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得二選一嗎?


    就不能像三妻四妾一樣,兩全其美嗎?


    鄭經又開始糾結了,對他來說,若說這世界什麽東西最有吸引力,也就隻有後世已基本失傳的功夫這樣東西了,可現在有了機會,卻非得讓他二選一,這讓他怎麽選?


    “唉,為什麽就不能兩全其美呢?”


    他先遺憾了一聲,然後朝諸糅真人道:“真人,看吧,我說我這人其實欲望很強的,一看到好東西,就想全部占為己有,這可如何是好呢?”


    他開始實施緩兵之計。


    作為一個心智成熟的成年人,一旦麵臨難以抉擇之事,在沒有經過詳細的對比之前,是不會輕易做出選擇的,因此他在為自己留後路。


    諸糅真人笑了笑。


    他理解鄭經的為難之處。


    打心眼裏來說,他是希望鄭經選道家心法的,因為那樣一來,隻要鄭經修了道家心法,就算他不是道家人,也算是跟道家結緣了,起碼算得上是半個道家人。


    道家的發展靠什麽?


    靠的就是廣結善緣。


    盡管現在的鄭經無權無勢,但他卻有才,而且還是天下罕見的大才,這樣的大才,一旦成長起來,以後的前途絕對是無量的,其學識、悟道能力,對道家的幫助也將會非常大。


    因此,這個善緣道家必須結。


    “這樣吧,鄭公子字詞曲三絕,我以道家的整套經義,換你詩詞一首如何?其中就包括道家上等心法《通玄真經》和《衝虛真經》,至於要不要學,鄭公子可以日後再做選擇。”


    他提出了一個兩全其美的結緣方法。


    結緣,是講究有來有往的,因此他在向鄭經贈與的同時,也得象征性地來索取一些回報。


    而鄭經既然有字詞曲三絕之稱,那向他索取別的,自然不如要詩詞真跡。


    至於他為啥要把道家的全套經義,包括上等心法都贈與鄭經,原因則很簡單,那就是充分利用鄭經的大智慧及悟道能力,日後道家若是有對經義不解之處,可以上門去求教。


    這確實是兩全其美。


    對鄭經來說……


    剽竊一首詩詞就能換來道家整套經義,這是多劃算的事啊!


    對於讀書人而言,沒有什麽比書更有價值的了,他也不矯情,立即雙手一抱拳:“那我就不客氣了,謝過真人。”


    隻不過問題也來了。


    當宣紙在他麵前鋪開,他卻有點不知該剽竊那首詩詞了,前世他讀過的詩詞很多,但跟道家有關的卻是少之又少,能稱得上是絕世或傳世佳作的則更是罕見。


    贈人詩詞,總得應個景吧?


    想了想,他終於想出了一首,立即就揮筆將它寫了出來。


    《道情》:


    白雲黃鶴道人家,一琴一劍一杯茶,羽衣常帶煙霞色,不染人間桃李花。


    常世人間笑哈哈,爭名奪利你為啥,不如回頭悟大道,無憂無慮神仙家。


    毫無疑問,這又是一首剽竊作品,原作者是南宋的道教名人白玉蟾,道教南宗實際創始人,道教南宗五祖之一。


    在原詩裏,原本還有另外八句,但那幾句裏跟鄭經所寫的這幾句不僅有重複句,意思跟現在還有些不應景,因此鄭經幹脆截掉了一半,把它變成了一首勸道詩。


    擱下筆之後,他略顯慚愧地說道:“倉促之作,略欠水準,還請真人不要嫌棄。”


    慚愧是必須的。


    沒辦法,誰讓他一出手就是一首《青玉案·魁首》加一首《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成就了三絕公子的才名,一下子就將自己推上了雲霄呢?


    現在,這首《道情》雖然品質還算過得去,可是跟那兩首相比,還是有點差距的。


    唉,盛名所累啊!


