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57 哲學終極三問
大唐從挽救長孫皇後開始 作者:見月明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法琳有些詫異,沒想到這個小道童竟然真的上前來搭話了。
這位是真不知道天高地厚?還是沒有意識到事情的嚴重性?亦或是單純的禮貌性過來打個招呼,給孫思邈準備的時間?
他認為是後者。
因為沒有人敢小瞧孫思邈,順帶的也難免會高看陳景恪一眼。
“阿彌陀佛,久聞孫真人乃得道高人,老衲慕名已久特來拜會煩請通報一聲。”
陳景恪為難的道:“今日乃紫霄觀首開觀門之日事務繁忙,家師不便見客,不若大師改日再來?我紫霄觀上下必掃榻相迎。”
法琳歉意的道:“今日冒昧前來確實有失禮節。”
“然小道友也知我們離開寺廟殊為不易,此次亦是提前許久向朝廷申請才獲得許可,下次再想出寺還不知道要等到何時。”
“我對孫真人聞名已久,心中有許多疑惑想向其請教,煩請通報一聲,貧僧感激不盡。”
唐朝前期對宗教人員管理非常嚴格,未經允許僧道皆不得隨意離開廟觀,違者要受到重責。
實際上這個命令隻對一般的僧道起作用,對有名氣的人來說所謂申請不過是一句話的事情。
像孫思邈,他想去哪就去哪,連個申請都不用打。官府不但不敢怪罪,還會主動給他補一份證明,以此來維護法令的尊嚴。
但此時法琳拿這條法令做借口,陳景恪還真一點辦法都沒有。總不能說這個法令對你就是擺設吧,那樣置律法和李世民的臉麵於何地?
不過陳景恪的目的自始至終就不是為了阻止這次會麵,他比任何人都相信自己師父在道家思想上的造詣,不可能輸給任何人。
他站出來就是為了長見識,提高自己的閱曆。
不過他很清楚自己這點水平根本就不夠看,真和人家辯論起來估計三兩下就能敗下陣來。
所以必須要掌握主動權,盡可能的把話題引導到自己擅長的地方。
而且還不能表現出敵意,最好以請教的方式來提問。如此一來等辯不過的時候,還能全身而退。
這就是年紀小的優勢,可以倚小賣小,別人也不能說啥。
想到這裏,他就朝法琳鄭重的行了一禮,擺出低姿態道:“晚輩對大師也是仰慕已久,今日得見實乃三生有幸。”
“我也曾經拜讀過部分佛經,產生了些許疑惑,大師乃得道高僧不知可否指點迷津?”
原本在觀內上香的權貴家眷也得到了消息,有些親自跑過來觀看,有些比較顧及身份的則派家丁過來打探情報,圍觀的人是越來越多。
聽聞此言,周圍的人頓時就興奮起來,要打起來了,要打起來了。
李承乾則一臉擔憂,這位小真人真是不知天高地厚啊。
得到消息的孫思邈也在道童的引領下來到門口附近,聽到陳景恪這一番話反而停了下來,他也想稱量一下這個弟子的能力。
這是個很好的機會。
外麵,法琳頗為意外的看了陳景恪一眼,沒想到他真的敢挑釁自己。
他到沒有生氣,反而饒有興趣的道:“哦?小道友且請道來,老衲癡長幾歲或可嚐試作答。”
陳景恪再次拱手,道:“謝大師。”
“《增一阿含》有言:心性本淨,為客塵染。凡夫未聞故,不如實知,亦無修心。心性本淨,離客塵垢。聖人聞知,如實知見,亦有修心。”
“我讀此段深有感觸,以為乃人間至理,於是就想明心見性尋找自己的本心本性。”
法琳讚道:“小道友能悟到明心見性之意,離佛法已然不遠矣。”
許多人不解,這倆人是咋了?不是要打架嗎?怎麽開始玩起教學來了?難道這個小道士認輸了?
