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便嗎?</p>


    方孝孺憋得臉色通紅,隻能憤怒道:“張相,衣冠服飾,自古流傳,這也是華夏和蠻夷最大的區別。張相倡導驅逐胡虜,恢複中華。如今好容易複興華夏,卻要讓讀書人穿這種東西……這,這算什麽事啊?”</p>


    張希孟嗬嗬一笑,“方孝孺,你這是拿我的話堵我的嘴啊!不過我想問你,你說這服飾的根本在哪裏?是保暖禦寒,還是讓你彰顯華夏氣象?”</p>


    方孝孺一怔,無奈道:“自然是保暖禦寒之物,隻是華夏蠻夷,衣冠不同,確實不好隨便更改……”</p>


    他還想繼續說,張希孟卻是把目光落到了其他人身上,“黃子澄,齊泰,還有你們這些不滿意這套衣服的師生,你們都說說……這件參考戰襖形製,使用咱們自己織出來的羊毛呢做的衣服,算不算胡服?”</p>


    這個問題提出,眾人都沉默了。</p>


    算是胡服嗎?</p>


    好像還真不算,畢竟也沒見哪個胡虜穿這種衣服。隻是和傳統的寬袍大袖,太不一樣了,最多算是標新立異。</p>


    張希孟看了看眾人,隨即又道:“即便假設這套衣服算是胡服,當年趙武靈王便有胡服騎射之舉,難道這也是錯的?”</p>


    齊泰躬身道:“回張相的話,胡服騎射自然不是錯的,學生們隻是覺得這身衣服有些怪異,一時間接受不了。”</p>


    張希孟道:“那就多用點時間,仔細看看,沒準慢慢就接受了。”張希孟掃視所有人,語重心長道:“其實在我看來,真正的問題不是衣服,而是心態!這種短衣是窮苦人穿的,在碼頭扛包,在田間幹活,絕沒有誰會穿著朱子深衣,那個是幹不了活的。事實上,讀書人和老百姓,是不一樣的。所謂衣冠區別,不光區分了華夷,也區分了貴賤……是不是這個道理?”</p>


    方孝孺怔了怔,這話可是有點奔著他來的,而且語氣不輕。尊卑貴賤,在自己的心裏還有嗎?</p>


    或許吧,在潛意識裏,總覺得讀書人高人一等,和百姓穿一樣的,就是丟了讀書人的臉,失去了體麵,所以才會反應這麽大……想到這裏,方孝孺突然臉漲得通紅,連忙搶步躬身,“先生,學生糊塗,學生不該有士大夫之心,不該高高在上。更不該藐視百姓……學生願意受罰!”</p>


    或許這就是方孝孺的可貴之處,堅定果決,認死理,不回頭……但是意識到了錯誤,改的也很堅決,總而言之,是個很純粹的人。</p>


    張希孟點了點頭,“還是說衣服這件事,我認為衣服首先要保暖禦寒,要方便實用,再有就是物美價廉,節約材料。我覺得這個形製的衣服就很好,大家夥坐在學堂裏,讀書聽課,出來跑馬騎射,簡單明快,不會拖拖拉拉。給年輕人穿,尤其是給學生穿,非常合適。”</p>


    “當然了,大家夥要是穿著這身衣服,去拜祭祖先英烈,或者接朝廷旨意,那也是不合適的……我的看法是,不如效仿官吏,定一套冠服,在重要典禮場合使用。至於這種形製的衣服,可以充當常服。”</p>


    張希孟又道:“大明立國十餘年,我們重建華夏,重興文明……在服飾上麵,也要移風易俗,推陳出新,拿出屬於大明的風格。一味複古是要不得的。靠著服飾,把人區分成三六九等,也大可不必。什麽樣的衣服方便實用,就采用什麽樣的。身為學生,應該最善於接受新鮮的事務,不能年紀輕輕,先閉目塞聽,看什麽都不順眼,這是不行的!”</p>


    張希孟的這番話,簡直讓所有人都大吃一驚。</p>


    這幫氣勢洶洶來問罪的,都被說得無言以對,誰能想到,張相公居然支持新的衣服,這也太離譜了吧?</p>


    在朱棣這邊,兩位臥龍鳳雛更是大驚失色,他們甚至比對麵還覺得驚訝,我的老天爺啊!</p>


    張相居然站在我們這邊,我們弄出來的衣服,居然得到了張相的支持?</p>


    幸福來得太突然了,怎麽有點不敢相信啊?</p>


    而且有了張相支持,豈不是意味著銷路打開,從此之後,他們也要發財了?</p>


    李景隆和花煒互相看了看,突然擁抱在一起,放聲大哭。</p>


    來北平這麽長時間,總算交上了好運。</p>


    蒼天啊,大地啊,總算是苦盡甘來了!</p>


    張相公聖明啊!</p>


    他們倆簡直想趴在地上,給張希孟磕頭了。</p>


    一場爭論,提前被張希孟化解,師生們懷著各式各樣的心情,散去上課。朱棣幾個則是追著張希孟,來到了住處。</p>


    “多謝先生,先生真是幫了大忙!”朱棣連連躬身,帶頭道謝。</p>


    張希孟卻是說道:“光是我還不夠,你回頭給朱標寫封信,讓你大哥幫幫忙,請陛下降旨,在服飾這一塊,給你一點方便。”</p>


    說到這裏,張希孟才抬頭道:“朱棣,到了這一步,北平的毛紡,能辦得下去了吧?”</p>


    朱棣怔了一下,終於道:“要是這樣還不行,那就真的該找塊豆腐撞死了!”</p>


    張希孟卻是意味深長道:“即便如此,也別掉以輕心,要是發展工商是這麽容易的事情,也犯不著我這麽小心翼翼布局了。”</p>


    朱棣微微思索,隨後用力點頭,“弟子知道了。”</p>


    ……</p>


    朱棣返回王府,隨即就給朱標寫了一封信……除了寫信,他還讓李景隆準備幾件新的衣服,一起給送去。</p>


    接下來就是看應天這邊的意思了。</p>


    能給朱標寫信的自然不止朱棣一個,比如晉王朱棡的信,就提前了好幾天,送到了朱標麵前。</p>


    “太子哥哥,小弟太不容易了,內憂外患,要修長城,要屯田,還要往外移民……結果四弟還欺負我,逼著我把商人送過去,大哥要幫著小弟做主,幫我向母後進言,給我討個公道,不然小弟活不下去了!”</p>


