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殿下,小王是覺得高了。”
周王朱橚立即起身,口出驚人之語道:“位同縣就夠了。”
寧王朱權卻起身拱手道:“殿下,小王剛才是沒有考慮好,故而猶豫不決,未曾表態。”
楚王朱楨聽了周、寧二王之言,隻好起身接話道:“殿下,小王擔心建國後不能勝任治國之重擔,而辜負了太祖皇帝的期望,這才猶豫。”2
朱高煦不得不起身,抬手示意三人就座,然後對其餘沒有舉手的六部堂官說道:“諸位是讚成藩國位同直隸府麽?”
那些剛才沒有舉手的堂官紛紛起身,吏部尚書張紞、禮部尚書鄭賜也在其中。
朱高煦道:“諸位且坐下說話。以後想發言,可舉手示意後坐著發言,不必再起身。”
“臣等謝殿下。”
宗王大臣皆恭聲道。
朱高煦望向吏部尚書張紞道:“張尚書有何異議?”
“稟殿下,臣覺得藩國位同一省或一府皆不合適。”張紞答道。
朱高煦問道:“為何?”
“殿下,藩國建立之初,領土或許隻有一城之地,而經略數年後,領土可擴大至十城乃至百城之地。”
張紞恭聲道:“因此,臣以為可根據藩國領土大小、人口數量等,適時調整其在朝廷的地位。疆域小,人口少,則位同縣。疆域廣,人口多, 則位同府。若疆域廣至數府之地,人口多至百萬之巨, 則位同省。”
“張尚書所言, 也並非沒有道理。”
朱高煦先是肯定了張紞的思路, 但接著話鋒一轉,反問道:“可是, 讓我的一眾王叔建國後,位同縣令,怕是不妥吧?”
張紞立即道:“臣隻是一家之言, 殿下姑且聽之。”
朱高煦環視眾人道:“既如此,那藩國地位,就先擬定為位同一省。”
他頓了頓,接著道:“現在討論最後一個議題,也是範圍最廣的議題, 即藩國的權力、責任。”
“請諸位先相互討論, 一刻鍾後, 我會派人給諸位人手發一份問卷表。屆時, 按照問卷表上的製式, 如實填寫個人的真實想法即可。”
朱高煦補充道:“問卷表不記名, 且會後有專人抄錄, 屬於匿名製。諸位可暢所欲言, 不必有太過顧慮。”
“臣等謹遵太子殿下口諭。”
宗王大臣齊聲道。
一刻鍾後,昌盛領著十幾名懷中皆捧著一疊問卷表的年輕宦官, 來到武英殿, 把表分發給了在場的參會人員。
眾人已經不是第一次接觸這種新式的問卷表了。
過去朱棣也派人分發過調查表, 這樣做使得開會的效率明顯提高,而且也有人敢說平時不敢說的話了。
問卷表分正反兩麵, 正麵是藩國的權力維度,從右至左,依次為立法、司法、行政、征稅、鑄幣、募兵、發動戰爭、開礦、封爵賜土等三十幾個分類。
反麵是藩國的責任義務維度, 從右至左,依次為朝貢、納稅、隨同作戰、施行朝廷各種體製、遵從朝廷各種律令等二十多個分類。
“敢問太子殿下, 諸藩於海外建國後, 這藩國之主的稱呼、承襲等是否沿襲舊製?”
禮部尚書鄭賜比較關心禮製的問題, 他見問卷表上關於禮製主要集中在祭祀方麵,於是忍不住舉手發問道。
朱高煦道:“自然是沿襲舊製,國主稱王,副為王世子, 至於王位繼承, 當依照皇爺爺修訂後的《祖訓》來執行。”
“殿下,臣冒昧問一句,諸親王於海外建國之後,諸藩之郡王又該如何?”