懂的人則知道,現在不過是鋪墊,而且這個小道長的問題很可能和心性有關。
<a id="wzsy" href="https://m.yyxs.la">YY小說</a>
這個問題說經典也確實經典,因為不論是儒家道家還是佛家都在研究。說俗套也是真俗套,因為研究的人太多了,不知道這個小道長能不能提出新花樣來。
孫思邈則有些哭笑不得,他很清楚這個徒弟對佛教沒啥了解。所知不多的佛經,也是為了寫西遊記才翻著看的,沒想到這麽快就開始現學現賣了。
場中的二人不受其他人影響,繼續著自己的對話。
陳景恪恭敬的道:“謝大師誇讚,隻是在照見本心的過程中我遇到了知見障,產生了三個疑問,始終無法解答。”
法琳知道正題來了,稍稍認真道:“不知是哪三問?”
眾人都激動起來,來了來了,終於開始真刀真槍的上了。
陳景恪道:“第一,我是誰。第二,我從何處來。第三,我將去往何處。”
說完陳景恪再次朝他鄭重的行了一禮,道:“請大師解惑。”
聽到這三個問題,周圍的人先懵逼了。啥情況?不是要辯法鬥法嗎?你問這三個簡單的問題是什麽意思?
你姓甚名誰想幹啥,自己不知道嗎?問一個和尚幹啥?難道想讓他給你算命不成?
很多人都開始議論紛紛,大多都是說這個小道士不行之類的。要不是周圍有禁軍和捕快看守,估計已經有人忍不住扔爛菜葉子了。
太讓人失望了,看了半天熱鬧,結果沒鬧起來。
隻是他們並沒有見到,聽到這三個問題之後孫思邈愣住了,他沒想到自己的徒弟竟然能問出這樣直指本心的問題。
法琳的表情也瞬間就變得認真起來,然後越來越凝重。
他再次重新打量陳景恪,眼神裏充滿了審視。多少人一輩子都觸摸不到的境界,他不相信一個十歲的少年竟能悟到。
他更願意相信,這是孫思邈提前準備好的陷阱。
不過他沒有當場把這個疑問說出來,沒有證據的情況下隨便質疑就是惹人笑。
所以他先進行了一番試探:“不知小道友對此三問有何感悟?不妨告知於我,我才好替你作答。”
陳景恪自然知道事情不會這麽容易,誰聽到一個十歲少年問出這樣的問題,都會打個問號。
所以他早就準備好了後手,當即就回道:“這三個問題我隻勉強對第一問‘我是誰’有了些許感悟,請大師指正。”
這位是真不知道天高地厚?還是沒有意識到事情的嚴重性?亦或是單純的禮貌性過來打個招呼,給孫思邈準備的時間?
他認為是後者。
因為沒有人敢小瞧孫思邈,順帶的也難免會高看陳景恪一眼。
“阿彌陀佛,久聞孫真人乃得道高人,老衲慕名已久特來拜會煩請通報一聲。”
陳景恪為難的道:“今日乃紫霄觀首開觀門之日事務繁忙,家師不便見客,不若大師改日再來?我紫霄觀上下必掃榻相迎。”
法琳歉意的道:“今日冒昧前來確實有失禮節。”
“然小道友也知我們離開寺廟殊為不易,此次亦是提前許久向朝廷申請才獲得許可,下次再想出寺還不知道要等到何時。”
“我對孫真人聞名已久,心中有許多疑惑想向其請教,煩請通報一聲,貧僧感激不盡。”
唐朝前期對宗教人員管理非常嚴格,未經允許僧道皆不得隨意離開廟觀,違者要受到重責。
實際上這個命令隻對一般的僧道起作用,對有名氣的人來說所謂申請不過是一句話的事情。
像孫思邈,他想去哪就去哪,連個申請都不用打。官府不但不敢怪罪,還會主動給他補一份證明,以此來維護法令的尊嚴。
但此時法琳拿這條法令做借口,陳景恪還真一點辦法都沒有。總不能說這個法令對你就是擺設吧,那樣置律法和李世民的臉麵於何地?
不過陳景恪的目的自始至終就不是為了阻止這次會麵,他比任何人都相信自己師父在道家思想上的造詣,不可能輸給任何人。
他站出來就是為了長見識,提高自己的閱曆。
不過他很清楚自己這點水平根本就不夠看,真和人家辯論起來估計三兩下就能敗下陣來。
所以必須要掌握主動權,盡可能的把話題引導到自己擅長的地方。
而且還不能表現出敵意,最好以請教的方式來提問。如此一來等辯不過的時候,還能全身而退。
這就是年紀小的優勢,可以倚小賣小,別人也不能說啥。
想到這裏,他就朝法琳鄭重的行了一禮,擺出低姿態道:“晚輩對大師也是仰慕已久,今日得見實乃三生有幸。”
“我也曾經拜讀過部分佛經,產生了些許疑惑,大師乃得道高僧不知可否指點迷津?”
