竇抗最終還是沒有撐住,甚至他沒有等到召開什麽宗族大會,便選擇了投降。
因為竇德明還帶來了長安戰場最新的消息,李淵兵敗渭水,率領殘兵逃向秦嶺方向,而隋軍已經占領長安。
也就是說整個關中,除了竇家,再無李唐的抵抗勢力。
得知這個消息之後,竇抗再也不敢整什麽幺蛾子,趕緊乖乖地降了。
沒了李淵的牽製,竇家更加沒有資格跟大隋談條件了。
八月十三日一早,竇抗和竇襲,率領一萬五千人馬,在司竹園,向張文遠投降。
至此,李唐或者說關隴政權,在關中,最後一支成規模的主力軍隊,也正式覆滅。事實上,整個關隴勳貴,在關中已經徹底失去了翻盤的可能。
竇家人投降之後,張文遠乃命令軍隊分別前往各縣去接收縣城和竇家的軍隊,至於竇抗本人,則以覲見衛公的名義,送往河北。
不能將這個對大隋有極大惡意的人留在關中。
此時的竇家,放下了武器,也就算是砧板上的肉,再無翻身的可能。
不過張文遠也沒有明目張膽地對付竇家。
雖然接收了竇家的軍隊,但是一時半會不好解散。張文遠也隻能往軍隊中摻沙子,不可能隨意處置軍中的竇家人。
甚至這支部隊,名義上的主將都是竇軌。
張文遠擔心這支部隊留在扶風,會成為生亂的源泉,於是以支援黃明征的名義,派遣竇軌率領全軍,東進雲陽戰場。
調虎離山,竇家人離了老巢,往後怎麽處置這支部隊,就是隋軍自己的事了。
竇抗明白張文遠的意圖,但也隻得不情不願地讓竇軌東去。
而竇抗本人,則乘著馬車,踏上前往河北的道路。
唉,關隴的時代,終究是落幕了!
張文遠解決了竇家,便命令楊義琰率軍向西,救援梁碩。
其實張文遠之前也得到了梁碩的求援信,隻是竇家不克,雙方隔著數百裏,他也無能無力。
而之後接收竇家的城池、軍隊,張文遠更是小心再小心,所以這出兵之事,便一直拖到了八月十七日。
<a href="https://m.yyxs.la" id="wzsy">yyxs.la</a>
所幸梁碩和陶模死守虢縣,李世民窮盡腦汁,也沒有破城。
這倒不是李世民水平不夠。而是攻城之事,本來就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尤其是當雙方進入到相持期,就是打上幾年也是可能的。
例如襄樊之戰,元軍和呂文煥在襄樊整整打了六年;錦州之戰,清軍和祖大壽在此打了整整三年。而最後也不是破城,隻是以城中兵盡糧絕,守將投降而告終。
所以短短幾天時間,李世民就是武侯再世,孫子重生,也不可能做到攻破虢縣。
李世民圍城數日,眼看楊義琰騎兵開到,李世民立刻組織部隊向陳倉撤退。
李世民雖然英勇,但卻不傻。
李世民麾下部隊,相當一部分戰力並不強,與隋軍主力野戰,後果難料。
而且隋軍主力西來,長安的命運,怕是不言而喻了。
雖然不知道父親李淵的情況,但猜測也不會很好。
但李世民並不準備放棄,關中已不可守。陳倉再是堅城,一個孤零零的城池,也擋不住隋軍的攻擊。
於是李世民準備返回河池郡,堵塞陳倉故道,阻止隋軍南下。
時至今日,李世民算是看明白了。
隋唐之間,實力相差巨大。而唐軍對上隋軍,若是沒有一支精銳騎兵,根本不可能勝利。
李世民準備在先躲在漢中練兵,練出一支騎兵,再北爭天下。
所以李世民不待隋軍趕來,便一把火燒了陳倉城,然後南下河池。
大軍快開到散關,隋軍從後追來。
隋軍也有意思,追上來的,隻有區區五十騎,也不知是傻,還是膽大。
李世民正準備回身迎擊,斷了隋軍一指,這時隋軍有一人上前,高聲喊道:“可是李世民,我家衛公有信予你!”
