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十個衣不蔽體的老幼病殘,拖著竹碗來到鐵鍋前,本想掩護饑民行動,可金大手和都事立馬給他們每人舀一大碗粥,這群人登時一愣,從附近立馬衝出來數百人嚷嚷等待救濟。
看到有這多人需要救濟,聆敬陽咬咬牙,讓侍衛隊在校場蒸饅頭,饅頭密度比稀粥大得多,在很多饑民看來,一碗稀粥還抵不上半個饅頭。
明軍在城內賑災,越來越多饑民趕來等待救濟,不到一個上午,校場聚集數千饑腸轆轆的百姓,讓想報仇的百餘饑民被迫放棄行動。
也因為明軍賑災,他們也加入到被施舍大軍,很多人分到一小碗稀粥,更多人沒有碗筷,急得蹦來蹦去。
有聰明的饑民,跑到附近山頭,砍伐竹子製作筷子和碗,越來越多饑民來校場等待施舍,聆敬陽和王牧站在校場一個隱秘角落,王牧和聆敬陽道:“都督,菩薩心腸。”
“不要說菩薩心腸,不給饑民賑災,我們就不能在武昌府立足。”
王牧還想說些,饅頭熟了,聆敬陽聆敬陽調來一百手持弓箭士兵,在兩側護衛,然後親自帶著王牧,還有侍衛隊伍,扛著裝滿饅頭的竹筐,在校場上發放饅頭。
饅頭可是好東西,災民恨不得衝上去搶,可看到弓箭手手持弓箭,饑民愣是不敢上前,坐在地上,等待聆敬陽給他們發饅頭。
一千多個饅頭不一會兒就發完了,但有更多饑民往這裏而來,聆敬陽這一次帶來一千石來糧草,按照這個速度,不用三天時間,就要全部消耗,吃完後部隊都要斷糧。
可聆敬陽並不慌,他早就讓金聲把每個月送給他們的補給送到武昌府,他要在武昌府開倉賑災,將對朝廷失去信心的百姓,重新拉回到羽翼之下。
衛蘭見城內饑民太多,僅僅依靠直屬部隊和侍衛隊伍,不能抵擋饑民暴動,請求把城內百姓趕到城外。
這個意見被聆敬陽無情拒絕,讓他現在去難民營招兵,當兵吃
軍餉,每月一兩銀子,每日五個饅頭,這倒是一個妙計,衛蘭立馬帶著部隊去城中難民營招兵。
城內有三個較大的難民營,都是附近餓得活不下去,走不動路的饑民。
衛蘭在這三地貼出告示,告訴眾人聆都督在武昌府募兵,成為官軍戰兵,每月一兩銀子,每日五個饅頭,征兵簡單明了,卻激起千層浪。
城內數千饑民紛紛湧向軍營,人數之多,勢頭之猛,讓衛蘭應接不暇。
平日裏他瞧不起的饑民竟然這麽凶猛,他突然有個幻想,要是饑民都成為他的兵,又有那種搶糧的狠勁,和清軍作戰好像也不會落下風。
聆敬陽讓他在城內繼續征兵,然後把征集的士兵編練成伍,護送王牧等文官去武昌府其他各地,將勢力範圍擴充到整個武昌府。
武昌城賑災三天,耗盡聆敬陽糧草,再繼續賑災,軍中也會缺糧,聆敬陽在猶豫要不要停止賑災。
好在弘光朝廷的補給,在當天傍晚送到武昌城,聆敬陽可以進一步施展拳腳,下令繼續賑災。
朝廷繼續在武昌城開倉賑災消息,很快就傳遍整個武昌府,數以萬計百姓拖兒帶女來到武昌城,祈求得到活下去的機會,
<a id="wzsy" href="http://m.156n.net">筆趣閣</a>
為了增強對武昌府控製,聆敬陽還冒險,令大勝關守軍到武昌城集結,隨著數千明軍抵達武昌城,聆敬陽接管大半個武昌府。
隻有在南邊的少數州縣,因為道路遙遠,且有盜賊,聆敬陽暫時沒有把部隊拉過去,他令衛蘭為團練總兵,專門操練在武昌府募集的新兵。
新兵訓練半個月,頗有成效,至少有點軍人氣息,聆敬陽本想讓武昌府募集新兵去剿匪,可想想這些新兵戰鬥力尚未得到提升,就這樣拉出去,不過是白白送死。
至於隔壁嶽州府,聆敬陽壓根兒沒有想去念頭,他的兵力過於薄弱,且分散在德安府和武昌府,再往嶽州分兵,豈不是步子邁得太大,扯著
蛋嗎?