    他不由得暗暗感歎了一聲。


    “哪裏,鄭公子謙虛了,在我看來,這首《道情》,比你那兩首《青玉案》和《水調歌頭》更合我心意,或許這就是所謂的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吧。”


    諸糅真人卻極為滿意。


    為啥?


    因為《青玉案》和《水調歌頭》的意境雖美,但寫的是凡俗之情意,而這首《道情》,前四句寫的是道家之人的道骨仙風,後四句是勸人向道,在道家之人眼裏,哪有比這更好的詩詞?


    在諸糅真人看來,隻需把這首詩一裱,再往天靜宮裏一掛,不知有多少人會因此真心向道。


    這可是三絕公子所寫的勸道詩啊!


    “來來來,快把印鑒給蓋上。”


    一想好用途之後,他立即催促道。


    滿意就好!


    鄭經立即又署上了三絕公子之名,又掏出了顏月月幫他刻的那顆印章,印了上去。


    在蓋好印之後,他卻又說道:“此詩還請真人留藏一段時間再示之於眾。”


    “為何?”


    諸糅真人不解。


    鄭經回道:“我剛來過天靜宮,真人即展露三絕公子的新作,這不是在告知眾人,我就是三絕公子嗎?”


    他說出了自己的顧慮。


    諸糅真人忍不住啞然失笑。


    他忍不住想,這鄭浪之明明詩曲字三絕,在經義方麵的造詣更是了得,絕對是可以名冠天下之名士,現在卻非要隱姓埋名,以三絕公子之名來示眾,這算什麽?


    他忍不住笑問:“那你準備藏到什麽時候?”


    “也不是刻意要藏,而是……算了,這首詩確實不咋地,幹脆再送你一首吧。”


    鄭經又一次提起了筆。


    對於老道的這一問題,他確實不知該怎麽來解釋,因此他決定,幹脆以詩來做回應。


    <a href="http://m.aiyueshuxiang.com" id="wzsy">aiyueshuxiang.com</a>


    很快,又一首詩躍然紙上。


    《小鬆》


    自小刺頭深草裏,而今漸覺出蓬蒿。


    時人不識淩雲木,直待淩雲始道高。


    這是唐代杜荀鶴的的一首小詩,詩的文采隻能算是一般,但鄭經覺得,用它來形容現在自己的境況非常合適,因此他幹脆用它來回答老道的那一問題。


    詩詞他有的是,用詩詞來解釋,似乎比大費口舌來解釋似乎更省事。


    而且,人家贈自己的是整套道家的經義,而自己隻是寫一首詩的話,有占便宜的嫌疑,因此他幹脆又附贈了一首。


    諸糅真人的眼神又亮了起來。


    詠誌詩!


    他一眼就看出來了,鄭浪之是以這樣一首詩來向他解釋,為什麽要隱匿自己的才華。


    就如一棵小鬆,剛冒頭時,跟野草無異,很容易被人當成野草拔除,但它又是跟小草不同的,一出生就帶刺頭,然後很快就能與蓬草、蒿草比高了,可眾人卻還是不識它是淩雲木,直到它高聳入雲霄時,大家這才認識到它的道行到底有多高。


    “妙啊!快署名蓋章。”


    他立即又催促道。


    直待淩雲始道高!


    這是一首與道有關的詩啊!


    諸糅真人確實對這首文采同樣一般的詩也愛不釋手。


    最為關鍵的是,有了這首詩,就算他把那首《道情》掛去天靜宮裏,他手裏也還有三絕公子的真跡。


    這緣結得實在是太劃算了一點!


    他樂滋滋地想道。


    他甚至於還在想,既然鄭浪之如此大方,給道家的真跡一留就是兩首,那道家是不是還該為他做點什麽?


    …………………………


    PS:總算把這一部分劇情給寫完了,費了老黑不少的心思,希望沒有讓大家失望,也還請大家多多支持。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夏狀元郎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近墨黑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近墨黑並收藏大夏狀元郎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