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傳》曰:“國之大事,在祀與戎。”</p>
“祀”即祭祀,尊天地鬼神,聚人心信仰。</p>
“戎”即軍事,領兵征伐,保家衛國。</p>
洪武後期,有一位守邊將領上奏明太祖朱元璋,該將領在奏章之中建議朝廷加強禁衛軍的數量及實力,強幹弱枝,讓天下各地兵馬都打不過禁衛軍。</p>
朱元璋閱後大喜,對此十分讚賞,隨後便開始設置京營。</p>
然而,他卻沒有把京營之事一步做到位。</p>
根據朱高煦的推測,老朱當年的想法應該是收天下精兵一半拱衛京師,另外一半鎮守北疆邊塞,防備草原騎兵南下。</p>
那時,被老朱分封到北方的一眾塞王以秦王朱樉、晉王朱棡、燕王朱棣為首皆手握重兵,共同抵禦來自北方的敵人。</p>
若是朱高煦沒有記錯的話,洪武三十年時,北方各塞王手中的總兵力達三十萬之多,隻比京營少一些。</p>
即便如此,為了天下安寧,避免塞王坐大,老朱當年規定北方邊軍隻有在戰時才歸塞王節製,其他時候雙方互不相幹,甚至以地方衙門和守備軍來鉗製塞王。</p>
朱高煦特地查閱過史料,發現洪武三十一年的京營,實際上的可戰之兵竟然有五十萬之眾!</p>
老朱創建京營的想法是“集天下衛所兵於京師訓練選拔精銳留用”。</p>
早些年大明還未一統天下之時,為了對外征伐用兵方便,老朱設大都督府統轄所有軍隊。</p>
後來,老朱考慮到大都督府權力過盛,當應分權處分,於是裁撤大都督府,改設五軍都督府分別統轄諸軍,即“內外置大小二場,分教四十八衛卒”。</p>
由於京營負有保衛京城及作為征戰時充當主力的責任,故而兵多將廣,具為精銳,就連用的馬匹、軍械、糧草等皆為上等。</p>
朱高煦看得出來,老朱在創立京營之初,就已經竭盡全力來保持京營士兵的戰鬥力。</p>
燕王朱棣奉老朱遺詔,以藩王之身入繼大統之後,為了彰顯其文治武功,自然少不了要對外用兵。</p>
因此,京營之製在朱棣的手中逐漸完善,後來三大營的問世,則標誌著京營製度正式形成。</p>
三大營,即五軍營、三千營和神機營。</p>
五軍營是中軍、左掖軍、右掖軍和左哨軍、右哨軍五部分組成,人數最多。</p>
其軍士除來自京師衛軍外,又調中都留守司及山東、河南、大寧三都司衛所馬步官軍輪番到京師宿衛和操練,稱為班軍。</p>
隸屬五軍營的還有掌隨駕馬隊官軍的十二營,掌操練上直叉刀手及京衛步隊官軍的圍子手營,以及幼官舍人殫忠、效義諸營。</p>
五軍營首任中軍主將為張玉,首任左軍主將為朱能,首任右軍主將為李彬,首任前軍主將為徐忠,首任後軍主將為房寬。</p>
張玉固守亦力把裏城戰死後,朱棣才封丘福為五軍營總兵官,丘福也就成了五軍營的首任總兵官。</p>
故而在朱高煦眼中,五軍營實際上的首任總兵官,就是朱棣本人。</p>
在永樂年間,五軍營由朱棣臨時調集大明各行省精銳,操練後再組建。</p>
如朱棣於永樂五年第一次親征漠北時,就是用成型的南征軍,配以從交趾、西域征調的當地土族青壯充當輔兵。</p>
他之前調集的精銳就是由張輔操練,待成軍後再與大部會和。</p>
相較於五軍營的首任總兵官丘福,第二任總兵官張輔,才開始真正具有總兵官之權。</p>
五軍營作為大明王朝的王牌軍,該營自永樂五年創立以來,曆經明軍諸多大型戰役,如平定西域、三征大漠、漠西燕然山之戰、麓川之役等等。</p>
三千營由清一色的騎兵組成,最初的核心戰力是三千名投靠大明的蒙古騎兵,隨著不斷的發展,該營實際兵力遠不止三千,巔峰時期擁有騎兵七萬餘人。</p>
三千營與五軍營的編製相同,也分為中軍、左掖軍、右掖軍、左哨軍、右哨軍。</p>
