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初七。
早朝。
“朕看了諸卿所上奏本,覺得諸藩改封海外建立藩國一事,牽扯甚廣。”
朱棣端坐在金台之上,望著堂上的一眾王公大臣,朗聲說著話。
“戶部、工部等官員聯名上奏,建議取消海外宗室不同於平民、臣僚乃至勳戚的特權,使得‘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不在是一句空話。”
“對此,朕覺得很詫異。”
朱棣話鋒一轉,注視著六部官員,反問道:“我大明境內,哪位藩王觸犯律令,太祖皇帝與朕容忍過?在我大明,王子犯法本就與庶民同罪!”1
對於他的這番言論,百官心知肚明,卻都不敢當場站出來反駁。
“至於宗室爵位繼承之製,太祖皇帝晚年曾對舊製做過修訂,添進了《祖訓》之中,不了解的臣工,可以找通政司申領一本,回去翻閱。這一點,太祖皇帝已經考慮到了,朕不另做贅述。”
朱棣接著說道。
六部堂官聞言,皆有些驚訝。
他們當中的絕大多數人,都曾讀過《皇明祖訓》,並沒有發現太祖皇帝對宗室舊製有過調整。
而朱棣身為大明第二任合法繼位的皇帝, 更不可能拿這種話來誆騙眾臣。
由此可見,朱元璋當真是在晚年對宗室舊製進行了修訂, 隻不過沒有來得及曉諭群臣罷了。
朱棣憑著記憶, 又接著說道:“眾卿建議讓宗室子弟進學修身, 準許參加科舉,以挑選出有用人才為朝廷所用。這一點, 朕覺得可行。”
“吾皇聖明!”
以周王為首的一眾宗王,皆禮拜高呼道。
“陛下不可!”
吏部尚書張紞連忙出聲道。
“為何不可?”朱棣問道。
張紞道:“太祖不準宗室子弟參合四民之業,既是為了皇室體麵, 也有杜絕宗室子弟參與軍、政,從而左右社稷。”
朱棣何等聰明,他昨天晚上就諸藩改封一事與朱高煦聊到了深夜,早就料到今天早朝會有官員反對宗室從政或從軍。
畢竟,宗室若通過科舉入仕為官, 對多數文臣來說, 這就是潛在的競爭對手, 會侵奪他們手中好不容易從皇帝那裏分到的權力。
哪怕是低階宗室, 也依舊是太祖的血脈, 天然親近皇權。
兩個能力差不多的官員,一個是低階宗室,一個是普通平民, 按照人性來說,當朝的皇帝肯定會重用低階宗室出身的那個官員。
如此一來,那些異姓文官還如何執掌大權,發揮作用?
換言之, 讓低階宗室子弟參政,等於搶奪這些文官手中的權力。
“陛下, 臣等認為, 若讓宗室為官,在海外藩國內任職臣等沒有意見,但在大明朝堂上為官, 臣等是萬萬不能答應的。”
張紞躬身作揖道:“請陛下三思。”
堂上許多官員紛紛附議道:“臣等請陛下三思。”
“敢問張尚書, 海外藩國的宗室子弟也是我大明子民,為何要區別對待?”
就在這時, 快人快語的曹國公李景隆, 忽然走出班序,發聲問道。1
朱棣本想說“此事容後再議”, 卻沒料到李景隆先他一步提出了反問。
昨日早朝上他表示將來會分封一部分異姓功臣於海外建國,武官將軍們與諸王一樣, 也分成了好幾撥人,聯名上奏本提了不少建言。
藩王要為子孫後代謀劃,日後可以享受封土建國之權力的軍功勳臣,也想為子孫謀劃。
軍功勳臣若於海外建國,天然就是大明藩國,自然與藩王們穿一條褲子,積極為藩國或宗室爭取權力。
“太祖皇帝定下的規矩,曹國公敢違背麽?”
