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確實已經被鄭經徹底說糊塗了。
三代一新士族,百年一世家……
大家承認,鄭經的這一計劃確實是可行的,按照他現有的發展趨勢,照這麽走下去,絕不是天方夜譚,事實上, 過去的那些世家及新興士族,基本上都是按照這麽一個模式發展起來的。
總而言之,發展出一新興士族,或發展成百年世家,無非就那麽幾個條件。
第一,代代都有人在朝為官,能保護並充分保障家族利益。
第二, 壟斷某一門能賺大錢的行業。
第三,有一個集中居住地, 擁有大量的田地及其它產業,整個家族的人都以家族利益為核心。
這些,在場的這些人,尤其是那幾位年齡比較大的,都是很清楚的,他們這就弄不明白了,鄭經為啥要公開說出這樣一計劃。
“那麽我的問題來了。”
好在鄭經很快又開口了。
還是他慣用的上課模式,先陳述,再提問,後總結三步走,現在算是到了第二步。
“第一個問題,假如在整個過程中,我沒有采取任何作奸犯科的手段,我那麽做有沒有錯?”
他又問道。
眾人:“……”
隻要你不作奸犯科,能有錯嗎?
古往今來, 那些世家和新興士族都是這麽做的啊!
“無可指責。”
最有聲望的張籍代表大家給出了一個答案。
“第二個問題, 忽略我印書、辦報所謂社會所做的貢獻, 那麽在整個過程裏, 我有沒有通過我所擁有的巨額財富,來為國為民做出很大的貢獻?”
<a href="http://m.ddxs.com" id="wzsy">ddxs.com</a>
鄭經緊接著又問道。
眾人:“……”
你所擁有的巨額財富,都集中在了你的家族手中,好處都被你自家占了,哪裏談得上為國為民做貢獻啊?
說句不好聽一點的,假如你家真是世世代代都有高官,士子無數,那國家想從你家收點稅都很難好吧!
大家又腹誹道。
這也是實情。
按照現在的稅賦製度,收稅主要分為幾種。
一是田賦製度。
按規定,現在田賦製度實行的是計畝而稅、計戶而征的賦稅製,比如說每畝納粟四升,每戶納絹二匹、綿二斤。
可這一田賦製度也是有漏洞可鑽的。
打個比方說,隻要成為秀才,就可以免稅免徭役,而成為舉人,就能免掉100-200畝地的稅賦,成進士甚至做官就能免更多。
世家或新型士族雖然占有大量田地,但卻是把大部分的田地都掛到了家族中的士人名下,這樣一來,朝廷從世家、士族那邊,根本就收不到太多的稅賦。
二是商業稅。
商業稅也分幾種,一是鐵、鹽、茶這種由國家專營專賣的專營稅,二是對行商征收的入市稅和對坐商征收的店鋪稅,三是以人丁計稅的貲稅,也就是財產稅。
同樣的道理,世家和士族因為家族士人多,大部分的商業稅也都免了,而朝中有人的話,甚至很多不能免的稅都因為官官相護,打了擦邊球。
這樣一來,相比其所擁有的巨額財富,世家和士族所為國為民做的貢獻,還真談不上有多大。
“浪之,你的意思是說,這就是時弊?是天下動蕩,國之長期四分五裂的原因所在?”
盧勳總算反應了過來。
畢竟在這段時間以來,他一直在分析時弊,以及想如何來破局,因此他總算最先弄明白了,鄭經之所以要舉這樣一個例子的原因。
“對,這就是問題所在,過去數百年來,世情就是如此,富了一小部分世家、士族,但窮了國家和百姓,結果導致,時局始終動蕩,天下始終難以統一。”
鄭經認可道。
但緊接著他又問道:“我的第三個問題來了,那麽到底問題出在了哪裏?”
滿座鴉雀無聲。
盧勳那麽一問,大家也總算明白了,鄭經之所以那自身來舉例,當眾道出他的百年世家計劃的真實用意,可問題到底出在哪,但誰也沒法一時間來說個清清楚楚。
“第一,現有的製度在財富分配上存在大問題。”
鄭經又出聲了。
他的講道進入了第三階段。
“說得直白點,我之所以能賺錢大量財富,是憑自己的努力和真本事,但財富的最終來源,卻是取之於天下,可最終的結果是,隻是好了我自己一家。
“財富取之於天下,但卻隻是好了一小撮人,這不是製度上出了問題是什麽?”
他接著又解釋道。
眾人:“……”
好像是這個理啊!
