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樂三年,十月初二。


    早朝。


    “目前朝廷政事的當務之急,是要五項並舉。”


    朱棣端坐在金台上,俯視著朝堂一眾王公大臣,朗聲說道。


    “第一件,鄭和出海巡洋載譽歸來, 足以證明開海之舉利國利民。大海之中,奇珍無數,既可以養身,還可以養民,更可以養天下。”


    “第二件,《文獻大成》已經編纂了兩年多, 收集的數目不過一千餘卷,大都是曆代先賢的典典籍文章, 顯得過於狹隘,有些小氣。”


    “就沒有罵朕的書麽?若有,那就也編進去!必須得讓後人看看,罵朕的書是怎樣的,他們為何要罵朕,千秋功罪,任由後人評說。”


    朱高煦以皇儲的身份,端坐在朱棣左手邊下的第二台階上。


    此時,聽到朱棣如此大氣磅礴的話,他發現自己與朱棣之間仍然存在著不少差距,比如朱棣博大的胸襟,就很值得他學習。


    “所謂無書不足以知禮,無禮不足以教化。”


    朱棣接著說道:“解縉,你們編纂大典的時候,要把各族各地的精髓, 都收集進來,隻有相互交融,才能取長補短, 相得益彰。”


    “積攢金玉哪裏比得上書籍之教化?編纂《文獻大成》是為了傳給子孫後代, 此功德無量之舉,萬萬不能敷衍了事,必須鄭重以對。”


    解縉出列躬身道:“微臣領旨!”


    朱棣繼續道:“第三件,移民實邊之事,必須繼續執行,尤其要加大對關東(努爾幹)、關西(河西走廊)的移民力度。”


    “第四件,推廣科舉革新、皇家銀行、戶部銀行之事,要逐步向直隸周邊各省府縣鋪開,要讓天下臣民皆享受到朝廷的利國利民之策。”


    “第五件,四級官道與各府縣書院等工程的修建,不能懈怠,仍要繼續。”


    “臣等遵旨!”


    工部、禮部等官員齊聲道。


    “陛下。”


    戶部尚書鬱新躬身道。


    朱棣一看鬱新發言,頗有些無奈的說道:“既然鬱卿想算賬,那就算吧!”


    “陛下,鄭和率領的船隊,自海外帶回的香料、胡椒、蘇木、藥材等番貨,卸船後至今仍堆積在碼頭附近臨時搭建的簡陋倉庫裏。”


    鬱新恭聲道:“若遇大雨狂風,必然會造成難以計量的損失。此外,廣東、雲南、山東等地的水澇、旱災、蝗災造成的損失,三年內不足以恢複。”


    “鄭和這次出海巡洋,所費二百餘萬兩銀圓的漏洞,至今尚無處彌補。此時陛下又要編纂大典,修建各地官道、書院都要花錢,但錢從哪裏出?不能隻靠著國債度日吧?”


    <a id="wzsy" href="http://www.yawenku.com">yawenku.com</a>


    說到這裏,鬱新躬身作揖道:“老臣夜夜睡不著覺,想都不敢想。陛下,永樂一朝幹的大事太多了,給子孫們留點一些事做吧!”


    “說來說去,還是老調重彈。朕派鄭和出海巡洋時,你就是這套話。”


    朱棣故作不悅道。


    “老臣當時確實這麽說過,可是當時陛下說,若鄭和在海外獲得成功,定能帶回大批的錢財,可現在卻帶回來一大堆番貨,就是沒有銀錢。”


    鬱新直言道:“不僅沒有銀錢,還得耗費錢財和人力去管理,去的時候花錢,回來還得花錢,這樣‘賠本賺吆喝’下去,真的不值啊!陛下!”


    “太子,你怎麽看?”


    朱棣不想讓皇家商行的職權太重,所以他不打算把鄭和運回來的番貨交給商行出售,他想讓眾官員也嚐一嚐出海的紅利甜頭。


    目前,歐陽倫已經在與商行旗下各家商號商量著將番貨運到內地販賣,事成之後,朱棣的內承運庫將獲得巨額的利潤。


    朱高煦自然知道朱棣心中所想,故作敷衍道:“父皇,兒臣已去碼頭看過那些番貨,容兒臣想一想,再做定奪。”


    朱棣點了點頭,然後望向宗王班序裏的朱高燧,問道:“趙王掌管泉州市舶司,可有萬全之策啊?”


    “父皇,兒臣認為,就這點事,無須如此麻煩,建一個既大且牢固的庫房,把那些番貨搬運進去,不就得了?”