鄭賜略作猶豫,最後還是決定當一次出頭鳥,硬著頭皮問道。
此話一出,坐在宗王人群裏的吳郡王朱允熞,以及秦王朱樉的幾個郡王兒子,還有周王朱橚的幾個郡王兒子等一眾郡王,皆豎起了耳朵。
“難道不應該跟隨諸親王前往海外的藩國麽?”朱高煦望著鄭賜,故作詫異的反問道。
鄭賜故意扭頭向吳郡王朱允熞的方麵瞅了一眼,意味深長的說道:“開拓海外乃是用人之際,可有的郡王年幼,怕是難以遠赴重洋,為朝廷改封之事盡一份力。”
“多謝鄭尚書提點。”
朱高煦接話道:“此事卻是小子考慮不周,會後我會奏請父皇聖裁。”
“殿下過謙了,臣不過是盡本分而已。”
鄭賜急忙起身,彎腰施禮,恭聲道。
半個時辰之後。
朱高煦命人將收集起來的問卷表上的內容,加以匯總歸納,形成了一百三十八條提綱式的條款,抄錄在了一道奏本上。
其中賦予藩國及國王的權力條款有六十條,餘下皆是責任義務條款。
為了避免引起歧義或誤讀,他又逐條與在場宗王大臣過了一遍。
最後,朱高煦命人把各個條款的詳細內容與注解,都集中在一起,附在了寫有提綱式條款的奏本後麵。
等到散會的時候, 已經接近未時三刻。
當天傍晚。
乾清宮。
膳房。
“高煦總能給人驚喜!”
朱棣攤開奏本, 眉開眼笑道:“短短大半日, 便初步擬定了《條例》的內容,真是出乎朕的意料。”
“也不全是孩兒的功勞,多虧了可以避免太多爭論的問卷表,還有事先就有準備的眾王與六部堂官。”
朱高煦喝了一口蛋湯,然後說道。
徐皇後夾了一塊紅燒鴨肉放進朱高煦麵前的白玉色瓷碗裏,輕聲道:“別隻顧著跟你爹說話,吃點東西。”
“嗯。”朱高煦先應了一聲,接著吃起了鴨肉。
朱棣看著奏本上一百三十多個提綱式的條款,入了迷。
第一條,各藩國地位相當於朝廷管轄下的一個行省。
第二條,各藩國建立的行政與軍事機構必須服從和接受朝廷的管理與調動,違者罪同謀反。
第三條,各藩國可自行委任官職,無須上報朝廷任命。
第四條,各藩國享有司法終審權,無須上訴到朝廷。
第五條,朝廷所屬各衙門及任何人均不得幹預各藩國依法自行管理的事務。
第六條,朝廷負責管理與藩國有關的外交事務,同時又可授權藩國依法處理有關的對外事務。
第七條,各藩國必須遵從並使用大明律令,違者除國。1
第八條,各藩國王世子依法繼承王位後,必須遣使入朝請封,否則視為犯上作亂。
第九條,各藩國統一使用大明通寶與寶鈔,嚴禁私自鑄幣,違者罪同謀反。1
第十條,各藩國統一使用漢語、漢字、漢曆,穿漢服、行漢禮,奉大明為正朔,使用大明皇帝年號紀年,違者除國。2
第十一條,各藩國有自主對外開拓土地的權利,但不得相互之間攻伐,違者除國。
第十二條,各藩國若遇到外敵入侵,必須統一戰線,聯合抗敵,違者除國。
第十三條,各藩王就國後,必須依《皇明祖訓》規定先確立三名順位繼承人,並將這些繼承人送往朝廷宗學進學修身,待成年後依祖製迎娶正五品以下朝廷官員之女為正妻,且不得私自休妻,違者除國。
……
“把你皇爺爺生前最後一次親筆修訂的《祖訓》拿過來。”
朱棣一口氣看完《宗藩條例》初稿一百三十八條提綱式的條款之後,想起了一件事,於是對坐在旁邊的朱高煦吩咐道。