說著打馬上前,直奔唐軍陣中。
李世民聽得有老師的信大驚,忙令人上前,取回信件。
自離開河北,回歸李唐,這一年來,李世民都不敢去想老師和好好。老師待他如親子一般,他卻隨父親舉逆,他對不起老師,對不起好好。
不過李世民畢竟也領兵多時,心智堅定,因此並不在人前打開信件,而是直接將信踹入懷中,然後下令撤退。
這時隋將高聲喊道:“李世民不給衛公回信嗎?”
李世民眼看眾人都看他,便高聲答道:“昔日離開河北,便已斷師徒情緣,今日各為其主,兩軍相遇,我饒爾等一命,也算全了昔日情誼。往後再見,便是寇仇,相互拚殺,除死方止。”
說完便頭也不顧,直接離開了。
而到了人後,騎在馬上的李世民,狠狠地抓著自己的心髒位置,不住地輕微顫抖。
弟子不肖,為了收攬軍心,才口出狂言,請老師恕罪。
李世民裝了一整日,回到軍中,才敢看黃明遠寫給他的那封信。
“世民愛徒:
見信如麵!料為師此信到汝之手,關中之戰,應當已經接近尾聲。
此次寫信予汝,共有兩事。
其一,我以五路塞唐,牽製唐軍主力,又料唐軍必敗於西秦之手,故設軍趁長安空虛,突襲關中,想來已經得手。關中一戰,隋軍化被動為主動,四處調動李唐軍隊,多處形成以多打少之局麵,當為運動戰之典範。汝當時時推演此戰之形勢,以學運動戰之用兵精妙。
其二,吾希望世民能及時考慮歸降之事。
李唐之根本在關中,今失關中,已喪進取天下之可能。雖奔逃巴蜀,不過苟延殘喘,難有生機。
時至今日,李唐覆亡,已在朝夕。
世民乃智者,明知事不可為,當不可為之。
李家傳承百年,一支血脈,不可因一人之盲目而覆亡。
今李家已至絕境,為世民方可拯之。
此二事皆重,望世民細細思慮之。
再者,世民年幼,雖身處高位,但要注重身體,不可因年輕而肆意。須知年輕之惡習,年老之疾病,
另,老師在河北翹首以盼。”
看著這封信,李世民跪在地上,早就已經是淚流滿麵。
因為竇德明還帶來了長安戰場最新的消息,李淵兵敗渭水,率領殘兵逃向秦嶺方向,而隋軍已經占領長安。
也就是說整個關中,除了竇家,再無李唐的抵抗勢力。
得知這個消息之後,竇抗再也不敢整什麽幺蛾子,趕緊乖乖地降了。
沒了李淵的牽製,竇家更加沒有資格跟大隋談條件了。
八月十三日一早,竇抗和竇襲,率領一萬五千人馬,在司竹園,向張文遠投降。
至此,李唐或者說關隴政權,在關中,最後一支成規模的主力軍隊,也正式覆滅。事實上,整個關隴勳貴,在關中已經徹底失去了翻盤的可能。
竇家人投降之後,張文遠乃命令軍隊分別前往各縣去接收縣城和竇家的軍隊,至於竇抗本人,則以覲見衛公的名義,送往河北。
不能將這個對大隋有極大惡意的人留在關中。
此時的竇家,放下了武器,也就算是砧板上的肉,再無翻身的可能。
不過張文遠也沒有明目張膽地對付竇家。
雖然接收了竇家的軍隊,但是一時半會不好解散。張文遠也隻能往軍隊中摻沙子,不可能隨意處置軍中的竇家人。
甚至這支部隊,名義上的主將都是竇軌。
張文遠擔心這支部隊留在扶風,會成為生亂的源泉,於是以支援黃明征的名義,派遣竇軌率領全軍,東進雲陽戰場。
調虎離山,竇家人離了老巢,往後怎麽處置這支部隊,就是隋軍自己的事了。
竇抗明白張文遠的意圖,但也隻得不情不願地讓竇軌東去。
而竇抗本人,則乘著馬車,踏上前往河北的道路。
唉,關隴的時代,終究是落幕了!
