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王行館大門外。
朱高煦剛剛出門,還未來得及登上驢車,身後便響起了馬和的呼喊。
“二公子!”
“馬總管如此著急尋我,可有要事?”
朱高煦轉過身,麵露不悅道。
馬和喘著粗氣連忙道:“奴婢聽說二公子要出門,便一路狂奔,特地趕來護送。”
朱高煦可不是傻子,馬和身為燕王府內侍總管,若不經朱棣允許或授意,豈能自作主張跑出來?
“你可想好了,不要後悔。”
朱高煦皺著眉頭說了一句,然後也不等馬和回話,便抬腿登上驢車,命令康平出發。
半個時辰後。
乾清門外。
“回皇孫殿下,陛下正在批閱奏章。”
當值的內侍躬身向朱高煦傳達了朱元璋的意思。
曆史上,朱高煦於洪武二十八年才受封為高陽郡王,雖然他穿越後曆史已被改變,但他此時還未受封郡王,仍是皇孫身份。
“勞煩內官稟告皇爺爺,就說我會一直在這等他處理完政務。”
朱高煦毫不猶豫的說道。
“殿下此言,可是折煞小的了,小的隻是不入流的侍奉,當不得內官稱呼。”
年輕的內侍連忙躬身,十分謙虛的回道:“通稟之事,本就是小的職責所在,殿下不必客氣。”
朱高煦忽然對這個年輕的內侍產生了一絲好奇,不由得對其打量一番,便見此人身高約六尺,長相卻平平無奇,不過氣質非常獨特,給人一種隨和謙遜的感覺。
“殿下稍候,小的這就去通稟。”內侍恭聲道。
朱高煦目送內侍離去說道:“有勞。”
朱元璋以批閱奏章為理由拒絕見他,或許是猜出了他此行的目的。
朱高煦身在局中,得失之心太重,忽略了朱元璋並沒有年老愚鈍,錯以為朱元璋起了冊立朱允炆為新任儲君的念頭。
所謂“開弓沒有回頭箭”,事到如今,他決定堅持等下去,絕不打退堂鼓。
一個時辰之後。
既不見剛才那位內侍回來,也不見其他侍者來傳朱元璋的旨意,隻有守門的護衛還站在那裏。
總之,等了這麽久,朱高煦仍沒有得到朱元璋的召見。
被逼無奈的朱高煦實在沒有辦法,隻好讓馬和幫他弄來了筆墨紙硯,趴在地上臨時趕寫了一份上千字的建言書。
<a href="http://m.fqxsw.org" id="wzsy">fqxsw.org</a>
這份建言分別從多個角度詳細分析了冊立朱棣、朱允炆為儲君的利弊。
當他拿著已經密封起來的建言書,再次來到在乾清門外時,之前的那名年輕內侍又出現了。
“讓殿下久等了。”
內侍躬身行禮道:“陛下剛才小憩了一會,小的這才遲遲沒有過來。”
朱高煦點了點頭,然後問道:“你叫什麽名字?”
“回殿下,小的姓劉,名敬忠。”
劉敬忠說到這裏,從腰間解下腰牌,並雙手將之奉到了朱高煦麵前,道:“請殿下過目。”
朱高煦掃了一眼腰牌,頷首道:“嗯。”
待劉敬忠重新係好腰牌之後,他伸手從懷裏掏出一封信,接著說道:“勞煩劉侍奉將這份建言書呈給皇爺爺陛下。”
“殿下不必客氣,小的職責所在。”
劉敬忠仍恭聲道。
旁邊的守門護衛能聽到他們的談話內容,所以有些承諾的話朱高煦沒法明說,但又不能不說,於是他隻好說道:“劉侍奉做的事,我心裏有數。”
劉敬忠並不是一個沒有追求的人。
他知道朱高煦受朱元璋疼愛,又是燕王府的二公子,而燕王在不久的將來極可能會成為新一任儲君,因此與朱高煦為善,也是為了他本人的前途著想。
“殿下稍後,小的這就去。”劉敬忠恭聲道。
片刻後,朱高煦的建言書出現在了朱元璋的禦案上。
聽說是朱高煦趴在乾清門外的地上臨時趕寫,朱元璋頓時來了興趣,雖然很想迫不及待的拆開看看,但他卻忍住了,並將劉敬忠喚了回來。
“你去傳個口諭給他,就說你小子給咱滾回去老實待著,不要亂來,咱還沒有老糊塗。”
劉敬忠恭聲稱是,行了一禮,便恭敬的退了下去。
對於朱高煦的來意,朱元璋心知肚明,大明儲君的人選必須盡快定下,耽誤的越久,對朝局的影響就越大,江山社稷的不穩定因素就會增加的越多。
就眼下這個局麵而言,朱元璋之所以沒有冊立朱棣為儲君,是因為他對朱標的執念在作祟,以至於令其思緒繁雜,妄想紛紜。
他想過朱允炆的不育之疾在未來得到了治愈,還想過從朱允炆的幾個弟弟當中挑選一人進行培養,甚至想過把朱高煦過繼給朱標。
