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日


    早朝。


    “真是一石激起千層浪,七日貿易剛結束,奏本就上了一堆。諸為臣工紛紛表達真知灼見,讓朕目不暇接。”


    朱棣麵帶微笑,望著禦桌上一堆堆的奏本,感歎道。


    “為官者, 居其位而無其言,君子恥之。知無不言言無不盡,當是為臣者的本分。現在咱們說七日貿易,誰有感悟,皆可以直抒胸臆,大明不以言獲罪。”


    他說到這裏,目光落在朱高煦身上, 接著道:“太子, 你先說。”


    “是, 父皇。”


    朱高煦躬身道。


    “本朝在京師開貿易先河,番商們自然喜不自禁,許多番商直後悔運來的貨物太少。因為這樣一來,從我大明運回去的絲綢與瓷器也就少了。盡管如此,那些番商的船上還是裝滿了絲綢、瓷器等貨物。”


    “海外番商把貨賣掉換成了錢,又拿錢從大明商人手中購買絲綢、茶葉、瓷器,大明商人也賺到了錢,可謂是互惠互利。”


    “此外,那些諸國貢使所帶的私人貨物也都有收益。”


    朱棣接話道:“貢使賺錢,於公於私,都不虛此行。”


    朱高煦知道,後世現代國家的實力,以財政為首要,有了錢, 才能發展軍事、開啟基建。


    “還有, 兒臣赦淇侯管家無罪, 朝中大臣得知之後, 看見了機會, 紛紛效仿淇侯的做法,讓家人將折俸的番貨,拿到市場上去拋售,眼下隻有極少數人還在觀望,怕沾上銅臭味。”


    朱棣頷首道:“此事你做得對。”


    隨後,他望向文官班序隊伍裏靠近殿門的內閣顧問胡廣,問道:“胡廣,你在舉薪司提領的番貨也賣掉了麽?”


    “沒有。”


    胡廣躬身道。


    朱棣問道:“是怕背上貪財逐利的惡名?”


    “陛下,如今臣工們拋售番貨如火如荼,價格一路上漲,微臣想看看再說,等到奇貨可居,微臣定能賣個更好的價錢。”


    胡廣恭聲道。


    “沒看出來,你這位內閣顧問,還是個精明的商賈。”


    朱棣撫須笑道:“番貨折俸,看來是件好事。”


    接著,他的目光落到淇侯丘福臉上, 點頭道:“淇侯, 你怎麽看?”


    丘福躬身道:“陛下, 臣前些天隨太子殿下親眼看見會同館前的市場上, 人山人海,水泄不通,京城的幾座城門口,全是運送番貨的大車和騾馬,估計再有半個月,大明各個布政司的街頭巷尾,也都有番貨可賣了。”


    “說的好啊!百業興,國運正。百姓富足,天下太平。所謂盛世,追求的就是這個結果。鄭和不僅帶回來了番貨,還帶回來了大明的繁榮。”


    朱棣開懷笑道。


    “陛下,臣有一請求。”


    左副都禦史陳瑛出列躬身道。


    朱棣繼位之後,北平按察使陳瑛被任命為都察院左副都禦史,作為左都禦史暴昭的副手。


    “說。”


    朱棣朗聲道。


    “七日貿易如火如荼,微臣所領的番貨早已銷售一空,能不能把明年的俸祿也折成番貨,提前支付給臣等。”


    陳瑛恭聲道。


    朱棣問道:“你想借七日貿易,再賺上一筆?”


    陳瑛答道:“不是賺上一筆,是狠賺一筆。”


    朱棣笑道:“哈哈,這個狠字用得好啊!朕準了!”


    他說完這話,環視堂上眾臣,問道:“還有誰也想提前支取折俸的番貨?”


    “臣願意。”


    胡廣第一個站出來躬身道。


    “臣願意。”


    內閣顧問金幼孜隨後出列道。


    “臣願意。”


    大理寺正卿呂震也站了出來,躬身道。


    緊接著,朝堂之上陸續站出來六成的官員,皆表示了想要提前領取折俸番貨的意願。


    <a id="wzsy" href="http://m.xiaoshuting.la">小書亭</a>


    朱棣大手一揮,道:“準了,朕讓你們都發點財。”


    “臣等謝陛下隆恩!”


    出列的官員紛紛作揖行禮道。


    一時間,朝堂上君臣相得益彰。


    待此事告一段落,諸臣退回班序。


    朱棣環視堂上眾臣,問道:“誰還有事要奏?”