“第二,是我們在觀念上存在了大問題。”
鄭經指了指自己的腦袋。
緊接著他又說:“按照咱們儒家的主張,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按照這句話的真正意思,理應是天下大於國,國大於家,家大於個人。
“可是在過去數百年來,這一句話已經被嚴重曲解了,變成了家大於國,幾乎所有的讀書人,一有好處,就先想到的是家族,而不是去報效國家,為天下百姓著想。
“這也是問題根源所在。
“在這一點上,咱們儒家是要負很大責任的。”
震耳欲聾的結論來了。
一批製度,二批儒家!
這結論卻是是有點猛,結果是弄得滿座又是鴉雀無聲。
鄭經的結論有道理嗎?
太有道理了。
打個比方說,他印書賺錢,雖然靠的是自己的本事,可錢的來源確實是來自於天下,賣一萬本書出去,賺的是一萬個人的銀子,但最終享受好處的卻是他自己,而不是國家或天下百姓。
同樣的道理,那些世家、士族,賺的是天下人的錢,但好的還是自己。
這確實說明財富分配製度存在大問題。
這沒啥可爭議的。
可問題是,鄭經的第二個結論,卻是把問題直指儒家。
在指責儒家沒有把道給傳好!
在座的這些人,除了一個阮留之是道家的以外,剩下的全都算得上是儒家的好吧,並且,在場還有張籍這位儒家的守門人在,讓大家怎麽來接這個話?
“唉,浪之你這話說得我很是慚愧了,但我也不得不承認,你說得確實很有道理。”
最終,還是由張籍出麵,來接下了這個鍋。
這個鍋他還不得不接。
要知道,自漢獨尊儒術以來,始終就是儒家的思想在影響著天下人,而成為世家或新興士族的,其核心人物幾乎無一例外,都是儒家的讀書人。
現有的世情也是,一旦有好處,幾乎所有的讀書人先想的都是家族,而不是國家和天下。
那這個鍋儒家不來背還有誰來背?
而張籍作為儒家守門人,六品士人境大儒,也是有麵對問題的境界和勇氣的,因此稍稍糾結過後,他還是坦然承認了這一點。
隻不過他在承認過後,又問道:“既然找到了問題的根源所在,那浪之你可否有解決之道?”
他又把難題甩回給了鄭經。
竟然還要為難我?
鄭經又暗暗一聲歎息。
三代一新士族,百年一世家……
大家承認,鄭經的這一計劃確實是可行的,按照他現有的發展趨勢,照這麽走下去,絕不是天方夜譚,事實上, 過去的那些世家及新興士族,基本上都是按照這麽一個模式發展起來的。
總而言之,發展出一新興士族,或發展成百年世家,無非就那麽幾個條件。
第一,代代都有人在朝為官,能保護並充分保障家族利益。
第二, 壟斷某一門能賺大錢的行業。
第三,有一個集中居住地, 擁有大量的田地及其它產業,整個家族的人都以家族利益為核心。
這些,在場的這些人,尤其是那幾位年齡比較大的,都是很清楚的,他們這就弄不明白了,鄭經為啥要公開說出這樣一計劃。
“那麽我的問題來了。”
好在鄭經很快又開口了。
還是他慣用的上課模式,先陳述,再提問,後總結三步走,現在算是到了第二步。
“第一個問題,假如在整個過程中,我沒有采取任何作奸犯科的手段,我那麽做有沒有錯?”
他又問道。
眾人:“……”
隻要你不作奸犯科,能有錯嗎?
古往今來, 那些世家和新興士族都是這麽做的啊!
“無可指責。”
最有聲望的張籍代表大家給出了一個答案。
“第二個問題, 忽略我印書、辦報所謂社會所做的貢獻, 那麽在整個過程裏, 我有沒有通過我所擁有的巨額財富,來為國為民做出很大的貢獻?”
<a href="http://m.ddxs.com" id="wzsy">ddxs.com</a>
鄭經緊接著又問道。
眾人:“……”
你所擁有的巨額財富,都集中在了你的家族手中,好處都被你自家占了,哪裏談得上為國為民做貢獻啊?
說句不好聽一點的,假如你家真是世世代代都有高官,士子無數,那國家想從你家收點稅都很難好吧!
