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日後。


    清晨,陽光明媚。


    朱高煦陪朱棣、徐皇後在乾清宮用過早膳之後,便按照朱棣的吩咐,出宮去了金陵書院。


    臨走之前,他向朱棣討了一道“命侍從顧問方孝孺、駙馬都尉梅殷兼任金陵常科書院文史科博士”的口諭。


    於是,當朱高煦來到金陵書院大門口的時候,他的身後除了武藝高強的貼身保鏢趙俊臣之外,又多了四個人。


    這四人分別是被朱棣一道口諭弄來的方孝孺、梅殷,以及奉朱棣之命陪同朱高煦巡視金陵書院的解縉,還有那位替朱高煦打理四海商幫的駙馬歐陽倫。


    曆史上的歐陽倫在洪武末年“奉使至川、陝”,但卻“數遣私人販茶出境”,從中牟取暴利,陝西布政司官員不敢問,其家奴周保更是蠻橫,輒呼有司科民車至數十輛,又毆打藍田縣河橋司巡檢稅吏。


    <a href="http://m.cxzww.com" id="wzsy">cxzww.com</a>


    稅吏不堪其辱,向朝廷報告,朱元璋得知後大怒,將歐陽倫賜死,周保等被誅殺。


    如今曆史被穿越者朱高煦改變,歐陽倫在洪武二十五年因加入皇家商行為皇室效命,多有功績而被朱元璋看重,之後便一直執掌著皇家商行旗下的一個商號,這些年也算勞苦功高。


    此次朱高煦出宮巡視金陵書院,特地派人將歐陽倫喊來陪同,便是為了讓歐陽倫見識一下朝廷試行科舉革新後的常科書院與傳統地方書院究竟有何不同。


    “這書院的大門可真氣派!”


    歐陽倫是進士出身,正宗的讀書人。


    這些年他負責皇家商行下屬的一個商號,走南闖北見過不少書院,還是第一次見到像這樣的書院大門。


    此門是書院的正門,坐西朝東,為三開朱漆門,高約三丈,風格古樸,莊嚴典雅,兩側各有一頭高半丈的石獅,門簷下是大明太祖皇帝朱元璋禦筆題寫的“金陵書院”匾額。


    “太祖皇帝對金陵書院寄予厚望,那匾額上的四個字,便是太祖禦筆題寫。”


    梅接著歐陽倫的話說道。


    他是金陵書院建造過程中的監工,對書院的某些細節要比其他人了解的更多。


    放眼整個大明,院名匾額由大明開國皇帝朱元璋題寫的書院,僅此一家。


    金陵書院位於莫愁湖之北,與秦淮河對岸的清涼山隔河相對。


    書院坐西朝東,占地麵積巨大。


    朱元璋有意將金陵書院打造成天下第一書院,因此他在書院修建之初,便吩咐梅殷將一座不知名的小山丘圈進書院。


    之後,他又吩咐梅殷派人把一條從東南方向繞著小山丘流過的小水溝,開挖闊寬成為一條小河。


    小河從書院內的山丘後腰經過,引向東方,注入了秦淮河。


    “太子殿下,這邊請。”


    梅殷主動承擔了為朱高煦等人介紹書院的任務,他領著一行人走進了書院。


    從正門入內,便是一麵“一”字形獨立影壁,距門內約丈餘,由青磚紅瓦修築,壁心及岔角施雕飾,頗為華麗。


    影壁後麵是空曠的大院子,院子約有後世的兩個足球場那麽大,正中間鋪了青磚路,直通第二進的大門,路的兩邊都是青青草地,並沒有假山怪石充當景色。


    “太祖皇帝曾吩咐過,待書院竣工後,由太子殿下決定第一進的院內如何布置。”


    梅殷似乎看出了朱高煦等人的疑惑,便開口解釋道。


    眾人繼續往裏走,第二進的院子裏,入內是一條寬兩丈的紅磚路,路的左右兩旁,各建有坐西朝東的前中後三排學舍樓。


    “此學舍樓,各高五層,每層有二十間學舍,南北兩端建有樓梯,皆為木質構造。學舍樓最東邊靠近院牆的地方,有兩排茅廁。”


    梅殷繼續為眾人介紹道。


    “梅都尉,這每間學舍可容納幾名學子居住?”


    解縉仰頭打量著一間間學舍,好奇的問道。


    梅殷答道:“每間學舍內皆置有兩張上下鋪的木床,最大可容納四名學子。”


    歐陽倫在內心計算了一下,然後吃驚的說道:“如此,這六座學舍樓可以容得下兩千四百名學子?”


    “滿打滿算,確實如此。”


    梅殷撫須道:“當然,若學子滿額招收,再算上常住書院的一眾講席,以及看守書院的眾護衛,往後平日裏應該會有接近三千人,在這所書院裏生活。”


    “書院目前有多少名學子?”朱高煦問道。


    梅殷躬身答道:“回太子殿下,書院圍小山而建,再加上之前趕工期,工匠們晝夜輪流做工,動靜較大,以至於應天府周邊很多學子陸續知道了朝廷修建這座書院的消息,於是便有學子隔三差五的前來報名。”


    “數日前,臣奉陛下之命,派人敲鑼打鼓的宣布金陵常科書院正式竣工,又吸引了不少學子,因此目前書院已招收到學子一百零三人。”


    他說到這裏,在心中推算了一番,然後接著說道:“學子們今日應該在正心殿跟著教授學習文史。”


    剛成立的金陵書院從數月前的悄悄動工,至數日前大張旗鼓的宣布竣工,在短短的幾個月時間內,竟然招收到一百多名學子,這絕對是過去的傳統書院沒法比的。


    “書院目前有幾名教授?”


    朱高煦對學子人數還算滿意,便又接著問道。


    梅殷臉上露出了一絲尷尬之色,恭敬的道:“不敢欺瞞殿下,算上正學先生與臣,書院目前僅有教授七人。”


    朱高煦等人聞言,皆有些吃驚。


    尤其是解縉與方孝儒,完全沒想到堂堂天子腳下,由朝廷主持修建的金陵書院,數月時間才招募了五名教授。


    “這是為何?”


    朱高煦問了一個其他人都想問的問題。


    梅殷恭聲道:“殿下是知道的,按照朝廷公布並下發的《科舉革新試行章程細則》公文規定,有資質擔任常科書院教授一職的人,要麽是年齡不超過七十五歲的秀才、舉人、進士,要麽是年齡在四十以上、七十五以下的童生。”


    “大明開國至今已有三十一載,然舉人、進士仍為數不多,且多為官身,秀才亦多在地方府縣擔任主薄、書吏之類,此等人豈會舍棄功名利祿,來書院做一教授?”


    PS:再過兩三天,我探親結束回去後,便可恢複每日兩更。感謝老鐵們的支持!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重生朱棣之子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步驚俗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步驚俗並收藏重生朱棣之子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