吏部尚書張紞毫不示弱的反駁道。
李景隆頓時語塞。
“此事與宗室之製有關,一時半會也議不出個所以然,爾等無須再辯,容後再議。”
朱棣見狀,不得不高聲說道。
“臣等遵旨。”
李景隆、張紞等人躬身道。
朱棣接著說道:“吏部、禮部、兵部、刑部等官員聯名上奏,建議在國喪期間各分封海外的親王及成年郡王,皆要回京祭拜等祭祀禮儀之事,朕以為可行。”
“陛下聖明!”
吏部等四部官員躬身作揖道。
朱棣目光在寧王等人身上掃視著,說道:“藩王稱帝,本就是犯上作亂,大逆不道。眾臣工建言與否,朕都這麽認為!”
“臣弟(臣侄)等萬萬不敢!”
被朱棣矚目的一眾藩王急忙跪下,恭聲道。
“朕知道你們不敢,都起來罷。”4
朱棣無比自信的抬起手,示意眾王平身。
待諸王起身後,他接著說道:“你們在海外建國後,朝廷不可能坐視不理。朕決定,除了提供人力及物資上的支援,還會把原先歸屬你們節製的一部分護衛及屬官調給你們,讓這些人跟隨你們去海外建國,以確保你們的安危。”
“吾皇聖明!”
以周王為首的一眾宗王,皆禮拜高呼道。
朱棣補充道:“你等切記, 於海外建國後, 各藩國之間,不得相互征伐,若遇外敵,必須團結一致,統一對外。”
“臣弟(臣侄)等謹遵聖諭!”
眾藩王恭聲道。
“藩國朝貢、納稅、貿易、開礦、鑄幣、募兵、封爵、征戰等具體事項,涉及到藩國與朝廷之間的關係,牽扯太大,若處理不好,會使得朝廷與藩國離心離德。”
朱棣接著說道:“此事幹係重大,必須要拿出一個詳細的章程,否則後患無窮。太子?”
“兒臣在。”朱高煦躬身出列道。
朱棣吩咐道:“朕命你會同六部尚書、侍郎、郎中及在京親王、郡王,於武英殿商議諸藩改封海外一事的詳細章程。”2
說到這裏,他負手而立,環視著朝堂上的王公大臣,說道:“朕將此章程命名為《宗藩條例》,朕給諸位三天時間,三天後,朕要見到《條例》初稿。”
“兒臣謹遵聖諭!”
朱高煦率先躬身恭聲道。
“臣等遵旨!”
王公大臣緊隨朱高煦之後,躬身作揖道。
小半個時辰後。
武英殿。
“昌盛,給諸位宗王臣工看座、看茶。”
朱高煦也不含糊,率先進入武英殿之後,徑直走到禦桌後的龍椅上坐下,然後對侍立在殿門口聽用的宦官昌盛吩咐道。
“是。”昌盛躬身入殿,作揖行禮道。
周王、寧王等一眾藩王與六部堂官見狀,並沒有覺得不妥,仿佛朱高煦現在坐在龍椅上理所當然,就像當年懿文太子代替太祖皇帝主持小朝會一樣。
“臣等謝太子殿下。”
六部尚書、侍郎、郎中及在京親王、郡王皆按次序分排分批就座。
“《宗藩條例》幹係重大,影響深遠。為此,父皇陛下讓我會同諸位商議出一個章程,勞請諸位拋開私心,秉公建言。”
朱高煦環視殿內分坐左右兩邊的宗王大臣,朗聲說道:“為了加快進度,本次會議將按照不同的議題,逐個商談,並形成初步的建言稿,再在會後匯編為一處,最終擬為章程初稿。諸位可有異議?”