張文遠解決了竇家,便命令楊義琰率軍向西,救援梁碩。
其實張文遠之前也得到了梁碩的求援信,隻是竇家不克,雙方隔著數百裏,他也無能無力。
而之後接收竇家的城池、軍隊,張文遠更是小心再小心,所以這出兵之事,便一直拖到了八月十七日。
<a href="https://m.yyxs.la" id="wzsy">yyxs.la</a>
所幸梁碩和陶模死守虢縣,李世民窮盡腦汁,也沒有破城。
這倒不是李世民水平不夠。而是攻城之事,本來就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尤其是當雙方進入到相持期,就是打上幾年也是可能的。
例如襄樊之戰,元軍和呂文煥在襄樊整整打了六年;錦州之戰,清軍和祖大壽在此打了整整三年。而最後也不是破城,隻是以城中兵盡糧絕,守將投降而告終。
所以短短幾天時間,李世民就是武侯再世,孫子重生,也不可能做到攻破虢縣。
李世民圍城數日,眼看楊義琰騎兵開到,李世民立刻組織部隊向陳倉撤退。
李世民雖然英勇,但卻不傻。
李世民麾下部隊,相當一部分戰力並不強,與隋軍主力野戰,後果難料。
而且隋軍主力西來,長安的命運,怕是不言而喻了。
雖然不知道父親李淵的情況,但猜測也不會很好。
但李世民並不準備放棄,關中已不可守。陳倉再是堅城,一個孤零零的城池,也擋不住隋軍的攻擊。
於是李世民準備返回河池郡,堵塞陳倉故道,阻止隋軍南下。
時至今日,李世民算是看明白了。
隋唐之間,實力相差巨大。而唐軍對上隋軍,若是沒有一支精銳騎兵,根本不可能勝利。
李世民準備在先躲在漢中練兵,練出一支騎兵,再北爭天下。
所以李世民不待隋軍趕來,便一把火燒了陳倉城,然後南下河池。
大軍快開到散關,隋軍從後追來。
隋軍也有意思,追上來的,隻有區區五十騎,也不知是傻,還是膽大。
李世民正準備回身迎擊,斷了隋軍一指,這時隋軍有一人上前,高聲喊道:“可是李世民,我家衛公有信予你!”
說著打馬上前,直奔唐軍陣中。
李世民聽得有老師的信大驚,忙令人上前,取回信件。
自離開河北,回歸李唐,這一年來,李世民都不敢去想老師和好好。老師待他如親子一般,他卻隨父親舉逆,他對不起老師,對不起好好。
不過李世民畢竟也領兵多時,心智堅定,因此並不在人前打開信件,而是直接將信踹入懷中,然後下令撤退。
這時隋將高聲喊道:“李世民不給衛公回信嗎?”
李世民眼看眾人都看他,便高聲答道:“昔日離開河北,便已斷師徒情緣,今日各為其主,兩軍相遇,我饒爾等一命,也算全了昔日情誼。往後再見,便是寇仇,相互拚殺,除死方止。”
說完便頭也不顧,直接離開了。
而到了人後,騎在馬上的李世民,狠狠地抓著自己的心髒位置,不住地輕微顫抖。
弟子不肖,為了收攬軍心,才口出狂言,請老師恕罪。
李世民裝了一整日,回到軍中,才敢看黃明遠寫給他的那封信。
“世民愛徒:
見信如麵!料為師此信到汝之手,關中之戰,應當已經接近尾聲。
此次寫信予汝,共有兩事。
其一,我以五路塞唐,牽製唐軍主力,又料唐軍必敗於西秦之手,故設軍趁長安空虛,突襲關中,想來已經得手。關中一戰,隋軍化被動為主動,四處調動李唐軍隊,多處形成以多打少之局麵,當為運動戰之典範。汝當時時推演此戰之形勢,以學運動戰之用兵精妙。
其二,吾希望世民能及時考慮歸降之事。
李唐之根本在關中,今失關中,已喪進取天下之可能。雖奔逃巴蜀,不過苟延殘喘,難有生機。
時至今日,李唐覆亡,已在朝夕。
世民乃智者,明知事不可為,當不可為之。
李家傳承百年,一支血脈,不可因一人之盲目而覆亡。
今李家已至絕境,為世民方可拯之。
此二事皆重,望世民細細思慮之。
再者,世民年幼,雖身處高位,但要注重身體,不可因年輕而肆意。須知年輕之惡習,年老之疾病,
另,老師在河北翹首以盼。”
看著這封信,李世民跪在地上,早就已經是淚流滿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