朱高煦聞言,拿毛巾擦了擦手,把懷裏彌足珍貴的《祖訓》掏出來,恭恭敬敬的輕輕遞給朱棣。
這本《皇明祖訓》上麵有朱元璋修訂的筆跡,乃是洪武朝最終版《祖訓》,也是目前世上唯一一份由朱元璋晚年親筆修訂備注的《祖訓》。
通政司刊印的最新版《皇明祖訓》,就是抄錄這本《祖訓》後所製的版。
這時,朱棣急不可耐的打開《祖訓》,憑著記憶翻到了中間一頁,仔細閱覽了好幾遍。
接著,他把這一頁輕輕折起,小心翼翼的遞向朱高煦道:“高煦,看看你皇爺爺修訂後的這條規製。”
朱高煦接過《祖訓》,認真仔細看了一遍。
朱元璋生前最後一次修訂的《祖訓》規定,海外藩國王位繼承與皇位繼承相同,必須遵從兩個基本準則,依照七大序列選定繼承人。
一個準則是“有嫡立嫡,無嫡立長;無嫡無長,兄終弟及”。
另一個準則是“國有長君,乃社稷之福”。
大明皇位繼承七大序列如下。
第一序列,嫡子嫡孫,即凡大行皇帝駕崩,朝無儲君,須立嫡子嫡孫中已加冠且年齡最長者為皇太子或皇太孫;年幼未冠者,雖嫡不得立;庶母所生,雖長不得立。4
第二序列,庶子庶孫,即凡大行皇帝駕崩,朝無儲君,亦無已加冠嫡子嫡孫,須立庶子庶孫中已加冠且年齡最長者為皇太子或皇太孫。
第三序列,嫡弟庶弟,即凡大行皇帝駕崩,朝無儲君,亦無已加冠皇子皇孫,必兄終弟及,須立嫡母所生中已加冠且年齡最長之弟為皇太弟;庶母所生,雖長不得立;若無嫡母所出已加冠之弟,須立庶母所生中已加冠且年齡最長之弟為皇太弟。1
第四序列,堂侄堂孫,即凡大行皇帝駕崩,朝無儲君,亦無已加冠嫡子嫡孫、庶子庶孫、嫡弟庶弟,須立兄弟所出中已加冠且年齡最長之侄或孫為皇太子或皇太孫,以先嫡後庶為序;若無兄弟所出已加冠之侄或孫,則立同祖父堂兄弟所出中已加冠且年齡最長之侄或孫為皇太子或皇太孫,以先嫡後庶為序。
第五序列,堂弟,即凡大行皇帝駕崩,朝無儲君,亦無已加冠嫡子嫡孫、庶子庶孫、嫡弟庶弟、堂侄堂孫,須立嫡祖母一係中已加冠且年齡最長之堂弟為皇太弟,以先嫡後庶為序;庶祖母一係堂弟,雖長不得立;若無嫡祖母一係之已加冠堂弟,須立庶祖母一係中已加冠且年齡最長之堂弟為皇太弟,以先嫡後庶為序。1
第六序列,皇叔,即若第一至第五序列無符合條件的繼承人,須立嫡出皇叔中已加冠且年齡最長者為皇太叔;庶出皇叔,雖長不得立;若無已加冠之嫡出皇叔,須立庶出皇叔中已加冠且年齡最長者為皇太叔。2
<a id="wzsy" href="http://www.slkslk.com">slkslk.com</a>
第七序列,旁支堂侄堂孫,即若第一至第六序列無符合條件的繼承人,則立同曾祖父堂兄弟所出中已加冠且年齡最長之侄或孫為皇太子或皇太孫;若無同曾祖父堂兄弟所出已加冠之侄或孫,則立同高祖父堂兄弟所出中已加冠且年齡最長之侄或孫為皇太子或皇太孫;凡遇本序列所述之事,皆按此理而行,以先嫡後庶為序。
除此之外,朱元璋特別規定,不在七大繼承序列內的宗室子弟,沒有繼承皇位的資格。
此外,繼承人在繼位時的年齡不得低於十二周歲且不得超過六十周歲,且繼位時身體必須健康。
皇位繼承規製中“已加冠”是指年齡已滿十二周歲,提前舉行了加冠之禮,承擔皇室子弟之責任,以周文王十二歲而冠為依據。
