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是皇後懂朕的心思。”</p>
朱高煦端起茶杯,抿了一口,然後放下茶杯,接著道:“朕在想,朝廷選妃,要求皆十分嚴苛,最終能留在宮中的,無不是萬裏挑一,德容兼備之人。”</p>
“可是,曆來在選定太子妃時,更看重德行,容貌則放在其次。而為太子選妾時,往往更傾向於美麗年輕的女子,此舉卻是有重色輕德之嫌。”</p>
“無德有才之女,必有善妒之心。太子妃乃是將來的皇後,太子妾即是未來的帝妃。”</p>
“相比之下,年輕貌美而又才華滿腹的帝妃,更顯得性情鮮明,惹人喜愛,倒是敦厚善良的皇後變成了呆板無趣。如此一來,後世之君自然就會越發疏遠皇後,沉迷於那小妖精般的妃子們的溫柔鄉之中。”</p>
朱高煦說的這一點,在曆史上的明朝就存在許多例子。</p>
如明宣宗的胡皇後“賢良”,明英宗的錢皇後“孝瑾”,明代宗的汪皇後“賢德”。</p>
可明宣宗的孫貴妃卻“幼有美色、工於心計”,而明憲宗的萬貴妃則“譎計善讒”,至於明光宗的鄭貴妃更厲害,不僅“知書”還“善揣摩人心理”。</p>
“再加上皇後出身良家,並無強大的外戚力量可以倚仗,隻要她被冷落,其他受寵之妃極可能會壓過皇後。”</p>
朱高煦臉色逐漸變得陰沉起來,接著言道:“那麽,後宮平衡便會被打破,從而引發更為嚴重的問題,譬如皇子被寵妃排擠,甚至被毒害。在麵對這種情形時,早已被冷落的皇後根本就無力阻止。”</p>
“陛下是否多慮了?”</p>
李瑤聞言,麵色一變,不禁被朱高煦假設的情況給嚇了一跳。</p>
“你看域兒,他在納妾之前,對寧寧是何等的近親?如今呢?”</p>
朱高煦沉著臉道:“總之,朕所言,並非危言聳聽。”</p>
他在對李瑤說這些話的時候,忍不住想起了曆史上大明朝的三個皇帝——明孝宗朱祐樘、明光宗朱常洛、明熹宗朱由校。</p>
明孝宗朱祐樘還在娘胎裏的時候,險些被其父明憲宗朱見深寵愛的萬貴妃派人毒死。</p>
而明光宗朱常洛的儲君之位,差點被其父明神宗朱翊鈞的寵妃鄭貴妃邊吹風給搞掉。</p>
曆史上萬曆年間的國本之爭,就是因為明神宗想立鄭貴妃之子福王為太子而引起。</p>
至於被後世很多人戲稱為“木匠皇帝”的明熹宗朱由校更慘,他在短暫一生當中有三個兒子,不過皆死的莫名其妙。</p>
他的長子為張皇後所生,生下來竟然是個死胎。</p>
他的次子生母為貴妃範氏,早夭。</p>
他的第三個兒子因王恭廠發生大爆炸,受到過度驚嚇而夭折。</p>
朱由校絕嗣之後,皇位自然就落到了他的弟弟朱由檢身上。</p>
而這位朱由檢,正是曆史上明朝最後一任皇帝。</p>
“陛下想如何調整後宮妃嬪之製?”</p>
李瑤雖然對朱高煦所言持懷疑態度,但她是聰慧之人,稍微一想就明白這件事的意義非同小可。</p>
如今朱高煦是大明第三任皇帝,他以充足的理由對後宮妃嬪之製加以完善、修訂,不僅合符情理,也符合禮法。</p>
今日他定下的規矩,對後世之君而言就是祖製。</p>
除非是一代雄主,否則尋常守成之君誰敢擔下悖逆祖製的惡名?</p>
