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要走向何方?</p>
朱棣最近也在思考這個問題。</p>
太祖皇帝生前分封的諸親王,已經在永樂二十年之前陸續改封到了中國之外。</p>
永樂五年,周王朱橚、楚王朱楨就藩爪哇洲建立周國、楚國,代王朱桂、寧王朱權就藩孔雀半島東南部建立代國、寧國,沉王朱模、韓王朱鬆於努爾幹東北地區靠近鯨海的地方建立沉國、韓國。</p>
永樂七年至永樂十年期間,蜀王朱椿、晉王朱柏(原湘王)、肅王朱楧(yang)、遼王朱植、慶王朱栴(zhan)、岷王朱楩(pian)、穀王朱橞等七王陸續被改封到了孔雀半島南部與西部。</p>
永樂十七年,隨著北方大漠諸部的臣服,同時西域三省也越發穩固,已經年長的秦王朱尚炳(二任)、魯王朱肇輝(二任)、安王朱楹、唐王朱桱(jing)、郢王朱棟、尹王朱?(yi)等六王被朱棣陸續改封到了西域之西北,即被朱高煦命名為“漠西平原”的地方。</p>
所謂的漠西平原,也就是哈薩克丘陵以北的西西伯利亞平原地區。</p>
眼下是乾熙元年,早在永樂五年就前往爪哇洲建國的周王、楚王,截止到目前已經當了二十年的實權國君。</p>
就連諸親王之中,年紀最小的二任魯王也做了八年一國之君。</p>
這些年,諸王感悟最深的,便是打江山容易,坐江山難。</p>
建國之初,以明軍龐大的武力,橫推王都周邊一切不服勢力即可。</p>
隨後便是用改良版的“國野體製”,來吸納周邊野人,化夷為夏。</p>
而對本藩國的國人與城鎮周邊的野人部落、村落進行治理,才是最難的。</p>
朱棣禪位後,年過花甲的周王朱橚、楚王朱楨也已經決定提前退位,把王位傳給王世子。</p>
年過五旬的蜀王朱椿、晉王朱柏(原湘王),在治理藩國十多年之後,同樣感到了治國的不容易。</p>
因此,這段時間,朱棣與朱橚、朱楨、朱椿、朱柏四個弟弟商討議論的事情,更多的是與王朝興衰有關。</p>
概括來說,即大明接下來的路,要怎麽走,才能確保朱家江山,千秋萬代?</p>
於是,在乾熙元年三月初一的傍晚,朱棣主動派人傳喚朱高煦。</p>
這是朱棣退位之後,第一次主動召見朱高煦,之前都是朱高煦例行公事的每日給朱棣、徐氏(原徐皇後)問安。</p>
因為朱棣拒絕太上皇的尊號,所以徐氏同樣拒絕了太後的尊號。</p>
起初朱高煦給二老問安稱呼“爹、娘”時有些尷尬,但“爹、娘”叫習慣之後,也就無所謂了。</p>
這天傍晚,一家三口再次坐到了一張桌子上共進晚餐。</p>
期間,朱棣、朱高煦父子倆交流了一下各自近期所做的事情,徐氏又特地囑咐朱高煦注意修養,不要為了朝政而整日熬夜,耗費心血,畢竟往後的日子還很長,一步步來就是。</p>
餐後,父子倆移步到邊上溫暖的茶室之中,麵對麵盤膝坐在了暖榻上。</p>
“高煦,我近來常常在思考一個問題,大明的未來該如何走,才能保證咱老朱家的江山,可以傳至千秋萬代?”</p>
朱棣終於憋不住,率先說出了他這段時間以來內心最大的憂慮。</p>
“爹,這個問題兒子近期也在思考。”</p>
朱高煦鄭重其事道:“我中華大地之上,自秦並六國,建立大一統王朝以來,從未有哪個朝代存在超過五百年,也從未有哪個朝代安穩存在超過三百年!”</p>
“爹是知道的,任何一個王朝或國家的建立之初,總是銳意進取,有著蓬勃氣象的,可隨著承平日久,後代君臣必然會心生懈怠,吏治逐漸敗壞,進而滋生腐敗、荒廢軍備,到最後導致民怨沸騰,無力回天。即所謂的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p>
“天下太平久了,君臣開始懈怠,導致滋生腐敗,接著民怨沸騰,百姓揭竿而起,最後一個王朝被推翻。”</p>
“或者遇到外族入侵,比如宋朝的蒙元與女直,或者後漢末期各地民亂,為了低於外敵或鎮壓民亂,朝廷不得不放權征兵,隨後發展到軍閥割據,接著架空朝廷,最後這個王朝分崩離析。”</p>
朱棣點頭道:“道理上是這樣不錯,我也與你的幾位叔父聊過此事。”</p>
他話鋒一轉,無奈的說道:“至於如何打破這個循環,我與你的幾位叔父,想破了腦袋也沒能想出個所以然。”</p>