在神機營還未大放異彩之前,騎兵擁有巨大優勢,那時五軍營雖是三大營的主力,可三千營才是真正的精銳。</p>
不過,後來隨著神機營的強勢崛起,三千營遂被朱棣分為五司,分別掌管天子親征時禦用的令旗、輿服、兵仗金鼓、禦用寶物等。</p>
神機營是專用銃、炮等火器,同樣分中軍、左、右掖、左、右哨五軍。</p>
三大營並非同時設立,而是有著先後順序,逐漸組建而成。</p>
永樂三年,朱棣決定收複西域之前,便逐漸新增京衛三十二衛,設五軍營,即組成援西大軍的主力戰兵。</p>
永樂五年,朱棣第一次親征大漠,將神機隊升格為神機營,擴編為五軍。</p>
永樂十三年,朱棣正式遷都北京後,又再增京衛四十衛,並設三千營,至此三大營齊全。</p>
三大營各設提督內臣、武臣、掌號頭官統領。</p>
各軍、各司分設坐營官、把總、坐司官、監槍內臣、把司、把牌不一。</p>
京營設立之初,朱棣就明確其三大主要職責,即拱衛京師、外出征戰、抵禦強敵進犯侵襲。</p>
平時,五軍營練習營陣,三千營練習巡哨,神機營練習火器。</p>
當天子親征時,三大營環守於天子大營,通常情況下是神機營居外,三千營騎兵居中,五軍營步兵居內。</p>
截止到永樂十三年時,京營總計有七十二衛,兵力大約在三十五萬到四十萬人之間。</p>
</p>
每年春秋兩季節有山東、河南等地的衛所士卒奉命趕來京城校場,與三大營及京衛共同操練、駐守。</p>
至永樂十五年時,京營的實力達到頂峰,大明王朝的軍事實力也達到了大明開國以來的最強時刻。</p>
次年,即永樂十六年,朱棣第三次親征大漠,一舉蕩平漠北,並一路高歌猛進,打到了漢時的燕然山,三大營助朱棣建立了封狼居胥的奇功!</p>
常言道“盛衰各有時”,沒有什麽事物是永遠興盛的,巔峰之後,便是開始走下坡路。</p>
京營也是同樣如此。</p>
朱高煦心知肚明,隨著京營的衰敗,他手中執掌的皇權從微觀上來說,已經出現了衰弱。</p>
皇權強,則臣權弱。</p>
反之,臣權強,則皇權弱。</p>
京營的衰敗,是臣權掌握京營後,開始出現的問題。</p>
自永樂十六年,朱棣北征大漠凱旋而歸之後,大明承平至今,十年來外無戰事,內部百姓安居樂業,文武官員難免追逐享樂,舞文弄墨,心生懈怠。</p>
尤其是以軍功起家的永樂朝一眾勳貴,迅速腐化墮落,大多數人沉迷享樂,導致勳臣執掌的京營戰力一日不如一日。</p>
原本戰鬥力驚人的京營,很快的走向了腐朽與衰敗。</p>
朱高煦派張輔仔細調查之後,發現京營戰力衰退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四點。</p>
第一,大量的京營士兵被抽調去負責修築陵寢、疏通河道等事務,繁重勞累的營造任務壓在眾官兵身上,導致官兵們沒有時間操練。</p>
第二,直接統轄管理京營的文武官員貪汙腐敗十分嚴重,借大批京營士兵去幹私活,侵占京營士兵的田地操場,還克扣糧餉,導致很多士兵連基本的糧餉都領不到,隻能去兼職販賣東西維持生活,但還是麵有菜色,馬匹瘦到皮包骨頭,年年有士兵逃亡。</p>
第三,冒空餉人數眾多,諸將、勳貴、豪強、外戚、宦官等家中仆役、家丁入軍籍領取糧餉。</p>
第四,如今的京營士兵,超過半數為老弱病殘,真正能戰鬥的精銳不足三成。</p>
這四個原因,導致眼下的京營,已經難以擔負起守衛京師、討伐外敵的職責。</p>
總而言之,整頓京營,刻不容緩!</p>
PS:感謝一劍布衣浮雲生,哈哈笑大蝦宇之翼族,南瓜爸爸帥,黑色的幽靈船,追憶惘然,書友20170517201736929,吹風曬太陽投的月票與推薦票,萬分感謝!</p>