“謹遵殿下口諭。”
宗王大臣齊聲道。
“好,那現在商談第一個議題,也是最根本、最核心的議題,即藩國之名分。”
<a id="wzsy" href="http://www.xiaoshutingapp.com">xiaoshutingapp.com</a>
朱高煦從袖袋裏掏出一道奏本,平攤在禦桌上,俯首掃了一眼奏本內容,然後抬頭望向殿內的宗王大臣,說道:“諸王於海外建立的國家,究竟是獨立王國,還是大明藩國?或是大明屬國?”
正所謂“行家一出手,就知有沒有”,他這句話一說出來,現場的絕大多數人瞬間明白了《宗藩條例》的本質——定名分!
在儒家思想中,君臣、父子、夫妻的關係稱為“名”,相應的責任、義務稱為“分”。
在名分的教義下,進行人倫價值的判斷,人倫價值稱為“大義”。
自古以來,“華夷內外”、“是非善惡”都有基本的價值判斷。
儒家思想認為,隻要人人遵守這個價值觀,不需要君王治理,天下也能夠達到穩定和諧。
同樣的,倘若無人遵從“大義名分”,即使有君王耗費心思的去治理,也不可能維持穩定且有效的統治。
而藩與屬乃是兩個完全不一樣的概念。
藩有藩鎮、藩籬之意,屬為附屬、歸屬之意。
大明藩國,雖然說是朝廷之藩籬,起到拱衛中央之用,但相對於朝廷直管的府縣而言自主性更強,像是大明王朝對外擴張疆域的觸手。
藩國雖有國名,但僅僅是擁有行政權與部分兵權、稅權,而無行使國家主權的地方藩鎮,其領土在名義上仍歸屬朝廷。
而大明的附屬國,本質上就是大明的“小弟”,其國新君繼位要由大明朝廷承認,而且還要定期朝貢,朝廷對其內政基本不幹涉。
在名義上,附屬國完全享有立法、司法、行政、征稅、鑄幣、募兵、領土等自主權力,但實際上,附屬國的政治、軍事和外交皆受到大明朝廷的幹預。
朱高煦首談名分,不談利害,高明就在高明在這裏。
隻要給諸藩在海外建立的藩國確定了名分,那麽朝廷與藩國各自的責任、義務、權力等等,也就基本上有了一個大概的範圍。
“諸位宗王大臣,現在開始進行第一輪表決,凡是讚成建國為獨立王國的,請舉手示意。”
司禮監監丞昌盛在朱高煦的授意下,高聲喊道。
朱高煦掃視全場,發現無一人舉手。
宗王大臣們當中有人參加過朱高煦主持的專題會議,知道朱高煦開會既能兼顧眾人之言,又能做到從容有序,讓與會者不會感到過於疲累。
舉手示意,是表示個人態度最簡潔明了,且用時最短的形式。
接著昌盛又高聲道:“現在進行第二輪表決,凡是讚成建國為大明屬國的,請舉手示意。”
朱高煦再次掃視全場,仍然沒有見到一人舉手。
“現在進行第三輪表決,凡是讚成建國為大明藩國的,請舉手示意。”昌盛高喊道。
這一次,在場的絕大多數人,紛紛舉起了手。
“好,名分既定,那接下來的議題就簡單多了。”
朱高煦鬆了一口氣,他其實挺擔心會有人不識時務,跳出來讚成諸王在海外建立的國家為屬國或獨立王國。
當然,真實的情況是在場眾人沒有一個人是白癡,他們都明白朱棣與朱高煦父子倆不可能同意諸王跑去海外建立一個獨立王國或者大明屬國,因為那麽做與公開造反區別不大。
“所建之國,既為大明藩國,那便是大明疆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因此,第二個議題是,藩國之地位,是同於朝廷直管的承宣布政使司,還是同於直隸府?”