    朱高燧恭聲回道。


    此話一出,堂上許多官員皆發出了不失禮貌的輕微笑聲。


    寧王朱權暗暗歎息,對數月未見的朱高燧感到了一絲失望。


    同樣感到失望的還有朱棣,他以為朱高燧有所長進,可從其人眼下的反應來看,應該是沒有領會他的意思。


    朱高燧又不傻,反而很聰明。


    他見周邊許多大臣竊竊私語,臉色漲得通紅,十分尷尬的向鬱新問道:“鬱尚書,你說小王的建議行不行?”


    鬱新躬身道:“如若按照趙王殿下的建議去做,番貨不過是換了個地方睡覺,仍然需要耗費人手管理,因此,這個建議等於沒說。”


    “那你說該怎麽辦?”朱高燧反問道。


    鬱新向朱高燧拱了拱手,然後轉過身,麵朝金台上的朱棣,躬身道:“陛下,老臣以為,番貨是鄭和運回來的,該怎麽辦,不如先問問鄭和。”


    這時鄭和發現他被鬱新點名,不得不從邊上的角門走過來,躬身向朱棣行了一禮,恭聲道:“陛下,堆積在碼頭上的番貨,無非兩種。


    “一是海外邦國進獻的貢物,二是各國貢使隨船攜帶的私人貨物。”


    “由貢使代表其國王進獻給陛下的貢物,其實數量很少。自洪武年間,太祖皇帝就定下了厚往薄來的規矩,以期與我大明天朝上國的身份相符,所以在明麵上,朝廷得到的貢物,還沒有陛下給番邦的賞賜多。鬱尚書剛才所說的‘賠本賺吆喝’指的就是這個。”


    “至於過去各國貢使隨船攜帶的私人貨物,往往超過貢物的數十倍,皆被那些番商在大明口岸自行買掉了,以求賺取私利。”


    鬱新聽出來鄭和是想改變這個太祖之前的舊規矩,於是當即出口提醒道:“鄭和,這可是太祖高皇帝定下的規矩。”


    朱棣卻給予支持,高聲道:“鄭和,你說下去。”


    “是。”鄭和躬身道。


    然後,他接著說道:“陛下,微臣率大明寶船隊,巡使西洋各國,見各國多采用征稅之法。”


    趙王朱高燧接話道:“對,番邦收咱們的稅,咱們也收他們的稅啊!”


    “陛下,洪武七年,太祖皇帝下令關閉了沿襲唐、宋、元三朝管理對外貿易的市舶司,從此隻允許朝廷的貢、賜往來。自那之後,來朝使者越來越少,如今正是睦鄰友邦,廣納貢使的好時機。臣以為,眼下還是不征稅為好。”


    朱棣點頭道:“懷柔遠人才能萬邦來朝,你這建議,可謂是深謀遠慮。”


    “陛下,微臣奏請,對各國使臣帶來的私人貨物,可以清點之後,留出一半,允許他們在七天之內自行貿易。”


    鄭和躬身恭聲道。


    鬱新問道:“那另外一半呢?”


    朱高燧很不禮貌的接話道:“父皇,兒臣建議這另一半,由朝廷沒收,充繳國庫。”


    “若依趙王殿下之言而行,如此一來,以後誰還敢來大明朝貢?”


    鄭和當即解釋道:“因此,微臣建議,另一半由朝廷按官價收購,再拿到市場是賣出,兩價相差,利潤必定不菲。”


    朱棣點頭道:“是個主意,既拿到了番貨,又不失我大明上國禮儀,可謂是兩全其美。”


    “這個主意雖然不錯,可這一買一賣,由誰經營呢?”鬱新又問道。


    “當然是市舶司了!”朱高燧搶話道。


    朱棣聞言,微微有些皺眉。


    他發現朱高燧現在變得有些跋扈,與他左手下方穩坐泰山的朱高煦完全沒有可比性。


    鬱新道:“京師附近,哪裏來的市舶司?”


    鄭和躬身接話道:“可由戶部派官員,代為管理。”


    “鄭太監的意思,是讓戶部臣工都去做買賣?”


    鬱新義正辭嚴道:“一買一賣,如同商賈小人一般,豈有此理?”


    朱棣沉默無言。


    禦史桂湛出列道:“陛下,此舉不可。自古君子喻於義,小人趨於利。讓戶部官員出去做買賣,成何體統?”


    他接著道:“再者,用番貨去賺我京師百姓的錢,這與‘巧取民利’有何區別?這般左手倒右手,並沒有為我大明從海外番商手中掙來一分錢!”


    “此言是大大的荒謬!敢問桂禦史,能買得起這些番貨的,有幾個是平民百姓?”