當然,以上這些想法他沒有跟任何人說過,他也知道此等想法皆是頭腦不受控製的胡思亂想,而且每個想法實施起來都會對大明的未來產生不可控製的巨大影響,極端情況下,大明甚至會二世而亡。
因為有所顧忌,所以朱元璋才會猶豫不決,內心糾結。
言歸正傳。
望著劉敬忠合上殿門退下後,朱元璋伸了一個懶腰,然後不急不慢的拆開那封書信,讀了起來,接著便緊蹙眉頭,露出了一副嚴肅的麵容。
“孫臣朱高煦至誠上奏:皇爺爺驅除韃虜,恢複華夏,創立泱泱大明,從一介布衣至開國帝王,千古未有,可謂英明神武,蓋世無雙。正因如此,皇爺爺欲擇優者繼承基業,乃天經地義之事。”
“然,選繼業者一事,雖為天子家事,但天子之家事何嚐不是國事?為孫者,當為自家爺爺著想,為臣者,當為君分憂,而儲君乃國本,若選擇不當,必會動搖社稷。”
“孫臣以旁觀者之立場,試言立吳郡王、燕王之利弊。若因孫臣措辭不當,惹皇爺爺陛下生氣,孫臣甘願受罰。”
“若立吳郡王,有兩利五弊。”
“立之則等於承認其嫡出之身份,為後世立規矩,此利一也。”
“立之則表明嫡長子之孫繼承權大於嫡次子、孫,為後世定製度,此利二也。”
關於嫡庶之區別,曆史上有很多例子,爭議也很多,最典型的就是漢武帝。
當漢武帝的生母受封為皇後之後,他便成了嫡長子,而其生母未被立後之前,他是庶子。
簡而言之,立後之後,皇後所出的兒子才是嫡子。
若廢了皇後,那麽嫡子的身份將不存在。
若皇後病逝,其子仍是嫡子,除非先皇後無子,另立皇後。
正因如此,朱高煦才會有此一說。
“若吳郡王將來繼位,為示天子威嚴,必然弱宗藩而強皇權,諸藩豈會坐以待斃?雙方難免武力對抗,從而引發社稷動亂,子孫相殘,此弊一也。”
朱高煦剛剛出門,還未來得及登上驢車,身後便響起了馬和的呼喊。
“二公子!”
“馬總管如此著急尋我,可有要事?”
朱高煦轉過身,麵露不悅道。
馬和喘著粗氣連忙道:“奴婢聽說二公子要出門,便一路狂奔,特地趕來護送。”
朱高煦可不是傻子,馬和身為燕王府內侍總管,若不經朱棣允許或授意,豈能自作主張跑出來?
“你可想好了,不要後悔。”
朱高煦皺著眉頭說了一句,然後也不等馬和回話,便抬腿登上驢車,命令康平出發。
半個時辰後。
乾清門外。
“回皇孫殿下,陛下正在批閱奏章。”
當值的內侍躬身向朱高煦傳達了朱元璋的意思。
曆史上,朱高煦於洪武二十八年才受封為高陽郡王,雖然他穿越後曆史已被改變,但他此時還未受封郡王,仍是皇孫身份。
“勞煩內官稟告皇爺爺,就說我會一直在這等他處理完政務。”
朱高煦毫不猶豫的說道。
“殿下此言,可是折煞小的了,小的隻是不入流的侍奉,當不得內官稱呼。”
年輕的內侍連忙躬身,十分謙虛的回道:“通稟之事,本就是小的職責所在,殿下不必客氣。”
朱高煦忽然對這個年輕的內侍產生了一絲好奇,不由得對其打量一番,便見此人身高約六尺,長相卻平平無奇,不過氣質非常獨特,給人一種隨和謙遜的感覺。
“殿下稍候,小的這就去通稟。”內侍恭聲道。
朱高煦目送內侍離去說道:“有勞。”
朱元璋以批閱奏章為理由拒絕見他,或許是猜出了他此行的目的。
朱高煦身在局中,得失之心太重,忽略了朱元璋並沒有年老愚鈍,錯以為朱元璋起了冊立朱允炆為新任儲君的念頭。
所謂“開弓沒有回頭箭”,事到如今,他決定堅持等下去,絕不打退堂鼓。
一個時辰之後。
既不見剛才那位內侍回來,也不見其他侍者來傳朱元璋的旨意,隻有守門的護衛還站在那裏。
總之,等了這麽久,朱高煦仍沒有得到朱元璋的召見。
被逼無奈的朱高煦實在沒有辦法,隻好讓馬和幫他弄來了筆墨紙硯,趴在地上臨時趕寫了一份上千字的建言書。
<a href="http://m.fqxsw.org" id="wzsy">fqxsw.org</a>
這份建言分別從多個角度詳細分析了冊立朱棣、朱允炆為儲君的利弊。
當他拿著已經密封起來的建言書,再次來到在乾清門外時,之前的那名年輕內侍又出現了。
“讓殿下久等了。”
內侍躬身行禮道:“陛下剛才小憩了一會,小的這才遲遲沒有過來。”
朱高煦點了點頭,然後問道:“你叫什麽名字?”