即便有後世之君意圖寵妾滅妻,變更祖製,那麽其所要麵對的壓力,必定會空前巨大。</p>
“朕所想並不複雜,調整後宮妃嬪之製,當從其不足之處著手,即明確後、妃之下諸宮嬪品級、人數與位分。”</p>
朱高煦直言道:“《禮記》曰:‘古者天子後立六宮,三夫人、九嬪、二十七世婦、八十一禦妻。’朕打算仿古禮,在後位之下置八妃、九嬪、二十七貴人、三十六采女。”</p>
“依古禮,後正位宮闈,妃坐論婦禮,嬪掌教四德,貴人主喪、祭、賓客,采女序於天子燕寢。”</p>
“冊封皇後的禮儀如舊製,待遇、冠服、常服等皆如舊製,但侍奉宮女之數有定額,準許十名。”</p>
他所謂的“舊製”,即曆朝曆代皇後位分皆是帝王之嫡妻,乃天子後宮之中地位最尊者,在服飾、飲食、依仗、喪葬、封號和諡號上,享受著僅次於天子的待遇,淩駕於眾妃嬪之上。</p>
妃嬪見皇後需行臣妾禮,遇節慶之日,還需向皇後行禮朝拜。</p>
正常情況下,皇後執掌後宮權柄,管理妃嬪、女官、宮女等人,可以懲處一切犯錯的妃嬪、宮女,掌握著維護內廷秩序之權。</p>
當然,若有太後或太皇太後在世,那這皇後的權柄就會被天然的削弱許多。</p>
朱高煦又道:“妃位之中,最高品級為皇貴妃,從一品,準許有八名宮女侍奉。其次為貴妃,正二品,準許有六名宮女侍奉。再次為妃,從二品,侍奉宮女人數同貴妃。”</p>
“皇貴妃?”</p>
李瑤聞言,眉頭微微一皺道:“妾知曉貴妃、皇妃,卻還是第一次聽到‘皇貴妃’。”</p>
</p>
貴妃之位最初出現於南北朝時期,在後宮之中地位僅低於皇後。</p>
前元後宮中不設貴妃之位,後妃僅分後、妃二等,大明開國之後,才恢複了貴妃之位。</p>
大明朝的第一位貴妃乃是洪武朝的孫貴妃,雖說她並沒有生育皇子,但朱元璋還是把她冊為貴妃,她去世後無子行慈母服,朱元璋破例令儒臣作《孝慈錄》,命周王朱橚主喪,並行慈母服三年,這是眾妃都沒有的待遇。</p>
貴妃之設最初是用以冊封皇帝寵愛的妃子,這些妃子或者入侍較早,如洪武朝的孫貴妃、永樂朝的王貴妃。</p>
或者家族勢力很大,比如上個月朱高煦剛剛冊封的兩位貴妃——張貴妃、盛貴妃,她們分別是大明勳臣張玉之女、盛庸之女。</p>
貴妃之位的設立,能夠使她們在地位上同普通妃子區別開來。</p>
至於皇妃的稱號,也是源自於洪武朝,如寧妃郭氏,即武定侯郭英的妹妹,在洪武後期封號前被老朱加了“皇”字,成為了皇寧妃。</p>
“不錯,按朕的意思,皇貴妃在後宮中列第二等,地位僅次於皇後,列眾妃之上,在某些特殊情形下皇貴妃可以輔佐皇後治理後宮。”</p>
朱高煦解釋道:“與獨一無二的皇後之位不同,皇貴妃不常設,但有人數限製,要麽不設皇貴妃,要設就得同時設置兩位。”</p>
“兩位?”李瑤疑惑道。</p>
“不錯,此乃相互製衡之道。”</p>
朱高煦道:“若有一位皇貴妃病逝或被廢,另一位皇貴妃將依朕的這條規定,即刻取消其之前擁有的一切權力,任何宦官、女官皆不得受其驅使,違者死罪。”</p>
“直到有新晉皇貴妃上位,方可恢複其原先權力。”</p>
李瑤道:“敢問陛下,何人有資格坐皇貴妃之位?”</p>