那些本身有資格繼承皇位,但卻自願放棄繼承權,或因違法而被貶為庶民者,或天生有疾者,不享有皇位繼承權。2
至於那些不願意過繼到大行皇帝所屬大宗一脈的子侄輩、孫輩、曾孫輩等宗室,視為自願放棄皇位繼承權。2
在上述內容最下麵一段空白處,朱元璋用禦筆加了兩句話。
第一句為“海外藩國王位繼承規製與上述皇位繼承規製相同”。
第二句為“凡皇子、皇孫、皇曾孫、皇重孫,自年滿六周歲起,必須進入大本堂進學,習儒法之術與禦下之道,少則六年,多則九年,方可結束進學。”2
“皇爺爺深謀遠慮,竟然早就考慮到了海外藩國王位繼承之事。”
朱高煦看完這一段《祖訓》,驚詫的感慨道。
朱棣點頭道:“是啊,你皇爺爺眼光深遠。”
洪武三十一年四月份,朱元璋自感時日無多,在下詔召回當時於北平節製軍務的朱高煦的同時,萌生了許多想法。
改封諸藩於中國之外建國,便是諸多想法之中的一個。
朱元璋深知人性的弱點,特地對《祖訓》做了一些修訂,就是為了避免後世子孫爭權奪利而內鬥不休。
他把修訂後的《祖訓》交給朱棣後,沒過幾天就病逝了。
而朱棣繼位之後,忙著穩固皇權,前兩年並沒有認真仔細的一字不漏的通讀這本《祖訓》。
這次諸藩改封於海外,他心中拿不定主意,想從《祖訓》裏尋找靈感,沒想到竟然看見了不少朱元璋親筆修訂的關於宗室子弟的規製。
於是,他今天晚上趁著吃晚餐的機會,把《祖訓》給了朱高煦,並要求朱高煦仔細研讀。
朱棣在讀《宗藩條例》的初稿時,瞧見海外藩國王位繼承一事,便想起了《祖訓》裏有關王位繼承的規製,這才讓朱高煦把《祖訓》拿出來確認一下。
“好啦,你倆用過晚膳再議吧,否則飯菜都涼透了。”
徐皇後給朱高煦、朱棣分別添加了一碗蛋湯,關切的說道。
PS:頭有些疼,可能是連續熬夜導致的,有錯字還請指正。1
第一百三十九章:皇位繼承序列
周王朱橚立即起身,口出驚人之語道:“位同縣就夠了。”
寧王朱權卻起身拱手道:“殿下,小王剛才是沒有考慮好,故而猶豫不決,未曾表態。”
楚王朱楨聽了周、寧二王之言,隻好起身接話道:“殿下,小王擔心建國後不能勝任治國之重擔,而辜負了太祖皇帝的期望,這才猶豫。”2
朱高煦不得不起身,抬手示意三人就座,然後對其餘沒有舉手的六部堂官說道:“諸位是讚成藩國位同直隸府麽?”
那些剛才沒有舉手的堂官紛紛起身,吏部尚書張紞、禮部尚書鄭賜也在其中。
朱高煦道:“諸位且坐下說話。以後想發言,可舉手示意後坐著發言,不必再起身。”
“臣等謝殿下。”
宗王大臣皆恭聲道。
朱高煦望向吏部尚書張紞道:“張尚書有何異議?”
“稟殿下,臣覺得藩國位同一省或一府皆不合適。”張紞答道。
朱高煦問道:“為何?”
“殿下,藩國建立之初,領土或許隻有一城之地,而經略數年後,領土可擴大至十城乃至百城之地。”
張紞恭聲道:“因此,臣以為可根據藩國領土大小、人口數量等,適時調整其在朝廷的地位。疆域小,人口少,則位同縣。疆域廣,人口多, 則位同府。若疆域廣至數府之地,人口多至百萬之巨, 則位同省。”
“張尚書所言, 也並非沒有道理。”
朱高煦先是肯定了張紞的思路, 但接著話鋒一轉,反問道:“可是, 讓我的一眾王叔建國後,位同縣令,怕是不妥吧?”