朱高煦接著問道。
現場的宗王大臣聽到這個問題,心中不禁又吃一驚。
他們驚歎於太子朱高煦的眼界,每個議題總能抓到問題最核心的地方——名分。
剛才確定了藩國與朝廷之間的從屬關係,現在進一步確定藩國在朝廷行政管理體係下的位置,那就是順理成章的事。
然而,此舉看似理所應當,可一旦確立之後,藩國的局限性也就從此定下了。
因為藩國作為大明的地方行政區域,在領土方麵,即便藩國對外擴張疆域,也不能超出大明境內現有的最大省或最大直隸府的麵積,否則豈不是成了違製或僭越?
若說藩國地位等同於大明的一個行省或直隸府,那麽未來藩國之主的地位與大明一省或直隸府主官地位便差不多。
由此便可以從一省或直隸府主官的責、權、利著手,來製定藩國之主最基本的責、權、利。
責就是應當擔負的責任,是職務上所對應的應承擔的義務,是分內應做的事情。
權就是權力,是個人職責範圍內可支配的權力。
利就是利益,也就是得到的好處,有物質的,也有精神的。
當然,藩國之主身為大明宗王,還額外擁有獨屬於宗室的特權,這是誰也不能否認的事,但作為藩國之主的基本“責權利”卻是需要一個大的框架範圍。
畢竟,在大明皇帝眼中,藩國之主與一省或直隸府的主官,皆為臣子,既然是臣子,那就得有為臣者的本分!
至於藩國之主擁有的自主權,都必須排在君臣名分之後,隻因為這個自主權再大,也不能大過皇帝的權力!
“諸位宗王大臣,現在開始進行第一輪表決,凡是讚成藩國地位等同於承宣布政使司的,請舉手示意。”
司禮監監丞昌盛在朱高煦的授意下,高聲喊道。
於是,除了寧王、周王、楚王之外,其餘宗王皆舉起了手,表示讚成。
而六部官員之中,僅有少數人舉手表示讚成。
朱高煦問道:“五叔、六叔、十七叔,是覺得藩國的地位低了麽?”
PS:四千字大章,求推薦票、月票、本章說打卡各種支持!
1
第一百三十八章:諸藩改封之名分
早朝。
“朕看了諸卿所上奏本,覺得諸藩改封海外建立藩國一事,牽扯甚廣。”
朱棣端坐在金台之上,望著堂上的一眾王公大臣,朗聲說著話。
“戶部、工部等官員聯名上奏,建議取消海外宗室不同於平民、臣僚乃至勳戚的特權,使得‘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不在是一句空話。”
“對此,朕覺得很詫異。”
朱棣話鋒一轉,注視著六部官員,反問道:“我大明境內,哪位藩王觸犯律令,太祖皇帝與朕容忍過?在我大明,王子犯法本就與庶民同罪!”1
對於他的這番言論,百官心知肚明,卻都不敢當場站出來反駁。
“至於宗室爵位繼承之製,太祖皇帝晚年曾對舊製做過修訂,添進了《祖訓》之中,不了解的臣工,可以找通政司申領一本,回去翻閱。這一點,太祖皇帝已經考慮到了,朕不另做贅述。”
朱棣接著說道。
六部堂官聞言,皆有些驚訝。
他們當中的絕大多數人,都曾讀過《皇明祖訓》,並沒有發現太祖皇帝對宗室舊製有過調整。
而朱棣身為大明第二任合法繼位的皇帝, 更不可能拿這種話來誆騙眾臣。
由此可見,朱元璋當真是在晚年對宗室舊製進行了修訂, 隻不過沒有來得及曉諭群臣罷了。
朱棣憑著記憶, 又接著說道:“眾卿建議讓宗室子弟進學修身, 準許參加科舉,以挑選出有用人才為朝廷所用。這一點, 朕覺得可行。”
“吾皇聖明!”
以周王為首的一眾宗王,皆禮拜高呼道。
“陛下不可!”