“爹,兒子認為,王朝循環的根本原因是財政度支管理的循環,而造成財政度支循環的原因,則是王朝的開支超過了國庫稅收,無法支撐渡過天災人禍及外地入侵所需要的花費。”</p>
朱高煦尋思道。</p>
朱棣皺眉道:“且仔細說說。”</p>
朱高煦道:“曆朝曆代皆以農立國,重農抑商。可見,曆朝的國之根本就是耕田與農民,可種田卻有兩個最大的敵人。”</p>
“一個是氣候變化引起的旱澇蝗災,加之太平日久,人丁滋生,人口太多,土地兼並,導致百姓吃不上飯,最後揭竿而起。”</p>
“另一個則是草原遊牧民族的南下入侵。”</p>
“而曆朝曆代的帝王,為了解決這兩個最大的敵人,不得不設置文武百官,一邊向百姓收稅來進行水利等建設,增加畝產,一邊整頓軍備,維持邊防,抵禦外敵。”</p>
“當官僚特權之人越來越多,朝廷收到的稅也會越來越少,這將導致國庫空虛。”</p>
“當天災來臨之後,朝廷無力支付賑災糧銀,百姓活不下去揭竿而起。”</p>
“為了鎮壓民亂,招兵買馬,於是軍費暴增,國庫越發支撐不住。”</p>
“就這樣,國庫入不敷出,朝廷不得不提高賦稅與克扣軍餉來維持平衡,最終會導致越來越多的百姓、士兵與朝廷離心離德,最終導致王朝滅亡!”</p>
朱棣是聰明人,聽到這裏,麵露恍然道:“你的意思是,從充盈國庫入手?”</p>
</p>
“是的,在兒子看來,土地兼並導致的貧富不均可以通過製定相關政策加以解決,而氣候變化導致的農業減產也可以通過增加耐寒耐澇耐寒的農作物來進行解決。”</p>
朱高煦頷首道:“加強軍事力量,持續不斷的練兵,改良軍製,才能做到不懼外族入侵。再製定新的典製,整頓吏治,與時俱進的削弱官僚特權階層的腐化速度,從而提高朝廷的行政時效。”</p>
“而這一切,都需要用到錢。因此,兒子認為,大明必須改變重農抑商的國策,推行四民(士農工商)並重並行的新國策!”</p>
朱棣聞言一愣,如遭電擊。</p>
朱高煦的回答,完全超出了他的設想。</p>
如果真這樣去做了,那麽將來的大明,必然會走上一條前所未有的道路!</p>
是好是壞,誰也不知道!</p>
朱棣最近也在思考這個問題。</p>
太祖皇帝生前分封的諸親王,已經在永樂二十年之前陸續改封到了中國之外。</p>
永樂五年,周王朱橚、楚王朱楨就藩爪哇洲建立周國、楚國,代王朱桂、寧王朱權就藩孔雀半島東南部建立代國、寧國,沉王朱模、韓王朱鬆於努爾幹東北地區靠近鯨海的地方建立沉國、韓國。</p>
永樂七年至永樂十年期間,蜀王朱椿、晉王朱柏(原湘王)、肅王朱楧(yang)、遼王朱植、慶王朱栴(zhan)、岷王朱楩(pian)、穀王朱橞等七王陸續被改封到了孔雀半島南部與西部。</p>
永樂十七年,隨著北方大漠諸部的臣服,同時西域三省也越發穩固,已經年長的秦王朱尚炳(二任)、魯王朱肇輝(二任)、安王朱楹、唐王朱桱(jing)、郢王朱棟、尹王朱?(yi)等六王被朱棣陸續改封到了西域之西北,即被朱高煦命名為“漠西平原”的地方。</p>
所謂的漠西平原,也就是哈薩克丘陵以北的西西伯利亞平原地區。</p>
眼下是乾熙元年,早在永樂五年就前往爪哇洲建國的周王、楚王,截止到目前已經當了二十年的實權國君。</p>
就連諸親王之中,年紀最小的二任魯王也做了八年一國之君。</p>
這些年,諸王感悟最深的,便是打江山容易,坐江山難。</p>
建國之初,以明軍龐大的武力,橫推王都周邊一切不服勢力即可。</p>
隨後便是用改良版的“國野體製”,來吸納周邊野人,化夷為夏。</p>
而對本藩國的國人與城鎮周邊的野人部落、村落進行治理,才是最難的。</p>
朱棣禪位後,年過花甲的周王朱橚、楚王朱楨也已經決定提前退位,把王位傳給王世子。</p>
年過五旬的蜀王朱椿、晉王朱柏(原湘王),在治理藩國十多年之後,同樣感到了治國的不容易。</p>
因此,這段時間,朱棣與朱橚、朱楨、朱椿、朱柏四個弟弟商討議論的事情,更多的是與王朝興衰有關。</p>
概括來說,即大明接下來的路,要怎麽走,才能確保朱家江山,千秋萬代?</p>
於是,在乾熙元年三月初一的傍晚,朱棣主動派人傳喚朱高煦。</p>
這是朱棣退位之後,第一次主動召見朱高煦,之前都是朱高煦例行公事的每日給朱棣、徐氏(原徐皇後)問安。</p>