“祀”即祭祀,尊天地鬼神,聚人心信仰。</p>
“戎”即軍事,領兵征伐,保家衛國。</p>
洪武後期,有一位守邊將領上奏明太祖朱元璋,該將領在奏章之中建議朝廷加強禁衛軍的數量及實力,強幹弱枝,讓天下各地兵馬都打不過禁衛軍。</p>
朱元璋閱後大喜,對此十分讚賞,隨後便開始設置京營。</p>
然而,他卻沒有把京營之事一步做到位。</p>
根據朱高煦的推測,老朱當年的想法應該是收天下精兵一半拱衛京師,另外一半鎮守北疆邊塞,防備草原騎兵南下。</p>
那時,被老朱分封到北方的一眾塞王以秦王朱樉、晉王朱棡、燕王朱棣為首皆手握重兵,共同抵禦來自北方的敵人。</p>
若是朱高煦沒有記錯的話,洪武三十年時,北方各塞王手中的總兵力達三十萬之多,隻比京營少一些。</p>
即便如此,為了天下安寧,避免塞王坐大,老朱當年規定北方邊軍隻有在戰時才歸塞王節製,其他時候雙方互不相幹,甚至以地方衙門和守備軍來鉗製塞王。</p>
朱高煦特地查閱過史料,發現洪武三十一年的京營,實際上的可戰之兵竟然有五十萬之眾!</p>
老朱創建京營的想法是“集天下衛所兵於京師訓練選拔精銳留用”。</p>
早些年大明還未一統天下之時,為了對外征伐用兵方便,老朱設大都督府統轄所有軍隊。</p>
後來,老朱考慮到大都督府權力過盛,當應分權處分,於是裁撤大都督府,改設五軍都督府分別統轄諸軍,即“內外置大小二場,分教四十八衛卒”。</p>
由於京營負有保衛京城及作為征戰時充當主力的責任,故而兵多將廣,具為精銳,就連用的馬匹、軍械、糧草等皆為上等。</p>
朱高煦看得出來,老朱在創立京營之初,就已經竭盡全力來保持京營士兵的戰鬥力。</p>
燕王朱棣奉老朱遺詔,以藩王之身入繼大統之後,為了彰顯其文治武功,自然少不了要對外用兵。</p>
因此,京營之製在朱棣的手中逐漸完善,後來三大營的問世,則標誌著京營製度正式形成。</p>
三大營,即五軍營、三千營和神機營。</p>
五軍營是中軍、左掖軍、右掖軍和左哨軍、右哨軍五部分組成,人數最多。</p>
其軍士除來自京師衛軍外,又調中都留守司及山東、河南、大寧三都司衛所馬步官軍輪番到京師宿衛和操練,稱為班軍。</p>
隸屬五軍營的還有掌隨駕馬隊官軍的十二營,掌操練上直叉刀手及京衛步隊官軍的圍子手營,以及幼官舍人殫忠、效義諸營。</p>
五軍營首任中軍主將為張玉,首任左軍主將為朱能,首任右軍主將為李彬,首任前軍主將為徐忠,首任後軍主將為房寬。</p>
張玉固守亦力把裏城戰死後,朱棣才封丘福為五軍營總兵官,丘福也就成了五軍營的首任總兵官。</p>
故而在朱高煦眼中,五軍營實際上的首任總兵官,就是朱棣本人。</p>
在永樂年間,五軍營由朱棣臨時調集大明各行省精銳,操練後再組建。</p>
如朱棣於永樂五年第一次親征漠北時,就是用成型的南征軍,配以從交趾、西域征調的當地土族青壯充當輔兵。</p>
他之前調集的精銳就是由張輔操練,待成軍後再與大部會和。</p>
相較於五軍營的首任總兵官丘福,第二任總兵官張輔,才開始真正具有總兵官之權。</p>
五軍營作為大明王朝的王牌軍,該營自永樂五年創立以來,曆經明軍諸多大型戰役,如平定西域、三征大漠、漠西燕然山之戰、麓川之役等等。</p>
三千營由清一色的騎兵組成,最初的核心戰力是三千名投靠大明的蒙古騎兵,隨著不斷的發展,該營實際兵力遠不止三千,巔峰時期擁有騎兵七萬餘人。</p>
三千營與五軍營的編製相同,也分為中軍、左掖軍、右掖軍、左哨軍、右哨軍。</p>
在神機營還未大放異彩之前,騎兵擁有巨大優勢,那時五軍營雖是三大營的主力,可三千營才是真正的精銳。</p>