原本在觀內上香的權貴家眷也得到了消息,有些親自跑過來觀看,有些比較顧及身份的則派家丁過來打探情報,圍觀的人是越來越多。
聽聞此言,周圍的人頓時就興奮起來,要打起來了,要打起來了。
李承乾則一臉擔憂,這位小真人真是不知天高地厚啊。
得到消息的孫思邈也在道童的引領下來到門口附近,聽到陳景恪這一番話反而停了下來,他也想稱量一下這個弟子的能力。
這是個很好的機會。
外麵,法琳頗為意外的看了陳景恪一眼,沒想到他真的敢挑釁自己。
他到沒有生氣,反而饒有興趣的道:“哦?小道友且請道來,老衲癡長幾歲或可嚐試作答。”
陳景恪再次拱手,道:“謝大師。”
“《增一阿含》有言:心性本淨,為客塵染。凡夫未聞故,不如實知,亦無修心。心性本淨,離客塵垢。聖人聞知,如實知見,亦有修心。”
“我讀此段深有感觸,以為乃人間至理,於是就想明心見性尋找自己的本心本性。”
法琳讚道:“小道友能悟到明心見性之意,離佛法已然不遠矣。”
許多人不解,這倆人是咋了?不是要打架嗎?怎麽開始玩起教學來了?難道這個小道士認輸了?
懂的人則知道,現在不過是鋪墊,而且這個小道長的問題很可能和心性有關。
<a id="wzsy" href="https://m.yyxs.la">YY小說</a>
這個問題說經典也確實經典,因為不論是儒家道家還是佛家都在研究。說俗套也是真俗套,因為研究的人太多了,不知道這個小道長能不能提出新花樣來。
孫思邈則有些哭笑不得,他很清楚這個徒弟對佛教沒啥了解。所知不多的佛經,也是為了寫西遊記才翻著看的,沒想到這麽快就開始現學現賣了。
場中的二人不受其他人影響,繼續著自己的對話。
陳景恪恭敬的道:“謝大師誇讚,隻是在照見本心的過程中我遇到了知見障,產生了三個疑問,始終無法解答。”
法琳知道正題來了,稍稍認真道:“不知是哪三問?”
眾人都激動起來,來了來了,終於開始真刀真槍的上了。
陳景恪道:“第一,我是誰。第二,我從何處來。第三,我將去往何處。”
說完陳景恪再次朝他鄭重的行了一禮,道:“請大師解惑。”
聽到這三個問題,周圍的人先懵逼了。啥情況?不是要辯法鬥法嗎?你問這三個簡單的問題是什麽意思?
你姓甚名誰想幹啥,自己不知道嗎?問一個和尚幹啥?難道想讓他給你算命不成?
很多人都開始議論紛紛,大多都是說這個小道士不行之類的。要不是周圍有禁軍和捕快看守,估計已經有人忍不住扔爛菜葉子了。
太讓人失望了,看了半天熱鬧,結果沒鬧起來。
隻是他們並沒有見到,聽到這三個問題之後孫思邈愣住了,他沒想到自己的徒弟竟然能問出這樣直指本心的問題。
法琳的表情也瞬間就變得認真起來,然後越來越凝重。
他再次重新打量陳景恪,眼神裏充滿了審視。多少人一輩子都觸摸不到的境界,他不相信一個十歲的少年竟能悟到。
他更願意相信,這是孫思邈提前準備好的陷阱。
不過他沒有當場把這個疑問說出來,沒有證據的情況下隨便質疑就是惹人笑。
所以他先進行了一番試探:“不知小道友對此三問有何感悟?不妨告知於我,我才好替你作答。”
陳景恪自然知道事情不會這麽容易,誰聽到一個十歲少年問出這樣的問題,都會打個問號。
所以他早就準備好了後手,當即就回道:“這三個問題我隻勉強對第一問‘我是誰’有了些許感悟,請大師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