大家又腹誹道。
這也是實情。
按照現在的稅賦製度,收稅主要分為幾種。
一是田賦製度。
按規定,現在田賦製度實行的是計畝而稅、計戶而征的賦稅製,比如說每畝納粟四升,每戶納絹二匹、綿二斤。
可這一田賦製度也是有漏洞可鑽的。
打個比方說,隻要成為秀才,就可以免稅免徭役,而成為舉人,就能免掉100-200畝地的稅賦,成進士甚至做官就能免更多。
世家或新型士族雖然占有大量田地,但卻是把大部分的田地都掛到了家族中的士人名下,這樣一來,朝廷從世家、士族那邊,根本就收不到太多的稅賦。
二是商業稅。
商業稅也分幾種,一是鐵、鹽、茶這種由國家專營專賣的專營稅,二是對行商征收的入市稅和對坐商征收的店鋪稅,三是以人丁計稅的貲稅,也就是財產稅。
同樣的道理,世家和士族因為家族士人多,大部分的商業稅也都免了,而朝中有人的話,甚至很多不能免的稅都因為官官相護,打了擦邊球。
這樣一來,相比其所擁有的巨額財富,世家和士族所為國為民做的貢獻,還真談不上有多大。
“浪之,你的意思是說,這就是時弊?是天下動蕩,國之長期四分五裂的原因所在?”
盧勳總算反應了過來。
畢竟在這段時間以來,他一直在分析時弊,以及想如何來破局,因此他總算最先弄明白了,鄭經之所以要舉這樣一個例子的原因。
“對,這就是問題所在,過去數百年來,世情就是如此,富了一小部分世家、士族,但窮了國家和百姓,結果導致,時局始終動蕩,天下始終難以統一。”
鄭經認可道。
但緊接著他又問道:“我的第三個問題來了,那麽到底問題出在了哪裏?”
滿座鴉雀無聲。
盧勳那麽一問,大家也總算明白了,鄭經之所以那自身來舉例,當眾道出他的百年世家計劃的真實用意,可問題到底出在哪,但誰也沒法一時間來說個清清楚楚。
“第一,現有的製度在財富分配上存在大問題。”
鄭經又出聲了。
他的講道進入了第三階段。
“說得直白點,我之所以能賺錢大量財富,是憑自己的努力和真本事,但財富的最終來源,卻是取之於天下,可最終的結果是,隻是好了我自己一家。
“財富取之於天下,但卻隻是好了一小撮人,這不是製度上出了問題是什麽?”
他接著又解釋道。
眾人:“……”
好像是這個理啊!
“第二,是我們在觀念上存在了大問題。”
鄭經指了指自己的腦袋。
緊接著他又說:“按照咱們儒家的主張,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按照這句話的真正意思,理應是天下大於國,國大於家,家大於個人。
“可是在過去數百年來,這一句話已經被嚴重曲解了,變成了家大於國,幾乎所有的讀書人,一有好處,就先想到的是家族,而不是去報效國家,為天下百姓著想。
“這也是問題根源所在。
“在這一點上,咱們儒家是要負很大責任的。”
震耳欲聾的結論來了。
一批製度,二批儒家!
這結論卻是是有點猛,結果是弄得滿座又是鴉雀無聲。
鄭經的結論有道理嗎?
太有道理了。
打個比方說,他印書賺錢,雖然靠的是自己的本事,可錢的來源確實是來自於天下,賣一萬本書出去,賺的是一萬個人的銀子,但最終享受好處的卻是他自己,而不是國家或天下百姓。
同樣的道理,那些世家、士族,賺的是天下人的錢,但好的還是自己。
這確實說明財富分配製度存在大問題。
這沒啥可爭議的。
可問題是,鄭經的第二個結論,卻是把問題直指儒家。
在指責儒家沒有把道給傳好!
在座的這些人,除了一個阮留之是道家的以外,剩下的全都算得上是儒家的好吧,並且,在場還有張籍這位儒家的守門人在,讓大家怎麽來接這個話?
“唉,浪之你這話說得我很是慚愧了,但我也不得不承認,你說得確實很有道理。”
最終,還是由張籍出麵,來接下了這個鍋。
這個鍋他還不得不接。
要知道,自漢獨尊儒術以來,始終就是儒家的思想在影響著天下人,而成為世家或新興士族的,其核心人物幾乎無一例外,都是儒家的讀書人。
現有的世情也是,一旦有好處,幾乎所有的讀書人先想的都是家族,而不是國家和天下。
那這個鍋儒家不來背還有誰來背?
而張籍作為儒家守門人,六品士人境大儒,也是有麵對問題的境界和勇氣的,因此稍稍糾結過後,他還是坦然承認了這一點。
隻不過他在承認過後,又問道:“既然找到了問題的根源所在,那浪之你可否有解決之道?”
他又把難題甩回給了鄭經。
竟然還要為難我?
鄭經又暗暗一聲歎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