不過,後來隨著神機營的強勢崛起,三千營遂被朱棣分為五司,分別掌管天子親征時禦用的令旗、輿服、兵仗金鼓、禦用寶物等。</p>
神機營是專用銃、炮等火器,同樣分中軍、左、右掖、左、右哨五軍。</p>
三大營並非同時設立,而是有著先後順序,逐漸組建而成。</p>
永樂三年,朱棣決定收複西域之前,便逐漸新增京衛三十二衛,設五軍營,即組成援西大軍的主力戰兵。</p>
永樂五年,朱棣第一次親征大漠,將神機隊升格為神機營,擴編為五軍。</p>
永樂十三年,朱棣正式遷都北京後,又再增京衛四十衛,並設三千營,至此三大營齊全。</p>
三大營各設提督內臣、武臣、掌號頭官統領。</p>
各軍、各司分設坐營官、把總、坐司官、監槍內臣、把司、把牌不一。</p>
京營設立之初,朱棣就明確其三大主要職責,即拱衛京師、外出征戰、抵禦強敵進犯侵襲。</p>
平時,五軍營練習營陣,三千營練習巡哨,神機營練習火器。</p>
當天子親征時,三大營環守於天子大營,通常情況下是神機營居外,三千營騎兵居中,五軍營步兵居內。</p>
截止到永樂十三年時,京營總計有七十二衛,兵力大約在三十五萬到四十萬人之間。</p>
</p>
每年春秋兩季節有山東、河南等地的衛所士卒奉命趕來京城校場,與三大營及京衛共同操練、駐守。</p>
至永樂十五年時,京營的實力達到頂峰,大明王朝的軍事實力也達到了大明開國以來的最強時刻。</p>
次年,即永樂十六年,朱棣第三次親征大漠,一舉蕩平漠北,並一路高歌猛進,打到了漢時的燕然山,三大營助朱棣建立了封狼居胥的奇功!</p>
常言道“盛衰各有時”,沒有什麽事物是永遠興盛的,巔峰之後,便是開始走下坡路。</p>
京營也是同樣如此。</p>
朱高煦心知肚明,隨著京營的衰敗,他手中執掌的皇權從微觀上來說,已經出現了衰弱。</p>
皇權強,則臣權弱。</p>
反之,臣權強,則皇權弱。</p>
京營的衰敗,是臣權掌握京營後,開始出現的問題。</p>
自永樂十六年,朱棣北征大漠凱旋而歸之後,大明承平至今,十年來外無戰事,內部百姓安居樂業,文武官員難免追逐享樂,舞文弄墨,心生懈怠。</p>
尤其是以軍功起家的永樂朝一眾勳貴,迅速腐化墮落,大多數人沉迷享樂,導致勳臣執掌的京營戰力一日不如一日。</p>
原本戰鬥力驚人的京營,很快的走向了腐朽與衰敗。</p>
朱高煦派張輔仔細調查之後,發現京營戰力衰退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四點。</p>
第一,大量的京營士兵被抽調去負責修築陵寢、疏通河道等事務,繁重勞累的營造任務壓在眾官兵身上,導致官兵們沒有時間操練。</p>
第二,直接統轄管理京營的文武官員貪汙腐敗十分嚴重,借大批京營士兵去幹私活,侵占京營士兵的田地操場,還克扣糧餉,導致很多士兵連基本的糧餉都領不到,隻能去兼職販賣東西維持生活,但還是麵有菜色,馬匹瘦到皮包骨頭,年年有士兵逃亡。</p>
第三,冒空餉人數眾多,諸將、勳貴、豪強、外戚、宦官等家中仆役、家丁入軍籍領取糧餉。</p>
第四,如今的京營士兵,超過半數為老弱病殘,真正能戰鬥的精銳不足三成。</p>
這四個原因,導致眼下的京營,已經難以擔負起守衛京師、討伐外敵的職責。</p>
總而言之,整頓京營,刻不容緩!</p>
PS:感謝一劍布衣浮雲生,哈哈笑大蝦宇之翼族,南瓜爸爸帥,黑色的幽靈船,追憶惘然,書友20170517201736929,吹風曬太陽投的月票與推薦票,萬分感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