    “陛下,臣有事啟奏。”


    方孝孺終於抓到機會,躬身出列,作揖行禮道。


    “講。”


    朱棣撫須道。


    方孝孺自洪武三十一年入閣之後,雖身兼數職,卻做事勤勉,任勞任怨。


    在朱棣推行科舉革新之事方麵,他積極配合,因為他認為這是太祖高皇帝生前定下的國策,身為臣子,不該反對。


    在朱棣推行開海之策,派遣鄭和率領大明船隊出海巡洋之時,他也沒有反對,因為有起居注證明太祖高皇帝確實同意解除禁海令,朱棣開海並沒有違反祖製。


    至於設立金陵女館,是為了女德教化,他沒有理由反對。


    朝廷設置皇家銀行、戶部商行、惠民醫館、惠民工建局等衙門,都是顯而易見的利國利民之政,他更沒有理由反對,甚至全力支持。


    再加上這兩年,朱棣推行賦稅改革,用一條鞭法把繁雜的苛捐雜役歸於稅銀,又頒布永不加賦的旨意,甚至攤丁入畝,徹底把數千年來壓在百姓身上的人頭稅給消滅掉了。


    諸如此類的善政,讓方孝孺打心眼裏認可了朱棣是一位千年難遇的治世明君。


    因此,他對朱棣可謂是忠心耿耿,心甘情願的為永樂朝的新政奔波勞碌,毫無怨言。


    可是,隨著七天貿易一開,大明京師出現了許多亂象。


    方孝孺曾寫《指喻》一文,以“拇病為戒”,指出“天下之事發於至微而終為大患”,勸喻人們要防患於未然。


    正因為他心存這種防患於未然,居安思危的想法,所以才會從七天貿易、從秦淮河亂象,看出人心不古,世風日下。


    故而,方孝孺下定決心,哪怕惹得朱棣龍顏大怒,也要發言勸上一勸。


    “陛下,臣聽說鍾山腳下的一戶人家,幾個挺好的兒女,原來本本分分的,男耕女織,其樂融融,可現在都跑到會同館或秦淮河邊,樂得去賺錢,把一個生病的老娘扔在家中。”


    方孝孺說完這句話,朱棣臉上的笑意逐漸消失。


    “道聽途說不一定為真,可微臣昨日親身經曆的一件事,讓臣感到了莫大的恐慌。”


    朱棣沉默不語,靜待方孝孺下文。


    於是,方孝孺把他昨夜在秦淮河畔的所見所聞,包括雅量齋商鋪老板關著門做生意,以及他在商鋪購筆時偶遇妖豔女之事,皆事無巨細的說了一遍。


    他說到最後,激動的嗬斥道:“這好好的京城,都被番人攪合亂了。如今很多人都隻認銀錢,不要廉恥了,真是綱常盡失,倫理喪盡!”


    丘福義憤填膺道:“陛下,臣奏請把秦淮河封了,看誰還敢在那裏胡鬧,真反了不成?”


    朱棣沒有理會丘福所言,而是沉默思考著對策。


    方孝孺道:“秦淮河上的花船雖說尚有曆史淵源,但數日之內,有增無減,恰是有目共睹的事實,有的官吏公然出入青樓,他們不僅損了自己的清德,更致國體於不顧,這恐怕是陛下不想看到的吧?”


    他口中“有的官吏”就包括此時站在朝堂上的刑部劉主事。


    劉主事自知行跡敗露,逃避無法解決問題,甚至會惹得朱棣一怒之下賜死他以震懾其他人。


    他在權衡之後,戰戰兢兢的出列,屈膝跪下,以額頭觸地道:“臣身為刑部主事,卻公然出入青樓,有失體統,叩請陛下治罪。”


    “來人,給朕去掉他的官服、官帽。”


    朱棣沉著臉道:“既然你有失為官者的體統,那這官也別做了!”


    “謝吾皇開恩!”


    刑部劉主事是真害怕朱棣賜他一把寶劍,讓他自裁謝罪,此時聽到朱棣所言,如聽天籟之音,當即重重的磕了一個頭,高呼謝恩。


    “世風日下,泥沙具起,晴朗的秦淮河上昏天黑地,狎昵之聲不絕於耳,良家婦女不敢上街,閨閣之女關窗閉戶,良善小民受此誘惑,竟也自甘墮落,舉債買歡,鬧得是妻離子散,雞飛狗跳。”


    方孝孺再次說道:“陛下,這一切之根由,皆在於大明船隊帶回來的奢靡之風,鄭太監帶回來的海外番人!”


    就在這時,戶部尚書鬱新出列道:“陛下,會同館的各國貢使加隨從,不下於千人,每日耗費的銀圓不少千兩,他們樂不思蜀,歸程不定。長此下去,朝廷不堪其負。”


    “再者,一些使臣及番商,不守國禮,不知自重,仰仗著手裏的番貨,日夜酗酒,敗我善俗,小洞不堵必釀大患,此已深為我朝野所痛憤。”


    “臣鬥膽稟奏陛下,趕緊打發他們回國吧,省去靡費,清理民風。”


    朱棣麵無表情道:“打開窗戶,蚊蠅撲麵,踏入水裏,泥沙泛起。你等除了橫加指責,就沒有其他辦法了嗎?”