張紞立即道:“臣隻是一家之言, 殿下姑且聽之。”
朱高煦環視眾人道:“既如此,那藩國地位,就先擬定為位同一省。”
他頓了頓,接著道:“現在討論最後一個議題,也是範圍最廣的議題, 即藩國的權力、責任。”
“請諸位先相互討論, 一刻鍾後, 我會派人給諸位人手發一份問卷表。屆時, 按照問卷表上的製式, 如實填寫個人的真實想法即可。”
朱高煦補充道:“問卷表不記名, 且會後有專人抄錄, 屬於匿名製。諸位可暢所欲言, 不必有太過顧慮。”
“臣等謹遵太子殿下口諭。”
宗王大臣齊聲道。
一刻鍾後,昌盛領著十幾名懷中皆捧著一疊問卷表的年輕宦官, 來到武英殿, 把表分發給了在場的參會人員。
眾人已經不是第一次接觸這種新式的問卷表了。
過去朱棣也派人分發過調查表, 這樣做使得開會的效率明顯提高,而且也有人敢說平時不敢說的話了。
問卷表分正反兩麵, 正麵是藩國的權力維度,從右至左,依次為立法、司法、行政、征稅、鑄幣、募兵、發動戰爭、開礦、封爵賜土等三十幾個分類。
反麵是藩國的責任義務維度, 從右至左,依次為朝貢、納稅、隨同作戰、施行朝廷各種體製、遵從朝廷各種律令等二十多個分類。
“敢問太子殿下, 諸藩於海外建國後, 這藩國之主的稱呼、承襲等是否沿襲舊製?”
禮部尚書鄭賜比較關心禮製的問題, 他見問卷表上關於禮製主要集中在祭祀方麵,於是忍不住舉手發問道。
朱高煦道:“自然是沿襲舊製,國主稱王,副為王世子, 至於王位繼承, 當依照皇爺爺修訂後的《祖訓》來執行。”
“殿下,臣冒昧問一句,諸親王於海外建國之後,諸藩之郡王又該如何?”
鄭賜略作猶豫,最後還是決定當一次出頭鳥,硬著頭皮問道。
此話一出,坐在宗王人群裏的吳郡王朱允熞,以及秦王朱樉的幾個郡王兒子,還有周王朱橚的幾個郡王兒子等一眾郡王,皆豎起了耳朵。
“難道不應該跟隨諸親王前往海外的藩國麽?”朱高煦望著鄭賜,故作詫異的反問道。
鄭賜故意扭頭向吳郡王朱允熞的方麵瞅了一眼,意味深長的說道:“開拓海外乃是用人之際,可有的郡王年幼,怕是難以遠赴重洋,為朝廷改封之事盡一份力。”
“多謝鄭尚書提點。”
朱高煦接話道:“此事卻是小子考慮不周,會後我會奏請父皇聖裁。”
“殿下過謙了,臣不過是盡本分而已。”
鄭賜急忙起身,彎腰施禮,恭聲道。
半個時辰之後。
朱高煦命人將收集起來的問卷表上的內容,加以匯總歸納,形成了一百三十八條提綱式的條款,抄錄在了一道奏本上。
其中賦予藩國及國王的權力條款有六十條,餘下皆是責任義務條款。
為了避免引起歧義或誤讀,他又逐條與在場宗王大臣過了一遍。
最後,朱高煦命人把各個條款的詳細內容與注解,都集中在一起,附在了寫有提綱式條款的奏本後麵。
等到散會的時候, 已經接近未時三刻。
當天傍晚。
乾清宮。
膳房。
“高煦總能給人驚喜!”