吏部尚書張紞連忙出聲道。
“為何不可?”朱棣問道。
張紞道:“太祖不準宗室子弟參合四民之業,既是為了皇室體麵, 也有杜絕宗室子弟參與軍、政,從而左右社稷。”
朱棣何等聰明,他昨天晚上就諸藩改封一事與朱高煦聊到了深夜,早就料到今天早朝會有官員反對宗室從政或從軍。
畢竟,宗室若通過科舉入仕為官, 對多數文臣來說, 這就是潛在的競爭對手, 會侵奪他們手中好不容易從皇帝那裏分到的權力。
哪怕是低階宗室, 也依舊是太祖的血脈, 天然親近皇權。
兩個能力差不多的官員,一個是低階宗室,一個是普通平民, 按照人性來說,當朝的皇帝肯定會重用低階宗室出身的那個官員。
如此一來,那些異姓文官還如何執掌大權,發揮作用?
換言之, 讓低階宗室子弟參政,等於搶奪這些文官手中的權力。
“陛下, 臣等認為, 若讓宗室為官,在海外藩國內任職臣等沒有意見,但在大明朝堂上為官, 臣等是萬萬不能答應的。”
張紞躬身作揖道:“請陛下三思。”
堂上許多官員紛紛附議道:“臣等請陛下三思。”
“敢問張尚書, 海外藩國的宗室子弟也是我大明子民,為何要區別對待?”
就在這時, 快人快語的曹國公李景隆, 忽然走出班序,發聲問道。1
朱棣本想說“此事容後再議”, 卻沒料到李景隆先他一步提出了反問。
昨日早朝上他表示將來會分封一部分異姓功臣於海外建國,武官將軍們與諸王一樣, 也分成了好幾撥人,聯名上奏本提了不少建言。
藩王要為子孫後代謀劃,日後可以享受封土建國之權力的軍功勳臣,也想為子孫謀劃。
軍功勳臣若於海外建國,天然就是大明藩國,自然與藩王們穿一條褲子,積極為藩國或宗室爭取權力。
“太祖皇帝定下的規矩,曹國公敢違背麽?”
吏部尚書張紞毫不示弱的反駁道。
李景隆頓時語塞。
“此事與宗室之製有關,一時半會也議不出個所以然,爾等無須再辯,容後再議。”
朱棣見狀,不得不高聲說道。
“臣等遵旨。”
李景隆、張紞等人躬身道。
朱棣接著說道:“吏部、禮部、兵部、刑部等官員聯名上奏,建議在國喪期間各分封海外的親王及成年郡王,皆要回京祭拜等祭祀禮儀之事,朕以為可行。”
“陛下聖明!”
吏部等四部官員躬身作揖道。
朱棣目光在寧王等人身上掃視著,說道:“藩王稱帝,本就是犯上作亂,大逆不道。眾臣工建言與否,朕都這麽認為!”
“臣弟(臣侄)等萬萬不敢!”
被朱棣矚目的一眾藩王急忙跪下,恭聲道。
“朕知道你們不敢,都起來罷。”4
朱棣無比自信的抬起手,示意眾王平身。
待諸王起身後,他接著說道:“你們在海外建國後,朝廷不可能坐視不理。朕決定,除了提供人力及物資上的支援,還會把原先歸屬你們節製的一部分護衛及屬官調給你們,讓這些人跟隨你們去海外建國,以確保你們的安危。”
“吾皇聖明!”
以周王為首的一眾宗王,皆禮拜高呼道。
朱棣補充道:“你等切記, 於海外建國後, 各藩國之間,不得相互征伐,若遇外敵,必須團結一致,統一對外。”
“臣弟(臣侄)等謹遵聖諭!”
眾藩王恭聲道。
“藩國朝貢、納稅、貿易、開礦、鑄幣、募兵、封爵、征戰等具體事項,涉及到藩國與朝廷之間的關係,牽扯太大,若處理不好,會使得朝廷與藩國離心離德。”
朱棣接著說道:“此事幹係重大,必須要拿出一個詳細的章程,否則後患無窮。太子?”