聆敬陽令直屬部隊繼續征兵,另一方麵令王牧恢複地方秩序,隨著聆敬陽在武昌府站穩腳。
他令部隊配合王牧在地方工作,有殺人越貨者,殺,坑蒙拐騙者,殺。
因為李如風和鐵拳軍團到來,聆敬陽終於有底氣,令這兩部兵馬率領新招募的士兵,前往武昌府南部周年,在當地進行剿匪,老兵帶著新兵打土匪,那就是十拿九穩,不到半個月,整個武昌府都在聆敬陽統治之下。
此時已是六月初,和金聲出兵襄陽府不到一個月時間,聆敬陽在武昌府日夜操練新兵,遠在九裏關和木嶺關的部隊,竟然奇跡般有遭到清軍進攻。
聆敬陽也不得地佩服金聲眼光,大膽地撤回九裏關和木嶺關部隊。
六月十日,聆敬陽麾下軍民雲集武昌府,在武昌府招募的新兵也全部分配到各個部隊,聆敬陽在武昌府軍事實力大增,但他沒有輕舉妄動,而是靜靜等待更好時機。
他不想成為聾子和瞎子,讓方小眼率領特種局去嶽州府,嶽州府也是一個大府,羈縻統治著實有些浪費,讓特種局前去,為以後入駐打下基礎。
而他還在等待金田二和梅少佐歸來,為了接應兩人,方小眼特意在德安府各縣城安排人手,隻要兩人回來,第一時間送兩人到武昌府。
另一頭金聲也給他送來襄陽府戰報,清軍主力雲集襄陽府,大舉進攻大西軍。
大西軍奮力反擊,艾能奇率部在武當山,黑虎廟狙擊清軍,清軍數次強攻,都沒有能夠攻破大西軍防線,還損失不少兵馬。
聆敬陽也敬佩大西軍強悍戰鬥力,清軍三大名王,集中全力進攻襄陽府,都沒有能夠拔掉大西軍。
不僅如此,艾能奇在打退清軍後,得到張獻忠率領五十萬軍民馳援,一時間清軍處於下風,但是清軍也不是吃素的,阿濟格等滿清王爺很快就調整過來,兵分三路進攻大西軍。
看到有這多人需要救濟,聆敬陽咬咬牙,讓侍衛隊在校場蒸饅頭,饅頭密度比稀粥大得多,在很多饑民看來,一碗稀粥還抵不上半個饅頭。
明軍在城內賑災,越來越多饑民趕來等待救濟,不到一個上午,校場聚集數千饑腸轆轆的百姓,讓想報仇的百餘饑民被迫放棄行動。
也因為明軍賑災,他們也加入到被施舍大軍,很多人分到一小碗稀粥,更多人沒有碗筷,急得蹦來蹦去。
有聰明的饑民,跑到附近山頭,砍伐竹子製作筷子和碗,越來越多饑民來校場等待施舍,聆敬陽和王牧站在校場一個隱秘角落,王牧和聆敬陽道:“都督,菩薩心腸。”
“不要說菩薩心腸,不給饑民賑災,我們就不能在武昌府立足。”
王牧還想說些,饅頭熟了,聆敬陽聆敬陽調來一百手持弓箭士兵,在兩側護衛,然後親自帶著王牧,還有侍衛隊伍,扛著裝滿饅頭的竹筐,在校場上發放饅頭。
饅頭可是好東西,災民恨不得衝上去搶,可看到弓箭手手持弓箭,饑民愣是不敢上前,坐在地上,等待聆敬陽給他們發饅頭。
一千多個饅頭不一會兒就發完了,但有更多饑民往這裏而來,聆敬陽這一次帶來一千石來糧草,按照這個速度,不用三天時間,就要全部消耗,吃完後部隊都要斷糧。
可聆敬陽並不慌,他早就讓金聲把每個月送給他們的補給送到武昌府,他要在武昌府開倉賑災,將對朝廷失去信心的百姓,重新拉回到羽翼之下。
衛蘭見城內饑民太多,僅僅依靠直屬部隊和侍衛隊伍,不能抵擋饑民暴動,請求把城內百姓趕到城外。
這個意見被聆敬陽無情拒絕,讓他現在去難民營招兵,當兵吃
軍餉,每月一兩銀子,每日五個饅頭,這倒是一個妙計,衛蘭立馬帶著部隊去城中難民營招兵。
城內有三個較大的難民營,都是附近餓得活不下去,走不動路的饑民。