朱棣攤開奏本, 眉開眼笑道:“短短大半日, 便初步擬定了《條例》的內容,真是出乎朕的意料。”
“也不全是孩兒的功勞,多虧了可以避免太多爭論的問卷表,還有事先就有準備的眾王與六部堂官。”
朱高煦喝了一口蛋湯,然後說道。
徐皇後夾了一塊紅燒鴨肉放進朱高煦麵前的白玉色瓷碗裏,輕聲道:“別隻顧著跟你爹說話,吃點東西。”
“嗯。”朱高煦先應了一聲,接著吃起了鴨肉。
朱棣看著奏本上一百三十多個提綱式的條款,入了迷。
第一條,各藩國地位相當於朝廷管轄下的一個行省。
第二條,各藩國建立的行政與軍事機構必須服從和接受朝廷的管理與調動,違者罪同謀反。
第三條,各藩國可自行委任官職,無須上報朝廷任命。
第四條,各藩國享有司法終審權,無須上訴到朝廷。
第五條,朝廷所屬各衙門及任何人均不得幹預各藩國依法自行管理的事務。
第六條,朝廷負責管理與藩國有關的外交事務,同時又可授權藩國依法處理有關的對外事務。
第七條,各藩國必須遵從並使用大明律令,違者除國。1
第八條,各藩國王世子依法繼承王位後,必須遣使入朝請封,否則視為犯上作亂。
第九條,各藩國統一使用大明通寶與寶鈔,嚴禁私自鑄幣,違者罪同謀反。1
第十條,各藩國統一使用漢語、漢字、漢曆,穿漢服、行漢禮,奉大明為正朔,使用大明皇帝年號紀年,違者除國。2
第十一條,各藩國有自主對外開拓土地的權利,但不得相互之間攻伐,違者除國。
第十二條,各藩國若遇到外敵入侵,必須統一戰線,聯合抗敵,違者除國。
第十三條,各藩王就國後,必須依《皇明祖訓》規定先確立三名順位繼承人,並將這些繼承人送往朝廷宗學進學修身,待成年後依祖製迎娶正五品以下朝廷官員之女為正妻,且不得私自休妻,違者除國。
……
“把你皇爺爺生前最後一次親筆修訂的《祖訓》拿過來。”
朱棣一口氣看完《宗藩條例》初稿一百三十八條提綱式的條款之後,想起了一件事,於是對坐在旁邊的朱高煦吩咐道。
朱高煦聞言,拿毛巾擦了擦手,把懷裏彌足珍貴的《祖訓》掏出來,恭恭敬敬的輕輕遞給朱棣。
這本《皇明祖訓》上麵有朱元璋修訂的筆跡,乃是洪武朝最終版《祖訓》,也是目前世上唯一一份由朱元璋晚年親筆修訂備注的《祖訓》。
通政司刊印的最新版《皇明祖訓》,就是抄錄這本《祖訓》後所製的版。
這時,朱棣急不可耐的打開《祖訓》,憑著記憶翻到了中間一頁,仔細閱覽了好幾遍。
接著,他把這一頁輕輕折起,小心翼翼的遞向朱高煦道:“高煦,看看你皇爺爺修訂後的這條規製。”
朱高煦接過《祖訓》,認真仔細看了一遍。
朱元璋生前最後一次修訂的《祖訓》規定,海外藩國王位繼承與皇位繼承相同,必須遵從兩個基本準則,依照七大序列選定繼承人。
一個準則是“有嫡立嫡,無嫡立長;無嫡無長,兄終弟及”。
另一個準則是“國有長君,乃社稷之福”。
大明皇位繼承七大序列如下。
第一序列,嫡子嫡孫,即凡大行皇帝駕崩,朝無儲君,須立嫡子嫡孫中已加冠且年齡最長者為皇太子或皇太孫;年幼未冠者,雖嫡不得立;庶母所生,雖長不得立。4
第二序列,庶子庶孫,即凡大行皇帝駕崩,朝無儲君,亦無已加冠嫡子嫡孫,須立庶子庶孫中已加冠且年齡最長者為皇太子或皇太孫。
第三序列,嫡弟庶弟,即凡大行皇帝駕崩,朝無儲君,亦無已加冠皇子皇孫,必兄終弟及,須立嫡母所生中已加冠且年齡最長之弟為皇太弟;庶母所生,雖長不得立;若無嫡母所出已加冠之弟,須立庶母所生中已加冠且年齡最長之弟為皇太弟。1