因為朱棣拒絕太上皇的尊號,所以徐氏同樣拒絕了太後的尊號。</p>
起初朱高煦給二老問安稱呼“爹、娘”時有些尷尬,但“爹、娘”叫習慣之後,也就無所謂了。</p>
這天傍晚,一家三口再次坐到了一張桌子上共進晚餐。</p>
期間,朱棣、朱高煦父子倆交流了一下各自近期所做的事情,徐氏又特地囑咐朱高煦注意修養,不要為了朝政而整日熬夜,耗費心血,畢竟往後的日子還很長,一步步來就是。</p>
餐後,父子倆移步到邊上溫暖的茶室之中,麵對麵盤膝坐在了暖榻上。</p>
“高煦,我近來常常在思考一個問題,大明的未來該如何走,才能保證咱老朱家的江山,可以傳至千秋萬代?”</p>
朱棣終於憋不住,率先說出了他這段時間以來內心最大的憂慮。</p>
“爹,這個問題兒子近期也在思考。”</p>
朱高煦鄭重其事道:“我中華大地之上,自秦並六國,建立大一統王朝以來,從未有哪個朝代存在超過五百年,也從未有哪個朝代安穩存在超過三百年!”</p>
“爹是知道的,任何一個王朝或國家的建立之初,總是銳意進取,有著蓬勃氣象的,可隨著承平日久,後代君臣必然會心生懈怠,吏治逐漸敗壞,進而滋生腐敗、荒廢軍備,到最後導致民怨沸騰,無力回天。即所謂的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p>
“天下太平久了,君臣開始懈怠,導致滋生腐敗,接著民怨沸騰,百姓揭竿而起,最後一個王朝被推翻。”</p>
“或者遇到外族入侵,比如宋朝的蒙元與女直,或者後漢末期各地民亂,為了低於外敵或鎮壓民亂,朝廷不得不放權征兵,隨後發展到軍閥割據,接著架空朝廷,最後這個王朝分崩離析。”</p>
朱棣點頭道:“道理上是這樣不錯,我也與你的幾位叔父聊過此事。”</p>
他話鋒一轉,無奈的說道:“至於如何打破這個循環,我與你的幾位叔父,想破了腦袋也沒能想出個所以然。”</p>
“爹,兒子認為,王朝循環的根本原因是財政度支管理的循環,而造成財政度支循環的原因,則是王朝的開支超過了國庫稅收,無法支撐渡過天災人禍及外地入侵所需要的花費。”</p>
朱高煦尋思道。</p>
朱棣皺眉道:“且仔細說說。”</p>
朱高煦道:“曆朝曆代皆以農立國,重農抑商。可見,曆朝的國之根本就是耕田與農民,可種田卻有兩個最大的敵人。”</p>
“一個是氣候變化引起的旱澇蝗災,加之太平日久,人丁滋生,人口太多,土地兼並,導致百姓吃不上飯,最後揭竿而起。”</p>
“另一個則是草原遊牧民族的南下入侵。”</p>
“而曆朝曆代的帝王,為了解決這兩個最大的敵人,不得不設置文武百官,一邊向百姓收稅來進行水利等建設,增加畝產,一邊整頓軍備,維持邊防,抵禦外敵。”</p>
“當官僚特權之人越來越多,朝廷收到的稅也會越來越少,這將導致國庫空虛。”</p>
“當天災來臨之後,朝廷無力支付賑災糧銀,百姓活不下去揭竿而起。”</p>
“為了鎮壓民亂,招兵買馬,於是軍費暴增,國庫越發支撐不住。”</p>
“就這樣,國庫入不敷出,朝廷不得不提高賦稅與克扣軍餉來維持平衡,最終會導致越來越多的百姓、士兵與朝廷離心離德,最終導致王朝滅亡!”</p>
朱棣是聰明人,聽到這裏,麵露恍然道:“你的意思是,從充盈國庫入手?”</p>
</p>
“是的,在兒子看來,土地兼並導致的貧富不均可以通過製定相關政策加以解決,而氣候變化導致的農業減產也可以通過增加耐寒耐澇耐寒的農作物來進行解決。”</p>
朱高煦頷首道:“加強軍事力量,持續不斷的練兵,改良軍製,才能做到不懼外族入侵。再製定新的典製,整頓吏治,與時俱進的削弱官僚特權階層的腐化速度,從而提高朝廷的行政時效。”</p>
“而這一切,都需要用到錢。因此,兒子認為,大明必須改變重農抑商的國策,推行四民(士農工商)並重並行的新國策!”</p>
朱棣聞言一愣,如遭電擊。</p>
朱高煦的回答,完全超出了他的設想。</p>
如果真這樣去做了,那麽將來的大明,必然會走上一條前所未有的道路!</p>
是好是壞,誰也不知道!</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