衛蘭在這三地貼出告示,告訴眾人聆都督在武昌府募兵,成為官軍戰兵,每月一兩銀子,每日五個饅頭,征兵簡單明了,卻激起千層浪。
城內數千饑民紛紛湧向軍營,人數之多,勢頭之猛,讓衛蘭應接不暇。
平日裏他瞧不起的饑民竟然這麽凶猛,他突然有個幻想,要是饑民都成為他的兵,又有那種搶糧的狠勁,和清軍作戰好像也不會落下風。
聆敬陽讓他在城內繼續征兵,然後把征集的士兵編練成伍,護送王牧等文官去武昌府其他各地,將勢力範圍擴充到整個武昌府。
武昌城賑災三天,耗盡聆敬陽糧草,再繼續賑災,軍中也會缺糧,聆敬陽在猶豫要不要停止賑災。
好在弘光朝廷的補給,在當天傍晚送到武昌城,聆敬陽可以進一步施展拳腳,下令繼續賑災。
朝廷繼續在武昌城開倉賑災消息,很快就傳遍整個武昌府,數以萬計百姓拖兒帶女來到武昌城,祈求得到活下去的機會,
<a id="wzsy" href="http://m.156n.net">筆趣閣</a>
為了增強對武昌府控製,聆敬陽還冒險,令大勝關守軍到武昌城集結,隨著數千明軍抵達武昌城,聆敬陽接管大半個武昌府。
隻有在南邊的少數州縣,因為道路遙遠,且有盜賊,聆敬陽暫時沒有把部隊拉過去,他令衛蘭為團練總兵,專門操練在武昌府募集的新兵。
新兵訓練半個月,頗有成效,至少有點軍人氣息,聆敬陽本想讓武昌府募集新兵去剿匪,可想想這些新兵戰鬥力尚未得到提升,就這樣拉出去,不過是白白送死。
至於隔壁嶽州府,聆敬陽壓根兒沒有想去念頭,他的兵力過於薄弱,且分散在德安府和武昌府,再往嶽州分兵,豈不是步子邁得太大,扯著
蛋嗎?
聆敬陽令直屬部隊繼續征兵,另一方麵令王牧恢複地方秩序,隨著聆敬陽在武昌府站穩腳。
他令部隊配合王牧在地方工作,有殺人越貨者,殺,坑蒙拐騙者,殺。
因為李如風和鐵拳軍團到來,聆敬陽終於有底氣,令這兩部兵馬率領新招募的士兵,前往武昌府南部周年,在當地進行剿匪,老兵帶著新兵打土匪,那就是十拿九穩,不到半個月,整個武昌府都在聆敬陽統治之下。
此時已是六月初,和金聲出兵襄陽府不到一個月時間,聆敬陽在武昌府日夜操練新兵,遠在九裏關和木嶺關的部隊,竟然奇跡般有遭到清軍進攻。
聆敬陽也不得地佩服金聲眼光,大膽地撤回九裏關和木嶺關部隊。
六月十日,聆敬陽麾下軍民雲集武昌府,在武昌府招募的新兵也全部分配到各個部隊,聆敬陽在武昌府軍事實力大增,但他沒有輕舉妄動,而是靜靜等待更好時機。
他不想成為聾子和瞎子,讓方小眼率領特種局去嶽州府,嶽州府也是一個大府,羈縻統治著實有些浪費,讓特種局前去,為以後入駐打下基礎。
而他還在等待金田二和梅少佐歸來,為了接應兩人,方小眼特意在德安府各縣城安排人手,隻要兩人回來,第一時間送兩人到武昌府。
另一頭金聲也給他送來襄陽府戰報,清軍主力雲集襄陽府,大舉進攻大西軍。
大西軍奮力反擊,艾能奇率部在武當山,黑虎廟狙擊清軍,清軍數次強攻,都沒有能夠攻破大西軍防線,還損失不少兵馬。
聆敬陽也敬佩大西軍強悍戰鬥力,清軍三大名王,集中全力進攻襄陽府,都沒有能夠拔掉大西軍。
不僅如此,艾能奇在打退清軍後,得到張獻忠率領五十萬軍民馳援,一時間清軍處於下風,但是清軍也不是吃素的,阿濟格等滿清王爺很快就調整過來,兵分三路進攻大西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