“兒臣在。”朱高煦躬身出列道。
朱棣吩咐道:“朕命你會同六部尚書、侍郎、郎中及在京親王、郡王,於武英殿商議諸藩改封海外一事的詳細章程。”2
說到這裏,他負手而立,環視著朝堂上的王公大臣,說道:“朕將此章程命名為《宗藩條例》,朕給諸位三天時間,三天後,朕要見到《條例》初稿。”
“兒臣謹遵聖諭!”
朱高煦率先躬身恭聲道。
“臣等遵旨!”
王公大臣緊隨朱高煦之後,躬身作揖道。
小半個時辰後。
武英殿。
“昌盛,給諸位宗王臣工看座、看茶。”
朱高煦也不含糊,率先進入武英殿之後,徑直走到禦桌後的龍椅上坐下,然後對侍立在殿門口聽用的宦官昌盛吩咐道。
“是。”昌盛躬身入殿,作揖行禮道。
周王、寧王等一眾藩王與六部堂官見狀,並沒有覺得不妥,仿佛朱高煦現在坐在龍椅上理所當然,就像當年懿文太子代替太祖皇帝主持小朝會一樣。
“臣等謝太子殿下。”
六部尚書、侍郎、郎中及在京親王、郡王皆按次序分排分批就座。
“《宗藩條例》幹係重大,影響深遠。為此,父皇陛下讓我會同諸位商議出一個章程,勞請諸位拋開私心,秉公建言。”
朱高煦環視殿內分坐左右兩邊的宗王大臣,朗聲說道:“為了加快進度,本次會議將按照不同的議題,逐個商談,並形成初步的建言稿,再在會後匯編為一處,最終擬為章程初稿。諸位可有異議?”
“謹遵殿下口諭。”
宗王大臣齊聲道。
“好,那現在商談第一個議題,也是最根本、最核心的議題,即藩國之名分。”
<a id="wzsy" href="http://www.xiaoshutingapp.com">xiaoshutingapp.com</a>
朱高煦從袖袋裏掏出一道奏本,平攤在禦桌上,俯首掃了一眼奏本內容,然後抬頭望向殿內的宗王大臣,說道:“諸王於海外建立的國家,究竟是獨立王國,還是大明藩國?或是大明屬國?”
正所謂“行家一出手,就知有沒有”,他這句話一說出來,現場的絕大多數人瞬間明白了《宗藩條例》的本質——定名分!
在儒家思想中,君臣、父子、夫妻的關係稱為“名”,相應的責任、義務稱為“分”。
在名分的教義下,進行人倫價值的判斷,人倫價值稱為“大義”。
自古以來,“華夷內外”、“是非善惡”都有基本的價值判斷。
儒家思想認為,隻要人人遵守這個價值觀,不需要君王治理,天下也能夠達到穩定和諧。
同樣的,倘若無人遵從“大義名分”,即使有君王耗費心思的去治理,也不可能維持穩定且有效的統治。
而藩與屬乃是兩個完全不一樣的概念。
藩有藩鎮、藩籬之意,屬為附屬、歸屬之意。
大明藩國,雖然說是朝廷之藩籬,起到拱衛中央之用,但相對於朝廷直管的府縣而言自主性更強,像是大明王朝對外擴張疆域的觸手。
藩國雖有國名,但僅僅是擁有行政權與部分兵權、稅權,而無行使國家主權的地方藩鎮,其領土在名義上仍歸屬朝廷。
而大明的附屬國,本質上就是大明的“小弟”,其國新君繼位要由大明朝廷承認,而且還要定期朝貢,朝廷對其內政基本不幹涉。
在名義上,附屬國完全享有立法、司法、行政、征稅、鑄幣、募兵、領土等自主權力,但實際上,附屬國的政治、軍事和外交皆受到大明朝廷的幹預。
朱高煦首談名分,不談利害,高明就在高明在這裏。
隻要給諸藩在海外建立的藩國確定了名分,那麽朝廷與藩國各自的責任、義務、權力等等,也就基本上有了一個大概的範圍。
