升遷。但是他做為新君龍潛時就發現的人才,所處的位置要大大優越於與他同級的軍官。


    而柴榮剛剛稱帝之後,北漢皇帝劉崇就引遼軍入寇,並因此引發了那場十分著名的高平之戰。在這場大戰中,後周方麵的第一閃光點非柴榮莫屬,而趙匡胤做為禁軍中的一名中級將領,能在戰役的關鍵時刻,不畏強敵,不計生死,勇敢地衝入敵陣,他的舉動,也給同在戰場上的柴榮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所以在高平這一戰結束之後,趙匡胤也理所當然地被柴榮提拔為殿前軍都虞侯,終於使他進入了軍隊的高級指戰員行列。


    這個話我深表讚同,我有兩個同學,一男一女,後來結婚了,男的當了科長,很有實權那種,家裏也很有錢,有地位,可那個男同學從來不回家,就在外麵花天酒地,你說那女的能幸福嗎?我想不能,但是也沒準,畢竟人家還過的好好的,究竟怎麽想的,我也說不清楚,但就我看,與其這樣,還不如嫁一個老實本分的了。


    不過真要i是那樣,沒準又會羨慕那些事業有成的人,這種事情真的很難說,幸不幸福都在人的心裏。


    高平這一戰,對於趙匡胤來說,影響無疑是巨大的。而對於柴榮,它的影響則更加直接。


    高平大戰的結果,是柴榮完勝。同時柴榮在這一戰中,以其英勇過人的表現和所起到的力轉乾坤的作用,迅速在全軍以至全國範圍內,為自己樹立起崇高的威望,可以說這樣的戰果,已經遠遠超出了他在戰前的預期。


    然而,當這一場大戰結束後,柴榮又不僅陷入了深深的思考。臨陣而逃的樊愛能、何徽,都是郭威留下來的老將,為什麽會不等接戰就擅自逃跑?為什麽又在逃跑後大肆散布自己戰敗的謠言?是究竟不能打還是不想打?這麽做對他們又有什麽樣的好處?


    柴榮思考的問題,正是五代每一個統治者都不得不去麵對,但又無法徹底解決的問題,就是這幫帶兵的將領驕悍跋扈,又惟恐天下不亂。就說眼前這場高平大戰,樊愛能、何徽等人真是因為懼怕漢軍才帶兵逃竄的嗎?


    並不是這樣,實際上他們是盼著柴榮能打一場敗仗。隻要柴榮戰敗,北漢就會長驅直入,一路殺進中原,到時候天下大亂,而他們手中握有兵權,隨時都可以割據一方。


    混得不好,還能弄個土皇帝當,一旦時機成熟,說不定就能因勢而起,把皇帝寶座搶到手裏也不是沒有可能,他們打得不就是這個如意算盤嘛!


    可是高平大戰最終的結果是柴榮完勝,這一下就把樊愛能和何徽搞得非常被動。因為根據他們多年以來臨陣而逃的經驗,周軍既然在兵力上要少於漢軍,並且還沒等交戰就潰散了一部,那怎麽還能打得贏呢?可是柴榮偏偏打贏了這一仗,這就使樊、何二人的如意算盤全部落空了,跑又跑不掉,逃也無處可逃。思來想去之後,兩人隻好將潰眾收拾起來,硬著頭皮回見柴榮。


    柴榮並沒有責怪他們,當然也不可能對他們進行表揚,所以根本就沒有表態,隻是讓他們跟著大軍一起進了潞州。柴榮沒有當場處分他們,也是有一定的道理,


    因為如果論罪的話,這兩個人就隻有死路一條了,可他們畢竟是郭威使用過的老將,像他們這種人國內還有很多,把這兩個人殺掉倒是容易,隻怕會引起別人的恐慌,


    到時候鬧出亂子就不好收場了。可如果不殺他們,這口氣又如何咽得下去?而且等下一次與敵對陣時,會不會有別的將領去仿效他們的行為?如果一旦這種情況發生到別人身上,難道自己仍然不去處理嗎?


    其後數日,柴榮一直在為此事絞盡腦汁。三月二十五日,柴榮躺在行宮裏麵休息,當時在一旁伺候的是時任殿前都虞候的張永德,柴榮便趁機征詢他的意見,說道:“小張啊!


    那天高平之戰的過程你也看到了,我們雖然是勝了,但也是一場險勝,主要原因就是因為樊愛能、何徽這兩名高級將領臨陣脫逃,嚴重擾亂軍心,這個行為已經到了非常無恥的地步,按理說是不能再留著他們了。


    可他們又是先帝使用過的老將,我剛剛登基,如果對他們處理過重的話,會不會造成什麽不好的影響,你幫我分析一下。”


    張永德則回答道:“樊、何二人,素無大功,忝領節鉞,望敵而遁,雖百死而不能塞其責。陛下有意削平四海,苟軍法不立,雖有熊羆之士,百萬之眾,安得而用之!”


    柴榮聽罷一躍而起,擲枕於地,大呼稱善。於是立即傳令將樊愛能、何徽以及當日臨陣脫逃的將校,共七十餘人全部緝捕,並厲聲指責他們說道:“汝曹皆累朝宿將,非不能戰。今望風奔遁者,無他,正欲以朕為奇貨,賣與劉崇耳!”說罷便傳令將他們全部處斬,頓使軍紀為之一肅。(未完待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唐朝那些事兒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朝月清風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朝月清風並收藏唐朝那些事兒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