朱高煦端起茶杯,抿了一口,然後放下茶杯,接著道:“朕在想,朝廷選妃,要求皆十分嚴苛,最終能留在宮中的,無不是萬裏挑一,德容兼備之人。”</p>
“可是,曆來在選定太子妃時,更看重德行,容貌則放在其次。而為太子選妾時,往往更傾向於美麗年輕的女子,此舉卻是有重色輕德之嫌。”</p>
“無德有才之女,必有善妒之心。太子妃乃是將來的皇後,太子妾即是未來的帝妃。”</p>
“相比之下,年輕貌美而又才華滿腹的帝妃,更顯得性情鮮明,惹人喜愛,倒是敦厚善良的皇後變成了呆板無趣。如此一來,後世之君自然就會越發疏遠皇後,沉迷於那小妖精般的妃子們的溫柔鄉之中。”</p>
朱高煦說的這一點,在曆史上的明朝就存在許多例子。</p>
如明宣宗的胡皇後“賢良”,明英宗的錢皇後“孝瑾”,明代宗的汪皇後“賢德”。</p>
可明宣宗的孫貴妃卻“幼有美色、工於心計”,而明憲宗的萬貴妃則“譎計善讒”,至於明光宗的鄭貴妃更厲害,不僅“知書”還“善揣摩人心理”。</p>
“再加上皇後出身良家,並無強大的外戚力量可以倚仗,隻要她被冷落,其他受寵之妃極可能會壓過皇後。”</p>
朱高煦臉色逐漸變得陰沉起來,接著言道:“那麽,後宮平衡便會被打破,從而引發更為嚴重的問題,譬如皇子被寵妃排擠,甚至被毒害。在麵對這種情形時,早已被冷落的皇後根本就無力阻止。”</p>
“陛下是否多慮了?”</p>
李瑤聞言,麵色一變,不禁被朱高煦假設的情況給嚇了一跳。</p>
“你看域兒,他在納妾之前,對寧寧是何等的近親?如今呢?”</p>
朱高煦沉著臉道:“總之,朕所言,並非危言聳聽。”</p>
他在對李瑤說這些話的時候,忍不住想起了曆史上大明朝的三個皇帝——明孝宗朱祐樘、明光宗朱常洛、明熹宗朱由校。</p>
明孝宗朱祐樘還在娘胎裏的時候,險些被其父明憲宗朱見深寵愛的萬貴妃派人毒死。</p>
而明光宗朱常洛的儲君之位,差點被其父明神宗朱翊鈞的寵妃鄭貴妃邊吹風給搞掉。</p>
曆史上萬曆年間的國本之爭,就是因為明神宗想立鄭貴妃之子福王為太子而引起。</p>
至於被後世很多人戲稱為“木匠皇帝”的明熹宗朱由校更慘,他在短暫一生當中有三個兒子,不過皆死的莫名其妙。</p>
他的長子為張皇後所生,生下來竟然是個死胎。</p>
他的次子生母為貴妃範氏,早夭。</p>
他的第三個兒子因王恭廠發生大爆炸,受到過度驚嚇而夭折。</p>
朱由校絕嗣之後,皇位自然就落到了他的弟弟朱由檢身上。</p>
而這位朱由檢,正是曆史上明朝最後一任皇帝。</p>
“陛下想如何調整後宮妃嬪之製?”</p>
李瑤雖然對朱高煦所言持懷疑態度,但她是聰慧之人,稍微一想就明白這件事的意義非同小可。</p>
如今朱高煦是大明第三任皇帝,他以充足的理由對後宮妃嬪之製加以完善、修訂,不僅合符情理,也符合禮法。</p>
今日他定下的規矩,對後世之君而言就是祖製。</p>
除非是一代雄主,否則尋常守成之君誰敢擔下悖逆祖製的惡名?</p>
即便有後世之君意圖寵妾滅妻,變更祖製,那麽其所要麵對的壓力,必定會空前巨大。</p>