第四序列,堂侄堂孫,即凡大行皇帝駕崩,朝無儲君,亦無已加冠嫡子嫡孫、庶子庶孫、嫡弟庶弟,須立兄弟所出中已加冠且年齡最長之侄或孫為皇太子或皇太孫,以先嫡後庶為序;若無兄弟所出已加冠之侄或孫,則立同祖父堂兄弟所出中已加冠且年齡最長之侄或孫為皇太子或皇太孫,以先嫡後庶為序。
第五序列,堂弟,即凡大行皇帝駕崩,朝無儲君,亦無已加冠嫡子嫡孫、庶子庶孫、嫡弟庶弟、堂侄堂孫,須立嫡祖母一係中已加冠且年齡最長之堂弟為皇太弟,以先嫡後庶為序;庶祖母一係堂弟,雖長不得立;若無嫡祖母一係之已加冠堂弟,須立庶祖母一係中已加冠且年齡最長之堂弟為皇太弟,以先嫡後庶為序。1
第六序列,皇叔,即若第一至第五序列無符合條件的繼承人,須立嫡出皇叔中已加冠且年齡最長者為皇太叔;庶出皇叔,雖長不得立;若無已加冠之嫡出皇叔,須立庶出皇叔中已加冠且年齡最長者為皇太叔。2
<a id="wzsy" href="http://www.slkslk.com">slkslk.com</a>
第七序列,旁支堂侄堂孫,即若第一至第六序列無符合條件的繼承人,則立同曾祖父堂兄弟所出中已加冠且年齡最長之侄或孫為皇太子或皇太孫;若無同曾祖父堂兄弟所出已加冠之侄或孫,則立同高祖父堂兄弟所出中已加冠且年齡最長之侄或孫為皇太子或皇太孫;凡遇本序列所述之事,皆按此理而行,以先嫡後庶為序。
除此之外,朱元璋特別規定,不在七大繼承序列內的宗室子弟,沒有繼承皇位的資格。
此外,繼承人在繼位時的年齡不得低於十二周歲且不得超過六十周歲,且繼位時身體必須健康。
皇位繼承規製中“已加冠”是指年齡已滿十二周歲,提前舉行了加冠之禮,承擔皇室子弟之責任,以周文王十二歲而冠為依據。
那些本身有資格繼承皇位,但卻自願放棄繼承權,或因違法而被貶為庶民者,或天生有疾者,不享有皇位繼承權。2
至於那些不願意過繼到大行皇帝所屬大宗一脈的子侄輩、孫輩、曾孫輩等宗室,視為自願放棄皇位繼承權。2
在上述內容最下麵一段空白處,朱元璋用禦筆加了兩句話。
第一句為“海外藩國王位繼承規製與上述皇位繼承規製相同”。
第二句為“凡皇子、皇孫、皇曾孫、皇重孫,自年滿六周歲起,必須進入大本堂進學,習儒法之術與禦下之道,少則六年,多則九年,方可結束進學。”2
“皇爺爺深謀遠慮,竟然早就考慮到了海外藩國王位繼承之事。”
朱高煦看完這一段《祖訓》,驚詫的感慨道。
朱棣點頭道:“是啊,你皇爺爺眼光深遠。”
洪武三十一年四月份,朱元璋自感時日無多,在下詔召回當時於北平節製軍務的朱高煦的同時,萌生了許多想法。
改封諸藩於中國之外建國,便是諸多想法之中的一個。
朱元璋深知人性的弱點,特地對《祖訓》做了一些修訂,就是為了避免後世子孫爭權奪利而內鬥不休。
他把修訂後的《祖訓》交給朱棣後,沒過幾天就病逝了。
而朱棣繼位之後,忙著穩固皇權,前兩年並沒有認真仔細的一字不漏的通讀這本《祖訓》。
這次諸藩改封於海外,他心中拿不定主意,想從《祖訓》裏尋找靈感,沒想到竟然看見了不少朱元璋親筆修訂的關於宗室子弟的規製。
於是,他今天晚上趁著吃晚餐的機會,把《祖訓》給了朱高煦,並要求朱高煦仔細研讀。
朱棣在讀《宗藩條例》的初稿時,瞧見海外藩國王位繼承一事,便想起了《祖訓》裏有關王位繼承的規製,這才讓朱高煦把《祖訓》拿出來確認一下。
“好啦,你倆用過晚膳再議吧,否則飯菜都涼透了。”
徐皇後給朱高煦、朱棣分別添加了一碗蛋湯,關切的說道。
PS:頭有些疼,可能是連續熬夜導致的,有錯字還請指正。1
第一百三十九章:皇位繼承序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