“諸位宗王大臣,現在開始進行第一輪表決,凡是讚成建國為獨立王國的,請舉手示意。”
司禮監監丞昌盛在朱高煦的授意下,高聲喊道。
朱高煦掃視全場,發現無一人舉手。
宗王大臣們當中有人參加過朱高煦主持的專題會議,知道朱高煦開會既能兼顧眾人之言,又能做到從容有序,讓與會者不會感到過於疲累。
舉手示意,是表示個人態度最簡潔明了,且用時最短的形式。
接著昌盛又高聲道:“現在進行第二輪表決,凡是讚成建國為大明屬國的,請舉手示意。”
朱高煦再次掃視全場,仍然沒有見到一人舉手。
“現在進行第三輪表決,凡是讚成建國為大明藩國的,請舉手示意。”昌盛高喊道。
這一次,在場的絕大多數人,紛紛舉起了手。
“好,名分既定,那接下來的議題就簡單多了。”
朱高煦鬆了一口氣,他其實挺擔心會有人不識時務,跳出來讚成諸王在海外建立的國家為屬國或獨立王國。
當然,真實的情況是在場眾人沒有一個人是白癡,他們都明白朱棣與朱高煦父子倆不可能同意諸王跑去海外建立一個獨立王國或者大明屬國,因為那麽做與公開造反區別不大。
“所建之國,既為大明藩國,那便是大明疆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因此,第二個議題是,藩國之地位,是同於朝廷直管的承宣布政使司,還是同於直隸府?”
朱高煦接著問道。
現場的宗王大臣聽到這個問題,心中不禁又吃一驚。
他們驚歎於太子朱高煦的眼界,每個議題總能抓到問題最核心的地方——名分。
剛才確定了藩國與朝廷之間的從屬關係,現在進一步確定藩國在朝廷行政管理體係下的位置,那就是順理成章的事。
然而,此舉看似理所應當,可一旦確立之後,藩國的局限性也就從此定下了。
因為藩國作為大明的地方行政區域,在領土方麵,即便藩國對外擴張疆域,也不能超出大明境內現有的最大省或最大直隸府的麵積,否則豈不是成了違製或僭越?
若說藩國地位等同於大明的一個行省或直隸府,那麽未來藩國之主的地位與大明一省或直隸府主官地位便差不多。
由此便可以從一省或直隸府主官的責、權、利著手,來製定藩國之主最基本的責、權、利。
責就是應當擔負的責任,是職務上所對應的應承擔的義務,是分內應做的事情。
權就是權力,是個人職責範圍內可支配的權力。
利就是利益,也就是得到的好處,有物質的,也有精神的。
當然,藩國之主身為大明宗王,還額外擁有獨屬於宗室的特權,這是誰也不能否認的事,但作為藩國之主的基本“責權利”卻是需要一個大的框架範圍。
畢竟,在大明皇帝眼中,藩國之主與一省或直隸府的主官,皆為臣子,既然是臣子,那就得有為臣者的本分!
至於藩國之主擁有的自主權,都必須排在君臣名分之後,隻因為這個自主權再大,也不能大過皇帝的權力!
“諸位宗王大臣,現在開始進行第一輪表決,凡是讚成藩國地位等同於承宣布政使司的,請舉手示意。”
司禮監監丞昌盛在朱高煦的授意下,高聲喊道。
於是,除了寧王、周王、楚王之外,其餘宗王皆舉起了手,表示讚成。
而六部官員之中,僅有少數人舉手表示讚成。
朱高煦問道:“五叔、六叔、十七叔,是覺得藩國的地位低了麽?”
PS:四千字大章,求推薦票、月票、本章說打卡各種支持!
1
第一百三十八章:諸藩改封之名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