    朱高燧大聲反駁道。


    朱棣總算點了一下頭,表示朱高燧這話說的比較中肯。


    看著朝堂上眾人的爭論,朱高煦知道,若不改變重農抑商的觀念,朝廷很難實現真正的富強。


    若朝廷沒有足夠的錢,自然就難以支撐戰爭,以及攀科技樹。


    長此以往下去,朝廷財政赤字不斷,就會像曆史上的明朝一樣,最終被軍費、賑災給拖進泥潭,直至大明社稷傾覆!


    “七天交易的事,就這麽定了。”


    朱棣望了一眼朱高煦,見後者沉默不語,於是朗聲拍板決定道:“官價收購番貨,然後再上市交易。”


    他說到這裏,望著桂湛道:“朕允許番人在京師附近出售貨物,可並沒有禁止我大明的子民賣貨給番人。大明子民賺到了錢,便可體會到朕開海之策帶來的好處。”


    這時,朱棣豁然起身,俯視著堂下朝臣,高聲說道:“既然眾卿口口聲聲要為君父分憂,那好,從這個月開始,全國所有官員的俸祿,皆用鄭和運回來的番貨按官價折抵。這叫番貨折俸,替朕分憂!”


    他望著鬱新、桂湛,接著道:“既然你們認為做買賣有辱君子之名,有悖為官之道。那這個買賣,朕來做!”


    朱高煦見朱棣起身,也連忙站了起來。


    朱棣道:“太子,你替朕主持這件事。”


    “兒臣領命!”朱高煦躬身道。


    散朝後。


    春和殿。


    太子書房。


    朱高煦正在與戶部侍郎夏原吉商談事情。


    “太子殿下,自上次國宴之後至今,經臣統計,竟少了碗碟、酒盅等餐具五百八十餘件。這些諸國使臣,真是有失體統!”


    夏原吉苦著臉,起身拱手說道:“臣請殿下讓鄭和務必與那些貢使說一說我華夏禮儀。”


    “那些瓷器碗盤若不招人喜歡,誰還拿?”


    朱高煦笑著說了一句,並抬手示意夏原吉不必多禮,坐下說話。


    夏原吉道:“臣隻曉得,再喜歡也不能偷的道理。”


    “偷這個字用不得。”


    朱高煦故意板著臉道:“父皇的意思,不光要他們拿,還要送。”


    “殿下,鄭和從海外帶回來如此多的番人貢使,吃住全由朝廷供著,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長此以往,得花多少冤枉錢啊?”


    夏原吉愁眉苦臉道。


    朱高煦打趣道:“夏侍郎,你可知許多京官在私下裏都叫你什麽?”


    “臣不知。”夏原吉恭聲道。


    朱高煦笑道:“叫你夏算盤。”


    夏原吉自嘲道:“微臣喜歡精打細算,多個‘算盤’的諢號,倒也貼切。”


    “你這是算了小賬,沒有算大賬。”


    朱高煦解釋道:“諸國外邦使臣來大明朝貢,這是舉世矚目的壯舉。這些番人來了又回去,他們就會變成我大明的使臣,將大明的文明強盛傳播海外。如此一來,能讓鄭和少走很多海路,你算算這會為大明省下多少銀子?”


    夏原吉聞言一愣,他是萬萬沒有想到賬還可以這麽算。


    “微臣不敢苟同,傳揚出去又能怎樣,咱們不還是要自己過自己日子麽?”


    夏原吉道:“洪武年間,太祖皇帝就是受不了這種賠本賺吆喝、死要麵子活受罪的買賣,才下令限製各國貢使來華的次數。還有,太祖不讓用番貨,就是怕縱容奢靡之風。”


    他頓了頓,又補充道:“殿下有所不知,隨著番邦商人在京城開始出售番貨,秦淮河兩岸的民俗風氣,已經遭受了一定程度的影響。”


    “夏原吉,你算的是衣食住行,心疼的是那五百多個盤子。”


    朱高煦先是說了一句,隨後連續問了三個問題。


    “大明國威值多少錢?群臣一心,繼往開來的前景,你算過嗎?四海賓服,天下太平,能創造多少財富,你算得清麽?”


    夏原吉忽然被問住了。


    朱高煦又問道:“夏原吉,午門外展示的海外奇珍,你去看了麽?”


    “臣都見了。”夏原吉恭聲道。


    朱高煦接著道:“那我問你,你覺得那些奇珍價值幾何?”


    PS:關於曆史上鄭和出海,究竟是賺錢還是賠錢,是好還是壞,有太多的觀點。但本人相信,總歸是利大於弊,是賺錢的。否則,朱棣哪裏來的錢五征漠北、修建新都、修建武當山、修建皇陵?隻不過是錢被皇家賺了,官員沒有分到紅利而已。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重生朱棣之子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步驚俗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步驚俗並收藏重生朱棣之子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