“回殿下,小的姓劉,名敬忠。”
劉敬忠說到這裏,從腰間解下腰牌,並雙手將之奉到了朱高煦麵前,道:“請殿下過目。”
朱高煦掃了一眼腰牌,頷首道:“嗯。”
待劉敬忠重新係好腰牌之後,他伸手從懷裏掏出一封信,接著說道:“勞煩劉侍奉將這份建言書呈給皇爺爺陛下。”
“殿下不必客氣,小的職責所在。”
劉敬忠仍恭聲道。
旁邊的守門護衛能聽到他們的談話內容,所以有些承諾的話朱高煦沒法明說,但又不能不說,於是他隻好說道:“劉侍奉做的事,我心裏有數。”
劉敬忠並不是一個沒有追求的人。
他知道朱高煦受朱元璋疼愛,又是燕王府的二公子,而燕王在不久的將來極可能會成為新一任儲君,因此與朱高煦為善,也是為了他本人的前途著想。
“殿下稍後,小的這就去。”劉敬忠恭聲道。
片刻後,朱高煦的建言書出現在了朱元璋的禦案上。
聽說是朱高煦趴在乾清門外的地上臨時趕寫,朱元璋頓時來了興趣,雖然很想迫不及待的拆開看看,但他卻忍住了,並將劉敬忠喚了回來。
“你去傳個口諭給他,就說你小子給咱滾回去老實待著,不要亂來,咱還沒有老糊塗。”
劉敬忠恭聲稱是,行了一禮,便恭敬的退了下去。
對於朱高煦的來意,朱元璋心知肚明,大明儲君的人選必須盡快定下,耽誤的越久,對朝局的影響就越大,江山社稷的不穩定因素就會增加的越多。
就眼下這個局麵而言,朱元璋之所以沒有冊立朱棣為儲君,是因為他對朱標的執念在作祟,以至於令其思緒繁雜,妄想紛紜。
他想過朱允炆的不育之疾在未來得到了治愈,還想過從朱允炆的幾個弟弟當中挑選一人進行培養,甚至想過把朱高煦過繼給朱標。
當然,以上這些想法他沒有跟任何人說過,他也知道此等想法皆是頭腦不受控製的胡思亂想,而且每個想法實施起來都會對大明的未來產生不可控製的巨大影響,極端情況下,大明甚至會二世而亡。
因為有所顧忌,所以朱元璋才會猶豫不決,內心糾結。
言歸正傳。
望著劉敬忠合上殿門退下後,朱元璋伸了一個懶腰,然後不急不慢的拆開那封書信,讀了起來,接著便緊蹙眉頭,露出了一副嚴肅的麵容。
“孫臣朱高煦至誠上奏:皇爺爺驅除韃虜,恢複華夏,創立泱泱大明,從一介布衣至開國帝王,千古未有,可謂英明神武,蓋世無雙。正因如此,皇爺爺欲擇優者繼承基業,乃天經地義之事。”
“然,選繼業者一事,雖為天子家事,但天子之家事何嚐不是國事?為孫者,當為自家爺爺著想,為臣者,當為君分憂,而儲君乃國本,若選擇不當,必會動搖社稷。”
“孫臣以旁觀者之立場,試言立吳郡王、燕王之利弊。若因孫臣措辭不當,惹皇爺爺陛下生氣,孫臣甘願受罰。”
“若立吳郡王,有兩利五弊。”
“立之則等於承認其嫡出之身份,為後世立規矩,此利一也。”
“立之則表明嫡長子之孫繼承權大於嫡次子、孫,為後世定製度,此利二也。”
關於嫡庶之區別,曆史上有很多例子,爭議也很多,最典型的就是漢武帝。
當漢武帝的生母受封為皇後之後,他便成了嫡長子,而其生母未被立後之前,他是庶子。
簡而言之,立後之後,皇後所出的兒子才是嫡子。
若廢了皇後,那麽嫡子的身份將不存在。
若皇後病逝,其子仍是嫡子,除非先皇後無子,另立皇後。
正因如此,朱高煦才會有此一說。
“若吳郡王將來繼位,為示天子威嚴,必然弱宗藩而強皇權,諸藩豈會坐以待斃?雙方難免武力對抗,從而引發社稷動亂,子孫相殘,此弊一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