    這位也學會嚎啕大哭,張嘴要好處了。</p>


    隻不過他的信沒有起到作用,朱標直接壓下來,沒有遞給朱元璋,也沒有去告訴馬皇後。</p>


    幾天之後,朱棣的信送來了,還包括幾件羊毛呢的衣服。</p>


    朱標看完之後,這才帶著兩封信,包括朱棣的禮物,去見老朱和馬皇後。</p>


    這兩口子看了看朱棡和朱棣的信,神色各異,朱元璋就說道:“看這個意思,老四確實過分,老三也確實委屈……朱標,你這個當兄長的,是怎麽看的?”</p>


    朱標微微輕歎口氣,“父皇,要讓孩兒說,最好不要管。”</p>


    “為什麽?”朱元璋不悅道:“朱標,你這是要偏心朱棣?”</p>


    “孩兒確實是偏心,但在孩兒看來,這兩個弟弟,沒有差別。”朱標堅定道。</p>


    老朱忍不住笑了,“朱標,你怎麽也學會這種扯淡的話了!要是沒有差別,你怎麽眼瞧著朱棣欺負朱棡?縱容朱棣,從朱棡這邊挖牆角?老三的處境本來就比朱棣難,還欺負他,這又是什麽道理?”</p>


    “是為了大明朝!”朱標給出了答案。</p>


    “大明朝?什麽意思?”朱元璋不解道。</p>


    朱標這才道:“父皇知道蘇州的絲綢作坊嗎?”</p>


    朱元璋愣了一下,“這有什麽關係?咱聽說蘇州的作坊不是挺好嗎?”</p>


    朱標微微搖頭,“不好!其實蘇州的絲綢作坊失敗了。”</p>


    老朱大為詫異,蘇州每年往外賣上百萬匹絲綢,貢獻幾百萬貫財稅收入。而且蘇州民生很好,市麵繁榮,縱觀江南之地,也是數一數二,甚至還在應天之上。</p>


    兒子卻說蘇州的絲綢作坊失敗了?</p>


    這孩子腦子壞了嗎?</p>


    這時候馬皇後突然道:“朱標,你說的仔細點,你爹腦袋不那麽好使,聽不明白。”</p>


    老朱的智商,再一次遭到了馬皇後的鄙視,偏偏還不敢反駁,隻能氣呼呼聽著。</p>


    朱標認真道:“父皇,其實在幾年前,蘇州就已經在革新織機,彼時已經有一次能紡出六十四根線的織機了。”</p>


    </p>


    朱元璋下意識點頭,“這事咱知道,咱還下旨嘉獎來的。”</p>


    朱標道:“可是這台織機沒有推廣開,眼下蘇州還是以老式織機為主。”</p>


    “為什麽?”朱元璋大為不解,“既然是好東西,為什麽不推廣?難道要咱下旨不成?”</p>


    馬皇後突然道:“你的旨意那麽管用啊?要是啥都能按照你的旨意來,早就國庫充盈,天下太平了!現在蘇州的織工,已經超過了十五萬!哪裏還用得著新式織機?”</p>


    朱標也點頭,“確實如此,一切都按照當初張先生的設想發展,我們並沒有突破瓶頸。”</p>


    朱元璋眉頭緊皺,他似乎也想起來,當初張希孟在剖析蘇州的絲綢紡織業的時候,就提到過,人工成本太低,互相競爭。紡織作坊以單純的增加雇工數量的方式,擴大產能,使得蘇州的絲綢發展,並不能出現顛覆性的成果。</p>


    “咱記得當初張先生鼓勵女工,獎勵發明,又提高了生絲價格,讓桑農得利……做了這些,為什麽蘇州的絲綢產業還突破不了?”</p>


    “因為不光有蘇州一座城市,周圍的鬆江,常州,還有湖州,嘉興,乃至杭州……這裏人口稠密,全都想發展,使用新機器,遠不如增加織工數量來得方便。”</p>


    朱元璋陷入了沉吟,他一時還不能想透其中的道理,但是也知道朱標不會騙他。</p>


    “那按你的說法,蘇州不行,這個希望就在北平了?”</p>


    朱標點頭,“父皇,你知道三弟一頓吃幾個菜嗎?”</p>


    朱元璋一愣,“咱怎麽知道這些。”</p>


    “八道!”朱標幹脆道:“老四一頓隻有一葷一素兩道菜,他把絕大多數的錢,都投在了學堂,工廠上麵……而且往後,還要持續更大的投入才行!”</p>


    朱元璋眉頭緊皺,若有所思,“這麽說起來,老四也不是一無是處!隻是這個發展工商,為什麽這麽難,蘇州城都走不通?朱標,你多找幾個人,把這事情給咱講清楚了。咱想知道怎麽回事!”</p>


    老朱燃起了強烈的求知欲,他實在是無法想象,當初張希孟安排挺好的事情,為什麽會走樣?這不合理啊!</p>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明第一臣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青史盡成灰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青史盡成灰並收藏大明第一臣最新章節