“朕所想並不複雜,調整後宮妃嬪之製,當從其不足之處著手,即明確後、妃之下諸宮嬪品級、人數與位分。”</p>
朱高煦直言道:“《禮記》曰:‘古者天子後立六宮,三夫人、九嬪、二十七世婦、八十一禦妻。’朕打算仿古禮,在後位之下置八妃、九嬪、二十七貴人、三十六采女。”</p>
“依古禮,後正位宮闈,妃坐論婦禮,嬪掌教四德,貴人主喪、祭、賓客,采女序於天子燕寢。”</p>
“冊封皇後的禮儀如舊製,待遇、冠服、常服等皆如舊製,但侍奉宮女之數有定額,準許十名。”</p>
他所謂的“舊製”,即曆朝曆代皇後位分皆是帝王之嫡妻,乃天子後宮之中地位最尊者,在服飾、飲食、依仗、喪葬、封號和諡號上,享受著僅次於天子的待遇,淩駕於眾妃嬪之上。</p>
妃嬪見皇後需行臣妾禮,遇節慶之日,還需向皇後行禮朝拜。</p>
正常情況下,皇後執掌後宮權柄,管理妃嬪、女官、宮女等人,可以懲處一切犯錯的妃嬪、宮女,掌握著維護內廷秩序之權。</p>
當然,若有太後或太皇太後在世,那這皇後的權柄就會被天然的削弱許多。</p>
朱高煦又道:“妃位之中,最高品級為皇貴妃,從一品,準許有八名宮女侍奉。其次為貴妃,正二品,準許有六名宮女侍奉。再次為妃,從二品,侍奉宮女人數同貴妃。”</p>
“皇貴妃?”</p>
李瑤聞言,眉頭微微一皺道:“妾知曉貴妃、皇妃,卻還是第一次聽到‘皇貴妃’。”</p>
</p>
貴妃之位最初出現於南北朝時期,在後宮之中地位僅低於皇後。</p>
前元後宮中不設貴妃之位,後妃僅分後、妃二等,大明開國之後,才恢複了貴妃之位。</p>
大明朝的第一位貴妃乃是洪武朝的孫貴妃,雖說她並沒有生育皇子,但朱元璋還是把她冊為貴妃,她去世後無子行慈母服,朱元璋破例令儒臣作《孝慈錄》,命周王朱橚主喪,並行慈母服三年,這是眾妃都沒有的待遇。</p>
貴妃之設最初是用以冊封皇帝寵愛的妃子,這些妃子或者入侍較早,如洪武朝的孫貴妃、永樂朝的王貴妃。</p>
或者家族勢力很大,比如上個月朱高煦剛剛冊封的兩位貴妃——張貴妃、盛貴妃,她們分別是大明勳臣張玉之女、盛庸之女。</p>
貴妃之位的設立,能夠使她們在地位上同普通妃子區別開來。</p>
至於皇妃的稱號,也是源自於洪武朝,如寧妃郭氏,即武定侯郭英的妹妹,在洪武後期封號前被老朱加了“皇”字,成為了皇寧妃。</p>
“不錯,按朕的意思,皇貴妃在後宮中列第二等,地位僅次於皇後,列眾妃之上,在某些特殊情形下皇貴妃可以輔佐皇後治理後宮。”</p>
朱高煦解釋道:“與獨一無二的皇後之位不同,皇貴妃不常設,但有人數限製,要麽不設皇貴妃,要設就得同時設置兩位。”</p>
“兩位?”李瑤疑惑道。</p>
“不錯,此乃相互製衡之道。”</p>
朱高煦道:“若有一位皇貴妃病逝或被廢,另一位皇貴妃將依朕的這條規定,即刻取消其之前擁有的一切權力,任何宦官、女官皆不得受其驅使,違者死罪。”</p>
“直到有新晉皇貴妃上位,方可恢複其原先權力。”</p>
李瑤道:“敢問陛下,何人有資格坐皇貴妃之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