    麵對永樂皇帝的問題,堂上眾臣皆沉默。


    眾臣之中的大多數人,其實心裏很清楚,凡事都有利有弊,不能因為有人吃飯被噎死,就嚇得不敢吃飯了吧?


    方孝孺說的秦淮河亂象之事,雖是事實,但一樣得辯證的看待,需要權衡利弊之後,才好考慮如何解決這個問題。


    故而,他們眼下也拿不出合理的解決辦法。


    “誰還有話說?”


    朱棣帶著一絲怒意問道。


    “父皇,脂粉業自古有之,千年未絕,洪武朝也沒有絕過,算是百業之中的一行。兒臣認為,對此不值得大驚小怪。”


    趙王朱高燧躬身出列道:“再說了,眼前的這一切,不正說明老百姓手裏有了錢,溫飽才思淫,若是餓著肚皮,討飯還來不及。”


    “盛世自然有盛世的活法,歌舞升平,那才叫太平盛世!”


    “眼下要緊的事,應該向他們課以重稅,不能讓他們把錢都給賺了,要讓銀子往國庫裏流。”


    方孝孺接話道:“秦淮河乃京師繁華之地,乃大明的臉麵,更為天下人所矚目。再說,世風日下,人心不古,必然助長驕奢淫靡之風。”


    朱高燧不屑道:“幾條花船,幾個紈絝子弟,就能成為社稷之患?兒臣就不信,這些浪蕩鼠輩,還能反了天不成!”


    方孝孺道:“有錢而無德,何談盛世?”


    朱高燧反駁道:“餓著肚子守清德,難道就是盛世?”


    此話一出,堂上隨後又陷入了寂靜。


    朱棣望向朱高煦,輕聲問道:“太子,你怎麽看?”


    “父皇。”


    朱高煦躬身道:“兒臣認為,秦淮亂象,雖然與船隊歸來無關,但京師重地,必肅綱紀。”


    朱棣暗喜,朱高煦果然猜到了他的心思,於是高聲道:“教化明,則民風正,禮樂盛,則天下興。秦淮河上的風化定要整治,長此以往,誤國害民。”


    “太子,秦淮河風化之治,朕交給你與鄭和,不能打不能殺,半個月之內,要見到成效。否則,拿你與鄭和是問!”


    “兒臣領旨!”


    朱高煦躬身作揖道。


    遠處,站在角門邊的鄭和,在聽到朱棣所言之後,也立即躬身行禮道:“微臣領旨!”


    “退朝。”


    朱棣站起身,大手一揮道。


    散朝後。


    三三兩兩的官員,相互結成隊,紛紛低聲議論著。


    內閣七位顧問自然而然的結成了一群。


    解縉感歎道:“鄭太監眼下已成眾矢之的,陛下卻又讓他輔佐太子處理秦淮亂象,等於是把他放到了風口浪尖之上。”


    黃淮接話道:“那些番人是鄭太監帶回來的,讓他負責此事,是應該的。”


    方孝孺、楊榮、楊士奇沉默不語。


    胡廣道:“既要清靜秦淮河,又要平複臣民之怨,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實話實話,在下到目前仍沒有想出合理的解決辦法。”


    金幼孜卻道:“鄭太監出海一趟,開闊了眼界,經曆了許多事情,他應該能想出法子。就算他沒有辦法,太子殿下有聖君之象,豈能想不出對策?”


    內閣七位顧問之中,方孝孺的年紀最大,而今四十五歲,年紀最小的是楊榮,今年三十歲。


    方孝孺入閣之後,深得朱棣器重,很快就成了內閣第一人。


    解縉、黃淮、胡廣、金幼孜四人發表觀點之後,與楊士奇、楊榮一起把目光投向了眾人之中最年長的方孝孺。


    方孝孺作為一代鴻儒,精通儒學真義,雖然他有時也會意氣用事,顯得不識時務。


    但他並非像後世影視劇裏演繹的那樣是個迂腐之人,恰恰相反,他以明王道、致太平為己任,把孔聖人作為榜樣,對待朋友與同僚是友善寬仁,彬彬有禮的。


    他之所以非要在朝堂上講述秦淮河亂象,是因為他忠於朱棣,深愛著大明,知無不言,言無不盡是為臣者的本分。


    此時,方孝孺察覺到其餘幾人都在等他發表意見,便沒有再說類似朝堂上的刺耳之言,而是委婉的道:“既要清靜秦淮河,又要平複臣民之怨,這是非常困難的事。眼下,我也沒有想到好的方略。”


    說到這裏,他環視眾人道:“各位,我等身為臣子,不妨回去後都想一想,看看能否想到一些好的法子,以助太子殿下一臂之力。”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重生朱棣之子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步驚俗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步驚俗並收藏重生朱棣之子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